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赵国祥王明辉凌文辁2007)

合集下载

浅议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

浅议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

浅议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作者:葛忠甫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2期【摘要】组织社会化研究是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亮点,主要解决的是新入职员工有效适应组织的问题。

文章在回顾组织社会化概念与内容、组织社会化权变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组织社会化结果并提出相应管理建议。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新入职员工;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关系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员工的离职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入职员工,他们由于不适应组织的文化在加入组织的初期就提出了离职的请求。

如何解决员工加入组织的初期适应问题,这就是组织社会化方面的研究。

一、组织社会化概念与内容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由组织的外部成员转化为具有参与性和效益性的内部人员的适应过程。

对于员工来说,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可以减少员工紧张、焦虑的情绪,消除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快其适应组织的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能帮助企业获得和留住优秀员工,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新员工最重要的活动,新员工不但要学习工作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组织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便能更好的从“外部人”向“内部人”转变。

从这方面来讲,组织社会化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新员工为了适应组织和角色的需要的学习适应过程。

组织社会化内容指新员工在加入组织学习适应过程中需要学习什么和内化什么才能更好的适应组织。

Chao等人把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分为六个维度:(一)工作绩效标准化(performance proficiency),是指个体是否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学习如何完成工作是组织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人际关系(people),指与组织内部成员建立满意的工作关系。

Fisher指出找到合适的老员工去学习关于组织、工作团体和工作相关知识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组织社会化理论在新员工培训设计中的运用

组织社会化理论在新员工培训设计中的运用

组织社会化理论在新员工培训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后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信息和技术的载体,已经逐渐取代了资金和设备,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主体因素。

而新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鲜血液,是保证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入职培训;教学设计全球管理咨询企业Hay(合益)集团2011 年9 月15 日在上海发布的一份关于2012 年中国市场薪酬的预测报告中称,虽然中国企业员工的薪酬增长呈现乐观前景,但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员工的高流动率。

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各方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同时存在,企业组织日益将人才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而如何提高企业现有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态度绩效,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在人才的高速流动中,吸引住对企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核心人才;如何使新员工快速高质量的融入团队,发挥高效能和创新力,建立一个和谐、稳定、高效的企业运作环境和良性发展的组织文化,逐渐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教育培训领域首要关注的问题。

有鉴于此,从管理和教育培训的双重视角,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寻找合理、可行的工具、方法和策略,规划和设计员工的入职培训内容和过程,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什么是组织社会化组织社会化是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现实:新员工刚入职时,由于对组织环境的不适应,导致低组织承诺、工作态度和行为难以符合所在组织要求和高离职率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1968 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 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管理学,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概念,以解释员工从组织外部人发展为组织内部人的过程。

对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从而了解组织价值观和获得工作技能等;对组织而言,组织社会化目的是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规范以便对员工进行管理,从而使员工适应所在组织,增强员工组织承诺,降低员工离职率。

关系资源视角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机制

关系资源视角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Vol. 26, No. 4, 584–59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8.00584584·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关系资源视角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机制*张燕红 李永周 周 勇 邹 琼(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 430081)摘 要 随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员工经历着新入职场的社会化调整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从组织外部人到内部人的身份转变, 进而被组织接纳, 实现高质量工作绩效, 他们通常需要首先与组织内部人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本项目从关系资源视角, 研究新员工与内部人关系构建(上级, 同事关系构建)的前因变量, 以及关系构建如何通过社会化近端结果影响新员工社会化远端结果的机制。

首先, 探讨团队氛围(团队人际氛围, 团队目标导向)对新员工关系构建的影响, 重点分析新员工社交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 其次, 探讨上级绩效预期对新员工关系构建的影响, 重点分析上级权力距离导向, 新员工情绪智力的调节效应; 最后, 分析新员工信息内容胜任, 社会融入度在关系构建到社会化结果(组织认同, 任务绩效,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 而且能为企业干预员工社会化过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关系资源; 新员工; 组织社会化 分类号B849:C931 问题提出随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再就业者涌入职场, 他们经历着进入新的工作场所的社会化调整过程。

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进入一个新环境, 顺利完成从组织外部人到组织内部人的身份转变, 进而被组织接纳, 完成高质量工作绩效的过程(Jones, 1986; Ashford & Black, 1996; 李超平, 苏琴, 宋照礼, 2014)。

