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谱之伪孔辩
_孔子世家谱_探析
![_孔子世家谱_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5e0b10a216147917112867.png)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年第 4期
《孔子世家谱 》探析
钟淑娥
(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10)
[摘 要 ] 记载孔子及先世 、后裔的《孔子世家谱 》因为孔子的关系而迥异于寻常百姓族谱 。谱内所载规约 、世系 、族户 、艺 文 、传记 ,多为国史 、方志所不载 ,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上绵延时间最长的世袭贵族 ———孔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并为 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问祖 ,提供了可靠依据 。 [关键词 ] 孔子 孔氏族谱 孔子世家谱 伪孔 南北宗 孔尚任 [中图分类号 ] G256: K820. 9 [文献标识码 ] A
记载孔子及先世 、后裔的《孔子世家谱 》是世界 上延续时间最长 ,规模宏大而又体例完备的家谱之 一 ,其编纂由来甚久 。司马迁撰《孔子世家 》,历述 孔子以下十余世 ,名字 、世系 、享年 、官职 ,从容写来 , 凿然不紊 ,定有谱牒为依据 。嗣后 ,更是不乏其作 , 裴松之《三国志 ·魏书 ·仓慈传 ·注 》、刘孝标《世 说新语 ·言语二 ·注 》皆引有《孔氏谱 》,颜师古《汉 书 ·孔光传 ·注 》亦云《汉书 》“先言其字者 ,孔氏自 为谱牒 ,示尊其先也 。”[ 1 ]只可惜 ,这些谱牒久佚不 传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征引知道曾有其书 ,至于 书之内容 、体例却无从考知 。又由于当时历史条件 所限 ,书皆以抄本传世 ,直到北宋元丰八年 ( 1085 ) 四十八代孙孔宗翰有鉴于抄本易于散失 ,方为刊刻 分藏 ,并对有些旧谱止叙承袭者一人的做法作了纠 正 ,创为谱例 ,相沿不改 。以后家谱纂修 ,皆以此为 基础 。明弘治二年 ( 1489)重修 ,又规定孔氏谱牒六 十年一大修 ,三十年一小修 。然而 ,事过一百余年 , 到天启二年 (1622)才再次发起修谱之事 。
[孔子世家谱:稀世的私谱之冠]私密之冠
![[孔子世家谱:稀世的私谱之冠]私密之冠](https://img.taocdn.com/s3/m/7183e6cdccbff121dc36830b.png)
[孔子世家谱:稀世的私谱之冠]私密之冠在中国众多的家谱中,《孔子世家谱》有其独特的地位,历时2500余年,传80世,加之考订严谨,使之成为民间修谱中记载世系最久远、最可靠的一部家谱,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家谱学会访华团在曲阜见到此谱时,不由惊叹:“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价值无法估计的稀世瑰宝。
”孔氏家族正式有谱始于宋元丰七年(1084),迄今900多年。
在此之前,孔府虽然也有家谱,但只载嫡长承袭者一人,且是抄本传世,很不完整。
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感到抄本易散失,而且只记载承袭者,其余族中贤达显贵不能入谱,日久年深,难免湮没无闻,于是创修孔氏家谱,除嫡裔外,合纂支庶,刊装成帙,分藏族内。
在以后的400年间,曾有过多次的修谱,但是都没能刊印,内容也比较简单。
到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孔子第61世孙孔弘干重修家谱,并规定以后孔氏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年为期,小修以甲午年为期。
不过,这一规定并没有被认真执行,在孔弘干修谱后的130多年后,孔府才再次重修家谱。
成于明天启二年(1622)的《孔氏族谱》现仅存残卷三卷,当时共印了98部,这也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孔氏家谱。
在此后的300多年间,孔氏家谱仅续修了4次,也就是明天启《孔氏家谱》、清康熙《孔子世家谱》、清乾隆《孔子世家谱》、民国《孔子世家谱》。
清顺治十一年(1654),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曾修甲午小谱。
在此基础上,著名的剧作家,昆曲《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64代孙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主持续修孔氏家谱,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式修成。
孔尚任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将孔子列入“世家”,也就是说已经承认孔氏享有诸侯待遇,因此孔氏家谱的名称应该有别于其他家谱,于是孔尚任改《孔氏族谱》为《孔子世家谱》。
这是孔氏家谱第一次定名为世家谱,此后,《孔子世家谱》就成为孔氏家谱的固定名称。
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私家谱牒中,称世家谱的可能也仅孔氏一门。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46cb9ed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3.png)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作者:***来源:《寻根》2022年第02期2021年10月25日下午,讲述当代《孔子世家谱》修订工作的纪录片《诗礼传家》的总导演赵云泽等一行3人来到上海图书馆,就《孔子世家谱》有关问题对我进行了采访,兹将采访中阐释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孔子世家谱》的历次编修《孔子世家谱》是中国保存最长久和最完整的家族谱系。
孔子家谱原为手抄本,唯记宗子传承,列代族人均未列于谱中。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第46代宗翰深感手抄旧谱编录疏略,且有极易散失之弊,于是首创合录族人并刻版印刷《阙里孔氏谱系列》,分藏于族中。
