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3、项目成果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了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
同时对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
图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是保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将中国大运河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的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分省分段的编制了分段规划。
图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图4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GIS支持系统:大运河遗产GIS支持系统建立了准确、完整的大运河遗产数据库,建成大运河遗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对大运河遗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大运河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的基础信息平台。
该系统用户登陆执行“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支持系统”目录下的“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exe”文件,就可进入程序启动。
GIS系统界面由系统标题、系统菜单栏、图形显示控制区、图形显示窗口、鹰眼图窗口和动态提示栏构成。
图6 GIS定位测量界面定位测量: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按钮或“地图操作”菜单中的“点位量测”项,系统会自动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在地图中点击的当前点的坐标值。
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生态修复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生态修复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吕倩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大运河江苏段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因此,对其遗产生态修复价值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历史价值、自然环境价值、社会属性价值三个层次,构建了生态修复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对沿线城市生态修复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不同城市在生态修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据此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
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衔接,三方支持及四个途径”的建议。
生态修复遗产资源,运河沿线城市共建共享运河文化带,不仅对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其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页数】8页(P102-109)
【作者】吕倩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大运河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的构建——以大运河江苏淮安段明清清口枢纽为例
2.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Ⅱ):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价值评估
3.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戏剧遗产传承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4.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游客旅游体验研究——以大运河淮扬段里运河和中运河区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文:----------------------------------------------------------------------------------------------------------------------------------------------------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年9月24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遗产,是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浙江段的河道和遗产点。
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应当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予以保护。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第四条省和相关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保护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工作力量,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所需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大运河遗产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应当明确部门职责,协调解决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
综合协调的具体工作由文物行政部门承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做好辖区内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大运河(淮安段)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破坏和消失风险;缺乏有效保护和监管机制;文化遗产利用效率低下;传承人才流失和传统工艺技能丧失;资金支持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保护制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开展传统工艺技能保护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问题、对策、历史文化遗产、监管机制、传统工艺技能、资金支持、社会参与度、立法、公众文化保护意识、传承项目、资金投入1. 引言1.1 介绍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性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和运输干线之一,连接了北京和杭州,贯穿了我国多个省市,其中淮安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淮安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大运河(淮安段)是中国古代运河文明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代运河沿线的历史建筑、古代航运技术、艺术文化遗迹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振兴,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让其永久传承下去,造福于子孙后代。
1.2 阐述存在的问题及紧迫性大运河(淮安段)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利用的政策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运干线,自南至北贯穿我国大地,东起北京,西至杭州,横跨世界文明史上最繁华的东方文明之区域。
大运河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岁月,见证了我国古代水运业繁荣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其中,大运河杭州段也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杭州段,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建筑、文物和遗址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还需加强对大运河水域的管理和保护,禁止乱建、乱堆、乱砸水域的行为,确保大运河水质清洁,环境整洁。
