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课程复习笔记word资料10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摄像复习笔记改版整理
前言电视摄像历史沿革
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

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 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摄像机显像管。

20世纪60年代晶体管摄像机全部采用电子管电路,体积庞大,耗电多,笨重,绝大多数为黑白摄像机机,图像质量不高——多用于演播室。

70年代集成电路与晶体管由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摄像机的体积、重量和各项电性能指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节目范围扩大。

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像机的调整和控制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摄像机的功能和画面质量产生了新飞跃,并向数字化和固体化发展。

90年代CCD时代数字和CCD摄像机时期这一时期广播级、专业级和家庭领域的摄像机已全面实现数字化。

CCD摄像机完全淘汰了真空管摄像机,成为广播用摄像机的主流。

★第一节电视传像原理★
1.电视传像方式:是将光图像分解成许多小的单元,这些组成图像的最小单元称为像素;接着将每个像素进行光电转换,得到能代表每个像素亮度,色度信息的电信号并传送出去。

2.隔行扫描:采用隔行扫描,一帧像素分两场传送,从大面积看,相当于一副图像亮两次,所以逐行扫描要50HZ的换幅率才能不闪烁,而隔行扫描需25HZ就能满足。

3.电视系统的分解力:是描述电视系统分解,传输图像细节的能力,是一个测量的指标。

线扫面,点像素成像。

4.小孔成像原理: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5.光电转换系统:摄像机把它“看见”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电视接收机再把这些信号转换成屏幕图像,录音话筒把“听见”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通过扬声器再把这些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6.分光实验:分离光线三原色
分光装置:分色镜系统、分光棱镜、条纹滤波镜
一、摄像机的成像装置
成像装置:摄像管、真空电子管、光导摄像管
利用电子束扫描感光的光电靶产生视频信号
CCD 电荷耦合装置:CCD上含有大量微小光敏单元,他们把光学图像转变成携带电荷的光点,这些电荷暂时附着在光点上,然后一行行转变成视频信号。

CCD尺寸:
1/2英寸好于1/3英寸好于1/4英寸好于1/6英寸
在像素相同的情况下,CCD尺寸越大越好。

镜头分辨率(像素、带宽)越高,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质量越好。

二、摄像机镜头的工作原理:
凸透镜聚焦
三、摄像机镜头的基本构造:
1、聚焦环(对焦环)
焦距:镜头的光学中心到成像装置的距离。

2、变焦环:广角、中焦、长焦
摄取景物的镜头视场角是极为重要的参数,在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象可通过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

视场是指被摄取物体的大小,视场的大小是以镜头至被摄取物体距离、镜头焦距及所要求的成像大小确定的。

视场角与焦距的关系:镜头视场角随镜头焦距及摄像机规格大小而变化,镜头的焦距与视场角的大小成反比,即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以下列举几个实例: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于40°,例如:镜头焦距25 mm,视场角为 45°左右。

镜头焦距50 mm,视场角为 23°左右。

镜头焦距75 mm,视场角为14°左右。

镜头焦距100 mm,视场角为 12°左右。

镜头焦距150 mm,视场角为 8°左右。

覆盖景物镜头的焦距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1) f=u•D/U
(2) f=h•D/H
f:镜头焦距、U:景物实际高度、H:景物实际宽度、D:镜头至景物实测距离、u:图像高度、h:图像宽度
举例说明(计算题):当选用1/2″镜头时,图像尺寸为u=4.8mm,h=6.4mm。

镜头至景物距离D=3500mm,景物的实际高度为U=2500mm(景物的实际宽度可由下式算出H=1.333•U,这种关系由摄像机取景器CCD片决定)。

将以上参数代入公式(1)中,可得f=4.8•3500/2500=6.72mm,故选用6mm定焦镜头即可。

注意:其实老师的笔记有误,H应为高度。

U(其实应为W宽度英文是Width)为宽度。

不过不影响。

★第二节摄像机基础操作★
☆第一部分摄像机基本操作原理
1.聚焦:摄像机与摄影物镜第一主点的距离,调节透镜组的间距,以使影像在成像装置上得到清晰正确的反应。

2.景深:如果把无数个同样体积的物体放在摄像机前的不同距离,那么,拍摄时,有一部分物体会在焦点上,能看清楚,有部分会在焦点之外,模糊不清,在焦点上能看清楚的那些物体构成的区域,叫做景深。

