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民间法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
期间, 通 常会 尽力 维护 与地 方 乡绅和 宗族 的和谐 关系 。
实践证 明 , 人 民调解 制度 是一 项有 中国特 色 的法律制度 , 具
自我管 理 、 自我 约束 、 自我 服务 的功 能, 是化解社 会 同时 , 作为 中 国封 建社会 文化 正宗 的儒 家思想 认 为 , 法律 是 有 自我 教育 、
组织 的作用及 其 调节 功能 ; 在解 决 民间纠 纷时 , 允 许地 方权 威依 委员会 被定位 为调解 民 间纠 纷 的群 众性组 织 , 人 民调解是 人民调 照 民间社 会规 范进 行调 处 , 并 将其 作为 基础 和必经 的程 序 , 国家 解委 员会通 过说 服 、 疏 导等方 法 , 促使 当事 人在平 等协 商基础 上 享有 的审判 权和 民间 享有 的 自治权 明确 分工 : 地 方官 员在其执 政 自愿达 成调 解协 议 , 解 决 民间纠 纷的活 动 。
2 0 1 3 ・1 0 ( 上)
。’。。 。。。。。。。。 。 ’。。- 、
{ I } I j 6 金
◆ 司 法 天 地
民间法在人 民调解 中的运用
余
摘 要
暮
民间法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 自生的,共信共行的社会规范。人民调解是一种民间运用自身力量解决 自
身矛盾的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民间法与人 民调解有着共 同的价值取向, 是人民调解的重要资源, 民
自治相 结合 的治 理模 式 。国家将 “ 家” 、 “ 国” 视 为一 个整体 , 积 极
根据 2 0 1 0年 8 月2 8日全 国人 民代表 大会 常务委 员会颁 布 .
促进 家族 和地 方 的 自治 , 鼓励 在建 立 民间社 会秩 序 中, 发挥 民间 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人民调解 法》 及 其他相 关法律 法规 , 人 民调解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及其传承
第一,人与天(自然)关系。在古人心目中,“天”潜藏着终极权威、终极真善美。天人关 系是政治社会生活首先要处理好的法律关系。对于具有无穷威力、无限奥秘且人类永远无法真正 全面认知掌控的对象,不管它是否有灵,人类必须保持特别敬畏,与之保持和谐。国家必须通过 具体制度设计运作来争取和谐,决不可“无法无天”“伤天害理”“逆天灭伦”。
历史上的法制或法律主张,其所依凭的社会基础是否继续存在于今日中国?若确认这一社会 基础还在,就应该进一步考察该法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否真有益于人类生活品质升华,亦即考 察其历史实践效果。把社会基础的考察、实施效果的考察结合起来,就可以判断历史上的具体法 制或法律文化是否仍有现代价值。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价值
在人类的自身生产方式(两性结合的自然生育)和社会生活方式(个体间以合作来满足自己 力不能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空范围内讲法律文化的现代性,就是指人类在目前自然和社会 条件的局限中认识的法律文化普遍价值,它是客观存在的。中国领导人讲中华文明“有力推动了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 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是指这种层次上的现代性。
第三,现代性应是政治共同体内多数人的自主感受和判断。理论上讲,是否合人类升华目的 性,当然是政治共同体全体成员或民族全体族众来判断;法律文化在服务人类升华目的上有否实 际作用,应该凭民族共同体中多数人的感觉。但这只是假设或应然,历史上很少真正如此检验过。 除了古希腊城邦直接民主制、古罗马共和时代某些立法、决策、审判实践,很少听说其他时代和 国家有过全体公民票决式的政治实践。即使在古希腊罗马民主制时期,公民的范围也不等于共同 体成员的大多数,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所以,这个共同体内多数成员的自主感受和判断,常常是 事后根据实践效果所做的历史追认。
山西省三晋联盟山西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合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三晋联盟山西名校高二11月期中联合考试思想政治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选择性必修1第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该论述主要揭示了()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②提高生产力是资产阶级加大对工人剥削的重要方式③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④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严厉纠治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过度留痕等问题,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决清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这些做法()①强化正风肃纪,将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②着力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治③有利于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提高党的建设质量④推动了实践创新,指引百年大党开辟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某地法庭立足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充分利用“三月三”等民族民间节日以及农村“圩日”,向赶集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鼓励大家通过法律化解矛盾纠纷;选取当地有典型意义、道德教化作用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校园、乡村和百姓家门口。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关系愈加复杂和重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保障国家民族政策、维护各族团结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这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历来维护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惠、协作,并充分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民族政策转变为以“依法治国”为基础,加强和完善各民族的自我管理,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中国的新型民族政策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推动各族群体之间的互利合作和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政策倾斜、文化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
政策倾斜是指国家在政策执行上,特别注意优惠、补助和支持较弱民族的发展,使各民族在发展中能够实现更好的平等和机会。
比如,国家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推行税收减免、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秀人才到较弱的民族地区工作等,以支持较弱民族的自我发展。
文化保护在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对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宣传的支持、保护和推广。