这是孔子家族第一部刻印的书本家谱。
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5代孔衍植续修《孔氏族谱》。
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6代孔兴燮续修《孔氏族谱》。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67代孔毓圻续修《孔子世家谱》。
这是孔子家族第一次将本族家谱正式命名为《孔子世家谱》。
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袭封衍圣公的第71代孔昭唤续修《孔子世家谱》。
1928年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经过是这样:孔府上报得到批准,由出生百日即袭封衍圣公爵位、年仅8岁的第77代孔德成任总裁,用两年时间搜集资料,七年编纂,到1937年告成,共4集,计109卷,154册,收录79代共56万孔氏族人。
1996年,由第77代香港孔德墉主持续修《孔子世家谱》。
1987年,孔德墉前往曲阜,参加国际孔子文化研讨会,见到孔子基金会两位创始人谷牧和匡亚民,匡亚民建议:“《孔子世家谱》两千五百多年传承下来了,在宋元明清不断续修,民国时期也进行了大修,如果现在断掉了,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
”海内外孔氏族人要求续修家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孔德墉决定接起续修大任。
1996年10月,孔德墉赴台湾和孔德成商量续修事宜,孔德成表示同意。
1998年3月,《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香港成立,孔德墉任会长,孔德篪、孔德坊任副会长。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https://img.taocdn.com/s3/m/993351f8227916888586d7c9.png)
孔氏家谱考略《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
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己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
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己亡佚)。
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
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
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
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
”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
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女山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
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而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而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fb48c47b02768e9951e73848.png)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
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
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
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
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
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
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
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
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
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
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
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
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
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
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
孔子家谱传奇
![孔子家谱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83e6da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2.png)
孔子家谱传奇一、历代修过几次家谱古今中外,人各有祖;但并非每人都能追本溯源得知始祖为谁,身何所出。
只有孔子后裔可以代代追根,直至孔子,“五百年前是一家”在孔族并非空话。
因为孔氏是世界上唯一的辈份分明、有籍可稽的家族。
其所以世系衍传不乱是由于有一部记载翔实、考证严谨的谱牒。
历时2500余年,传八十代,代代可考。
据报道,大陆收藏各款家谱多达3.8万余种,但孔族家谱无疑是独一无二、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部。
