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_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统编版.ppt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统编版.ppt
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 图存的探索。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 的命运,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只 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不会 向帝国主义低头。
【基础自查】
名称
洋务运动
项目
目的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口号 时间 代表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改革。我始 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临的现代变革一直 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 面临着巨大压力下,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 的。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1)结合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相关内容,举两例证明 材料一中的观点。
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作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 堂、建立新式陆海军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评价:
性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 运动。
进步性: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 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 制作用。
练一练:
3.《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 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 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
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D)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 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华民族的觉醒讲稿

中华民族的觉醒讲稿

和五四运动。

(ppt1)【师】那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中华民族的屈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ppt2) 【生】鸦片战争 【师】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还有那些屈辱呢?【生】【师】不错,大家回忆的都差不多,那中国在近代遭受了这么大的屈辱,那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那我们学过的探索都有哪些呢? 【生】【师】不错,那大家还记得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吗? 【生】记得【师】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真的都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了吗? 【生】没有【师】那我来看一下这幅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ppt3) 【生】(引导学生分析,对联具有明显的强烈的皇权思想,共和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师】不错,从这幅对联和旁边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们的心中,我们在来看一张图片,这是袁世凯祭孔场景这也说明了在当时统治者和多数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皇权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

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中华民族还没有真正觉醒。

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就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ppt4)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封建统治思想(即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还有就是当时很多喝了洋墨水、接受西方先进知识的青年接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影响了他们,使他们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

那当时的知识青年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鲁迅、胡适和李大钊(ppt5)就像陈独秀说的要想共和名副其实就要改变人的思想,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

【师】它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称为《青年杂志》后来改名《新青年》(ppt6) 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ptx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ptx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租借地或割占地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
“新界”和威海卫 台湾和澎湖列岛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北和新疆 两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德国强占胶州湾,并把山 东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黄海
渤海
胶州湾
大连 旅顺
威海 卫


北京
新开的放通口商岸口:岸沙:市使、列重强庆进、一苏步州深、入杭到州中国内地;
开设工厂:允列许强日争本先在恐通后商在口中岸国开设设厂工,厂进,一产步品掠运夺 销中内国地的免原收料内和地劳税动力,严重地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跟中以国前的的半不殖平民等地条半约封相比建,化内的容程上度最大大大的 不加同深点,在民哪族里危?机开空设前工严厂重。
资金合计 1﹒3亿元
一方面强占中国市场,打击中国民族工业; 另一方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 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 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1899年德国在汉 口设立的德华银行
1899年法国在上海 设立的东方汇理银行
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
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 财政、金融。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
北京
俄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法国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法 (两国广 、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太阳——(福日建本) 鹰——美国
阅读《时局图》,回答: 1、创作的历史背景?反映的列强侵华在政治上 采取的方式?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 民族危机加深。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哪一项?A、清政府腐败无能B、列强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C、外国宗教传入中国D、农民起义不断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马关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哪一座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A. 故宫B. 颐和园C. 圆明园D. 北海公园5、题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掀起了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被称为:A. 第一次世界大战B. 第二次世界大战C. 意大利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题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是因为:A. 德国的军事战略正确B. 德国的军事装备先进C. 德国的士兵素质高D. 德国的地理位置优越7、下列哪一项不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A. 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B. 主要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C. 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D. 清朝政府全面接受了西方的政治体制8、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B. 战争期间,圆明园被焚毁C.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D. 这次战争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对香港岛的主权9、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10、题干:以下哪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抗日战争11、【题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 政府腐败无能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2、【题目】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A. 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两B. 列强将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的修筑权交给德国C. 列强在中国开设领事馆D. 列强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13、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以下哪一项条约的签订?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马关条约》1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焚毁了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是?A. 圆明园B. 颐和园C. 故宫D. 天坛15、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A. 清朝政府内部腐败,无力抵抗外敌B.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C. 清朝政府积极备战,准备抵御外敌入侵D. 英国与清朝政府之间存在领土争端16、以下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正确的是:A.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中国赔款给英国2100万两白银C. 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D. 中国同意英国在中国设立领事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探讨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1-2课时说课稿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1-2课时说课稿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 8 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1-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主要讲述了辛亥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本节课内容是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推翻帝制、实现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有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

