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 都城迁到洛阳?
洛阳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保守势力较弱。
学习任务二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牧
》
经
验
学习任务三
生
活
习
生活习俗上,汉族人民和内迁
俗 各族人民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的
交
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穿汉裤族汉褶服族服装士的的大南少夫朝数在汉民烧族族烤乐贵队族
学习任务三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内迁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 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学习任务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3)思想文化: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人民学 习北方各族人民的乐舞。 (4)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
学习任务四
根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魏晋 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新课导入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谁领导前秦走 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 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 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 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 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侈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 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 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
姓名:拓跋宏 别名:元宏 社会关系:祖母 冯太后 民族:鲜卑族 特长:精通汉文化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 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 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1.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原因
孝文帝改革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 。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 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 统治方式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 人民,拼凑士兵 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 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 瓦解,再度陷入 分裂混战局面。
无认同感
孝文帝改革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 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投鞭断流何雄壮,风声鹤唳究可哀。草木皆兵成一梦,东山再起新局开。
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1、北魏政权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
壹
叁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 《洛阳迦南记》
(3)改汉姓
汉化: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好处: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任务知道北朝的政权更迭;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必背重点1.淝水之战十六国概况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统治采取与汉族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前秦氐人苻氏建立,一度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时间383年目的统一全国双方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
(3)用鲜卑族的习俗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措施(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①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北朝政权更替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社会生活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文化交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历史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联系比较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示意图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教材问题解答3【P111想一想】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思想文化上内迁各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关系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映这种现象的是( B )
A. 汉武帝“大一统”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景之治
D. 三国鼎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4.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
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C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 “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3. 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是为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注重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4. 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重难点解析
1.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 俗方面 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
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 政治制度 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文化方面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A.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C. 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B. 强强对抗,势均力敌 D. 主帅神勇,以一当十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答案提示:前秦、氐族、苻坚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答案提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
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
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答案提示: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孝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文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帝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
都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既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 要能力体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主题展开以下探 究活动。
材料一
左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胡 人牛耕图》。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 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从畜牧 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C.鲜卑族
D.羌族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
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5.小王同学在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
一历史事件应是
(B)
A. 游牧民族内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陶俑头戴胡式风帽,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 墓志记载,元邵,字
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 北4公里,盘龙冢村南 子开,是北魏孝文帝
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
魏 政 治 和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融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__隋__唐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 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 安岭北段,有一个巨大的 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 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 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 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 统治者。一次著名的战役 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机 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 了什么后果?
方
方
式
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 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 行政治、经济改革。
•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 百余万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 族人民迁到中原。
“此间(指平城)用武 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 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
•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 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 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 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 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嘎仙洞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社会形态
鲜卑族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原始落后 落后奴隶社会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D
穿汉服
减少民族隔 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 利于社会稳 定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
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
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 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 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课后检测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羌族 B. 匈奴
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城(今山西大同)
2、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 迁都后产生 了什么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孝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文 帝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 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 建立东晋,定都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 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 强,并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C
D.抑制佛教发展
迁
都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 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 进文化呢?
找一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语言: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政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
特点的是( )
C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 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 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 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
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 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 间一个字用“汉”字)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 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 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C
C.氐族 D.羯族
C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
B 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胡人汉服 民
族
汉人胡服
的
汉人胡食
融 合
根据上述图片及其所学,请你 谈谈对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理 解?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 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 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 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魏陶俑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融汇,思想感情日益 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 渐淡薄,民族之间的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