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1

合集下载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陈历强一,求弦长在有关解析几何的高考题型中不乏弦长问题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

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截得的弦长,可以联立它们的方程,解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求出,但计算比较麻烦。

能否另擗捷径呢?能!仔细观察弦长公式:∣AB ∣=∣x 1-x 2∣21k +⋅=)1](4)[(221221k x x x x +-+或∣AB ∣=∣y 1-y 2∣211k +⋅ =)11](4)[(221221ky y y y +-+ , 立刻发现里面藏着韦达定理(其中x 1、x 2分别表示弦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y 1、y 2分别表示弦的两个端点的纵坐标)。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求直线 L 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解:易知直线的方程为y=2(x-2p ). 联立方程组y 2=2px 和y=2(x-2p ) 消去x 得y 2-py-p 2=0.∵△=5p 2>0,∴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由韦达定理得y 1+y 2=p,y 1y 2=-p 2.故弦长d=25p 例2,直线y=kx-2交椭圆x 2+4y 2=80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PQ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PQ ∣等于___________.分析:联立方程组y=kx-2和x 2+4y 2=80消去y 得(4k 2+1)x 2-16kx-64=0设P(x 1,y 1),Q(x 2,y 2). 由韦达定理得x 1+x 2=14162+k k = 4得k=21.x 1x 2= -32∣PQ ∣=6 . 练习1:过抛物线 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A(x 1,y 1),B(x 2,y 2)两点,如果x 1+x 2=6, 那么|AB|=( ) (A)10 (B)8 (C)6 (D)4 (文尾有提示.下同) 二,判定曲线交点的个数例3,曲线 y = ax 2(a>0)与曲线 y 2+3= x 2+4y 交点的个数应是___________个. 分析:联立方程组y=ax 2(a>0)与y 2+3=x 2+4y.消去x 得y 2-(1/a+4)y+3=0(a>0) 因为 ⎪⎩⎪⎨⎧>=>+=+>>-+=∆030/14)0(012)4/1(21212y y a y y a a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等正实根。