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整合_交互作用视角(姚琦2008)

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整合_交互作用视角(姚琦20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590~597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整合:交互作用视角*姚琦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 300071)摘要组织社会化是个体由组织的外部成员转化为具有参与性和效益性内部人员的适应过程。

当前组织社会化研究零碎、分裂,缺少统一理论做指导,亟须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论述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符号互动与组织社会化的关系,并建立组织社会化的交互作用模型,最后指出了模型的验证、细化及重视中介和调节变量等问题。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交互作用,符号互动论。

分类号 B849;C931 引言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组织的外部成员转化为具有参与性和效益性的内部人员的适应过程[1]。

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组织行为学领域一度出现组织社会化研究的高峰[2],但其随后几年的发展遭遇瓶颈,研究数目锐减。

例如,从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在组织行为学领域6种重要期刊(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Personnel Psychology)发表的论文中,仅有一篇关于组织社会化[3]。

然而,现实对组织社会化的需求并没有减弱,相反,随着个体职业变动及组织结构变动的加快,人们对有效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呼吁通过整合已有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深化组织社会化研究[4,5]。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组织社会化这一概念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传统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述评上[6,7],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8,9],但研究结论比较零散、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06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总述
1
组织社会化对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至 关重要。
2
员工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多维度、多过程和动态 的概念。
3
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程度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和任务绩效正相关。
对组织的建议
建立有效的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包括提供必要 的培训、支持和资源。
鼓励员工参与制定和实施组织文化和社会化策略 。
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适应组织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 等,成为组织成员的过程。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目的
探讨如何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组织,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研究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意义
对于组织而言,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适应性和绩效,增强组织竞争力;对于员工而言,有利于促进职业发展 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建立开放和包容的组织文化,以促进员工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和机制,例如个人和组织因素如何 相互作用影响员工组织社会化。
研究员工组织社会化对组织绩效的影 响机制,例如员工组织社会化如何影 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工作投入等。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组织社会 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跨文化管理 提供参考。
提高工作满意度
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员工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和氛围,提高工 作投入度和满意度。
降低离职率
员工组织社会化使员工更认同组织和职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稳定人才队伍。
促进职业发展
员工组织社会化有利于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促 进员工的职业发展。
04
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和实践
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
07
参考文献

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状况与心理契约的关系

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状况与心理契约的关系

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状况与心理契约的关系作者:王徽等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会受到心理契约的影响。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结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社会化、工作胜任社会化、人际关系社会化和组织政治社会化四个维度;心理契约的维度包括规范责任、人际责任和发展责任。

实证研究表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和心理契约的相关性显著。

关键词: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心理契约;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60-02企业新员工通常是指刚入职的员工,本文将其界定为进入企业工作2年以内的员工。

组织社会化和心理契约需要员工和组织长期的互动。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将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断内化,与组织建立和谐的关系,进而融入和适应组织。

新员工心理契约作为联系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在组织中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现有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和心理契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国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和心理契约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研究我国新员工社会化和心理契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新员工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和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并减少新员工的适应期和离职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Schein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将社会化的概念引入组织,进而研究员工如何能更快地适应组织。

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其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行为不断融入组织的过程。

组织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容和结构上。

Schein指出,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有关组织的信息和员工在组织中的基本责任。

Fisher认为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学习有关组织知识、学习如何在团体中发挥作用、学习有关工作知识和个人学习。

实证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Chao等人提出了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六维结构;Taormina提出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接受培训、组织理解、同事支持、未来期望四个方面;Haueter等人提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学习内容应从组织、群体和任务三个层面来分析。

有效的新员工培训――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关键一步-最新文档资料

有效的新员工培训――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关键一步-最新文档资料

有效的新员⼯培训――员⼯组织社会化的关键⼀步-最新⽂档资料有效的新员⼯培训――员⼯组织社会化的关键⼀步⼀项对企业员⼯离职率的调查表明,新招聘的员⼯最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离职,并可能给企业带来较⼤的损失。

这种损失是显⽽易见的,由于在企业的留存时间较短,这些离职者甚⾄尚未为企业创造出⾜以⽀付招聘和初期培训他们的费⽤的价值,就已经离开了企业。

相关的调查显⽰,积极⽽有效的新员⼯培训对于降低员⼯流失率并进⽽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都有着⼗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企业对于新员⼯培训给予了越来越⾼的重视,投⼊了较⼤的⼈⼒、物⼒开展此项⼯作。

