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02067d8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e.png)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作品,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交界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白流苏作为该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小说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的形象和悲剧经历,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白流苏,一个充满了魅力和神秘的女性角色。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由于长相出众,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一直是上海社交界的焦点。
白流苏的美丽和聪慧使得她成为了不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在张爱玲笔下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白流苏的爱情悲剧是《倾城之恋》中最令人触目的。
她与易先生之间的感情是整个小说中的主线之一。
易先生是一个富有而且有魅力的男人,他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纠葛一直是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无奈的是,白流苏的爱情并未得到真正的回报。
易先生与白流苏之间的感情是一个注定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
在这场爱情中,白流苏表现出了对易先生的倾慕和依恋,而易先生对她的感情却未曾真正深入。
白流苏的人生悲剧也体现在她的婚姻生活中。
在小说中,白流苏与顾承玉成婚,而这段婚姻注定也是一个悲剧。
白流苏为了自己无法得到的爱情,而选择了一个并不真心待她的丈夫,这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错误选择。
在这段婚姻中,白流苏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同时萦绕在她心头,让她的人生更加悲惨。
白流苏的个人命运也是一个悲剧。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家庭背景并不算太差,但她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的家庭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安全和幸福感,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悲剧也让她的内心深处备受折磨。
在当时的上海社交界,白流苏虽然看似优越,却也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人,这种孤独和折磨构成了她悲剧人生的一部分。
白流苏是《倾城之恋》中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角色。
她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构成了她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触目的部分。
通过白流苏这个形象,张爱玲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虚荣和虚无。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53dc10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a.png)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倾城之恋》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了在上海法租界日本人宫城三千院对中国女孩白流苏展开追求并最终宣告失败的故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进行浅析。
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富有机智和敏感性的女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渴望。
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了许多男人,但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不愿随波逐流。
她追求真爱和尊严,不愿成为对方的玩物。
她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并一直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的坚持和不妥协的原则使她成为许多男人心中的神秘与梦幻的女性形象。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不幸和无奈。
她犯下严重错误的行为,如背叛父亲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命运被改变。
她在宫城三千院的追求中陷入了一个不可解的情感泥沼中。
尽管她一直试图逃离,但她最终被迫与宫城三千院结婚。
这个婚姻对她来说是一种牺牲和折磨,让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她一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终究无法实现。
她的悲剧在于她始终无法摆脱宫城三千院的影响,无法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
白流苏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外国势力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白流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来自日本人宫城三千院的追求和外力的压迫。
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存,被迫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和牺牲。
她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其所面临的悲剧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她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女性形象,饱含着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她的悲剧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彰显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通过对白流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现实,并思考这对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doc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a154cac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5.png)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心理:一、对男人的依赖心理;二、困境中求生存的心理;三、用最后的资本——残余的青春博弈的心理。
旨在说明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才能改变命运,摆脱生存困境。
