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和主要的情节。
2.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欣赏有关描述春天的语句。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在自然角里饲养小蝌蚪,并观察到了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2.教学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小蝌蚪”图片.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今天有段好听的故事,讲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2.教师讲述故事一遍,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
(2)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小蝌蚪他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3.教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的黑黑的卵变成了什么?
(2)小蝌蚪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碰到了谁?为什么会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准?为什么妈妈和小蝌蚪长得不像呢?
(4)小蝌蚪最后怎么变成青蛙的?
4.再次倾听故事,感受优美的语句-
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哪一句描述春天的话?
5.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置放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制作头饰,并进行故事表演
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活动反思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