前几年,美国家谱学会访华团在曲阜得见此谱,惊叹地说:“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样价值无法估计的稀世魂宝。
”其实,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4年),迄今已历900年。
在此以前,孔族虽然也有家谱,但因只载嫡长承袭者一人,抄写传世,很不完整。
当时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感到抄写本易于损失,而且除承袭者一人外,其余族中贤达显贵不能同载于谱,日久年深,必被湮没。
于是创修孔氏族谱,名《阙里孔氏谱系列》,刊装成帙,分藏于本族。
除嫡裔外,合纂支庶。
但是限于条件,仍少刊布。
其后400年,虽曾修谱,但无刊刻,内容也较简单。
到明弘治二年(公元1481年)才有孔裔孔弘干重修付梓,并且规定“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
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
虽然有了规定,并未严格执行,过了130多年,才再修谱。
今天所见正式族谱,先后共仅修谱4次,历时300余年。
(一)明天启《孔氏族谱》现无全帙,残存三卷,成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估计原有六至八卷,共印98部。
每页印98张后,即刮版以防私印。
由容已兼列孔裔各户子孙概况,较前大有增益。
(二)清康熙《孔子世家谱》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第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曾修甲午小谱。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孔尚任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任为编次,修撰族谱,历时年余,成于甲子(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孔氏族谱》为《孔子世家谱》,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而来。
辩论奴婢三耳白马非马公孙龙孔穿邹衍战国四公子稷下学宫
![辩论奴婢三耳白马非马公孙龙孔穿邹衍战国四公子稷下学宫](https://img.taocdn.com/s3/m/e362291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1.png)
辩论奴婢三耳白马非马公孙龙孔穿邹衍战国四公子稷下学宫战国四公子:田文、赵胜、魏无忌、黄歇。
战国四公子今天,讲得是赵胜门客中的一人,公孙龙,后被赵胜辞退。
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礼贤下士,门客数千人,公孙龙是其一。
赵胜一些事迹:毛遂自荐、杀妾、喜宾客、辞退公孙龙。
毛遂自荐辞退公孙龙:第一件事,孔穿自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是否有三只耳朵,公孙龙胜。
孔穿:孔箕之子,孔子第6世孙,字,子高,以曾与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公孙龙辩论而成名。
孔穿对平原君言:公孙龙非常有辩论之才,都能让奴婢长出第三只耳朵,虽然他可以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事实却是不可能。
再言:辩论三只耳朵的成立确实很难,却不实际;辩论两只耳朵的成立容易,同时也是事实,不知道平原君先生是相信容易、实在的,还是相信难得而不实在的?平原君对公孙龙说道,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 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
辞胜于理,终必受绌。
”第二件事,齐国人邹衍经过赵国,平原君请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说法,邹衍没有与之辩论,说了下面的话。
邹衍: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五行相生相克稷下学宫: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官办,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
辩论精髓:辩论是在分别不同事物的品类,使其各不相扰;列序相同事物不同的情况,使其各不相乱。
疏通宗旨,发挥意义,让人明白所说的道理和事实,而不是以专门从事迷惑人为目的。
据此,辩胜的人不失去他的立场,辩败的人也能够获得真知,只有这样,才可以去辩论。
彼此,双方以虚文互相伪辩,辞藻华丽迷惑对方,巧言善辩,转移论旨,使人无法明白真正的意思,这就不是辩论的初衷了。
由此,争论不休,纠缠不定,以能够一直说下去的一方为胜,混淆是非,有损君子行径。
此后,公孙龙被贬退。
此事所得:辩论,求知,实则获得真知,理清思绪,为后人分派别类,造福人民,才是正途。
《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
![《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https://img.taocdn.com/s3/m/702b881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8.png)
一、《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自宋代起,《孔子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为反对郑玄经学,趁古《家语》佚失不传的情况下托古造伪,此后“伪书”说逐渐被广泛接受。
20世纪70年代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及河北定县八角廊《儒家者言》的面世引发了人们对《家语》文本的重新思考。
李学勤先生指出《家语》曾经过了汉魏孔氏家学的传承,有很长的编撰过程,而《儒家者言》又可称为“竹简本《家语》”①。
既然在秦汉已有类似《家语》的本子流传,那么王肃伪造说就未必属实。
(一)《孔子家语》的成书与流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这表明《家语》古有传本,今本《家语》十卷主要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汇编,为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传注本。