但是,很多时候效果却并不尽如⼈意。

可以相信的是,培训效果的偏差,很⼤程度上在于企业在新员⼯培训的过程中过于偏重于对相关信息的传递,⽽忽视了对员⼯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性的认识。

显然,员⼯组织社会化的进程不可能在新员⼯培训中全部完成,但是有效的新员⼯培训可以加快员⼯社会化的进程,使其尽快融⼊整个企业。

⼀、员⼯组织社会化的定义、范围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概念被Schein初次提出,到今年已经整整40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对于组织社会化的阐释也经过了⼀个较长的发展时期。

Schein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进⼊企业学习⼀些技巧的过程。

Klein and Weaver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了解和适应新的⼯作场所中⼯作、制度以及⽂化的过程。

Jablin认为组织社会化是组织成员被组织⽂化所吸收并逐渐成为其中⼀员的过程。

Van Maanen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学习使其成为组织⼀员的组织内价值观念、习俗和要求⾏为的过程。

Fogaty 认为组织社会化是员⼯持续不断的调试过程。

Klein and Weaver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使个体了解承担组织⾓⾊或成为组织成员所需要的价值观、能⼒、期望的⾏为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学习和适应新职务和新组织⾓⾊的过程。

企业社工服务体系内容的三维解读

企业社工服务体系内容的三维解读

企业社工服务体系内容的三维解读摘要: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统一种以员工福利为核心的企业社工服务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用于解决员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困难的服务。

该服务体系由服务内容、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三个维度构成。

在服务内容维度上,企业社工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健康管理、就业服务、职业生涯规划、家庭关系维护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

在服务领域维度上,企业社工服务体系覆盖员工个人、家庭以及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服务模式维度上,企业社工服务体系主要通过定期面谈和活动、在线咨询、应急救助等方式为员工提供服务。

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之员工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工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模式正文:1.引言企业社工服务体系是指以员工福利为核心、为解决员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困难的服务模式,是一种新的员工关爱模式。

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推动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2.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的构成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由服务内容、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三个维度构成,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2.1服务内容企业社工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咨询: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企业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协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

(2)法律咨询:在工作和生活中,员工可能会遇到一些与法律有关的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可以避免员工在事情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

(3)健康管理: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定期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活动等,帮助员工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4)就业服务:为失业员工提供就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推荐服务,帮助员工恢复自信并重新进入就业市场。

(5)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根据员工的意愿、能力和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帮助员工发挥优势,拓展职业前途。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其创新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其创新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其创新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摘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许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员工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基础,而随着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新员工创新行为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程度来了解其对员工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关键词:新员工组织创新行为创新绩效本项目受到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及其创新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A12053S一、引言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许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需要鼓励员工积极进行创新,使其能够超越自身的工作标准,为组织创造出更高的创新绩效。

作为组织创新基础的员工是组织创新的基本单位,员工创新行为是组织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员工的创新行为指的是,将有益的新颖的想法产生、推广以及应用在组织中任一层次的所有个人行动Kleysen &Street(2001).但是现今社会企业竞争激烈,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新员工占企业员工很大一部分比例,这部分新员工承担着企业大部分利润的创造,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这些新进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当新员工加入新公司,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地位、工作内容、与人相处等各方面认识模糊。

他们需要知道如何以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的方式思考问题、行动及与其他内部成员互动,从而逐步成为新公司的一员,学者们将这一转变过程称为组织社会化(Saks&Gruman,2012)。

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可以减少新员工紧张、焦虑和角色冲击,消除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冲击感,帮助新员工更快地适应及融入企业,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提升企业绩效做出贡献,而不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则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员工离职率增加,产生心理问题,进而降低员工的生产绩效.因此我们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新员工进入企业后重新塑造自己的组织角色以及成为各种团体成员的过程,该过程通过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内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新员工自身主动性行为之间的持续互动而发展,并在员工离开组织时结束。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引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知识不断推陈出新,自主创新成为鲜明主题的当今时代,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组织持续创新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管理层的智慧,还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智慧。

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是组织保持创造力的根本源泉所在(Dreu &Vianen ,2001)[1]。

而鼓励员工向组织建言是发挥员工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往研究发现,员工建言正向影响团队与组织绩效,是组织效率的关键驱动器(Morri 鄄son &Milliken ,2000)[2]。

