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0833ae76a20029bc642d00.png)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路艳复备人:课型:探究课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学生姓名: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五1、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弄清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的。
教具准备:长方体框架、标有长、宽、高的长方体、带有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生活入手,)1、分类(幻灯片)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立体图形,比如,电冰箱、课桌、电视柜、篮球、钢笔等等,各种物体,形状不同。
二、认识概念,揭题。
1、老师手中的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2、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长方体。
(砖国、高楼、衣柜、冰箱、课本、文具盒等)三、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对呀,同学们知道的长方体真多,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些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想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嘘,等我们大家都观察好你再说吧)2、小组讨论。
要求: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每组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或教师分发形状不一样的长方体)摆在桌子上。
3、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板书。
(教师根据发言作适当提示、补充)4、得出结论。
相机展示课件。
板书:细节:棱:①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叫学生用3色标出各组手中长方体的3组棱。
②长、宽、高的相对性。
重要的认清哪4条是一组。
③认识8条棱相等的情况。
顶点:叫一同学上去数顶点让大家看。
5、探索不管从哪面看,最多只能看见3个面。
(出示闪烁图,为什么要画虚线?)6、把课本第28页内容填完整。
7、读一遍。
8、小结。
(我们每组物体的形状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都属于——长方体。
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凡是具有这类特征的物体,都称为长方体。
)四、巩固。
1、主要完成课件上的。
2、看情况完成练习五1、4两题。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c7ea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d.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生:点、线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生:黑板、面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
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2、哪些棱长度相等?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生:8个师:怎样有序地数?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生:6个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b1ae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8.png)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1一、教学思路:《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
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我先利用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导学案-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导学案-长方体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8bf9a2733d4b14e84246829.png)
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計畫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從直觀上使學生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找出長方體,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徵,然後再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徵,逐步形成空間概念,並強調學生多動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把表面積的概念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聯繫起來,為下麵學習計算表面積作好準備。
教材中沒有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而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去想計算的方法,有利與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節中,通過實驗、觀察,引進物體的體積概念,接著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體積的計算方法,並總結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後引導學生推導出體積單位的進率。
介紹容積的概念及容積單位與體積單位的關係。
本單元教材重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及聯繫實際。
二、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通過實例,瞭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釐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實際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1、理解體積的意義。
2、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
3、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的計算公式。
4、建立正確的體積觀念。
5、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四、教學措施:1.注意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從現實生活情景引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空間觀念,建構新知。
3.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適當增加練習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的导学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f23bc3b8f67c1cfad6b841.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导学案
兴宾区河西小学:五年级组数学老师
年级:五年级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课时一节科目数学
目标:1.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中长、宽、高的相对性。
教学操作流程
教学内容
提要时间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教
导事
项
所
需
资
源
听课记录
与评价
一、谈话
导入3分钟1.观察长方体。
(全班)
2.学生回答。
(个人)
提问
二、探究
长方体的特征15分钟
1.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小组)
2.汇报交流。
(全班)
引导、提
问、反馈、
评价
课
件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7分钟1拿着长方体指出长、宽、高(双人)
2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几组(小组)
1. 汇报交流(全班)
巡视、反
馈、评价
课
件
四.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2分钟 1.拿出正方体指出面、顶点和棱(双
人)
2.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小组)
巡视
反馈
评价
教
材
五、小结3分钟回答提问。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2f87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1.png)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1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c665856529647d272852d9.png)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我能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一、复习导入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二、阅读质疑自主体验(独学,教师巡视指导)个人独立学习第11、12页的内容,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
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有()个顶点。
2、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请说说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3、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请说说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4、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特点?请你给大家数一数吧。
5、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6、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7、想一想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都有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8、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图形就是长方体吗?说说你的观点吧。
三、合作质疑互动体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操作说明:1.学习对子交流自主体验成果;2.小组单号逐一解释(2-7)的各内容,其他同学补充完善;3、各组分工板演2-7各小题;(大展示)4.各小组汇报,并答疑。
四、应用质疑矫正体验1、长方体是由6个___(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___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____,相对的棱____。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__、__、__。
五、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eb6b1767f5acfa0c7cd9d.png)
学
习
流
程
展
示
交
流
(7)
分组
展示
精讲
点拨
三、展示交流:
1、P13页1题
以小组为单位:订正,教师评价。
2、P15页通过做第2题你有什么收获?