由于古本《家语》亡佚已久,今本所附王肃的《家语序》、《孔安国序》及《后序》成为考察《家语》源流的主要资料。
②1、《家语》序文与传本《家语》根据《孔安国序》,《家语》为“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即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
此后,荀卿携之入秦并传至汉,辗转由武帝时的孔安国收集撰录为四十四篇。
既然《家语》曾被认为是王肃伪造,则其附录的《孔安国序》也理所当然地受到怀疑。
但是,无论这篇序文或真或伪,对于考察《家语》的流传及成书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分析这些仅存的有关源流的资料,正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那么,《孔安国序》所述《家语》的流传过程是否属实呢?理论上,《孔子家语》的流传与成书应与其它儒家书籍相仿佛,我们就以先秦儒家相关文献的结集情况作参考。
《论语》可基本确定成书于曾子、子游及其弟子之手;《礼记》,《大戴礼记》等虽一度被疑古学者视为秦汉之作,但其中的部分资料已被郭店、上博战国楚简的发现确证为先秦典籍。
这些篇目本身应不是孔子自作,却必定是七十子中的部分人,根据日常记录由他们及弟子之属完成于战国中前期的作品,是反映孔子及孔门弟子生平最可靠的资料。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68e174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7e.png)
免受到批判和牵连。
他被发配到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做食堂管理员,跟华君武、赵寻、钟灵、吴祖光、丁聪、冯牧、郭小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一起接受“审查”和“改造”。
孔德墉与这些文化名人的关系很好。
“文革”结束,“坚冰”开始松动,对孔子的评价也从阶级斗争的层面恢复到正常的文化形态。
1987年9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和会长匡亚明提出要续修孔氏家谱,认为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1992年,曲阜市请示了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中央统战部,同意修谱。
但问题是,嫡传长孙孔德成已于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居台湾,孔氏在大陆已缺乏最权威的代表。
经过争取,孔德墉于1996年9月底获准前往台北拜会堂哥。
孔德成表示赞成修谱,但具体操作事宜由孔德墉代劳。
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为方便认证调查工作,续谱办公室设在山东济南。
我说,你应该给孔家修家谱,不能把孔家家谱仅仅看作自己家族的事,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我当时一没有时间,二也有顾虑。
到了1996年,我才到台湾找孔德成讨论修谱事宜。
孔德成连说了三次,应该修。
”孔德墉回忆说,“1996年10月28日,在曲阜召开了第一次修谱启动会议。
从前孔府有衍圣公,一声令下,各个地方修支谱,把支谱接上,就修好了。
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现在找谁去?我看了看民国谱,那时候有108个支,哪些地方人多,就从哪个地方开始。
像河南,人很多,我先派代表去了解情况。
最后我发通知,把河南省各村各县的代表五十多人请到济南来,吃喝住行我全负责。
开完会后,大家都行动起来了。
一开始我在香港和大陆之间来回跑,后来我把生意交给我女儿,专注于修谱。
”修谱是一件大事,自从孔德墉开始修谱以来,他的生活重心就全部倾斜过来了,“如履薄冰,责任重大。
”修谱不易,尤其是孔氏家族枝叶繁多,“为了修孔家家谱,光调查和采访就用了”。
孔氏家谱字辈大全
![孔氏家谱字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9c245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b.png)
孔氏家谱字辈大全孔氏家谱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孔氏家族的世系和世系成员的字辈。
孔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其家谱字辈更是丰富多彩,代代相传。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孔氏家谱字辈的大全。
孔氏家谱字辈大全。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孔氏家族的始祖,他的子孙后代也以孔为姓,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
二、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孔子的第三十五代孙。
孔融在文学、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当时的“文学之神”。
三、孔令仪。
孔令仪,字长文,唐代著名诗人,孔融的第十七代孙。
孔令仪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圣”。
四、孔伋。
孔伋,字叔武,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孔令仪的第十二代孙。
孔伋在政治上有很高的造诣,曾任宰相,为宋代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孔璪。
孔璪,字叔宝,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孔伋的第十四代孙。
孔璪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元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六、孔珪。
