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研究
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研究道德教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研究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及其效果,不仅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评价其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
道德教育的内涵可追溯至古代的教育理念。
它不仅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也涵盖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为了有效实施道德教育,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应当具体、可测量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关爱社会等核心价值。
明确的教育目标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方向,确保教育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上,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
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诚信和责任感为榜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诚实对待自己和他人。
同时,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课程的设计和教案的安排也是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例如,针对诚实守信主题,可以设计一个模拟交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
此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同样不可忽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为此,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传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策略,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地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践行道德价值。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
目的的手段 就不能称 其为手段 ; 目的规定着 手段 的状况 、 性
质, 手 段的状况 要视 目的状 况 的需要 而定 , 有什 么样性质 的 目的就必然有什么样性质 的手段 。其次 , 手段是 1 7 1 的实现 的 条件 。 目的必须凭借手段才能完成 自己的使命 , 检验 自身 的
至为 了达成德育 目的而不择手段 , “ 目的就是一切 , 手段算不
了什么” , 道德教育 手段的道德性丧失 了 , 道德教育 的道德性 不断被削弱 。这一状况 的现实表现就是 , 在德育过程 中十分 注重道德 理论 的灌输 和说 教而 有意或无 意忽 略对学生 的启
发和疏导 , 非常强调社会规 范性要求而有意或无 意忽略学生 的内在道德需求 , 喜欢用 固定 、 僵化 的道德 教条教育学生 , 常
常用奖惩 驯服学 生 , 主张用命 令纠错 的方式压 服学 生 , 以学
生是否服从 、 听话为标准来评判 学生品德的好坏 、 高低 。尽 管我们不排 除在道 德教育过程 中存在有些 不道德 、 卑 劣的手 段促 成 了个体 良好德性 的养成 , 达成 了道德教育 目的这种可
能性 , 但从 目的与手 段 的逻 辑关系 出发 , 可 以确 证的是不 择
由运用 自己的理性 能力作 出道德 判断 和道德选 择提供 可能
性; 公正性 , 即教育个体公 正对 待各种价 值观 ; 仁爱性 , 即以 爱心 、 责任 为 内容熏 染个体u ) 。然 而 , 不管是历 史上 的道德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小学德育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习惯为目标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代社会,道德风气日益衰退,教育部门必须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下大力气。
教育不仅是为了知识分子,更是为培养一群有爱心,有责任感,品德高尚的公民。
因此,本文将从具体教学实践中来谈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育教育目标的正确设置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首先确定教育目标。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的看来,德育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而这要实现,对于过程和结果的考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过程上看,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呢?主要通过树立良好行为榜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集体讨论、示范、互动交流等方式逐步达成。
从结果上看,关键是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目标权衡和选择的贯彻执行力。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德育教学必须是一步步的,从小处抓起,从课堂上开始。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德育教育需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引导,示范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
每个方式都为学生带来的学习乐趣和效果不同,是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快乐的关键,加以理解和接受。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推动德育教育的全面展开。
其中,教师要注意亲历亲为的现场教学,避免过程的理论空泛。
三、以实践中的生活为主体德育教育必须把实际生活贯穿其中。
要让小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掘和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德育教育授课时,必须以范例为基础,通过讲授有关道德、家风、公德、职业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
同时,也要以家庭、校园、社会生活来反复强调德育意识,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清是非,使其懂得合理权衡和选择。
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刚刚接触到社会,不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德育教育重点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塑造他们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道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律、关心他人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1. 道德教育的意义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快乐和成功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2. 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道德教育:2.1 设计具有道德价值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具有道德价值观的学习内容,例如阅读文学经典、讨论伦理问题等。
通过这些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对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2.2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律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设置规则和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
例如,规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尊重他人的意见、课间不打闹等。
通过这样的规定和要求,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律、守纪律的好习惯。
2.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3. 道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除了课堂教学,道德教育还应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3.1 建立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明确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例如,关爱他人、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2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例如义工活动、社区服务等。
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和挑战。
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道德挑战和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指导学生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品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正直、诚实、宽容等素质,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道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一个充满良好道德观念的社会,能够减少犯罪行为和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道德教育计划。
这些计划可以融入课程中,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课程或活动进行。
其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下,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三、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尽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实施起来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变革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受到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对于道德的看法存在差异。
这给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社会风气和道德风险也给道德教育带来挑战。
社会上存在的贪污腐败、虚伪做作等不良现象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再次,缺乏系统的课程和教材也是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讲授道德,这使得道德教育变得片面和无规范。
四、解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学校德育教育推进方案
学校德育教育推进方案德育(Moral Education)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以探讨学校德育教育推进方案为主题,分为以下十二个小节展开回答。
一、德育教育的意义与目标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律能力和公民意识。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课程和活动来实施德育教育。
