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田晓瑜)

合集下载

中 国川崎病循证指南2023解读

中 国川崎病循证指南2023解读

中国川崎病循证指南2023解读川崎病,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却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川崎病的认识和诊疗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

2023 年,中国发布了新的川崎病循证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诊疗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份重要的指南。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的儿童。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3 版指南在诊断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述。

首先,强调了发热这一核心症状,持续5 天以上的发热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前提。

同时,对于其他症状的评估也提出了更明确的标准。

比如,皮疹的形态、分布特点;球结膜充血的程度和特点;口唇和口腔黏膜的改变等。

此外,新增了一些辅助检查项目,如新型的免疫学指标、基因检测等,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在治疗方面,指南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对于急性期的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仍然是首选方案,但对于 IVIG 无反应型的患儿,指南推荐了多种二线治疗药物和方案,如糖皮质激素、英夫利昔单抗等。

同时,强调了阿司匹林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剂量、用药时间等都有了更精确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和处理也进行了更新。

对于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损害,制定了个性化的随访和治疗方案。

强调了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在预防方面,指南虽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再次强调了加强儿童的健康管理,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等措施的重要性。

2023 版川崎病循证指南的发布,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科学的依据,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川崎病的整体诊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2024版川崎病课件

2024版川崎病课件

Chapter
2024/1/26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分享
1 2
国内外川崎病研究概述
介绍国内外在川崎病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发病 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重要研究成果分享
展示近年来在川崎病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如新的诊断技术、有效的治疗方法等。
3
国内外研究合作与交流
介绍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川崎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情况,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和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
包括无菌性脑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 失、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这些并发症 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对患者的 危害较大。
2024/1/26
15
03
治疗与预后
Chapter
2024/1/26
16
治疗原则及方法
01
02
03
早期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 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 后至关重要。
21
家庭护理指导建议
家庭环境优化
建议家长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 整洁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饮食调整
指导家长为患儿提供营养均衡、 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和饮料。
规律作息
建议家长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作 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024/1/26
22
学校及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学校支持
宣传教育
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前景。
26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举措
2024/1/26
加强科普宣传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加强川崎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 川崎病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开展公益活动
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川崎病公益活动,如义诊、讲座等,提高公众 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024年丙球无反应川崎病高危因素随访》范文

《2024年丙球无反应川崎病高危因素随访》范文

《丙球无反应川崎病高危因素随访》篇一一、引言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健康。

丙球无反应川崎病(Non-responsive Kawasaki diseas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R KD)则是指对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川崎病。

对于这类高危因素患者,及时的随访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丙球无反应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及其随访管理,以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二、川崎病概述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急性疾病,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征。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及肢端改变等症状。

虽然大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良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状态。

三、丙球无反应川崎病的高危因素1. 病程延长:对于持续高热或病程超过一定时间的川崎病患者,其对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反应较差,可能发展为无反应状态。

2. 严重冠状动脉病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等严重血管病变,这类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容易发展为无反应状态。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川崎病病史的患者,其患无反应川崎病的风险较高。

4.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对免疫治疗不敏感,增加无反应川崎病的风险。

四、随访管理针对丙球无反应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实施有效的随访管理措施是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1. 定期检查:对高危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3. 心理支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4. 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川崎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一、川崎病简介这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在疾病初期,会有动脉、静脉与微血管发炎反应发生,有些病童会演变形成冠状动脉疾病。

最常发生的年龄是五岁以下的幼儿,由于此病在患者外观上会出现嘴唇的干裂溃烂、皮肤红疹及淋巴结的肿大,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症候群』,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清楚。

二、临床特征(一)发烧:至少5天以上的高烧,使用退烧药及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

(二)口腔、咽头黏膜充血;唇部发红、干裂、流血;舌头成草莓样。

(三)两眼结膜充血,但没有分泌物。

(四)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多单侧,会压痛但不会化脓。

(五)肢体末端变化:手指、手掌、脚趾、脚底会出现硬性浮肿及泛红;恢复期可能出现脱皮情形。

(六)发疹:通常为多样性无水疱性皮疹,以躯干为多,但四肢、脸部也会受波及。

※其他症状包括: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脓尿、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关节炎、接种卡介苗处红肿。

三、治疗方式(一)给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可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从20-25%降至5%以下,而施打 IVIG时间最好是在发病后5-10天内。

