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选讲
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
《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
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
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二)丰富了温病的治则治法
《温病条辨》关于温病的治疗,无论立法还是用药皆具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温病过程中邪正双方的重视,注重正确地运用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强调要祛除去病邪,另一方面又处处注意顾护正气,尤其是在祛邪之时提出“预护其虚”,而在护正之时又强调要“逐其余邪”,体现了
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思想。
由于温病是感受外在的温邪而发病,所以祛邪理所当然是治疗温病的着眼点。前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吴氏在继承前人关于温病病机和治法理论的同时,在灵活运用《伤寒论》等经方的基础上,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大量温热病案治法用药规律的整理,创制了大量方剂,形成了许多定法和成方,使祛除温病病邪的各种治法更为充实、完善。
温病所感受的病邪是温邪,具阳热之性,所以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的盈亏存亡又与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吴氏非常强调在治温病时应处处顾护阴液。他在《温病条辨.杂说》中指出:“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而这一句话中又暗含着吴氏三焦辨证用药的规律。
吴氏不仅注意对温病辨治规律的探求,而且对温病的治疗有成法可凭。吴氏治温热病,重在清润救液,不仅对肺胃阴伤有滋养肺胃法,下焦肝肾阴虚的辨治更是其突出特点。吴氏治温热病,注意分利三焦祛除湿邪;同时,重视下法的运用,发展了下法,创制了一批下法新方。这在以后讨论具体原文时还要进行分析。
(三)明确了温病的治疗禁忌
吴氏不仅确立了各种温病病证的治疗大法,而且论述
了各种治疗禁忌,其内容涉入之广泛,在温病学各种专著中是少见的。这些治禁对于指导临床、真正掌握治疗大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大体来说,一有白虎之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汗之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二有温病发汗之禁:“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吴氏所谓忌汗是指不可用辛发汗法,如麻、桂之类。三是湿温之治有“三禁”:在湿温病初起的治疗时“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四是提出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五是提出了“淡渗之禁”:“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因为温病中小便不利最常见的原因是热盛伤阴,误投淡渗非但不能通利小便,反可更伤阴液。六是所谓的苦寒之禁:吴氏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提示温病热盛而阴伤者,用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
七是“数下”之禁:“阳明3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曰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匆得轻与承气。”八是少阴耳聋治禁:“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之后宜复脉辈复其精。”指出了少阴肾
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耳而聋者,不可误投小柴胡汤。九是下焦病治禁:“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宜用搜剔牙少阳、芳香透络之品,十是下后食禁:“阳明温病,不可即食品,食者必复。”即指出了攻下之后必须防止暴饮暴食。
总之,吴氏提出来各种治禁既继承了前人绝对值,又参以自己的心得,与治疗大法是相辅相成的。对治禁应知其常,明其所以禁之理,又须识其变,吸其禁中亦有变通之由,切不可刻板对待,盲目套用。
以下我们选择《温病条辨》中的部分条文进行讨论。共选录了17条原文,进行归纳分类讨论,并冠以小标题。但《温病条辨》中原文后的自辨内容一般就删去不作讨论了,条文后括号内数字为原著排列的序号。
温病初起和邪在肺卫
[原文](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篇2)。
本节主要论述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和初起的发病部位,并与伤寒进行了比较。
本节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是强调温病是感受温邪通过口鼻而侵犯人体,鼻与肺气相通,所以温邪不压正众口鼻而入首先从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发病。再者,从五行属性而言,手太阴属金,而温邪属于一种火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