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

合集下载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导读: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炮火轰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踵而至的是租界的霸占,洋场的开辟,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形生活,以乌烟瘴气,光怪陆离的容貌呈现于人们眼前,于是反映这种都市的作品也应运而生。

鲁迅说:“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

它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

它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

在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曾严正批驳“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就是针对鸳鸯蝴蝶派而言的。

茅盾在1922年对这一流派的实质下过中肯的评断:他们的“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一种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为目的的都市文学。

他们视作品为商品,为了竭力倾销这些“商品”,自然就不能不随波逐流,以适应洋场的“五方杂处,三教九流”的需求。

作品的内容也不得不随着他们特有的读者层的趣味为转换:有时是言情小说,有时是“黑幕小说”,有时又转换成以“侦探”、“武侠”最为热门。

因此,这一流派的作品内容极为驳杂,举其要者大致可分为言情、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等类别。

早期鸳鸯蝴蝶派仅仅以言情小说为主,后来要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塞进狭义的鸳鸯蝴蝶派的框子中,似乎不大贴切。

于是有人以他们早期的最有影响的《礼拜六》杂志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

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导言:1910至1930年代,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关注和影响。

其中,“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影评和电影评论对当时的电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评价。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派别的电影批评进行探讨,并剖析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一、“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批评“鸳鸯蝴蝶派”文人是1910至1930年代初期的一批文人,他们善于批评影片中所透露出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他们以郁达夫、丁玲、沈从文等知名作家为代表,对电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批评主要关注电影的艺术性,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表达方式。

他们强调电影应追求真实和生活感,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使观众得到启示和思考。

丁玲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中的代表人物。

他在批评中强调电影的真实性,主张电影应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他指出电影应具备“拍手的艺术”,即能够捕捉到观众内心的共鸣。

他认为,电影表达的不仅是纯粹的视觉享受,更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互动。

丁玲的影评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与“鸳鸯蝴蝶派”文人相对应的是“新感觉派”文人,他们更关注电影的形式和技巧,强调电影的抒情性和审美性。

他们倡导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观察和解读电影作品,并在批评中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方法。

郭沫若和周作人是“新感觉派”文人的代表,他们在电影批评中注重对影片拍摄技巧和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解析。

他们认为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应该以一种新感觉去创造和表达,而不仅仅是记录现实。

他们对于电影的审美要求相对较高,主张电影应该在技术和表现手法上创新,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结语:无论是“鸳鸯蝴蝶派”还是“新感觉派”,他们在1910至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意的诗文来评说一番,却是以叙述文学潮 流之变迁为主,那么正如近代文学史不 能无视八股文一样,现代中国文学史也 就不能拒绝鸳蝴蝶派,不给他一个正当 的位置。曼殊在这派里可以称得起大师 的名号,却如儒教里的孔仲尼,给他的 徒弟带累了,容易被埋没了他的本色。”
鸳鸯蝴蝶派小说:
❖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末民初(1908年前 后),和南社的成立时间大致相同,但 它不是一个文学团体,只是一些文学观 点、创作态度、作品的题动植物与风格 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兴起于20世
❖ 巍然矗立”,此地“有海云古刹在焉”, 由此联系到宋末遗事,“相传宋亡之际, 陆秀夫既抱幼帝殉国崖山,有遗老遁迹 于斯,祝发为僧,昼夜向天呼号,冀招 大行皇帝之灵”。后来又写到后人的传 说与自己的感怀,“故至今日遥望山巅, 云气葱郁,或时闻潮水悲澌,尤使人欷 歔凭吊,不堪回首”。
❖小说第26章引澹归和尚贻吴梅村的诗:
很大程度上就是苏曼殊自我的写真,柳亚 子还曾据此为曼殊写过传记。从小说本身 来看,主要情节尤其是其中的幽怨、惆怅 和感伤情调,恰恰正是苏曼殊所独有的。 因此,《断鸿零雁记》在苏曼殊的全部小 说中也就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是 苏曼殊言情小说的典范之作。主人公三 郎与雪梅、静子缠绵悱恻、幽怨哀婉的 男女之情也就成为小说最为感人的内容。
《本事诗》也写出无可奈何的怅惆:“鸟
舍凌波肌似雪,亲提红叶索题诗。还卿 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 苏曼殊作为一个性情中人,偏偏却要持 守佛现,断绝尘缘,两者之间巨大的情 感反差,总是将他推向感情的深渊起伏 升降。表面上似乎是行云流水,悠闲自 得,可是心灵苦楚,总是时不时地流露 出来,其表现是“无端狂歌无端哭”, 甚至表现为一种神经质,
他对国人蒙昧不悟,未能早日推翻异族统治, 光复祖国河山的激愤,溢于言表。这是爱 情与革命的奇特混合。

