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2 自然环境1-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自然环境》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组成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让学生掌握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环境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影响植被,植被影响土壤等,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划分等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划分等知识掌握不牢固,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巩固。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划分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产生探究地球的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地球在宇宙中是什么位置?”等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球仪等道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划分等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地球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地球的形状、划分等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是如何划分的?”等。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人文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人文环境》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在环境中的应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地理信息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讲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准备一些实际的环境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资料,用于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讲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实际的环境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五_四学制)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doc

《自然环境》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势特点,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増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來半岛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岀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 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2・(展示“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
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
此外,学生对气候、地形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气候、地形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自然环境的典型实例。
3.学具:地图、地球仪等地理教学工具。
4.教室环境:确保教室网络畅通,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环境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
通过课件展示各要素的定义、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鲁教版(五四学制)地理六年级下册:6.2 自然环境 学案设计(无答案)

自然环境【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
2.简要分析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并归纳出分析大洲地形、地势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3.结合《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主要气候的分布地区,归纳亚洲的气候类型、特点,理解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4.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归纳某一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简单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亚洲的地势特点,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2.掌握运用地图归纳某一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简单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1.地势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很大,_______,_______。
①中部以_________和帕米尔高原地势最为高峻,四周分布着较低的地形单元。
②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呈现出“__________”的变化。
2.河流特点: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_______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而流长。
例如,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注入____洋,黄河、长江、湄公河等注入_____洋,_____、_______等注入印度洋。
探究:读课本图“北美洲地形”,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六年级地理下册课件-6.2 自然环境2-鲁教版(五四学制)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小组讨论:亚洲地形的特点有哪些?
西西伯利亚平原
蒙古高原
帕米尔高原
伊朗高原 印
青藏高原
度
河
平
原
华北平原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地形构成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哪些?
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图
达成学习目标2
区域的水系特征深受本区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读下图完成问题。 1.【目标1、2】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B.全部位于北半球 C.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D.北部人口稠密 2.【目标1、2】关于该大洲水系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缺少内流河,内流流域面积狭小 B.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分流 C.西部河流少,径流量小 D.广阔的地域为形成众多的大河提供了条件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3)读下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 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参考答案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 1000米以上;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 下;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 1000米以下。
关系。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2.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
长。
新知1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亚洲主要河流发源示意图
对照地图,找 一找汇入北冰洋、 印度洋、太平洋的 河流有哪些?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系、地貌、生物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自然环境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图片、图表等。
3.准备地图,方便学生查找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展示课件和地图,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分布和相互联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自然环境》是六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组成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概念、组成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特点和影响因素,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答题道具。
3.准备好地球仪、地形图、气候图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运用地球仪、地形图、气候图等教学工具,呈现我国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呈现的自然环境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62自然环境课件1鲁教版

米。 ? (8)贝加尔湖 —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处
达1620米,蓄水量 2.3万立方千米。 ? (9)死海 —湖面低于海平面 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由于
湖水含盐量过大,人可以轻松地漂浮在水面上。
? 5.根据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学习 方法,读P9图6.11和6.12, 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 流的影响。
北冰洋、印度洋 。
北冰洋水系
河流名称 发源地 长度
大致流向 注入海洋
鄂毕河 阿尔泰山 3700千米 自南向北 北冰洋
叶尼塞河 蒙古境内 5539千米 自南向北 北冰洋
勒拿河 贝加尔湖 4400千米 自南向北 北冰洋
太平洋水系
河流名称 发源地 长度
大致流向 注入海洋
黄河
青藏高原 5464千米 自西向东 太平洋
? (2)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
? ①亚洲长河众多;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 周的海洋;②内流区广大。
? 3.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范围广;中部地势高 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受地形的影响, 亚洲的河流长河众多,且多发源于中部高 原、山地,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的海 洋。
? 4.亚洲地理集锦 ? (1)青臧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 4500米பைடு நூலகம்上,
? 高原: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 德干高原。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 世界屋脊”之 称。
? 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 平原。
? 西西伯利平原是亚洲最大的平原。
? 除了山地、高原、平原外, 你还发现那些地形类型
6.2 自然环境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课件

