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及其启示陈泽高社体1301 2013811064摘要:中国的近代史,通常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而其社会发展的逻辑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社会发展的逻辑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制度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由于本身制度的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受尽压迫,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极大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实质上丧失了从前完整的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着独立国的形式。

第二、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的优势。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1、巨变表现(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1、巨变表现(1)社会性质上:从一个

8)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思想文化上:由盲目自大转为向西方学习。 9)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 )政治制度上: 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由国民党一党专政到中共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2、百年巨变的启示 、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一部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指武器 指武器——引者注 万不能及。……中国 引者注)万不能及 独火器 指武器 引者注 万不能及。 中国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材料二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地权 • 请回答: 请回答: • ⑴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近 请根据所学知识,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代中国历史上哪三种政治主张 (6分)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分 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材料二:实行改革, 材料二: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 。(2分 材料三:推翻清政府, 政。( 分)材料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 分) 级共和国。(2分 。(
8、191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建设道 、 年以后, 年以后 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历史逻辑

中国社会历史逻辑

中国社会历史逻辑一、引言中国,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社会历史的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历史的逻辑,从多个方面探讨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社会制度演变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多个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社会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导致了社会的阶层固化,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为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强的巨大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又不断进行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民族团结与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团结与融合的局面。

这种团结与融合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也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政治体制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七、社会阶层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命运,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八、科技进步影响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科技进步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高铁、5G技术,科技的不断创新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九、生态环境变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十、国际关系演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发[精彩]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发[精彩]

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示给我们的启示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

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

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点嘿,同学们!咱们来聊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这事儿哈。

你说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点是啥?那得从鸦片战争说起啦!这一仗打得咱是又痛又醒。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咱们的国门,从此咱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动摇啦。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睡眼惺忪的巨人,被强行拉进了世界的舞台,还懵懵懂懂的呢。

老百姓的日子苦啊,被剥削被压迫,水深火热的。

封建统治腐朽不堪,国家贫弱,这可咋办?于是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琢磨着怎么救咱这个国家,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二、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那就是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咯。

洋务运动,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强大自己,可惜啊,只学了个皮毛,根本问题没解决。

戊戌变法,想搞君主立宪,想法挺好,可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可是个大进步!但革命成果被窃取,国家还是乱哄哄的。

这一路啊,跌跌撞撞,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但咱中国人可没放弃,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新中国的成立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那可真是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曙光。

共产党成立啦,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闹革命。

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无数的牺牲,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哎呀呀,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沸腾啦!咱终于站起来了,当家作主啦!从此不再受列强的欺负,有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走过弯路,也有过迷茫。

但咱不怕,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那可不得了!经济搞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越来越强大。

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那是越来越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繁荣昌盛。

咱们现在的生活,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同学们,咱们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咱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一文讲透中国近代史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度好文)

一文讲透中国近代史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度好文)

一文讲透中国近代史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度好文)正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止,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还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百年之间,东西文明激荡冲突,互相碰撞,社会变革,产生了无数影响后世的思想文化。

如何理解这沧桑巨变中的内在逻辑,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著名的当属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论。

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定义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

包括能看到的各种有形物质,比如刀枪、车马、吃饭的筷子和刀叉等。

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和组织。

比如银行体系、教育体系、政治体系等等都属于这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或伦理价值,也就是行为规范,即对好坏的判断。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三个因子有机结合,层层递进。

当一个文明与另外一个文明发生冲突的时候,社会上的普通大众与知识分子的反应是如何理解清楚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正是遵循这样的递进逻辑,上演了一幕幕“由器到制”“由制到思”“由思到实”的历史大戏,最终完成了“器—制—思—实”的升华。

深刻体会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仍然有着借鉴经验,汲取教训的强大功效。

因为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01 对器物的反思——洋务运动第一次冲突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对于清朝政府而言,这是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遭受败绩,这在之前是连想都无法想象的。

对外战败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极大的反思,反思过后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西方在器物层次上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同治年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发起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一方面仍要坚守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向外国购买枪支、大炮和轮船。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路径和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路径和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路径和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包含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改革,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

