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全册模拟试题2017.3.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力学》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

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100分) 1、图示受力杆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段的轴力为0 B 、B

C 段的轴力为0 C 、AB 段的轴力为2P

D 、BC 段的轴力为P

2、两矩形截面的简支梁,其截面面积和跨度相同,截面的宽度比b1∶b2=1∶2 ,在承受相同的荷载作用下,两梁的最大正应力之比σ1max ∶σ2max 为

A 、1∶4

B 、1∶2

C 、2∶1

D 、4∶1

3、相同截面积的圆形、矩形、工字形截面梁,它们的抗弯承载力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 、圆形、矩形、工字形 B 、矩形、圆形、工字形 C 、矩形、工字形、圆形 D 、工字形、矩形、圆形

4、简支梁在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 。

A 、内力图具有正对称

B 、内力图具有反对称

C 、剪力图正对称,弯矩图反对称

D 、剪力图反对称,弯矩图正对称 5、梁发生弯曲变形时,其变形大小可用 衡量。

A 、强度

B 、挠度

C 、刚度

D 、抗弯截面系数 6、下面平面图形几何量中,其值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的是

A 、面积

B 、面积矩

C 、惯性矩

D 、抗弯截面系数 7、杆件在轴向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是 。

A 、轴向伸长

B 、轴向缩短

C 、轴向伸长或缩短

D 、以上都不是 8、细长压杆在轴向力的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称为 。 A 、强度 B 、刚度 C 、稳定性 D 、失稳 9、轴向拉(压)变形时,截面正应力的分布规律是 。

A 、线性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抛物线分布

D 、随机分布 10、弹性模量

E 与 有关。

A 、截面粗细

B 、外力作用方式

C 、所用材料

D 、杆件长短 11、一端是固定铰支座,另一端是可动铰支座的梁是 。 A 、简支梁 B 、外伸梁 C 、悬臂梁 D 、无法确定 12、集中力作用处,梁的内力图变化情况是 。

A 、剪力图不变,弯矩图不变

B 、剪力图不变,弯矩图突变

C 、剪力图突变,弯矩图为下凸的抛物线

D 、剪力图突变,弯矩图折成尖角

13.梁有四种截面形状:工字型、矩形、圆形、圆环形,其截面面积相等。若从强度方面考虑,则截面形状最不合理的是 。

A 、工字型

B 、矩形件

C 、圆形

D 、圆环形 14、如图所示,某平面图形为正三角形,形心为C ,则该正三角形对三个平行轴的惯性矩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I Z1>I Z2>I Z3

B 、 I Z1>I Z3>I Z2

C 、 I Z1<I Z2<I Z3

D 、 I Z2<I Z1<I Z3

15、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其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的变形是 。

A 、轴向拉伸变形

B 、轴向压缩变形

C 、 剪切变形

D 、弯曲变形 16、满跨均布荷载悬臂梁,截面为矩形,其最大拉应力发生在 。

A 、固定端截面上边缘处

B 、固定端截面中性轴处

C 、固定端截面上边缘处

D 、自由端截面处

17、关于常见的矩形截面梁“立放”比“平放”合理的原因分析,下列错误的是 。

A 、“立放”比“平放”时受到的弯矩值小

B 、“立放”比“平放” 时截面抗弯系数大

C 、“立放”比“平放”时受到的正应力小

D 、“立放”比“平放”时截面惯性矩大 18、关于平面图形的形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平面图形的形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B 、形心一定在平面图形上

C 、

形心一宊在平面图形的对称轴上 D 、形心的位置与坐标轴的选取一定无关 19、梁同一截面上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相等的条件是 。

A 、截面沿中性轴对称,跟材料无关

B 、截面是对称的,材料是塑性材料

C 、截面是对称的,材料是脆性材料

D 、截面是不对称的,跟性材料无关 20、轴向拉压杆件的某截面左半段和右半段上作用的内力是 。 A 、 一对平衡力 B 、一对平行力 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 、约束反力

21、由两杆铰接而成的三角架(如图所示),杆的截面面积为A ,弹性模量为E,当在节点B 处受到的铅垂直荷载P 作用时,铅垂杆AC 和斜杆BC 的变形应分别为 。 A 、PL/EA,4PL/3EA B 、0,PL/EA C 、PL/2EA,PL/6EA D 、PL/EA,0 22、测得钢丝的应变ε=5.5×10-4,则钢丝在长度10m 内的绝对伸长值为 。 A 、55mm B 、0.055mm C 、5.5mm D 、0.55mm 23、如图所示杆件中间截面的内力大小是 。 A 、0 B 、5KN C 、10KN D 、无法确定

