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性思维中的因果解释问题
王莉莉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学号:151030106 指导教师:刘高岑
摘要:解释与论证不同,人们利用论证去支持或证明某个命题,人们利用解释从一个或另一个方面去阐明某事。解释与论证的意图也不同,但是它们往往被混淆。其根源之一是用于解释某事的语句也可用作论证的前提或结论。本文主要阐述两种常见的因果解释。物理因果解释和行为因果解释。充分解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然后形成假说,通过普遍的因果陈述来验证因果假说,最后我们要学会避免因果推理中的一些错误。
关键词:因果解释;充分解释;假说;因果陈述
一、两种解释
就像需要解释的事情有很多一样,解释的分类也不胜枚举。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两种重要而且常见的解释
(一)物理因果解释
关于事件或现象的因果解释都是针对其物理背景方面的。这里的“物理”是广义使用的,不仅指学科意义上的物理,还指化学、地理、生物和神经学科等其他自然科学。
事件的物理背景包括我们确认的待解释现象的直接原因或近因,但复杂的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因果链条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的兴趣和知识也决定了我们确认哪个因果链作为事件的原因。
(二)行为因果解释
解释试图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方面来阐明行为的原因,这些解释叫做行为因果解释。与物理因果解释一样,多种行为因果解释提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且在试图确认行为的直接原因或近因的时候也有也有多种行为解释。但是在此类解释中,因果背景是关于历史性方面的,包括政治、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至于哪方面的因素更重要决定于兴趣和知识。
因为行为难以充分预测,至少在现有的知识条件下,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命题,对行为的一般陈述允许更多的例外。相应地,我们预期行为理论、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学科与许多物理理论比较起来都不够严谨、语气更弱、更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候也更具有哲学味。理所当然地把行为解释的这些特点当成其缺点是不恰当的。
与物理因果解释以及其他行为解释不同,用主体的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不是追溯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基于理由或动机的解释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在这类解释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错误,不区分做某事的理由和特定的人做某事的理由。例如,有理由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但是这些理由可能不是特定的人帮助他们的理由,当我们寻求或给出做某事的理由时,是在为之论证。当我们列举特定个体做某事的理由时,是在解释他为何这么做。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一般论证还是具体解释,才能避免相应的错误。[1]
二、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条件下可以说一个解释是“充足的”或“充分的”?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解释的工作?显然,这取决于我们的诉求。“充分解释”就是一个相对于诉求的概念。其他描述性的术语,如“完全的”解释、“有用的”解释等,也是相对的概念。尽管如此,任何解释要达到“有用”的标准,就至少要达到如下条件:不自相矛盾、不含混、不模棱两可、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还有一点也很显然,好的解释不会导致错误的预测。
(一)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一个解释是否正确是通过检验由该解释产生的预测是否为真来实现的。
(二)无法检验的解释
如果解释产生的预测是错误的,就说明解释有失当之处。但有的解释产生无意义的预测或不能产生预测,这两种解释都是无法检验的解释,和错误的解释一样,无法检验的解释是不能被接受的。解释的正确性决定于预测的不同结果。如果解释是正确的,说明预测是一种结果,如果解释是不正确的,说明预测是另一种不同的结果。当听到因果解释时,就要追问解释正确或错误,情况有何不同。有些预测是由于操作的限制导致难以或不能检验,如现有的工具不足以进行精确测量。可操作性的制约带来的不能检验固然令人遗憾,但这并不妨碍假说的正确
性。我们所禁止的是原则上不可检验的假说。
(三)循环解释
循环解释就是简单地重述待解释的现象。“地板为什么湿了?因为上面有水。”这就是循环解释,它们只是简单重复了待解释的现象,从中不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预测。
(四)不必要的复杂性
不难理解,解释不该具有不必要的复杂性。如果两个解释都能同等地阐明某事,那么其中复杂程度越低越好。不必要的复杂解释中包含无理由相信的元素,因而它带来了不必要的假设。
人们的需求决定了满足什么条件的解释是充分的,但解释最低必须满足一下条件:
1.一致的。
2.不与公认的事实或理论相冲突。
3.可检验。
4.不循环。
5.避免不必要的假设或其他不必要的复杂性
三、形成假说的方法
在探究原因时,我们的推理分为两部分:形成假说,检验假说。这是两种相互独立的不同活动(尽管在原则上由交叉之处)。
形成最可能的假说的一般策略往往被叫做得出最佳解释推理。例如,卫生间地上有积水,可以有下列解释:屋顶漏水、抽水马桶漏水或有人在地上放了冰块。但屋顶漏水和地上有冰块都无法解释抽水马桶的一侧有渗漏现象,而且我们也无法解释卫生间地上怎么会有冰块。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得出最佳的解释是抽水马桶漏水。然后我们通过修理抽水马桶并观察其结果来检验这个假说。
在实践中,很难确定地检验一个假说,在这些情形下,我们就只好接受那些被视为最佳解释的假说。但最好把得出最佳解释的推理作为形成假说的方法而不是作为验证假说的方法。下面介绍形成假说的四种方法。
(一)求异法
如果我们试图寻找不寻常事件的原因,如果我们发现与此同时也发生了另外
的不寻常事件,我们就猜测后者是引起前者的原因。如果发生了一件以前在类似的情形中没有发生的事件,那就寻找这两个情形中的其他的不同并考虑它们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我们把这种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叫做求异法。求异法不仅可以提供假说,严格地运用求异法和下文说的求同法,还可以用于验证假说。
(二)求同法
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因果假说的良好起点。一种类型的相关就是一个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另一事件的发生,这两个时间就是相互关联的。通常,我们在寻找多个场合发生的现象的原因时,形成假说的合理起点就是寻找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现象。
如果在多个场合出现的某种结果都伴随着相互关联的现象或者总是与另一现象之间共同变化,那么就认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我们把这种形成假说的方法叫做求同法。必须注意的是,现象之间的共同变化只是显示二者之间可能有因果联系。
(三)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因果机制的概念来自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比喻地把因果机制描述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连接装置,你也可以把因果机制设想为一种仪器,只要你输入原因,它就产出相应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已有的因果机制不能解释时才寻找新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因果假说。
在形成因果假说时,为了将可能的因果联系减少至可控制的范围内,人们要依赖于关于因果联系的背景知识。科学也是这样运作的。新的理论建立在过去的理解之上,并不是每遇到一个新问题人们都是从零开始。
在许多推理情境中,一旦人们具有推理相关的知识,就会运用相似性和类别关系以外的信息进行推论,这时,知识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例如,人们会认为由草具有特征X推论牛具有特征x的可能性较高,尽管牛和草的相似性很低。这是因为牛吃草这样的知识导致被试认为这一特征更可能由草传递到牛。[3](四)最佳诊断法
什么是最佳诊断?除了得到验证的以外,这个问题没有抽象的答案。你会发现,在运用这种方法形成因果假说时,指引方向的是背景知识。在诊断疾病原因时,医生比其他人做得更好。在侦破刑事案件时,警察比其他人更能胜任。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