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及意义探析

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及意义探析

106《名家名作》·探析民国初期,新的文学体系正在建设,各个文学社团涌现,它们依靠杂志、报纸针砭时弊,争取文学的话语权和政治的发言权。

鸳鸯蝴蝶派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娱乐化的心态进行小说创作,收获了一大批读者。

它的小说审美倾向符合市民阶级审美趣味的通俗性。

它的流行不仅来源于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还离不开《礼拜六》《小说月报》等报刊媒介的推动。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鸳鸯蝴蝶派呈现了文学的娱乐性和商业化。

《礼拜六》《小说月报》等报刊和鸳鸯蝴蝶派建立了一种牢固的商业模式,文学的性质由政治性转变为娱乐性和商业化。

一、鸳鸯蝴蝶派的成因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代表,它的小说类型有言情、武侠、黑幕等。

鸳鸯蝴蝶派主张用闲适和娱乐的观点对待文学,努力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迎合大众的审美,使文学变得商业化。

其擅长运用缠绵悱恻的细腻情感、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紧张激烈的打斗场面吸引读者。

对于市民阶层来说,选择阅读书目的关键在于易读,他们追求的是文本带来的娱乐化和轻松化。

鸳鸯蝴蝶派捕捉到这一特征,认为小说的要旨在于有趣。

周瘦鹃在给《快活林》的题词中写道:“现在的世界,不快活极了,上天下地充满着不快活的空气,简直没有一个快活的人。

……我们就得感谢《快活》的主人,作出一本《快活》杂志,给大家快活快活,忘却那许多不快活的事。

”[1]它以一种标新立异的复古姿态,延续晚清言情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章回体的方式进行写作,创作游戏的文字,带给民众强烈的娱乐感受。

鸳鸯蝴蝶派的娱乐态度来源于近代社会动荡的生活体验。

鸳鸯蝴蝶派文人处于一个新旧文化更迭的时代。

新旧交替的时代带给他们怎样的历史机遇?他们为何树立文字的游戏观、消遣观?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这一政策在当时阻断了知识分子的仕途。

郝庆军概括当时知识分子的走向有三类:当兵、留学、进入沿海城市谋生[2]。

这批从内陆流入沿海的晚清知识分子中便有鸳鸯蝴蝶派的主要成员。

他们是科举考试废除之后的受害者,也是殖民地沿海经济发展的受益者。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重要流派,它形成于明代中期,以杨慎、冯梦龙等人为代表。

鸳鸯蝴蝶派作品以描写妇女命运为主题,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深情而动人的情感,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悲剧。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评价有好有坏,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对妇女命运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受压迫的境遇。

例如,《鸳鸯蝴蝶梦》中的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展现了妇女在家族和社会中的无奈与无力,引起了读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思。

因此,鸳鸯蝴蝶派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这些作品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魅力使得鸳鸯蝴蝶派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然而,鸳鸯蝴蝶派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作品的情节较为复杂,人物众多,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感到疲惫和困惑。

其次,一些作品中对妇女的描写过于悲观和消极,缺乏对妇女力量和智慧的正面呈现,这种片面的描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偏见。

总的来说,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情的情感,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鸳鸯蝴蝶派小说 的现代性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史背景
03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主题内容
04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05
鸳鸯蝴蝶派小说说的价值与意义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史背景
章节副标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启发现代人思考人生和社会问 题。
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现代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可以启发现代人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 系。
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关注个体生命:通过描绘个体生命,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元素:小说 中也融入了许多 现代元素,如西 方文化、科学知
识、现代观念等, 展现了现代文明 的进步和发展。
交融方式:小说 通过传统与现代 的交融,展现了 新旧交替时期的 社会风貌和人文 精神,表达了作
者对传统与现代 的思考和感悟。
04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章节副标题
叙事风格的特点
注重情节的曲折 性和复杂性
反思社会现实:通过个体生命的遭遇,反思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
探索人生意义:通过个体生命的追求和挣扎,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 传承文化精神:通过个体生命的故事,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念
对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情感表达,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复杂,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情节设计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人物塑造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生动,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语言表达的借鉴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理论综述
后现代性是指对现代性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它认为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进步、 自由等观念不过是一种假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充满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后现 代性强调差异、多元性、不确定性、流动性等概念,试图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解 构和颠覆来寻找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分析
1、小说叙述方式
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对当代文学评论标准也产生了影响。传统的文学评论 标准往往注重情节、人物和主题等要素,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评论 标准开始发生变化。评论家们开始小说的叙述方式、文化元素、意义不确定性 等方面,这些要素在唐德里罗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唐德里罗小 说的后现代性对当代文学评论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评论家们更加注重小说的 多元化和复杂性。
创新与发展。例如,利用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 的阅读服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等。此外,随着 跨文化交流的加深,鸳鸯蝴蝶派小说将与世界各地的文学进行更广泛的对话与 融合,从而拓展其发展空间。
总之,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 响不容忽视。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鸳鸯蝴蝶派小说 将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彩,为中国的文学繁荣做出贡 献。
结论与展望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创新和形式上的突破,更在于其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提升。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使得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当代 文坛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鸳鸯蝴蝶派小说将继续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代文学。首先,随着 中国文化的国际化,鸳鸯蝴蝶派小说将有更广阔的舞台展示其多元化的艺术风 格和民族特色。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鸳鸯蝴蝶派小说将不 断尝试新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体验,如电子书、网络连载由于篇幅限制文章被截 断,下面继续展示文章的后半部分。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传播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传播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传播
汇报人: 2023-11-24
• 鸳鸯蝴蝶派简介 • 文学传播方式 • 文学传播内容 • 文学传播影响与评价
01
鸳鸯蝴蝶派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朝末期,受到西 方文学和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 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
发展
鸳鸯蝴蝶派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极 为盛行,逐渐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学 流派,影响了大批读者和作家。
促进了文学商业化
鸳鸯蝴蝶派的成功激发了文学商业化的趋势,为后来的文学市场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提供了文学批评的素材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素材,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与争议
争议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被批评为过于注重娱乐和 商业化,缺乏深度和思想性,对当时社会的 批判和反思不够。
肯定
鸳鸯蝴蝶派在推动文学普及、丰富文学形式 和内容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肯定,其作
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THANK YOU
社会小说
01
02
03
揭示社会问题
社会小说通过描绘社会现 象和人物形象,揭示社会 问题的真相和根源。
批判现实
社会小说通常对现实社会 进行批判和反思,呼吁社 会改革和进步。
人物形象鲜明
社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 常鲜明生动,通过人物命 运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 迁和矛盾。
武侠小说
武侠世界
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 江湖义气、武艺高强的武 侠世界。
增强了文学的娱乐性
鸳鸯蝴蝶派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促进了文学从 高雅向大众的普及,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 活。
丰富了文学形式和内容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

