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记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INTRO(前瞻记忆实验范式)

INTRO(前瞻记忆实验范式)

简介前瞻记忆是有关人们如果产生、保持并在一定的延时后执行意图行为(延迟意图)的领域,这种功能不是被单独的一个结构所支持,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情境涉及到前瞻记忆。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是指对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将来的某种意向和计划的记忆。

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人们记得要去做某事,例如,记住15分钟后给朋友打电话、记住回家途中经过超市买牙膏、记住离开家之前关好门窗等等。

空间(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思想源于双重任务范式,双重任务范式最初由Einstein和McDaniel(1990年)设计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前瞻记忆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对无关变量提供了更多的控制。

该方法为:先告诉被试将要完成一个任务,使被试认为这个任务是实验的基本任务(实际为进行中任务,ongoing task)。

前瞻记忆任务安插在这个持续的进行中任务之中,这符合现实世界的前瞻记忆任务,即一般人们必须在某个时刻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话动而去执行前瞻记忆话动。

在进行中任务的指导语后,给被试前瞻记忆任务的指导语,一般是要求被试在进行中任务中如果看见某些特别的目标事件(Target Event),就完成某个任务(如按某键),前瞻记忆指导语后,呈现一个或多个干扰任务,以便使被试对前瞻记忆产生足够的遗忘,最后呈现进行中任务,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前瞻记忆任务,被试对目标词做出反应(即执行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为测量的因变量。

其后的实验研究大都采用这种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前瞻记忆任务,干扰任务,靶事件及所嵌入的回溯记忆任务的形式和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West等人(2001, 2006)为了探索工作记忆与前瞻记忆关系问题,以N-back的工作记忆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将前瞻记忆任务嵌入其中,从而对进行中任务的不同认知需求水平是否影响前瞻记忆进行研究。

综上,本研究采用前瞻记忆的双重任务范式,选取可以反映不同认知负荷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考察不同视觉或者空间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情况。

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影响因素及脑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影响因素及脑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影响因素及脑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老年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影响因素及脑机制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老年人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前瞻记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前瞻记忆能力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交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前瞻记忆是指能够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和计划的记忆系统。

在老年人中,前瞻记忆的表现往往较差,这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生理和认知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究老年人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脑机制,并发掘相关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寻找改善老年人前瞻记忆能力的措施和方法,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的影响因素,如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

2.通过行为实验、神经心理评估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老年人前瞻记忆的基本特征和神经机制。

3.应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等)深入研究老年人前瞻记忆的脑机制,分析其神经网络和关键脑区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1. 采用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态、生活经历等。

2. 运用多种行为实验和神经心理评估技术,对老年人的前瞻记忆进行严格测试和分析,如进阶数学、对象位置记忆、插值序列、序列语境。

同时,采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的方法来改善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

3.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脑电图技术(EEG),探究老年人前瞻记忆的神经网络和关键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海马、纹状体、背外侧前额叶等区域的活动变化,以及不同条件下脑区间的同步和相干性变化。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并描述其神经网络与关键脑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的干预方案,预期成果包括:1. 描述老年人前瞻记忆表现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前瞻记忆的干预和改善提供依据。

前瞻记忆

前瞻记忆

A.低强度的愉快情绪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没 有影响; B.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能显著提高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的 前瞻记忆成绩,并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 C.高强度的愉快情绪会降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 忆成绩,对前者的阻碍作用小于后者。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包括的三个部分:

第三:愉快情绪
(1)愉快情绪:指当情境被评价为安全的和熟悉的,或者事件被理解为个 人目标取得进步和实现时而产生的情绪感受。是正性情绪中的一种, 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情绪之一 (2)愉快情绪研究的三种类型: A.把愉快情绪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他们的 关系进行讨论和思辩; B.把愉快情绪作为正性情绪的代表与恐惧、焦虑、沮丧等负性情绪 进行对比,考察他们对因变量的影响; C.把愉快情绪做为一个单独的变量来考虑.
实验设计
实验过程 A.被试选择:随机选取100名大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男女性别参半,无色 盲色弱,听力正常.熟悉计算机操作. B.分组和情绪诱发:
控制组(25)人 实验组1(25)人 实验组2(25)人 实验组3(25)人
呈现几何图片且没有背景音乐, 判断图形面积大小
呈现低情绪诱发图片且播放低情绪诱发音乐, 判断图片颜色种类

