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学习教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学习教案
第4页/共37页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1.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气候——光热、空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来源。 ▲水——生命组成物质——光合作用原料,矿物质的传导者。 ▲生物——食品,再生产。 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分异-→劳动生产力差异、生产实践差异-→
2. 顺应自然阶段:新石器时期以后——工业革命前。青 铜器、铁器(约1万年~ 十八世纪中叶)。
工具:石刀,石斧,石铲,石镰,石犁,石凿;骨铲,蚌锄; 火烧陶器;后期有炼铜、冶铁。
活动:原始农业——锄耕农业;原始饲养业:猪、犬、鸡、牛、 马、羊等。
特征:从单纯依赖自然转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欧洲的寒冷
国家的居民很勇敢,思想和技术不发达,但他们比其他 国的人获得更长的自由,由于其政治组织化不够,因而 不能统治邻国人民。亚洲人却正相反(亚洲温暖),他 们思想丰富,技术先进,可是由于勇气不足,而惯于服 从和接受奴役”。
时期
史前 1800’ 1900’s 1930 1960 1970 1975 1980’s 1998 2005 s
人口数量
10亿 16亿 20亿 30亿 35亿 40亿 50亿 60亿 65亿
增长率 0.002%
0.8%
2%
第12页/共37页
2. 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不算被冰川掩盖的南极大陆、全世界共有132.5亿公顷土地,除去 水、热量和地貌条件不宜开垦的以外,仅有30%即将近40亿公顷的 为可耕地。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土地可提供100亿以上人口需要的 粮食,然而事实上人口的过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的增加及耕地 的占用,加上耕地生产的下降和粮食生产的时空不均,使许多第 三世界国家粮食极为贫乏。

【西南●最新版】[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西南●最新版】[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次作业[填空题]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与。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填空题]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

参考答案: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以及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和。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和。

参考答案: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

参考答案: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填空题]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参考答案: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六大要素。

参考答案: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岩石[填空题]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参考答案:夷平化崎岖化[填空题]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参考答案:相限区地方[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填空题]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参考答案: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填空题]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

参考答案:物理风化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

[填空题]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

参考答案:省性带段性[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人与自然ppt地理课件

人与自然ppt地理课件
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 用情况存在差异。
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 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来自01土壤类型是指土壤的分类和特点,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点
存在差异。
植被类型
02
植被类型是指植被的分类和特点,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速,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和 发展。
环境污染与破坏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 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资源供给
自然灾害
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对人 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 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 环境污染。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01
环保教育普及
加强环保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公 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社会参与
02
03
环保组织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 保事业,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 好氛围。
支持和发展各类环保组织,发挥 其在环保宣传、监督等方面的积 极作用。
城市绿化与生态恢复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土地资源有限、环 境污染、城市扩张等,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公众参与来应对。
06
CHAPTER
未来展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趋势
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 识的提高,未来将更加 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修复与保护

Fowrkqk综合自然地理

Fowrkqk综合自然地理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具体而言:(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3)研究自然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5)揭示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4、(德国)洪堡——自然地理学李特尔——人文地理学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生命的存在(4)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特性(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特征)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组成结构、区域结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8、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分类(功能类型)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9、自然地理系统概念是由岩石、大气、水、生物等物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巨大的物质系统。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10、自然地理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功能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1、地球自转的重要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地球自转使自然地理系统中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成为可能(3)地球的自转使地表运动物体发生偏转(4)潮汐作用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昼夜逐渐变长(5)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海陆变化、气候变换和生物进化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1与12选一)(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2)在地球表面划分出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界线(3)地球的公转使四季不等长(4)黄赤交角存在周期性的缓慢变化(5)地球偏心率发生周期变化(6)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7)黄赤交角、偏心率和岁差三者的综合效应可引起夏季高纬地区入射太阳辐射改变。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地外系统 (天文学)
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学)
地球内部系统 (地质学)
人文系统 (人文地理学)
经济系统 (经济地理学)
自然系统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大气科学
地质科学
自然地理学
水文学
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地表系统的关系
地表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 成,对应的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 质学和生物学
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 ——“将今论古”的思想 理由有三点: (1)改变地球面貌的自然力量在全部地质历史上就
性质和强度而言都是相同的; (2)起的作用虽然缓慢,却从不间断; (3)正是这些力量缓慢地、然而不间断地积累作
用,才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改变。
我们运用将今论古思维,去发现地质事件和过程的 某些特征和规律,例如我们知道现代的:
味美、营养丰富,可另一些地方某种病的发 病率比其他地方明显偏高? 有的地方盛产黄金、宝石和石油,而有的地 方海啸、沙尘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 给人们不断地带来严重的灾害?
梦 幻 的 地 方 !
美国犹他州 和亚利桑那 州交界处的 神秘“石浪”
美国内华达州西北部的飞喷泉
什么部落?
像谁?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部分岩 石圈
各圈层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和动物等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不是拼凑),在此基础上 的具有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 的性质
三、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西南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参考答案: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