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赏。

在这个派别中,文人们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描写女性为主题,以女性的美丽、幽默和聪明才智为特点。

这些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女性独特的魅力和情感世界。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不再只是被动的存在,而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她们追求自由和独立,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渴望。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剖析。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绘,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它们以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结构,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从而引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悲剧性的作品,也有喜剧性的作品。

无论是哀怨凄凉的爱情故事,还是嬉笑怒骂的生活琐事,都展现了作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些作品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又能体味到现实的冷酷。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和形式,更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借鉴。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总的来说,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女性的魅力和社会的弊端,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它们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浅谈鸳鸯蝴蝶派的主要特征.doc

浅谈鸳鸯蝴蝶派的主要特征.doc

浅谈鸳鸯蝴蝶派的主要特征鸳鸯蝴蝶派这个称谓,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比喻的说法,并不能概括这个流派的全部特征。

这个流派虽然因其在辛亥革命前后,竞相以男女婚姻恋爱问题为题材,以表现才子佳人式的卿卿我我相悦相恋为中心内容,由这类言情小说,而且主要是哀情小说的风行而得名,但这派作者并不限于撰写言情小说。

除前述各类小说外,当时流行的各种文学体裁:旧体诗词、诗话、随笔、小品,他们各擅其长所写甚多;五四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散文、话剧、杂评等等,也有相当数量。

所以,不能认为鸳派的题材仅限于鸳鸯蝴蝶式的才子佳人。

如以此说作为识别鸳派的标志,而说某人之所以是这派作家,系因其醉心于写作男女私情和才子佳人相爱的作品,道理就讲得很不完全,因而经不起诘难:我国古典小说如果从唐代传奇算起,写才于佳人的有多少?就小说而言,岂有可以称之为小说而不言情香?亲情友情恋情及世态人情的或一描写,总是不可少的。

再若只从作品体裁形式上着眼,说某人之所以为鸳派作家,是因他主要采取旧式章回体写作,这话就更难令人信服。

驳议者只需指出,我国古典小说何一不是章回体,不朽巨著《红楼梦》,岂可因它既言情又兼章回体而目为鸳鸯蝴蝶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倡导者和一些新文学作家,在强调反封建、强调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的同时,对民族遗产和民族形式带有—概否定的偏向,认为用章回体写作即是旧式文人,衡量青年作者创作的得失,常有视其是否脱离了IEI章回体小说影响这样的说法,就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证明,旧形式是可以经过改造而加以利用的。

抗日战争期间,新文艺工作者不也采用章回体写出过反映人民斗争生活、内容焕然一新的作品吗!因此,我们在考察鸳鸯蝴蝶派时,首先应当肯定这个流派思想与艺术倾向的斑驳芜杂,从总体上把它看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不时发生局部变异和转化的统一体。

在它的内部,不但有各种题材体裁的作品杂然纷陈,有思想内容健康和腐朽、积极和消极、有益和有害、无害和无益等多种因素对立和并存的差异,还有来源不一、数量庞大的作者队伍和这个队伍的分化。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

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中国古代文化界的一个名词,起源于文化大革命后的1970年代末期,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鸳鸯蝴蝶派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人士,和以珍珠为代表的右翼文化人士之间的论战。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呐喊强烈的社会批评著称,他是左翼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而珍珠则是一个在文革期间进行领导和批判文化艺术活动的政治家,他是右翼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鸳鸯蝴蝶派的名字来自于鲁迅的一篇文章《伪自由的讴歌》,他在其中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划分为鸳鸯蝴蝶派和螳臂当车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那些以文艺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为中心的文化人士,他们对社会现实比较关注,追求真实和积极的价值观。