然而,如果得不到有效鼓励,中国组织中的员工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不愿意建言(陈文平等,2013)[3]。

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建言行为成为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周浩、龙立荣,2013)[4]。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建言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且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组织因素,如建言氛围、组织公平、工作场所压力等;二是领导因素,如变革型领导、诚信领导、管理开放型领导、主管对员工个人的认同、不当督导等;三是个体因素,如人格特质、自我监测、心理安全等(于静静、赵曙明,2013)[5]。

其中,在组织因素方面,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建言行为影响的成果较少。

在这方面,苗仁涛等(2015)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验证了高绩效工作系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建言行为的正向影响效应[6]。

组织社会化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因在促进员工适应组织并改善其行为绩效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重视(王雁飞、朱瑜,2012)[7],但目前考察新员工组织社会化与建言行为关系的成果甚少。

而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本质是一个认同发展过程(严鸣等,2011)[8]。

员工进入组织后,组织通过核心价值与规范的持续传达,促使其进行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的调整,以适应组织的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并最终融入其中(Allen ,2006)[9]。

实现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相关探讨

实现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相关探讨

实现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相关探讨
陈奂奕
【期刊名称】《电子制作》
【年(卷),期】2014(0)20
【摘要】任何企业构成的基本元素都是员工,员工作为个体存在是促成企业工作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构成成分。

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内部的员工不仅在工作中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并提供重要的点子,同时也必然能够进行搞笑的团队配合,遵守企业工作团队的各种规定、制度、行事原则和方式。

在这一点上就引进了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概念。

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是指在整体系统团队中,员工个体为了适应团队整体的行事原则、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发展方向而做出的对自身个体行事方式原则的适当调整,达到符合团队规定,进一步实现高效的团队效应。

【总页数】1页(P275-275)
【作者】陈奂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议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 [J], 葛忠甫;
2.浅议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 [J], 葛忠甫
3.内部营销对创业型企业员工留任意愿的影响研究:组织社会化程度的中介效应 [J], 刘平青;李婷婷
4.面向企业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J], 巢玮;费爱华
5.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 [J], 赵国祥;王明辉;凌文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作者:刘晓喻张淑谦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09期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明确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转换,更是对现代管理核心的正确认知。

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明确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转换,更是对现代管理核心的正确认知,这将对未来的企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永远难以代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产业重组使得世界范围的竞争不仅仅限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要取得竞争优势还取决于对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增值创新。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贡献,即通过对组织员工持续、有效的激励,才能使得所有员工具有创新的动力并保持创新的持续性,从而创造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获得竞争优势。

1.人力资源管理与成本领先优势组织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获得成本领先优势,这其中的成本包括招聘、挑选、培训、报酬等,它们在组织的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尤其是服务行业,在其总成本中,工资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成本在同类行业的不同组织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降低这些成本组织就获得了财务上的竞争优势。

若组织能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高产量,如:设计激励方案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就可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获取成本领先优势。

减少员工流走也能实现成本领先。

在员工流走时,组织为了保障正常运作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者,同时将会产生招聘、挑选、培训等费用,而这些费用可能很高。

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2008年第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08N o 11收稿日期:2007-03-27,修回日期:2007-05-19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0724********);河南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6YBR W 080)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1-0172-03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王明辉1,凌文辁2(11河南大学心理学系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1;2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组织社会化是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界研究的一个新亮点,是指个体为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该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组织社会化内容、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社会化过程和员工寻求信息行为等四个方面。

研究表明,组织社会化对员工而言是学习工作技能、了解组织价值观等的过程;对组织而言是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价值观,使员工适应所在组织,增强组织承诺和降低离职率等。

因此,组织社会化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化;组织社会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组织社会化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于管理实践中企业常常面临以下困惑:新员工由于对组织不适应而导致员工低组织承诺、低工作绩效和高离职率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1968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 i n 将/社会化(soc i a li za ti on)0概念引入组织,首先提出了/组织社会化(organ izati ona l so -cializati on)0的观点,以解释员工从/组织外部人(outsi d -e r)0发展为/组织内部人(i nsi der)0的过程。

