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文档
物理力学实验报告
![物理力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ac23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b.png)
物理力学实验报告物理力学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探索力学定律。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这些理论。
实验一:运动学实验在运动学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计时器和一根直线轨道。
首先,我们在轨道上放置一辆小车,并在其上方安装了一个光电门。
当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当小车再次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通过测量小车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小车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与小车的质量和施加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
这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小车的质量和施加在小车上的力。
实验二:动量守恒实验在动量守恒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两个小车和一个弹簧。
我们将两个小车放在一条直线轨道上,并用弹簧将它们连接起来。
首先,我们使一个小车静止,然后将另一个小车推向它。
当两个小车碰撞时,我们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小车碰撞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符合动量守恒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碰撞过程中每个小车的动量,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三:重力实验重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力,本实验旨在通过重力实验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装置,将一块重物悬挂在一根绳子上,并通过测量重物的摆动周期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实验结果显示,重物的摆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这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些理论。
运动学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实验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重力实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物理力学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552e9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f.png)
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演示一、实验目的1.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即:F=ma。
三、实验仪器1. 弹簧测力计2. 小车3. 测速仪4. 轨道5. 滚动轴承6. 水平桌面7. 秒表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2. 在小车前方放置一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滚动轴承,将小车从静止释放,使其通过滚动轴承,记录小车通过滚动轴承所需的时间t。
3.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
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
5. 比较F1和F2的大小,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弹簧测力计示数F1:N2. 小车通过滚动轴承所需时间t:s3. 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m/s4. 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F2:F2 = m a = m (v / 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的比值为:F1 / F2 = N / N = 1由此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说明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的加速度a与合外力F2成正比,与质量m成反比,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七、实验结论1. 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
2. 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验证。
3. 通过实验,提高了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弹簧测力计损坏。
物理实验报告基本力学(3篇)
![物理实验报告基本力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1e567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8.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
2. 学习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基本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胡克定律等。
4.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2. 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 F=kx,其中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伸长量。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 = G排= ρ液体gV排,其中ρ液体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V 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1.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4. 金属小球:用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5. 弹簧:用于验证胡克定律。
6. 烧杯: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7. 水和盐: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四、实验步骤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将金属小球放在水平面上,使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所受的重力。
(3)改变小球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
(4)根据 F=ma,计算小球的加速度。
2. 验证胡克定律(1)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连接弹簧测力计。
(2)逐渐增加弹簧的伸长量,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k。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金属小球浸入水中,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小球的质量和体积。
(2)将金属小球浸入盐水中,重复步骤(1),记录数据。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小球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物体质量:m = 0.2 kg重力:F = 1.96 N加速度:a = F/m = 9.8 m/s²2. 验证胡克定律弹簧伸长量:x = 0.1 m弹簧测力计示数:F = 0.98 N劲度系数:k = F/x = 9.8 N/m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水中浮力:F水 = G排= ρ水gV排 = 0.98 N盐中浮力:F盐 = G排= ρ盐水gV排 = 1.02 N1. 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加速度成正比。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2 -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报告2 -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540a3f87c24028915fc3d2.png)
力学演示实验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熟悉仪器使用,熟练基本操作2.参与实验过程,获得实验体会3.明确实验原理,掌握操作要领4.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实验器材】实验仪器如下所示:【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一、重心实验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