在这方面,全国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委员会也在奉行“多元文化”原则,鼓励各民族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来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
此外,国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文化共享和传承。
经济发展更是中国的民族政策的核心部分,在这方面的前提是落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健康、平衡地发展起来。
个体经济政策的制订,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区域和各民族的国家惠民计划,从而鼓励各民族自主开发利用自己的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教育培训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
在教育方面,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在继承、发展、推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新文化。
村规民约与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
村规民约与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朱晓玲【摘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国家治理制度,村规民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规范村民行为,解决农村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过(在某些农村甚至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基础.但是,村规民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道德和习惯为主要内容的秩序规则,因此与国家法律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依法治国和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对传统的村规民约提出了重大挑战.在法治大背景下,传统村规民约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继续存在并且大放异彩,这是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事业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村规民约;法治化;体系重构【作者】朱晓玲【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长宁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3①见张明新:《乡规民约存在形态刍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决定》也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都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
但是,传统的村规民约大多是由习惯组成的,以现代法治视角来看,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国家法律相冲突。
因此,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发挥村规民约在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作用,就需要对传统的村规民约进行改善,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使其更加契合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加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和国家法律的要求,使依法治国真正自下而上开展起来,以鼓励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浅析诸子百家的争鸣现象及其影响
浅析诸子百家的争鸣现象及其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各家流派为重整失序的政治秩序和思想信仰,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虽“道术将为天下裂”,然这些学术思想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为现世乃至后世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诸子百家;争鸣现象;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思想大碰撞、社会大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同时出现了辉煌的文化繁荣。
从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来看,人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升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争鸣盛况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基础。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变化促现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人文思想、文化生态、哲学理念等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奠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最坚实根基,持续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文化建构和转型期,社会矛盾自然也空前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权力和经济权力日益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社会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各国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公家与大臣之争,大夫之争,家族之争,家族之争,失败者在自己的国家失去了权势,不得不逃亡他国。
生产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这个时代的神权政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社会中形成了相当程度的集权,从而使文化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的阶级“士”也由此产生,他们当中有学识广博、大才槃槃的学者,有满腹经纶、运筹帷幄的政治人才,还有骁勇善战的军事人才。
其中,虽然旧的文化传统仍有明显的烙印,但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气象,如许多士人提出了重视民众地位、蔑视君主权威的思想。
思想哲学派系上呈现出诸子百家齐争鸣的现象,诸子有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哲学思辨思想。
叙事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建构的内涵与理路