但他们 also may lack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volu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and help them grasp the key concepts and ideas.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推翻帝制、实现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认识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辛亥的历史意义,推翻帝制、实现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历史背景、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亥的意义,探讨推翻帝制、实现的重要性。

民族觉醒总结报告范文(3篇)

民族觉醒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族觉醒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觉醒是指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从封闭、落后、被动状态转变为开放、进步、主动状态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民族觉醒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为今后我国民族觉醒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民族觉醒的发展历程1. 民族觉醒的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我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觉醒,提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2. 民族觉醒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民族觉醒进入发展阶段。

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同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

3. 民族觉醒的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觉醒进入成熟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觉醒取得了显著成果。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 民族觉醒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觉醒进入深化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民族觉醒取得了新的成果。

人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我国民族觉醒的主要成果1. 政治成果民族觉醒使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经济成果民族觉醒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文化成果民族觉醒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批优秀文化作品涌现,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1352999软件工程那旭阳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从古代到近代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是世界第一!”。

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

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

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极力搜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

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3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戊戌变法•甲午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历史意义与启示01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23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刻。

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积累,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国家更加混乱。

国内政治派系林立,互相争斗,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难以推动国家进步。

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农村地区经济萧条,民生艰难。

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掠夺,处于落后状态。

0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前途堪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力量弱小。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加剧。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推行君主立宪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改革政治体制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经济体制推广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改革教育体制制定宪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权利。

改革法律体制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变法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积极影响戊戌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镇压,最终失败。

变法的短期性质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此外,变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如过于依赖外国势力、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策略等。

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03甲午战争03朝鲜半岛的动荡甲午战争前,朝鲜半岛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干涉而陷入动荡,这为日本发动侵略提供了机会。

甲午战争的背景01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失衡19世纪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国家已处于落后地位,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

02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和利益上存在巨大争夺,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家。

单独民族意识觉醒ppt

单独民族意识觉醒ppt
特点
单独民族意识觉醒通常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民族 自决权的争取和维护、民族语言的推广和保护等方面。
民族意识觉醒的必然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使得各个民族更加关注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重新审视和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民族矛盾与不平等现象的刺激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的民族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使得一些民族开始反思和审视自身文化与价值观念,进一步推动了民 族意识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的未来挑战
01
民族分裂和冲突
由于历史、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原 因,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民族分裂和 冲突的情况,对民族意识觉醒产生负 面影响。
02
文化霸权和西方价值 观的冲击
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文化霸权和西 方价值观来影响和同化其他民族,这 将对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一定的冲击。
03
经济不平等和资源分 配问题
民族意识觉醒的内容
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 了解和认识
民族意识觉醒的民族成员会开始关注 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认 识到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信仰等文 化元素。
对民族认同感和凝聚 力的增强
民族意识觉醒的民族成员会开始更加 认同和关注本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增强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肯 定和传承
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民族意识的觉醒促使民族成员更加关注本民 族利益,进而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提高国际竞争力
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成员建设本民族的积极性 ,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国际合作
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05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pt课件演示文稿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ppt课件演示文稿

