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分析

合集下载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高中信息技术(华东师大版2020必修2)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高中信息技术(华东师大版2020必修2)

体验思考
数据传输在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以智能停车系统为例,车辆入场时, 采集获取的车牌信息需要传输至中心服务器;查询停车信息时,数据从中 心服务器传输至自助查询机或是通过互联网传输至移动终端。信息系统 中大部分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各类网络设备、通信线路为数据 传输提供了保障。
思考:以智能停车系统为例,信息系统中哪些硬件参与了数据传输过 程? 网络是如何构建, 又是如何工作的? 哪些因素会影响网络的稳定性, 继而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服务?
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各 种通信线路,把地理上分散的、 彼此独立的多台计算机连接 起来,遵循某种约定进行通信, 实现资源的共享及相互协同 工作的系统。
网络 协议
计算 机设 备 计算机 网络
通信 网络
局域网
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 多台计算机互联组成的计算机组。“某一区域”指的是 同一办公室、同一建筑物、同一公司或同一学校等,一般 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 件共享、外部设备共享、存储共享等功能。
互联网上每台计算机的唯一标识就是 IP地址,例如 202.187.88.70。 TCP协议则是建立在 IP协议之上的。TCP协议负责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 可靠连接,如果 IP数据 包丢失,会自动重发。
二、因特网接入方式与带宽
网络的接入方式多种多样,请以学校网络中的计算机、家庭网络中的计算机、 智能手机为例,调查接入 因特网的方式,填写在表 2.7中。
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2 信息系统与社会
第 二 章 分析信息系统
第3节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
课堂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的 一句诗词, 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多年前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烽 火报信”还是网络通信,信息传递始终是古往今来信息活动中不 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准确、快捷的数据传输为信息系统中信息 的存储、处理、输出以及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响应都提供了坚实 的保障。这一节,我们以智能停车系统为例,了解信息系统如何通 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处理、传输或输出信息的系统。

它涉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以及其他技术。

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科学、医疗、政府等领域,成为各种组织的核心工具。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过程和人员五个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打印机等物理设备。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程序。

数据是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

过程是指信息系统使用的流程和规则。

人员是操作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他们包括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用户等。

信息系统的类型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信息系统和在线信息系统。

传统信息系统是指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用户只能在本地访问信息。

在线信息系统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系统,并在任何地方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

基于功能,信息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

信息系统的特点1. 快速性: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2. 可靠性:信息系统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了手动操作的错误。

3. 灵活性: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修改。

4. 可扩展性: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扩展,以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组织。

5. 可追踪性:信息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跟踪,记录数据的来源和去向,有利于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应用1. 商业领域:商业信息系统用于管理销售、采购、仓库、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信息。

2. 科学领域:科学信息系统用于处理和存储科学实验数据。

3. 医疗领域:医疗信息系统用于管理医院的病人信息、医生排班、药品管理等。

4. 政府领域:政府信息系统用于管理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运作和发展。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章信息的获取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第⼆章信息的获取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材分析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章第3节内容,授课时间⼀课时。

教材以中学⽣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的⼀个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络世界中那些才是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既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

因此学会准确的鉴别和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本节通过⼀个案例为切⼊点,向学⽣介绍信息鉴别和评价的基本⽅法,分别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的时效性”进⾏判断。

学情分析学⽣已经学习掌握了利⽤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以及对搜索到的信息进⾏保存。

会使⽤联想多媒体电⼦教室系统。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了解为什么要对信息进⾏鉴别与评价。

2、能鉴别评价信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法。

3、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能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过程与⽅法:通过具体事例的⽹上搜索,对搜索的信息进⾏鉴别与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利⽤辨别信息真伪的能⼒,以及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增长学⽣⽣活的阅历,以及在⽹络上⼀定要学会保护⾃⼰。

教学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法.教学难点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

教学策略本节教学以“为什么要对信息进⾏鉴别评价”、“怎样对信息进⾏鉴别评价”“信息鉴别评价的⽅法总结”为主线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主讨论、教师讲解等⽅式进⾏。

教学环境⽹络多媒体教室、⼤屏幕、⽅正电⼦教室管理系统。

教学过程⼀、课题引⼊[教师活动]:播放FLASH短⽚“迷途少⼥”给学⽣观看。

看完以后让学⽣讨论总结⾃⼰的⼼得体会。

以及当前⽹络上信息的特点: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真假难辩。

[学⽣活动]:观看教师播放的FLASH动画,产⽣兴趣积极的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播放的FLASH动画内容与当前中学⽣的现实⽣活联系紧密,让学⽣感到与⾃⼰息息相关,激发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氛。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概述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是由人、技术和数据组成的一种在特定环境中收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分发有助于组织决策和行为的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协助组织完成制定战略、实现战略和监督战略等任务。