而螳臂当车派则指的是那些政治觉悟较高,以政治斗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文化人士,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政治斗争,而忽视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鲁迅认为,蝴蝶派虽然追求自由,但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那些行动力量的影响,所以他批判了他们“鸟语花香”的自由主义倾向。

鸳鸯蝴蝶派与文革期间的左翼和右翼文化人士之间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文化和艺术的方向和宗旨上。

左翼文化人士认为文化和艺术应该以批判现实、剖析社会为己任,而右翼文化人士则主张文化和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强调正面宣传。

这场论战不仅局限于文化界,也扩展到其他领域,影响了整个社会。

鸳鸯蝴蝶派的核心内容是对于文化和艺术自由的追求,他们认为文化和艺术应该独立于政治,以真实和有价值的内容为准则,不应受到政治操控和限制。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对先进和激进的,但由于种种原因,鸳鸯蝴蝶派的声音没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总之,鸳鸯蝴蝶派是中国文化界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的代表名词,他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和坚持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鸳鸯蝴蝶派一与世界上不少国家一样,中国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动起通俗文学的滚滚洪流,真有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之观,然亦有支流蜿蜒,亦有水势大小,及至四十年代末,内地终因政体变革而逐渐枯竭,前后持续半个多世纪。

它发萌期的代表作品,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张春帆的《九尾龟》等;它终结期的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

作者之众,作品的种数和印数之多,都远远超过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社会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为建立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性”,并以此启蒙社会大众,开始对当时这一主流文学现象进行发难。

清末民初的绝大部分通俗文学作者都成为牺牲品,被斥之为鸳鸯蝴蝶派。

如果说,现代史上确实存在这一文学流派,那真是群体庞大、情形复杂的阵营。

可惜他们并没有共同的宣言或宗旨,只是被认为有相同的“趣向”而被归纳在一起。

鸳鸯蝴蝶派这个名称,不但是批判者所起,并且它的范畴和概念也在批判过程中不断修正。

据目前所知,最早提出鸳鸯蝴蝶派概念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时,批判当时旧形式、旧思想的中国小说,特别提到“此外还有《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聊斋》派的某生者体,那可更古旧得厉害,好像跳出在现代空气之外的,且可不必论他”。

1919年2月2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七期上,他又发表《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称“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

周作人说的鸳鸯蝴蝶派,乃专指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说。

鲁迅对鸳鸯蝴蝶派的理解,也是这样,直到1931年,他在《上海文坛之一瞥》中提及民初的情形,说道:“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是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是一种流派,起源于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涉及鸳鸯蝴蝶派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这一流派的名字来源于传统民间戏曲的角色,将文艺作品的两种类型进行区分,以突显不同风格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解析,探讨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首先,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起源与发展值得关注。

鸳鸯和蝴蝶这两个角色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形象与性格特点。

鸳鸯一对情侣,代表着亲密关系与稳定性;而蝴蝶则是一个个体,代表着自由与飘忽。

在文学批评理论中,鸳鸯蝴蝶派被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其次,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鸳鸯蝴蝶派尤其强调作品中的反差和对立。

鸳鸯一方通常代表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等现实类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蝴蝶一方则更注重个人主义、抒情主义等自发类文学,强调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鸳鸯蝴蝶派通过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组合,旨在创造出更具有冲突、张力和艺术感的文艺作品。

然而,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对照,在实践中常常呈现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鸳鸯和蝴蝶两个主题在作品中互为补充与共生。

鸳鸯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主题提供了作品的基础和情节发展,而蝴蝶则为作品增添了情感色彩和思想启示。

正是这种因果和共生的关系,使得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元的表现方式。

对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一定影响力。

诗人艾略特跨越了国界,将鸳鸯蝴蝶派的思想应用于西方诗歌创作。

他在《荒地》中巧妙地将鸳鸯和蝴蝶的形象融入到分裂的个人和现实主题中,用以表达对现代社会状态的悲观和疑问。

这种对比和对照的运用使得诗歌作品更具有张力和独特性。

最后,现代文学鸳鸯蝴蝶派对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限制,创造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文学风格。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答: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小说流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这一流派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主要写才子佳人情爱,代表作品有《玉梨魂》《啼笑因缘》等。

该派别早期最有影响的杂志《礼拜六》出版后,也被称为“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鸳鸯蝴蝶派的产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其并非单纯的消遣文学,而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反映。

对于这一流派的批判,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封建阶级或买办势力的文学要求,更不能将其视为“一般逆流”。

事实上,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例如揭示了社会的某些黑暗面,反映了人民的一些苦难生活等。

总体来说,鸳鸯蝴蝶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避免片面和偏颇的看法。

什么是“鸳鸯蝴蝶派”

什么是“鸳鸯蝴蝶派”