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及其应用刘海涛1ꎬ2(1.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ꎬ安徽芜湖241000ꎻ2.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ꎬ安徽芜湖241000)摘㊀要:文章介绍了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及其推导过程ꎬ并给出其在不同类型问题中的应用方法ꎬ以体现一元三次方程的重要性ꎬ最后给出笔者对于强基备考教学的思考.关键词:韦达定理ꎻ强基备考ꎻSOLO分类理论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4-0002-04收稿日期:2023-11-05作者简介:刘海涛(1988-)ꎬ男ꎬ安徽省滁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安徽省芜湖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基于SOLO理论的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JK22019)㊀㊀在教学中笔者发现ꎬ在高中数学联赛或一些高校的强基考试中ꎬ经常会出现对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的考查ꎬ甚至在一些省㊁市的高考模拟卷中也偶有考查.但是学生对此知识点知之甚少(该定理不属于高中教材内容)ꎬ少部分学生虽知道该定理却不会应用ꎬ导致普遍对涉及该定理的问题望而生畏㊁望而却步ꎬ从而被动放弃ꎬ实在可惜.笔者通过梳理近些年的相关考题ꎬ在介绍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的基础上ꎬ从该定理在不同问题上的应用予以分类ꎬ整理成文ꎬ以供读者学习㊁交流之用ꎬ以期抛砖引玉[1].1定理的介绍若关于x的方程ax3+bx2+cx+d=0(aʂ0)有三个根x1ꎬx2ꎬx3ꎬ则三根满足:x1+x2+x3=-baꎬx1x2+x2x3+x3x1=caꎬx1x2x3=-da.证明㊀由a(x-x1)(x-x2)(x-x3)=a[x3-(x1+x2+x3)x2+(x1x2+x2x3+x3x1)x-x1x2x3]ꎬ得-a(x1+x2+x3)=bꎬa(x1x2+x2x3+x3x1)=cꎬ-ax1x2x3=dꎬ化简得证.说明㊀该定理是在复数域内ꎬ即三个根(x1ꎬx2ꎬx3)可为实数也可为虚数.2定理的应用2.1在三次方程中的直接应用例1㊀设aꎬbꎬc为方程x3-3x2-2x+1=0的三个实根ꎬ则1a4+1b4+1c4=.解析㊀由韦达定理得a+b+c=3ꎬab+bc+ca=-2ꎬabc=-1ꎬ则1a4+1b4+1c4=a4b4+b4c4+c4a4a4b4c4=a4b4+b4c4+c4a4=(a2b2+b2c2+c2a2)2-2(a4b2c2+a2b4c2+a2b2c4)=[(ab+bc+ca)2-2abc(a+b+c)]2-2a2b2c2[(a+b+c)2-2(ab+bc+ca)]=74.所以1a4+1b4+1c4=74.评注㊀该题为2022年清华大学TACA测试题ꎬ就是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的直接应用ꎬ如果考生熟悉定理ꎬ只要能够对目标式1a4+1b4+1c4进行合理配凑ꎬ即可轻松解题.2.2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2.2.1求函数的解析式例2㊀设αꎬβꎬγ为方程x3-x+1=0的三个实根ꎬ求一个三次项系数为1的三次函数f(x)ꎬ使方程f(x)=0的三根分别为1+α2ꎬ1+β2ꎬ1+γ2.解析㊀由韦达定理ꎬ得α+β+γ=0ꎬαβ+βγ+γα=-1ꎬαβγ=-1ꎬ则α2+β2+γ2=2ꎬ(αβ)2+(βγ)2+(γα)2=1.不妨设f(x)=x3+ax2+bx+cꎬ则a=-[(1+α2)+(1+β2)+(1+γ2)]=-5ꎬb=(1+α2)(1+β2)+(1+β2)(1+γ2)+(1+γ2)(1+α2)=8ꎬc=-(1+α2)(1+β2)(1+γ2)=-5.故f(x)=x3-5x2+8x-5.评注㊀该题为2021年天津大学强基考题ꎬ该题实为考查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的正向㊁逆向使用.2.2.2研究三次函数零点的关系例3㊀已知函数f(x)=x(x-3)2ꎬ若存在f(a)=f(b)=f(c)ꎬa<b<cꎬ则(㊀㊀).A.1<a<2㊀㊀㊀B.a+b+c=6C.a+b>2D.abcɪ(0ꎬ4)解析㊀求导得fᶄ(x)=3(x-1)(x-3).易知f(x)在(-ɕꎬ1)和(3ꎬ+ɕ)上单调递增ꎬ在(1ꎬ3)上单调递减ꎬ极小值f(3)=0ꎬ极大值f(1)=4.㊀设f(a)=f(b)=f(c)=kꎬ易知kɪ(0ꎬ4)ꎬaɪ(0ꎬ1)ꎬbɪ(1ꎬ3)ꎬ不难判断出函数f(x)在区间(0ꎬ3)上属于极值点左移ꎬ有a+b>2.由f(x)=k得方程x3-6x2+9x-k=0ꎬ其中aꎬb.c为该方程三个根.由韦达定理得a+b+c=6ꎬabc=kɪ(0ꎬ4).故选BCD.评注㊀该题为2023年深圳市一模考题的11题ꎬ网上有深圳市老师反映该题得分率较低ꎬ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BꎬD两选项的正确与否ꎬ少部分学生答对也是靠对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做出的猜测.事实上ꎬ若考生考前了解过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ꎬ则可较为快速㊁准确地解出该题.2.2.3求函数的最小值例4㊀实数aꎬb使得方程x3-ax2+bx-a=0有三个正实根ꎬ求2a3-3ab+3ab+1的最小值.解析㊀设方程x3-ax2+bx-a=0的三个正实根分别为αꎬβꎬγꎬ则α+β+γ=αβγ=aꎬαβ+βγ+γα=b.由三元均值不等式ꎬ得13(α+β+γ)ȡ3αβγ.则a3ȡ3aꎬ即aȡ33.由(α+β+γ)2ȡ3(αβ+βγ+γα)ꎬ得a2ȡ3b.于是2a3-3ab+3ab+1=a(2a2-3b)+3ab+1ȡa a2+3aa2/3+1=3aȡ93ꎬ当且仅当a=33b=9{时ꎬ即方程三根均为3时等号成立.故2a3-3ab+3ab+1的最小值为93.评注㊀该题为2020年第十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考试第1天的第1题.作为一项重大竞赛考题ꎬ该题的难度偏小ꎬ主要考查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和两个三元不等式ꎬ是一个可以轻松 拿分 的数学竞赛考题.2.3在三角函数求值中的应用例5㊀求下列三式的值:(1)cos40ʎ+cos80ʎ+cosʎ160ʎꎻ(2)cos40ʎcos80ʎ+cos80ʎcos160ʎ+cos160ʎ cos40ʎꎻ(3)cos40ʎcos80ʎcos160ʎ.解析㊀观察三式的结构不难联想到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ꎬ故考虑构造一元三次方程ꎬ使cos40ʎꎬcos80ʎꎬcos160ʎ为该方程的三根ꎬ又注意到cos(3ˑ40ʎ)=cos(3ˑ80ʎ)=cos(3ˑ160ʎ)=-12ꎬ结合三倍角的余弦公式cos3θ=4cos3θ-3cosθꎬ得到方程4x3-3x+12=0的三根分别为cos40ʎꎬcos80ʎꎬcos160ʎ.