2:[论述题]参考答案:1)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规律性,研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2)分析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规律;3)研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综合特征、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途径;4)揭示人类生活和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谋求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3:[论述题]参考答案: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处于地理科学体系的第二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门自然地理是它的基础,它又为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4:[论述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是分析性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是综合性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一方面分析各部分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研究各部分间的关系,所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它又为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5:[论述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答: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定义: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基本特征: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6:[多选题]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参考答案:ABD7:[单选题]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参考答案:A8:[单选题]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参考答案:D9:[多选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性B:综合性C:相关性D:地域性和层次性参考答案:ABCD10:[单选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A:整体性B:综合性C:层次性D:相关性参考答案:D11:[单选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A:整体性B:综合性C:地域性D:相关性参考答案:A12:[多选题]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参考答案:ABD13:[多选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综合体B:景观圈C:自然地理环境D:地球表层参考答案:ABCD14:[填空题]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15:[填空题]自然综合体是16:[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指的是17:[填空题]地球表层的特征是:1:[论述题]简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1. 加强重力与机械搬运,改变地表形态: 垦、牧、樵、采、建-→改变地表形态-→有利(合
理):……;不利(滥-):-→水土流失、草原退化、 土地沙化、森林破坏……。 平原园田化、坡地梯田化-→有利:防风、保持水土、提 高生产力;不利:树木根系对大田的影响……。 2. 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
例如: ▲公元前250年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与“天府之
国”。 ▲建国前海河威胁北京、天津,而现在已经治理
并引水。 ▲建国前黄河的泛滥与河南、安徽的逃荒景象;
现在“黄泛区”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前浙江福建的落后与改革开放后福建
浙江的经济腾飞。
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5点
作用方式与后果(反馈,有利与不利)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归宿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和研究对象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 原始共生阶段:旧石器时期(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工具: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骨器、摩擦取火。 活动:狩猎,采集种子和根茎。 特征:刀耕火种——人完全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破坏有限,人
第八章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自然
人地系统

资源
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系统
人口
资源
人地关系环境社Fra bibliotek 发展PRED系统
可能。 △河口养料不足,海中沙丁鱼产量锐减。 △下游河水静止,血吸虫病高发,疟疾增加。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

3.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类的各项活动 严格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农业产生之前,这种决定作用尤为明显。在气候适宜,水源充 足,动、植物较多的地方,人口就多,而在条件恶劣,动、植物较少的 地方,人口就少。
❖ 在这个时期,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处于原始的协调状态。
二、农业社会阶段
❖ 距今约1万年,人类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开始出现 了农业和畜牧业,从此人类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 农业生产,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 “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 业,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因此最早被使 用而遭到破坏的是肥沃的土层,在没有森林和草被保护的地 方受到河流的冲刷,特别是人类使用了犁和比人力强几倍的 牲畜以后,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提高了。与此同时,也加 重了土壤的侵蚀,尤其是当土地开发逐步由平原、丘陵转向 山地以后,土地的侵蚀也日愈严重。
由于机器系统的出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突飞猛 进,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 断地被生产出来,涌进市场;发电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 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水、陆、空交通线的建设, 大都市的涌现,将世界各地连为一体。工业文明的兴起、为 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系统对人类及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基础作用 限制作用 促进作用
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用
1. 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演化的产物 2. 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 3.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导致人类活动的

