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合集下载

酶学及酶工程3章2节14

酶学及酶工程3章2节14

写[Ei]/[ET]表达式
每一个King-Altman图形都构成分子中的一 项。每一项是n-1个速度常数及有关配基浓 度乘积,即n-1线上所标的东西的乘积。方向 是朝向生成该特定酶形式。
例:[E]
k-1k-2k-3[P]+ k-1k-2k4+ k-1k3k4+ k2k3k4 [B] —— = ————————————————————— [ET] 共同的分母
三、Ordered BiBi 动力学公式
多底物动力学公式推导比单底物的复杂 很多,因此用King-Altman图解法进行推 导。
组成封闭图形:
每个角一个酶的形式,每条线一个反应步骤,角 数为n,线数为m;中心复合物可以括起来只占一 个角;参加作用的配基和速度常数写在线上。
King-Altman图形
任选二个B的浓度B1和B2,代入双倒数公式 得到二个二元一次方程,该方程组的解即 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表示不同B浓度的双倒数直线将交于一点。交点 一般在第二象限。
双倒数作图
这种作图特点称为相交模式,对应的是 有序反应机制。
二次作图
1/V对1/[A] 为一次作图,一次作图结果对 1/[B]为二次作图。二次作图公式: Slope = KmA/V1+KiAKmB/V1[B], Yint = 1/V1+ KmB/V1[B]。 一次作图斜率对1/[B]作图的截距KmA/V1, 斜率KiAKmB/V1;一次作图截距对1/[B]作图 的截距1/V1,斜率KmB/V1。 由两个二次作图的斜率和截距的值可以计算 得到V1, KmB, KmA, KiA等各参数。
酶学及酶工程
Enzymology and Enzyme Engineering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第三节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复习题问:略新授:Ⅰ酶反应动力学的概念:研究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称酶促反应动力学。

Ⅱ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及激活剂等。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其它条件在最适、不变情况下(课本P33图3-5)①[S]较低时,v与S呈正比,即呈直线关系。

②当[S]增加至一定程度时,v随[S]增加而提高,不呈直线关系。

③[S]再增加,v达到最大V ma x 。

(一)米-曼氏方程式:⒈概念: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

⒉方程式:说明:⑴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 M为米氏常数⑵v是在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⑶当底物浓度很低时,V=Vmax *[S]/K M,反应速度与底物成正比;反之,v≌Vmax ,反应速度达最大;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受影响。

⒊K M概念: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作用物浓度。

述:K 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表示酶与作用物的亲和力大小。

K M越大,酶与作用物的亲和力越小。

同工酶的K M不同。

⒋米氏方程应用⑴酶的鉴定——根据K M相同与否判定是否同一个酶⑵酶的纯化——根据K M稳定与否判定酶是否被纯化⑶计算欲使反应速度达到某一特定反应速度时的合理[S](二)Km的意义⒈K 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Vmax一半时的作用物浓度⒉K M值可反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两者呈反比⒊K 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课本P33图3-6)述:在酶促反应系统中,当[S]足够大时,v∝[E] 。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⒈两者联系: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具有双重影响。

升高温度可加快酶促反应速度,同时也增加酶变性的机会。

述: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大多数酶开始变性;80℃时,多数酶的变性已不可逆。

⒉最适温度⑴概念: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温度述:人体组织中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7-40℃⑵影响因素:反应时间⑶相互关系①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相反,延长反应时间,最适温度变降低。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度:
V K3 [ES] K3 [E][S] K2 [S] K1 Vmax [S] KS [S]
KS现在称为底物常数
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稳态理论
米氏推导酶促反应速度公式时,认为[ES]的积累是快速 平衡的结果,而没有考虑ES E+P这一步。而Briggs认为应 当考虑这一步,因为并不总是K3<<K2, ES E+P这一步也可 能速度很快,这时,E,S和ES将不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布 氏提出稳态理论。
①物理意义: 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
②Km的引伸意义:Km是酶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数据,表示 了酶的一个基本性质.
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 的浓度无关,不同的酶,其Km值不同.
对于专一性不强的酶来说对于每一个底物都有一个 相应的Km值.
当[S]>>Km时
V V max[S] V max[S] V max Km [S] [S]
当[S]=Km时
V V max[S] V max Km [S] 2
米氏方程定量的表达了反应初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三、米氏方程的讨论
2、米式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 1) Km的意义
(单底物酶促反应)
酶的底物饱合现象——中间络合物学说
酶与底物先络合成一个中间产物,然后中间 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产物和游离的酶。
酶催化剂 E S K K 12 ES K3 P E
非酶催化剂
E
SP
中间产物假说证据
Michaelis 与 Menten 提出酶催化动力学
E +S ES E +P

