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 分子和原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和分子的定义,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结构和构成。

2. 原子和分子的定义及区分。

3. 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入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构成: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基本特性,示意图展示原子的组成部分。

3. 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定义:通过实例和比较对原子和分子进行定义,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分类规律。

5. 练习和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原子分子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示意图法:用示意图形象化地展示原子和分子的构成和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比较法:通过比较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和区别,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探究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子和分子的存在和特性,培养其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2. 实验器材:如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等教学辅助器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示意图和实验视频等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口头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和分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书面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分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结合实验内容,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拓展延伸:1.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和离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概念。

2. 实验拓展:设计更多原子和分子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

以上为化学原子分子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中学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改变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同学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同学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同学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同学对身边的物质及其改变,有了肯定的认识。

但对物质的内在改变及其缘由却很少接触,同学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肯定的认识。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控了一些探究方法和试验技能,加之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试验、多媒体帮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

优化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同学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班级同学正处于新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技能和水平都比较高。

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同学的状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一些简约的生活和试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说明日常现象。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实际存在情况。

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难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 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化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构成这些现象的基本粒子。

2. 讲解: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化学现象,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观点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讲解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催化剂、材料科学等。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第一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原子和分子的定义原子和分子的特点原子和分子的关系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采用示例法,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特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和分子的关系1.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和分子的定义,讲解原子的结构特点引入分子的定义,讲解分子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关系第二章:元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元素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2.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和特点元素表示方法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元素表示方法采用探究法,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2.4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特点讲解元素表示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第三章:化合价的概念和表示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3.2 教学内容化合价的概念和特点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化合价的表示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3.4 教学步骤引入化合价的概念,讲解化合价的特点讲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第四章:化学式的表示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式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化学式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关系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采用探究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关系4.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式的概念,讲解化学式的特点讲解化学式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第五章:离子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符号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离子符号与化学式的关系5.2 教学内容离子符号的概念和特点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学式的关系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离子符号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了解离子符号与化学式的关系5.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符号的概念,讲解离子符号的特点讲解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离子符号与化学式的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第六章: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与实际反应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与实际反应的关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采用探究法,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与实际反应的关系6.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讲解化学反应的特点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化学方程式与实际反应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第七章:化学式的计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7.2 教学内容化学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化学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7.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式计算的概念,讲解化学式计算的特点讲解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化学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练习第八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8.2 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8.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概念,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特点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九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9.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特点物质的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换算方法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9.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的特点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练习第十章: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描述和计算溶液的性质10.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特点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在溶液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特点采用示例法,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描述和计算溶液的性质10.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特点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示例练习引入物质的量浓度在溶液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定义及其特点,这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2024初三化学教案

2024初三化学教案

2024初三化学教案2024初三化学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

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课题《分子和原子》授课人饶志权学校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展示前测的学生结果:如何证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中,探索物质微观构成。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掌握它们基本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基本概念,解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化学现象,如水沸腾、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思考。

2. 知识讲解:(1)分子概念与性质:讲解分子定义,举例说明分子性质,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2)原子概念与性质:介绍原子定义,以氢原子、碳原子为例,讲解原子性质。

(3)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区别,以及它们之间联系。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分子和原子相关实验,如分子扩散实验、原子光谱实验等,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概念2. 分子和原子性质3. 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4. 例题解析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水蒸发、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水蒸发:水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从液态变为气态。

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氧化铁。

(2)分子和原子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基本单位。

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
(2)走到桂花树下会闻到花香
(3)在这里,你又感觉到了什么气味?
(4)敞空放置在杯子中的水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后会减少?
(5)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

为什么?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说明: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
板书: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杯水+ 一块糖=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教学过程:
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50 mL一杯黄豆+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板书: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
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

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