对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从而了解组织价值观和获得工作技能等;对组织而言,组织社会化目的是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规范以保持对他们的控制,从而使员工适应所在组织,增强员工组织承诺,降低员工离职率。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第四小组成员:王鹏张帅兵王爱燕白丽丽章静郑志爱王维江目录一、社会化的涵义...............................................................................................................................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 .........................................................................................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1)情境因素 ......................................................................................................................(2)内容因素 ......................................................................................................................(3)社会因素 ......................................................................................................................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1)理论研究 ......................................................................................................................(2)实证研究:..................................................................................................................4、员工主动寻求信息研究 .......................................................................................................(1)信息寻求的内容类型................................................................................................(2)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3)信息寻求的来源.........................................................................................................(4)其他员工主动社会化方式 ......................................................................................四、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相关变量的研究......................................................................................1、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因素..............................................................................................(1)导师制...........................................................................................................................(2)员工信息寻求行为....................................................................................................(3)工作类型 ......................................................................................................................(4)个体变量 ......................................................................................................................2、组织社会化内容的效果影响..............................................................................................3、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关的背景变量.....................................................................................五、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员工组织社会化模型构建与策略探讨

员工组织社会化模型构建与策略探讨

员工组织社会化模型构建与策略探讨[摘要]员工组织社会化是目前备受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构建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模型着手,将员工社会化水平分为四类,从而探讨更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社会化策略。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组织认同度员工成熟度社会化策略一、组织社会化内容分析与维度提炼已有的研究将中,组织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维度:组织、工作、人际关系与员工自身,进一步提炼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1.员工成熟度。

员工的成熟度主要包括工作维度、人际关系维度与员工自身维度。

具体将其分为心理成熟度与工作技能成熟度,员工的人际关系维度与自身维度包含在员工心理成熟这个维度里。

员工的心理成熟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对内包括与上级领导关系的处理,与同事的相处与对下级的关系处理,对外包括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及潜在客户的关系处理。

其工作技能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对工作任务的完成上,即其是否具备胜任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

对工作岗位职责的了解是最低的层次,成熟度越高,越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自己的工作。

之所以将这两部分综合为员工成熟度这一个维度,是因为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在工作技能成熟度的提高上势必涉及其心理成熟度的提高,除非是专门的研究性人才,不需要与外界打交道,只需要一门心思专研自己的科研即可,这不在我们研究的范围之内。

其心理成熟度的提高也可强化其工作技能成熟度的提高,毕竟工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从别人身上学习与自己摸索相结合的过程。

2.组织的认同度。

组织认同度则是针对之前所提到组织维度,但对组织维度的内容有扩充。

组织认同度是对组织了解更高层次的需求。

Chao与Taormina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不难看出其在这个维度上对员工的要求是对组织了解,组织认同度要求员工在对组织的了解上达到个人意识上的认同。

这个维度从低到高包含Chao、Taormina和Haueter均提到的员工对整个组织的历史、政治、语言、目标和价值观的学习,Schein所提到的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责任及对组织的高度认可,彻底将自己看作组织中的一分子。

国有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维度研究

国有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维度研究

国有企业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维度研究
孙健敏;王碧英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
【年(卷),期】2009(029)001
【摘要】在项目搜集、预试与正式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问卷.对部分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内容由胜任工作社会化、组织文化社会化和领导政治社会化三个维度构成.文章最后对国有企业员工的组织社会化内容维度与已有研究成果的异同以及不同人口学变量的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孙健敏;王碧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使用新员工适应指标监控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过程 [J], 王燕;姚翔
2.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研究 [J], 黎丹
3.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员工个人—组织匹配的影响——主动社会化行为的中介效
应 [J], 徐向龙;黄玉文;伍致杭
4.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及结构维度 [J], 严鸣;涂红伟;李骥
5.大学图书馆新员工培训中的组织社会化模式——解读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新员工培训方案 [J], 张艳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员工入职与组织社会化研究——一种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视角

员工入职与组织社会化研究——一种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视角

员工入职与组织社会化研究——一种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的视角
何辉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组织社会化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它是指新进人员开发自己态度和行为、以便更好融入组织环境的规范化过程.通过从分析新员工入职活动和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入手,探讨能够管理和控制员工入职和组织社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然后从实践角度而不是心理学角度总结归纳员工入职和社会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社会化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总页数】4页(P124-127)
【作者】何辉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92
【相关文献】
1.基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视角员工离职问题研究 [J], 杨俊玲
2.基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视角员工离职问题研究 [J], 杨俊玲;
3.基于新入职的新生代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J], 陈浩
4.基于组织氛围视角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 [J], 彭文燕;吴芃
5.组织社会化过程视角下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研究 [J], 张韵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初探的开题报告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初探的开题报告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初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员工也越来越频繁地进行社会化活动,包括发表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