叙事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建构的内涵与理路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统编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叙事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建构内涵与理路,对于提高语文教材的质量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叙事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经验、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个体、群体和整个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信仰、价值观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叙事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建构过程。
通过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统编语文教材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深入剖析。
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对叙事学视域下的分析,揭示统编语文教材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内在规律和理路,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内涵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拥护,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这种认同体现在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维护。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认同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发扬光大。
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认为各民族在国家建设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认同体现在对各民族的尊重、理解和包容。
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共同利益,认为各民族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
探析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以贵州刺绣工艺为例
文化产业1 背景引入在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日益称为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文化的论述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高文化软实力。
”刺绣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千年来民族情结和文化意识的沉淀,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1]。
自贵州实施“锦绣计划”以来,刺绣工艺创造了超过60亿元的产值,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刺绣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在今后的发展中,刺绣也会更加绽放光彩,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必定会占据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对贵州著名刺绣——苗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对刺绣工艺进行保护,但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
对刺绣等传统手工艺采取法律方式进行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不二选择,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权法等法律虽然也将民间手工艺作品作为保护的客体,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书面上的“法”并没有对传统手工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品。
因此,完善法律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能更好地促进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 贵州传统刺绣工艺的种类贵州境内聚居着17个少数民族,“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贵州的多民族聚居状况。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各民族文化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局面。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图腾崇拜,不同民族的刺绣也风格各异。
贵州的刺绣在中国文化史上都享有极高的荣誉,有着“南方的莫高窟”“无字的历史”等赞誉。
其中苗族的苗绣、水族的马尾绣等民族刺绣更是独具特色。
苗族是一个古老且有着辉煌文化的民族,苗绣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苗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艺术技艺,苗绣被赋予“当今世界最精美的刺绣艺术”的美誉。
中国与法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
中国与法国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秦顾正(04212732)(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1189)摘要:中国与法国在建国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法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虽然在中法建交的50年中有过波澜,遇过挫折,但中法关系总体依旧不断发展向上。
关键词:中国法国外交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对于中国而言其原先与其他欧洲各国并无明显差别之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彼此国家元首访问也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的第一次,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因而,中法关系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此外,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时又是经济军事大国,因此中法关系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清朝时期(1912年及以前)当时法国是帝国主义列强,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两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国关系。
鸦片战争后,1844年中法在广州签署《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又称《黄埔条约》),此后于1856年和1859年与英国组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年,法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的来说,中法关系在当时是侵略与反侵略关系。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在这段时期里,主要是一战二战,中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在同一战线。