理论方面: A.国内关于前瞻记忆的研究并不多,前瞻记忆研究可以使人们对记忆有一个更加完 整的认识。 B.对愉快情绪与前瞻记忆关系的研究是对前瞻记忆理论特别是情绪与前瞻记忆关系 理论的重要补充,可拓究证据。 C.人们以前主要关注负性情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忽视积极情绪的作用。目前研 究者们越来越关注正性情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愉快情绪对前瞻记忆成绩 的影响顺应了情绪研究的新潮流。 实践方面: A.情绪与前瞻记忆影响的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最佳的前瞻 记忆效果,改善老年人前瞻记忆困扰问题。 B.该研究将为教育、特殊行业(如飞行员)人才选拔、突发事件处理(如应急预案及时 有效提取以致实施)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C.在临床上,该研究的结果可以指导医生和患者在情绪控制方面进行干预,以达到 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导言:情绪对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情绪的不同状态可能会对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前瞻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指的是能够记住将来需要完成的任务或事件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方法:1.假设:-H0: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没有影响;-H1: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有影响。

2.受试者:-200名健康成年人,均无认知障碍或心理疾病。

3.实验材料:-情绪诱发材料:情绪图片库,包括正面、负面和中性的图片;-前瞻记忆任务材料:包含10个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包括1个要求参与者记住的任务,例如购买件物品等。

4.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双盲、随机、交叉设计;-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组(正面情绪组、负面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每个被试需要接受不同情绪图片的呈现以诱发相应的情绪状态;-实验使用3个不同情绪诱发代码,每组受试都将接受不同类型的情绪诱发代码;-每组情绪诱发前后均进行前瞻记忆任务;-前瞻记忆任务顺序随机。

5.实验程序:-受试者入组前接受情绪评估,以确定其基线情绪状态;-实验过程中,每个受试者将接受情绪诱发代码呈现,保持对应情绪状态至少10分钟;-情绪诱发代码呈现后,利用前瞻记忆任务检测受试者的前瞻记忆表现;-每个受试者将完成三个情绪状态下的前瞻记忆任务。

6.数据分析:-对于每个受试者的前瞻记忆任务,记录正确完成的任务数量;-应用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不同情绪状态下前瞻记忆任务的差异,以确定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若ANOVA结果显著,进行事后多重比较(例如Tukey HSD)以确定不同情绪状态组间的差异。

讨论: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预计正面情绪状态可能会提高前瞻记忆能力,而负面情绪状态可能会降低前瞻记忆能力。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得出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并深入了解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记忆实验报告

记忆实验报告

记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记忆的特点和记忆过程。

通过对被试者的观察和测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记忆的重要发现。

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允许我们保存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信息。

然而,记忆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会出现遗忘、失真或干扰等问题。

因此,了解记忆的特点和记忆过程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试被试者的记忆能力,探讨记忆的相关特征。

方法:1. 受试者选择:我们从大学校园中随机选取了50名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受试者。

2.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一套标准的记忆测试材料,包括20张图片和20个单词。

这些材料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记忆挑战性。

3. 实验程序:a. 第一阶段:被试者被要求在5分钟内仔细观察和记忆呈现在屏幕上的图片和单词。

他们被告知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测试中用于回忆。

b.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结束后,被试者需要进行一个填空测试,以回忆他们在观察阶段看到的图片和单词。

c. 第三阶段:在填空测试完成后,被试者被要求对第一阶段中呈现的图片和单词进行选择性回忆。

他们需要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结果:1. 记忆表现:根据填空测试和选择性回忆测试的结果,我们发现被试者对图片和单词的记忆能力存在差异。

其中,图片的记忆表现略优于单词。

2. 遗忘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者对图片和单词的记忆逐渐减弱。

在测试后的24小时内,被试者的记忆几乎消失。

3. 干扰效应:在填空测试中,一些被试者可能会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出现与实际记忆不符的答案。

4. 学习策略:一些被试者采用了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记忆表现,如组织信息、重复学习等。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即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发现,图片相对于单词在记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可能与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关。

自主实验 前瞻记忆和情绪实验报告

自主实验  前瞻记忆和情绪实验报告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 的影响
实验设计及实验目的
本实验属于单因素三水平的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情绪状态(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 因变量:(1)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成绩;(最重要的) (2)词语归类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3)词语归类任务的正确数。 实验目的:探讨三种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 词语归类在实验中只是一个干扰任务,就是要看在执行该任务 时,被试是否有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反应。
结 束 语
呈现3个练习
情绪启动阶段
实验结论: 1.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 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2.不同情绪状态对词语归类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数的 影响不显著。
实验总体思路
随机选取心理系大一二本科生60名女生为被试,将 其分成三组,然后分别对这三组进行正性、中性以及负 性情绪的诱导,然后来完成词语归类的任务,在这个过 程中,还要同时兼顾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任务,记录好 词语归类的反应时和正确数以及前瞻记忆的成绩。
思路中需要解释的两个问题:
(一)被试选择全部为女生: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的,班级中男女比例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女生居多,所以被试以女生为主。也因为此原因,所以本 实验不能分析男女性别差异,这是本实验的的一个不足之处。)
1. 研究者分别探讨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 表明愉快情绪对前瞻记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高状态焦虑者的前瞻 记忆成绩较高。 2. 低强度的愉快情绪对前瞻记忆没有影响,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显 著地提高前瞻记忆的成绩,而且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促进作用小于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高强度的愉快情绪会提高前瞻记忆的成绩,但是 整体效果小于中等强度的。 3. 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中,抑郁情绪影响被试认知资源的分配,使得 被试用于当前任务的资源减少,而且具有抑郁气质的被试已自行发展出 了适应自我的行为模式,实验中的表现优于实验前的预期。