于是得到(1)cos40ʎ+cos80ʎ+cos160ʎ=0ꎻ(2)cos40ʎcos80ʎ+cos80ʎcos160ʎ+cos160ʎ cos40ʎ=-34ꎻ(3)cos40ʎcos80ʎcos160ʎ=-18.评注㊀该题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上的一道题ꎬ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数系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的三式结构特征ꎬ以及三倍角余弦公式.2.4在数论问题中的应用例6㊀已知aꎬbꎬcɪZꎬ且a+b+c=0ꎬ求证:2(a4+b4+c4)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证明㊀构造方程x3+mx2+nx+k=0(mꎬnꎬkɪZ)ꎬ其中aꎬbꎬc是该方程的三个整数根ꎬ由韦达定理得m=0ꎬn=ab+bc+caꎬk=-abc.由方程得a3=-(na+k)ꎬb3=-(nb+k)ꎬc3=-(nc+k).所以2(a4+b4+c4)=-2n(a2+b2+c2)-2k(a+b+c)=-2n[(a+b+c)2-2(ab+bc+ca)]=(2n)2ꎬ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评注㊀该题对高中数学竞赛生来说ꎬ是一道很平常的数论练习题ꎬ方法也有很多ꎬ但是利用一元三次方程(这里是整数域下的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解题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ꎬ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2.5在复数问题中的应用例7㊀已知三个复数aꎬbꎬc的模均为1ꎬ且a+b+c=1ꎬabc=1ꎬ求aꎬbꎬc.解析㊀由a+b+c=1ɪZꎬ得a-+b-+c-=1.又由题得aa-=bb-=cc-=1ꎬ则1a+1b+1c=a-+b-+c-=1.即ab+bc+caabc=1.所以ab+bc+ca=abc=1.由此可得aꎬbꎬc为方程x3-x2+x-1=0的三个根ꎬ因式分解方程可得(x-1)(x2+1)=0.故{aꎬbꎬc}={1ꎬiꎬ-i}.2.6在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例8㊀设aꎬbꎬc是实数ꎬ方程x3+ax2+bx+c=0有三个正根ꎬ证明:2a3+9cɤ7abꎬ并且等号成立当且仅当这3个正根相等.证明㊀设题中方程的三个正根分别为αꎬβꎬγꎬ由韦达定理ꎬ得α+β+γ=-aꎬαβ+βγ+γα=bꎬαβγ=-c.2a3+9c-7ab=-2(α+β+γ)3-9αβγ+7(α+β+γ)(αβ+βγ+γα)=(α+β+γ)[7(αβ+βγ+γα)-2(α+β+γ)2]-9αβγ=(α+β+γ)[3(αβ+βγ+γα)-2(α2+β2+γ2)]-9αβγ=(α2β+αβ2+β2γ+βγ2+γ2α+γα2)-2(α3+β3+γ3)=-(α3+β3-α2β-αβ2)-(β3+γ3-β2γ-βγ2)-(γ3+α3-γ2α-γα2)=-(α+β)(α-β)2-(β+γ)(β-γ)2-(γ+α)(γ-α)2ɤ0ꎬ当且仅当α=β=γ时取等号ꎬ故得证.评注㊀该题是2014年北京大学夏令营考题ꎬ利用韦达定理将2a3+9c-7ab转化为关于三正根αꎬβꎬγ的表达式ꎬ代数化简即可得证.2.7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例9㊀已知长方体的体积为1ꎬ长㊁宽㊁高之和为kꎬ表面积为2kꎬ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解析㊀设该长方体的长㊁宽㊁高分别为aꎬbꎬcꎬ则a+b+c=kꎬab+bc+ca=kꎬabc=1ꎬ则可将aꎬbꎬc视作方程x3-kx2+kx-1=0的三根.又该方程可因式分解为(x-1)[x2-(k-1)x+1]=0ꎬ不妨设a=1ꎬ则bꎬc是方程x2-(k-1)x+1的两根.于是ә=(k-1)2-4ȡ0ꎬb+c=k-1>0ꎬbc=1>0ꎬìîíïïïï解得kȡ3.评注㊀题中三个条件恰好得到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式的三个结构式ꎬ自然将长㊁宽㊁高作为一元三次方程的三根ꎬ借助三次方程解题.2.8在三角形中的应用例10㊀已知әABC的三边分别为aꎬbꎬcꎬ周长为2ꎬ求证:a2+b2+c2+2abc<2.证明㊀由题知a+b+c>2cꎬ易得0<c<1ꎬ同理0<aꎬb<1.不等式a2+b2+c2+2abc<2等价于a2+b2+c2+2abc<a+b+cꎬ化简得ab+bc+ca>1+abc.设f(x)=(x-a)(x-b)(x-c)ꎬ化简得f(x)=x3-2x2+(ab+bc+ca)x-abc.问题等价于证明f(1)>0.而由aꎬbꎬcɪ(0ꎬ1)ꎬ得证f(1)=(1-a)(1-b)(1-c)>0.评注㊀对于ab+bc+ca>1+abc的证明ꎬ解法多样ꎬ但是利用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解题却是最简便的.3结束语一元三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虽没有出现在教材中ꎬ也不属于高中数学的知识点ꎬ但是通过文中的推导ꎬ我们不难发现ꎬ对于高中生而言该定理的理解完全不成问题ꎬ可以作为一种新定义题来命制题目ꎬ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㊁数学运算等数学能力.基于此ꎬ笔者认为ꎬ在日常的教学中ꎬ广大一线教师可以考虑介绍一些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数学知识ꎬ尤其是从数学逻辑推理的角度予以介绍ꎬ并给出证明过程ꎬ并辅之适量的习题以供训练ꎬ这样ꎬ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将得到大幅提升ꎬ高考中的优势自然明显ꎬ将来的数学学习也必将顺利.在介绍教材之外的知识点时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ꎬ知道概念的由来㊁定理的具体推导ꎬ从而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3]ꎬ这样ꎬ在遇到一道陌生问题时ꎬ学生才具有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ꎬ考试自然能取得理想的成绩[4].参考文献:[1]刘海涛.例谈 定比点差法 在解析几何问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ꎬ2021(07):25-27.[2]刘海涛.例析构造对偶式在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ꎬ2021(04):14-17.[3]刘海涛.类比知识的抽象过程ꎬ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ꎬ2022(03):51-54.[4]刘海涛.例析与高斯函数有关问题的常考题型与备考建议[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01):27-31.[责任编辑:李㊀璟]。