二、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过程和网络(HSDPN)六个主要构成部分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合作,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完成一定任务能力的整体。

硬件是指计算机设备和外设,如个人电脑、服务器、路由器、网络交换机、打印机等等。

软件是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等软件程序。

数据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它通过信息系统被收集、处理、存储和分发。

数据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像、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

人员是指信息系统的各种用户,从管理人员到操作员。

过程是指完成特定任务的一系列步骤和规定。

网络是指由各种设备和介质组成的通信网络。

三、信息系统的分类按功能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按使用范围的大小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个人信息系统(PIS)、小型信息系统(SIS)、中型信息系统(MIS)、大型信息系统(LIS)等。

按应用领域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营销信息系统、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和控制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部署。

其中,需求分析阶段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系统设计阶段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定义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处理流程。

编码实现阶段是将设计阶段中的方案实现为可执行程序。

测试和部署阶段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评审,以确保其功能完备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五、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的维护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后续工作,维护包括故障修复、升级更新、安全维护和性能优化等。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说课稿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说课稿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3.确保清晰简洁:我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用简洁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复杂的概念,确保板书内容一目了然。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对信息系统概念理解不深、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此外,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平衡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挑战。
2.应对策略:针对理解问题,我将通过增加实例分析、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实践活动,我会优化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时间分配上,我会尽量精讲精练,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反馈和知识点测试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4.反思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互动的引导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信息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践操作: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信息系统,增强学习体验;
4.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程序设计基本知识》教案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程序设计基本知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程序设计基本知识》
教案
•教师行为: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如何用计算机程序计算两个数的和”,引入程序设计的概念。

•学生行为:思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程序设计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行为:详细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等。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提出疑问。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三)程序语句和结构(10分钟)
•教师行为:介绍程序设计中的语句和结构,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学生行为:学习不同的程序结构,理解它们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和结构。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编程软件,如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行为:动手操作,尝试编写程序,体验程序设计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程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方法的深入理解。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梳理复习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梳理复习

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一、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一)信息社会1.世界信息社会日:每年的5月17日2.概念: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3.本质:“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1.数字生活:(1)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

(2)工具数字化、方式数字化、内容数字化2.信息经济:(1)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3)特点:✓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3.网络社会:网络化是信息社会最典型的社会特征。

4.在线政府:(1)政府是最大的公共信息的采集者、处理者和拥有者(2)具有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一)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以计算机为核心:电子计算机+局域网2.以互联网为核心: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数据传输3.以数据为核心:挖掘数据的价值(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随时随地的学习、娱乐(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云计算(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未来信息化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标志性产品:无人自动驾驶汽车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1)体感技术:直接使用肢体动作与环境(体感装置)进行互动。

(2)虚拟现实技术(VR):纯虚拟场景,交互性、想象力、沉浸感。

(3)增强现实技术(AR):现实场景+虚拟场景3.从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1)虚拟计算(2)通信技术(3)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能够自动检测信息并传输的设备(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

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5)3D技术。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D打印(6)信息安全4.拓展: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越来越友善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三、信息技术的影响(一)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1.基础学科理论领域2.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效应传递信息,目前最安全的传递方法。

2022年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综合复习必修2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原卷版)

2022年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综合复习必修2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原卷版)
A.数据资源的组织、存储和处理
B.使用户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C.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
D.利用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6.小明在市图书馆办理的条码卡读者证丢了,他在图书馆网站上找到如何补证的回答,如图2-8所示。请问,“读者须持办证时的有效证件到馆办理补证手续”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哪项功能?
A.输入B.处理C.存储D.控制
8.201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超级计算机()在国际超级计算大会( )上亮相。它的运算能力达到每秒9301千万亿次,排名世界第一,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A.神威·太湖之光 B.银河-ⅣC.曙光-5000AD.深腾7000
9.计算机重启后,( )中的数据将会丢失。
3.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换。
4.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组织、存储和处理。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2.2 信息系统的功能
2.2.1 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
把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以一定格式,收集并记录下来。
2.2.2 处理功能
对输入或条件做出的系统响应或转换,如传输、加工、存储、查询、检索、分析、计算、预测、评价等。
图2-8补办卡说明
A.输入功能B.处理功能C.存储功能D.控制功能
7.用户身份认证是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网上售票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小明通过电脑登录售票系统想购买一张高铁票,输入账号密码时,第一次不小心输错密码,系统提示“账户或密码错误”;当他重新输入了正确的密码后,系统提示“登录成功”。请问这种情况是基于信息系统的( )功能。
外部设备:指系统允许配置外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反映计算机输入/输出数据的能力。
2.3.3 移动终端的工作原理