开矿
到1899年,美国先后夺取了山西平定、盂县煤 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麻哈金矿的开采权;英国先后夺 取了四川全省和山西盂县、平定、泽州、潞安以及 河南怀庆附近地区的矿产开采权,还夺取了热河朝 阳煤矿的开采权;俄国除了夺得中东铁路及其支路 沿线的矿产开采权外,还攫取了新疆全省金矿的开 采权;法国先后取得了四川灌县、犍为、威远、綦 江、合州、巴县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金矿的开采权 ;德国先后取得了山东胶济铁路两旁和沂水、沂州 、诸城、潍县、烟台等地矿产的开采权。
特点: 轻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为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材料一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 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 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 „„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 ,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 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变法的背景
变法的兴起 变法的高潮
三、百日维新
四、戊戌政变
变法的失败
(漫画)
126页
民众的痛苦 (外债﹑赋 税)
苏州苏纶纱厂车间
三幅图分别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 会现象?三幅图有何内在联系?这与戊戌 变法有何联系?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民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日本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 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第三章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三章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5、新疆建省。1884年 刘锦棠:湖南湘乡人,相军将 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 宁夏回民军起义,协助左宗棠 平定阿古柏叛乱。1884年新疆 建省,任第一任巡抚,死于任 所。
试述清王朝新疆建省的过程
思 考 题
参 考 书 目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 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 册,中华书局,1985年。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 1987年。 《左宗棠评传》。 蒋挺黻:《中国近代史》。 《光绪朝东华录》。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2、侵藏。(1)《中英会议藏 印条约》,1890年3月:规定 哲孟雄(今锡金)为英国保护、 划定中国与哲孟雄的边界等。 (2)《藏印续约》,又名《藏 印议定附约》、《中英会议藏 印条款》,1893年12月;开放 亚东为商埠等。
(三)新疆危机。
1、阿古柏叛乱,哲德沙尔汗国,1867 年。 2、俄占伊犁,1871年。 3、海防、塞防之争:一种观点认为, 这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与左宗棠为 代表的湘系之间的派系斗争。其实质是 卖国与爱国之争。牟安世:《论中国近 代史上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河北学刊》1986年5期。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不过是 清统治阶级内部高层领导人之间关于国 防战略部署的讨论,争论的中心是海防 与塞防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孰先孰后 的问题,他们的主张自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但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杨策: 《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近代史 研究》1987年4期。
(二)西南边疆危机。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1、侵滇。(1)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案,又名滇案、云南 事件。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 境事件。 (2)《烟台条约》,李鸿章与威妥玛 (Thomas Francis Wade)1876年9月签定: Ⅰ“抚恤”赔款20万两白银,派专使赴 20 英“道歉”,惩办“凶手”;Ⅱ扩大领 事裁判权,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 英可派员前往“观审”;中国人与外国 人之间案件,由被告所属国的官员“按 本国法律审判”;Ⅲ增开宜昌、芜湖、 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租界内洋货免 收厘金;Ⅳ英国可派“探路队”从北京 经甘肃、青海,或由四川进入西藏,转 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或辩论,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表达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包括: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问题驱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案例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和地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背景。
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觉醒与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理解民族觉醒与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3.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知识点。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使用大号字体,保持行距和字间距,避免过度拥挤,并在课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拍照或抄录。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复杂历史概念理解困难等。应对这些问题,我会:
2.提问激趣:在讲述故事之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你会怎么做?”或“这场战争/变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 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1886~ 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 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 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 得到很多权益。 • 后果: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 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 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 4、中国失败的原因 • (1),清朝政府软弱无力,综合国力不强,领导决策 人员首鼠两端。 • 清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朝议争论不休,有三种观点:第 一种是主张对法国人采取强硬措施,如对法国软弱妥协, 其他列强将步法国后尘,对其他藩属国心存觊觎之心, 到时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代表人物有左宗棠和张之洞、 张佩纶等人。 • 第二种观点主张不卷入法越矛盾漩涡,甚至干脆放弃越 南(越南没有求援),代表有李鸿章、恭亲王奕訢等人。 • 第三种观点中庸路线,主张援助越南官军和黑旗军,打 击法国侵略,必要时派清军驻扎在越南北部边境,相机 行事,以最大可能维护大清帝国利益,代表有曾纪泽、 刘长佑、刘坤一等人。 • (2),越南阮氏王朝投降附敌,让清政府处于被动地 位。 • (3),列强的干预,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战信心。
第五讲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国边疆危机 二、中法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国边疆危机
• • • • • 1、教案问题(自习) 2,日本吞并琉球进犯台湾 3、中英滇案与烟台条约 4、中俄伊犁交涉(略) 5、朝鲜问题---日本向大陆扩张(略)
二、中法战争评议