关键词:《倾城之恋》女性心理依赖生存独立生存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Eileen Chang's" love in a fallenCity " in Psychology: A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men; Second, th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Third, with the last of the capital - the remnants of youth mental game . To stand on one's own females only in the economy can change the fate,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lifeKey words:love in a fallen city female psychology rely on existence independent existence前言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父亲是满清遗少,继承了遗少的全部荒淫、残暴、专制等特征。
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流过洋的新派女性,爱好音乐、文学。
这一新一旧组成的畸形家庭,无爱可言,但却拥有无尽的争斗和倾轧。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在父亲处受尽折磨。
无爱的父母,无爱的家,在童年的张爱玲的心灵上投下了永难忘记的阴影,促使她敏感而又早熟。
童年的母爱缺席,少年的父母离异,青年的远赴香港求学,中年的婚姻变故,晚年的客死他乡,特殊的经历,使她更多地着眼于乱世中的家庭婚姻生活,着眼于世俗人生,而淡化国家、民族、阶级等意识,以冷淡、犀利的眼光去审视这个纷繁的俗世,并站在女性的角度去剖析女性在这纷繁世俗中的辛酸与无奈。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b402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5.png)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1dda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6.png)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
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
[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的剖析,发现她“心灵内的潜意识”,使我们探测到她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一、甘居超我,事与愿违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
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c5aa6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e.png)
从"倾城之恋"看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摘要:"倾城之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角色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提醒出人性的多面性和自私性。
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对于本作主要角色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对男主人公柳原的分析及女主角白流的局部简析,探讨了爱玲对其笔下人物的塑造原由和影响因素,进而提醒出柳原的真实心心理,体会爱玲笔下真实的男性心。
关键词:柳原遗少私欲男权主义爱玲的小说,文笔总是细腻优美而又带着一些感伤和挖苦的。
她的笔下人物,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多或少的,让人去怜悯、去叹息。
爱玲她不仅出身显贵,同时又有着因这身世所有的悲凉,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苍凉与悲伤,还有爱情失败造成的无枝可依的迷茫感,这些都和她的人物塑造相关。
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原型,这些有着美好外表或者显赫身世的男人们,给了爱玲极好的写作素材,也使她的作品中的男人们形象丰更加地饱满立体。
"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柳原,其实很矛盾。
说他自私冷漠,只懂得自我保护,却也能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想到白流,与她一起共患难,虽然有过则一丝自私残酷曾想要抛弃白流单独逃命的想法,可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的人性自私。
这一点自私,恰恰显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因而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柳原的塑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的生长环境和家人对其的影响。
爱玲出身名门,爱玲的父亲志沂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旧习气很深,性情也是很坏。
她虽出身名门,却有着不太好的童年,生父和养母管教下的她,并未有着太多快乐的童年生活。
或许是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她以后的性格影响及她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面对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难免感到虚无和恐慌,甚至有沉重的压力感"爱玲看到乱世中的父亲"单独坐在阳台上......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
〞 在爱玲的笔尖下,男性们多是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社会荒凉的、令人觉得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那些落后文化熏染,沾染了一系列的不良风气,可是自身却不自知,还用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造成了那些女人们的悲剧。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c172e95022aaea998f0fa3.png)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论张爱玲《倾城之恋》及白流苏形象分析摘要:本文分三部分分析了张爱玲的成名小说《倾城之恋》以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即旧城的封闭——流苏家庭的遭遇;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旧式家庭的没落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以婚姻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但结果她只能无奈的做范柳原的情妇。
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影响,最终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生存赌注婚姻作者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而其在一九四四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倾城之恋》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会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读后才明白,所谓倾城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
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
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
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0f30f5fab069dc50220175.png)
《倾城之恋》鉴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结尾虽然是唯美的感情,虽是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感情,实则以是现实的表象掩饰了真正的悲凉,比以往的悲剧更像悲剧。