什么是“鸳鸯蝴蝶派”
所谓“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曾广受大众读者欢迎,也曾广受新文学界的批判,其影响非常广远。

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因写才子佳人成双成对有如鸳鸯蝴蝶而得名。

作家众多,无严密组织,这些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恋爱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

人们又多以其所办最有影响的刊物《礼拜六》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

全盛时期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曾一度轰动文坛。

《玉梨魂》曾创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

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阵营不断地同鸳鸯蝴蝶派展开斗争。

他们认为鸳鸯蝴蝶派文学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是在人民开始觉醒的道路上的麻醉药和迷惑汤。

而这一类作家并非全都只是单纯的以描写“才子佳人”为主,比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包天笑的《沧州道中》等,或多或少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借才子佳人或凄婉或悲凉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等种种现象,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鸳鸯蝴蝶派中较著名的作家有张恨水、周瘦鹃、徐枕哑等,他们大都是既编辑又创作,有的还兼翻译。

这个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都市通俗文学流派,在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做过一定的贡献。

在民初的文坛上,无论从大量运用文言创作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看,鸳鸯蝴蝶派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
的水平。

我们今天对待这一流派,应当正确认识其历史与地位,肯定其历史意义。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20世纪之初,文坛上出现了一个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

这个流派的起源与上海有关。

十里洋场繁华之地,出现了一批把小说当作消遣娱乐的有钱有闲阶级,于是言情小说和世情小说有了市场。

鸳鸯蝴蝶派延续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受到了这部分人群的追捧。

但是其在传递价值取向方面偏向于保守,所以评价不高。

清末,上海出现了很多刊载小说的杂志,这些休闲刊物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1911年前后,言情小说逐渐在各种题材小说中成为主流,这时候出现了一部引起轰动的“现象级”小说《玉梨魂》。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描写了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出版后供不应求,累计再版达到32次,印量接近百万本。

如果当年有畅销书排行榜,《玉梨魂》应该可以连续几年上榜。

言情小说异军突起,很多有才华的作家纷纷试水写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是苏曼殊,他一口气写了六本言情小说,本本畅销。

由此鸳鸯蝴蝶派在文坛上正式站稳了脚跟。

鸳鸯蝴蝶派发展壮大之后,这个派别的作家开始尝试创作其他题材的小说,包括武侠、侦探、写实等类别。

后人统计过,这个流派的小说家仅长篇小说就创作了两千余部,中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

鸳鸯蝴蝶派虽然风靡一时,但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限。

首先,鸳鸯蝴蝶派的小说自我定位为“消遣小说”,作家在创作时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他们的创作目的就是游戏消遣。

其次,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创作中过于媚俗,什么小说畅销,什么话题受关注,作者就创作什么。

这样充满套路的作品,显得有些粗糙。

第三,少部分这部流派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不惜描写一些情色内容,缺乏作家的操守。

经过多年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鸳鸯蝴蝶派中出现了一部可以“封神”的作品,这部小说叫《啼笑因缘》。

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描写了一段爱情悲剧,让读者全情投入、欲罢不能。

小说以进步青年樊家树和卖唱姑娘沈凤喜为主人公,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期间的种种黑暗丑恶。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

鸳鸯蝴蝶派名词解释鸳鸯蝴蝶派是指中国文学领域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主要以独立个体和女性为创作核心,倡导以鸳鸯和蝴蝶这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为代表的两种性别关系模式,通过对于生活的独立感悟和对于欲望的追溯表达了自由个体对于自主权力的渴望。

鸳鸯蝴蝶派的名称中的“鸳鸯”和“蝴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别关系模式。

鸳鸯常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情感联系,也表达了对于困境和挣扎的抵抗和希望。

蝴蝶则代表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表达了女性在社会中追求自由和权力的愿望。

这两种动物形象成为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中较为显著的象征符号。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鸳鸯蝴蝶派注重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塑造。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强烈的个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抵抗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其次,鸳鸯蝴蝶派关注女性的欲望和性别问题。

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对性的渴望和性自由的呼唤,同时也关注了女性在性别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再次,鸳鸯蝴蝶派表达了对于社会的关切和批判。

作品中经常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荒谬的道德观念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压抑。

最后,鸳鸯蝴蝶派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作品中通过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有很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男女关系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鸳鸯蝴蝶派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流派,正是对于这种传统模式的反叛和突破。