网络上关于景深的另一种解释: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

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会被突显出来。

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3.光圈
(1)光圈定义:镜头中用来控制通光量多少的机械装置。

(2)光圈作用:a、控制进光量b、控制景深
(3)光圈的单位(f)
f 系数: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64)
数字越小,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多;
数字越大,光圈越小,通光量越少;
4.摄像机调节概念——影响景深三要素
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摄像机到物体的距离固定
镜头焦距短,景深区较大;
镜头焦距长,景深区较小。

左图采用27-70mm镜头拍摄右图采用80-200mm镜头拍摄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开口大,景深区较小;
光圈开口小,景深区较大。

左图采用F4光圈拍摄,右图采用F8光圈拍摄
机器与物体间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摄像机离物体越近,景别越小,景深越小;
摄像机离物体越远,景别越大,景深越大。

移动机位即使使用相同的焦段也有不同的效果
影响景深的因素:a、镜头焦距b、光圈c、机位与被摄体距离
最大景深与最小景深的获得方法: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5.摄像机调节概念——聚焦
聚焦(定义详见本节1号知识点),又称变焦,对焦。

聚焦三要素:对焦聚焦跟焦
对焦:每次移动机位或者改变拍摄对象的距离,都要对焦
聚焦:常规聚焦方法是将镜头对准被摄主要对象的细致部位(如人脸),变焦推至最长镜头(特写),后聚焦。

跟焦:拍摄运动物体,必须跟踪运动物体聚焦。

自动对焦:摄像机发射出红外线光束,碰到被摄物体反射回来,摄像机马上计算出距离并相应焦点调节。

6.变焦镜头的选择:一般地摄像机变焦镜头利用诸如6×、8×或10×这样的数字进行区分。

这些数字会告之变焦时放大影像所能得到的最大倍率。

比如,想在这三种变焦镜头中选择,并且所有镜头的最小焦距都是10mm,那么6×镜头就可以变焦至60mm,8×镜头可以变焦至80mm,10×镜头则可以变焦至100mm。

如果这些镜头在所有其他方面都一样的话,可以优先选择10×镜头,因为它能够提供最大的变焦范围。

计算题:一个变焦镜头最小焦距是12.5mm,上标有15x,问这个镜头最大可变焦至多少mm。

如下计算:F=15X12.5mm=188mm,即此镜头最大可变焦至188mm。

☆第二部分摄像的准备和操作
一、摄像机维护
①适宜温度5~35°
②存放在通风、干燥处
③注意防雨防潮
④镜头需用擦镜纸或软布擦拭
⑤磁头寿命只有1000小时,需用清洁液擦洗。

二、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1.机身功能操作
(1)变焦(M/A)
(2)对焦(M/A)
AF(Auto Focus 自动对焦)
推进—拉回方法对焦(详见第一部分5号知识点“聚焦”)
手动对焦笔记提出而未解答问题:何时使用手动对焦?
答:自动对焦失效的可能情况有,这是请手动对焦。

1,非常光亮,色彩单一的表面,如镜子,汽车车身,蓝天。

2,通过玻璃的拍摄物体3.反射很弱的物体,如毛发本身4,没有实体的主体,如烟,火,碎片,闪烁的图像5,环境较暗和低照度下的主体,如夜景。

6,拍摄物体和背景之间的反差很小的物体7,有比拍摄体更高对比度的东西在对焦框附近时,8,强烈反光的主体
(3)光圈(M/A)
AE(Auto Expose 自动曝光)
1.光圈与景深关系(详见第一部分3号知识点)
2.摄像机的测光与曝光
3.摄影与摄像的曝光差异
(4)增益(GAIN)
0db 3db 6db 9db 12db
增益越大,噪声越大。

(5)白平衡(WB)
1.色温 K :黑铁加温到出现与光源相同或接近光色时的温度
[英]洛德 . 开尔文“绝对零度”— 0 K — -273C
—蓝
色温越低,色彩偏红;色温越高,色彩偏蓝。