米氏方程动力学曲线

米氏方程动力学曲线

米氏方程动力学曲线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米氏方程动力学曲线,那可真是个有趣的小玩意儿,就像一场生物化学世界里的奇妙舞蹈。

你看啊,米氏方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试图打开酶促反应速度这个神秘大门。

它的方程是v = Vmax[S] / (Km + [S]),这里面的v就像是一个小馋猫,它对底物浓度[S]那可是充满了渴望,就盼着能多吃点底物,好让反应速度快快跑起来呢。

这个动力学曲线啊,一开始的时候就像个刚睡醒的小懒虫,反应速度v 慢慢悠悠地往上爬。

底物浓度[S]就像是给小懒虫的小零食,开始的时候少得可怜,小懒虫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动一动,反应速度增加得那叫一个慢,就像蜗牛在爬玻璃墙。

当底物浓度[S]慢慢增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像小懒虫突然看到了一堆美食,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反应速度v开始蹭蹭地往上涨,就像火箭发射一样,这个阶段就像是曲线的加速期,小馋猫v看到越来越多的底物[S],吃得不亦乐乎,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

但是呢,这小馋猫也有吃饱的时候,就算底物浓度[S]再怎么增加,就像美食多得像小山一样,反应速度v也不会无限制地涨下去了。

这时候就到了曲线的平台期,v就像个吃饱喝足的大肚汉,懒洋洋地不想再动了,它已经达到了最大反应速度Vmax,不管再塞多少底物进去,它也就那么个速度了,就像一辆汽车已经踩到底油门,再怎么踩也快不了啦。

Km这个常数啊,就像是小馋猫的一个小脾气。

如果Km小,就说明小馋猫对底物特别亲近,很容易就和底物结合,反应速度也容易起来,就像两个人一见钟情,一点就着。

要是Km大呢,就像是小馋猫比较挑剔,底物得费好大劲儿才能让小馋猫有反应,就像追一个特别难追的对象似的。

这个米氏方程动力学曲线啊,还像一场音乐会。

底物浓度[S]是乐谱,反应速度v是演奏的旋律。

开始的时候乐谱简单,旋律也简单缓慢。

随着乐谱变得复杂,旋律也变得激昂起来,最后到了高潮,就一直维持在那个美妙的高音上,也就是Vmax啦。

再想象一下,这个曲线就像一个人爬山。

第三章酶酶活力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酶酶活力化学动力学
5 异构酶 Isomerase
A
B
常见的有消旋和变旋、醛酮异构、顺反异构和变位酶类。
合成酶,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C-C、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响。这类反响必须与ATP分解反响相互偶联。 A + B + ATP + H2O ===AB + ADP +Pi 例如,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响: 丙酮酸 + CO2 + ATP + H2O 草酰乙酸+ ADP +Pi
20世纪80年代发现某些RNA有催化活性,还有一些抗体也有催化活性,甚至有些DNA也有催化活性,使酶是蛋白质的传统概念受到很大冲击。
·某些RNA有催化活性〔 ribozyme,核酶〕
1982年美国T. Cech等人发现四膜虫的rRNA前体能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加工,发现RNA有催化活性 。
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酶:指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在抗体分子的可变区 〔即肽链的N端〕是识别抗原的活性区域,这局部区 域被赋予了酶的属性。
1986年美国Schultz和Lerner两个实验室同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道他们成功地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具有酶活性的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1.高效性
E+S
P+ E
ES
能量水平
反应过程
G
E1
E2
转换数〔turnover number, TN or kcat〕:
每秒钟或每分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或每秒钟或每分钟每摩尔酶转换底物的摩尔数。
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这种 专一性是由酶蛋白的立体结构所决定的。可分为: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个 反响, 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有作 用。包括键专一性和基团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不能区分底物不同的立体异构 体,只对其中的某一种构型起作用,而 不催化其他异构体。包括光学专一性 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3.酶促反应动力学

