古代寓言二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
主备人:陈克明时间:2012年09月13日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
办事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知识链接
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
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四.学习内容
(一).查字典给下列字正音
涉坠遽契惑、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涉江:渡江其:他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求:寻找行:走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6. 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学法指导
归纳整理古今不同义字词句式
六.学习小结
实虚词含义
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
重点句式含义
七.达标检测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
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学习反思
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主备人:陈克明时间:2012年9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
办事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一)自学质疑。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刻舟求剑》时,
要读出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肯定语气和别人嘲笑他时嘲讽语气的,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师指导朗读。要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的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shè涉 jù遽 qì契 yǐ矣 ru ò若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计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
(2)所······者,······的地方
(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6、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迁移应用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