通过对于性别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对于自由个体的探索,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呈现出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一。代表作之一徐枕亚的《玉梨魂》,曾创 下了再版三十二次,销量数十万的纪录。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也曾先后十数次再版。其中最杰出的的 是“五虎将”与“四大说部”:前者为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张恨水,后者为《玉梨魂》《广陵潮》 《江湖奇侠传》《啼笑姻缘》。
在辛亥革命后出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正是依赖这种体制化的报刊杂志(文化产业和文化公共空间)和满足都 市市民文化消费需要而大行其道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炮制者也因此成为依赖报刊杂志、传媒体制和稿费谋生的 专业化、职业化作家。
民国大家
部分作家(7张)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鸥、 冯玉奇、周瘦鹃等。
鸳鸯蝴蝶派的成员是这一传统功能观的自觉世袭者。姚鹤雏在《小说学概论》中引经据典他说:“依刘向 《七略》及《汉书·艺文志》,小说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则其所载,当然多属‘闲谈奇事’;又观 《七略》及《隋书·经籍志》所录,则‘凡各著艺术立说稍平常而范围略小巧者,皆可归于小说’。‘其所包举、 无非小道’。
历史评价
0 1
文学流派
0 2
近代作品
0 3
批判意义
0 4
进步意义
0 6
小说理论
0 5
批判结论
文化冲突 “平民”文学
横向比对 生不逢时
客观贡献走向末路来自文学复苏啼笑姻缘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涌现过许多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是其中重要而且特殊的一个派别。 说其重要,是因为在“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的时代大潮流中,他们是属于重继承和多保守的一个文学流派,屡 遭新文学界的批判。在新文学营垒与该派的论争和交锋中,使新文学在文坛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日益茁壮成长。 谈及新文学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该派别。说其特殊,是因为由于受到新文学各派的的指责,使其中的有些作 者长期以来不愿承认自己是隶属于该流派的成员,突出的例子是其代表作家之一的包天笑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 他曾说:“近今有许多评论中国文学史实的书上,都视我为鸳鸯蝴蝶派……我所不了解者,不知哪几部我所写的 小说是属鸳鸯蝴蝶派。”该派有的作者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而否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他们通常所持的 一个理由是,鸳鸯蝴蝶派是仅限于徐枕亚,李定夷等少数几位作者,只有民初那些写四六骈俪体言情小说的才是 名实相符合的鸳鸯蝴蝶派。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一、鸳鸯蝴蝶派1.代表人物:徐枕亚、张恨水、周瘦娟、包笑天2.盛行年代:20世纪20-30年代。

3.文学主张:文艺目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主张作品应该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

4.文学特征:题材多言情、武侠、滑稽、多用章回体和旧式笔记。

二、学衡派1.代表人物:胡先骕、梅光迪、吴宓2.盛行年代: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3.文学主张:反对白话文和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只能因袭模仿4.文学特征:中西合璧,爱用西洋古典。