二、促进旅游开发,提升大运河杭州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应当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保护修缮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古迹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大运河杭州段的旅游品质和旅游服务水平。
还需开发大运河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提升大运河杭州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制定管理规定,规范大运河杭州段的管理和利用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大运河杭州段的管理和利用。
对于大运河沿线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开发,要严格规范,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到合理利用,不破坏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
四、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意识政府应当加强对大运河杭州段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的宣传活动、举办文化展览、举办历史讲座等形式,提升公众对大运河杭州段的认知度和了解度,增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大运河文化的良好氛围。
政府应当加大对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力度,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管理规定,促进旅游开发,强化宣传教育,共同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大运河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沿革和变迁
大运河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沿革和变迁大运河是全球最古老、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古运河之一,拥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大运河连接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传统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它还承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变迁。
1. 历史沿革大运河自古就是中国北方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全长1794公里,贯穿天津、北京、济南、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联通了黄、浑、姑、淮、长江等多条著名河流。
大运河的修建和完善是一项持续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而大致上形成于隋唐时期。
到南唐时期,大运河已经基本成型,并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商贸通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中期,大运河在新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
2. 文化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被誉为“天堂之河,人间美滋”的纪念碑,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大运河流域,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建筑遗迹和文化胜地,包括古代皇家园林、古运输设施、古村落和寺庙。
比如,位于苏州的平江路、白鹭洲、拙政园、虎丘、留园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及河北省三槐镇的石油店水闸、谢园、梅家巷、高家庄、李家楼等文化遗址,都是大运河流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遗址和景点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遗产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机会。
3. 生态环境的变迁大运河不仅是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名胜,也是重要的水生态条件。
在历史上,很多小河流和溪流汇聚于大运河,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这些小水体和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文、生物、生态服务和景观功能。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些问题。
沿线的开采和污染,对大运河所依赖的地下水和湿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在长期的开发和制造过程中,污染物还导致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4.保护环境为了保护大运河,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将大运河流域列为国家文化保护区和长三角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河流,设立保护区进行管理。
大运河在当代的存在状态
大运河在当代的存在状态:通过包括对大运河全程的实地考查,并用图像和文字记录,以及实测100多个不同的河道断面来解剖定格于2004年的大运河生存状态,它作为未来研究大运河的一个基本物理参照。
同时,收录汇总了沿运文化遗产点,并部分考查验证。
通过对生存状态的研究发现:大运河这样一条对国土生态安全和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关键意义的遗产与生态廊道,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不尽快统一规划、保护、管理和建设,必将成为难以挽回的遗憾。
运河及沿线的许多珍贵遗产正在消失和遭受破坏,部分古运河河道地段已被开垦耕种,有的已成为垃圾坑和排污沟,一些世界级的水工设施已遭严重毁坏;以运河为骨架的水系统和湿地系统正面临恶化,千百年的人工和自然过程使大运河与区域水系统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富有生命的生态景观网络,而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等过程中,这一生态景观网络已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污染、截断、河道硬化渠化、水系填埋和覆盖,如不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大运河虽有形骸却无生命;城市扩张和急功近利的工程正在吞啮国家遗产,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认识到大运河的生态与遗产价值,而是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开展各类破坏性的工程建设,包括夹运房地产开发、粗制滥造假古董开发旅游等,严重损害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丧失;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对以运河为主体形成的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又一次人工干扰,这是对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如果明智地规划利用,会有利于运河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及运河遗产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与遗产廊道的建立。
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从历史、当代与未来的视角出发,提出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认为其具有四大基本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用的价值;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运河还具有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
国家有关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背景的文件
国家有关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背景的文件国家有关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背景的文件引言•大运河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性成就和商业繁荣的标志。
•为了保护和发展大运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旨在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修复和传承。