有些人取笑白流苏的顽固不灵,其实是她迫不得已,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除此选择之外再也无从其他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体现出白流苏的固执,倔强,追求。
一、固执之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旧上海暧昧的时代,离婚在当时是要受道德谴责的,“我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白公馆则属于守旧一派,一个落后于时代的败落家族,“古老的钟”,意味着传统的思想,白家老太更是传统思想的代表者和执行者,而离了婚的白流苏,受不少家人的指戳,在钱财用尽之时,她的存就成了多余,本为柔弱的的小女子,也就只能自己站起来,自己做主,固执的地离了婚,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可是白流苏仍坚持了下来,表明白流苏不再是逆来顺受、传统意义上的弱女子,她的固执和坚持就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里表明,白流苏是有新派思想的白家人,文中说“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
”由此,可见,亲人没有给白流苏多少安慰,甚至把白流苏的离婚回娘家当成了耻辱的典范,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投靠亲人时却遭到嫌弃,终于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面对这样的环境,白流苏悲伤压抑,甚至想要逃离,却又因为“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能做什么事情,白流苏的固执在于它的封建传统,这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思维已经控制了女性的活动范围,甚至没有了地位,养活自己也是个问题,这种顽固的封建思想,正因为缺乏教育,有的甘愿生活在别人替他们安排好的笼子里,白流苏想要一个出口,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所以白流苏固执的认为她的出路,除了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她意识到再也不能在这个家呆下去了,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了,于是她要离开,用生命做赌注的呼喊离开,所以她固执的认为,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迫着流苏选择“离开”,离开并不属于她的“家“,于是有了对自己命运的追求,当白家人陪宝络见范柳原回来的路上时,几乎所有人都怪白流苏抢了宝络的风头,而白流苏心里却想着“今天的事,她不是故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倾城之恋》点评
![《倾城之恋》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1b7616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7.png)
《倾城之恋》点评《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乱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叙事风格来看,《倾城之恋》采用了张爱玲一贯的细腻、精致的文笔,将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细节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浪漫和悲凉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诗意和哲理的思考,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看,白流苏和范柳原都是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白流苏是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她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而范柳原则是一个温柔、浪漫、有些软弱的男子,他在爱情和家族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爱情。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此外,《倾城之恋》还深刻探讨了战争、社会和人性等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香港和上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同时,作品中也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死存亡时的选择和决策。
这些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最后,从影响力来看,《倾城之恋》不仅成为了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发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
同时,这部小说也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综上所述,《倾城之恋》是一部具有独特叙事风格、鲜明人物形象和深刻主题思考的经典小说。
它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思考人性、探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倾城之恋人物性格分析
![倾城之恋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0f4bc9580216fc710afd87.png)
《倾城之恋》人物性情剖析语文课上先生组织不雅看了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片子《倾城之恋》,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阅历喷鼻港掉守的布景下由了解到互相驯服再到相爱娶亲的进程.《倾城之恋》承载的是一个年月的故事,有着一个年月的气味,虽然作为主人公的白流苏也就承载了一个年月的文化.情面.性情各种.以下是我对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性情剖析.白流苏白流苏的性情是抵触的,传统却有新思惟,荏弱却又强悍,不平服却又被驯服.一.传统却有新思惟“‘我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歌颂走了板,跟不上性命的胡.”就像这一段话,白府,一个跟不上时期的没落家族,守着古老的钟,就意味着守着传统的思惟.而白老太太就是这传统思惟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履行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必定是与外面的世界脱节.白流苏是一个保守的,她服从老母接收了家里所谓的门当户对,成就了本身的第一段婚姻.同时,她又是接收过新思惟的人,因为对本身第一次婚姻不满足而选择了离婚.离婚,在当时半封建半殖平易近的社会情况下,是要推却伟大压力的.在白第宅得到流苏前夫病逝的新闻后,白三爷去劝流苏归去守寡获取家私的时刻“白流苏冷笑到:‘三哥替我想的真周密,就惋惜晚了一步,婚已经离了这么七八年了.依你说,当初那些司法手续都是糊鬼不成?我们可不克不及拿着司法闹着玩哪!’”这也进一步解释确流苏的思惟受到了新文化的影响,已经有了与白第宅其他人不合的现代司法意识.二.荏弱却又强悍当徐太太来报丧要请白流苏归去奔丧时,几个哥嫂就人多口杂地要逼着她归去.这里看到的是白流苏的哥哥是要撇开妹妹不管,只要有人收容她以减轻本身的家庭累赘.再看白流苏的立场,“她若无其事地持续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盗汗,针涩了,再也拔不曩昔.”可知白流苏开端畏惧她的哥嫂为了钱再次把她卖了,但是她又不克不及让人看见她心坎的畏惧,她用力地掩饰着,手心就冒汗了,这也只有她本身知道.她是何等的荏弱,被本身的亲人所所驱赶,就连本身的母亲也不站在本身这一边,被封建思惟统治着.然而,流苏又是强悍的,在谁人时期有勇气离婚的能有几人,在遭白眼的家里呆不下去,选择出逃的又有几个?流苏是强悍的,一位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倔强抗争不正表现她不畏世俗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强悍吗?