2.白平衡调整:以白色为标准校正其他颜色。

A 自动白平衡
B 预设白平衡
C 调整白平衡(校白)
工作原理:反色消除(红—蓝)
方法:寻找拍摄现场(室外/室内)白色表面调校
2.电视摄像机的种类
(1)按成像质量分:
广播级摄像机(Betacam/DVCPRO 50 格式)
专业级摄像机(DVCAM /DVCPRO 格式)
家用级摄像机(DV mini 格式)
(2)按制作方式分:
ESP(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电子演播室制作)——室内录制
EFP( 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电子现场制作)——现场直播
ENG( 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电子新闻采集)——室外采集
3.摄像的基本姿势和要领
摄像要领:
1、画面要稳
2、画面要平
3、摄像要准
4、速度要匀
具体实践中应用:
①家庭机器和数码摄像机:站立拍摄 | 跪蹲拍摄
②专业和广播级摄像机:抗机拍摄 | 抱机拍摄
③多数依靠三角架与防抖技术
④屏气、广角、碎步、心跳
拍摄的注意事项:
①拍摄前检查电池电量;
②检查磁带质量、数量;
③检查摄像机镜头;
④根据环境妥善保护器材(防水、防尘、防冻、防霉);
⑤开机后应在磁带上预录30秒钟左右的彩条、黑场或空镜头;
⑥拍摄时强调画面的稳定、信息和简洁;
⑦拍摄前检查光圈、快门、白平衡等指标设置;
⑧拍摄时尽量利用自然光与现场光;
⑨注重现场声音的采集;
⑩拍摄完毕后及时回放、整理场记。

★第三节摄像构图★
☆第一部分构图的因素
摄像构图的特点:
运动性固定画面一次性构图动态性构图构图蒙太奇因素
网络相关摄像构图特点的总结:
1.画面构图可变,动态构图为主
2.单一画面容量有限,互相补充才能完整表现
3.组接后的整体性
4.现场一次性完成
5.视点多变,构图多变
☆第二部分静态构图
黄金分割律三一律(一天一地一件事)四分图透视原理
前景:处于主体与摄像机之间的景物。

背景:除主体(人物)之外的空间。

封闭式与开放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主体在画框内的构图方式
开放式构图:主体在画框外的构图方式
封闭式构图对称式结构排列的前后,主次,上下表达情绪的接近或对立
开放式构图交流与呼应与画面外对象的交流与呼应动作像匹配,协调处平衡感。

(需要上下画面的搭配)空间透视画面人物的出画入画,走远走进。

结构与布局
稳定、严谨的三角构图
富有美感的S形构图
轻松舒适的C形构图
有装饰意味的框架式构图
静态构图的运用
①静态表现镜头画面、一场戏、一个段落、一个情节。

②形式与内容统一表现动作行为的更深刻含义
③表现内在情绪情绪变化,情绪的冲突
④表现画面运动作为动作的比照,人物位置,速度,动作的变化。

☆第三部分动态构图
1.动态构图:为满足不间断观看可视对象运动的心理要求的一种方式。

2.电视画面的动感: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变频运动
①对象运动,静止拍摄(画不动,物动)
表现主体动作
被摄物体在场景内移动(避免出框)
主体出画、入画(不完全封闭)
②对象静止,运动拍摄(画动,物不动)
起、落画面布局
推拉镜头主体位置(留白)
推拉镜头景别跨度(三档)
③活动对象,运动拍摄(画,物一起动)
跟、摇主体位置(赶后不赶前)
摄像机运动与主体速度(参照物、逆拍)
跟摇结合的落幅处理(推到指定点上)
④连续镜头的画面处理(画面剪接)
景别与拍摄角度(避免画面跳动)
前后画面照应性构图(轴线原则)
动作、关系、方向轴线(反打,内反拍,越轴,跨轴)
☆第四部分轴线规则与三角形原理
一、轴线规则
1.轴线:1)被摄对象的视线(左) 2)运动方向线(中) 3)人物关系线(右)4)多轴情况(下)
2.轴线规则:摄像机只能在轴线一侧180°之间调度机位。