例如,开设道德与法制、公民教育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举办道德讲堂和心理辅导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德育教育内容应涵盖道德伦理、社会公德、学术诚信、个人品质等方面。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讲授教材、开展德育讲座、组织社区服务等,使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和亲身参与来感受和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四、德育教育的评估与监测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进行定期评估与监测。
学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通过定期检查和反馈来提供个体化的指导和支持。
五、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可以将德育元素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道德情操和道德判断能力。
六、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的重要性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是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七、师生关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师生关系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良好道德引领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通过引导和教育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八、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开展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效果
学校开展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效果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校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校开展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效果,以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和素质。
良好的品德是人们赖以立足的基础,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开展品德教育不容忽视。
二、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通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这可以通过倡导尊重、宽容、合作和互助等价值观来实现。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开展道德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制定全面的品德教育计划学校应该制定全面的品德教育计划,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这可以通过设置品德教育课程、开展品德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进行评估和追踪。
四、注重道德实践与行为养成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行为,从而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善良与助人为乐的价值。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品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遵守规范,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判断和行动。
六、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学校开展品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还需要与家庭紧密合作。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第一个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品德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七、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品德方面的积极行为。
可以通过设立品德奖励、定期表彰优秀学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
八、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来开展品德教育。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小学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
评估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德育教学的意义、目标和方法,以及评估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指标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们来看一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意义和目标。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小学德育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等。
那么,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评估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呢?评估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以下将分别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评估德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来观察和分析。
学校可以设置观察点,定期观察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比如在课堂上、在操场上、在食堂里等等。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作业、日记等材料来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通过系统地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接受程度和实际表现,为德育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评估学生的品德修养也是评估德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的品德修养主要包括学生的纪律性、积极性、乐群性、友善性、助人性等。
道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网络资源:利 用网络资源, 如道德教育网 站、APP等, 提供道德教育 内容和学习材 料
网络行为规范: 制定网络行为 规范,引导学 生形成良好的 网络道德习惯
3
道德教育的效果德 品质
道德教育可以增 强社会责任感
道德教育有助于 提高人际交往能 力
道德教育可以促 进个人成长和发 展
家庭教育的方法:言传身教、榜样示 范、引导启发等
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孩子的道德 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孩 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
课程设置:开设道德教 育课程,如思想品德、
道德与法治等
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 学方式,如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等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 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提升。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提升国家软实力
THANK YOU
汇报人:XX
道德教育有 助于提高国
民素质
道德教育有助 于塑造良好的
国家形象
道德教育有 助于增强社
会凝聚力
道德教育有助 于促进国际交
流与合作
增强国际影响力
道德教育有助于 提升国家形象和 声誉
道德教育有助于 促进国际交流与 合作
道德教育有助于 培养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人才
道德教育有助于 推动全球道德标 准的提升和普及
道德教育的实施和效 果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德育教学的定义、目标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育教学的定义德育教学是指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规范,受到良好的道德和心灵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德育教学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德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学中,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勇于实践等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不断形成,德育教学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德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如守时、守纪律、互帮互助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德育教学中,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三、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1. 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上。
通过德育教学,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德育教学的另一个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规范。
有效的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守纪律的行为、勤奋好学的习惯等。
4.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德育教学,学校可以从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
四、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1. 定位清晰在制定德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时,学校需要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学生需求的德育教学方案。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
谈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满足于知识的灌输,而是重视品德教育的培养。
而小学德育教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社会责任感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特点在于,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逐步成长,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因此,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尤为致密。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是紧密相关的,不能缺失分毫。