文件一:《关于加强大运河文化遗址保护的意见》•规划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的重点区域。
•强调了加强遗址保护的措施和标准,防止破坏和商业开发对大运河的伤害。
•提出了加强相关研究、教育和宣传的建议,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文件二:《关于大运河景观景点保护的指导意见》•列举了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景观景点,并提出了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倡导开展综合整治,提升景区的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
•鼓励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更多精品景点,提升游客体验。
文件三:《关于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出了保护河道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强调了大运河沿线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包括水生植被的种植和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鼓励开展环境宣传与教育活动,号召公众共同参与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文件四:《关于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包括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
•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开展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提升游客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支持旅游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大运河旅游经济的繁荣。
结论•国家有关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文件为大运河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规和指导。
•着重保护文化遗址、景观景点和生态环境,同时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各地应积极配合执行这些文件,共同努力保护、弘扬和传承大运河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行动计划和倡议•本文呼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倡议。
•加大对大运河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第19卷 第10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10 2019年 10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October 2019收稿日期:2019-08-04作者简介:陈立冬(1987-),男,硕士,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陈立冬1,喻桂成1,邱晓东1,张宪云2(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27;2.扬州市城市河道管理处,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大运河江苏段由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以及通济渠,张福河-洪泽湖段组成,全长约790千米,纵跨江苏8市,具有调水、灌溉、防洪、排涝、航运、文化、景观、生态等多项功能。
目前存在开发利用过度、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水环境污染、水利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大运河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
本文针对大运河江苏段存在问题,依据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要求,分析对策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水利文化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10-0041-03大运河江苏段是流域河网的骨干排水通道,是我省干线航道,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1]。
大运河苏北段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主廊道和我省江水北调工程的输水主干线。
多年来,各地依托运河的丰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造成运河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滞后。
一、大运河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存在问题 1.运河岸线开发利用过度,布局不合理运河两岸分布有众多开发区、集镇,工厂、企业集聚,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需求量大,码头和货场密集,部分河段岸线开发利用率已超过90%。
岸线过度开发利用不仅加剧对岸线的冲刷,还影响河道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安全。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由于缺乏统一布局,集约节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开发项目布局不合理,多占少用或占而不用依然存在,既造成岸线资源浪费,也增加进一步利用和管理的难度。
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河北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对于河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其南起江苏扬州,北至天津,长约1776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古代运河,也是中国最早的水上运输主干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承载了中国古代先进的水利工程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象征。
河北是大运河的主要流经地之一,保留了众多大运河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京杭大运河古轴线、大运河边的水城等。
这些文化景观和遗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向往之地。
二、现存问题分析1. 自然环境污染:大运河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城市沿河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大运河中,严重影响了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环境质量。
2. 城市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运河流域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许多文化遗迹和历史建筑被破坏或被改建,影响了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3. 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河北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体系尚不够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缺乏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4. 旅游服务不足: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整体较低,旅游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游客体验和满意度有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大运河水质。
加大排污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保障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质量。
2. 加强规划和管控,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保护和修复大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建筑和遗迹,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化规模,降低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
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