木河。
4.亚洲中部广大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 提示: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区属
于高原山地气候。
5.世界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 提示:世界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地跨热带和北温带,常 年受到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所以气候干旱,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6.亚洲东部和南部盛行偏北风时降水丰沛。( ×)
偏南 风, 较少 ;夏季盛行_____ 偏北风 ,降水_____ (2)盛行风向:冬季盛行_______
旱涝 灾害。 容易发生_____
【名师点睛】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异同
(1)相同点:降水集中在夏季,易发生旱涝灾害。 (2)不同点:温带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在0 ℃以下,年降
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在
提示:亚洲东部和南部盛行偏北风时降水较少,盛行偏南风时
降水丰沛。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知
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势特点①_______________ 地势起伏大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主要地形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马拉雅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平原、东北平原等 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图,探究北美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在上图描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注出它 们的流向。 提示:密西西比河东侧支流自东向西流,西侧支流自西向东 流,干流自北向南流。描图略。 海拔高处 流向_____ 海拔 (2)探究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河流自_________ 低处 ,_____ 地势 决定河流流向。 _____
初中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探究型优质导学案

《自然环境》探究型优质导学案学习总览【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读图掌握亚洲主要气候类型,并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4.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5.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亚洲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学习难点】通过亚洲地形、河流的学习,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特点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方法】比较法、读图析图法、小组合作探究等。
【知识结构】课时导学【自主预习】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读教材第7页图6.8和图6.9,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主要地形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亚洲的_____部,地面起伏很_____。
2.亚洲地势特点为________高,________低;中部以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高原最为高峻,四周分布较低的地形单元。
3.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______________的变化。
4.亚洲大多河流发源于中部_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
二、复杂的气候1.亚洲地跨________带、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
2.受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综合影响,亚洲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3.亚洲的季风气候有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4.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和_______。
自然环境(教案)六年级地理下册系列(鲁教)

6.2 自然环境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亚洲地形特征。
2、亚洲河流特征3、亚洲重要自然地理事物重点难点:重点:亚洲地理特征难点:亚洲地形特点与河流的关系知识梳理:考点1 亚洲地理特征1.亚洲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2.亚洲主要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帕米尔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
3.亚洲主要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
4.30°N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5.亚洲地形地势特征: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约占3/4);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势起伏大。
随堂练习:1.(2018·黑龙江大庆市·中考真题)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西高东低B.东南高,西北低C.中部高,四周低D.东西高,中部低【答案】C【解析】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部分由中间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故选C。
考点2 亚洲的河流特征1.河流分布:亚洲北部河流(向北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汇入北冰洋;亚洲东部河流(向东流):长江、黄河、湄公河等汇入太平洋;亚洲南部河流(向南流):恒河、印度河等汇入印度洋;亚洲西部河流(向西流):阿姆河、锡尔河流入咸海;亚洲中部河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内流河。
2.亚洲的河流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随堂练习:(2019·广东中考模拟)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图中甲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印度洋2.图中河流的流向特征是( )A.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B.河流呈自北向南流入海洋C.河流呈自四周向中心流动D.河流呈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与湖泊【答案】1.A 2.A【解析】根据亚洲的地势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读图可知,该大洲为亚洲,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第6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鲁教五四学制六下

《自然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 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2. 掌握中国主要的自然地理区域和特点;3. 提升分析地理现象、区域特征的能力;4.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自然环境》这一课题,结合教材及生活实际,具体设计如下:(一)课前准备:1. 预习《自然环境》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及重要性。
2. 收集中国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的资料,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二)作业主体:1. 撰写一篇关于“中国自然地理的特色与魅力”的短文。
学生需结合收集的资料,阐述至少三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 绘制一幅中国主要地形图,标注出至少五个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3. 开展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实施建议。
(三)课后拓展:1. 观看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阅读相关书籍,并撰写观后感或读书笔记。
2. 结合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家庭或学校附近的环保行动计划。
三、作业要求1. 短文需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字数不少于800字。
2. 地形图需使用规范的地理符号标注,图例清晰,标注的地理区域及特点准确。
3. 小组讨论需充分准备,每组提交一份详细的区域研究报告。
4. 课后拓展内容需与课堂所学紧密结合,体现学生的思考与行动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短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具体建议。
2. 对学生的地形图进行评分,重点考察图例的规范性、地理区域的准确性及特点的描述。
3. 对小组讨论报告进行评价,关注研究的深度、合作的精神及建议的可行性。
4. 综合学生的整体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及鼓励性评语。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优点及不足。
2.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并给予指导建议。
3. 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借鉴。
六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2 自然环境1-鲁教版(五四学制)