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抽取了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大一二本科生共60名被试,被试分为三组,分别对他们进行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的诱导,以词语归类作为干扰任务,主要考察三种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不同情绪状态对词语归类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数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基于时间文献综述1.前瞻记忆:1.1含义: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

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

1.2 分类: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虽然Kvavilashvili (1992)提出了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但目前研究中多采用前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

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

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

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

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

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自我发动的认知过程,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前瞻记忆实验范式

前瞻记忆实验范式

前瞻记忆实验范式(一)前瞻记忆实验范式分类前瞻记忆是指对于将来要完成的动作或事件的记忆,是认知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范式来研究前瞻记忆:1. 提醒任务范式(Reminder Task Paradigm):在这种范式中,参与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记住一些特定的信息,然后在稍后的时间内回忆这些信息。

在回忆之前,会给出一些提示,如声音、光线等,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回忆起之前的信息。

这个范式可以用来研究个体的前瞻记忆能力以及对前瞻记忆的编码和提取的影响。

2. 延迟匹配任务范式(Delayed Matching Task Paradigm):在这种范式中,参与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些不同的刺激物,然后在稍后的时间段内将它们与之前观察到的刺激物相匹配。

如果参与者能够正确地将它们匹配起来,说明他们具有良好的前瞻记忆能力。

这个范式可以用来研究个体的前瞻记忆能力和对时间信息的加工方式的关系。

3. 目标导向任务范式(Goal-directed Task Paradigm):在这种范式中,参与者需要根据一定的目标来完成一些任务,如走迷宫、寻找隐藏的物品等。

如果参与者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说明他们具有较好的前瞻性思维和计划能力。

这个范式可以用来研究个体的前瞻记忆能力和决策制定之间的关系。

(二)前瞻记忆实验范式的区别前瞻记忆实验范式主要有几种,包括提醒任务范式、延迟匹配任务范式和目标导向任务范式。

然而,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基于时间、基于事件和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的区别。

例如,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需要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在一段时间过后去执行一个行动。

而实验室的双任务范式是研究前瞻记忆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基本特点是同时进行两种任务:正在进行的任务为背景任务,而被试需要执行的前瞻记忆任务通常需要打断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

另外,一些研究还对比了不同类型前瞻记忆的表现。

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中,被试的表现显著优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五节前瞻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五节前瞻记忆

任务是当通过已设定在该时间要完成某项任务的
那些小格或者碰到指定的事件时,向主试报告要
求完成的那些任务。
实验二为“真实的一周”,任务基本与前面的 一样,但也不必真正去做,只要在便携式的录音
机前(有时间记录功能)说明一下即可视为完成
了前瞻记忆任务,要求是不能有外部提醒物。
前瞻记忆的研究

TAP效应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前瞻记忆
含义
前瞻记忆是指对于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 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回溯记忆:是对过去发生事件或行为的 记忆。即记忆信息均指向过去。
前瞻记忆的类别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需要人们在一个特定 时间或在一段时间过后去执行一个行动。 如12:00去办公室找辅导员;
下星期二去做实验;
实验3
兰德尔和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 “虚拟的一周”的老少皆宜的游戏。参加者随 骰子的转动而沿着木板移动,路过事件框架时 拿起事件卡,卡上标明一天的活动和三个关于
活动的选择,
在作出一个选择后,翻转卡片,此时卡片上会 出现要求掷骰子的命令(干扰任务)。前瞻记忆
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要大于基
于事件的。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关系 Einstein和McDaniel(1990)曾指出前瞻记忆任务
包括两个成分:前瞻成分(prospective com-ponent) 和回溯成分(retrospective component)。前瞻成分 是指个体必须记住在适当时机去执行一项活动; 而回溯成分是指个体必须记住要去执行的这项活 动内容以及执行活动的时间。
因此,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 就有4种组合情况,即语义-语义,知觉-知觉, 语义-知觉,知觉-语义。一些研究表明,前两 种情况,即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 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后两种,这就是TAP