注:摄像机的机位和拍摄角度的变化只在轴线的一侧180°之内拍摄的镜头称为同轴镜头;若个别镜头在轴线的另一侧所拍摄的镜头称离轴镜头或越轴镜头。

3.三种镜轴方向关系(在轴线同侧)
1)平行角度与共同视轴角度(注:左图叫做主观视角右图才是平行视角共同视轴)
摄像机镜头的光轴平行或共轴时,画面中的运动对象的方向将完全相同。

2)轴线一侧相反的机位
在轴线一侧设置两个互为反拍的机位,画面中运动对象方向一致,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内反拍(三角形)机位
释义:指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于人物的前面,向外拍摄一个被摄人物。

内反拍三角形中底边的两个机位所拍得的镜头称为内反拍镜头。

内反拍镜头的特点:相关联的双方在画面中只出现一个,另一个不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

并且主体处在画面突出的位置上,常以近景别的形式来进行拍摄。

实例图片:
☀外反拍机位
释义:指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两个被摄人物的后面,向里把两人拍入画面。

外反拍三角形中底边的两个机位所拍得的镜头称为外反拍镜头。

外反拍镜头的画面特点:(1)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互为前后景,使画面具有较强的空间透视效果;(2)靠近镜头的在画面上表现为背面,距镜头较远的表现为正面。

实例图片:
3)镜头光轴与运动轴重合时(中性镜头,中性镜头一般可用于进门等特殊标志的地方)
当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的运动轴线重叠时,在画面中无左右的方向性,而只有远近和正背的变化。

4.越轴(越过180°轴线另一侧)
一般情况越轴镜头不能组接,越轴镜头组接后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5.避免“越轴”的方法
1)摄像机连续拍越过轴线(如图左)
2)利用中性镜头过渡(如图右上)
3)插入其他过渡镜头改变方向(如图右下)
6.补充:
三角形原理:在关系轴线的一侧,可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这三个顶端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平行的三角形。

摄像机的位置就可以安排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机位布局。

这一规则称为三角形原理。

也称为机位三角形原理。

☆第五部分拍摄构图的基本要素
拍摄的三个基本要素:距离、方向、高度
一、拍摄距离与构图
1.拍摄距离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远景反映景物全貌景物活动不清楚
全景人全身,物整体缺乏细节描写
中景腰部以上物半框主体混乱
近景胸部以上物精髓景物有取舍
特写某部分的强调时间要取舍
2.拍摄距离与画面变化的基本规律:
机位与被摄物距离近,画面成像大;反之依然。

机位与被摄物距离近,摄像机镜头观察的范围小,反之亦然。

3.镜头焦距与画面变化的基本规律:
镜头越长,景深越小,画面越平
镜头越广角,景深越大,画面越立体
二、拍摄方向与构图
1.正面拍摄
优势:表现无图庄严,规范。

劣势:画面缺少变化,缺乏深度立体感。

2.半侧面拍摄
优势:有一定纵深感,形象立体丰满。

劣势:对布光有一定要求
3.侧面拍摄
优势:有利于表现物体的层次和轮廓。

劣势:无法与观众产生交流
4.背面拍摄
优势:激发想象,特定描述。

劣势:具有物体的模糊性,叙事性小。

三、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
1.平视拍摄:镜头位置与人眼视线一致,显得平易近人。

2.仰角拍摄:摄像机低于被摄物角度,显得高大宏伟。

3.俯角拍摄:摄像机高于被摄物,易观察事物全貌,视线开阔。

☆第六部分多机位拍摄的机位
1.双机拍摄:主采访,辅观众、特写。

避机位
主移动,辅空镜、中景、过渡
2.场地拍摄
预先勘察选定机位
配合特定机体与数量.
3.现场直播
镜头稳定准确、机位间以镜头呼应、导演统一指挥
4.多机拍摄
三台机器以上同时拍摄
三角形分布
★第四节画面的运动★
影像的运动,是运动完整的幻觉,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一部分画面的内部运动
1.画面内部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尽量的客观再现,主观地表现。