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保护策略作者:吴寒冰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
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文化遗产保护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概念起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遗产区域化保护与利用方法。
国外对于运河类遗产廊道的研究与利用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
在构建遗产廊道时,国外立足本土,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实施性出发,制定保护策略,在立法管理、开发利用方面各有特点。
2004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们运用遗产廊道理念就京杭大运河开展了专项研究,著作《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总结了研究成果。
自此,國内广泛开展了关于各类遗产廊道的本土化研究。
大运河常州段作为典型的江南运河,如何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来培育地方特性,彰显人文魅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活力成为关键性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并提出保护策略,促进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常州境内的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运河水穿城而行,与常州城形成筋络难分的格局。
大运河滋养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如今,大运河已然成为常州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按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漕时间,可以将大运河常州段分为全线贯通前期(13世纪中叶以前)、全线贯通时期(13世纪中叶至1855年)、漕运废止后(1855年至今)三个时期。
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如表1所示。
(一)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前(13世纪中叶以前)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北望中原,修整泰伯时期的“吴古故水道”,标志着江南运河的诞生。
杭州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探索
杭州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探索贺俏毅;江凯达;郭大军【摘要】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景观概念规划的编制方法和规划内容,强调对京杭大运河这类线性、区域性的文化遗产应该从遗产廊道的角度编制保护规划.在介绍该规划对现状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内涵进行摸底、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对运河全线提出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策略的过程,希望达到既能保护京杭大运河、为申遗做准备,又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景观;遗产廊道【作者】贺俏毅;江凯达;郭大军【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这一概念源自美国,意为一个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
遗产廊道保护是一种区域性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
对它的保护通常需要历史文化、自然、经济三者并举的综合性保护措施。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
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其范围分别涉及城市、街区和单体文化遗存,但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
像京杭大运河这样流域性广且历史遗存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对其进行保护规划时,将其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或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都是不适宜的[2]。
因此,结合运河申遗,杭州市对主城区段的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从构建遗产廊道的角度,编制历史文化景观概念规划。
本文希望通过对该规划编制思路和内容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其他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概况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是至今还流动的文化遗产[3]。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以下简称运河)位于最南端。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运河(淮安段)是中国现存最古老、长度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运河。
它连接了中国南北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内陆运输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淮安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种原因,包括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等,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一、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1. 自然环境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大运河(淮安段)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多变,季风气候交替明显,易受洪涝、冻融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灾害对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2. 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运河(淮安段)沿线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已经严重干扰了文化遗产的原貌和完整性。
一些原本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被迫面临拆迁和改变用途的命运,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
3. 文化传承存在的困难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逐渐降低,导致文化传承面临着困难。
二、对策1.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针对大运河(淮安段)所处地区自然环境多变的特点,应当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保障文化遗产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2. 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
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4. 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社区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的传承教育,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三、结论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大运河简介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代人工运河,全长约1800多公里。