(二)口服 Aspirin 可抑制发炎反应及血栓的形成。

急性期使用高剂量,恢复期以低剂量服用,服用期间应定期追踪心脏超音波,何时停药应由医师决定。

(三)极少数病例会因冠状动脉瘤过大,需考虑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照护注意事项(一)当病童发烧寒颤时,给予保暖及喝温开水;四肢温热时给予冰枕或擦澡,并依医师指示给予退烧药物使用。

(二)维持身体及口腔黏膜的清洁。

(三)鼓励患孩卧床休息,同时可减轻心脏之负荷。

(四)结膜发炎时,避免手揉眼睛,保持清洁即可。

(五)给予口腔护理:教导使用软毛牙刷或海绵牙刷刷牙,或用生理食盐水漱口。

(六)唇部干裂出血时可以护脣膏润滑,以防干裂更厉害。

(七)手脚关节疼痛厉害时可给予热敷,以减轻疼痛,移动患孩时要支托其疼痛之关节。

(八)手指、脚趾脱皮处可擦拭乳液滋润,必要时可戴手套及剪短指甲。

川崎病PPT课件

川崎病PPT课件
2024/7/16
治疗
抗凝剂:发热期给阿司匹林30~100毫克/公 斤/日,热退,再给2个月,剂量为30毫克/公 斤/日。其他抗凝剂如潘生丁、肝素、法华令 等也可使用。 支持疗法:必要时可输血或注射丙种球蛋白。
2024/7/16
治疗
对症处理:对心肌损害者给予丹参、肌苷、 能量合剂、维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 建议避免使用或慎用皮质激素,除非同时应 用抗凝治疗。 中医治疗:治则: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可用 普济消毒饮加减。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新华医院皮肤科
2024/7/16
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4岁以内的婴幼儿,以 男孩居多, 发病季节以4~9月为多。
2024/7/16
病 因-感染学说
从患儿的咽部、淋巴结、血中都可以分离到溶 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约有30%的患儿溶血性链球菌多糖抗体阳性, 故推测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另有学者认为本病与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有关, 但尚带进一步证实。
2024/7/16
临床表现
眼结膜变化: 发病3~11日出现两眼球结膜充血, 但无结膜水肿、脓性分泌物或角膜溃疡。
2024/7/16
临床表现
颈淋巴结肿大: 见于急性期,位于颈单侧或双侧, 直径在1.5厘米以上、活动、有压痛、不化脓。 半个月内消退。
2024/7/16
临床表现
心血管变化: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 主要有: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前区收缩期或 舒张期杂音、奔马律。 EKG可有心肌炎、心包炎、心肌梗塞等相应变化。 心脏病变为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尸检均有冠状 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炎、动脉瘤、血栓形成、 心肌梗塞等。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

川崎病名词解释儿科学《川崎病,你了解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儿——川崎病。

川崎病啊,可不是什么平平常常的小毛病。

它就像是孩子身体里的一个小淘气,会突然冒出来捣乱。

你想想看,孩子本来好好的,能吃能玩能闹,可突然就发烧了,而且这烧啊,还特别顽固,怎么都退不下去。

这时候家长们就得注意啦,说不定就是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捣乱呢。

川崎病还特别会伪装,它可不只是让孩子发烧那么简单。

孩子的眼睛可能会变得红红的,就像小兔子的眼睛似的。

嘴巴也会变得红红的,嘴唇还可能干裂。

手脚呢,可能会肿起来,摸上去还有点发硬。

身上还可能出现一些皮疹,这儿一块那儿一块的。

这还不算完呢,川崎病要是闹得厉害,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脏。

心脏啊,那可是身体里的大宝贝,要是心脏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那怎么才能发现川崎病呢?这就需要家长们多细心观察啦。

如果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烧,持续好几天都不退,而且还有上面说的那些症状,那就得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好好检查检查。

医生们就像是专门对付川崎病这个小淘气的大侠,他们有各种办法来诊断和治疗。

一旦确诊了,就会赶紧想办法让小淘气乖乖听话,让孩子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

对于川崎病,家长们可不能马虎。

平时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得时刻留意家里有没有什么小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让生活过得安稳。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

别让川崎病这个小淘气在孩子的身体里捣乱太久,要尽快把它赶跑,让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总之,川崎病不是好惹的,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早发现早治疗,就一定能战胜它,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它的影响。