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物体的重心位置:(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例如,均匀细直棒的中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体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3.重心的影响因素:(1)物体的形状(2)质量的分布实验一:寻找薄片重心实验寻找重心的方法:(1)悬挂法:只适用于薄板(不一定均匀)。
首先找一根细绳,在物体上找一点,用绳悬挂,划出物体静止后的重力线,同理再找一点悬挂,两条重力线的交点就是物体重心。
(2)支撑法:只适用于细棒(不一定均匀)。
用一个支点支撑物体,不断变化位置,越稳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一种可能的变通方式是用两个支点支撑,然后施加较小的力使两个支点靠近,因为离重心近的支点摩擦力会大,所以物体会随之移动,使另一个支点更接近重心,如此可以找到重心的近似位置。
(3)针顶法:同样只适用于薄板。
用一根细针顶住板子的下面,当板子能够保持平衡,那么针顶的位置接近重心。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65ad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6.png)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引言:力学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可以验证力学物理的理论,并深入了解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行为。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性质。
实验一: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实验过程:将一个小球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观察其是否保持静止。
再用一个手指轻轻推动小球,观察其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小球处于无外力作用下时,它将保持静止。
而当施加一个轻微的推力后,小球将以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式移动。
实验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的作用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F = ma,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这个公式。
实验过程: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木块,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施加在木块上的力,并记录木块的质量。
然后用一个弹簧拉力计测量木块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施加在木块上的力和木块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准确性。
实验三:弹簧振子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探究弹簧的弹性性质和振动特点。
实验原理: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振动周期。
实验过程:将一个质量挂在弹簧上,使其形成一个弹簧振子。
通过改变挂在弹簧上的质量和弹簧的伸长量,观察振子的振动周期和振幅的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挂在弹簧上的质量无关,而与弹簧的弹性系数有关。
振动周期与振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四:摩擦力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探究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初中力学实验报告怎么写范文
![初中力学实验报告怎么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073b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c.png)
初中力学实验报告怎么写范文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小球自由落体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并根据测定数据分析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实验。
实验器材
1.小球
2.计时器
3.直尺
4.笔记本和笔
实验原理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小球在不受其他力的情况下,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gt2,其中s表示下落高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下落时间。
落。
运用公式s=1
2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放置一小球,并准备好计时器。
2.让小球自由落体,同时启动计时器。
3.记录小球落地所需的时间t1。
4.再次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得到更准确的时间t。
实验数据
经过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得到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t=2.3秒。
数据处理与分析
gt2,代入t=2.3秒,已知s=50厘米,可以求解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根据公式s=1
2
大小。
经计算可得g=9.8m/s2。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为9.8m/s2,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实验证明,在不受其他力干预的情况下,物体的自由下落时间与重力加速度有一定的关系,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力学实验,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地实践,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实验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
以上就是本次初中力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报告撰写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报告撰写](https://img.taocdn.com/s3/m/46bf987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b.png)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及测定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实验装置与材料1.弹簧测力计2.直尺3.实验数据记录表4.夹子实验原理力是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的大小可由测力计测得。
本实验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定物体的不同力的大小。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2.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上,并在其下悬挂一质量为100g的物体,记录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3.逐步加挂50g的物体,并记录相应的示数。
4.继续添加负重并记录数据,直至弹簧测力计离乎平衡位置。
5.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力的大小与负重之间的关系图。
实验数据记录累计负重/g 弹簧测力计示数/N100 1.2150 1.8200 2.3250 3.0300 3.6数据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力与负重关系图可见,力和负重之间呈线性关系。
由此可推知,力与负重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在本实验中,通过测量不同负重下的力的大小,学生不仅掌握了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提高了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
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力的方向和大小,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
2.悬挂物体要均匀,并避免振动。
思考题1.在实验中,如果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会有什么影响?2.如果在实验中使用弯曲的橡皮筋代替弹簧测力计,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结语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技巧,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力学和进行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愿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
初中力学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力学物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88599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9.png)