在近代中国,受到列强侵略和内部政治动乱的影响,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

中国人民深受苦难,国家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包含了两个核心原则:第一,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第二,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这两个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和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是通过经济发展为引擎,推动全面的改革和开放。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国家的崛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综合国力强国。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限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选择。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人民福祉和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现实路径和时代意义。

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将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理路、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理路、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理路、
关系以及变迁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充满了百起千落的变故,百般变迁逻辑关系紧密而精妙。

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社会”为主流,以封建主义为主导思想,以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为支柱,以农、礼、乐三统定其社会秩序。

这种一成不变的制度保证了中国古代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没有发生过大的改变,社会发展沿袭了古代的思想方法。

随着新近出现的市场经济,中国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去政府干预的体系,让市场因变化自由活动,让资源有更多选择,这就是市场的精髓所在。

这项变化让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社会发展得到了巨大推动。

此外,中国发展的逻辑关系和变化还包括十八大以来推出的“中国梦”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创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富均等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许多原来因政治体制导致的利益对立得以解决,社会公平性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和变迁的逻辑理路也体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这其中,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拓展的“一带一路”倡议,它不仅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而且还将中国介入全球政治与经济结构之中,以求促进全球经济发
展与文化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心得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心得

一、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我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辛亥革命到现代改革开放,我国人民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二、现实启示心得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从我国道路的探索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加强创新,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我国道路的探索告诉我们,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关键。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我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困苦,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顽强拼搏,终于取得了新我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毅力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都告诉我们,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是实现国繁荣的前提和基础。

四、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我国道路的探索还告诉我们,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基石。

在旧我国时期,我国人民在列强的压迫和欺凌下,艰难度日,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不断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而建国后,我国人民更是从无到有,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些都告诉我们,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五、开放包容、和谐发展我国道路的探索还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和平的要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和谐发展为民族特色,广纳天下英才,吸收各种文化成果,形成了灿烂绚丽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我国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我国道路的探索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更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的特殊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这70年里,中国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在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

新中国成立70年的特殊意义还体现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上。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演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社会公平问题逐渐解决。

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为新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2000字】1.2 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性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国家—社会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与转变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和引导,促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演变也逐渐由单向指导转变为互动共建,有效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城乡差距的缩小与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也凸显了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发展成就中,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内在逻辑得以体现。

国家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强化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共享共建。

这种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将继续拓展和深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思想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思想

论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思想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思想表明,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的变革思想、正确的建设思路和有力的振兴措施,着力
解决中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的经济发展困境,并推动中国社会不断
改善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大胆推行市场经济,
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导向,不断寻求
社会发展新思路,形成了以完善市场机制、扩大经济开放、推进
现代化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为特点的社会发展思想。

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社会治理制度,使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可以减少冲突,而且能够有效地处理社会
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此外,加强市场
监管,改变无序竞争的状况,防止市场把持,促生产要素朝着合理、有序振兴走向重新配置,进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提出更大的发展新思路,可以说创造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思想。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发展思想也将不断创新,具有更强大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思想体现出改革创新、完善市场机制、推进现代化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这些思想和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坚实的基调。

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困境和解决方法及相关思考

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困境和解决方法及相关思考

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困境和解决方法及相关思考班级:姓名:学号:一、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现代性是个“简单却又无比令人困惑的问题”。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和性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

譬如,波德莱尔把现代性描述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意识,鲍曼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心理体验,吉登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利奥塔更是把现代性当做一种宏大叙事,等等。

学者们对现代性的不同描述表明,现代性其实是一个复数概念,它“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

概要地说,现代性表现为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只强调现代性的某一个层面显然不能完整地理解现代性,这是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基本认定。

对于现代性的缘起,正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

”这就意味着,现代性的生成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更确切地说,不论是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还是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都是资本逻辑推动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现代性的演变和发展,又有自身的独立性。

现代性的逻辑不仅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还受某一社会的文化、观念、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现代性呈现出流动性和多维性特征的重要依据。

从历史上看,现代性虽然起源于西欧,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性已经成为一切民族和国家不可避免的历史境遇。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性概念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方面是现代化问题”。