3.酶促反应动力学

t/h
cS /(mmol / L)
0.84 0.68 0.53 0.38 0.27 0.16
t/h
cS /(mmol / L)
7 8 9 10 11 0.09 0.04 0.018 0.006 0.005
1 2 3 4 5 6
例表3-2B时间与蔗糖浓度的关系
ln(CS 0 / CS ) t cS /(mmol / L) CS 0 CS CS 0 CS t/h /( L / mmol ) /[h /(mmol / L)]
rP,max Cs K s Cs
(3-5)
⑶ “拟稳态”假设(G .E .Briggs和J. B .S Haldane,
1925) Cs 》CE,中间复合物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相 结合,从而使反应体系中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
CES k1 k 2 CES CE Km k1 CS CS
第三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3.1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3.1.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3.1.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3.2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3.2.1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3.2.2 固定化酶促反应中的过程分析
3.3 酶的失活动力学 总结
酶的催化反应机制
活性部位(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
解:(1) Cs0=1×10-5mol/L < 0.01Km
Cso rmax ln t Kt Cs Km
t = 1min时,Xs=0.02 Cs=Cso(1-Xs)=1×10-5(1-0.02)=0.98×10-5mol/L K = 0.0202min-1 t = 3min时,Cs=0.94×10-5mol/L,Xs=6%, Cp=6×10-7mol/L (2)同理得 t = 3min时,Cs=0.94×10-6mol/L,Xs =6%,Cp=6×10-8mol/L (3)rmax=KKm=0.0202×2×10-3 =4.04×10-5mol/(L· min)

酶促反应动力学笔记

酶促反应动力学笔记

酶促反应动力学目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米氏方程的推导米氏学说是1913年Michaelis和Menton建立的,认为反应分为两步,先生成酶-底物复合物(中间产物),再分解形成产物,释放出游离酶。

经过Briggs和Haldane的补充与发展,得到了现在的米氏方程。

对于上面的反应,首先有三点假设:第一,底物大过量,即[S]》[E]。

第二,在反应初期,产物浓度极小,忽略逆反应即k-2=0;第三,稳态假设,即随着反应的进行,复合物的形成速度逐渐降低,分解加快,在某一时刻达到平衡,复合物的浓度为常数,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体系达到稳态后,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速度都是常数,且相等。

经测定,酶加入体系后,在几毫秒之内即可达到稳态,所以我们测定的初速度通常是稳态速度。

在产物积累较多之前,体系一直保持稳态,所以反应速度v=k2[ES]。

根据稳态假设,有k1[E][S]=(k-1+k2)[ES],即[ES]=k1[E][S]/(k-1+k2)。

定义(k-1+k2)/k1=Km,因为[E]=[E]0-[ES],故[ES]= [E]0[S]/(Km+[S])。

代入速度方程,得到v= k2[E]0[S]/(Km+[S])。

因为当[ES]=[E]0时速度最大,所以Vm=k2[E]0。

代入,得到下列米氏方程:2.米氏常数的意义米氏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其酶学意义在于,它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不同的酶其Km不同,同种酶对不同底物也不同。

在k2极小时1/Km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越大,亲和力越大。

在酶的多种底物中,Km最小的底物叫做该酶的天然底物。

3.米氏常数的测定从酶的v-[s]图上可以得到Vm,再从1/2Vm处读出[s],即为Km。

但实际上只能无限接近Vm,却无法达到。

为得到准确的米氏常数,可以把米氏方程加以变形,使它相当于线性方程,通过作图得到准确的米氏常数。

米氏动力学

米氏动力学

米氏动力学
米氏动力学(Meyerian Dynamics)是著名的心理学家John Meyer
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他认为,在人们对新情况和变化做出反应时,
会产生三大基本动力:接纳、拒绝和延迟。

这三种动力使我们看待变
化事物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对变化的态度和反应。

米氏动力学的主要概念是,做出正确的反应并不仅仅取决于事实
的认知和外部环境,而且也取决于内在动机、情感因素以及受影响的“感性因素”。

根据米氏动力学,我们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接纳变化、拒绝变化、忽略变化。

接纳变化:人们接纳变化时,意味着他们把变化当作机遇来对待,乐于尝试新的可能性。

他们可能会激发出新的想法和行为来响应变化,对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有积极的行动来实现它。