初中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力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原理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方程,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进而推导出重力加速度。
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通过给定的实验仪器,测得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仪器和材料1.包含计时功能的数字计时器2.轨道实验器3.不同质量的物体4.尺子5.弹簧测力计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实验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1.在实验仪器的轨道上设置测量起点和落点,测定其距离为h。
2.选择一个实验物体,并从轨道的起点下落,计时器开始计时。
3.当物体到达轨道的落点时,立即停止计时器,并记录下计时器所示的时间t。
4.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方程ℎ=gt 22,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
实验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1.将轨道实验器倾斜固定,使得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轨道上,并使其沿斜面下滑。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F和加速度a。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1: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重力加速度g为9.8 m/s²,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性。
实验2: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经过实验测量分析,得到不同质量物体所受的力F与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为F与a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结论通过初中力学物理实验的实践操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准确性。
2.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物体所受的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
实验心得通过参与力学物理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深入理解了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这为我们将来在其他实验中积累宝贵经验。
物理力学简单实验报告
![物理力学简单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735f78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3.png)
物理力学简单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小球自由落体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探究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验证由牛顿提出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
实验器材:小球、支架、计时器、尺子、直尺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或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的乘积。
即ΣF=ma,其中Σ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验步骤:1. 将支架固定在桌面上,并将直尺固定在支架上,直尺与桌面的垂直方向为0度。
2. 在直尺的0度位置上,放置小球,确保小球具有一定的高度。
3. 记下小球下落的起始位置,并用计时器开始计时。
4. 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当小球触地时,停止计时。
5. 将计时结果记录下来。
6. 重复以上实验步骤3至5,根据需要改变小球的起始高度。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小球在垂直方向上下落时,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它会保持匀加速运动。
实验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的乘积。
在小球自由落体实验中,合外力即为重力,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ΣF=mg。
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支持力与重力大小相等,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球的下落过程,可以发现小球具有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结论:通过小球自由落体实验,我们验证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小球的起始高度如何,小球的下落时间是相等的。
这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第一个基本定律:所有物体在同样条件下(不考虑空气阻力等),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只与物体的下落高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力学实训报告模板电子版
![力学实训报告模板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5434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3.png)
一、实训目的1. 深入理解力学基本原理和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增强学生对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训环境1. 实验室名称:________2. 实验仪器:________3. 实验设备:________4. 实验人员:________(姓名、学号)三、实训原理简要介绍本次实训涉及的力学原理,包括但不限于:1. 牛顿运动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弹性力学基本公式4.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四、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 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 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器材的组装。
2.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 ...3. 实验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过程中所有关键数据,如测量值、计算值等。
五、实训结果1. 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 计算实验结果,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2.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实验原理。
- 比较理论值与实验值,分析误差来源。
六、实训总结1. 实验心得:- 总结本次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 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2. 实验改进建议:- 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 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七、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封面:- 实验名称:________- 实验班级:________- 实验组别:________- 实验者姓名:________2. 实验报告正文:- 按照实训目的、实训环境、实训原理、实训过程、实训结果、实训总结等顺序进行撰写。
3. 实验报告附件:- 实验数据表格- 实验仪器照片- 实验步骤图八、实验报告示例以下为实验报告的示例内容:实验名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日期: 2023年3月15日实验班级: 2021级物理学1班实验组别: 1组实验者姓名:张三一、实训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转动惯量)