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次修建和改建,在明代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之一。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为了有效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址,中国政府设立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意义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设立意在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范围的划定和管理,可以维护大运河的原始风貌和历史遗迹,保护大运河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是基于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首先,要考虑大运河沿线的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
其次,要考虑大运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后,要考虑大运河的历史轨迹和交通功能的重要性。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划定为两个层次:核心区和缓冲区。
1.核心区:大运河沿线的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集中的区域被划定为核心区。
在核心区内,对古代建筑、文物、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护,限制新建工程和开展商业活动,保持区域的历史风貌和原貌。
2.缓冲区:核心区周边的区域被划定为缓冲区。
在缓冲区内,对古代城市、遗址和文化遗产进行适度保护,限制高强度开发和建设,保持区域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合作。
首先,由国家文物局牵头负责整体规划和管理。
其次,各地方政府要划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旅游部门等,共同推动大运河遗址保护的工作。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保护:加强对核心区内文物的保护,进行科学修复和保养,定期进行文物巡查和评估,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3、项目成果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对大运河遗产进行了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
同时对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
图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是保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等,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将中国大运河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的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分省分段的编制了分段规划。
图2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图4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GIS支持系统:大运河遗产GIS支持系统建立了准确、完整的大运河遗产数据库,建成大运河遗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对大运河遗产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研究人员、社会公众等提供大运河保护管理、利用、研究的基础信息平台。
该系统用户登陆执行“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支持系统”目录下的“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exe”文件,就可进入程序启动。
GIS系统界面由系统标题、系统菜单栏、图形显示控制区、图形显示窗口、鹰眼图窗口和动态提示栏构成。
图6 GIS定位测量界面定位测量: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按钮或“地图操作”菜单中的“点位量测”项,系统会自动弹出消息框,显示用户在地图中点击的当前点的坐标值。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运河(淮安段)是中国古代运河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它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是中国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动脉。
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监管不到位;传承困难,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遗产,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2 问题重要性保护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为中国古代运河的代表,大运河(淮安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大运河(淮安段)历史悠久,沿线遗存众多,涵盖了大量的古代建筑、文物、遗址等,对于研究古代建筑、规划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保护传承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3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 分析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 探讨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传承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3. 分析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现状利用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促进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
我国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内涵及措施研究
我国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内涵及措施研究作者:黄莉刘忠国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9期摘要:我国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特色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就非常多。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大运河沿线的特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传统保护方法大多以静态隔离的封闭式,这种传承方式只能让文化遗产因缺乏生命力而枯萎凋谢,那么活态保护方式就被提上科研日程。
文章重点论述了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内涵、活态保护的可行性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内涵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9.040我国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确保保护价值与效能,需要在观念上采取开放式的深层次保护措施,不能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采用静态隔离封闭式保护。
研究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内涵,通过传承性、活态性、旅游化和生产性等保护措施才能传承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遗产。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都采用静态保护方式,而对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通过各种活态传承方式进行保护。
尤其在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意识薄弱现状之下,一定要提高对传承人的关怀与保护力度以及传承技艺的重视程度,人亡艺绝是非常可惜的。
政府要转变传承人的“自发”保护为有目的性的政府“自觉”保护,重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部精神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性保持,最好是在其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有序传承。
我国大运河沿线的非遗处于不同地域、种族和背景之下,其在交流、共享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一种活态流变状态,保护和传承也在不断变异,活态保护措施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特点和国情因素。