拒绝变化:有时,我们的反应会停留在拒绝变化的水平上,即坚
持原来的行业或者决定,而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在拒绝前,
我们通常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重新确定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价值
体系上,希望找寻出对待变化的立场。

忽略变化:有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忽略变化。

忽略变化的重要性
是把变化的影响低估,或者直接将之忽略,贴以“慢慢来”的态度,
希望时间能够慢慢地影响变化并使之消失。

米氏动力学是John Meyer提出的一种心理服务动力学框架,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人们对变化的态度和反应,更好地理解和改善
人们的心理反应,以实现全面健康的心理服务。

米氏酶动力学

米氏酶动力学

米氏酶动力学米氏酶动力学是指酶在催化反应中随底物浓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反应速率变化规律,是酶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米氏酶动力学研究不仅对深入了解酶催化机理、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疾病治疗、药物设计等具有应用价值。

米氏酶动力学理论的提出米氏酶动力学理论基于酶催化能力的基本假设,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在催化反应过程中逐渐转化为酶产物复合物。

194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米氏(L. H. Michaelis)和加拿大生物化学家门登(M. L. Menten)首次提出了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被称为米氏-门登方程,是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米氏-门登方程描述了酶催化反应速率(v)与底物浓度([S])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形式:v = V_max [S] / (K_M + [S]),其中V_max为酶最大催化速率,K_M为米氏常数,描述酶与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米氏酶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米氏酶动力学的主要方法有单酶动力学实验、酶速率常数的测定、酶底物复合物的性质研究等。

单酶动力学实验是研究酶单个分子的反应速率,通过光学或荧光显微镜观察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解离过程及反应速率,可获取单个酶在不同底物浓度下的酶速率常数,进而推导出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

酶速率常数的测定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色谱法等,通过测定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

酶底物复合物的性质研究可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研究酶底物复合物的结构、性质。

米氏酶动力学的应用米氏酶动力学的研究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酶催化反应机制的研究、药物研发、生物传感器的设计等领域。

酶催化反应机制的研究是米氏酶动力学的主要应用之一。

通过研究酶底物复合物的性质、反应活化能、中间产物等,深入了解酶催化反应的机制和过程。

药物研发中,米氏酶动力学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效价、毒性等指标,合理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转换生物或生化反应信号的器官,是目前生物医学诊断和生物分析中的重要工具。

酶动力学@生物化学精品讲义

酶动力学@生物化学精品讲义
于对产物的Km值,则反应有利于正反应。否则,有利于逆反应。
2. 解读Vmax
Vmax也是酶的特征常数,然而,在现实的条件下,一个酶促反应很难达 到或者根本就达不到此值。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V只能接近此值。
3. 解读kcat
产 Vkmc物aatx称/E的为t。分酶子的总转数化。数kc,at的具单体位是是指s在-1。单如位果时一间个内酶,遵一守个米酶氏分方子程将,底则物k转cat=变k成2=
米氏方程的推导
• 假定νf表示ES形成的速度,νd为ES解离的速度,那么νf=k1[E][S],
即νd=k-1[ES]+k2[ES]=(k-1+k2)[ES]
• 在稳态时,ES形成的速度与ES解离的速度相等,因此νd=νf。
• 即 k1[E][S]=(k-1+k2)[ES]

• 假 的酶定浓[Et度]表,示则酶[E的t]=总[浓E]度+[E,S[]E。]表于示是游,离①的式酶可浓变度为:,[ES]为与底物结合
合,将导致与活性中心结合的底物不再能够转变为产物。 (2)动力学
Km不变,Vmax降低。
3. 反竞争性抑制剂 (1)性质. 只能与ES结合,但不能与游离的酶结合。一旦它们与ES结
合,将导致与活性中心结合的底物不再能够转变为产物。 (2)动力学
Km降低,Vmax降低。
竞争性抑制剂
ES
I
KI
EI