![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转动惯量)](https://img.taocdn.com/s3/m/384aedf50975f46527d3e1fc.png)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总结报告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专业:物理学班级: 1423701指导教师:成绩:2017年 12月28 日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转动惯量)物理力学实验报告——刚体的转动惯量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m(g - a)r - Mf = 2hI/rt^2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mgr = 2hI/ r t^2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A.作m – 1/t^2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 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M = K1/ t^2 (4)式中K1 = 2hI/ gr^2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2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力学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3da24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6.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3.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 力: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其大小和方向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2.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其大小和方向可用动量定理来描述;3.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可用动能定理来描述;4. 力学能守恒定律:在无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台;2. 弹簧测力计;3. 位移传感器;4. 动量守恒装置;5. 动能守恒装置;6. 力学实验数据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将物体挂在测力计下方,调整物体位置,使测力计处于平衡状态。
记录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即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 测量位移:将位移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物体位置,使物体与传感器接触。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记录传感器输出信号,分析物体的位移变化。
3. 测量动量:搭建动量守恒装置,将两个物体分别放在装置的两侧。
当其中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另一个物体开始运动。
记录两个物体的速度和方向,计算它们的动量。
4. 测量动能:搭建动能守恒装置,将物体从一定高度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在物体落地瞬间,记录物体的速度和动能。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力的大小、位移、动量和动能,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结果显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理论值相符,说明实验装置和操作正确。
2. 位移:实验结果显示,物体的位移变化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3. 动量: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物体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符合动量守恒定律。
4. 动能:实验结果显示,物体落地瞬间的动能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3篇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0a34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9.png)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3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1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在常温静载下机械性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实验之一。
这不仅因为拉伸实验简便易行,便于分析,且测试技术较为成熟。
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的强度、塑形和弹性模量等机械指标,大多数是以拉伸实验为主要依据。
实验目的(二级标题左起空两格,四号黑体,题后为句号)1、验证胡可定律,测定低碳钢的E。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Rel和抗拉强度Rm。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4、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5、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拉伸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树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仪实验试样实验原理按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GB/T228—20xx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35℃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固定引伸仪,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的确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图2-2所示)。
应当指出,试验机自动绘图装置绘出的拉伸变形ΔL主要是整个试样(不只是标距部分)的伸长,还包括机器的弹性变形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
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1.低碳钢(典型的塑性材料)当拉力较小时,试样伸长量与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线关系,拉力超过FP后拉伸曲线将由直变曲。
保持直线关系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极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点是Fc,若拉力小于Fc而卸载时,卸载后试样立刻恢复原状,若拉力大于Fc后再卸载,则试件只能部分恢复,保留的残余变形即为塑性变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弹性极限的力值。
物理力学初中实验报告
![物理力学初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68d8e5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e.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的合成原理。
2.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力,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三、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橡皮筋3. 细线4. 白纸5. 铅笔6. 直尺7. 圆规四、实验步骤1.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弹簧测力计,使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相同。
2. 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坐标系,以橡皮筋固定点为原点。
3. 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分别标记在坐标系中,用铅笔画出两个力的方向。
4. 以两个力的交点为圆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为两个力之和的圆。
5. 将圆规的半径调整为两个力之差,再次以交点为圆心画一个圆。
6. 两个圆的交点即为合力作用点,用直尺连接交点和橡皮筋固定点,画出合力的方向。
7.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的大小,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测力计1的拉力F1 | 弹簧测力计2的拉力F2 | 合力F合 | 合力方向与F1的夹角θ || :------------------: | :------------------: | :-----: | :------------------: || 5N | 3N | 8N | 45° |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即F合 = F1 + F2。
2. 合力的方向与分力的方向有关,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验证了力的合成原理。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橡皮筋固定点稳固,避免实验过程中橡皮筋移动。
2. 测量力的大小时,要确保弹簧测力计与力的方向一致。
3. 在画图过程中,注意保持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力的性质。
全套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全套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0b7b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b.png)