三.不平服却又被驯服不肯屈从的性情让白流苏不平服于没有痛苦的婚姻,不平服于没有自由的白家,不平服于没有成果的范柳原.白家人一路陪宝络去见范柳原回来时,所有人都怨白流苏抢了风头.而白流苏却想:“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若何,她给了他们一点色彩看看.他们认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⑥流苏给了一个色彩所有人看,证实本身不是他们眼中的半老徐娘,她照样有姿质的,她不平服于大家的说话摧残.此次的不平服不但让她出了一口吻,更主要的是得到范柳原的青睐.这就是她不平服的成功品.当范柳原回了喷鼻港,她确切是认为本身被踢出局时,白家人加倍的对她毫不留情面地奚落.此次她又不克不及不暗自流泪.她流泪却有不让任何人看见,可见她照样在心里不平服.她的脆弱从此只有她本身看到.她在本身掉意时还不忘本身不克不及屈从,可见她骨子里的那种倔强.当她处于困顿的境界时,徐太太却平常热忱,要邀请白流苏一路前去喷鼻港.白流苏是猜测到了是范柳原的本意,可是她照样低头了,她照样慢慢地开端被范柳原驯服了.选择去喷鼻港就是她屈从的第一步.在喷鼻港,与范柳原的一段时光的相处,当抵触消失时,白流苏朝气了,撇下范柳原跑回本身的房间.却又在回到房间的第一时光拿起千里镜看看范柳原是否在乎她,看到范柳原早就在身边给了个地位印度公主,倔强的她开端她不平服的性情了.面临范柳原的萧条,白流苏是忍了好几天.她的忍恰是她不平服的性情表示.然而,好几天曩昔了,还不见范柳原对她有涓滴挂念时,她开端稳不住了.当范柳原和印度公主出去游玩回来让她碰上时,她是有显著的醋意,但她又不克不及不掩饰着,就为本身的那份不平服找个台阶.在范柳原的蜜语蜜语下,她的气没有了,她的不平服烟消云散.连她本身都没想到本身是那么轻易地就谅解了他.而其实是,白流苏这一刻是再一次被范柳原驯服了.但是看到她被驯服的同时我们照样感到到她心里照样有些不平服.于是在晚上的德律风中,她始终是不肯信任这是实际,在她看来范柳原是不会随意马虎地给她承诺的.不肯屈从的她选择了分开喷鼻港回到上海,这时的她骨子里照样留有一丝的倔强.然而当范柳原耐不住怀念再次邀请她来上海时,连老母都要她曩昔时,她落泪了,她最后的倔强是被白家和范柳原击破的.书上是如许写的“她掉败了.虽然,女人是爱好被屈从的,是那时那只限于某种规模内.假如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驯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里还掺杂这家庭的压力——最苦楚的成分.”当在上海的这最后的一丝倔强都没有容身之地时,她带着心碎去喷鼻港,在她心里,已经知道本身无路可退,或许是命运注定她只能成为一名恋人.直到再会到范柳原时,她完整被驯服了,情愿做他的恋人.这时,白流苏骨子里的倔强没有了,只剩下那一抹苦楚悲伤的记忆.躲在范柳原给她买的公寓里,她成为了一名驯服的恋人.不平服的白流苏最终照样被范柳原一步步驯服了.范柳原范柳原,“他的怙恃的联合长短正式的”“因为少小时期的特别情况,他的性情本来就有点古怪”,被三奶奶道“跳舞跳得不错”,据徐太太看来“不甚靠得住,照样算了罢”的人.这个汉子外表风流不羁,心计心情深邃深挚,内里倒是个那样温顺沉静,有着温软的绅士风姿和快乐的诗人格调,分明是留学归来的气派贵令郎,一身豪气赶过于五官之上.贵族,江湖,私生子…,注定了范柳原命运的多重性.流浪流落负责量,遭俗人的白眼.他闲散.无所谓.课本气,对所有安危与共过的人都极为容忍和爱护. 英国长大的广东生意人,事业成功,对女人存有戒心.他游戏于情绪与女人之间,对女人就像是对生意一样知根知底.他风流矜持,精力空虚,精明而盘算.虽是庶出,靠着一点家底和俊朗外型,范柳原早被捧成作单身贵族,早已被名门闺秀和野草羣莺包抄.一个海外归来的荡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涯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算作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信任,也不敢失望的.但他心坎深处是盼望安稳的.。
《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
![《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0cea1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1.png)
《倾城之恋》⼈物⼼理特征分析2019-06-30[摘要] 《倾城之恋》中通过对⼈物细致的⼼理描写,揭⽰了⼈性的复杂性和多⾯性。
本⽂通过对《倾城之恋》的⼈物⼼理特征进⾏深⼊分析,探究张爱玲独特的⼩说描写视⾓,这对当下⽂艺界对⼩说创作理论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倾城之恋》;⼼理特征分析;⼈性《倾城之恋》⽆疑是⼀部经典之作,其中对男⼥主⼈公细致⼊微的⼼理描写令⼈印象深刻,给我们留下了⼀个华丽的沉影、⼀个旧上海的传奇。
我们或许津津乐道故事中范柳原与⽩流苏演绎的双城记,但是更多的时候透过这重重的帘幕,我们听到了作者对⼈性的慨叹,她对世俗的淡漠讥讽,带着洞察世情的⽆奈与悲哀。
她曾说:“因为是写⼩说的⼈”,“把⼈⽣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
如果原先有憎恶的⼼,看明⽩后,也只有哀矜”。
《倾城之恋》秉承了张爱玲⼀贯的风格,她笔下的主⼈公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性的弱点。
他们想要逃脱世情,但是⼜⽆法摆脱世情对⾃⼰的控制,他们的⾝上体现了⽭盾的⼈格。
流苏与柳原是“不彻底的⼈物”,⽽这来源于作者“不彻底的”⼈物观。
张爱玲拒绝采⽤“过分简单化的⿊⽩划分”,在⼩说中对⼈物未置臧否,也不对其进⾏道德评判,⽽是在“参差”⾃然呈现出普通⼈性的软弱、退缩和愚妄;情感态度上,作者没有分明的爱憎,⽽是在淡漠的嘲讽中带着⼀丝怜悯,铺陈叙述都带着⼀份超然冷静的旁观者⼼态。
对于批评者的意见,张爱玲不承认这种处理⽅式会将⼈物“过于仓促地送⾛”或是“典型地中和”,⽽是认为⾃⼰采取更真实的⽅法塑造“疲惫”的现代⼈。
在她看来,“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才能“写出现代⼈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古典⼩说“单纯、绝对”和“斩钉截铁”的写法,开创出新的风格。
⾸先先探究⼀下流苏的⼼理特征。
(1)传统的⼼理影响下形成的“⾃我的空洞化”。
⽩流苏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训导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性。
她并不能突破传统界定的有关⼥性的框架。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品中流苏作为“第⼆性”的从属地位:在男性话语中⼼世界中,她既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也不可能把握⾃⼰的命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dedc33a6c30c2259019ef3.png)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为女性题材,她最擅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她笔下的女性多为悲剧人物,然而也有不服输、不认命,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另类女性。
关键词:女性题材女性心理另类女性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
刻画女性心理,表现乱世之中的男女情感纠葛,是张爱玲最为擅长的。
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一些悲剧人物,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在被压抑、被逼迫、被抛弃的地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能在黯然神伤中徒增悲哀。
纵观她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我们依然会发现另类女性的存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不服输、不认命,而是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典型的一位。
一个出生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的旧式女子,一个寄居娘家饱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的离婚女人,在那个年代的大家庭里,等待她的命运,无非就是孤老终死。
然而老天竟让这个离婚达七年之久29岁的她遇上了风度翩翩学识渊博殷实富有的未婚男子范柳原。
他倾慕传统的中国女子,对于流苏是一见钟情的。