三、甲寅派1.代表人物:章士钊2.盛行年代:20世纪初3.文学主张:读经救国,废弃白话4.主要阵地:《甲寅》周刊四、创造社1.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李初犁、冯乃起、阳翰生2.盛行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4.主要阵地:《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以及《洪水》、《文化批判》5.文学特征:浪漫主义、强烈的表现自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五、文学研究会1.代表人物: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朱希祖、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孙伏瞿世英、蒋百里、谢冰心、王鲁彦2.盛行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4.主要阵地:《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文学研究会丛书》5.文学特征: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主题六、新月派1.代表人物: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朱湘、梁秋实、陈源、陈梦家、邵洵美、饶侃、林徽音2.盛行年代: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3.文学主张:”不妨碍健康“”不折磨尊严“4.主要阵地:《晨报诗刊》、《新月》、《诗刊》5.文学特征:倡导新格律诗,多写个人悲欢七、乡土文学1.代表人物: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2.盛行年代:20世纪20-30年代3.文学主张:坚持”为人生“的现实主义4.文学特征:题材富有乡土气息,反映山乡群众苦难和挣扎,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通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陵麦饭谁浇取?赢得空堂满酒卮。” 苏曼殊借主人公三郎之口,愤慨地说: “当日所谓名流,忍以父母之邦委于 郡胡,残暴戮辱,亦可想而知矣。澹 归和尚固是顶天立地一堂堂男子,呜 呼!丹霞一炬,遗老幽光,至今犹屈 而不申,何天心之愦之也!” 他对国人蒙昧不悟,未能早日推翻异族 统治,光复祖国河山的激愤,溢于言 表。这是爱情与革命的奇特混合。
巍然矗立”,此地“有海云古刹在
焉”,由此联系到宋末遗事,“相传 宋亡之际,陆秀夫既抱幼帝殉国崖山, 有遗老遁迹于斯,祝发为僧,昼夜向 天呼号,冀招大行皇帝之灵”。后来 又写到后人的传说与自己的感怀, “故至今日遥望山巅,云气葱郁,或 时闻潮水悲澌,尤使人欷歔凭吊,不 堪回首”。 小说第26章引澹归和尚贻吴梅村的诗: “十郡名贤请自思,座中若个是男儿?
是他们的发祥地,《玉梨魂》便连载 于此。鸳鸯蝴蝶派的阵地很多,这也 是此派小说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在 “五四”前,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主要 有《小说时报》(1909)、《小说月 报》(1910)、《香艳小品》 (1913)、《中华小说界》(1914)、 《小说丛报》(1914)、《礼拜六》 (1914)、《眉语》(1914),其中
前后),和南社的成立时间大致相同, 但它不是一个文学团体,只是一些文 学观点、创作态度、作品的题动植物 与风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兴 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袁世凯称帝前 后,泛滥于二三十年代,至1949年后 才消亡。拥用自己的刊物、作家队伍 和读者群,在文学史上有相当影响。
作者多江浙才子,五四以前作家有包
周作人当年曾对此作过公正的评说,
其《答芸深先生》信中认为: “这也是在宣统、洪宪之间的一种文 学潮流,一半固然是由于传统的生长, 一半则由于革命顿挫的反动,自然倾 向于颓废,原是无足怪的。中因旧思 想太占优势,所以渐益堕落,变成 《玉梨魂》这一类的东西。文学史如 果不是个人的爱读书目提要,只选中
据考证,《断鸿零雁记》中“余”
到东京省亲探母,与表姊静子的一 段爱情关系,在苏曼殊的诗中早已 作了生动的描述,如《为调筝人绘 象》、《寄调筝人》、《调筝人将 行属绘金粉江山图题赠二绝》、 《东居杂诗十九首》等,这说明小 说中的静子绝非只是一个小说形象。
苏曼殊由于人生本苦而祈求解脱,因
而皈依我佛;皈依我佛,必须遵守戒 律,因而舍弃女色。作为一个人,他 追求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僧人,他 得六根清净。对于静子、雪梅,三郎 心中不得不为所动,小说这样描写三 郎初见静子的情形:“瞬息,即见玉 人翩若惊鸿,至余前,肃然为礼。而 此际玉人密发虚鬟,丰姿愈见娟媚。 余不敢回眸正视,惟心绪飘然,如风
的时代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时代 的迷惘、彷徨在小说人物身上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看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 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但它 却提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 提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 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这是苏曼殊 小说悲剧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所 在。
从晚清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苦闷之中,他只得重返中国。回国后,
获悉雪梅因忠贞于他而绝食而亡。悲 怆之下,他沿门托钵,去凭吊雪梅。 在路上又巧遇也已削发为僧的乳母之 子,方知乳母亦已去世。当他好不容 易找到雪梅家中,却受到婢女的抢白。 他终于没有能找到雪梅之墓。此时斜 阳垂落,“余弥天幽恨,正未有艾 也”。
据柳亚子等人研究,《断鸿零雁记》
也就在这一瞬间,三郎与静子已经结下 了不解情缘, 可是,限于佛门戒律,三郎不可接受 爱情。他在留给静子的信中说:“余 固是水曜离胎,遭世有难言之恫,又 胡忍以飘摇危苦之躯,扰吾姊此生哀 乐耶?今兹手持寒锡,作远头陀矣。 尘尘刹刹,会面无因。伏维吾姊,贷 我残生,夫复何云?”
但这种内心深处的剧烈的矛盾和痛苦下。其实,既然“忏 尽情禅空色相”,又何必“无端狂笑 无端哭”?既然“与人无爱亦无嗔”, 又何来“还君一钵无情泪”?也许, 苏曼殊给《断鸿零雁记》等都安排了 悲剧性的结局,其本意在让读者能破 除滞情,领悟四大皆空,可客观上却 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以情绝情”带 来更大的与情感冲击,读者在品味