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德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小学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故事、比喻、道德规范的引导以及树立正面的榜样等等。
其次,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同理心、自控力、责任感等等。
同时,融合“素质育人”理念强调的文化知识、实践经验、体育锻炼等等。
综合这些因素,知识、技能、品德三者的整合可以形成的德育教学目标和方法。
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深入了解民间文化,同时,他们得到了锻炼,培养体魄,塑造品格,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学的适宜时机小学是学生的成长阶段,德育教育的适宜时机也就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一场景中,而是应该全时段、全方位、全方面地进行。
包括着重在日常生活、课堂、宿舍和社交圈子中进行,而不是只是安排几个课文进行一下讲解。
教育也不能只重视德育,而只靠制度,而是需要同时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评估可以从多个维度和使用多种方式来进行。
例如,生活习惯表现记录、综合德育表现评价、性格与心理测试及学业成绩等多个层次维度的考核,系统地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
这个方面也需要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家的数据支持,避免过度主观评估,强化科学性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侧重结果,更需要关注思维过程和相关途径。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
袁尚会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21)001
【摘要】在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存在重目的轻手段的倾向,认为为实现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倾向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从目的与手段的哲学关系出发,在探究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观点,并构建了四条确保道德教育合道德性的策略.【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袁尚会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庄子对道德教育目的性的认识——论一种无目的性的道德教育思想 [J], 谭维智
2.论强化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手段及其有效性 [J], 徐虹
3.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从道德教育手段的角度 [J], 汪增相
4.体验是手段和谐是目的——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方略及实践 [J], 章莲华
5.职业道德教育的延伸手段——在美育课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 [J], 谢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道德教育目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再探
论道德教育目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再探摘要:当前,关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表述却笼统而模糊,而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正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实效的根本依据。
本文从分析道德教育目标与学校道德实效性关系出发,寻找我国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目的;有道德的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社会腐败、犯罪、冷漠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把上述现象归结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找出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然而道德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原因,还有个人因素。
我们虽然不能把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责任完全归于学校,但肯定也有原因。
本人曾经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控制和人“自我”的缺失是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根本原因1。
在深入研究中,本文发现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衡量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一)衡量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三个依据要讨论学校道德教育有效还是无效,首先要界定“有效”和“无效”。
“效”,指的是效果或功用,有效则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2,显然,无效则意味着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目的就是开始一项活动时预想的活动结果或事先设定通过活动要达到的要求。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分解为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为有效果。
指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结果与预期道德教育目的的吻合程度,有无完成目的中规定的要求是评价该指标的标准。
如目的中规定要培养有道德的人,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这一维度,而非“有知识”或其他的维度。
第二个指标为有效率。
所谓有效率是学校道德教育在时间和经济尺度上的衡量标准,即学校花了多少时间,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达到预设的结果,也即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
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与实践的有效性
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与实践的有效性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目标与实践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角色。
道德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对道德教育目标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尤为重要。
道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何为“善”与“恶”。
这一过程要求学校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理论上具备的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探讨道德困境、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道德问题,从而增强其道德敏感度。
第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情感是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促进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
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媒介,更是引发学生内心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当中。
这要求学校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通过日常的规范、活动和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行动,从中体验道德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教育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学校应建立开放、包容和积极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讨论道德问题。
学校文化的建设,包括校训、班级公约等,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
此外,教师的引导与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榜样。
教师应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课程设计是另一个关键环节。
道德教育应融入到各科课程中,而非孤立存在。
教材选择上,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比如将道德观念融入历史、文学、科学等课程,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形成对道德的全面理解。
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道德教育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际交往、道德行为等方面内容,因此,合理合适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价值观的淡化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恶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学校作为社会道德的传承者和引导者,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培养环境,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明辨是非,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
其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品格是指一个人具备的一种道德存在状态,是一种人格特质的集合。
培养学生的品格,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素养,还需要他们具备自律、勇敢、宽容等美德,使之成为有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
最后,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和感受。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共同依存,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通过道德教育,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实施道德教育时,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以身作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和品德修养,通过自己的言行榜样影响学生。
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从教师的榜样中汲取正能量。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和责任感。
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公民责任感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通过提供道德模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并在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