第1篇一、引言力学实验是物理学科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力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将对全套力学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实验心得体会。
二、实验内容1. 力学基本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2)实验原理: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分析物体所受的合外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3)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天平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分析受力情况。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弹性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胡克定律。
(2)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杠杆等实验仪器,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验证胡克定律。
(3)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拉力大小,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分析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胡克定律的正确性,研究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3. 材料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材料的力学性能。
(2)实验原理:利用拉伸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实验仪器,测量材料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3)实验方法:通过拉伸、压缩等试验,测量材料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能。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
4. 振动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振动的基本理论,验证振动方程。
(2)实验原理:利用单摆、弹簧振子等实验仪器,研究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验证振动方程。
(3)实验方法:通过改变振动系统的参数,测量振动频率、振幅等参数,分析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
(4)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振动方程的正确性,研究振动的基本理论。
5. 流体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验证流体流动规律。
(2)实验原理:利用风洞、水槽等实验仪器,研究流体流动特性,验证流体流动规律。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b67c68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7.png)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
导言
本实验旨在研究力学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现象。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将探究物体受力的影响,研究牛顿力学定律以及运动学的相关内容。
实验一:作用力与受力
我们首先进行了实验以研究作用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不同物体,测量了它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并记录了相应的受力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二:牛顿力学定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的适用性。
我们选择了不同大小的物体,在给定的作用力下测量了它们的加速度,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三:弹性碰撞
我们进行了弹性碰撞实验,用于研究物体间碰撞的基本规律。
我们选择了不同物体进行碰撞实验,测量了它们的速度和质量,并
记录了碰撞前后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能量守恒,验证了碰撞定律的有效性。
实验四:运动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我们
进行了不同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了它们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验证了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学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我们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和碰撞定律的有效性,并探究了运动学中
的相关概念。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
意义。
参考文献。
力学实验报告范例
![力学实验报告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4d52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0.png)
力学实验报告范例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实验,探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性。
实验装置与原理: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装置:1.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物体所受的拉力或压力;2. 平衡木:用于悬挂物体以达到平衡状态;3. 导轨:用于保持物体的直线运动,并提供测量物体位移的参考;4. 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时间。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平衡木的一端,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物体,并调整测力计的刻度至零位。
2. 将另一个物体置于导轨上,使其与测力计所悬挂的物体接触,并施加一个恒定的水平力使其运动。
3. 记录下测力计的示数和物体运动的时间。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施加不同大小的力,以获得多组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并通过曲线的斜率计算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插入力与加速度关系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可见,力与加速度呈线性关系,斜率即为物体的质量。
通过计算斜率,我们得出了物体的质量为X千克。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在给定力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关系。
这一结果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预期,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本实验的结果,我们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
实验数据的一致性以及符合理论预期,进一步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准确性。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源:1.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误差;2. 平衡木的稳定性误差;3. 计时器的误差。
为减小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更精确的弹簧测力计并进行校准;2. 使用更稳定的平衡木或增加固定物,确保平衡木的稳定性;3. 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或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力学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呈线性关系,并且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呈反比关系,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期。
设计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范文
![设计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10d7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d.png)
设计物理力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了解物理力学的基本理论。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以下装置:- 平滑水平桌面- 轻质小车- 线滑轨- 电子计时器- 弹簧测力计- 引力测量仪实验步骤1. 首先,将线滑轨放置在平滑水平桌面上。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的质量,记录下质量数值。