2.画面内部运动包括:
光学镜头与景别、摄像机移动和变焦、拍摄方向与景深、拍摄色度与放映速度。

同时分为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

3.实例:
慢动作:时间的特写。

静帧:夸大的事实,闪动的景象。

倒放:时间的倒流、动作的倒流。

☆第二部分镜头的外部运动
1.镜头外部运动:画面来源摄像机的运动,即画框的运动。

2.镜头外部运动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晃动、旋转、综合运动
3.拍摄要求:平、准、稳、匀
4.实例详解:
(1)推镜头
1、引导观众视点靠近主体
2、作为一种主观镜头出现
3、在推镜头的起幅中,画面表现的重点是环境,随着镜头推进,主体突出。

(2)摇镜头
1、代表主观视线
2、把两物体空间位置拉近
3、再现几个物体中间停顿,形成间歇与段落。

4、晃动镜头(DV模式、闪摇镜头、甩镜头)
5、旋转镜头(主观心理,或模拟头部运动)
(3)拉镜头
1、具有种低调的感情色彩
2、代表剧中人视点的远离
3、配合人物从远处走来,保持画面稳定性,再现面部表情。

(4)移镜头
1、横移、纵深移、曲线移
2、升降镜头(升降车)
3、代表主观视线的移动
5.推拉镜头与变焦镜头的区别
他们的作用都是对视线进行引导。

不同的是变焦距对观众视线的强制性引导比较明显,移动镜头比较自然,推拉镜头则相反。

变焦镜头场景所有部分等量缩放,透视关系不发生明显变化,景深明显变化;
推拉镜头透视关系改变明显,前景影像大小比背景影像变得更快,景深空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下面是具体情况的分析:
1.物距:变焦中物距不变,透视关系不变,取景范围变。

移动机位则全部改变。

2.视点:变焦距推拉视点不变,注意范围与心理范围改变。

移动机位则实际空间距离改变。

3.速度:变焦推拉速度可很快,移动机位则不能
4.障碍:场景中有障碍的情况下,用推拉镜头而不用移动镜头
★第五节蒙太奇(Montage)★
1.蒙太奇:源于法语,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

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

2.普多夫金:以若干个镜头构成一个场面,以若干个场面构成一个段落,以若干个段落构成一个部。

3.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总结爱森斯坦、巴拉兹的理论后,提出了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概念。

3.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与蒙太奇相对。

4.叙事蒙太奇:叙述一段剧情,展示一系列事件。

5.表现蒙太奇:通过画面内容和形式上的呼应、对比、暗示、譬喻表现思想情感。

二、蒙太奇剪辑方法
1.分解法(半分法)
将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通过一半动作对一半动作的剪辑,将两个不同角度,景别的镜头组接起来。

也就是上一个镜头中留下主体的动作上一半,下一个镜头保留主体动作
的下一半,剪辑后还原这个完整的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剪辑点的选择并不是以镜头的绝对长度为依据的,而是寻找动作过程中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的瞬间停顿处。

2.变景法(三分法)
也叫增减法,是区别于分解法的一种动作分解与组合的方法。

也就是说,把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用两个不同景别,不动角度,不同长度的镜头组接起来。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上下镜头之间景别角度变化大(如全景一下变到特写),或者人物形体动作的速度不一致,或者人物的情绪又不连贯这几种情况下的剪辑。

3.蒙太奇短句句型:
前进式: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写的顺序组接镜头
后退式:按特写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顺序组接镜头
循环式:这种句型是将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句型结合起来
积累式:把一连串性质相近、说明同一内容的镜头组接起来,造成视觉印象的叠加。

跳跃式:在一组蒙太奇镜头中,当景别由小景别一下子变到大景别,或者相反,由大景别一下子变为小景别,这种句型的景别变化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远近交替的。

多构图蒙太奇单个镜头表义单一,只有当词组成句,才能表达思想。

表现蒙太奇:以镜头的并列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来产生一种直接、明确的效果,表现一种感情。

伊文思:剪辑的不同层面。

三个层面:1视觉上的流畅,镜头衔接的规律性。

2在观众中唤起情感 3代表个人、社会、政治观点。

爱森斯坦:提出了“杂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和镜头冲突理论。

爱森斯坦提出蒙太奇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蒙太奇的“冲突”和“对立”。

重复剪辑:有意的将一些画面重复多次出现,强调意图明显。

完全重复修整重复
一个完全忠于全貌,一个经过加工。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