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共21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唇齿相依 1、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 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 2、密切交往 (1)秦汉之际,许多内地人迁入朝鲜。 (2)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 和光武帝。 (3)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秦韩)
3、贸易往来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 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 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的关系—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1、密切联系 (1)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2)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 岛“使译通于汉”。
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3)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 2、经济交流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三、同越南的关系 ——山水相连 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的象牙、犀牛、珍 珠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 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四、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的条件: 张骞通西域 (奠定了基础) 西域都护的设立 (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甘英出使大秦 (进一步了解了西行路线,对 丝绸之路的探索到达最西点) 注意: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始于丝绸之路。 (2)路线:
(1)双方间接贸易往来。 (2)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将象牙、 犀角赠给东汉皇帝。(正史中中国同欧洲 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引申: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与中 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朝鲜的往来是属于中华文化 圈内部的交流,是以中华文化传播为主体 的,是中华文化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和安息、大秦的往来属于两个对等 的文化圈间的交流,东西两种不同的文 化相互碰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丰 富了世界文明。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 但要分析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表现: 的问世、 表现: 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 》的问世、天文 的发明、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 和医学的成就。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其产生的 基础。 基础。 (4)气势恢弘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原因:秦汉大一统的帝国的影响。表现:万里长城、 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秦陵兵马俑、史学辉煌巨著《史记》。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 (2)与日本的交往。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 与日本的交往 日本。汉武帝时, 日本。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 与汉通使。 国王“ 半岛 与汉通使。东汉光武帝赐 倭奴国国王“汉委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2.两汉与中亚、南亚、 2.两汉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的交往 两汉与中亚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经河 (1)便利的交通条件:西汉时有从长安出发, 便利的交通条件 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 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西域、葱岭,通往大月 氏、安息 、大秦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 大秦的陆上要道“ 帝以后,还开辟了“ 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5讲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 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落实
一、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鉴于国力有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并进行贸易往来。 限,汉政府与匈奴“ 和亲 ”,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政府与匈奴“ 北击匈奴, (2)汉武帝时,派 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匈奴 汉武帝时, 迁徙漠北。 迁徙漠北。 作为公主, (3)汉元帝时,将宫女 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 呼 汉元帝时,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韩邪 单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四十多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05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2 3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内涵。
推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交流,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 力。
提升国际地位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拓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
03
两汉时期与南洋的关系
与东南亚的关系
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换, 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
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活跃期,中国的儒学、佛教和道教等文化元素对东南亚产生了 深远影响,同时东南亚的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元素。
移民与侨民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政府重视文化交流,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 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
推动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政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通过设立关市、互派商使等途径,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发展。
文化交流政策
01 02
传播中华文化
两汉时期,中华文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对周边国家和 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等方式,向周边 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02
两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
总结词
张骞出使西域是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他两次出使 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 易打下了基础。
详细描述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他两次出 使,穿越河西走廊,深入西域各地,与当地政权和民众进行 交流,建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 化、物产和军事技术。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奴的兴起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夫余 乌桓
西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族的形成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到隋唐时形成面貌一新的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 民族; 民族; 三、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吸收汉先进 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四、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匈奴的兴起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地区、社会形态、 地区、社会形态、铁器传入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地区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与西汉关系
目的(注意不同性): 目的(注意不同性): 作用: 作用: 影响: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标准:
理解练习
1、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其变化从根本上反 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 映了( ) 映了( A经济实力的强弱; 经济实力的强弱; C民族政策的变化; 民族政策的变化; B军事力量的强弱; 军事力量的强弱; D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
第26页,共72页。
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
(孟印广加东拉沿湾孟海沿加岸→拉→中湾印南度半南岛端→中 南和马斯来里半兰岛卡→岛)



斯里兰卡
第27页,共72页。
例: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 路,最远抵达( ) A,波斯湾
B,非洲东岸 C,东南亚
D,印度半岛南端
第28页,共72页。
条件
职能:管理西域,保护通商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 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 的发展.
第10页,共72页。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东汉明帝)
目的: 为了恢复东汉和西域的交往
路线:
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表现: 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
1、政治:甘王英安出敦使遣大使秦来;朝;166年,大秦
铁器生产工具输往朝鲜;
2、经济:铁 术犁 在牛 越耕 南技 推术 广、 ;水利工程技
3、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
亚等地;
第53页,共72页。
小结: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二)原因:
1)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2)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3)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 新纪元(交通)——丝绸之路;
第54页,共72页。
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国家的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 居世界领先地位;(想来)
2)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欢迎来) 3)海陆路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能来)
例2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两汉的民族关系