孔珪,字叔玉,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孔璪的第十三代孙。
孔珪的诗作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明代文学宗师”。
七、孔祥熙。
孔祥熙,字叔石,清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孔珪的第十五代孙。
孔祥熙在清代政治和外交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八、孔德成。
孔德成,字叔石,近现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孔祥熙的第六代孙。
孔德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军事奇才”。
九、孔令辰。
孔令辰,字叔石,当代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孔德成的第八代孙。
孔令辰在商业和慈善事业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商界领袖”。
总结。
孔氏家谱字辈世系延绵不绝,代代相传,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氏家族的家谱字辈记录了这一家族的光辉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后人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与孔子辩论作文
![与孔子辩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216c6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e.png)
与孔子辩论作文孔夫子,今日有幸与您一辩,实乃小子三生之荣幸。
我知道您提倡“克己复礼”,觉得咱们得遵循古礼。
可夫子啊,您看现在这世道,日新月异的。
就拿这穿衣来说吧,您那时候都是宽袍大袖,这在当时是合乎礼仪的。
但现在要是还让大家穿着宽袍大袖去上班、挤地铁,那多不方便呐。
时代变了,有些礼是不是也得跟着变变呢?您还特别看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等级秩序。
这在您那个时代,可能有助于社会稳定。
可是现在呢,我们讲究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权利,不再是单纯地听从上级或者长辈的一切安排。
您也许会觉得这是大逆不道,可这能让每个人的潜力都得到发挥啊。
比如说在学校里,学生要是有新的见解,要是还像以前一样只能听老师的,那创新从何而来呢?您一生都在追求“仁”,这一点我是特别佩服的。
但是夫子啊,您说的“仁”,在现在理解起来有点模糊呢。
您觉得“仁”就是爱人,可怎么个爱法呢?是无差别的爱所有人,还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现在社会上有各种慈善组织,他们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仁”的体现呢?而且这爱还得讲究个方式方法,要是盲目的爱,可能还会害了别人呢。
夫子啊,您周游列国,宣传您的学说。
可在我看来,您有时候也太执着了。
您到一个国家,要是国君不采纳您的意见,您就觉得这个国家没救了。
其实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您的学说虽然好,但是可能需要一些调整才能适应不同的地方。
就像现在的商业公司,一种营销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市场,得根据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来调整。
不过呢,夫子,您的智慧也是不容置疑的。
您的教育方法,什么“因材施教”那可真是太厉害了。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应该多多借鉴。
只是您也得看看这现代社会的新情况,别总是守着过去的老观念啦。
您要是能穿越到现在,我相信您肯定也能创造出一套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呢。
孔夫子啊,今日与您辩论,我这心里也是战战兢兢的,不过我也是真心想和您探讨探讨这古今之变啊。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https://img.taocdn.com/s3/m/24f1f1c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1.png)
“天下第一谱”《孔子世家谱》
《孔子世家谱》确实是目前世界上连续时刻最长、制度上最完善、结构上最完整的一部氏族谱系,堪称为稀世珍宝。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谱,始于宋朝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9年),迄今已历九百余年。
在此往常也有族谱,只是只收长支,不及旁系。
自康熙甲子年后规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
所谓小修,立即三十年内孔裔的生死变迁分别填造成册作为大修的底册,亦即为大修做预备。
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
自此以后,孔氏族谱命名为《孔子世家谱》。
它最后一次大修是民国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组成了以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任总裁的修谱筹备处,着手全国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谱工作,历时七年,完成了现存的从孔子至七十七代近两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谱档案。
孔府的族谱有假吗?
![孔府的族谱有假吗?](https://img.taocdn.com/s3/m/1f98ae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8.png)
孔府的族谱有假吗?