认知心理学--前瞻记忆

认知心理学--前瞻记忆


影响因素
• 提示物、靶事件和情境对 前瞻记忆的影响 • 年龄因素在前瞻记忆中的 作用 • 其他因素对前瞻记忆的影 响
脑机制
• 1998年,Jiro Okuda运用PET技术通过让被试在较短时间内的前 瞻记忆任务的完成,对前瞻记忆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 • 2001年,Jiro Okuda运用fMRI技术对前瞻记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 同年,Paul Burgess等也用PET技术对前瞻记忆的脑机制进行了 研究。
前瞻记忆组成部分的脑机制研究
与前瞻记忆组成有关: 前侧颞叶
与前瞻记忆的监控有关: 前额叶皮质(PFC)为中心的多个脑区的互动
与前瞻记忆编码加工、储存提取有关: 额叶和内侧颞叶
前瞻记忆的年龄因素的脑机制研究
Robert Westdeng等运用 ERP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年龄因素 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发现与年轻人相比,在进 行前瞻记忆任务的过程中,年 龄因素影响到了前侧颞叶对于 前瞻记忆线索的监控,导致监 控出现了下降,也就是说老年 人与乃年轻人前瞻记忆的差别 主要出现在线索识别这一阶段。
Ⅳ. Remembering to do things at a future
time
Craik,1993
研究背景
70年代开始,人们对的记忆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70 认为传统的记忆研究没有走入生活、指导指导生活。 Neisser关注研究的生态效度(Eeologieal Validity) Neisser 的观念影响。 前瞻记忆更加重视自然情境和研究发现的实用性
to carry out a particular action at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Kvavilashvili,1987,1996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前瞻记忆是指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和计划的能力。

它是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计划、决策和行为。

然而,前瞻记忆的发
展和表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情绪状态、认知控制能力等。

因此,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前瞻记忆的发展和表现规律具有重要
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前瞻记忆的发展和提高提供科学证据和
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验数据,选
取相关因素,包括情绪、专注力、工作记忆、认知控制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其
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
1. 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2. 专注力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3. 工作记忆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4. 认知控制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对于情绪、专注力和工作记忆等因素,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
任务,进行实验,并分析数据。

对于认知控制因素,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
合的方法,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进行探讨。

三、研究意义
前瞻记忆是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
解前瞻记忆的发展和表现规律,为个体提高前瞻记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研究
的结果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关于前瞻记忆的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拓宽人类认知研
究的视野。

记忆小实验报告

记忆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记忆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的记忆训练,探究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个体在记忆过程中的特点和差异。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XX大学心理实验室实验对象:随机抽取的2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实验器材:电脑、耳机、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评分标准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分别编号为A、B、C、D组。

每组在实验前接受相同的记忆指导。

2. 实验过程:(1)A组:采用传统记忆法,即直接将记忆材料读给实验对象,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记住材料内容。

(2)B组:采用联想记忆法,即要求实验对象将记忆材料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3)C组:采用故事法,即要求实验对象将记忆材料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记忆效果。

(4)D组:采用数字编码法,即要求实验对象将记忆材料转化为数字编码,提高记忆效率。

3. 实验材料:随机抽取20个单词作为记忆材料,要求实验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记忆任务。

4. 实验评分:实验结束后,由两名评分员对实验对象的记忆效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员根据实验对象对记忆材料的记忆程度,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完全记住、部分记住、忘记、完全不记得。

- 根据实验对象的记忆等级,给予相应的分数,分数越高,记忆效果越好。

实验结果:1. A组平均分为6.2分,B组平均分为7.5分,C组平均分为8.1分,D组平均分为7.8分。

2.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C组在记忆效果上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5)。

3. 在记忆过程中,A组实验对象普遍反映记忆难度较大,容易忘记;B组实验对象表示联想记忆法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C组实验对象认为编织故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材料;D组实验对象认为数字编码法提高了记忆效率。

实验分析:1. 故事法在记忆效果上显著优于其他方法,可能是因为故事法能激发个体的想象力,将记忆材料与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新的记忆网络。

研究记忆的实验报告(3篇)

研究记忆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记忆是人们获取、存储和提取信息的重要能力,对于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一项记忆研究实验,旨在探讨不同条件下记忆效果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2. 探究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的影响;3. 分析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严重心理疾病。

2. 实验材料:选择10组记忆材料,每组材料包含5个词汇,其中3个词汇为高频词,2个词汇为低频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方法:复述法、联想法)× 2(记忆材料:高频词、低频词)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其了解实验要求。

(2)实验过程:① 复述法:实验对象阅读每组材料,并在阅读完毕后,尽量回忆并复述出材料中的词汇。

② 联想法:实验对象阅读每组材料,并在阅读完毕后,尽量根据材料中的词汇进行联想,将词汇与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联系起来。

