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

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

※“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3+,高锰酸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

※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

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

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

二、水溶液的性质:

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

※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

※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

※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三、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

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液

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溶剂一般是水。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1)澄清石灰水 ;(2)碘酒 ;(3)医用酒精

(4)盐酸 ;(5)硫酸铜溶液 ;(6)硫酸溶液

注意:若有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了,则原物质已消失,溶质是生成的新物质。

(7)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形成的溶液(设能充分反应)

(8)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的溶液

四、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1、 溶质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不同都会导致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不同。

※ 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油;②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多,而在冷水中溶解的少。这些事实都表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和温度有关。

2、气体的溶解性还随温度、压强有关。温度越低,气体溶解越多;压强越大,溶解得越多。

※ 你能解释为何打开汽水瓶,会有许多的气泡;为何烧水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气泡冒出?

五、溶液的分类: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强调:温度、溶剂的量、指明溶质。

※ 想想看:20℃时,在100g 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10g 的氯化钠,溶解吗?硝酸钾溶液还饱和吗?

不饱和溶液 ○1加溶质○2蒸发溶剂○3降温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1加溶剂○2升温 不饱和溶液 1、 注意:这只适合于大多数物质(普通溶液)。

2、 对于石灰水而言,由于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故 Ca(OH) 2 : 不饱和溶液 ○

1加溶质○2蒸发溶剂○3升温 饱和溶液。 3、其实,这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一致的。

※ 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

(1)溶质的质量( ) (2)溶剂的质量( )

(3)溶液的质量( ) (4)溶液的溶解度( )

(5)溶液的饱和程度(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

※ 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

(1)溶质的质量( ) (2)溶剂的质量( )

(3)溶液的质量( ) (4)溶液的溶解度( )

(5)溶液的饱和程度(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

六、物质的溶解性大小用溶解度来表示:

1、固体的溶解度S 定义:注意四点(缺一不可):

1一定温度下 ○2100克溶剂(通常指水)○3达到饱和状态 ④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20℃,NaCl 的溶解度为36克

如: 20℃,100克水中溶解36克NaCl 到达饱和状态

20℃,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

推算:20℃,NaCl 饱和溶液中m(溶液) :m (溶质) :m (溶剂) =136 :36 :100

故在饱和状态下有: ; 100)m( )m(S =溶剂溶质%100100%100)m( )m(?+=?=S

S W 溶液溶质

2、固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NaCl 的溶解度) S (g ) A

2溶解度曲线:注意坐标:温度—溶解度,平滑曲线

3、溶解度曲线 大部分物质的S 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 (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得到晶体) ○

1 少数物质的S 受温度变化不大 ,如NaCl 、蔗糖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极少数物质的S 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 2 0 t t 1 t ℃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M 点:t 1℃时A 的溶解度为60克。 ○

3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t 1℃时,S(A) > S(B) > S(C) ○

4溶解度曲线上的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t ℃时A 、B 的溶解度都为40克。 而且,在该温度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相等,都为%。

四、混合物分离最常用的方法:过滤和结晶

1、过滤:用于不溶物和液体,或可溶物和不溶物的分离。

KCl NaCl (可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

MnO 2 CaCO 3 (不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转移

2、结晶: 用于几种可溶物的分离,但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结晶的方法:

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如KNO 3

故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之说。

※ (1)在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 B 物质的溶解度。

(2)在t 3℃时,将50g A 物质溶于150g 水中,得到的是 。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要从A 和B 的混合物(含有少量B )中提纯A ,应采取的措施是

3、分馏:用于分离液体和液体

五、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在100g 水中溶解20g 食盐,求溶质质量分数?

(2)100g 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7g 的硫酸铜,若再向其中加入1g 无水硫酸铜,求溶质质量分数?

(3)从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100g 碳酸钠溶液中取出20g 该溶液,求溶质质量分数?

(4)向100g %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20g 硝酸钾,求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如何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321

(1)计算:需溶质m(NaCl)= 50g×5% = g

需溶剂m(H2O)= 50g - g = g ,即体积为 mL

(2)称量(量取):用天平称取 NaCl 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 mL水也倒入烧杯中。

(3)溶解:为加速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 全部溶解。

(4)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不同之处?

※浓溶液稀释的不同之处?

※浓硫酸稀释的特殊操作?

3、溶液加水稀释(浓缩蒸发溶剂):溶质质量不变。

如果是加溶质,则必须注意:溶质增加的同时,溶液质量也增加。

※现有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 ,密度为·cm-3,现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 的盐酸溶液,需要该浓盐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解:设浓盐酸的体积为X 。

m(1)×w(1) = m(2)×w(2) ,cm3 * x×37% = 50g×5%

X = mL

m (水) = 50g —mL×cm3 = g

因为:ρ(水) = 1 g/cm3 ,故:V (水) = mL 答:略

4、某学生用克盐酸与一定质量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恰好反应,产生克二氧化碳气体,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73 44

X

73/X=44/解,得X=

WHCl=×100%=20% 答: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