• 由于酶促反应的初速度即是产物形成的速度,ν =k2[ES],于是,
• 当[S]→∞,酶被底物饱和,这时的反应速度为 最大反应速度Vmax,即
• 最后,米氏方程可重写成:
解读米氏方程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32
33
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34
2.1 底物浓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是决定酶催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酶催化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如图。
35
2.2 酶浓度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足够高的条件下,酶催化反应速度与酶浓度 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36
2.3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When [S] << KM, the enzyme is largely unbound and [E]≈[E]T
27
S+E
kcat/KM
E+P
When [S] << KM, kcat/KM is the rate constant for the interaction of E and S. kcat/KM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catalytic efficiency.
24
25
(3). Kcat/Km
Kcat:反映的是一种酶被底物饱和时的 酶性质。在低[S]下, Kcat则失去了意义。 当[s]<<km, Kcat/Km是一个比较酶催 化效率较好的一个动力学参数。
26
(3)酶的催化效率:kcat/KM 评价
kcat/KM通常被看做酶的效率,Kcat越大或是Km越小,都使得Kcat/Km越 大 在生理条件下,大多数的酶不被底物所饱和,且底物浓度与Km相比要小 的多 。
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
本节主要内容
一、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三、酶活测定
2
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酶动力学

酶动力学

酶动力学——米氏动力学原理摘要:酶是蛋白质分子,通常操纵其他分子- 的酶的底物。

这些目标分子结合到酶的活性部位,并转化为产品,通过一个已知的酵素作用机制的一系列步骤。

这些机制可以分为单基和多基体的机制。

对酶动力学研究,只能绑定一个基板,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旨在衡量亲和力与该酶结合本衬底和周转率。

当酶结合多个基板,如二氢叶酸还原酶,酶动力学还可以显示的顺序,并结合这些基板在哪些产品发布顺序。

例如,结合的酶底物和释放一个多种产品的蛋白酶,它劈开成两个多肽底物蛋白产品之一。

如DNA连接一个核苷酸的DNA聚合酶。

虽然这些机制往往是一系列复杂的步骤,通常就是一个速率决定步骤,确定整体动力学。

这个速率决定步骤可能是一种化学反应或酶的构象变化或基板。

并非所有的生物催化剂的酶是蛋白质;如核糖体RNA的核酶和基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细胞功能,如RNA的剪接和翻译。

核酶和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RNA的核苷酸组成的催化剂,而酶的氨基酸组成。

核酶也履行了反应较有限,但他们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进行分析,可以以同样的方法分类。

关键词:周转率酶动力学米氏方程进度曲线一般原则反应发生率增加为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在由一种酶催化反应衬底非常高浓度饱和使用完全相同的反应物,并产生完全一样的反应相同的产品。

像其他催化剂,酶不改变基材和产品之间的平衡位置。

但是,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饱和。

对于给定的酶浓度和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酶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免费的催化反应,增加底物浓度增加速率是指该酶和底物分子彼此相遇。

但是,在相对较高的底物浓度,反应速度渐近接近理论最大值;酶的活性部位几乎所有被占领的,反应速度是由内在的酶周转率决定。

两个最重要的一种酶的动力学性质是如何迅速成为一个特定酶底物饱和,最大速度,可以实现的。

了解这些特性意味着什么可以做的一种酶,能在细胞中的酶将展示如何应对这些条件的变化。

酶活性测定进度曲线的酶反应。

第三章 酶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酶反应动力学


Et S K m S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v k2 ES
,所以

ES
将(2)代入(1)得:
Et S v k2 K m S
所以
v
k2 Et S (3) Km S
v k2
(2)
当[Et]=[ES]时,
v Vm
第一节单底物酶促动力学
单底物酶促动力学 只有初速度才是酶的反应速度,原因: (1) 底物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减少; (2) 酶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受速度、pH的影响,酶部 分变性; (3) 随时间延长,产物增加,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4) 产物增加,逆反应速度增加。
因此,只有初速度才是酶的反应速度。
一、酶浓度的影响
a Km的物理意义 当V=1/2Vmax时的底物浓度,为Km的物理意义。 即[S]=Km Km单位:m(mol)/L
b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不同酶,Km是不一样的。 底物种类,pH(opt),T(opt) 要定下来。 (E) A+B C+D 此酶有4个Km值
c 在一定条件下,Km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有些酶有很多底物,Km值最小的底物叫此酶的最适
Vm k2 Et
(4)
将(4)代入(3),则:
v
Vmax S K m S
2.2.3 米氏常数的意义
•当v=Vmax/2时,Km=[S]( 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即 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
数值,可鉴别酶。
Km值的物理意义:即是Km值是 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摩尔/升)。 Km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与酶的性 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只是对 一定底物、一定的pH、一定的温 度条件而言。