3. 将小车放置在线滑轨上,并将其初速度设为零。
4. 用引力测量仪测量小车受到的重力,记录下数值。
5. 将小车推动,观察其在滑轨上的运动情况,并使用电子计时器计算小车滑过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6. 重复实验步骤5,改变小车的质量,并记录下运动情况及计时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小车质量(kg)小车受力(N)小车滑行时间(s)-0.1 0.98 2.050.2 1.96 1.980.3 2.94 1.920.4 3.92 1.870.5 4.90 1.81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小车在不同质量下的速度,并绘制速度-质量图。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车质量越大,所受的力和重力都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变大。
2. 在单位时间内,小车所滑行的距离与质量成反比,即小车质量越大,所滑行的距离越短。
3. 通过绘制速度-质量图,我们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我们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小车质量对其运动速度和滑行距离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力学理论的正确性。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近似的方法来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和速度。
此外,实验中的误差也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实验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也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模板
![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1b79b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e.png)
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模板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点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 牛顿定律实验器材组- 木块- 动量计- 时钟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施加外力和测量物体的运动状态,来验证牛顿定律的实验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分别表达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和力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物体的运动情况,以验证这些定律。
实验步骤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将一个木块放在实验器材组上,并松开手指。
3. 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运动时间和距离。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用动量计施加一个外力到木块上。
3. 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运动时间和距离。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1. 将实验器材组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2. 在实验器材组的一侧放置一个木块。
3. 在木块上施加一个外力,并观察实验器材组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根据实验记录,木块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静止状态,并未发生运动。
这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物体静止时仍然保持其静止状态,物体运动时仍然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实验记录,木块在施加外力后,加速度和施加力成正比。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可以验证出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
当施加力增加时,木块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实验三: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根据实验观察,当在木块上施加一个外力时,实验器材组也会产生与之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一现象验证了牛顿第三定律,即力的相互作用原则。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实验依据,并观察到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说明牛顿定律的观点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96b0c9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8.png)
(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探究物体的力学性质,了解简单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范。
二、实验器材•直尺•弹簧秤•弹簧•小木块•水平台秤•宽口瓶•小球三、实验原理1. 弹簧的弹性弹簧的弹性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在去除外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系数可以用来衡量弹簧的弹性。
2. 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是指在物体上作用的各力合力为零的状态。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受力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出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矩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
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四、实验步骤1. 测量重力在水平台秤上放置小木块,记录下小木块的质量。
2. 测量弹簧秤的刻度将弹簧秤固定在垂直面上,记录下弹簧秤的刻度。
3. 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取一根弹簧,将它压缩或拉伸一段距离,记录下所施加的外力和弹簧的形变量。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宽口瓶,并在瓶口处加上一个小球,使小球悬挂在瓶口处。
通过调整小球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小球保持在平衡状态。
记录下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5. 实验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₁和F₂,在实验平台上放置一直尺,使尺与地面、力F的方向成一定角度,利用弹簧秤测出力F在直尺上的投影力的大小,记录下F 和F₁的大小及方向。
6. 实验四:力矩的计算通过调整放在实验平台上的平衡木的位置,使平衡木保持平衡状态。
记录下平衡木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根据力矩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力矩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外力:10N•形变量:5cm•弹性系数: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F/Δl=10/0.05=200N/m小球所受的各力: - 重力:10N(向下) - 弹力:10N(向上)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重力和弹力合力为零,故小球保持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文档Contract Template中学物理力学的实验报告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篇一:工程力学实验报告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在常温静载下机械性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实验之一。
这不仅因为拉伸实验简便易行,便于分析,且测试技术较为成熟。
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的强度、塑形和弹性模量等机械指标,大多数是以拉伸实验为主要依据。