有学者曾考察滇南彝族“改孔姓”现象,其本为彝族,遵循的是父子连名制,明代始赐汉姓。
石屏县孔氏,以孔子为始祖,以孔厚为始迁祖,孔厚本为山东人,由南京入普安州为官,后隐居其地。
元阳县孔姓则以孔闻电为始迁祖,但是2007年修正之后的始迁祖名字,在此之前为“孔文电”,而“闻”与“文”均为孔氏字辈,前者为62代,后者为97代,“孔闻电”很可能是为了迎合而更改的字辈。
再来说孔氏,当然并非孔子一派。
孔子后裔向有“内孔”与“外孔”(或“伪孔”)之分。
“内孔”即孔子后裔,“外孔”指孔子之外的孔氏后裔外孔一支重要来源是五代时期孔府庙户孔末的后代,孔末本姓刘,因进孔府当差而改为孔姓,系仆随主姓。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即仆人跟随主人改姓。
但孔府的改姓在历史上发生一件大事,仆人差一点灭掉了主人。
所以因孔末之乱之故,内孔与孔末后裔世为仇敌。
内孔亦有区分,居住在曲阜及附近的有“二十派、六十户”之分,而曲阜以外的则称“流寓户”,如第三十五代孔贤居于河南宁陵而称
宁陵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岭南而称岭南派,据统计,孔子后裔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
孔府的族谱包括很多,除“二十派、六十户”之外,还有“流寓户”,流寓在外的孔子后裔很难考证,常常发生利用漏洞伪冒孔子后裔的情况。
参考文献:
彭秀祝:《从边缘参与主流——滇南孔姓彝族姓名符号研究》。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孔氏及他姓著述辨误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孔氏及他姓著述辨误](https://img.taocdn.com/s3/m/d0d719fcf61fb7360b4c651c.png)
就是非 , 然征诸历代著录 , 却往往并 非如此。 由于年代的久远 , 传刻情况的复杂 , 使古籍著录无法达到尽善尽美 , 甚至衍生 出
这样那样的错误 , 即令是《 中国古籍 善本书 目》 这样 的权威 书 目 也不能例外 。 [ 关键词] 《 中国古籍善本书 目》 《 菰中随笔》 《 春秋公华经》 《 元诗选》 《 重校宋窦太师疮疡经验全书》
《 增修埤雅广要》 四十二卷 , 明牛衷撰 , 系增 补宋陆
佃《 埤雅》 二十卷而成 , 新刊埤言》 与《 相接 , 后又有
清人 董桂 新 撰《 埤雅物 民异 记言 》 卷 , 之便 是 宋 八 继 罗 愿撰 《 尔雅 翼 》 十 二卷 … …若 说 是 “ 诂 ” 书 三 训 类
籍以各雅划块 , 那么 , 尔雅翼》 《 应放 人 32 尔雅 》 8《
不 能详 也 。思 退有 子 四人 , 齐 乃 其 次 子 。长 子 克 克 益 , 大都 路 教 授 。 三子 克镇 , 信 州 原 道 书 院 山 为 为 长 , 浙西 宪使 。 克齐 之 叔 父 思 升 , 辟 为镇 江路 知 事 , 滁州 同知 ; 祖父 潼孙 , 国子 上舍 , 德祜 末 , 除建 康路 教
又如《 国古 籍 善 本 书 目》 部 群 经 总 义 类 第 3 4 中 经 6
述考》 齐鲁书社 20 ( 04年 5月第 1版) 3 3 9 第 9 _35
页
清顾 嗣立 秀 野 草 堂 辑 刻 《 诗 选 》 一 部 著 名 元 是
的诗歌 总集 , 印俱 佳 , 刻 为世 称道 。其 书前 三集 向被
为孔昭薰所藏 , 以付刊 , 据 世称玉虹楼刻本 , 今此本
是也 ; 卷本 , 迹 藏 于 孔 宪 庚 所 , 黄 荛 圃、 润 三 真 有 叶 臣 、 伯 源题 字 。 叶 、 均 录有 副 本 , 欲 刊 行 而 未 何 何 谋 果者 也 。此本 有 润 臣舍 人 印记 , 盖孔 氏刊成 后 , 以一 本相 赠 , 臣舍 人 又赠 之 J斋 , 润 l 其传 授 源 流 , ; 固甚 明
孔氏完整的辈分排表
![孔氏完整的辈分排表](https://img.taocdn.com/s3/m/dd2f325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2.png)
孔氏完整的辈分排表1. 孔家人辈分孔姓最早严格排辈是明朝.排序是按照下面的顺序: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嬴.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于、文、焕、景、瑞、永、锡、世、绪、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姓辈分口诀是如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姓氏沿革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
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
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也完全是一样的。