1 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内涵很多非遗具有活态与流变的本质特征,活态传承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非遗存活的生命力,而流变的特性决定着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要创新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眼光弘扬特色文化遗产,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保护观念的创新、立法和制度建设、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才能真正活态传承和弘扬我国大运河沿线的特色文化遗产。
2023年下半年天津市公考行测真题测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23年下半年天津市公考行测真题测试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60题)1.凡事绝非一日之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特别是对积弊日久、历史欠账较多的生态环境来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________,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劳永逸B.一了百当C.立竿见影D.水到渠成2.()对于裁判相当于案件对于()A.球员;法庭B.黑哨;上诉C.比赛;法官D.比分;律师3.现在一些谈中国科技落后的文章,经常以晚清保守派把西方科技斥为“奇技淫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________科学技术。
这只是一种________的说法。
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早期学者对于此前影响生产力变化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相当看重的,并对它们给予了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的记述和肯定。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排斥以点带面B.抵制断章取义C.鄙夷信口开河D.轻视以偏概全4.城市公园∶公共设施∶休闲娱乐(A.国宾礼炮∶电子礼炮∶国事庆祝B.升降舞台∶露天剧场∶演出空间C.云服务器∶虚拟技术∶信息备份D.医用口罩∶卫生用品∶过滤空气5.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狩猎和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________,表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它们才不太可能碰到人类,这种转变所造成的后果尚不清楚,但科学家怀疑,这可能会________到一些动物种群的生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敏感影响B.亢奋侵犯C.活跃威胁D.冲动妨碍6.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
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这些地方将只在冬季而不是在温暖的季节时看到结冰。
京杭大运河保护措施
京杭大运河保护措施近年来,为了保护京杭大运河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运河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提高人们对运河的认识和重视。
下面将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三个方面介绍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措施。
一、环境保护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道,沿线的自然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
为了保护这一生态系统,政府加强了对运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
通过建立监测站、加强河道清淤和污水处理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运河水质。
此外,还加强了对河岸带的保护,禁止乱堆乱放和违法建设,保持了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
二、文化遗产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经济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政府加强了对建筑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修缮工作包括对建筑的结构加固、砖瓦的修复和木构件的更换等,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文化遗址的保护,禁止盗掘和破坏行为,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三、旅游开发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为了充分发挥运河的旅游潜力,政府加大了对运河旅游的开发力度。
通过修建游览码头和船舶停靠点,方便游客乘船游览运河。
同时,政府还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设施,如景观步道、观景台和休闲广场,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旅游企业的管理,鼓励开展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提升运河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工作涉及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
通过加强水质治理、建筑修缮和旅游开发,政府为保护运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文化破坏和旅游管理不到位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京杭大运河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京杭大运河成为人们共同的瑰宝,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2345678329-":2;0<:5.=*%%>年第(>卷第?期*%%>=@A B C(>=#A C?*,+>$(%$&$(%(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毛锋=王凌云=周文生=孙世友=何高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D(.收稿日期E*%%F&%D&*?基金项目EG南水北调H办公室项目作者简介E毛锋-$?F+I.=男-汉.=山东=研究员JK&L72B E L7A M<34N O1234567C<P6C:3摘要E为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研制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并实际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产生了一系列专题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靠保障!可以为缓解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矛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关键词E空间信息技术$南水北调$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E08$Q0R+文献标识码E S 文章编号E$%%%&%%’(-*%%>.%?&$(%$&%(T U V W XY V W V Z[\]^_U\‘V Z V W X‘a Z^a U V Zb W c\U_W d b W^‘_W]b Uc V^\_W]a e e_U^]f]^b dg h i j k l m=nh o p q r l m s t l=u v i wnk l x y k l m=z w oz y r s{t=v|p}{y t}-~‘[__Z_!"U‘[\^b‘^a U b=#]\W$[a V%W\c b U]\^f=&b\’\W$()))*+=Y[\W V.",]^U V‘^ES::A-P234O AO5<A-.A M4<A23M A-L7O2:173P521O A-2:7B73P :6B O-67B5<-2O74<:A31<-97O2A3C05<L<O5A P A B A4.73P23M A-L7O2A3 M B A/23O5<0-73P)737B521O A-2:7B73P:6B O6-7B<392-A3L<3O :A31<-97O2A31-A2<:O371<P A34<A117O27B O<:53A B A4./<-<737B.4<P O A 2L1-A9<P.37L2:L A32O A-23473P L7374<L<3O A M O5<0-73P)737B C S :6B O6-7B5<-2O74<:A31<-97O2A31.1O<L/71P<9<B A1<P1<-9234O5< 0-73P)737B:A31<-97O2A323:A33<:O2A3/2O5O5<1A6O5&O A&3A-O5 /7O<-O-731M<-1-A2<:O73P1-A P6:<171<-2<1A MO5<L7O2:-<1<7-:5 -<16B O1C05<-<16B O115A/O57OO5<4<A117O27B O<:53A B A4.1-A92P<1 1A/<-M6BO<:532:7B1611A-O M A-O5<0-73P)737B521O A-2:7B73P :6B