酶动力学的米氏方程

酶动力学的米氏方程

酶动力学的米氏方程
酶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和酶本身特性的学科。

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使得反应能够在生物体内迅速地进行。

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温度、pH值、浓度以及底物浓度等。

米氏方程是酶动力学中最经典的方程式之一,它描述了酶催化底物反应的速率。

米氏方程的形式为V = Vmax[S] / (Km + [S]),其中V是反应速率,Vmax是酶最大反应速率,[S]是底物浓度,Km是米氏常数。

米氏方程的意义在于,底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也越快,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反应速率逐渐趋向于饱和,即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时酶的饱和状态也逐渐显现,即酶的所有活性位点都被底物所占据,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米氏方程还可以用于分析酶的特性,如酶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

亲和力是指酶与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通过Km值来衡量。

Km 值越小,酶与底物的结合越紧密,亲和力越强。

催化效率是指酶催化底物反应的速率,可以通过Vmax值来衡量。

Vmax值越大,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米氏方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酶,如蛋白酶、核酸酶、多酚氧化酶等。

同时,米氏方程也可以用于研究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性变化,如温度、pH值等。

米氏方程是酶动力学中最基本和最经典的方程式之一,可以用于描述酶催化底物反应的速率和酶的特性。

米氏方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深入研究酶的本质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3.9)
k=0
然后代入此二次方程得到:
{q02 + ϵ2q0q1 + ϵ2(q12 + 2q0q2) + O(ϵ3)} − b{q1 + ϵq1 + ϵ2q2 + O(ϵ3)} + ϵ = 0.
1在技术操作层面,我们可以令式(3.6b)中ϵ
dv dτ
=
u − (u + K)v
=
0,但是其实我们需要的仅
dv dτ
前面有一个参数ϵ。通常在细胞内,总的底物浓度远大于酶的总
浓度:a0 ≫ e0。因此,ϵ ≪ 1。
因为式(3.6b)中的ϵ ≪ 1,我们可以简单的令其右端为零(即在原方程组中
设 dc
dt
=
0,即Briggs-Haldane的quasi-steady-state理论)1,得到
u
v=
,
(3.7)
图 3.1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from Pauling.
3.2 产物生成率和倒易关系
这种神奇的物质被称为酶(希腊词,意为“在酵母中”)。然后人们就开始研究
酶的定量性质。当把给定数量的酶和一定浓度的底物S (底物是生物化学的专有
名词)混合在一起时,人们发现产物生成率J +是底物S 浓度[S ]的非线性函数;而
早先,生物化学家称之为“生物化学活性”,指的是加速某反应或者改变某 溶液颜色的能力。他们尽其所能的从酵母中分离出不同的物质,并研究其生物 化学活性。最终,他们终于可以提纯并结晶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就 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起源。
酶的催化原理基本上可以由著名的transition state theory来解释,即酶可以大 大降低原反应需要跨越的能量势垒,见图3.1。那么酶是如何降低该反应势垒的 呢?与此相关的化学理论有Lock and Key, induced fit, conformational selection等。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March15,2012作业一课件第25页,推导3.18式dUdσ=ε(−U+(U+K−λ)V),(1)dVdσ=U−(U+K)V,(2)U(0)=1,(3)V(0)=0.(4)答:将σ=τε代入方程组(3.7)即可得到(1)−(4)式,略。

作业二酶E和底物S反应,生成P,S+E k1k−1C1k2→E+P,(5)S+C1k3k−3C2k4→C1+P.(6)其中k是反应常数,C1和C2是酶-底物复合物。

用小写字母表示浓度,初值条件s(0)= s0,e(0)=e0,c1(0)=c2(0)=p(0)=0,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下微分方程。

如果ε=e0s0≪1,τ=k1e0t,u=ss0,v i=c ie0,说明无量纲化的反应方程简化为du dτ=f(u,v1,v2),εdv idτ=g i(u,v1,v2),i=1,2.确定f,g1和g2,并说明对τ≫ε,u的变化(uptake)被du dτ=−r(u)=−uA+BuC+u+Du2,1所描述,其中A,B,C,D是正的参数。

