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实践D. 教育理论答案:A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 实证研究B. 历史研究C. 比较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 教育哲学B. 教育心理学C. 教育社会学D. 所有以上答案:D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指导教育实践B. 促进教育改革C. 培养教育人才D. 所有以上答案:D5. 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塑造人格D. 所有以上答案:D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A. 客观性B. 系统性C. 辩证性D. 所有以上答案:D7.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A. 探索教育规律B. 总结教育经验C. 指导教育实践D. 所有以上答案:D8.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文献研究B. 实验研究C. 调查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9.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

A. 问题提出B. 资料收集C. 分析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10.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

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教育公平C. 推动教育发展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4. 教育学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教育人才5.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客观性系统性辩证性6.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第六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C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B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D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D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B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C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A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A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C.简捷性 D.交往性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D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A二、填空题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教师2.学校工作(课程计划)必须坚持“ ______ 、全面安排”的原则。

以教学为主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的统一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15.195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教育学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B、社会C、实践D、现实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D、良好的人际文化4、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A、现实性B、潜在性C、可塑性D、普遍性6、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动力B、前提C、条件D、基础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8、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A、依赖性B、向师性C、背师性D、示范性9、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C、《教师资格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A、必要保证B、必须结果C、必然要求D、必然趋势1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12、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人员。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大纲及习题(有答案)基本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基本问题:1.什么是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简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身份与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1)学生的身份与法律地位:身份:未成年的国家公民;国家宪法与民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

;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3.什么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人,经师与人师)4.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定位)有哪些?(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研究者(专家型、研究型教师)(6)父母与朋友(良师益友)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人格特征(魅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7.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哪些?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8.什么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般包括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9.简析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社会体系模式。

(1)相互作用模式(团体动力学;安德森的两类交互作用:控制型和综合型;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专制、放任、民主式)。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完整版)教育学第六章配套练习题

第六章配套练习题一、单选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A.领导B.教师C.学生D.校长2.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是()A.行政部门B.领导C.教师D.校长3.教师职业的出现是在()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春秋战国时期D.封建社会4.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首次是在()中提出的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5.标志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的文件是()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钦定学堂章程》6.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的是()A.教师资格制度B.教师水平的提高C.教师社会地位提高D.教师收入提高7.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六三三学制”D.“新学制”8.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9.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人是()A.布鲁纳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教师职业归于()A.领导人员B.专业技术人员C.干部D.公职人员11.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是()A.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的提高B.法规保障C.政策保障D.领导重视1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施行的时间是()A.1993年B.1994年C.1995年D.1996年13.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国家政策法规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4.规定了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五项要素是()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15.“学科教学法(PCK)”提出者是()A.舒尔曼B.杜威C.拉萨尔D.洛克16.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专业权力D.专业技能17.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性标志是()A.专业知识B.专业精神C.较强研究能力D.专业技能18.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是()A.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B.专业知识C.专业训练D.专业技能19.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A.专业地位B.政治地位C.经济地位D.职业声望20.教师角色的思想基础和调节机制是()A.教师地位B.教师职业理念C.教师人格D.教师素质21.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是()A.教师的制定行为方式B.教师地位C.教师素质D.职业理念22.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是()A.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及教学能力B.科学文化知识C.扎实的学科知识D.教师角色23.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科学文化知识C.角色意识D.职业道德24.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独特的智慧是()A.扎实的学科知识B.教育科学方面知识及教学能力C.科学文化知识D.职业道德25.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26.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精神B.师德修养C.业务素质D.智力素质二、多选题1.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要素是()A.中国公民B.思想品德条件C.学历条件D.教育教学能力E.认定合格的手续2.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是由()组成的A.学科教学法B.学科内容C.课程知识D.教师教养E.社会认可3.舒尔曼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的领域有()A.内容知识B.一般教学法知识C.学科教学法D.教学目的E.课程知识4.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教养包括()A.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B.教学情景脉络知识C.一般教学法知识D.课程知识E教学目的、价值、哲学、历史学基础知识.5.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的内容有()A.专业精神的发展B.专业知识的发展C.专业技能的发展D.专业权力E.专业手段6.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A.差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系统性E.学习性7.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组成A.专业地位B.个人地位C.职业声望D.政治地位E.经济地位8.不同国家存在的教师经济地位的类型有()A.高于型B.持平型C.低于型D.等于型9.教师的角色期望大体可分为()几个方面A.社会的期望B.地位期望C.学生的期望D.自我期望E.家庭期望10.教师角色形象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道德中心型C.教学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学术中心型11.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期望包括()A.专业人员型B.学术中心型C. 道德中心型D.学生领导型E.雇员取向型12.从教师履行职责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A.教育家的意识B.专业精神C.师德修养D.业务素质E.创新精神13.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A.知识结构B.个性品质C.教学能力D.教育观念E.教育创新三、改错题1.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校长。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六章 教学(含答案)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六章 教学(含答案)