这些社会化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宣传企业形象、互动客户、传递企业理念等。

然而,企业员工在进行社会化活动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比如不注意言辞和行为的规范、对企业不良形象的影响等。

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管理,以确保员工的社会化活动能够对企业产生积极效果。

二、选题意义本文将从长沙地区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角度,探讨企业员工在社会化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提供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企业可更好地指导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降低不良影响,提高企业形象和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商业竞争力。

三、选题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长沙地区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剖析社交网络平台所需注意的问题和规范,进而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社会化媒体活动的定义及发展现状分析。

2.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的实际情况。

3.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的结构分析。

4.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5. 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1. 通过文献调研,对社会化媒体活动的发展现状和相关规则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社交网络平台发展的趋势及发展现状。

2.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的成因和实际情况,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深入探讨企业员工在社会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结果如下:1. 可以全面了解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的实际情况。

2. 可以深入探讨企业员工在社会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

3. 可以为长沙地区企业员工进行社会化活动提供基础参考,为企业提高商业竞争力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理 学 报 2007,39(6):1102~1110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1102 收稿日期:2006-06-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571029)、河南省软科学项目(0724********)资助。

 通讯作者:王明辉,E 2mail:wmhwang@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3赵国祥1 王明辉1 凌文辁2(1河南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开封475000)(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摘 要 采用自行研制的组织社会化内容问卷,通过对全国14个城市85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对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维度进行了探讨。

探索性因素分析(N =472)表明,我国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由组织文化、工作胜任、人际关系和组织政治4个维度构成。

四因素模型在验证性因素分析(N =382)中得到了较好地验证。

文章最后对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的含义、与已有西方研究成果的异同以及不同人口/组织学变量的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社会化,组织社会化,组织社会化内容。

分类号 B849:C931 引言 员工组织社会化是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

这主要源于美国管理学家Schein首先将“社会化”概念引入组织,提出了“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 onal s ocializati on )”的观点,以解释员工如何从“组织外部人”发展为“组织内部人”的过程,了解员工适应组织的机制[1]。

研究表明,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组织社会化的不完善[2]。

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对组织而言,能够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规范以保持对他们的控制;对员工而言,可以增强个人-工作匹配,提升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等。

因此,组织社会化研究受到企业管理者和组织行为学家们的广泛重视,俨然成为管理与组织行为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3~5]。

1.1 组织社会化的概念 尽管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组织社会化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概念。

Schein 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学习有关诀窍(learn the r opes )的过程[1],这也是组织社会化的最初含义。

Louis 指出,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理解组织角色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接受组织成员所必备的价值观、能力和期望的行为[6]。

Fisher 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一种学习和调适过程,是指员工进入组织后获取有关组织信息,期待其行为能够符合组织的要求[7]。

Filstad 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到成为该组织既定成员过程中涉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所有学习[8]。

从上述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不同界定中可以看出,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员工通过理解有关组织信息以适应组织。

综合有关研究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我们认为,组织社会化是指个体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9]。

该定义可以从3个层面分析:(1)组织社会化对象。

组织社会化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刚进入组织的新员工,还包括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其他类型的组织员工。

(2)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

在社会化过程中,员工不仅处于被动接受组织所预先设定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主动寻求组织信息以加速其社会化过程,从而扮演主动角色。

(3)组织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它伴随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内容需要学习。

1.2 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 组织社会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4个方面,即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和员工主动寻求信息行为研究。

但首要问题是需要了解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哪些维度, 6期赵国祥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结构维度1103也就是说员工需要学习什么和内化什么才能更好地适应所在组织,并以此来衡量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10]。

同时,理解组织社会化内容还有利于组织实施社会化策略和管理组织社会化过程[11]。

关于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阶段。

在理论研究阶段, Schein指出,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组织和角色两个维度,前者指获得有关组织的具体信息;后者指员工在组织中的基本责任[1]。

Fisher认为,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4个方面:(1)学习有关组织知识(learning about the organizati on);(2)学习如何在团体中发挥作用(learning t o functi on in the work gr oup);(3)学习有关工作知识(learning about the j ob);(4)个人学习(pers onal learning)[7]。