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摘要】韦达定理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定理,它在解方程、证明、几何、概率以及数学竞赛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韦达定理,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题的效率。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深入理解韦达定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韦达定理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定理。

通过对韦达定理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

了解和掌握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对我们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韦达定理、高中数学学习、方程、证明、几何、概率、数学竞赛、实际意义、综合应用、进一步拓展。

1. 引言1.1 韦达定理的定义韦达定理,又称韦达方程或韦达公式,是解代数方程组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6世纪提出,是一种利用多项式系数的关系,将代数方程组的解和系数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方法。

韦达定理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如果有一个n次多项式f(x)=a_nx^n +a_{n-1}x^{n-1} + \ldots + a_1x + a_0,其中a_n \neq 0,那么f(x)的所有复根x_1, x_2, \ldots, x_n满足以下关系式:\begin{aligned}x_1 + x_2 + \ldots + x_n & = -\frac{a_{n-1}}{a_n} \\x_1x_2 + x_1x_3 + \ldots + x_{n-1}x_n & = \frac{a_{n-2}}{a_n} \\& \vdots \\x_1x_2\ldots x_{n-1} + x_1x_2\ldots x_{n-2}x_n + \ldots +x_2x_3\ldots x_n & = (-1)^n\frac{a_0}{a_n}\end{aligned}韦达定理的本质是利用多项式的系数与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未知数的组合取值进行消元,从而求解未知数的值。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 讲义——2022届高三数学二轮微专题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 讲义——2022届高三数学二轮微专题

“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在圆锥曲线解答题中我们通常利用直线与二次曲线联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来处理类似12212122212111,y x y x x x x x x x +++-,,等结构,这些形式通过合理的变形均可以用2121x x x x ⋅+,整体带入的方法达到避开解交点坐标的目的。