(3)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其记忆效果。

四、实验结果1. 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1, 28) = 5.36, p < 0.05)。

联想法组的记忆效果优于复述法组。

2. 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1, 28) = 7.89, p < 0.05)。

高频词组的记忆效果优于低频词组。

3. 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2, 56) = 3.25, p < 0.05)。

其中,高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优于低年级学生。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联想法在提高记忆效果方面优于复述法。

这可能是因为联想法能够将记忆材料与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和提取速度。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学号专业姓名穆楠实验日期教师签字成绩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提示线索的方式对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记忆内容逐渐成为记忆研究中的热点,例如自传体记忆、证人证词记忆、闪光灯记忆等。

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也是其中的一个。

前瞻性记忆是相对于回溯性记忆( ret rospectivememory) 提出的。

回溯性记忆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行为的记忆,而前瞻性记忆要记住的是将来在适当时机完成某项活动,例如要记着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记着一小时以后给朋友打电话等。

相对于回溯性记忆的大量研究,有关前瞻性记忆的研究还很少,并且一般和年老化联系起来。

前瞻性记忆对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活动功能的维持(比如要在固定时间服药) 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研究前瞻性记忆和年老化的关系也可以为前瞻性记忆/ 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在很多的回溯性记忆研究中,例如自由回忆、再认和线索回忆中都发现了和年龄有关的成绩下降。

那么对于前瞻性记忆来说,是否也存在和回溯性记忆一样的年老化现象呢? 研究者们针对前瞻性记忆和年龄老化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关于前瞻性记忆的实验研究人们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范式。

1990 年Einstein 和McDaniel[2 ] 发展了前瞻性记忆的实验室研究,其实验方法逐渐成为前瞻性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

他们模仿现实中的前瞻性记忆,采用一种类似于双任务的作业,使诱发前瞻性记忆出现的目标事件出现在其他正在进行任务上。

在实验中,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单词,被试看到“回忆”字样时,则按顺序回忆呈现的词。

在实验开始之前,告诉被试无论什么时候看见某个单词,都要按某个反应键(单一前瞻性记忆目标事件) 。

结果在前瞻性记忆成绩上没有发现年龄的效应。

随后人们针对前瞻性记忆和年龄的关系,利用这一研究范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结果却是矛盾的。

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记忆实验实验报告

记忆实验实验报告记忆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学习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记忆实验,探索人类的记忆能力和记忆过程。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招募了30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无记忆相关疾病。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记忆测试阶段和回忆阶段。

三、学习阶段在学习阶段,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段5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一系列物体的展示。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尽量记住视频中出现的物体,以备后续的记忆测试。

四、记忆测试阶段在记忆测试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一系列关于视频中出现的物体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物体的名称、颜色、形状和位置等。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问题,并将答案记录在答题卡上。

五、回忆阶段在回忆阶段,参与者被要求闭上眼睛,尽量回忆起他们在学习阶段观看的视频中出现的物体。

他们被鼓励尽量详细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和位置,并将回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六、结果分析通过对参与者在记忆测试阶段的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的记忆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出现了记忆遗忘或混淆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发现参与者在回忆阶段的表现与他们在记忆测试阶段的得分有一定的相关性,得分较高的参与者在回忆阶段表现出更准确和详细的回忆。

七、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人类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其次,记忆能力与记忆过程中的注意力、编码和检索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回忆是记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回忆可以更好地了解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样本容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整个人群的记忆能力。

其次,实验设计中的视频内容和问题设置可能对参与者的记忆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改进实验设计,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记忆数据。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前瞻记忆是指人们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记忆形式,是指向未来方向的、基于过去记忆而产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一直是记忆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据证实,情绪状态的好坏对前瞻记忆的建构和维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影响的研究,对理解记忆机制和对应的神经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情绪状态如何影响前瞻记忆,即不同的情绪状态是否会对前瞻记忆的建构及维持产生不同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不同情绪状态(积极、消极、中性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采用定量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解释,以期为前瞻记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方法,使用前瞻记忆量表、影响度量问卷等工具,通过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前瞻记忆实验,以评估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具体实验流程如下:1. 选取实验对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每组30人。

2. 在实验之前,先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处理,具体方法有观看情感电影、听取音乐、阅读情感文章等。

经过激发后,采用情感量表对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3. 进行前瞻记忆实验:让实验对象在特定的情境下,记忆一定数量的信息,并在之后的时间内进行回复,以评估不同情绪状态下前瞻记忆的能力。

4. 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意义1. 增进对前瞻记忆机制的理解和对应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认识。

2. 为了解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3. 增强教育学等应用领域中对前瞻记忆的应用与研究。