• • • • • • • • 1、战前的中、法、越三国 安南:清政府的藩属国,法国的傀儡。 中、法实力对比: 2、战争的关键战役 海路战场的关键性战役---马江海战: 陆路战场:镇南关战役。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平手:或中国失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但也带来了经济风险和挑战。一旦国际经济 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对中国的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科技竞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科技竞争也日益激烈。科技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 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科技实力仍需加强 。
国内问题与民族振兴
在国内方面,中国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这些问题不仅影 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制约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实现民族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 任务之一。
原因分析
03
内部因素
01
政治腐败
历史上,政治腐败一直是导致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民众不 满情绪加剧。
全球环境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 全球性环境挑战。
结语
06
结语
警醒与反思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多次面临危机,但每次都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相反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反思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团结与奋斗
04
对策建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 断推动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加强制度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加强制度 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发 挥应有作用。
推动制度创新
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符合时代 潮流和人民意愿。
民族复兴是每个人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只有“天下” 的概念。 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当作“天下共主”,
即“天子”,而把自己统治的地域称为“天下”。
所谓“中国”指的是“天下之中也”,四周则是“蛮 夷”。
有时“中国”也指华夏文化所及之地,故其疆域可以小 到只是中原地区,或者大到囊括大半个亚洲。
普通民众往往把朝廷与国家等同起来。
古代中国对“民族”属性的界定,更多的是取决于其文 化认同和文化教化,而不是血缘或地域。 古之汉人指认同华夏文化的人群。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是辨别同族与异类、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根本标志。
在历史上,这种以文化为主的民族认同标准,有利于民 族之间自然、自愿的融合。但它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却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法、美、俄、德、 意、奥、日等八个国家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
战争。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 中法战争中的刘铭传、冯子材。
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林永升等。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太平军与外国侵略军的战斗。 台湾割让后台湾军民的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 之统一”。
——孙中山
1913年西蒙古王公会议通电全国:“数百年来,汉蒙 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 国”。 “中华民族”日益成为中国各族儿女共同认同的民族标 识。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全体人民在帝国 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之下,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 的传入和影响之下,对自身共同命运、前途、利益的感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 文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应该从鸦片战争算起。作
为一个过程,它大体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同步。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 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血缘 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
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
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 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对的是一个个追求自我利益而不 择手段的近代“民族国家”,以及由一批民族国家组成 的国际体系。 西方列强的优势在于通过“民族国家”把自身在技术、 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整合成为综合实力。 中国传统的“天下之中”的观念动摇了,甚至连自己在
国际体系中的“身份”都成了问题,且民众也缺乏国家 的整体意识 。
对于“疆域”的概念不是十分明确。
古代中国统治者对周边地区和外来者遵循的是“以德怀 远”,“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原则。 虽然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有所谓的“宗藩体制”和“朝
贡体制”,但中国并不干预藩属之国的国政,也不驻兵, 不殖民,只要求它们定期朝贡。一旦藩属之国遭受外患, 中国则有派兵协助的义务。 对于朝贡,中国历来以“厚往薄来”为原则,往往对朝 贡者给予丰厚的回赐,以展示“皇恩浩荡”。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 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 下,以修约为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 中国而引起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利用朝鲜问题发动 的侵略战争。
在西方的话语体系,民族是与近代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 的。
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即“民族—国家” 。它拥有 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有效管治的政府、完整的主 权。 民族则指称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它更多的是一个政 治概念、法律概念。 在西方国家,民族也叫“国族”(nation或 nationality),而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他们一般称 为“族群”或“族裔”(ethnic) 。
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欺压造成的危机中,中国人对由种族、 地理、文化和历史纽带联结在一起“民族”逐渐有了自 我确认,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民族意识”一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个被称作“民族”的共同体,即 “我是谁”;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关切并努力维护本民族的生 存、发展、荣辱、安危、权利、利益等等。
知和体验过程。
更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相互间长期形成的内在联系与一体 性的不断自觉过程。
也是一个经由精英认知、启发、倡导、再到全民普遍认
同的发展历程。
思考题: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英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以及随后而来
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各阶层都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
危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开始觉醒。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这个词通常被用作一种“身份的标识”去描述某一 特定的人群。 关于民族的几种定义: 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 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 《现代汉语词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