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 经皮吸收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吸收制剂

1

第一节经皮吸收制剂概念

•经皮吸收制剂(TTS/ TDDS),又称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制剂。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病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2

一、TTS的发展

•自1974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以来,相继有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左炔诺酮等透皮制剂。

3

二、TTS的特点

•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

肠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

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

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

止用药。

4

TTS 的局限性:

①由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量很小就能产生药效的药物才

能选用;

②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③要防止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

后果。

5

•具有限速膜型的系统能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而其它类型释药速率可能是Higuchi型或近似零级。

•目前在生产及临床应用的有:膜控释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和聚合物骨架型等。

7

(一) 膜控释型

一般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胶黏层和防黏层组成。如Nitro(硝酸甘油)、Estraderm(雌二醇)、Durogesic(芬太尼)。

8

(二) 复合膜型

如Transdem-V(东莨菪碱)、Catapres TTS (可乐定)

9

(三) 粘胶分散型

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药物的释放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而减慢

10

(四) 骨架扩散型

背衬层及防粘层复合,如Nitro-Dur(硝酸甘油)。

11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

12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

要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药物吸收初期,离子型药物,水溶性大分子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有透过吸收、附属器官吸收,其中

透过吸收是主要吸收途径。

13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

1、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含水量达50%,药物的通过性增加5-10倍

2、角质层的厚度: 足底和手掌》耳后和阴囊

3、皮肤的条件:受损,湿疹,溃疡V.S.牛皮癣,硬皮病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种属、性别、皮肤温度等。

14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性质

1、药物剂量:剂量小,日剂量不超过10-15毫克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大于600,较难通过;分子量3000以上不能透入

3、pH和pKa:表皮pH4.2-5.6,真皮pH7.4,分子型药物易透过

4、分子结构:与角质层形成氢键,不利于通透性。

5、熔点与热力学活度:熔点低的药物易透皮;修饰药物以增

大活度

6、溶解度:

15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剂型和基质性质

1、基质的性质与亲和力

吸收速度:乳剂型>动物油脂>羊毛脂>植物油>烃类。

2、基质的pH:使药物保持分子状态

3、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的影响

一般油性基质特别是烃类基质的封闭性最强,使皮肤有较强的水合作用;W/O次之;O/W再次之;水溶性基质,如PEG没有阻止水分蒸发作用

4、固体制剂透皮效率最差

16

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17

对皮肤及机体无损害或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

反应

应用后起效快,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

反应性

无色、无臭

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18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卵磷脂);

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亚砜和

二甲基甲酰胺);

③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Azone,用量

1%-6%)及同系物);

④醇类化合物(乙醇、丁醇、甘油);

⑤有机酸、脂肪醇(油酸、月桂醇)

⑥萜烯类(挥发油)

19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