五、研究预期结果1. 本研究将探究不同情绪状态下前瞻记忆的差异,预期会发现情绪状态的不同将会在前瞻记忆上产生显著的影响。

2. 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可能呈现情绪与前瞻记忆能力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

记忆性实验报告(3篇)

记忆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讨记忆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记忆性与非记忆性学习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分析记忆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分组:将3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第一组为记忆性学习组,第二组为非记忆性学习组。

3. 实验材料:选取20个简单易记的单词作为实验材料,每个单词包含一个图片和一个文字。

4. 实验步骤:(1)记忆性学习组:在实验开始前,向记忆性学习组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要求他们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忆实验材料中的单词和图片。

记忆结束后,进行5分钟的复习,巩固记忆效果。

(2)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实验开始前,向非记忆性学习组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要求他们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观察实验材料中的单词和图片,但不要求记忆。

(3)记忆效果评估: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记忆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单词和图片的识别、回忆、再认等方面。

三、实验结果1. 记忆性学习组:(1)识别: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80%。

(2)回忆: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回忆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60%。

(3)再认: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再认方面表现较好,正确率达到70%。

2. 非记忆性学习组:(1)识别: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方面表现一般,正确率达到50%。

(2)回忆: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回忆方面表现较差,正确率达到30%。

(3)再认:非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再认方面表现一般,正确率达到50%。

四、实验讨论1. 记忆性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性学习组在单词和图片的识别、回忆、再认等方面均优于非记忆性学习组。

这说明记忆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记忆性学习策略:在实验过程中,记忆性学习组通过反复记忆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这提示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应注重记忆性学习策略的应用。

记忆的心理实验报告

记忆的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记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人类认知过程的多个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记忆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实验,旨在探讨记忆的机制和特点。

二、实验目的1. 探究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2. 分析不同记忆类型(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和差异;3. 研究记忆的影响因素,如注意力、动机、情绪等;4.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如教育、临床心理治疗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高校30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包括数字、字母、图片等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

3. 实验程序:(1)瞬时记忆实验: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要求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记住,然后进行回忆。

(2)短时记忆实验: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记住,然后进行回忆。

(3)长时记忆实验: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记住,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回忆。

(4)影响因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因素,观察其对记忆的影响。

4. 实验步骤:(1)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程序,并说明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分别进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实验,记录被试的回忆成绩。

(3)在影响因素实验中,分别设置不同条件,观察被试在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因素影响下的记忆表现。

四、实验结果1. 瞬时记忆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数字和字母的瞬时记忆能力差异不大,但回忆成绩随着材料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2. 短时记忆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数字和字母的短时记忆能力存在差异,数字的记忆成绩优于字母。

3. 长时记忆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数字和字母的长时记忆能力存在差异,数字的记忆成绩优于字母。

4.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因素对记忆有一定影响。

在注意力集中、动机强烈、情绪积极的情况下,被试的记忆成绩较好。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记忆容量、材料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前瞻记忆

前瞻记忆

影响因素
• 年龄因素 • 靶线索特征 靶线索的内外部特点、靶线索的特 殊性 • 进行中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的匹配性 • 延时间隔 • 个体差异 • 提示物、注意水平、社会心理压力
实验1
研究目的
为了检验高注意资源和前瞻记忆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语 义任务是否在目标线索出现之前提升前瞻记忆。
研究方法
• 被试 • 64名华盛顿大学的被试,奖励是10美元或学分 • 实验设计 • 被试单独实验,设计是2*2混合因素,对目标语 义记忆任务(首因或近因),组别(实验组与控 制组)
自动激活模型
M c Daniel 和Robinson Riegler 等人借鉴长时记 忆中激活扩散模型的思想, 提出了前瞻记忆的自动 激活模型。模型假设, 前瞻记忆是由一种自发的联 想记忆系统来调节的, 其提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 加工的过程: 首先人们在编码阶段形成前瞻记忆目 标线索与活动的联结, 当目标线索从工作记忆中消 失后这一联结就处于一种特殊的阈下激活状态.
多重加工说模型
综合前两种模型的理论观点, Mc Daniel和Einste in 提出的多重加工说模型认为,前瞻记忆的提取在不 同程度上既依赖于策略加工, 也依赖于自动加工。 策略加工过程需要注意活动的参与, 个体有意识和 积极主动地参与前瞻记忆的提取过程。而自动加 工则涉及到注意和记忆等几种不同的过程.
结果
• 在前瞻记忆线索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有线索颜色 情境下在组别上也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在前瞻记 忆线索与组别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无靶子 词的情境下,控制组的前瞻记忆的成绩比实验组 的成绩要好,但是在有靶子词的情境下,两者却 不显著。
讨论
• 第一,无靶子词情境。根据多重加工观点,发现 无靶子词情境需要在进行的任务中突显出来,因 此,高注意资源应该是对无靶子词前瞻记忆必不 可少的(相同的检测)。结果是实验2支持这个假 设。当无靶子词情境注意的近端检测(没有提示 条件)最小化时,前瞻记忆成绩很低。然而,当 把注意资源分配到背景颜色上或者是当注意资源 与近端检测所需的资源相一致时,都会提高前瞻 记忆的成绩。当前这个研究直接地证明了检测进 程和无靶子词前瞻记忆是相关的,这与先前的研 究相吻合(实验2),表明了无靶子词线索的检测 对前瞻记忆有是有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任务难度对不同认知方式儿童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影响一、问题提出1.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前瞻记忆,这是记住在未来要执行的动作,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是记忆的基本功能。