3、试一试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②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姓名:月日星期:
学习
内容
教材13---15页内容
课型
问题解决课
教具学具
纸折长方体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学法
指导
观察法实践法
重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流程
导案
学案
检
查
预
习
(5)
复习
导入
明确
目标
一、知识链接:(教材P15)
说一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反
馈
拓
展
(8)
训练
检测
小结提升四、反馈训来自:练习1、P15页通过做第2题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da4c06bcd126fff7050b7c.png)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学习内容:课本18-1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
3.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空间概念。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1、谈话导入。
猜一猜:信封里面是什么图形?你想知道什么?再猜(中)猜一猜:信封里面是什么图形?你想知道什么?再猜(中)猜一猜:信封里面是什么图形?小结:认识图形时,都是认识图形的各部分的组成、形状、相互关系才能认识图形的特征。
2、出示主题图,认识这些图形吗?引入课题:讲桌上放一些物体,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像文具盒、书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课以前我们研究平面图形时是先研究它们的边、角、顶点也就是组成部分、数量形状、相互关系。
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研究呢?板:组成部分、数量、形状、相互关系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活动一:长方体的认识例11、摸一摸长方体,说一说由几个部分组成?(面、棱、顶点)摸学具说什么叫面、棱、顶点?(媒体演示)2、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探究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
(完成表格)3.汇报:有什么发现?面:(1)为什么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演示)(2)什么叫邻面垂直、对面平行?演示;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棱:数一数直观的框架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什么意思?(演示)顶点:(演示)数一数读一读发现即性练习;从一个口袋抽,猜猜什么图形?再猜猜是什么图形?(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有什么特殊之处?三、长方体的认识例2。
学习内容:例2学习方式:小组合作1、画直观图:老师画了几面?几条棱?其它面、棱去哪?(看不见的面、棱也可以画出来,但要用“虚”线)2、给你一条棱可以确定图形大小形状吗?两条呢?三条棱呢?3、像这样三条棱相交在一起很重要,可以确定长方形的大小、形状,所以我们把它叫长、宽、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2.1《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2.1《长方体的认识》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5543b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6.png)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2.1《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知道长方体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长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基本概念:(1)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
(2)长方体的特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乘积。
3. 长方体的实际应用:(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解决与长方体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找出长方体的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讲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解决与长方体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4. 巩固提高:(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记录其长、宽、高,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方体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正确率。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8dd18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6.png)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及其性质;2.能够辨别长方体与立方体;3.能够应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区别;3.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定义及其性质;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长方体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2.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交流、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导入环节1.老师展示一个长方体玩具,并让学生观察、摸索、思考,了解长方体的形状;2.学生讨论,提出他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和疑问;3.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如何计算?”等。
第二节:新课讲解1.告诉学生长方体的定义:它是一个有六个矩形面的立体图形,任意两个相邻的面都互相垂直;2.老师展示长方体的模型,并向学生介绍每一个部分的名称;3.老师介绍长方体的性质:六个面是相等的矩形,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每个角都是直角;4.给学生演示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第三节:示范练习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立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异同;2.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方体的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第四节:探究练习1.学生自行搜集长方体的相关信息,如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它的种类等,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2.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容器的容量等。
第五节:课堂总结1.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巩固记忆;2.学生针对今天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f51f6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2.png)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还原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还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2)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3)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尝试根据展开图还原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3.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尝试根据展开图还原出长方体。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长方体的认识。
4. 活动二:认识正方体(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尝试根据展开图还原出正方体。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方体的认识。
5. 活动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1)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631639b307e87101f696ba.png)
2.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
二
展
示
交
流
尝试探究
教师寄语:做一个有心的好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问题。
分组展示
精讲点拨
当堂检测
我的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使用教师
教具学具
长方体模型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学法指导
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三
拓展反馈
组内交流
的棱的长度()。
4.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四、精讲点拨
1.对“相对”的理解;
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
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五、反馈检测
1.如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2)哪个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3)面积是48平方厘米的有哪几个面?
4cm
6cm
8cm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3.1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3.1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c0d9c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b.png)
3.1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等。
2.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如体积、表面积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总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如面、棱、顶点等。
3. 课堂讲解:讲解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如体积、表面积等,并举例说明。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实现分层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计算公式,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8df1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3.png)
《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讨论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教师板书:长方体: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二)正方体特征.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出示下面的实物.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一)认识长方体的面.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二)认识长方体的棱.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副标题#e#(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板书:有8个顶点)(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五)认识长、宽、高.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三、反馈练习.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五、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认识》五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五年级数学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 《长方体的认识》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ec3bdf284ac850ad0242ac.png)
《长方体的认识》学习任务单
4.
这是一个被毁坏的长方体,但它的长、宽、高并未改变。
(1)原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前面的面积是( ),( )面和
( )面的面积都是72平方厘米,
左右两面的面积是( )。
四、课后作业
1.观察右面的纸巾盒,回答问题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
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 cm ,宽是12 cm ?
2.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cm 、30cm 、20cm 的小纸箱,在所有的棱上粘上一圈胶带,至少需要多长的胶带?
3.为了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们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
)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m ,宽55m ,高20m ,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9厘米
8厘 10 厘 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
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
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
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4、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5、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四、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增加练习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时划分共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
4、体积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课时
5、容积和容积单位………………………………………………………2课时
6、整理和复习……………………………………………………………1课时
7、探索图形………………………………………………………………1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P18-19 编写
人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学习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导学流程
自主空
间
一、前置性学习:
1、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你能说出几种平面图形来吗?
2、下面的两个图形是平面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物体?
3、你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吗?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二、独立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8-19):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依照下面的提示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1、长方体的面:
2、棱的认识:
3、顶点的认识:
交流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小组内整理填写书本19页的表格。
三、合作互助学习: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3、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你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都是依据什么?
4、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四、展示引导学习:
分小组展示合作互助学习中的疑问和收获。
五、评价提升学习:
1、如下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2)哪几个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3)面积是32平方厘米的有哪几个面? 4cm
6cm
8cm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
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
它的一组长、宽、高的和是多
少厘米?
4、用一根长88分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这个模型的
长12分米,宽6分米,可以焊多高?
5、用一根长20分米的铁丝能做成一个长1.5分米,宽1.2分米,高
2.5分米的长方体框架吗?
教
思
学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