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在山东曲阜,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个字行辈取名。
孔氏辈分的排列顺序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扩展资料:孔氏辈分的发展历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
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古代辨伪学概述(中)
![古代辨伪学概述(中)](https://img.taocdn.com/s3/m/7712fc3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6.png)
作者: 孙钦善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46-256页
主题词: 辨伪学;古文尚书;汉书·艺文志;柳宗元;胡应麟;著录;孔子家语;文献学;具体情况;真伪问题
摘要: <正> 隋及初唐,在文献学上的特点是集成而少开创,多因袭、曲徇旧文、旧义,在辨伪学上很少建树。
即以《尚书》为例,《隋书·经籍志》说:'梁、陈所讲,有孔(按:即伪孔,下同)、郑二家,各代唯传郑义。
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
自余所存,无复师说。
'由此可见,南朝时伪孔与郑玄两家尚能平起平坐,至隋,伪孔已占绝对优势。
入唐,亦不重辨伪。
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在著录群书时,多注存亡,而绝少辨真伪。
当时对伪《古文尚书》亦深信不疑。
至孔颖达等人作《尚书正义》,固然对《尚书》诸本的真伪问题难以迴避,在疏中不得不加以论辨,但颠倒是非,以伪为真,以真为伪,致使谬种流传,千载不已。
具体情况,前已引述。
孔僖的自辩
![孔僖的自辩](https://img.taocdn.com/s3/m/543829c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b.png)
孔僖的自辩
宋志坚
【期刊名称】《唯实》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我写孔僖,并非因为他是孔子的第19代孙,而是因为他对于'邻房生'梁郁告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的自辩,辩得通情达理,辩得从容不迫,辩得义正词严。
即使今人读去,也会为他的思辨与气节所折服并自愧不如。
其实,所谓'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之言论,并非出于某个正儿八经的场合。
【总页数】1页(P95)
【作者】宋志坚
【作者单位】福建人民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唐代的文献辨伪与官方学术--以《孝经》孔、郑注真伪之辩为中心
2."孔氏之门如用诗"义辩
3.史家语言转写造成的音乐事物“变异”①--以《后汉书·孔僖传》“六代之乐”与《春秋后语》“瑟轸”为例
4.论唐代的文献辨伪与官方学术——以《孝经》孔、郑注真伪之辩为中心
5.记孔老之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ff8269b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8.png)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郑治文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22()6
【摘要】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
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为人性之朴必待“伪”而“美”之,人性之恶必待“伪”而“化”之,凸显了规范伦理之价值。
荀子崇“伪”的人性论主张,充分开显了孔子礼学之意义,深化了其仁礼合一之学“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显仁)的维度,即强调通过后天认知实践礼义(“伪”)的修养努力涵养德性、养成人格。
当然,如果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审视,荀子以性朴性恶之论逼出“积伪”之说,在开显礼学之意义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礼义无所出、价值自觉无保证的理论难题。
【总页数】10页(P15-24)
【作者】郑治文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荀子之"礼"的政治伦理意蕴及现代启示