2. 塑造积极的人格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和个性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素质,道德教育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学生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道德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通过讨论和解决道德伦理问题,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与理解他人观点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这将对学生今后在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1. 培养师生互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
他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价值观,并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道德准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和其他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2. 引导道德规范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道德规范,并引导学生遵守。
这些规范应该涵盖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鼓励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道德教育活动和举办道德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道德的重视和认同。
3. 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将道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和活动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读一些有意义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历史课上介绍一些伟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等。
通过将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4.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道德教育措施与对策
德观念的扭曲。
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脱节
03
过度沉迷虚拟世界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
责任感产生疏离感。
教育体制中的缺失
• 重知识轻道德:部分学校和教育机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素养相对欠缺。 • 教育方法陈旧: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可能过于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道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无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 综上所述,面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网络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体制中的缺失等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加强道德
案例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举措
德育课程创新
学校通过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更直观 地理解道德理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校园道德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丰富的校园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 与中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提升道德素质。
道德导师制度
学校设立道德导师,专门负责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供个性化的道德指导和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
各类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道德教 育事业,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环境
增强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让 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拒绝传播和相信不良信息。
倡导网络道德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道德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网络道德观,文明上网,尊重他人权益,不参与网络暴力等行为。
道德教育措施与对策
汇报人: 2023-11-24
目 录
•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道德教育的主要措施 • 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 道德教育对策与建议 • 道德教育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影响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影响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传统道德教育方法1. 循循善诱这是一种通过耐心教诲、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方法。
循循善诱注重渗透式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自觉接受和继承传统道德观念。
2. 校规校纪学校通过制定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来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力求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三、现代道德教育方法1. 德育课程通过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在学校集中进行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学,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活动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道德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现代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更多场景中去,让学生更加方便地接受并参与到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实践中。
五、不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不同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统方法偏重于纪律和规范,能够约束学生行为,但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内化等问题;而现代方法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道德观念能够深入到心灵深处,形成自觉自愿遵守规范、明辨是非的品格。
六、结语无论是传统方式还是现代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可取之处。
在未来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目的、手段与教育的有效性在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存在重目的轻手段的倾向,认为为实现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一倾向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
从目的与手段的哲学关系出发,在探究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观点,并构建了四条确保道德教育合道德性的策略。
标签:道德教育;道德性;目的;手段一、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成员不断掌握社会道德准则、践履道德义务,最终形成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从道德教育的内在逻辑和主要功能——培育人的德性来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目的、手段、内容等要素都必须是道德的,都应具有道德性(道德性一般包含三个要素:自由性,即为个体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提供可能性;公正性,即教育个体公正对待各种价值观;仁爱性,即以爱心、责任为内容熏染个体。
然而,不管是历史上的道德教育还是现实中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国内的道德教育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只要是为了学生好,哪怕采取极端一点的手段也是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的”的现象,甚至为了达成德育目的而不择手段,“目的就是一切,手段算不了什么”,道德教育手段的道德性丧失了,道德教育的道德性不断被削弱。
这一状况的现实表现就是,在德育过程中十分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有意或无意忽略对学生的启发和疏导,非常强调社会规范性要求而有意或无意忽略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喜欢用固定、僵化的道德教条教育学生,常常用奖惩驯服学生,主张用命令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以学生是否服从、听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品德的好坏、高低。
尽管我们不排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有些不道德、卑劣的手段促成了个体良好德性的养成,达成了道德教育目的这种可能性,但从目的与手段的逻辑关系出发,可以确证的是不择手段的道德教育违背了社会道德要求的基本初衷,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即使带来的效果再显著也是不光彩的,更会贻害无穷。
因此,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必须用道德的手段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目的是主体根据外界实际情况和本身需要而预先设定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那种未来需要实现的结果。
手段则是指主体为达成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工具、方法、方式等一切中介之和及实现目的的过程。
一般而言,目的有三种类型,即现实目的、可能目的和虚拟目的;相对应地,手段也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现实手段、可能手段和虚拟手段。
根据上述对目的和手段的概念辨析,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指道德教育主体在作出行为判断、选择时提前设想到的并努力实现的道德目标和结果,而道德教育手段则是指道德教育主体为达成一定的道德目的。
实现一定的道德结果而采用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方式及实现道德目的的过程。