前瞻记忆按照三种维度分类,长时前瞻记忆与短时前瞻记忆;新异前瞻记忆与习惯化前瞻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提出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event-based pm)的概念(1990)。

之后,前瞻记忆被进一步区分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time-based pm)两种类型(einstein&mcdaniel,1996)。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必须在一个时间量(例如,在20分钟后从烤箱里取出蛋糕),或是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完成(例如,于下午三点半会见你的朋友)。

例如,当你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动物时,记得按f1键;再如“当被试看见商店,停下来买糖果”,在此,“商店”成为目标线索,激发被试执行“买糖果”的行为,完成了前瞻记忆任务。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

例如,记得10分钟之后按f1键(见,einstein,mcdaniel,richardson et a1.,1995;kliegel,martin,mcdaniel&einstein,2001);再如“记得在上午10点,要给某个人打电话”,在此,时间成为目标线索,而打电话的行为是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

2. 假设依据目前有关儿童前瞻记忆的研究很少,(bed,1988;guajard,best,2000;kems,2000;kurtz一costes等,1995;kvavilashvili等,2001;passolunghi,brandimonte,cornoldi,1995;somerville,wellman,1983)。

儿童前瞻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关年龄差异的研究。

kurtz一cosets(1995)的研究结果显示7岁和9岁儿童有显著差异,kems(2000)在7—12岁的实验样本中也发现了显著的年龄效应,似乎提示前瞻记忆可能是在学龄期才发展起来的。

smith和bayen大量通过mpt模型研究得出的结论,年龄差异均显著。

然而郭力平等(1998)采用buchner等人(1995)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的修正模型,以小学三年级(m=9岁)初中一年级(m=12岁)高中二年级(m=15.5岁)大学二年级(m=18.5岁)为被试,对内隐和外显记忆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

enistein和mcdaniel(1993)指出前瞻记忆任务与内隐记忆执行模式之间有相似性,这样内隐记忆在个体一生发展过程中几乎保持恒定,可能前瞻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

再加之前瞻记忆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任务类型、实验材料、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在控制任务难度的条件下,年龄可能会无显著差异。

同时,人格差异是影响前瞻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ab型人格,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的认知方式都是影响前瞻记忆的一些重要因素,国外的大量研究,包括smith和bayen的研究都未将重心放在人格差异上,我们将对此进行验证。

二、研究方法1. 被试选择随机选取长春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8—10岁)两个班(98人)、初中一年级(11—13岁)两个班(102人)、高中一年级学生两个班(112人),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作为评定认知方式的工具,按照修订的施测、评分方法进行测量。

按学生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得分高的前20名学生被确定为场独立型,得分低的后20名学生被确定为场依存型。

每一年级各选择典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各20 名,共选取场独立、场依存型被试各60 名,这些学生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曾经接触过电脑并无色盲、色弱,经过矫正视力在1.0以上。

实验结束后他们将收到一个小玩具作为礼物。

2. 实验设计采用2(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重要,不重要) x2 (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x3(年龄: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三因素被试间设计。

3. 仪器与材料所设计的任务是使儿童能够理解和执行,选用适合于儿童的任务简化版本:使用非语言材料,较长的曝光时间,减少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包括中断。

选取标志、人物、动物、花草、水果和蔬菜、日常生活用品6 类图片共60张,增加4张练习图片。

正式试验开始前对三个年龄段任务难度进行了平衡。

用于颜色匹配任务的不同颜色方块是200*200像素,分别是红色,蓝色,绿色或黄色,并用细黑线勾勒,方块和图片都显示在一个灰色的背景上,图片颜色与方块颜色的匹配与不匹配按比例随机呈现。

整个测试在电脑屏幕上呈现、操作。

4. 实验步骤实验在计算机房进行,室内安静,干扰少(1)让被试就座于电脑前(2)主试宣读指导语“今天请大家来是要进行一项心理实验,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前瞻记忆任务重要组: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大家对未来要做的事情的记忆。

屏幕上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方块,呈现时间为900ms每个方块后出现一个250毫秒空白屏幕。

