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色
秦倚天
摘要:哥特式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它有以下建筑特点:
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高耸的塔楼多为尖笋状;斜柱加固支撑较薄墙面,形成特殊的外墙结构;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造型艺术;风格特点
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被蛮族破坏,哥特式建筑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
与最高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
意为野蛮人的艺术,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
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
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13世纪是哥特艺术的强盛时期,从事哥
特艺术的艺术家们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了提升,这些艺术家开始创作出了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
品。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当时哥特式中的肋架拱项和飞扶壁的趋势已经出现在法国一些教堂建筑中。

圣丹尼教堂一般被认为是法国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

在这座教堂的建造过程中,彩色玻璃窗被大面积的应用以取代罗马式风格的墙壁,并且以往在关于肋架拱面的结构问题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种新奇的建筑风格在后来也在多所教堂的设计建造中被使用。

由于哥特式建筑的标
志物为“尖拱”,所以哥特式的建筑风在其初期被称为“尖拱式"。

二、哥特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年修道院长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

早期哥特式建筑中较为著名的有:劳恩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坎特伯雷大教堂。

其中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

巴黎圣母院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巨大的规模和优美的设计,以及新技术“飞拱”的引入。

飞拱是全拱或半拱,它把来自于墙壁上部房顶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支撑物或扶垛,从而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大大减少了内部支撑物。

同时,巴黎圣母院的外观线条多变,在接受不同的光影照射下,可产生多种视觉效果。

第二阶段,非常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

13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出现了繁荣期,其较为著名的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布尔日的圣埃蒂昂大教堂、索尔兹伯雷大教堂等。

其中夏特尔大教堂被称为“哥特式百科全书”,它建于1225年,坐落于巴黎附近的夏特尔地区。

整个教堂的平面比例完全按照基督教寓意性的比例进行分割:其中的大活动区长度为1,代表上帝;前厅的长度为7,后厅的长度为5,相加为12,代表耶稣的12个门徒;把正中大活动区的l加进去就是13,代表最后的晚餐。

教堂外部设有三个尖塔、正面设有三个大门,都与“三位一体”有关。

第三阶段,在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之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视觉上应该有的结构整体性。

14和15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渐脱离整体的结构性,而集中在较小的方面,诸如群雕、手抄本、嵌板画之类,哥特式建筑开始加入显著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同时,大量的雕塑作品开始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一种广泛作用于各种装饰品的“泛哥特式”逐渐产生。

“哥特式”开始更多地强调个性,而非集体创作。

艺术题材也更多地选取于世俗生活。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整个哥特时期,欧洲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是处在流动和交换状态中的。

地方化和不同教派间的建筑美学避免了各地哥特风格的雷同和“千篇一律”的弊端,即便在英国或法国,其各自的哥特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各有各的地方特色。

哥特式建筑正是在吸收欧洲各地区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

1、外部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劵,尖
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供劵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墙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墙和墙恒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越划分细巧,形态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尤为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2、内部空间
在哥特式建筑中,尖劵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劵,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四、结语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

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都达到了—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个传奇。

它是人类智慧与信仰的体现。

它传承与发扬了罗马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时代。

它留给后人的建筑经典依然散发着哥特式独特的魅力,因为其宏大而结构鲜明的特色,在人类的文化史乃至于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①赵鑫珊. 哥特建筑——“上帝即光”.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
②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艺海,2009,11.
③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④刘轩.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风格特色.新课程,2010,8.
⑤张颜媛.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大江周刊(论坛),2010,6.
⑥杨光炜.浅谈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科技纵横,2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