二、割裂与失衡:道德教育的当前现状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目的与手段是反映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之所以讲二者是对立的,不仅是因为目的是主观性的,由人设定,手段是客观性的,受社会条件的限制,还是因为人的目的必须服从外部世界边界,不能超越边界,而手段则由人掌握从而支配外部世界。
当然,目的与手段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是可以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
首先,目的决定手段。
先有目的,后有手段,手段因目的而存在。
手段的职能要由其所要实现的目的来规定,失去了目的的手段就不能称其为手段;目的规定着手段的状况、性质,手段的状况要视目的状况的需要而定,有什么样性质的目的就必然有什么样性质的手段。
其次,手段是目的实现的条件。
目的必须凭借手段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检验自身的合理性,并不断改变自己最初的设定,以使自己更适应外界的变化和发展;没有手段的目的,注定是一种臆想。
再次,目的与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前一个目的、低一层次的目的可以成为后一个目的、高一层次的目的的手段。
对道德教育而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毫无疑问也是辩证的。
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目的决定道德教育手段的选择,影响道德教育手段的性质;同时,道德教育手段的选择又决定着道德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并影响道德教育目的的性质。
另外,道德教育手段与道德教育目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系列的道德活动过程中,前一个目的可以成为后一个目的的道德教育手段,低层次的道德教育目的也可以成为高一层次的道德教育目的的道德教育手段。
尽管从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辩证关系来看,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必须用道德的手段来培养有道德的人,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还是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也认为只要能够达成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采用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手段并不重要。
对此,恩格斯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或者是手段的卑鄙正好证明了目的的卑鄙。
”在理论研究方面,认为道德教育可以不择手段的典型代表恐怕要数麦克莱伦了,他甚至认为道德教育不可能成为道德事业。
他在其著作《教育哲学》中曾指出:“道德教育或者是无效的,或者是不道德的,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想让一个儿童按你的道德理论要求他学习的方式去行事,那就要求你以你的道德理论所禁止的方式去对待他;如果不用非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保管他长大以后,连什么是道德所要求的什么是道德所禁止的都分不清楚。
”这就是著名的麦克莱伦“道德教育的悖论”。
仔细推敲,应该说这一悖论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道德只能用不道德的方式去教”。
这一错误从根本上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主张用道德灌输、说教或欺骗来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暂且先不问其效果如何,可以说其意图在一开始就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对立面,将道德教育推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这样做是不可能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
而在道德教育的实践领域,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普通教育工作者甚或家长,只问学生、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能否达成道德教育目的,而从不管道德教育过程中发生什么,道德教育手段是否合道德性。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道德教育才培养出了许多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才高德低的不合格人才。
对此,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在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这种“只要目的正确,采取任何手段都可以”的问题呢?表面上看是好像没有处理好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目的合道德性的前提下,它的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曲解了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和合道德性的关系。
原因何在?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目的比较明确、单一、内在和恒久,那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手段则因受各种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多样、外显和变化等特质,不容易把握。
因此,对道德教育手段的把握要比对道德教育目的的认识复杂和困难得多,而在具体道德行为中,我们也就自然会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道德教育手段有效性和合道德性的利弊权衡和考量上了。
何为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所采用的道德教育手段能够成功培养学生的德性,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简单来讲,有三条标准来衡量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独立性,也就是不依赖其他条件支持,而能独立产生教育作用;直接性,也就是不需要通过其他媒介,而能直接产生作用;一致性,也就是能促使目的和结果高度契合。
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道德教育手段的合道德性又该怎样界定呢?合道德性是指所采用的道德教育手段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顺应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规律,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
对道德教育手段是否合道德性,有两条判断标准: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产生的结果有利于他人,具有道德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同时兼顾这两条标准,道德教育手段才算是真正合道德性的,如若不然就会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误导。
比如,若单纯看重结果,而不管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就会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窠臼;若仅仅只看手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不论结果是否有利于他人,道德教育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目的合道德性的前提下,正确处理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和合道德性关系问题,使二者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确保道德教育目的和道德教育手段具有一致性,道德教育就是道德的。
如果不能处理好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和合道德性关系问题,重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轻道德教育手段的合道德性,就会出现道德教育“只看目的,不管手段”的问题,道德教育就会失去道德性;而重道德教育手段的合道德性轻道德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就会出现道德教育“不管目的,只重手段”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构建(一)拓展对道德教育目的认识的新视角通过考察关于道德教育目的有关理论,我们发现存在两种基本的道德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目的论。
社会本位道德教育目的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道德需求的个人,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个人本位道德教育目的论则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个人人性和品格,促进个人人格健康发展,社会发展并不在其考虑之内。
显然,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分别兼顾了社会或个人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它们都忽视了道德教育自身的目的,而这一忽视导致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相背离,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受到了侵害。
鉴于此,“承认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善,肯定道德自身具有至高的价值,是人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信守并躬行践履的,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遵循并追求道德”,就成了我们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目的的最好视角。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认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具有“理性道德的人——对道德规则的内容、原因和内在价值具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对道德基本原则怀有理性热情,并能够将它们自觉地运用于行为中的人,比如,在道德认知方面,一个具有理性道德的人,能够理解道德的基本原则,认识到它们与较低层次的社会规则的关系,对道德实践的具体情形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并且善于把原则运用于特定的生活情形中”。
(二)选择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手段学生是正处于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人,自有其道德发展规律。
我们所实施的道德教育就应该顺应学生这种规律,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在学生现有道德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作为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德育工作者不能以势压人、以理压人,不要时时处处以教育者自居而俯视被教育者;不要以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差为借口而用灌输或凭借政治力量强行实施道德教育,而是要允许学生自由质疑,鼓励学生批判学习;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从而凸显道德教育的道德性。
作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学派的代表,柯尔伯格认为,所谓有道德的人或受过道德教育的人,就是能够凭借反省、原则、公正观、行为倾向、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相互作用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构去应付道德情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