但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均是一种理论假设,并没有进行实证探讨。

在实证研究上,主要集中以下三项研究。

Chao 等人以美国大学毕业生为被试,通过因素分析较早地提出了组织社会化内容的6维结构,即:(1)工作绩效标准化(perfor mance p r oficiency),指员工掌握和工作相关的技巧、知识及能力。

(2)人际关系(peop le),指员工如何与组织内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3)组织政治(politics),指员工能否有效地获得组织内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架构。

(4)组织语言(language),指员工能否理解组织中的专业技术用语、俚语或行话等。

(5)组织目标/价值观(goals/values),强调员工必须掌握组织目标/价值观的重要性,了解组织的有关非语言性规范。

(6)组织历史(hist ory),指员工理解组织的传统、故事及仪式等信息[10]。

在此基础上,Chao等编制了包括6个维度35个项目的组织社会化内容问卷。

但该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问卷主要评估的是知识,很少涉及到角色;研究对工作绩效和任务社会化没有加以详细区分。

Taor m ina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组织员工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4个方面:(1)接受培训(training),指组织对员工工作方面的培训。

(2)组织理解(understand2 ing),指员工了解他们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有关工作知识和所在组织是如何运作的等。

(3)同事支持(coworker support),指员工在组织内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未来期望(future p r os pect),指员工对组织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程度[12]。

同时,Taor m ina编制了包括4个维度20个项目的组织社会化内容问卷。

和Chao等人的研究相比,Taor m ina对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具有一般性(generalizati on)和整体性(gl obal)。

在上述4个维度中,员工接受培训、组织理解和同事支持3个方面就可以涵盖Chao等人提出的6个方面的内容,因此,Taor m ina所编制的问卷较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组织。

Haueter等人认为,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员工学习工作群体和任务的社会化内容比学习整个组织社会化内容对员工成功社会化更重要,所以员工不仅要学习整个组织的历史、政治、语言、目标和价值观,而且也应该学习有关工作任务和所在工作群体的相应内容。

因此,他们认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学习内容应从组织、群体和任务3个层面来分析。

基于这样的假设,他们编制了新员工社会化问卷(ne w2 comer s ocializati on questi onnaire,NS Q)[13]。

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组织层面、群体层面和任务层面,主要评估新员工在这3个层面上实际学习的知识和期望的角色行为,共35个项目。

事实上,如前所述,在员工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组织社会化内容需要学习。

因此,Haueter等人的研究和评估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平均2.4个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3 研究问题提出 尽管西方组织行为学界对组织社会化内容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讨,但从现有文献看,国外组织社会化的内容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组织社会化内容的评测存在分歧。

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研制问卷并进行测评。

这样,势必影响到员工组织社会化程度的衡量,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产生较大分歧。

第二,研究被试选取范围比较狭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或MBA学员,对工作管理情景中的员工研究较少。

因此,有必要以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工作年限等特征的员工为被试进行研究,拓展现有的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我国组织行为学有关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对管理的影响非常大[14]。

而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又具有文化差异性[15]。

因此,西方学者构建的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那么,我国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是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鉴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组织社会化实证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因此,有必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开展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的过程,探讨员工刚进入组织时为了适应组织所需要学习的内1104 心 理 学 报39卷容。

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成果,为今后国内同类研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适应组织环境,为企业开展干预性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2.1 被试 正式研究中先后调查了两个样本。

第一个样本涉及全国8个城市10家企业员工,用于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

被试男性46.3%(214人),女性53.7%(248人)。

年龄25岁以下29.5%(137人),26~30岁36.9%(171人),31~35岁17.2% (80人),36~40岁7.3%(34人),41岁以上8.9% (42人)。

工作年限1年以下9.2%(42人),1~3年26.5%(121人),3~5年16.0%(73人),5~10年24.9%(114人),10年以上23.4%(107人)。

工作岗位为高层管理者2.4%(11人),中层管理者19.8%(90人),基层管理者26.2%(119人),一般员工46.8%(213人)。

第二个样本涉及全国8个城市12家企业员工,用于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的验证。

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

被试男性49.1%(184人),女性50.9%(191人)。

年龄25岁以下30.4% (144人),26~30岁42.1%(158人),31~35岁14.7%(55人),36~40岁6.1%(23人),41岁以上6.5%(25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