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二章第四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必修二第二章第四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教案
圆满句号。
八、板书设计
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
o数据库定义与特点
o数据库设计原则
oSQL语言:增删改查操作
o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教师课后根据上课实际情况自行填写:教学评价将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互动、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此外,通过课后的在线问卷调查和作业反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华东师大版(2020)】信息技术必修二
第二章第四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
教 案
一、课标要求及设计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强调学生应能够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形成科学的信息伦理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信息系统与社会》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应用》,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SQL语言的基本操作以及数据库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从数据库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适合引导学生构建数据库应用的整体认识。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对于数据库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悉。学生对数据库技术有较高的兴趣,但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设计与SQL语言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会如何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最新】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最新】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1 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1、信息技术(IT)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意义: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 CCTV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GPS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 ,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 计算机技术 与 现代通信技术 的普及应用,意义: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教学设计•通过实际演示或视频,展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功能。

学生行为:•认真听取教师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讲解,做好笔记。

•观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思考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观看演示或视频,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方式。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实际演示,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操作的直观理解。

环节(三):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师行为:•提供几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不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支付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善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案例材料,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关键点和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作用。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和案例分析。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实际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环节(四):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操作实践教师行为:•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应用程序使用等。

•提供操作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帮助。

学生行为:•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

•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遇到问题主动提问并寻求帮助。

•与同伴交流操作经验,共同提高操作技能。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五):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教师行为:•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影响它们的未来发展。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教案

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教案
- 《网络安全基础》:探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个人和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
-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发展,了解互联网是如何从一个小型的学术网络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
- 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理解这些技术如何依赖网络基础设施。
- ①使用图表和流程图展示网络架构,增加视觉吸引力
- ②用卡通形象代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增加趣味性
- ③设计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网络拓扑图,增加参与感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网络是如何传输信息的?”
- ②展示网络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动机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操作系统和基本网络操作,了解了网络的基础概念,如IP地址、网络通信等。他们在先前的课程中对信息系统的组成有了初步认识,为本节课学习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2.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网络应用和新型技术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实践操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新知识。此外,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理论学习上可能更偏向于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
(2)接着,我会让学生们角色扮演,假设他们是网络管理员,讨论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总结提升
(1)到了课程的最后,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今天的所学所感。通过这个过程,我希望他们能够总结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
(2)然后,我会强调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在日常使用网络时,要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二:数据库和数据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二:数据库和数据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二:数据库和数据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逐渐成为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数据库和数据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库1.1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数据库是存储、组织和管理数据的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

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应用系统三个部分。

数据是数据库中最基本的元素,而DBMS则是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负责处理数据的增删改查。

而应用系统则是建立在数据库之上,为实现具体务提供支持。

1.2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为了使数据库能够更好地支持应用系统,我们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抽象和建模。

将数据抽象成为实体和关系,在模型中进行建模,并进行实体关系图的设计,最终生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1.3 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管理是数据库系统维护的基本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备份和恢复、安全控制、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管理。

备份和恢复是数据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避免因硬件故障或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数据丢失;安全控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控制和运行时的安全监控,保障数据的安全性;性能优化则是保障数据库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

二、数据分析2.1 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整合、挖掘和推理,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使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技术,包括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以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2.2 数据分析的实践应用数据分析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金融、医疗、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等等。

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来对客户信用评估、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医疗领域,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等;在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来进行分析和推进营销策略。

2.3 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人、设备、程序、数据等各种要素组成,能够收集、传输、处理和输出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例如电子商务、教育、医疗、金融等。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等方面。

其中,硬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编程语言等;数据则是指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人员则是指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

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两大类。

传统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个人或某些单一机构或系统。

例如,个人电脑、企业内网、加油站计算机等。

而企业信息系统则是管理整个企业信息的系统,包括ERP、CRM、SCM等系统。

这些系统能够将企业所有部门的信息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管理和控制。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输出和信息共享等。

其中,数据输入是将数据输入到系统中,数据处理是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算法和运算,数据存储是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起来,数据输出是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出到用户端,信息共享是将数据共享给系统内所有用户。