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他心仪的女子。
以下是《倾城之恋》中的经典对白:柳原倚着窗台,伸出一只手来撑在窗格子上,挡住了她的视线,只管望着她微笑。
流苏低下头去。
柳原笑道:“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
”流苏抬头笑道:“什么?我不懂。
”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
”白流苏不经意的低头,便成了范柳原心动的理由。
低头是一种站立的姿态,却是一种谦逊,一种美德;正如徐志摩笔下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低头弄莲子”一般,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比起“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却更有一番意境,更摄人心魄。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6e98915727a5e9856a61d4.png)
从《倾城之恋》看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摘要:《倾城之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角色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自私性。
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对于本作主要角色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对男主人公柳原的分析及女主角白流的部分简析,探讨了爱玲对其笔下人物的塑造原由和影响因素,进而揭示出柳原的真实心心理,体会爱玲笔下真实的男性心。
关键词:柳原遗少私欲男权主义爱玲的小说,文笔总是细腻优美而又带着一些感伤和讽刺的。
她的笔下人物,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多或少的,让人去怜悯、去叹息。
爱玲她不仅出身显贵,同时又有着因这身世所有的悲凉,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苍凉与悲伤,还有爱情失败造成的无枝可依的迷茫感,这些都和她的人物塑造相关。
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原型,这些有着美好外表或者显赫身世的男人们,给了爱玲极好的写作素材,也使她的作品中的男人们形象丰更加地丰满立体。
《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柳原,其实很矛盾。
说他自私冷漠,只懂得自我保护,却也能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想到白流,与她一起共患难,虽然有过那么一丝自私残酷曾想要抛弃白流独自逃命的想法,可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的人性自私。
这一点自私,恰恰显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因而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柳原的塑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的生长环境和家人对其的影响。
爱玲出身名门,爱玲的父亲志沂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旧习气很深,性情也是很坏。
她虽出身名门,却有着不太好的童年,生父和养母管教下的她,并未有着太多快乐的童年生活。
或许是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她以后的性格影响及她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面对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难免感到虚无和恐慌,甚至有沉重的压力感"爱玲看到乱世中的父亲“独自坐在阳台上......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
”①在爱玲的笔尖下,男性们多是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社会荒凉的、令人觉得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那些落后文化熏染,沾染了一系列的不良风气,可是自身却不自知,还用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造成了那些女人们的悲剧。
倾城之恋张爱玲
![倾城之恋张爱玲](https://img.taocdn.com/s3/m/da1680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5.png)
倾城之恋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一、内容介绍《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
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二、创作背景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
“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
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
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
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
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亲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426070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4.png)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母亲形象【摘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
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母亲形象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讲述了“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在乱世中的故事。
①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一直以来吸引着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人们说起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首先会想起《金锁记》里的曹七巧――邪恶、变态的母亲形象。
甚至有评论家由此认为张爱玲塑造的母亲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巫母群像”。
她们完全丧失了“母亲”一词所应蕴涵的生命、慈爱、理解等等意义,彻底暴露出“母亲”一词所投下的阴影②――用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说,就是“那个隐藏着的、受压抑的部分”,“那最大部分的卑劣与负罪人格”。
③ 事实上,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广的含义。
本文拟就《倾城之恋》一文,分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1.白流苏之母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母亲兼有多重身份,一是离异之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苏的生母,二是七小姐宝络的继母,同时她又是白家两位男性成员三爷四爷的母亲。
作为一个旧式老太太,扮演好这么一个角色让她苦不堪言。
作为流苏的生母,嫁给一个“有名的赌徒”已经是她人生一大悲哀,而丈夫公然纳妾更是曾经带给她许多烦恼,她深深知道遇人不淑的苦楚。
所以流苏离异,她并没有给予女儿任何责骂或侮辱,而是收留了她。
在当时,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白家这样的大公馆,女儿出嫁后离婚再回到府内是怎样羞辱门风的一件事。
如果说流苏的三哥四哥同意她离婚是贪图她的财产,流苏的母亲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