一战时期,中国派遣大量劳工赴欧,在法国的有3万多人,这也是中国成为一站战胜国的重要原因。
从1919到1920年间,中国大批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蔡和森和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华的初步传播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战时期,两国均国土沦陷,是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前沿,战后两国也都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现在)(1)错失机遇亡羊补牢(1949-1963)新中国诞生不久,从1950年1月到3月,西方国家如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瑞士先后予以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展 的法律 思想 和法 律规范有 着不谋 而合 之处 。 我
国传统 的环 境法 律文化 . 于现代社 会 的环保法 对 律 与实践有 着重要 的借鉴价值 。
收 稿 日期 :O O O 一 O 21— 7 3
作 者简 介 : 海 鸥 , , 学博 士 , 汉 大 学 环 境 法 研 究 所 博 士后 , 潭 大 学 法 学 院教 授 , 究 方 向 为 环 境 法 、 国 刘 女 法 武 湘 研神 , 民 以事 神 , 鬼 而后 礼 。 “ 率 先 ”] 在 西周 时期 , 们 认 为天 命 不 但是 变 化 的 , 人 而且
其 变 化 在 于 人 类 行 为 的 善 恶 , 归 属 也 受 人 的行 其 为 性 质 的 影 响 , 赋 予 了 天 命 以伦 理 特 性 。 周 武 并
要 求 的主流 思想 。
( ) 国传 统 生 态 法律 的理 论 基 础 : 二 中
天 人 合 一 的 “ 禁 ’ 想 时 ’ 思
由于 中 国传 统 礼法 关 系 的特 殊 性 , 天 人合 “
一
王 时期 , 便有 了天命 和 民意 相统一 的认 识 :天矜 “ 于民, 民之 所 欲 , 必 从 之 ”2 “ 视 自我 民视 , 天 -,天 ] 天 听 自我 民听”3。尽 管这 种“ 民合一 ” 还 不 [ ] 天 论 能说 就是 人 与 自然 的“ 一 ” 但 它成 为 了后 来 儒 合 , 家“ 天人 合一 ” 想 的直 接历 史渊 源 。 家代 表人 思 儒 物孟 子在 天人 关 系上 的最 大贡献 , 于他首 先 将 在 人 道 与 天 道 统 一 起 来 , 且 天 之 生 物 也 , 之 一 “ 使
第 2 7卷第 4期 21 0 0年 1 O月
试析依法治国与规则至上
维普资讯
0 专E 讨Ro C EH l A探 0Z 题R R N
要保护和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实行 公民自 我管理, 就是要在传统文化的
基础上超 越传统 . 努力创 造市 民社会
的形成条件 如推行市场经济,让商
品 自由流通 , 劳动真正 成为人 的需 使
人 的集 体记 忆 。如 果 我 们 承认 不 同 职 业 不 同身 份 不同 年 龄 人 的心 目 中 都有 属于 自己 “ 样板 戏 ”的话 ,那 么
治 , 仅要 知道 法治产 生 的条件 , 不 还 要 正确 认 识法 洽 的作 用 , 这就 要 求
对于更多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现 在看 “ 样板戏”很可能是对童年、 少
对普遍的而且具有实际影n力的谴 自
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还不够。l 西方法治社会出自公民 社会 , 它是西 l 方政治文明的母体 当下中国实行法
治 ,必须认 真对待 市民社会 的形成 和 发展 有 学者认 为中国过 去的 民间就
是市民社会 ( 梁治平语 ) .可见市民 l 社会对我们来说不是新兴事物 当前 l
国门 的一 个重 要 原 因 一 分 为二地 看 ,法治 也不 是万 能 的 昂格 尔说
要 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 落实宪 法精神, 切实保护个人财产权和其他
一
切私权 利.正确 处理 国家与社 会的
关系. 有效规制国家权力,合 理保护
公民 利益 ,使 国家 . 会和个 人三者 社
◆
和谐共处。如消费者协会, 居民业主 委员会. 驾驶员协会都是公民的自治
团体 ,国家应 适当地收 缩其在 这些组 织的 行政管理 职能 给公 民自治 、自 我 管理 留下理 性发展 的空 间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随笔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阅读笔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二、政治与治理思想演变 (3)1. 周代政治特点与治理思想 (4)2. 秦国法治思想及其影响 (5)3. 汉代政治文化及治理策略 (6)4. 唐代盛世治理之道 (7)三、经济与社会管理思想探讨 (8)1. 周秦时期经济思想及实践 (10)2. 汉代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举措 (10)3. 唐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11)四、军事与国防战略分析 (12)1. 周秦汉唐军事制度改革与演变 (13)2. 国防战略思想及其实践 (15)3. 战争策略与和平共处思想探讨 (16)五、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 (18)1. 传统文化在治理中的作用 (19)2. 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21)3. 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治理 (22)六、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23)1. 古代治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25)2. 历史经验对当代治理的启示 (26)3. 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治理方式 (27)七、总结与展望 (28)1.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 (29)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0)一、书籍概述《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历史性著作。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叙述,梳理了自周至唐四个不同时期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
书籍详细介绍了在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各个朝代如何运用其独特的政治智慧来处理内外矛盾,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这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度挖掘和反思。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为我们呈现了周秦汉唐这四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治国理念。
书中重点突出了每个时期的治国特色和重要的政治人物及其治国策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发展历程。
本书也揭示了这些治国策略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的主题集中在“治术”旨在阐述不同时期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试论乡土社会纠纷解决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以湘南一起民间纠纷的解决为例
2 1年 4月 0l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 OF S NYANG UNI VERS TY I
Vo . 3 No 2 12 . .