在分析信息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它的特性、功能、任务以及组成部分等方面。

信息系统的特点包括高效性、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这些特点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调度、存储和传输等,这些功能使得信息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任务是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在部分情况下,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各方面,这些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信息系统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丰富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功能,而且还为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例如,云计算技术通过将信息存储在云端,使得用户只需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就能够访问到云端数据。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本章虽然是信息技术的基础,但是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

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是信息时代,而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定义和组成信息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用于收集、处理、储存、传递信息的一种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往往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多个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相互协作,实现各种信息处理的功能。

具体来说,信息系统在架构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 数据输入部分:指输入数据的手段,如键盘、鼠标、传感器等。

2. 数据处理部分:指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中心部件,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

3. 数据输出部分:指用户获取数据的手段,如打印机、显示器、音箱等。

二、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信息系统被广泛地用于生产管理、办公自动化、金融业、医疗健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应用案例。

1.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协调生产计划、生产活动和库存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金融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可以提供网上银行、ATM自动柜员机等服务,方便用户进行资金交易。

3. 医疗健康:医院的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医疗记录、病人信息和药品库存,提供快速、准确的医疗服务。

4.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可以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在线购物、交易、支付等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方便用户购物。

5. 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物流全程跟踪和监控,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三、信息系统的优势和劣势1. 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信息系统的自动化和高效性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提高决策质量: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得到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有助于用户做出更好的决策。

(3)提高企业竞争力: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企业更加灵活和高效,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 劣势:(1)系统安全性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保护,否则系统会容易遭到黑客攻击,从而造成企业或个人的巨大损失。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参考内容:第二章信息系统1. 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 信息系统是指由人、数据、程序、设备等要素组成且相互协调、协同工作、以实现企业、机构或个人信息处理、管理及其他活动目标的系统。

2. 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信息系统一般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技术、环境等多个方面。

- 信息系统的特点包括高效性、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等。

3. 信息系统的分类- 按照应用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交易信息系统等。

- 按照服务对象:个人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

- 按照技术特点:中央集中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客户端/服务器系统等。

4. 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等。

- 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包括政府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

- 个人生活信息系统:包括智能手机、社交媒体、智能家居等。

5. 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系统规划:明确系统的性质、目标、范围和可行性分析等。

- 系统分析: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流程进行分析和设计。

- 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技术架构、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等。

- 系统实现:进行程序编码、数据库构建、测试等。

- 系统维护:对系统进行运行维护、改进和升级。

- 系统评价:对系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

6. 信息系统的风险和管理- 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信息泄露、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病毒等。

- 信息系统的管理需要考虑系统规划、资金预算、资源配置、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的获取”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及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和鉴别评价信息,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准确、高效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

【对应的课标内容】
①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②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③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的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④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⑤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信息,认识到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接着引出如何获取信息。

同时,只有会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的学习信息的组织、加工和管理。

所以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一方面高效的获取信息对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帮助,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所以从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及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来说,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策略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本节从一个简单例子出发,提出结局问题要要先获取一定能过的信息,让学生沿着“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的流程开发探究、交流活动,探索归纳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从而掌握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本节从案例“东巴文化”引出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让学生探究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强调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因特网查找信
息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化、梳理和提炼,通过学习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是上一节课“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延续与深化,为下一节“文件的下载”做准备,更为后面信息的加工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节“文件的下载”。

这一节是教育科学出版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信息获取的必备技能之一。

本章的学习目标就是要了解文件的不同类型及其重要属性,能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下载文件任务的要求,学会选用适当的途径有效的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并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

通过“下载MP3音乐”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个过程掌握各种下载方法,及意识到下载时应该注意知识产权问题。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构成,一是概述,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体验从网络数据库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目的是为学习网络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做准备性的铺垫。

二是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介绍比较多,意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网络数据库的多样性和学会对各数据库信息的获取方法。

三是网络数据库评价,在本章的最后重点安排了网络数据库的评价,目的是进一步提醒教师,在信息获取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及时、科学地评价信息的习惯,这是提高获取信息资源质量的关键,也是积累信息获取经验的关键一环。

在本课教材访问丰富多彩的数据库这个模块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对资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探索数据库这一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特点,为第七章中数据库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能根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才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信息,并有效评价信息。

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法。

②教学难点:能鉴别和评价信息
③解决策略: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一些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将搜索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别和评价信息是学生易疏忽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重点首先应该放在鉴别和评价信息意识的培养上。

其次,是鉴别和评价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