她也许只是联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身世,想尽自己所能给予女儿最后一点庇护。
她对流苏应该是有信心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3a8eacd1f34693daef3edf.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 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 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 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 战胜利后分手。1955年旅居美国, 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 生活。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 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荒凉的音韵 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故事, 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 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 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反来复去感叹的 是同一种荒凉的情绪。
凄艳的色彩 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文如其人,文如其 衣。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 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 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 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 西。
多样的修辞 一个个离奇的象征,一串串断珠的比喻, 一段段淡淡的描写都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美丽。 笔下故事世俗,但字里行间闪动灵气,充满淡淡的冷 意,浓艳的画面,奇特的想象,堪称经典的字句
5写作特色 双层叙事序列
情节层面与心理层面交织 相比较那条情节主干,心理层面犹如一条长长
的藤蔓虬龙般地盘旋缠绕着主干。它们一起使小说的节奏时而急,时而缓,变化 多端,错落有致。有别于情节层面的后视角,心理层面采用了同视角,与流苏的心 律一起跳动。在小说前半部分白公馆的时空,介于奔丧、宝络婚事和扬帆出海 的三个主要情节之间,起着换转的枢纽作用的是两度心理描写。
3人物分析
A.白流苏
1传统而又开放 2柔弱却又强悍的矛盾性格 败落的 家、守旧的老母、唯钱是图的哥嫂 共同逼迫了白流苏 撑起柔弱背后的 强悍。 3赌徒心理 由一个楚楚可怜,等 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 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 的女骑士。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 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 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 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 这个唯一的事业。从而形成了她以 “赌注”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张爱玲《倾城之恋》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女性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9385416529647d26285266.png)
张爱玲《倾城之恋》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作者:于子雯来源:《人间》2016年第21期摘要:白流苏婚姻失败,离婚住在娘家遭受哥嫂逼迫回唐家当一辈子寡妇,使她形成“赌徒”的性格。
她唯一的赌注是自己的青春和美貌。
她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却又把自己交给命运——当一个“赌徒”。
当她处于似乎不可挽回不可更改的生命悖论中时,她从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当她陷于无垠的“爱情迷宫”时,一座城池的沦陷成全了她。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女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12-02《倾城之恋》是圆满收场的一篇小说,女主人公在跨过了一段危险的情妇生涯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桩她所向往的婚姻。
然而在表面的圆满下实际上蕴藏着深刻的不圆满,爱情在许多的利害关系和勾心斗角中丧失了应有的纯洁,已被金钱欲望涂抹得变样,爱情的双方所占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婚姻的支配权完全掌握在有经济实力的男性手里。
在这个故事中,是婚姻成就了爱情,也是爱情成就了婚姻。
有了流苏对婚姻的追求,虽然是抱着通过婚姻来追求自身的名份、地位。
动机虽然不纯,但是却因为这个动机让两个原本不相关的人走在了一起,也是这样的动机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才会一直纠缠着,直到最后战争的爆发,促使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战争的爆发使得香港沦陷了,但是流苏的爱情却在这沦陷中得到了升华,使得她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所以才有了这倾城之恋。
这是个大城市中的小故事,动荡的时代只是作为一个大背景而存在,没有豪云壮志的爱国报复,有的只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一个家族或者仅仅是个人的生存问题,此时此刻存在的意义。
所以张爱玲在故事的最后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在这样看来,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段爱情倾城、倾国,所以,倾城之恋也就名副其实了。
一白流苏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
倾城之恋人物性格分析
![倾城之恋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dada51ec3a87c24128c4a9.png)
《倾城之恋》人物性格分析语文课上老师组织观看了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倾城之恋》,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经历香港沦陷的背景下由相识到相互征服再到相爱结婚的过程。
《倾城之恋》承载的是一个年代的故事,有着一个年代的气息,固然作为主人公的白流苏也就承载了一个年代的文化、人情、性格种种。
以下是我对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性格分析。
白流苏白流苏的性格是矛盾的,传统却有新思想,柔弱却又强悍,不屈服却又被征服。
一、传统却有新思想“‘我们家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
”就像这一段话,白府,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败落家族,守着古老的钟,就意味着守着传统的思想。
而白老太太就是这传统思想的代表者,同时也是执行者。
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必然是与外面的世界脱节。
白流苏是一个守旧的,她顺从老母接受了家里所谓的门当户对,成就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同时,她又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因为对自己第一次婚姻不满意而选择了离婚。
离婚,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环境下,是要承受巨大压力的。