为了积攒去日本寻母的盘缠,他就在
乳母那作落脚,卖花挣钱。在卖花的 过程中,竟又巧遇养父当年为他定下 的美丽痴情的未婚妻雪梅。在雪梅的 帮助下,他来到日本,找到了自己的 亲生母亲,并与楚楚动人、天生慧骨 的表姊静子陷入了感情的漩涡。他虽 然对静子也是满怀深情,可又觉得对 不起雪梅,而且自己是出家之人,实 在无法接受她们的感情。
婚姻自由的观念在一部分接受新思潮的青 年男女中已深有影响,而对长期恪守“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的长辈来说,这 是绝对无法允许的。爱情的悲剧因此产生。 如《碎簪记》中的主人公庄湜,叔婶为他 定了一位大家闺秀连佩,而好友又给他介 绍了自己的妹妹灵芳。庄心中属意的是灵 芳,而非连佩。可叔叔是一个有着浓厚封 建道德观的老先生,认为不通过长辈而私 订婚姻,是“蛮夷之风,不可学也”。由
《小说丛报》,徐枕亚编,人称“鸳
鸯蝴蝶派的大本营”; 《礼拜六》,王钝根、孙剑秋、周瘦 鹃主编,前后两次共出版200期,它 是鸳鸯蝴蝶派文艺刊物中出版时期最 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刊物,以是又称 鸳鸯蝴蝶派为“礼拜六派”。
天笑(有《碧血幕》、《一缕麻》)、 周瘦鹃(有《此恨绵绵无绝期》、 《恨不相逢未嫁时》、 《秋海棠》 )、 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 (有《广陵潮》)、李定夷(有《霣 玉怨》)、吴双热(有《孽冤镜》)、 王钝根(有《红楼劫》)等。 严芙孙等人著的《民国旧派小说名家 小史》收小说名家66人,其中绝大部 分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苏曼殊自我的写真, 柳亚子还曾据此为曼殊写过传记。从 小说本身来看,主要情节尤其是其中 的幽怨、惆怅和感伤情调,恰恰正是 苏曼殊所独有的。因此,《断鸿零雁 记》在苏曼殊的全部小说中也就占有 了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是苏曼殊言情 小说的典范之作。主人公三郎与雪梅、 静子缠绵悱恻、幽怨哀婉的男女之情
苏曼殊的小说,全部题材都是男女爱
情和婚姻问题,而且都以悲剧告终, 用苏曼殊的诗来说,可谓“袈裟点点 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这种幽 怨、哀惋、感伤的言情小说,可以说 开启了此后近代言情小说的先河。 “五四”前后的鸳鸯蝴蝶派的某些言 情小说渐趋庸滥,以至有人将它归咎 于苏曼殊的发轫。现在看来,显然是 有失公允的。
意的诗文来评说一番,却是以叙述文学 潮流之变迁为主,那么正如近代文学 史不能无视八股文一样,现代中国文 学史也就不能拒绝鸳蝴蝶派,不给他 一个正当的位置。曼殊在这派里可以 称得起大师的名号,却如儒教里的孔 仲尼,给他的徒弟带累了,容易被埋 没了他的本色。”
鸳鸯蝴蝶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末民初(1908年
的百助,有“捣莲煮麝春情断”的花雪 南,有“殷殷勖以归计”的雪鸿,还 有张娟娟、桐花馆、好好、惠姬、素 云、小如意、小杨月楼、湘痕、真真、 阿蕉、明珠、棠姬等等。这些女子, 国内外都有,有淑女,也有歌女舞女 妓女。一个自称“忏尽情禅空色相” 的僧人,行为竟如此浪漫,着实有点 惊世骇俗,所以,人们一直称之为 “情僧”。
他总是用佛法来将它平息。这也是苏 曼殊在他的现实生活中的惟一的法宝。 比如他写“静子”的一首诗《寄弹筝 人》:“禅心一任蛾媚妒,佛说原来 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 亦无嗔。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 二十年。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 枕经眠。”
《本事诗》也写出无可奈何的怅惆: “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提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作为一个性情中人,偏偏却要 持守佛现,断绝尘缘,两者之间巨大 的情感反差,总是将他推向感情的深 渊起伏升降。表面上似乎是行云流水, 悠闲自得,可是心灵苦楚,总是时不 时地流露出来,其表现是“无端狂歌 无端哭”,甚至表现为一种神经质,
代表作家有所谓“五虎将”:徐枕亚、
李涵秋、李定夷、周瘦鹃、张恨水。 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小说(特别是长 篇小说)为主,“五四”前多用文言, “五四”后多用白话。这一派作家虽 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在“趣 味第一”的旗号下走到一起,才子佳 人的叙事模式是其共同特征。
鸳鸯蝴蝶派的阵地在上海,《民权报》
《断鸿零雁记》最初发表于1912年5月
12日至8月7日的《太平洋报》,1919 年由上海广义书局刊印单行本。全书 共27章,主要写“余”出家为僧、异 国寻母以及与雪梅、静子的感情纠葛。 小说首先写“余”(三郎)从小就离 开了生母来到中国,寄养在父亲的朋 友家中。养父死后,他被迫削发为僧。 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他幼时的乳母及 乳母的儿子,得知了自己日本亲生母
苏曼殊作为近代具有高度民族思想与
爱国情怀的作家,始终以他独特的方 式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感与爱国情怀。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他是具有浓厚浪 漫色彩的热血青年的形象投身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后则又以不僧不俗亦 僧亦俗表达了一种对革命的幻灭。这 种民族思想与爱国情绪也就成为《断 鸿零雁记》有别于一般言情小说的重 要方面。如《断鸿零雁记》第1章开头
苏曼殊是个极富感情的人,可偏偏一
生中漂泊无定,四海为家,遭遇了太 多的不幸,因此才削发为僧,遁迹空 门,但又不可能真的断迹红尘,在寺 院中参禅打坐,诵经念佛,他依然与 现实社会中的亲友往来密切。可以说, 他既受制于“世间法”。 他一生中所遇到的太多的感情波澜, 所接触的太多的妙龄女子。她们中有 “斜插蓬蓬美且鬈”的静子,有“尽 日伤心不见人”的金凤,有“无量春
《非梦记》(1917)等,共约10万余
言。 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或 写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对自己爱 情的追求。苏曼殊小说的主人公,大 都具有近代青年人对新生活的渴望、 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屈从的 二重性。 小说从争取婚姻自由的角度接触到反 封建的主题。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基调,反映了当时
苏曼殊小说的叙述策略,较之传统小
说有相当大的改进,能自由灵活采用 第一人称介入叙述,如《破簪记》就 是以“我”的口吻,叙述庄湜与两个 痴情女子(灵芳、莲佩)的三角恋爱 故事,既可以观察庄湜,与其沟通, 又可以通过庄湜的角度叙述事件,以 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