第六章教学一、名词解释: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3、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二、填空题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4、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5、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班、课、时;其中,“班”即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固定的班级.在“课”的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中,单一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6、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7、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它又可以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方式.8、一般说来,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组成.其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三项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三种计划,它包括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教案又叫_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部分是教学进程.上课是教学工作的_中心环节.作业布置与批改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过程的最后步骤,是课堂教学结果的反馈.9、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科书参考资料.三、选择题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起(B)A、主导作用B、主体作用C、辅助作用D、决定作用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体现了(C)教学原则A、系统性B、直观性C、因材施教D、巩固性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专著是(B)A、洛克《教育漫话》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学记》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教学是学校教育的(B)途径A、本质B、基本C、一般D、中心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C)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6、“不凌节而施”体现了(D)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7、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B)A、分层教学B、班级授课制C、小班教学8、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A)A、讲授法B、谈话法C、练习法D、参观法9、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做各种练习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C)A、讲授法B、谈话法C、练习法D、参观法10、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B)A、教学方法多样B、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C、时间分配合理D教学过程设计好11、教师教案的详略主要是(D)的详略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原则D、教学进程12、备课工作最深入、落实的工作是(C)A、设计教法B、了解学生C、钻研教材D、写好教案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认识活动?⑴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⑵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⑶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⑷教学认识是教育性认识.2、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哪些形式?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4、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5、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教育学第六章题目与答案6

教育学第六章题目与答案6

hk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好课B.上好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2.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3.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hhA.错误率B.通过率C.平均通过率D.平均错误率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D.课堂教学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B.1860年C.1862年D.1866年9.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10.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11.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复式教学D.小组教学12.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B.讲授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D.检查复习13.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17.(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教案B.课时计划C.教学方法D.课题计划18.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19.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 )方式。

A.讲演B.讲解C.讨论D.讲授2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A.上课B.课外辅导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D.备课E.批改作业2.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A.新授课B.实验课C.巩固课D.练习课E.演示课3.班级授课制的五个固定是指( )。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6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06

第六章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 广义的教育制度即(A)。

A. 国民教育制度B. 学校教育制度C. 学制D. 义务教育制度2.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C)。

A. 国民教育制度B. 教育制度C. 学制D. 义务教育制度3.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B)为典型。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4. 现代学制中,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B)。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5. 现代学制中,分支型学制以(C)为代表。

A. 欧洲国家B. 美国C. 苏联D. 中国6. 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 年公布的(A)。

A. 癸卯学制B. 壬寅学制C. 壬戌学制D. 六三三制7. 癸卯学制以(B)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的残余。

A. 美国B. 日本C. 欧洲D. 俄国8. 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学制是壬戌学制,它以(A)的学制为蓝本,虽然几经修改,但变动不大,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A. 美国B. 日本C. 欧洲D. 俄国9.(C)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

A. 癸卯学制B. 壬戌学制C. 1951 年学制D. 1958 年的学制改革10. 在我国,进行6 岁入学的试验起于(A)。

A. 癸卯学制B. 壬戌学制C. 1951 年学制D. 1958 年的学制改革11. 我国在(B)中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2. 我国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教育法规性文件是(B)。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3.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B)的核心内容。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 我国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的教育结构的文件是(C)。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综合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5、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化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课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组成.6、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临教师资格证考试,许多考⽣都茫然⽆措,不知道从何下⼿复习,⾸先来做做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练习题吧,由店铺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六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第六章 课程⼀、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据以进⾏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标制定的学⽣、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的。