O6-7B<392-A3L<3O:A31<-97O2A31-A4-7L C05<1.1O<L:735<B1O A 7B B<927O<:A3M B2:O13<O/<<30-73P)737B:A31<-97O2A373P1-A2<:O :A31O-6:O2A3C05<-<16B O1:737B1A5<B1O5<0-73P)737B :A31<-97O2A31-A4-7L711B.O A O5</A-B P5<-2O74<1-A4-7L717 :6B O6-7B5<-2O74<12O<C5b f6_U X]E4<A117O27BO<:53A B A4.Q1A6O5&O A&3A-O5/7O<-O-731M<-1-A2<:O Q0-73P)737B Q521O A-2:7B73P:6B O6-7B<392-A3L<3O:A31<-97O2A3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和历史最悠久的运河=是一项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7$8J据李约瑟判断=G在欧洲=直到$>世纪才出现法国的(条运河=古老的中国大运河无与伦比99H7*8京杭大运河的时空跨度大=全长$>D*:L=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省*市=具有*(%%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典型的遗产廊道7+8J南水北调工程在原有的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规划=它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输水干线=东线一期工程涉及大运河及其沿线地区大量的地上;地下文物J南水北调工程在给人们未来生活带来无限美好前景的同时=也给大运河及其沿线的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相应的威胁J客观上=南水北调工程与大运河在空间上相重叠=工程的开工将大运河及其沿线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这个尖锐的问题推到我们面前=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京杭大运河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古代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协调问题都必须在京杭大运河特有的时空基础上才有可能解决J本文根据空间信息科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以京杭大运河为例=探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方法流程和技术路线J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提供了一种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管理;研究;监测;展示的空间信息技术机制J(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为实现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崭新的技术手段7(8J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目标是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实现大运河动态监测和管理!为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及时"准确和丰富的信息!并发挥辅助决策作用!为工程沿线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管理"监测和展示提供科学支撑#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综合数据库!整合南水北调东线历史文化环境信息资源#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手工(作业方式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克服交通"气候"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获得信息的精度#基于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实现动态"快速"高精度"规范化地获取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的现状信息!包括大运河本体)包括河道"堤堰"桥"闸"河道周边&现状信息*运河两岸现存地上"地下文物遗址遗存"古建"碑刻"古窑址现状信息*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文化谱系以及环境病害现状信息!开展运河沿线重点文化遗存数据采集!建立科学"完整的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文化遗存数字化档案#+&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信息服务平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综合多学科因子!对大运河历史遗存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挖掘并展示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创造的价值!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实现对大运河本体及文化遗产资源"遗址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制定适当的保护政策提供辅助支持*通过缓冲区分析对工程沿线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进行风险评估!以分析工程对文化资源特定的危害!为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监控"管理和控制外界急剧或累积的变化对大运河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历史文化价值判别模型!根据若干个变量)例如坡度"坡向"地形"水文"土地利用&和相应的专题)或图层&地图数据确定影响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的重要因子#,&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一站式的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信息服务门户!通过网络环境向政府管理部门发布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信息和服务!实现公众参与#发布的信息包括全要素地理信息)河流"水利工程"道路"居民地"耕地"森林等重要定位信息&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资料信息)文书"图片"照片"图纸"审批报告等&遥感影像信息)背景图像信息"解译结果等&应用分析结果信息)统计数据"报表"技术报告等&#-系统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和应用工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群!包括数字地图"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历史文化环境专业数据库等#应用工程主要包括各个层次的历史文化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研究"监测"展示的功能需求!构建一个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包括模型库"知识库"数字建模与动态仿真环境和虚拟环境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服务于历史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等!技术框架如表%所示#表/技术框架框架组成分层特性基础设施网络层宽带有线网$互联"万维"栅格"波分复用技术宽带无线网$移动互联"移动局线"移动格网)数据采集及管理&数据层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正射影像!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卫星定位等基础设施数据$城市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等设施社经人文数据$人口"资源"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数据处理"共享与虚拟&技术层空间信息技术平台$01"231"241"50"678241综合信息技术平台$678241标准与规范!安全与保密保障层政策与法规人才培养与普及教育应用工程管理层历史文化环境的规划"管理"监督应用层历史文化环境的研究"监测"展示服务层历史文化环境公众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空间信息技术!即以地理信息系统)97:9;<=>?@<A?B C:;D<E?:BF G F E7D F!241&"遥感);7D:E7F7B F?B9!01&"全球定位系统)9A:8<A =:F?E?:B?B9F G F E7D!231&技术"虚拟现实)H?;E I<A ;7<A?E G!50&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678241&技术为核心!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共享和基于空间位置的服务)A:@<E?:B J8<F7KF7;H?