在白公馆得到流苏前夫病逝的消息后,白三爷去劝流苏回去守寡获取家私的时候“白流苏冷笑到:‘三哥替我想的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已经离了这么七八年了。
依你说,当初那些法律手续都是糊鬼不成?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哪!’”这也进一步说明白流苏的思想受到了新文化的影响,已经有了与白公馆其他人不同的现代法律意识。
二、柔弱却又强悍当徐太太来报丧要请白流苏回去奔丧时,几个哥嫂就七嘴八舌地要逼着她回去。
这里看到的是白流苏的哥哥是要撇开妹妹不管,只要有人收留她以减轻自己的家庭负担。
再看白流苏的态度,“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
”可知白流苏开始害怕她的哥嫂为了钱再次把她卖了,但是她又不能让人看见她内心的害怕,她用力地掩盖着,手心就冒汗了,这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是多么的柔弱,被自己的亲人所所驱逐,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站在自己这一边,被封建思想统治着。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红玫瑰与白玫瑰》心得体会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红玫瑰与白玫瑰》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76943d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d.png)
《倾城之恋》心得体会重温《倾城之恋》这本书,不难发现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充满了灵性与活力,让人置身处境,去体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曲折的爱情。
范柳原是一个放荡不羁而又精明的男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经过人间冷暖,看透尘世并且也务实精明的女主人公。
起初恋爱的目的,一位是为了结婚而拥有生活的保障,另一位则看重精神恋爱,不会为了结婚而结束自己的自由。
两人真正的情感升华则是在书的结尾,因为香港的战火促使他们打开心扉,相互扶持。
这样一段倾城之恋,让我为之动容。
或许如作者所说的一般:“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爱情的也许只是一段时间的化学物质,激情过去了便也消失了,谁也不能保证它的保质期。
联想爱玲的感情经历,也确实曲折起伏。
前任胡兰成像宝玉一般,对任何女人都是一种态度,对于感情也不甚专一。
在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全力捕捉汉奸。
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
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
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在爱玲觉得懂她的胡兰成一生中,爱玲也不过是生命中一段并非刻骨铭心的插曲。
在爱玲笔下的人物很少有完美结局,但《倾城之恋》却以爱情圆满结尾。
也许是她对于爱情的向往,是希望拥有一段平凡而又互相懂得的爱情。
爱玲笔下的语言含蓄而又灼热,时常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叫人看得到主人公们的内心想法,让人琢磨人物们的形象,同时而又让人物的喜怒哀乐显露,给人体会到人物内心灼热的感情。
比如月亮这一意象,爱玲是这么写的,当柳原打电话给流苏表白时,问"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这一画面让人不禁为之动摇,流苏不确定柳原是否真的爱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摘要:《倾城之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角色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自私性。
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对于本作主要角色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对男主人公范柳原的分析及女主角白流苏的部分简析,探讨了张爱玲对其笔下人物的塑造原由和影响因素,进而揭示出范柳原的真实内心心理,体会张爱玲笔下真实的男性内心。
关键词:范柳原遗少私欲男权主义张爱玲的小说,文笔总是细腻优美而又带着一些感伤和讽刺的。
她的笔下人物,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多或少的,让人去怜悯、去叹息。
张爱玲她不仅出身显贵,同时又有着因这身世所有的悲凉,她的笔下总是充满了苍凉与悲伤,还有爱情失败造成的无枝可依的迷茫感,这些都和她的人物塑造相关。
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原型,这些有着美好外表或者显赫身世的男人们,给了张爱玲极好的写作素材,也使她的作品中的男人们形象丰更加地丰满立体。
《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范柳原,其实很矛盾。
说他自私冷漠,只懂得自我保护,却也能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想到白流苏,与她一起共患难,虽然有过那么一丝自私残酷曾想要抛弃白流苏独自逃命的想法,可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的人性自私。
这一点自私,恰恰显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因而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范柳原的塑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张的生长环境和家人对其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名门,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一个典型的遗少,旧习气很深,性情也是很坏。
她虽出身名门,却有着不太好的童年,生父和养母管教下的她,并未有着太多快乐的童年生活。
或许是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她以后的性格影响及她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面对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难免感到虚无和恐慌,甚至有沉重的压力感"张爱玲看到乱世中的父亲“独自坐在阳台上......听不清楚他嘴里喃喃说些什么。
”①在张爱玲的笔尖下,男性们多是上流社会中的遗老和遗少,他们生活在社会荒凉的、令人觉得窒息的夹缝里,深受封建社会那些落后文化熏染,沾染了一系列的不良风气,可是自身却不自知,还用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造成了那些女人们的悲剧。
范柳原,乔琪乔,振保等等,这些自以为能够操纵女人命运的男人们都是这样,充满了自私虚伪的变态性情,深刻地鞭笞了那些男权主义者的卑劣性。
失败的爱情也给了张爱玲很大的启迪。
张爱玲早年与胡兰成的婚姻应该说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悲剧再现。
张爱玲起初的热烈和投入让她对这份感情曾经充满了期待,就是因为这段爱情的圆满塑造了她作品中白流苏的看似成功的婚姻。
胡兰成这么评价《倾城之恋》:“《倾城之恋》里的男女,漂亮机警,也竟如火如荼……结局只平淡的成了家室,但也有着对人生的真实的如泣如诉。
”②“张爱玲是一支新生的苗,寻求着阳光与空气,看起来似乎是稚弱的,但因为没受过摧残,所以没有一点病态。
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安稳的人生。
”“她对于人生,恰似少年人的初恋。
因为她的爱有余,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爱与生命的力的挣扎。
”③胡兰成是懂得张爱玲的。
正因为懂得,所以才慈悲。
小说中张爱玲如此安排是想在这一刻他们总是相爱着的吧。
然而现实中他们之间的爱情毕竟失败了。
范柳原代表了张爱玲笔下的一类男人,滥情却不负责任。
这很明显是在影射胡兰成。
他们赢得了女人的爱情,让女人承受痛苦,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
这种人对女性而言是一种悲剧,是一种明知不适合却无力摆脱的悲哀结局。