Ap . 2 0 1 1 r
文 章 编 号 :10 —2 5 2 1 )20 3 —3 0 89 2 (0 0 —0 30 1
无奈 甲到 当地 派 出所 报案 , 经过一 番努 力 , 出所 派 受理 了此 案 , 在 甲的请 求 和 陪 同下 对 现场 进 行 并 了调查取 证 , 证 后 办案 民警 当着 甲 的面 打 电话 取 给 乙 ,命 令 ” 明天 到派 出所 “ 代 清楚 ” “ 其 交 。几 天 后 甲见事情 没有 进 展 , 自己又不 太 懂 相关 的法 律 知识 , 在其 一筹 莫 展 、 不知 所措 的情 况下 , 找 到 他
要 :对 国家法及 民间法在解决纠纷 中各 自的作用进行 了具 体分析 。指 出现代化 进程 中的乡土社 会
既有着乡土本色的底蕴 , 又有着法制化 的内涵 。在其纠纷 的解 决 中虽然 民间法的作用仍然功 不可没 , 是国 但 家法 日益发挥着主导性 的作用 。国家法 强调人们 和平共存 、 相安无 事 , 民间法则要求 人们友 好相处 、 相帮 互
十 日以上 十五 日以下 的 拘 留 ) 顾 及 了 乙 的面 子 , ,
线 电视设 施后 , 乙抡 起 菜 刀将 经 过其 房 屋 的 有线
电视光 缆砍 断 近 十处 。事 件发 生后 , 甲先 是 多次
找 乙及其 家人 欲 私下 解 决 , 又通 过 村 干 部想 调 后
解此事 , 但均 因 乙的有意 回避 和蛮横拒 绝而 失败 。
的参 与下 , 双方 当事人 达成 了如下 调解协 议 : 乙 ①
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
2023 学年第一学期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属于秦朝首创B.为后世长期沿用C.官员世代沿袭D.削弱了中央集权2.《汉书》有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及诸侯。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 ”。
横线中的“▲”应为A.都护府B.大鸿胪C. 鸿胪寺D.提督四夷馆3.观察下图,对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监察机构发展而来B.以犬牙相错的原则划分区域C.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D.继承了前代的郡县两级区划4.元初,朝廷商议裁撤按察司。
有大臣认为“各路州郡去京师遥远,贪官污吏侵害小民,无所控告,惟赖按察司为之审理。
若指为冗官,例罢去,则小民冤死而无所诉矣。
”最终朝廷依议保留了该部门。
这不能说明按察司设置有利于A.维护元朝统治B.缓和阶级矛盾C.约束行省权力D.促进吏治澄清5.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由此可知,白银成为货币主要源于A.政府的干预B.新型生产关系出现C.宝钞的缺陷D.商品经济成为主导经济6.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清朝更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A. 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B.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C. 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D. 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7.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民族教育中的民 主法治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民族教育中的民主法治意识培养方法探讨在当今社会,民主法治意识已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在民族教育中培养民主法治意识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还能够保障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推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民族教育中培养民主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一)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民族教育中培养民主法治意识,可以让各民族群众了解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因法律无知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当每个人都能够依法行事,尊重他人的权利,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将得到有效维护,和谐稳定的局面也将得以实现。
(二)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主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各民族群众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民族教育中培养民主法治意识,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法律素养和规则意识,促进市场秩序的规范和优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也能够激发各民族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民族地区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民族教育中培养民主法治意识,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参与度,促进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的有效实施。
这对于完善国家的法治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教育中民主法治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一)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民主法治意识培养过程中,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深入,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日益显著。
如何让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介绍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之道。
一、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以中国为例,群众文化与官方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不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接纳以及欣赏,从而尊重不同文化传统。
二、文化交流与对话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认识,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必要手段。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民间友好合作关系,也能够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熔合更加自然和有效,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三、弘扬文化多样性弘扬文化多样性可以使多元文化在和谐共存中充分表现出来。
无论是文化产品、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思想都应高度重视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够让不同文化之间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体现出自身的独特风采,进而成为推动各国民间和睦相处和全球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建设跨文化认知基础,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
开展该项工作可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术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合作等。
同时,可通过跨文化活动、跨文化交流等方式,让人们更深层次地探究对不同文化和文化现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五、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环境,是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键步骤。
该方法既包括政策法规层面的建设,又包括社会文化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筹加强,以及有关方面的积极协调和推进。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环境可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进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共处。