进一步说,“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

当广大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发展当作完成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时,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就已经内在地贯穿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是工业化本身并不等同于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蕴含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等在内的丰富实体。

一旦在理论上强调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在实践上把现代工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当作现代化的最高目的,现代性就会异化为一种物化的现代性。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演变及其经验与启示近代中国经历了数次制度变革,这些变革的背后都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到农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制度之路,这些制度变革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

一、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新的民主国家并没有建立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实行了戊戌变法。

这一变法试图削弱传统封建制度的影响,进行现代化改革。

变法的实行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其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警示。

首先,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西方先进制度之间的差距巨大,单纯的模仿西方,抛弃传统并不可取。

其次,变法过于急功近利,改革幅度太大,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再次,变法的推行过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民意支持,缺乏经过广泛协商的程序。

所以,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民意的参与,稳步改革以逐渐适应社会进步。

二、十年动乱与新文化运动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解放”。

革命的理性思想和新思潮都呼唤着一个新的更加真实和自由的中国。

因此,十年动乱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前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前的尝试,中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观念、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劳动力的意识和质量提高也增强了工人与知识分子的组织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直接参与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决策,例如制定新的宪法和教育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自我觉醒和整合的决心。

但是,十年动乱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不同政治派系的冲突和群众的不理性行动,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新文化运动中也有思想狂热和极端主义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尽可能排除人类社会特有的狭窄和民族之间的误解,实行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改革项目。

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贡献巨大。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考察中国近代化的演变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波澜壮阔,但却一波三折,举步维艰。

中国的近代化固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但它遗留的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改革,近代化才不致被延误。

近代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不是由于意识到开放的必要,而是在一次次惨痛的打击之后被迫接受的。

世界文明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中国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

只有进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近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才能与列强抗衡。

失败了而不知其所以败,这是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存在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变的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就是通过由低级向高级的改革,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这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它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长期隔绝、社会的主流反对改革的情形下开始的,从一开始就缺少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任何一个方案的出台都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色彩。

在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已成为社会规范的环境下,根植于小农经济土壤之中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三,稳定的权力核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不是由于其社会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打击下,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并实施的,因此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更多的是一项集体意志的活动。

而国家作为一个代表社会整体的机构,不仅可以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如资源的分配、利率、税率等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各派政治力量的整合,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加速近代化的实现。

也就是说,让新兴势力和政治派别参与到政权中来,结束清廷在权力上的垄断地位,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启示。

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启示。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高度干预和控制。

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和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向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发展。

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对社会的控制,给予社会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这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逐渐由单向的上级对下级的指导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状态,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参与政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这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在逐渐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十分严格,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推动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逐渐进行了改革和转型。

这些变革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领域也从单一指导转变为多元发展,国家不再是经济的唯一主导者,而是由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这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的作用是保障和引导,社会是主体和参与者,双方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文化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进行高度的干预和控制,导致了文化的停滞和倒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开始逐渐放开对文化的控制,鼓励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打破了以往的封闭状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引导。

这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不再是对文化的绝对掌控者,而是和社会一起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近代我们怎么能够把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难之中拯救出来呢?怎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怎么能够使得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革命和改革的问题。

变革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在原有的社会秩序底下进行一些渐进的改革;另外一种,就是在短时间之内改变整个原有的社会秩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推进各项改革。

前者我们一般叫改革,有时又叫改良,后者就是革命。

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好一点呢?或者说应该着重用哪一种方式呢?一切都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

一般地说,改革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经常方式。

而革命呢,是一种补充的方式。

当然,在改革过程里边,也有的时候有些革命的实行是改变原来社会秩序里面的某一个部分来推动历史前进,它跟根本改变是不同的。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看:一般而言,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通常都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相对稳定的渐进发展过程。

如果客观条件不成熟,它不会立刻发生这种革命性的,改变原有社会秩序的革命。

只有当整个社会秩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甚至成为它的障碍,这种时候才会发生革命。