两汉的民族关系

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 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公元前112年,武帝派兵进攻南越。第二 年冬,西汉灭南越,并在其地设立九郡。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 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 统治之下。
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
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 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 →西亚→欧洲的大秦)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 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 达哪里?(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 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 斯里兰卡岛)
丝 绸 之 路
丝绸之路
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
交流

“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 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相对薄 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 军事手段抵御外族的入侵,被 迫采用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 政策。
和平使者
《题昭君墓》:
汉 初 政策 西汉 汉 匈 关 系
(高祖)
和亲
原因 国力有限 军事反攻 政策 原因 武帝 时间 将领 结果
东汉 元帝
昭君出塞(意义)
东汉
东汉 初年 分裂 北 威胁中原 河西
南 向汉称臣 与汉人杂居
威胁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解除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西汉建立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汉武帝),西汉政府设置 了西域都护府,委派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 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 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佩戴汉朝印绶 shou的有376人之多。至此,西域地区,包括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 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第一次 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他历经种种困 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 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 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 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 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 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 带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张骞 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 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 来。
卫青墓
卫青墓位于陕西兴平境 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著 名将领卫青的墓地。 卫青曾在汉武帝时多次率 军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为西汉击败匈奴立下了赫 赫战功;官至大将军,封 长平侯。 卫青于公元前106年去世 。为了表彰他的丰功,汉 武帝将他的墓修建在了自 己的茂陵外侧。
汉武帝为什么 能取得反击匈 奴的胜利?
(2)昭君出塞 )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愿与汉 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汉元帝下令挑选 一名宫女(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 王嫱(字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 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 术,受到人民的爱戴。自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 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 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 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与越南的关系
中从越输入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中国铁器牛耕技术、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三、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 释名: 时间:张骞通西域后, 起因:贩运中国的丝与丝织品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 →安息→ 西亚和大秦 作用:沟通了东西交通;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三、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印支半岛
汉初:
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
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
政策:军事打击
汉武帝:史实:三次战役(卫青、霍去病)迁居漠北
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
结果: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 关系:匈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
原因:匈奴内乱,汉相对强盛
汉元帝: 史实:昭君出塞
(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 东亚:如朝鲜、日本 东南亚:如越南、缅甸、马来半岛、印尼。 南亚:如印度、斯里兰卡 中亚、西亚:如安息 还有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秦等等。
中国先进的文化,语言、称谓与秦相似,称为“秦韩”。
2、贸易: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 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二、汉朝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与日本的关系:
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汉书·地理志》 ②西汉武帝时日本30多国“使译通于汉” ③东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王金印 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南下→绕马来半岛→出马六甲 →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达 印度半岛南端 作用: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关系
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古今地名对照
大月氏:在今阿姆河流域 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安息:在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大秦: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与朝鲜日本等国的交往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 扩大以汉文化的影响。使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东 亚文化圈得到扩大。
图1
图2 印
①图1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汉武帝时滇池地区的滇王归附汉朝,朝庭 在其地设郡,武帝赐予“滇王之印”
说明了汉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滇池地区与汉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图2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 绶”
说明了汉朝和日本的密切交往,而“汉委奴国王” 金印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友好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帛
东 越南 南 亚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欧 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 未达

大秦王安敦遣使
出: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 珠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活跃的原因和条件
1.两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文化繁荣,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周 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交通发达,道路畅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5.政府实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与各国友 好往来
二、特点
①范围广
②形式多 ③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非洲
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与欧洲开始有直接交往 ◆商品以铁器、丝绸为主,以输出为主
地 国家 区
东 朝鲜 亚
日本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双方战争绝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
中的支流,和平才是主潮流.
二、西域
1、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 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唐门杨 王关柳 之 玉门关遗址 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
一、匈奴(注:蓝色字为板书内容) 1、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经常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政治上: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总体线索: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亲” 汉元帝“和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 赠送大量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 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 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 争,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③作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A.西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B.东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 关系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