结语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不仅需人们在主观上积极推动,更需要政府、民间组织和学者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完成文化交流、文化认知和多元文化共生环境的建设,让和谐共处真正成为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问题清单
新授课•历史选择性必修1问题清单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了解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
2、背诵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特点、影响。
3、背诵《纲要上》第7页宗法制的含义、特点、作用、与分封制的关系。
理解礼乐制度的概念。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5、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表现。
6、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内容。
皇帝制度的特点、实质;三公九卿制的内容、特点;郡县制的内容、影响。
7、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体制演变的历程及发展趋势:西汉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魏晋三省体制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特点、影响);宋朝二府三司制(职责);元朝中书省一省体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地位);清朝设军机处(目的、地位、特点、影响)。
8、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历程、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民国时期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资产阶级共和制诞生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原则、评价(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尝试:活跃的背景、表现;遭破坏的背景、表现、结果;名存实亡的表现。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训政时期(1928-1948)特点、实质;②宪政时期(1948--1949)确立、实质2、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苏维埃代表制度建立的背景、政权、性质、意义(2)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性质、措施、意义(3)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背景、政权建设、理论建设3、新中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核心、确立与发展过程、特点(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过程、内容、显著特征(第21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制度完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表现、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3、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概况、目的、结果、败因4、明朝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结果5、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教训、意义6、清末新政的目的、时间、内容、影响7、民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概况、败因8、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改革的背景、概况、成就9、新中国探索时期(1956-1978)曲折前进的概况(成功探索、失误)、成就10、新中国新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历程、内容(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意义、成就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国家机构、实质、影响。
国际法一元论主要人物及观点
国际法一元论主要人物及观点国际法一元论可不是个简单的词汇,听起来高深,但其实里面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物。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家围坐在咖啡馆里,手里捧着香浓的咖啡,聊着那些大人物和他们的观点,简直就像在聊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说到国际法一元论,首先得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哈特。
对,就是那个把法律讲得深入浅出的人。
他有个观点,那就是国际法和国内法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虽然有些不太亲近,但总归是同根生的。
哈特认为法律的本质在于规则,大家都得遵守。
你想啊,生活中哪能没有规则呢?不管是踢足球还是开车,没规则就乱成一锅粥。
哈特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明白,国际法和国内法虽然有点隔阂,但最终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
我们得聊聊卡尔·施米特。
这个人有点像国际法界的“坏蛋”,他对国家主权的强调可不是开玩笑的。
他觉得国家是国际法的核心,像是那种“你不管我,我就不管你”的小心思。
他的观点就像一颗炸弹,炸得国际法的界限有点模糊。
施米特说,法律不是单纯的规则,而是权力的体现。
他认为,国家主权才是法律的最高权威,就好比家里的老大,谁都得听他的。
这个观点在当时可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有人说他简直是“法学界的火药桶”。
虽然听上去有点极端,但施米特的论调却让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国家和法律的关系。
再说说萨维尼,法国的法律思想家。
他的观点跟哈特和施米特有点不同,萨维尼觉得法律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他就像是那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人,认为法律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想象一下,他可能坐在古老的图书馆里,翻阅着厚厚的书籍,试图找出法律背后的故事。
他说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于国家的传统和人民的意志,就像古老的民间故事传承下来,越传越有味道。
这个观点在当时的法律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开始思考法律的根源在哪里,是不是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
除了这些大人物,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
比如,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
实证主义就像是现代社会的科技迷,强调法律的制定过程,认为法律就是法律,没什么好争的。
如何理解国与国的关系,以及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化下,我国处理周边关系需要注意的 -回复
如何理解国与国的关系,以及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化下,我国处理周边关系需要注意的 -回复国与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全球化的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同时,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也给我国处理周边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因此,在理解国与国的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在处理周边关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在处理周边关系时,我们应坚持互尊互信、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的原则,通过坦诚和友好的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促进地区和平与合作。
其次,我们应注重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在处理周边关系时,我们应该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机会,并积极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建设。
例如,通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互联互通,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可以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补和合作共赢,推动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三,我们要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在处理周边关系时,国家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争端和矛盾。