当k2=0,画出r(u)粗略图像,并和Michaelis-Menten机制比较。

答: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由反应(5)(6)可得:dsdt=−k1se+(k−1−k3s)c1+k3c2,(7) dc1dt=−k1se−(k3+k−1+k2)c1+(k−3+k4)c2,(8) dc2dt=k3sc1−(k−3+k4)c2.(9)对(7)−(9)无量纲化后得到du dτ=(k1−k3k1u+k−1k1s0)v1+k−3+k1s0uk1s0v2−u=f(u,v1,v2),(10)ϵdv1dτ=−k1s0u+k3s0u+k−1+k2k1s0v1+k−3+k4+s0uk1s0k1v2+u=g1(u,v1,v2),(11)ϵdv2dτ=k3uk1v1−k−3+k4k1s0v2=g2(u,v1,v2).(12)利用拟稳态假设,有(11)(12)式右边等于0,即g1(u,v1,v2)=0,g2(u,v1,v2)=0.代回(10)式解得,du dτ=−r(u)=−uA+BuC+u+Du2,A=k2k1s0,B=k3k4k1(k3+k4),C=k−1+k2k1s0,D=k3s0k−3+k4.r(u)粗略图像见图1,A=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了一种酶反应可能的化学机制(示意图见
图3.2):
E + A k1 EA →k2 E + B
k−1
(3.1)
其中E是酶,A是其底物。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假设有一个酶和底物结合形成的 复合物(中间状态)存在,即当A处于酶中一个具有非常低的介电常数的“口袋”中 时(请记住酶是大分子,比底物大得多),其转化成产物B的速率将显著地快于它 被水包围的情况,因为此时介电常数很大。实际上,该中间状态一直到上世纪 末才在实验中被间接的证实(Lu&Xie, 1998)。
早先,生物化学家称之为“生物化学活性”,指的是加速某反应或者改变某 溶液颜色的能力。他们尽其所能的从酵母中分离出不同的物质,并研究其生物 化学活性。最终,他们终于可以提纯并结晶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就 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起源。
酶的催化原理基本上可以由著名的transition state theory来解释,即酶可以大 大降低原反应需要跨越的能量势垒,见图3.1。那么酶是如何降低该反应势垒的 呢?与此相关的化学理论有Lock and Key, induced fit, conformational selection等。
图 3.2 酶催化反应图示。 以上模型假设反应EA → EB非常快,以至于中间状态EB可忽略,所以直 接考虑B的释放。给定E的浓度,然后提高A的浓度,最终A的浓度将比E的浓 度大得多:[A] ≫ [E](方括号是化学中表示浓度的标准符号)。但是,由于复合 物EA的浓度被E的总浓度(Etot)所限制,反应式(3.1) 的第二个反应的速率最终 将达到其最大值:k2 · Etot。这就是非线性关系的来源。 3.3.1 MM动力学方程
= u − (u + K)v
u(0) = 1
(3.5)
(3.6a) (3.6b) (3.6c)
– 23 –
3.3. Michaelis-Menten (MM)理论
v(0) = 0
(3.6d)
其中
λ = k2/(k1a0), K = (k−1 + k2)/(k1a0), ϵ = e0/a0.
我们注意到在
当然,当酶的总浓度和底物总浓度差不多时,这种米氏动力学就会有问题 了(图3.4)。
3.3.4 MM动力学,饱和度和双分子反应
以上的讨论说明,在大的时间尺度上,MM方程的外部解是一个很精确的 近似。这正是确认了经典MM方程的合理性,即
d[B] d[A] =− =
k2e0[A] .
dt
dt Km + [A]
仅是u − (u + K)v
=
0,而不是真正的
dv dτ
=
0,因为v会一直随着u的变化而变化。
– 24 –
整理上式的左边我们有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q02 − bq0} + ϵ{2q0x1 − bq1 + 1} + ϵ2{q12 + 2q0q2 − bq2} + O(ϵ3) = 0. (3.10) 式(3.10)给出了一个由无穷多个线性代数方程组成的系统,系数q满足:
V (0) = 0
(3.17a)
(3.17b) (3.17c) (3.17d)
这里仍然有一个ϵ,但是问题在于已经没有奇异性了。这已经可以用规则的摄动 方法解决了,其低阶近似可以令ϵ = 0来得到。
因此
1 − e−(1+K)σ
U (σ) = U (0) = 1, V (σ) =
,
1+K
(3.18)
后 者 是 从 dV
实际上,
1 J+