⼆、名词解释1、课程(⼴义)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3、教学⼤纲(课程标准)4、教材5、学校课程6、基础型课程三、选择题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课程和(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课程3、注重培养学⽣的探究态度与能⼒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犁课程D、发展型课程4、注重培养学⽣基础学⼒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5、注重发展学⽣知识与能⼒,开阔学⽣知识视野,发展学⽣不同特殊能⼒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6、以⽬标为中⼼⽽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标评价模式B、⽬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六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每题3分共39分)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学科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学科课程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学科课程B. 综合课程C. 显性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活动课程题目3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显性课程B. 综合课程C. 学科课程D. 分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分科课程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B. 显性课程C. 分科课程D. 学科课程E. 活动课程反馈正确答案是:综合课程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选择一项:A. 课程计划B. 课程标准C. 课程规范D. 课程方案E. 课程结构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计划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方案B. 课程标准C. 课程计划D. 课程结构E. 课程规范反馈正确答案是:课程标准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题目及答案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

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

()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本章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第六章多选题(附答案)

第六章多选题(附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练习题:第六章多选题(附答案)1、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人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社会遗传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C、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生理属性D、人具有相互依存性E、人具有道德性和交往性答案:BC2、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A、主体活动的创造性B、主体活动的计划性C、主体活动的预见性D、主体活动的目的性E、主体活动的选择性答案:ABCDE3、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为()A、个性包含共性B、个性排斥共性C、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E、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答案:AE4、身体的发展包括()A、个性特征的发展B、体质的增强C、肌体的正常发育D、社会性的发展E、成熟程度答案:BC5、人的心理成熟的表现为()A、独立思考能力形B、性机能成熟C、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D、身体发育正常E、个性形成答案:ACE6、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A、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B、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C、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D、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E、不同时代儿童成熟年龄不同答案:BCD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B、数学成绩好的儿童语文成绩却很差C、失去双手人的人可以用口来写字D、早慧的儿童常常晚年平常E、坚强的意志能帮助人战胜肢体残缺答案:ACE8、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发展的()A、方向B、范围C、各个方面D、性质E、程度答案:BE9、社会关系影响人发展的()A、方向B、范围C、程度D、速度E、性质答案:AE10、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A、洛克B、华生C、格塞尔D、康德E、高尔登答案:AD1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指人身心发展的()A、不平衡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互补性E、个别差异性答案:ABCDE12、人的本质的特点是()A、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B、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C、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D、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E、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答案:BCE13、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自身状况包括()A、教育管理B、公民整体素质C、物质条件D、师资队伍E、社会文化传统答案:ACD14、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观方面的家庭因素有()A、家长文化程度B、家庭的自然结构C、家长的期望水平D、家庭的气氛E、家庭教育方式答案:CDE15、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发展状况因素包括()A、生产力水平B、科技发展C、社会环境D、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E、公民整体素质答案:ABCDE16、从现实角度看,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具有()A、能动性B、交往性C、相互依存性D、受动性E、道德性答案:BCE17、人的本质特点在于()A、选择性与创造性的统一B、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C、交往性与道德性的统一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E、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答案:BDE18、人的心理发展包括()A、体质的发展B、肌体的发展C、认识过程的发展D、心理过程的发展E、个性特征的发展答案:CDE1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3.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____________三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5.教师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____________。

三、简单题1.简述教师在教育中有哪些角色2.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师的专业技能。

4.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5.简述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哪些。

6.简述现代学生观的观点。

四、论述题(一)试述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二)试述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D 3A 4B 5D 6A 7C 8A 9B 10C11B 12D 13B 14A 15C 16A 17D 18D 19C 20B二、填空题1.教师2.教师个体专业化3.实践性知识4.师生关系 5专业自我三、简答题1、答:(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2)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角色(3)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角色(4)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角色(6)专业发展的自我促进者角色2、答:(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手段是复杂的。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

(3)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人的成长或精神生命的变化;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为教师劳动成果显效的时间长。

(5)教师的劳动具有合作性。

在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性;在教师之间的分工中体现出合作性。

(1)教学技巧。

(2)教学能力。

(3)交往能力。

(4)组织与管理能力。

(5)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

(6)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4、答:(1)师范教育。

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思想业务方面的素质,二是进行具体教学指导;还有的学校在新教师中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实施岗前培训,使新教师在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和能力。

(3)在职学习。

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

(4)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5、答:第一,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

第二,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

第三,师生之间存在文化的授受关系。

第四,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

第五,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

第一,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

第二,学生是未成年人。

第三,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第四,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

第五,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四、论述题(一)答: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由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到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拓展专业内涵以及提高专业素养,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非关注”阶段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验对今后真正从教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不可忽视。

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一直迁延到教师的正式执教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该阶段时限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该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

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

其特征表现为:在“现实的冲击”下,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4.“任务关注”阶段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人“任务关注”阶段。

这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二)答: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2.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它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

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

教师还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往不断深化而得来的。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