然而,通过和平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是维护国与国关系稳定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外交渠道的沟通交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分歧与矛盾,避免大国争斗和地区冲突的发生,确保周边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第四,我们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处理周边关系。
国家间的关系不应建立在零和博弈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之上。
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际法意识,尊重和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以法治的方式处理周边关系中的矛盾和争议。
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才能实现国际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最后,我们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的民间交流与沟通。
在处理周边关系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间的交往与合作,还应注重民间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增加人员往来、加强教育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业等,可以增进民众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增强周边国家与我国的亲近感,为国与国关系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此我国走上了一条坚定地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
然而,民间法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乡间地头的惊人魅力不禁让我们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其与国家法的关系。
一、对民间法的认识(一)民间法概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民间法,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梁治平先生认为民间法生于民间习惯,体现在乡民长期的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朱苏力先生认为民间法主要指具体鲜活的流动着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些观念,以及在当代人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制度。
笔者认为民间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桎梏或深入灵魂的观念而并不是体现于外的规范。
(二)民间法的价值认识
梁治平先生在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所言:“在国家法之外、之下,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类型的法律,它们不仅填补国家法遗留的空隙,甚至构成国家法的基础。
”
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法在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巨大价值。
它不
仅是解决乡间纠纷的标杆,更保证了合理地解决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从而合理地解决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与良好秩序的运行。
民间法在实践中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其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社会可接受性的收益。
二、浅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现状(一)民间法与国家法之矛盾
民间法绵延几千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能够在实践中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具有相对强制性的观念。
民间法是由内向外自发产生的,是人们深深信服进而赋予其相对强制力的一种观念。
民间法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从实践出发体现私人博弈的最优结果。
相反,国家法是由国家制定的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国家法所希望的是由外至内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从而令人们形成法律信仰,进而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目的。
然而矛盾的产生点就在于国家的利益与人们的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
尤其是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人们往往无法理智地加以分析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转向寻求民间法的救援而置国家法于不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或民族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从而产生不同的处事原则与方法。
而国家法是面向整体而言的,整体与部分的冲突就体现出来。
比如藏族地区的赔命价问题,违背了我国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等原则,然则国家法的渗入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纠纷,反而导致被告人遭受二次惩罚。
借助国家法得到的后果与人们内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
认为法律无法为其做主的时候,便不会再次寻求法律作为解决矛盾的途径。
简历大全/html/jianli/
巨大的司法成本是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无法保证得到自己想要的法律效益。
我国存在传统的“厌讼”思想成分,文化的传承并未给国家法的适用提供一块合适的土壤。
加之,我国并未实现司法独立,司法在实践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经常被舆论所绑架。
因此,司法并未体现其本应维护的公平公正的价值,没能够在人们心中树立应有的司法权威。
(二)民间法与国家法之调和民间法与国家法共同追求公平、秩序、自由,希望能够保证判决结果的公平,维护稳定的秩序,维护人们的自由。
其次,依据自身所作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评价国家法与民间法成功与否的标准。
在很多方面能够发现国家法吸收民间法的痕迹。
第一,司法调解程序。
目前,在我国许多基层法院甚至派出法庭,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就是调解,通过调解结案的比例非常大,而且效果甚好。
第二,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公序良俗更多地体现了民间法的内涵与精神。
第三,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
很多自治条例吸收了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民间法,尽管在法制建设过程中与现行国家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
这一举措既尊重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习惯,又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权威,尤其是对于完善我国法治体系和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寻求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处之道(一)确立民间法的地位,给予其正确的定位论文网
要想令民间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确立其合法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其进行定位。
民间法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以观念和制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民间法是在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习惯法。
可以适当地在同一地区推行判例制度,毕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