综合自然地理课件

综合自然地理课件

综合自然地理(李春花)第一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一、系统概述1.系统概念2.系统分类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3.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相关性(系统、子系统、环境间)、稳定性、变异性二、整体性概念的发展1.传统观点的整体性—内在联系性指的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定性的描述,不能定量地表达整体性原理。

2.系统观点的整体性——功能和结构的整体性(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系统论中有一个重要原理——功能超越性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2)结构整体性结构是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是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

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

注意:系统观点的整体性涉及能量流动,所以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探讨地球表层的能量流动和转换。

a.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如太阳能进入地球表层后的转化过程。

b.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指的是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注意: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的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需借助外界的作用。

熵:克劳修斯所创,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

他认为:根据熵增加原理,整个宇宙在走向混乱趋向无序,一切运动都将停止,最后达到“热寂”。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BD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二、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三、填空: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

四、问答题: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答:(1)是地球上两种能源相互作用的场所,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重要作用的地方;(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一、选择填空: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ABD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二、填空:1、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2、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3、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理论化、模式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一、选择: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BDA.分层结构B.渗透结构C.耗散结构D.地域结构二、填空:1、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一、选择填空:1、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D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B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二、填空题1、地质循环过程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种基本的地质过程。

最新大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学习课件ppt课件

最新大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学习课件ppt课件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 圈层的交界面
固、液、气三相物质并存: 陆地表面——固体和气体的界面 海洋表面——液体和气体的交界面 海洋下界——液体和固体的交界面 海洋沿岸带——固、液、气的交界面
形成了海洋、陆地、冰川、沙漠、湖泊等 大小等级不同的异质系统,从而造成了 不同规模的水分、大气循环,实现物质 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和转换。各圈层相互 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物质与能量 的交换和循环(如大气循环、水循环、 地质循环)非常活跃。
上界——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 10km;赤道上空16~18km;平均 13km)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深5 ~ 6km,海洋下平均深4km)
注意:上下界之间包括: 大气圈的对流层 地流层、水圈、陆地表层直接 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循环,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 密。
太阳能在此空间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物 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大气对流层、沉 积岩石圈、整个水圈和生物圈的物质也 都参与了这种物质循环过程。
而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却是地热 占优势。
3)太阳能是主要能源
可见,大气对流层的顶部和陆地5~6km的深
度是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的地方。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 层之间、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 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系更为紧密, 更为独特。
研究整个地球表层 ——行星尺度 研究整个大陆 ——大陆尺度 研究范围较大的区域 ——区域尺度 研究范围较小的区域 ——地方尺度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 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相互 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第九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