大家都要好好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呀!。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

川崎病怎么治疗方案川崎病,又称婴幼儿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疾病。

它主要影响婴幼儿,通常在5岁以下发病。

川崎病的主要特征是高热、皮肤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症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如何治疗川崎病是每个家长和医生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治疗方案,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治疗目标治疗川崎病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心脏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对孩子的损害。

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是综合的,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1. 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丙种球蛋白是川崎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来缓解症状,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通常,丙种球蛋白的剂量为2克/千克,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2天。

2. 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的剂量为3-5毫克/千克/天,需要持续服用数周至数月。

3. 其他治疗药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高热持续不退或存在严重心脏病变时,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的严密监测和指导。

三、非药物治疗1. 卧床休息在发病期间,孩子需要充分休息,卧床休息有助于减少心脏负担和降低炎症反应。

2. 对症治疗针对川崎病的具体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

例如,使用冷敷或温水浸泡来缓解皮肤疹和结膜充血,口腔护理和饮食调整来缓解口腔黏膜炎症。

3. 持续随访治疗川崎病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持续的随访和评估是必要的。

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随时关注心脏功能和动脉病变的发展。

总而言之,川崎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丙种球蛋白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和其他治疗药物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和持续随访。

家长和医生应密切合作,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保护孩子的健康。

宝宝高热不退,当心伤“心”川崎病

宝宝高热不退,当心伤“心”川崎病

宝宝高热不退,当心伤“心”川崎病
钱小青
【期刊名称】《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如果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出现39℃~40℃的高热,使用抗生素、退热药后持续不退5天以上,并且出现眼结膜充血、皮疹、嘴巴发红、
手脚红肿等症状,那么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川崎病。

川崎病四季都有发病,但在我国以春夏季多见,因此春夏季节爸爸妈妈更要提高警惕。

因为这种病的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5~7天,最迟不超过10天,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损伤孩子的心脏、血管,严重的会引起心衰甚至猝死。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钱小青
【作者单位】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
【相关文献】
1.宝宝黄疸为何迟迟不退 [J], 王小衡
2.高烧不退警惕“川崎病” [J], 郑佳
3.白虎汤治疗肺炎高热不退临床观察 [J], 曹鸿舜
4.宝宝持续高烧不退当心是腺病毒肺炎 [J], 叶云
5.吴玉泓教授从“转疟”治疗小儿高热不退理论解析 [J], 郝民琦;李晓玲;王佳慧;吴玉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川崎病,也被称为川崎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早期确诊对于治疗和预防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以便医生和家长对川崎病进行及时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

下面将按照常规的诊断流程,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

一、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在初步评估患儿时,医生需要了解病史和观察患儿的初诊表现。

一般而言,川崎病的特征性症状包括连续性高热超过5天、皮疹、结膜充血、咽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此外,患儿可能还会出现唇红、舌苔脱落、手掌足底红肿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对于川崎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

在川崎病患儿中,CRP水平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00mg/L。

同时,血小板计数呈现明显增加,可以达到50×10^9/L以上。

三、心脏病变的评估川崎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冠状动脉病变。

因此,对于川崎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心脏病变的评估。

了解患儿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图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闭塞。

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除了上述几项重要的检查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可供参考。

例如,川崎病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常常升高,血沉可超过50mm/h。

此外,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的测定也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包括病史和初诊表现的评估、全身炎症指标的检查、心脏病变的评估以及其他可辅助诊断的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川崎病,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但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的确诊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没有单一的指标可以完全确定诊断结果。

川崎病ppt课件

川崎病ppt课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果,推 动川崎病研究的全球化发展。
提高川崎病诊疗水平的建议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川崎病的认识和 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完善诊疗流程
优化川崎病的诊疗流程,确保患 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强化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
力。
推动科研创新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探索新的诊疗 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川崎病的
诊疗效果。
THANKS
辅助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脏 受损情况。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猩红热、败血症、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相关疾病
川崎病可并发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等疾病,需密切关注并及时治疗。
03
治疗与预后
治疗原则及方法
早期识别和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治疗,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发现并治疗。
心肌炎
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症,表现为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治疗包 括休息、控制感染、营养心肌等