自小所受的文化熏陶也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范柳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范是有些离经背道的纨绔子弟,但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追求感性自由。
当然,倾城之恋只是一篇描写婚恋的短篇小说,范柳原的形象塑造上并不是全面立体的。
范柳原的叛逆性格主要是由于他身处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和单一性。
范柳原体现了自私和平凡,是张爱玲对于普通人的传奇叙述。
范柳原一出场,便给人以浪荡公子的形象。
这是明显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的任务,但因为有钱,在婚姻方面才成为抢手人物,他却又偏偏不热衷这些。
他是花丛高手,他的世界里,美女是用来欣赏的,但却不是用来娶回家当太太的。
而接下来的故事似乎更加重了范柳原浪荡子的形象。
白流苏第一次去香港,在海滩上,他们两人互相扑打蚊虫,不想流苏被得罪了而离开了海滩。
便从这天起一连好几天,范柳原就故意整天跟妖艳的印度公主厮混。
他还有意让别人误解他和白流苏发生不一般的关系,并无耻地对白流苏说:“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
”这是他的惯用伎俩,这不禁使人们对他的道德品性产生了怀疑。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不管从天子到庶民,都必须把修身养德作为根本,对自己对别人都得有责任意识,但是范柳原的表现给人的印象却是相反的,甚至有等同于“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刻之趣兴”的淫滥之徒的嫌疑,虽然这只是表象。
④说范柳原他所展现的这种既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情感斗争又爱着白流苏的矛盾体,这点很好地体现了真实的人。
他的性格很复杂:有玩世不恭的一面。
范柳原很清楚白流苏其实并不爱他,所以而他引用了《诗经》中的话: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原文是“与子成说”。
这一字之差,正好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要的是只是一场恋爱,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不必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感情。
可是白流苏不是这样,她经不起变老。
她深切地感受到了时光如梭,岁月的紧迫。
范柳原还有一种防备心理。
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完全的放松警惕,他就像一个猎人。
虽然他对抓住白流苏有足够的自信心,但是其实他对白流苏始终怀有戒心。
因而正如文中所述,他在那堵破墙下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墙根地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⑤这番话说出了范柳原的心声,,他对白流苏是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但是他清楚白流苏的心理,若不是他有优越的经济条件,白流苏也不会热帖着他亲近他,他也就带着一份戒备去恋爱。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对于自我感悟的迷失。
他渐渐地在人世中迷失了自己。
由于范柳原看到了太多的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所以对人情世故始终有着一份冷淡感,其实他在不与人真心相对的时候,也会感到悲哀,这世间并没有一个真正了解懂得他的知己。
因而才会对流苏固执地,哀恳似的请求: “我要你懂得我。
”范柳原对白流苏想来是一见钟情的。
范柳原本是和宝络去相亲,如果范柳原相不中她,完全可以提早地结束这次相亲的,不必从五点拖到晚上十一点钟;其实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感情里有怜惜,有疼爱,有迷恋的成分。
首先,白流苏是为美女,这种美不是西方的那种美,不是那种高大健壮之美,轮廓立体分明,而是一种娇小、淡雅清幽之美,白流苏的这种美,这种韵味,是中国的美,是有着古典气息的美。
其次,白流苏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柔弱,是那么的孤苦无依。
这些让柳原的心里升起了对白流苏的怜惜疼爱之情。
所以在香港,范柳原私下对流苏的表白,应该都是其真心的流露,或许这并不是说他就一定怎么样,但如果说范柳原一点不爱流苏,也不必逼迫让白流苏必须懂他。
范柳原只希望他在白流苏的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他认为可以有的形象。
比如文中说香港的一天深夜:“范柳原在电话里向白流苏表白:“我爱你",挂断后又拿起电话问白流苏:“你爱我么?”白流苏低声道:“你早该知道了,我为什么上香港来?”白流苏此时是在含蓄矜持地表达着她的爱意,范柳原却叹道:“我早知道了这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
流苏,你不爱我”⑥这段对话,其实能反应出来范柳原自私的内心,他需要白流苏去爱他,尽管他不想对这段爱完全负责。
他希望白流苏去爱他,而他爱白流苏却要有限度的,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
从上文的文本分析:范是一个从小就缺爱的人,他从小只能和母亲两人生活在英国,父亲到处在做生意,却在广州有正室有家庭。
亲生的母亲父亲先后去世,他得到遗产的继承权也不是很容易,费了不少功夫。
那时的他孤身流落在外,吃苦受累尝尽人世辛酸,直到二十四岁才回了国。
他的周围没有爱,范家的族人一直对他抱有着敌视的态度。
他回国后,对于很多事情野看不惯,“脏的、坏的落后的”,让他对家乡的美梦破灭了,他受不了这种打击,开始往坏道上走,浪荡人生,游戏自己的感情,自然也就得不到真爱。
其实越是这样的人越渴望得到真爱,因为他们内心虚空脆弱无助。
一个一直都缺少爱的人,在某一天受到人追捧的时候,也会因为某些曾经的经历,让他变得有那么一点点与常人不同。
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对他的影响。
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西式的教育与文化影响,告诉他爱情是相互平等的,女性也应该有爱的权利,只有得到女人的爱,男人的爱才是完整的。
正如《傲慢与偏见》中宣扬的爱情不仅要身份门当户对,还要讲究彼此之间爱的呼应。
范柳原虽然算是爱着白流苏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会为了白去不顾一切,会无视世俗的眼光和看法。
这样的后果是使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受到影响。
他毕竟是个中国人,现在和以后都要在中国生活,中国的制度和习俗当然还是要遵守的,这点他也明白。
范柳原就自称“中国化的外国人”,这样的中国人,其实顽固起来,比一般的中国人还要顽固。
其实,这两人都是自私而又缺爱之人。
白流苏需要重新嫁人,而且嫁的海不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之人,她不愿后半辈子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下去,不愿意自己一生就在痛苦中沉沦。
她是一个勇敢的新时代的女性角色,显然这个人物是带着作者对女人的期望与新时代的憧憬去描写的。
离婚后虽然住在了娘家,也饱受了家里人给的各种冷嘲热讽,挖苦嘲笑,也被亲兄弟骗光了钱财。
这似乎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但当希望来临之时,她抓住了机会。
那次相亲,本是陪衬而已,但是为了给家里人一个好看,一个小小的不算教训的教训,她热情的和范柳原跳起了舞,之后又谈起了情。
她不顾别人的眼光,为了将来能有优越的环境生活而不是去当五个孩子的后妈,她也抓住了机会。
再说范柳原,想爱又怕负责又不敢全系全意的去爱,说话总是带着一些轻佻,让女人欢喜却又要吊起她们的胃口,然后再留一点点悬念,有时一个不经意的话让女人心头一热,转过来却又似笑非笑的开一个不冷不热的玩笑。
范柳原是一个内心敏感的人,但是因为他的财富他的社会地位,他也总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无论怎么的玩世不恭,也都掩盖不了他那有着特殊经历而形成的敏感脆弱的内心。
这是这种内外的巨大反差,才会显示出这个人物的特别。
当他面对那些莺莺燕燕时,能让女人对他痴迷、沉醉,也能让女人对他又爱又恨。
这种本事,也许正是他吸引女人的特点之一吧。
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显然是要辩证的去看待。
他有着女人对男人所幻想的必要条件,身上的一些经历也能使得他看起来更加的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