第九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
河面遍布死鱼,触目惊心
天气炎热湖水污染 武汉龙阳湖出现大批 死鱼(图)
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
❖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光 导纤维等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迈入 信息技术时期。
❖ 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对提 升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 人类从自然地理系统不断摄取物质、能量,也释放 物质和能量。
❖ 据计算,人在一生中要从环境中摄取324t空气,54t 水、32.4t食物等生命必需物质。
❖ 同时,向环境排出数量大致相等的废物。 ❖ 许多化学元素在环境与人体、生物之间进行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
3.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分异导致人类活动 的地域差异
❖ 人类的出现,在300万年以前。
❖ 根据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和猿类化石、现代高等猿 类地理分布的分析,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南部和 欧洲南部广大森林与草原交界地区。
❖ 当时正是古猿的繁盛时期,由于全球范围的气候比 较温暖,多雨湿润,湿润期后又有较长的干旱期, 使热带雨林收缩。
2. 人体与自然地理系统间的物质联系
❖ 煤的储量估计为11亿t(1980年),其中,有经济开采 价值的为7 370万t,可供开采150~190年,考虑到潜 在的储量,也不过150~250年。
被动 受 自 然 支 配
追求生存
主动 支 配 自 然
人定胜天
和谐 和与 谐自 共然 存
可持续的共存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图 10.2 人地关系演变过程
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发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洲的 多诺拉镇。该镇是个重工业重镇,许多大 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聚集于此。工 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工业粉尘和有害气体 二氧化硫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一方面分析各部分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研 究各部分间的关系,所以部门自然地理与综 合自然地理学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 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是: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 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 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 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 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 特点。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 统 概 念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系统 概述
二、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部分,是分析性研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9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 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 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过程
❖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相互作用
的规模和深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发生了一 系列的变化。据此,可将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 用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
表 1: 不同阶段的特点
比较项目 采集渔猎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阶段 人地协调阶段
❖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等 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迈入信息技术时期。新技术、 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斗争中增添了新的力量,它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影 响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 会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 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工业化阶段造成 的环境问题,新的技术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 率。
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 种旱谷等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 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 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 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 弃置,森林很快又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 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
空间尺度 个体、部落范围 区域、国家范围 国家、洲际范围 洲际、全球范围
哲学思考
无中心
追求
追求
追求
“是什么”? “为什么”? “将发生什么”?
对自然态度 拜物主义
天定胜人
人定胜天
人地和谐
生产技术 采集渔猎
农业技术
工业技术
信息技术
经济水平
融于天然 食物链中
初级水平 (农业为主)
高级水平 (工业与服务
业为主)
由于机器系统的出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突飞猛 进,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 断地被生产出来,涌进市场;发电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 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水、陆、空交通线的建设, 大都市的涌现,将世界各地连为一体。工业文明的兴起、为 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
➢ 一方面通过积极地改造自然、合理规划、美化 环境,创造了有利于人类生活然资源,忽视
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恶化后果,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 由于这一原因,促使人们迫切地去研究人类与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 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优化水平 (决策与管理水平)
环境效果
无污染
环境缓慢退化 环境污染
与环境协调进化
人地关系 依附自然
顺应自然
征服自然
与自然“共生”
一、采集渔猎阶段
❖ 人类早期的原始群落几乎和动物一样,靠自然的恩赐生 活。
❖ 其食物来自猎获的其他动物和采集的野果,水取自河、 湖,衣服是植物纤维、动物皮和羽毛制作的。这些资源 依季节而更新并且没有感到枯竭。原始人生活的范围很 狭窄,使用的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主要是石器棍棒和弓 箭等。当时虽然已有用火的证据,但对火的利用是极其 原始的。他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大,而人 群的分布和人口数量则更多地受地理条件如气候、植被 以及动物种群的限制。
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 污染控制系统,可大大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促进环境 保护工作。但是,它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发达国家 发展新型产业,可能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就某一地区而言,城市发展新兴产业, 传统工业向农村转移。这样,将使污染由发达国家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其次,新技术、新材料 的应用,也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效应,有许多因素是难以预 料的。
❖ 在这个时期,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 系处于原始的协调状态。
二、农业社会阶段
❖ 距今约1万年,人类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开始出现 了农业和畜牧业,从此人类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 农业生产,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 “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 业,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因此最早被使 用而遭到破坏的是肥沃的土层,在没有森林和草被保护的地 方受到河流的冲刷,特别是人类使用了犁和比人力强几倍的 牲畜以后,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提高了。与此同时,也加 重了土壤的侵蚀,尤其是当土地开发逐步由平原、丘陵转向 山地以后,土地的侵蚀也日愈严重。
人们使用了新的能源——化石燃料(如煤、 石油),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也大大加 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能力。
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种资源 (矿产资源、能源、水源等)的开发和利用。其次, 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资源 的垦殖利用。
工业的蓬勃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种高 速增长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同时也对人类生 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地表物质产生强烈流动,几十万 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大气圈,大量工业废物产生 并进入环境,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容量,严重地污染着周围的 环境,影响了人类的生境、生活活动和健康,出现了许多公 害病。
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减半,"刀耕 火种"的"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周期大为缩短,森 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 环境的退化。
三、工业化阶段
18世纪以后,以纺织业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爆 发了工业革命。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由农业社会 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涉及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 面。
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在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中逐步占据 了优势地位。由于过分夸大主观能动作用,人类办了一系列 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条以牺牲良好的人类生存环 境为代价来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且不得不耗费巨额 资金去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
严重的工业污染 工业废水染红将军渠
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
第十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 作用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环境)演 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人类出现以来,就通 过生产劳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 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的各种生产 活动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这种 影响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而日益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