《自然环境—地形与河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
第一部分亚洲的自然概况,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
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
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习地理已经有一个学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但不能完全领会。
很多学生只会注重课本中的文字而忽略了看图,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能力正在养成。
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图、识图,使他们能够通过读图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以及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选取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主题内容,符合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的需要。
本课的教学试图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进而夯实基础知识,为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说课稿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各个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掌握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构成和特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构成和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5.总结: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自然环境-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了解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能够掌握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P29)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2.(P29)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联系;3.(P29)让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生存。
2.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P30)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2.(P30)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如:高原气压低、粮食生产少;草原适宜畜牧业等。
3.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P31)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对人类的意义;2.(P31)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P31)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环境已经受到破坏,认识到自己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四、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以P30-P31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提问-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互动式教学法着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形成深度思考,例如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教具工具1.地图;2.实物图片;3.视频;4.PPT。
六、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2)通过一段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探究活动(1)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2)通过图片、地图以及实物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让学生探究如何通过环境保护来保护人类。
3、总结讲解(1)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重难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做好笔记;(2)让学生总结、回答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自然环境》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包括气候、天气、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气候、天气等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和特征。
2.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气候、天气等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相关案例资料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讲解气候、天气等自然环境要素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PPT课件中的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PPT课件中的练习题,检测对自然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地形与河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
第一部分亚洲的自然概况,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分区;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
这三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
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习地理已经有一个学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但不能完全领会。
很多学生只会注重课本中的文字而忽略了看图,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能力正在养成。
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图、识图,使他们能够通过读图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以及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选取的《自然环境》这样的主题内容,符合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的需要。
本课的教学试图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进而夯实基础知识,为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难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策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亚洲的知识,本节课“引导法”为主,通过视频播放、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规律。
同时,充分运用合作式、探究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图片《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地形对河流的塑造作用》、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七、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并伴有亚洲地形和河流的各种图片展示,如:贝加尔湖、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长江三峡等的图片景观的展播,让学生对我们生活的亚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感知我们亚洲的山脉雄伟高大,大江大河气势磅礴等,加之这首歌曲雄壮有力。
给学生以振奋、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从地形、河流、两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入,通过播放图片及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探索之旅,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身在亚洲的自豪感。
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讲授新课】一、山川之美:(一)、地形地势特点引导:展示“亚洲地形图”,回顾知识“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
结合地形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
(学生对照导学案,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盆地:塔里木盆地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入地形剖面图,(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师:请同学们看PPT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分析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有何特点?生: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展示“亚洲大陆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生:亚洲大陆沿东经8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南北低。
师:亚洲的地势有怎样的特点?生:中部高,四周低。
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⑴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⑵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⑶山地、高原分布于大陆中部,平原多分布于大陆周围。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承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这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按常理亚洲的河流大多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流向四周的海洋。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二、“水”韵亚洲(二)河流特征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分两步)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
教师布置任务:师:请同学们读图6.8“亚洲的地形”,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伊洛瓦底江,并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图6.8“亚洲的地形”,学生抢答该河流位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河流方向以及该河流最终流入到哪个大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内流河、外流河,对水系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读图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步骤2──认识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
教师布置任务:(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
(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
(3)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亚洲地势特点是,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呈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预设学生交流探索成果: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同时河流对地形具有塑造作用。
播放视频:实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生:河流对地形具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师完成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三)综合探究承转:同学们怎样回答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河流的流向你们学会了吗?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吧。
九个小组拿到的地形图是不一样的:有中国(两个)、欧洲西部(两个)、俄罗斯(一个)、美国(两个)、澳大利亚(两个)。
让每个小组的同说出自己的观点,组长记录,最后组长或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交流自己小组的成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每个小组拿到的区域或国家不同分别分析它们的地形特征和河流流向。
突出过程与方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地形特征及其河流流向方法,达到遇到任何国家或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河流流向都能够准确地总结出来。
同时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四)评测练习三、和谐之美(亚洲之最了解)视频欣赏:亚洲自然风光,如:贝加尔湖、帕米亚高原、青藏高原湖泊、马来群岛、亚洲景观、长江等景观图片。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让学生放松一下,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身在亚洲的自豪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更多的启发诱导学生。
首先,让学生通过配乐观看亚洲景观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探索之旅,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身在亚洲的自豪感。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篇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整个过程中采用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及抢答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后通过亚洲地理集锦的优美景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