1 [S]
却具有线性关系(因此非S
k→[E]
P 型反应),这被称作是酶动力学
– 21 –
3.3. Michaelis-Menten (MM)理论
的双倒数(倒易)关系。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上所测得的反应速率其 实就是在实验刚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3.3 Michaelis-Menten (MM)理论
些变量(快变量)的变化远远快于其它变量(慢变量)的基础之上的,这也被称为
“时间尺度分离”。
为严格解释这件事情,首先我们引入无量纲的变量和参数:
然后方程变为
u(τ ) = a(t)/a0, v(τ ) = c(t)/e0, τ = k1e0t,
du = −u + (u + K − λ)v,

dv
ϵ dτ
3.3.2 奇异摄动的例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一个简单的代数方程x2 − bx + ϵ = 0并
计算其解。如果我们令ϵ = 0,我们就有x1,2 ≈ b, 0。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摄动
方法(x作为ϵ的函数做Taylor展开,类似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来得到更好的结
果,其中设
∑ ∞ x = qkϵk
b ± b(1 − 2ϵ/b2 − 2ϵ2/b4)
(
ϵ
ϵ2 )
( ϵ
ϵ2 )
≈ 2
2
= b − b − b3 , b + b3 . (3.12)
摄动方法是工业计算在计算机之前应用的主要方法。
但是,怎么来确定ϵx2 + bx + c = 0的近似解呢? 如果我们令ϵ = 0,则 有x = −c/b。因此我们将丢失该方程的一个解。其实我们有1
当[A] ≪ Km时,该函数随着[A]线性增长;另一个是当[A] ≫ Km时,该函
数是常数,与底物浓度无关。在前一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双分子反应机制
d[B] dt
=
d[A] − dt

k2 Km
e0
[A]
when [A] ≪ Km,
(3.20)
– 27 –
3.3. Michaelis-Menten (MM)理论
引入符号:
[A] = a, [E] = e, [EA] = c, [B] = b, e + c = e0, a + b + c = a0. (3.2)
然后根据上一章的化学动力学理论(质量作用定律),我们得到微分方程:
da dt = −k1ea + k−1c,
– 22 –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3.1 酶:作为催化剂的蛋白质
生物体内的很多化学反应,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反应物放在实验器皿内,那 么其反应速率是非常非常慢的。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如果把磨碎 的酵母也放到该实验器皿内,那么其反应速率将突然加快:加速将达到1010倍 甚至更多!
=
τ ϵ

替τ
(பைடு நூலகம்什么是
更短的时
间尺
度?请思考),
τ σ = , u(t) = U (σ), v(t) = V (σ).
ϵ
(3.16)
我们可以重新把微分方程(3.6)写成(作业1,推导之)
dU dσ = ϵ (−U + (U + K − λ)V ) , dV
= U − (U + K)V dσ U (0) = 1
1这里用到了√1

x

1

1 2
x

1 8
x2
(泰勒展开前三项),当x很小的时候。
– 25 –
3.3. Michaelis-Menten (MM)理论
式(3.8)可以改写成(1
+
K u
)du
=
λdt,因此在初值u(0)
=
1下可解得
u + K ln u = 1 − λt.
(3.14)
因此u当t

∞时递降到0。当t
图 3.3 酶与底物的结合。
dc dt = k1ea − k−1c − k2c
(3.3)
其初始状态为
a(0) = a0, b(0) = c(0) = 0, e(0) = e0.
(3.4)





态(quasi-steady-state)假





dc dt




于0,




出A → B的近似反应速率。那么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呢?拟稳态假设是建立在某
√ −b ± b2 − 4ϵc
( c
c2 )
( b
c
c2 )
x1,2 =

≈−
+ϵ b b3
,−
ϵ

b

ϵ b3
.
(3.13)
丢失的解关于ϵ奇异,并趋于∞。方程解的这样一个突然变化,即丢失一个解, 被称作奇异摄动问题。
3.3.3 奇异摄动理论:外部和内部解以及它们的匹配
上面这个例子提示我们可以令ϵ = 0,但是要小心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 (U
+ K)V
=
U










量v(t)的



1+K ϵ

– 26 –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当σ

∞,
V (σ)

1 1+K
和U
(σ)

1。这就把v(0)和u(0)在快慢两个尺度上匹配
起来了(图3.4B)。
在时间尺度τ 的解被称作该奇异摄动问题的外部解;而时间尺度σ的解被称 作内部解。它们在σ = ∞和τ = 0的匹配为MM模型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定量结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