24、直杆AB 的B 端受轴向拉力P 的作用,(如图所示)若将力P 移至截面C ,则正确的说法是 。 A 、对支座反力由影响 B 、对直杆AB 的内力有影响 C 、对直杆对直杆AB 的变形无影响 D 、对直杆AC 的内力有影响 25下列与截面尺寸无关的量是 。

A 、内力

B 、应力

C 、刚度

D 、柔度

26、关于梁的弯矩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布荷载作用段剪力为常数

B、均布荷载作用段弯矩图为一斜直线

C、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无变化

D、集中力作用处弯矩图有突变

27、为了保证材料的强度储备,安全系数n取值范围应该为。

A、n=1

B、n>1

C、n≥10

D、n<1

28、当梁上某段没有荷载作用时,该段梁( )

A、剪力图形为零、弯矩图形为水平直线

B、剪力图形为水平直线、弯矩图形为斜直线

C.剪力图形为斜直线、弯矩图形为二次曲线

D.剪力图形为水平直线、弯矩图形为二次曲线

29、杆件受到轴向拉力作用,随着拉力的减小,杆的长度将。

A、缩短

B、伸长

C、不变

D、不能确定

30、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受轴向拉伸的杆件长度增加一倍,则线应变。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确定

31、纯弯曲梁的横截面上。

A:只有剪力 B:只有弯矩 C:同时有剪力和弯矩 D:无内力

32、不能提高梁抗弯刚度的措施为。

A、改善加载方式

B、采用合理的截面以增大惯性矩

C、降低最大弯矩值

D、增大梁的跨度

33、梁弯曲时,梁的中性层。

A、不会弯曲

B、不弯曲但长度会改变

C、会弯曲但长度不改变

D、弯曲的同时长度也改变

34、圆形截面钢梁,如果把它制成等面积的空心圆截面钢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很危险

B、比较合理,因为可以增加抗弯截面系数

C、圆心附近的材料可以承担剪力,不宜去掉

D、圆心附近的材料可以承担正应力剪力,不宜去掉

35、两矩形截面的简支梁,其跨度相同,截面的宽度比b1∶b2=1∶2 ,h1∶h2=2∶1,在承受相同的荷载作用下,两梁的最大正应力之比σ1max∶σ2max为。

A、1∶4

B、1∶2

C、2∶1

D、4∶1

36、两根跨度相同,荷载相同的木梁和钢梁,其截面不同,它们在相应截面的()是相同的。

A、弯矩

B、正应力

C、剪应力

D、变形

37、梁发生弯曲变形时,其变形大小可用( )衡量。

A、强度

B、挠度

C、刚度

D、抗弯截面系数38、满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跨中弯矩M=20KN·m,跨度L=4m,则离支座a=1m处截面的弯矩值为()。

A、5KN·m

B、10KN·m

C、15KN·m

D、20KN·m

39、跨度为L的简支梁,在其跨中上作用一集中力P,则其跨中弯矩值为()。

A、PL/2

B、PL/4

C、PL2/4

D、PL2/8

40、轴向拉压变形时,与杆件线应变有关的因素是。

A、外力

B、外力与截面面积

C、外力和材料

D、外力、截面积、材料

41、下列是指杆件的抗拉压刚度。

A、E

B、EA

C、EI

D、WZ

42、两截面不同、长度相同、材料相同的拉杆,在相同的拉力作用下,相同的是。

A、弹性模量

B、正应力

C、纵向线应变

D、纵向变形

43、受轴向压缩的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仅长度增加1倍,其线应变、

A、不变

B、减少1倍

C、增加1倍

D、增加2倍

44、相同截面面积的圆形、矩形、工字形受压柱,它们的稳定性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圆形、矩形、工字形

B、矩形、圆形、工字形

C、矩形、工字形、圆形

D、工字形、矩形、圆形

45.跨度为L的简支梁,在跨中作用集中力F,则其最大弯矩为。

A、1/2FL

B、1/4FL

C、1/8FL

D、1/16FL

46.满跨均布线荷载悬臂梁,截面为矩形,其最大拉应力发生在。

A、固定端截面的上边缘处

B、固定端截面的中性轴处

C、固定端截面的下边缘处

D、自由端截面处

47.满跨均布线荷载简支梁,最大正应力σmax发生在()。

A、跨中截面处

B、跨中截面中性轴上

C、跨中截面上下边缘处

D、支座截面处48.提高梁刚度最有效的措施是()。

A、增大梁的抗弯刚度

B、减小梁的跨度

C、改善加载方式

D、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

49.一端是固定铰支座,另一端是可动铰支座的梁是()。

A、简支梁

B、外伸梁

C、悬臂梁

D、无法确定

50、衡量材料强度指标是。

A、弹性极限与屈服极限

B、屈服极限与强度极限

C、弹性极限与强度极限

D、比例极限与屈服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