心包炎
较少见,但可危及生命。表现为 心包积液、呼吸困难等。需紧急 心包穿刺引流,同时治疗原发病

神经系统并发症
1 2
无菌性脑膜炎
川崎病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 、颈项强直等。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颅压 、控制感染等。
家庭环境优化及生活指导
家庭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儿接 触刺激性物质和过敏原。
生活起居指导
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避免剧烈运动。

川崎病10例报告

川崎病10例报告

川崎病10例报告
张清泉
【期刊名称】《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19)004
【摘要】本文报告川崎病10例。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肿胀、双侧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少数肝脾肿大,心电图异常,末稍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电泳α_2球蛋白升高,血培养阴性,抗菌素治疗无效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本病需与许多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

治疗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总页数】2页(P380-381)
【作者】张清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7
【相关文献】
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引发成年后不稳定性心绞痛
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杨轶男;闵丽;董湘玉;牛少敏;吴维霞
2.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患儿华法林、那屈肝素钙的11例护理经验报告 [J], 蒋嫱;杨道平
3.川崎病合并胰腺炎和低T3综合征1例报告 [J], 邓海梅;闵丽;吴谨志;董湘玉
4.川崎病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张新;褚红艳
5.川崎病合并关节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蕾;宋晓翔;封其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中医研究进展

川崎病中医研究进展

川崎病中医研究进展
杨海明;杜忠东;阎慧敏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药》
【年(卷),期】2012(31)3
【摘要】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因1967年首先由日本人川崎富作报道而命名。

其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已经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

【总页数】5页(P232-236)
【关键词】川崎病;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
【作者】杨海明;杜忠东;阎慧敏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7
【相关文献】
1.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杜忠东;陈笑征
2.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J], 王婧; 霍梦月
3.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J], 王婧; 霍梦月
4.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思考 [J], 黄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川崎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川崎病是一种多系统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别是亚洲人群。

它以高热、皮疹、结膜炎等典型症状为特征,也可伴有口腔黏膜改变、肢体红肿、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由于川崎病的症状多样化,诊断并不容易,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一、典型症状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改变和肢体红肿。

高热是川崎病最突出的症状,通常持续数天不退,且不易受解热药物的控制。

皮疹一般起初表现为身体干燥处出现红斑,随后逐渐扩散,并可伴有局灶性色素沉着。

结膜炎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等症状。

口腔黏膜改变主要表现为唇红、咽部红斑、舌苔剥脱等。

肢体红肿多见于手足,可伴有关节疼痛。

二、其他表现川崎病还可以伴发其他症状,如淋巴结肿大、心脏炎、血管炎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并伴有疼痛触痛。

心脏炎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病人可能出现心肌炎、冠状动脉异常等,严重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或心力衰竭。

血管炎是川崎病特有的病理改变,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可导致动脉周围炎、血管内膜增生等。

三、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并不简单,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标准,包括五项主要表现和四项次要表现。

主要表现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唇红肿、口腔黏膜改变和皮疹,病人需要同时具备这五项表现中的四项以上。

次要表现包括肢体红肿、淋巴结肿大、心脏炎和血管炎等,如果病人除了主要表现外还具备两项以上的次要表现,则可确诊为川崎病。

四、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但并非特异性。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而血小板计数可能正常或稍低。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可以明显升高,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

此外,其他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也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脏炎以及相关并发症。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改变和肢体红肿。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名词解释
川崎病又称为Kearns-Sayre综合征,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发系统疾病。

它于1959年由Kearns和Sayre 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神经外科疾病。

这种病常被眼科医生诊断,但也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痉挛性失去感觉,及肌肉力量减弱,需要综合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由缺陷的基因引起的疾病,它源于能发挥作用的基因突变,其症状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

在美国,每8万人中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全世界大约每20万人就有1人患有这种疾病。

川崎病的症状通常是眼部表现,包括视网膜萎缩、视力模糊、眼球运动不灵活、眼残聋、雀斑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肌病、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头痛和脑梗塞、听力损失、肌萎缩症、痉挛性麻痹性失去感觉等。

川崎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等。

其中,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它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改善病情。

此外,还应注意视力保护,选择合适的眼镜或接受激光手术,以保护视力不受更多的损害。

另外,患者还应定期接受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及呼吸、心肺功能检查等,以检测可能出现的心、脑及肌肉系统等其他症状。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多发系统疾病,病情复杂,必须综合治疗。

患者应进行营养支持、体育治疗复健,并定期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
其他症状。

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有望改善其身体状况,达到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王林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19)5
【摘要】依临床经验认为川崎病应属温病。