实验目的(二级标题左起空两格,四号黑体,题后为句号)1、验证胡可定律,测定低碳钢的E。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Rel和抗拉强度Rm。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4、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5、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拉伸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树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仪实验试样实验原理按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GB/T228―20xx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35℃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固定引伸仪,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的确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图2-2所示)。
应当指出,试验机自动绘图装置绘出的拉伸变形ΔL主要是整个试样(不只是标距部分)的伸长,还包括机器的弹性变形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
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夹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1.低碳钢(典型的塑性材料)当拉力较小时,试样伸长量与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线关系,拉力超过FP后拉伸曲线将由直变曲。
保持直线关系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极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点是Fc,若拉力小于Fc而卸载时,卸载后试样立刻恢复原状,若拉力大于Fc后再卸载,则试件只能部分恢复,保留的残余变形即为塑性变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弹性极限的力值。
当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试验机的示力指针(主动针)开始摆动或停止不动,拉伸图上出现锯齿状或平台,这说明此时试样所受的拉力几乎不变但变形却在继续,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屈服。
低碳钢的屈服阶段常呈锯齿状,其上屈服点B′受变形速度及试样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下屈服点B则比较稳定(因此工程上常以其下屈服点B所对应的力值FeL作为材料屈服时的力值)。
确定屈服力值时,必须注意观察读数表盘上测力指针的转动情况,读取测力度盘指针首次回转前指示的最大力FeH(上屈服荷载)和不计初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FeL(下屈服荷载)或首次停止转动指示的恒定力FeL(下屈服荷载),将其分别除以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S0)便可得到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
即ReH=FeH/S0ReL=FeL/S0屈服阶段过后,虽然变形仍继续增大,但力值也随之增加,拉伸曲线又继续上升,这说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强化。
在强化阶段内,试样的变形主要是塑性变形,比弹性阶段内试样的变形大得多,在达到最大力Fm之前,试样标距范围内的变形是均匀的,拉伸曲线是一段平缓上升的曲线,这时可明显地看到整个试样的横向尺寸在缩小。
此最大力Fm为材料的抗拉强度力值,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材料的抗拉强度Rm。
如果在材料的强化阶段内卸载后再加载,直到试样拉断,则所得到的曲线如图2-3所示。
卸载时曲线并不沿原拉伸曲线卸回,而是沿近乎平行于弹性阶段的直线卸回,这说明卸载前试样中除了有塑性变形外,还有一部分弹性变形;卸载后再继续加载,曲线几乎沿卸载路径变化,然后继续强化变形,就像没有卸载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冷作硬化。
显然,冷作硬化提高了材料的比例极限和屈服极限,但材料的塑性却相应降低。
当荷载达到最大力Fm后,示力指针由最大力Fm缓慢回转时,试样上某一部位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在颈缩发生部位,横截面面积急剧缩小,继续拉伸所需的力也迅速减小,拉伸曲线开始下降,直至试样断裂。
此时通过测量试样断裂后的标距长度Lu 和断口处最小直径du,计算断后最小截面积(Su),由计算公式ALuL0SSu100%Z0100%L0S0、即可得到试样的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2铸铁(典型的脆性材料)脆性材料是指断后伸长率A<5%的材料,其从开始承受拉力直至试样被拉断,变形都很小。
而且,大多数脆性材料在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上都没有明显的直线段,几乎没有塑性变形,也不会出现屈服和颈缩等现象(如图2-2b所示),只有断裂时的应力值――强度极限。
铸铁试样在承受拉力、变形极小时,就达到最大力Fm而突然发生断裂,其抗拉强度也远小于低碳钢的抗拉强度。
同样,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其抗拉强度Rm,而由公式ALuL0L0100%则可求得其断后伸长率A。
实验结果与截图篇二: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
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3.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4、低碳钢与铸铁在压缩时力学性质有何不同结构工程中怎样合理使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材料答:低碳钢为塑性材料,抗压屈服极限与抗拉屈服极限相近,此时试件不会发生断裂,随荷载增加发生塑性形变;铸铁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强度,无屈服现象。
压缩试验时,铸铁因达到剪切极限而被剪切破坏。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低碳钢材料塑性好,其抗剪能力弱于抗拉;抗拉与抗压相近。
铸铁材料塑性差,其抗拉远小于抗压强度,抗剪优于抗拉低于抗压。
故在工程结构中塑性材料应用范围广,脆性材料最好处于受压状态,比如车床机座。
5.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对测定弹性模量有无影响为什么答: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
6.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必须用逐级加载的方法测弹性模量答: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7.试验过程中,有时候在加砝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这是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检查百分表是否接触测臂或超出百分表测量上限,应调整百分表位置。
8.测G时为什么必须要限定外加扭矩大小答:所测材料的G必须是材料处于弹性状态下所测取得,故必须控制外加扭矩大小。
9.碳钢与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答:碳钢扭转形变大,有屈服阶段,断口为横断面,为剪切破坏。
铸铁扭转形变小,没有屈服阶段,断口为和轴线成约45°的螺旋形曲面,为拉应力破坏。
10.铸铁扭转破坏断口的倾斜方向与外加扭转的方向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有关系。
扭转方向改变后,最大拉应力方向随之改变,而铸铁破坏是拉应力破坏,所以铸铁断口和扭转方向有关11.实验时未考虑梁的自重,是否会引起测量结果误差为什么答:施加的荷载和测试应变成线性关系。
实验时,在加外载荷前,首先进行了测量电路的平衡(或记录初读数),然后加载进行测量,所测的数(或差值)是外载荷引起的,与梁自重无关。
12.画出指定A、B点的应力状态图.A点B点σxσxττ13.DBDB测取弯曲正应力测取扭转剪应力14.压杆稳定实验和压缩实验有什么不同答:不同点有:1、目的不同:压杆稳定实验测临界力,压缩实验测破坏过程中的机械性能。
2、试件尺寸不同:压杆试件为大柔度杆,压缩试件为短粗件。
3、约束不同:压杆试件约束可变,压缩试件两端有摩擦力。
4、实验现象不同:压杆稳定实验试件出现侧向弯曲,压缩实验没有。
5、承载力不同:材料和截面尺寸相同的试件,压缩实验测得的承载力远大于压杆稳实实验测得的。
6、实验后试件的结果不同:压杆稳定试件受力在弹性段,卸载后试件可以反复使用,而压缩件已经破坏掉了,不能重复使用。
篇三:力学实验报告标准答案目录一、拉伸实验・・・・・・・・・・・・・・・・・・・・・・・・・・・・・・・・・・・・・・・・・・・・・・・・・・・・・・・・・・・・・・・・・・・・・・・・・・・・・・・2二、压缩实验・・・・・・・・・・・・・・・・・・・・・・・・・・・・・・・・・・・・・・・・・・・・・・・・・・・・・・・・・・・・・・・・・・・・・・・・・・・・・・・4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6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8五、扭转破坏实验・・・・・・・・・・・・・・・・・・・・・・・・・・・・・・・・・・・・・・・・・・・・・・・・・・・・・・・・・・・・・・・・・・・・10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12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15八、压杆稳定实验・・・・・・・・・・・・・・・・・・・・・・・・・・・・・・・・・・・・・・・・・・・・・・・・・・・・・・・・・・・・・・・・・・・・・・18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实验目的:见教材。
实验仪器见教材。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强度指标:Ps=__22.1___KN屈服应力ζs=Ps/A__273.8___MPaPb=__33.2___KN强度极限ζb=Pb/A__411.3___MPa塑性指标:伸长率L1-LL100%AA1A33.24%面积收缩率100%68.40%低碳钢拉伸图:(二)铸铁试件强度指标:最大载荷Pb=__14.4___KN强度极限ζb=Pb/A=_177.7__MPa问题讨论: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