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考试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指某种有趋势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了复杂性和有序性增长的趋势,适应生存环境的趋势,与无方向的循环往复的变化不同。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也就是说进化生物学是回答“为什么”的科学,是追究事物或过程因果关系的科学。
中性突变:指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由于DNA 分子上非转录顺序或重复序列或蛋白质非功能部分相关的结构基因的改变产生)和同义突变(与密码子的简并性和tRNA反密码子的摇摆性有关)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1,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主张两步适应(间接适应),即变异经过选择的考验才能适应。认为生物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生物内在的遗传和变异矛盾运动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范畴,进化的实质就在于种群内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物类型的演变;
3,认为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进化和生物进化的机制。认为结构基因中的点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素材,是生物变异的源泉。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有利的变异,导致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然后通过空间隔离(地理和生态隔离)使已出现的差异扩大,达到阻断基因交流的程度,即生殖隔离的程度,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4,分子水平理论:通过分子方面的技术和原理对进化选择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中性突变理论是否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否定:中性突变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在于中性突变和突变的漂移固定。认为突变多为中性突变,无利无害,只有通过突变的漂移固定导致生物形态和生理上出现差异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最终导致表型变化。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中性突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待问题,使达尔文学说得到补充和发展。
进化生物学发展新方向:进化生物学已经进入实验验证,不仅定性且定量研究的新阶段。1,分子古生物学将成为热门课题
化石DNA是直接了解DNA进化过程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为DNA重复序列的起源和进化、基因结构的起源和进化、生物大分子的突变和重排及生物遗传信息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以及基因组的进化等,提供直接的证据和线索;将为成种作用时期提供遗传信息,使我们更详尽地了解成种作用的分子机制;它沟通了古生物学的形态特征与DNA 分子特异性之间的关系,使建立一套新的以DNA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学体系成为可能。
2,分子进化工程将成为热点之一
分子进化工程,又称实验室进化,是继蛋白质工程之后的第三代基因工程。它通过在试管里对以核酸为主的多分子体系施以选择压力,模拟生物进化历程的定向进化技术,借以达到创造新的基因蛋白质甚至新的物种的目的。分子进化工程包含了三个连续往复的化学过程,扩增、突变、选择。三个过程紧密相连,使被选择的分子不断扩增,并不断引进变异,进而进行新的选择。
3,从进化生物学入手研究发育的机制是另一个热点
发育与进化密切结合,从进化生物学入手研究不同进化阶段的物种中的这类基因,对发育的调控以及功能和结构基因组之间的异同将有助于揭示发育的内在调控机制,进而为人类创造生命提供可能。
类蛋白质微球体:把多种氨基酸干热聚合形成的酸性类蛋白质放入稀薄的盐溶液中冷却,或将其溶入水使温度降低到0℃,在显微镜观察下会看到大量直径0.5~3纳米的均一球状小体,
即类蛋白质微球体。Ph升高到4.5或5.5时,有类似细胞膜的双层膜结构,有出芽“增殖”能力。
生命的本质:生命实际上是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以及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从最简单的类病毒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类,尽管形态结构互不相同却有着相同的物质基础。
米勒模拟早期地球的简单能源的实验:米勒实验米勒模拟实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揭示了生命在地球上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从而说明了最早的生命不是由生物而来的,也不是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而迅速地产生出来,只能由非生命的物质经过化学途径逐步演化而来。
标准化石:存续时间相对较短,以致可用其作为所在地质年代标志的物种化石,如三叶虫化石仅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可见到,故为寒武纪的标准化石。
按化石的保存特点,可分为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
遗体化石:古生物遗体形成的化石,如动物的骨骼化石、植物的茎秆等。
模铸化石:生物体在底层或围岩中所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铸物,包括印痕化石和印模化石两种。
遗物化石:指古代动物的粪便、卵、植物的汁液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等,如鱼卵、恐龙蛋,人类祖先使用过的石器、骨骼、装饰品等。
遗迹化石:古动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如恐龙的足迹等,对了解古生物的体重、大小、行为、运动速度等有重要科学价值。
马的进化史:(5个阶段)已知最古老的马是始祖马,出现于始新纪,生活在灌木丛中,体高30cm,以嫩叶为食,前足4趾,后足3趾,臼齿齿冠低。渐新纪至中心纪的渐新马生活在森林中,体高40cm,称森林三趾马,仍以植物幼嫩枝叶为食,前后足均为3趾,臼齿低冠,冠面由始祖马的低尖型演变为脊牙型。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马生活在草原,体高近1m,称草原三趾马,以含硅质较多的草为食,前后足仍为三趾,中趾着地,臼齿脊牙型,高冠,齿面加大。上新纪的上新马,体高约1m,前后足都只有中趾显露,第2,4趾极度退化,牙齿也更为进化,各方面已十分接近现代马。真马出现于上新世后期,体型变大,牙齿高冠,单趾(第三趾)得到发展,在趾端形成硬蹄,表现出对硬食物和奔驰于空阔草原生活的高度适应。
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表现为宏观进化。
种群:对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常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的限制,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集合。
基因库: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适应:生物适应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它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一般以s表示。
正态化选择:稳定性选择,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