为卫分证、气分证和热入营血 ,邪在卫气治宜疏风清热透邪解毒 ;气营两燔 ,痰瘀互现治宜清气凉营 ,豁痰化瘀 ;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 ,清解余热。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川崎病;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作者】王林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
【相关文献】
1.分期辨证治疗川崎病 [J], 朱杰;郝有孝
2.中医辨证论治结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评价 [J], 邓涛;何善辉;钱涪屏;赖燕
3.卫气营血辨证法治疗川崎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杨向娜;邓健;叶绮娜
4.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川崎病的文献研究 [J], 杨向娜;沈凌;邓健;叶绮娜
5.川崎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J], 高维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及治疗方法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主要影响小儿,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

该病的症状包括持续性高热、红斑、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症、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养支持:患儿在发病期间往往食欲不振,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适当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2. 抗炎治疗: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病症,缓解炎症反应。

3. 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有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等风险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4. 注意休息和避免感染:在川崎病发病期间,患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

因此,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等感染源。

总之,川崎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如果怀疑患儿可能患有川崎病,
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2024版年度《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2024版年度《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疾病概述•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目录•护理管理与康复指导•预后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疾病概述川崎病定义与命名定义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命名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年龄(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地域(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季节(春冬季多发)等。

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全球关注的儿科疾病之一。

发病率分布特点年龄与性别全球性分布,但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发病率较高。

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约为1.5:1。

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典型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和复发型川崎病。

其中,典型川崎病具有完整的临床表现,不完全川崎病则部分症状缺失,复发型川崎病为疾病治愈后再次发作。

02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发热持续5天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具备以下四项主要临床特征中至少两项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双侧无菌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唇发红及皲裂,杨梅舌诊断标准及依据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其他表现如颈部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无菌性泌尿系统症状等鉴别诊断流程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猩红热、麻疹、幼儿急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实验室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异常等如咽拭子培养、血清病毒抗体检测等,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评估心脏受累情况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其他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等胸部X 线检查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超声心动图检查如CT 、MRI 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以进一步评估病情和并发症情况其他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方法03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减轻血管炎症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肖金霞【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22(19)10【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14年05月29日至2020年05月29日收治的川崎病患者56例,以患者所接受的用药剂量分为两组,对照组(n=28)给予1g/kg丙种球蛋白,连续两天治疗,研究组(n=28)给予2g/kg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次性输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优于治疗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炎症因子CRP水平(25.45±10.83)mg/mL低于对照组(32.95±6.05)m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9,P=0.002);而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提升,研究组更高,(P<0.05)。

研究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57%(1/28),低于对照组21.43%(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43)。