而当革命成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后,又会逐渐开始比较温和的渐进式改革。

人类的历史大致就是如此。

在近代中国,当国家的命运还没有掌握在人民手里的时候,在统治者拒绝一切根本的社会变革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事情真能用和平的办法解决,如果这条路还有一点希望能够走得通,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来奋起革命?中国人只是在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发的不得已情况下,才会万众一心地起来拼命。

千百万人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这绝不是任何人想这样做就能这样做的,而是由深刻的社会原因所造成的。

中国近代的革命就是在我们的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已经处于被灭亡的边缘的时候。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前景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前景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前景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艰辛的历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起伏和风雨。

然而,正是这段历程,让我们认识到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对于现今的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很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只有被其他国家所掌控的份。

从鸦片战争到二战结束,中国几乎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外国列强用枪炮和刀剑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土遭受了很多损失,人民的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国家的发展也遭受了滞缓。

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希望成为真正独立和发达的国家,就必须坚持自主的发展道路,不能沦为他国的附庸和工具。

其次,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靠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历程中,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制度体系等重要因素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比如,中国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洋务运动”,大力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这个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和问题。

比如,洋务运动中引进的大量机器和设备,缺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衔接,无法保证现代化工业的稳定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靠所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因素。

再次,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一些经济上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的投资和技术,这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个政策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转型升级。

如果中国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改变,而没有深入探索和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面临一些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拼搏。

无论是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抵抗,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线建设运动,亦或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不断奋斗,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教训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教训

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教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众多兴衰荣辱的变迁。

近代史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也留下了可贵的教训。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中国近代史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一、政治方面的启示与教训1. 启示:加强国家治理能力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治理能力不足。

通过近代史的反思,我们明白了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必须加强政府的管理水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启示:建立现代化的法治制度近代中国由于法治观念淡薄,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无数的不公正现象和社会腐败。

近代史告诉我们,建立现代化的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和公正的司法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二、经济方面的启示与教训1. 启示: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经济长期落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控制和侵略。

中国的发展逐渐依赖外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近代史告诉我们,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必须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2. 教训:避免经济泡沫和不平等现象近代中国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经济泡沫和不平等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加强监管,预防金融风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健康的现象。

三、社会方面的启示与教训1. 启示:重视社会公平与公正近代中国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我们应该从近代史中汲取启示,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推进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2. 教训: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近代中国民主和人权长期受到侵犯,人民生活贫困困苦。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四、教育方面的启示与教训1. 启示:加强教育改革与创新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长期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和解析:1. 外部影响因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受到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西方科技思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部社会矛盾:近现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分为地主阶级、买办资本家、封建官僚和工人农民等不同的阶级利益之争。

这些矛盾的激化和剧烈冲突,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发生。

3. 政治改革与革命: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逻辑。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都曾试图进行政治制度和思想上的改革。

但由于政权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这些改革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

4. 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对于民主、科学和新文化的倡导等等。

这些思想上的启蒙和文化变革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5. 革命与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也表现在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上。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革命与建设并存,各种革命派别之间争权夺利,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政治动荡。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思想文化转型等各种挑战,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是在外部压迫和内部矛盾的影响下,政治改革和革命的推动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这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一个艰难挣扎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及其启示
陈泽高社体1301 2013811064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通常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而其社会发展的逻辑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社会发展的逻辑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制度
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由于本身制度的落后等多方面原因受尽压迫,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极大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操
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实质上丧失了从前完整的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但在表面上,它仍然保持着独立国的形式。

第二、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的优势。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四、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那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民主,这两大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余年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戊戍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但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历史表明,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担负不了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任务,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政党来领导,需要新的思想指导,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也就成为必然。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及后来多次斗争的失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对内独裁专制,卖国对外投降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预示着新的革命的发生和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而唤起的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的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又使得中国革命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成为可能。

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实现是通过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而完成的。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生了在本质上有别于过去八十余年的一切革命运动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成为运动的指导力量,
五四运动因而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呢?这对于中国的启示又有那些呢?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资产阶级应当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中国资产阶级也确曾为此努力过、奋斗过。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

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也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自身优点决定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集中,容易团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三大特点,这些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第三、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坚持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
权这条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要求。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实质就是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能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能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站在革命运动的最前头,把革命一步、一步引向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