@7!L M1&等#系统结构如图%所示#+NO%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 N P!O P)Q&图!系统结构"#"信息流程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首先在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历史文化环境空间信息采集$建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各种专业的空间分析$进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应用分析评价和决策支持$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空间制图$最终形成规范的电子报表&专题图和分析报告’()%最后$利用虚拟现实和网络技术进行可视化表现和信息发布%空间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中的信息流程如图*所示%图"系统信息流程"#+数据库设计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综合数据库主要为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基础空间数据源和专业数据源的保障’,)%-.历史文化环境遥感影像库%遥感影像是获取历史文化环境信息的基础数据源$在研究工作中$根据不同尺度应用目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遥感影像数据库内容包括//区域尺度0整个淮河流域的专题制图仪12345627856997:;$<=.遥感影像1全色-(5$多光谱>?5.@城市尺度0A B C D C E 遥感影像1全色-5$多光谱F 5.@地段尺度0G H 78I J 7K L 1快鸟.卫星遥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历史文化环境M A E 数据库%M A E 数据起到基础定位作用$所涵盖的数据层包括境界&水文1河流&湖泊&水库.&土壤&交通1铁路&公路.&高程等基础地形要素%M A E 数据库内容包括//区域尺度0整个淮河流域的地形图1-N *(????$O 39格式.@城市尺度0城市地形图1-N (????$O 39格式.@地段尺度0城市沿运河的地形图1-N (??$P Q R 格式.%还包括工程沿线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的地形&地质&交通&土地利用&规划等基础地理要素图件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历史文化环境管理单位&考古发掘点的范围和分布图$>.历史文化环境专题数据库%整合工程沿线多源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内容包括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单位数据库&考古发掘点数据库&多媒体资料库1历史文化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单位等照片资料和其它相关多媒体数据.@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应用模型&算法库$包括遗址定位&预测模型&决策支持模型&统计&量算算法%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应用分析结果库$包括分析报告1如工程对保护区环境风貌的影响评价等.&统计报表1如保护范围内建筑密度统计等.%+系统实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南北主干渠所经过的地区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间重要的过渡地带$中国南北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地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南北主干渠所经过的地区是鲁中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区域$它们都是探索研究人类起源&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形成等重大课题的关键地区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拟选择江苏省邳州和山东省聊城两个运河沿线城市作为试点开展实验研究和原型系统开发%系统界面如图>所示%>?F -毛锋$等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图!基于"#$%&’(的信息发布系统界面)结论*+面对大规模,快速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以及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衰弱-真实性和完整性日益遭到破坏-迫切需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历史文化遗存科学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旅游,防洪,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要求-编制系统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变被动性的应付为战略性的预防.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和运行具有统一时空基准的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大运河本体及其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历史文化环境的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控-也可以为将来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监督管理提供综合决策支持-达到及时反馈,及时分析,及时管理与决策./+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本研究只是对东线一期工程中与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有关的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积累了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沿线的相关资料-并建立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平台.参考文献01#2#3#45#6+7*89:;9:<=>?;@A BC D EF G=@=H;GI J D<K;@9:;@D K DL;K?=J E-<K M D N D<O D P;@?:D Q D N D O=R H D@?=S T U V O;G W=J X K S=J W<?D J>9=@?J=O7Y8BZ=@P=@[\D=J A DI O O D@]^@_;@-O?P-*‘a b B7/8c D D P:<H d=K D R:Be G;D@G D<@P9;N;O;f<?;=@;@9:;@<Bg=O Bh[ T:E K;G K<@PT:E K;G<O i D G:@=O=A E-T<?J j j j[9;N;O F@A;@D D J;@A <@Pc<U?;G K7Y8B9<H V J;P A D[9<H V J;P A D^@;N D J K;?ET J D K K-*‘k*B7a8李伟-俞孔坚-李迪华B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7d8B城市问题-/l l h0*+[/m a*BZ jWD;-n^C=@A o;<@-Z jQ;:U<BL D J;?<A DG=J J;P=J<@P< R J;H<J E?:D=J D?;G S J<H D_=J X=@K?U P E=S;@?D A J<?D P G=@K D J N<?;=@=S?:D A J D<?G<@<O7d8B p q r s t u q v r w x y z-/l l h0*+[/m a*B0;@9:;@D K D+7h8鲍克思B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遗产管理者手册7Y8B胡明星-董卫-译B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l l*BT<U O{=|B\j e<@P9U O?U J<O M D K=U J G DY<@<A D H D@?[Y<@U<O S=JL D J;?<A DY<@<A D J K7Y8BL^Y;@A|;@A-Q}c\WD;-?J<@K B c<@o;@A[e=U?:D<K?^@;N D J;K?E T J D K K-/l l*B 0;@9:;@D K D+7~8胡明星-董卫B基于\j e的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7d8B规划师-/l l/-!"0a+[k*k a BL^Y;@A|;@A-Q}c\WD;BT O<@@D J KH<@<A;@A;@S=J H<?;=@ K E K?D H S=J G=@K D J N<?;=@=S:;K?=J;G<J D<K_;?:\j e7d8B u w s t t x q z-/l l/-!"0a+[k*k a B0;@9:;@D K D+7b8董仲奎B面向历史文化环境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7Q8B清华大学-/l l a BQ}c\#:=@A X U;BF K?<V O;K:H D@??:DA D=A J<R:;G;@S=J H<?;=@ K E K?D H S<G D P?=?:DG U O?U J<OJ D O;G7Q8B{D;o;@A[i K;@A:U< ^@;N D J K;?E-/l l a B0;@9:;@D K D+hlh*清华大学学报0自然科学版+/l l k-h 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