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炎症反应改善,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是较有效的治疗措施,提升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3页(P117-119)【作者】肖金霞【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分析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右侧冠状动脉扩张
左侧冠状动脉扩张
动态超声心动图 箭头所指显示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显示冠脉瘤或ECG有心肌缺血 表现时可选择使用
诊断
• 指标 • 1 发热至少5天以上 • 2 双眼球结膜一过性充血,无分泌物 • 3 口唇潮红,杨梅舌,口咽部弥漫性充血 • 4 皮疹,躯干多见,可为丘疹、多型性红斑和猩
临床表现(3)
• 皮肤和粘膜表现 • 皮疹:发病2-3天,面、
四肢、躯干出现皮疹, 疹型不一,弥漫性红 斑、猩红热样或麻疹 样皮疹。不留疤痕或 结痂。卡介苗瘢痕处, 特别易见红斑
皮肤多型红斑 卡介苗接种处红斑
临床表现(4)
• 皮肤和粘膜表现 • 粘膜表现;双眼球结
膜充血,无分泌物及 伪膜;唇部潮红、干 燥、皲裂、血痂形成
红热样,无水泡及痂批
• 5 四肢末端变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跖及 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
• 6 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
心血管并发症
• 多发生在起病1-6周, • 冠状动脉炎 • 心脏炎 • 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
心血管并发症(1)
• 冠状动脉瘤 动脉瘤发病率15%-30%
第Ⅳ期 长达数年,心肌瘢痕形成,阻塞的 动脉可能再通。
川崎病 kawasaki's disease:心外膜下冠状动 脉主干末梢囊状扩张、迂曲。
川崎病 :血栓堵塞右冠状动脉管腔,引起左 室后壁及右室后壁出血性梗死。
川崎病 :心肌凝固性坏死,心肌纤维间中性 粒细胞浸润。
川崎病 :右冠状动脉内膜明显增生肥厚,血 栓堵塞管腔,动脉壁炎细胞浸润。
*血液学检查:WBC↑,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轻度贫血;2~3周时血小板↑; 急性炎症反应指标升高。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 ↑, IgA↑, IgM↑,IgE↑ *心电图:ST-T改变。 *胸片:可呈间质性改变。
辅助检查(2)
• 血生化:转氨酶可轻度增高,低蛋白血症; 急性期IgG水平降低,亚急性期IgG、IgM、 IgA、IgE水平增高
亚急性期:约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 ,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及血小 板增多为其特征,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 致心梗,动脉瘤破裂。
恢复期: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 ,冠状动脉瘤仍可持续发展。
慢性期:可迁延数年,少数严重患 者遗留冠状动脉瘤、狭窄或阻塞。
川崎病病程中症状出现的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1)
• 多见于4岁以下,无明确季节性,冬春季较 明显
• 发热:突然发热,热程1-2周。长者3-4周, 呈稽留热或驰张热,体温38-40°C
• 使用阿斯匹林或丙种球蛋白,多在1-2天内 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2)
• 皮肤和粘膜表现
• 四肢末端变化: 急性期手足硬性
水肿,掌趾及指趾红 斑
恢复期甲床皮肤 移行处膜样脱皮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
定义(defination)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
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症为主要病 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1967年日本川崎(Tomisaku Kawasaki)报 导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裔儿童为多见
流行病学
• 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多见; • 男女比例:1、35:1; • 婴幼儿多见,80%在4岁以下,<6月少见;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瘤破裂 • 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胆囊肿大、
麻痹性肠梗阻、黄疸 • 呼吸系统:咳嗽、流涕、肺部异常阴影 • 关节:疼痛、肿胀 • 神经系统:易激惹、惊厥、意识障碍,无
菌性脑膜炎,偶有面瘫、四肢瘫痪
病程(duration)
急性发热期:约1-11天,主要症状于发 热后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
病理过程分为四期,以冠状动脉为例:
第Ⅰ期 约1-9天,微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全层血管炎,中动脉血管周围炎及心包炎。
第Ⅱ期 为期10-21天,中等动脉全层血管 炎,伴水肿和坏死,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 形成血栓和动脉瘤。
第Ⅲ期 28-31天动脉炎症消退,血栓和肉 芽形成,内膜明显增厚,冠状动脉部分或完 全阻塞。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
微生物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具有遗传易感性 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免疫性损伤
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累及主动脉及 其分支,好发于冠状动脉。
发热10天内未经治疗者,冠状动脉病变达 25-40%,即使应用IVIG仍有约15%发生。
青少年少见,但儿童期未予诊断和治疗, 青少年可表现为缺血性心肌病后遗症; • 取代了儿童急性风湿热的后天性心脏病。
病因不清 *感染:细菌、病毒、尼克次体等。 *免疫因素:免疫高度活化,多种细 胞因子 *遗传背景:家族发病、双胎发病。 *其他:地毯洗涤剂
发病机制
感染
易感人群 (遗传学背景)
异常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5)
• 皮肤和粘膜表现 • 粘膜表现:舌乳头突
起,杨梅舌;口腔、 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临床表现(6)
临床表现(7)
• 淋巴结肿大:发生率 50%-75%。颈部单侧 或双侧淋巴结肿大, 不化脓。有时耳后或 枕后淋巴结受累,触 之坚硬。抗生素治疗 无反应
临床表现(8)
• 其他系统: • 心血管系统:心肌炎、瓣膜炎、心包积液、
正常冠状动脉内径:与年龄呈正相关 0-3岁<2.5mm 4-9岁<3mm 10-14岁<3.5mm
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轻度(Ⅰ度):瘤样扩张局限而明显,内径<4mm 中度(Ⅱ度):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4-7mm 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广泛性,累及1支 以上
• 免疫检测:CD3和CD4T细胞亚群减少,干 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4、6、 8、10增加
• 脑脊液 :单核细胞增多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瓣、 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最早于发病第3天测得) 、 冠状动 脉瘤(最早于发病第6天测得,第2-3周检出率最高) 及冠状动脉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