2.论荀子对孔子礼学的发展
3.彬彬有礼:孔子文质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4.从荀子对孔子"礼"的继承与发展看荀子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
5.彬彬有礼:孔子文质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郑珍对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之辨伪
![论郑珍对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之辨伪](https://img.taocdn.com/s3/m/1224e23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7.png)
论郑珍对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之辨伪
谭德兴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9)004
【摘要】在中国辨伪学发展史上,郑珍据有重要一席.郑珍辨伪的主要贡献在于论证《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为伪书.本文对郑珍辨伪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肯定其成就,补充其不足,指出其牵强之处.对郑珍辨伪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近代贵州儒学发展之状况.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谭德兴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古文孝经孔传》为伪新证——以《孔传》与《管子》之关系的揭示为基础 [J], 刘增光
2.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真伪再考察 [J], 舒大刚;尤潇潇
3.今本《古文孝经》孔传成书问题考辨 [J], 陈以凤
4.《古文孝经孔传》在隋代出现的历史契机——以刘炫《孝经述议》为中心 [J], 马铁浩
5.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真伪再考察 [J], 舒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孔辩
世之孔姓,自圣裔外,有孔忠,字仲蔑,乃圣兄伯皮子,在72子之列,无传,此孔氏同出于子姓者也,其他非子姓而为孔氏者甚众。
在列国时,卫有孔达,实出姬姓,其后为孔圉(yu)、孔悝、孔宁;郑穆公有子十三,其一曰公子志,字士孔,后为孔氏,其一曰公子僖,字子孔,其后曰孔张,亦为孔氏。
又,南宋元嘉中,有孔景,盖鲁郡民也,本不姓孔,诏给圣林洒扫户,因随主姓,其裔孙孔末,乘时不纲,剪灭圣裔,冒袭封爵,事觉罢免,后嗣谓之外院,明其非圣裔也。
不意孔末子孙,立意害主、旧恶屡萌,见中兴后裔称为内院、有五位之名、皆受国恩,遂乃窃仿名号,亦立为五院,合党协赀(zi),力与我族为难。
金明昌三年,有孔寅孙者,以内院端修、不令其弟男昌宗等入学,诉于礼部。
部是端修之议而黜之。
后又有孔之仙者,欲冒圣裔,49代族长孔玭(pin)不从,遂击杀玭等一家11人。
元延佑四年,有孔礼者,因袭封思晦(hui)不许其入庙拜祭,遂陈告省部,自称27代孔乘次子景进之后,审系诈伪,编入里甲。
明永乐三年,又有孔谊,妄称圣裔,亦言系出景进,赴通政理告。
征诸洪武、天历碑,系西忠社民籍,自伏仗决。
此皆洒扫后裔与孔姓仇不共天者也。
逮于今日,外孔之环居于阙里者尤复不少,多随我族行辈,隐存冒入之心。
此次合修全国族谱,西隅社小孔家村与李官庄之伪孔,先混入戴庄户、被户举查出,后又混入大薛户、亦复败露。
经族长孔传堉将二户首严惩革除。
凡我族人,稍有人心者,岂可贪图金钱、忘为世仇、以相援引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不戒欤(yu)?
《孔子世家谱(序)》
孔氏之有谱,自宋元丰始也。
其后60年一大修,著为例比。
清乾隆甲子重修[注:1744年乾隆九年],距今百数十年矣。
支派之繁衍、人事之递嬗shan,年湮世远、散漫无稽、斯可憾已。
岁戊辰[注:1928年]乃承……故七历寒暑而始告成……
中华民国26年[注:1937年]岁在丁丑春二月77代孙孔德成
附:
内院真孔—中兴祖曾孙五位:袭封位(传浣沂潾治澄济6派分25户)、中散位(传淙涖li演3派分4户)、侍郎位(传淑泗滨3派分12户)、中舍位(传滋1派分1户)、博士位(传浩淋潝xi洵汭rui泾灨gan7派分18户)。
外院伪孔—洒扫户孔末裔孙五院:宅上院(小薛社民)、洙泗院(张阳社民)、驾部院(西隅社民)、文登院(东忠社民)、三传院(西忠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