然后,一张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此时如果该图片颜色与方块中其中一种颜色匹配请按下v键,不匹配按下n键。

按键后下一组实验出现。

在进行这个过程中当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缺了一角的不完整的椭园时(呈现图例),请按下空格键。

这个任务非常重要,请大家一定要记住。

”前瞻记忆任务非重要组:“今天请大家来是要进行一项心理实验,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大家对未来要做的事情的记忆。

屏幕上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方块,呈现时间为900ms每个方块后出现一个250毫秒空白屏幕。

然后,一张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此时如果该图片颜色与方块中其中一种颜色匹配请按下v键,不匹配按下n键。

按键后下一组实验出现。

在进行这个过程中当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缺了一角的不完整的椭园时(呈现图例),请按下空格键。

”(3)被试执行进行中任务,并在适当时候执行前瞻记忆任务进行中任务颜色匹配任务,前瞻记忆任务为:当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图案(缺了一角的不完整的椭圆)时按一下空格键。

目标事件出现四次,一次出现在第14次,一次出现在29次,一次出现在44次,一次出现在59次。

目标事件随着试验出现而出现,当被试完成该试验后,目标事件自动消失。

在第30次和第60次试验后出现笑脸,笑脸是逐步开心。

笑脸呈现30秒,同时出现单词“暂停”,允许被试休息。

因此,笑脸的呈现是给被试奖励,帮助他们继续保持试验,并给他们一个休息的机会。

三、预期结果前瞻性记忆得分:被试在目标事件出现时作出按键反应,记1分,没有反应或反应错误都记0分。

正在进行中任务:颜色匹配任务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

用spss11.5对前瞻记忆成绩进行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年龄因素主效应不显著,认知方式因素主效应显著,任务重要性主效应显著,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四、讨论1.年龄本实验要求被试在进行颜色匹配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前瞻记忆任务,预期结果应该是正在进行的任务成绩无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阶段前瞻记忆成绩也应该无显著差异,因为我们己对三个年龄段进行中的任务难度进行了平衡。

这与winograd(1980)、somebille等(1983)、kvalilashvili和ebdon(2001)、meacham年龄和认知方式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和colombo(1980)、kurz一costes等(1995)、赵晋全(2003)、张磊(2003)等的许多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winograd(1988)提出的前瞻的记忆技能是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观点。

在控制前瞻记忆任务难度情况下,各年龄组年龄差异不显著。

2.任务重要性预期结果表明,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中,被试对任务重要性的认识对其完成该任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前瞻记忆的提取包括策略加工和自动加工两种过程,策略加工依赖个体的积极主动性,需要较多的注意资源;自动加工更多的是自发、无意识的过程,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注意资源。

在前瞻记忆的提取过程中,这两种加工方式的参与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就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而言,我们知道,对于无关紧要的任务,人们通常不愿意付出很多努力,更多的是依靠自动加工来完成;而对于重要的任务,人们往往就会为之不辞辛劳,更多的采用策略监控。

由此可见,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策略加工和自动加工在前瞻记忆中的卷入程度。

如果强调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则会促使被试使用更多的策略监控,会主动地把一些注意资源分配到前瞻记忆任务中,从而有助于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

3.认知方式本实验中三个年龄段的被试是根据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tf)分数高低不同选择的场独立或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两组被试。

他们参加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实验,预期结果显示:对于正在进行的颜色匹配任务,不同认知方式的被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而前瞻记忆成绩认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场独立者的前瞻记忆成绩好于场依存者的前瞻记忆成绩。

wiktin(1964,1981)提出场依存是指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参照物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场独立则是指人们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

场独立型被试具有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的认知重组能力,他们善于从背景材料中觉察到线索。

而场依存者则相反,倾向于让己存在的有组织的场保持原样,较难从背景材料中觉察到线索。

前瞻记忆的线索是隐藏于进行中的任务中的,没有外显的提示,需要被试自动的发现线索,这样场独立的被试对前瞻记忆靶线索更敏感,更容易从进行中任务中发现靶线索,进而提取、执行意向,从而提高前瞻记忆成绩。

参考文献:1. 杨靖,前瞻记忆的研究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2. 王丽娟,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3. 宋艳春,年龄和认知方式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4. 赵晋全,郭力平,前瞻记忆研究评述,心理科学,2000,4;5. 郑田,前瞻记忆研究综述,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6. 李寿欣,宋艳春,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7. rebekah e. smith,ute j. bayen,claudia martin,the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ying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 inschool-age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 formal model-based stud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vol.46, no.1,230–244;篇二: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抽取了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大一二本科生共60名被试,被试分为三组,分别对他们进行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的诱导,以词语归类作为干扰任务,主要考察三种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