(这是圆锥曲线大题中普遍使用韦达定理的初衷)但我们在做题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于2121,x x x x μλ+这种系数不对等的结构,(我们不妨称之为“非对称”韦达定理)显然按照先前的方法就很难顺利的处理掉,本专题就此类问题给出几个常见的处理策略。

实例讲解:已知椭圆()01:2222>>=+b a b y a x C 过点()22,,且离心率为22。

(1)求椭圆C 方程(2)B A ,分别为椭圆C 的上下顶点,过()40,P 点斜率为k 的直线与椭圆C 交于N M ,两点,求证:直线AN BM ,的交点在定直线上解:(1)椭圆148:22=+y x C (2)()()2,0,2,0-B A ,设()()2211,,,y x N y x M ,直线MN 的方程为:4+=kx y联立方程⎪⎩⎪⎨⎧+==+414822kx y y x ,得()024162122=+++kx x k ,,0>∆得232>k则2212212124,2116k x x k k x x +=⋅+-=+ 直线AN 的方程为:x x y y 2222-=- ,直线BM 的方程为:x x y y 1122+=+ (这里先要根据对称性分析预判交点在平行于x 轴的定直线上以确定下一步的消元方向!!)联立两直线方程消元:()()2211212112622222x x kx x x kx x y x y y y ++=+-=+- (21,x x 的系数不对称了) (无论怎么消元都会得到类似的一个非对称结构)下面给出几种处理策略:策略1:暴力平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时间成本高)由二次方程解出22222216428,216428kk k x k k k x +-+-=+---=代入化简, 31641224644821642862124216428221242222222222-=-+---=+-+-+++---++=+-k k k kk k k k k k k k k y y ,得1=y 即直线AN BM ,的交点在定直线1=y 上策略2:利用韦达定理21,x x 保留一个(这是一种试探性的化简,“前途未卜”,不具一般性) 由韦达定理得2212116x kk x -+-=带入化简 ()()31126244286212421162212422222222222-=+++--=++⎪⎭⎫ ⎝⎛-+-++=+-x k k x k k x k k x k k k k y y ,得1=y 即直线AN BM ,的交点在定直线1=y 上策略3:将21x x ⋅与21x x +的关系代入化简(倒数反凑对称韦达定理,非对称结构中不含常数项时可尝试此法) 由2212212124,2116k x x k k x x +=⋅+-=+,得()212123x kx x x ⋅=+-(即k x x 321121-=+)带入化简 ()()3162322322221121-=++-++-=+-x x x x x x y y ,得1=y ,即直线AN BM ,的交点在定直线1=y 上策略4:带一点进曲线方程转化为对称韦达定理(常见于非对称乘积结构,参考2020年全国一卷题)带()11,y x M 点进椭圆方程得1482121=+y x 化简得()()422418112121y y y x -+=-= 进而得到()()1111222x y y x -=+,带入化简()()212122222x x y y y y ⋅---=+-(奇迹出现了,“对称韦达定理”)接下来就是常规套路,不多赘述了。

韦达定理在三角与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三角与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n+1 1 2n+1 2 2n+1 3 −(C3 C1 + C5 C1 + C7 C1 2n+1 n 2(n−1) + · · · + C2 x n+1 C1 ) cos
2n+1 2 2n+1 3 +(C5 C2 + C7 C2 + · · · 2n+1 n 2(n−2) +C 2 n+1 C2 ) cos
2π 3π · cos 2n · cos 2n ··· (ii) cos 2nπ +1 +1 +1 nπ cos 2n = 21 n. +1
證: (i) 考察方程 sin(2n + 1)x = 0, 顯然, xi =
iπ (i 2n+1
(1)
= 1, 2, . . . , n) 是方程
(ai (i = 0, 1, 2, . . . , n) 為複數, 且 a0 = 0)
2n+1 n 2(n−3) + · · · + C2 x+··· n+1 C3 ) cos 2n+1 +(−1)n C2 n+1 ].
x−
2n+1 3 (C 7 C3
&#為直角, 求這一
令 y = cos2 x, 則方程
2n+1 2n+1 2n+1 2n+1 (C 1 + C3 + C5 + C7 2n+1 n 2n+1 1 + · · · + C2 C1 n+1 )y − (C3 2n+1 2 +C 5 C1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韦达定理步骤1、设直线0Ax By C ++=与曲线交于两点1122(,),(,)A x y B x y ,既设而不求。

2、直线与曲线方程联立方程组。

3、消去x, 得到关于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 4、 结合具体问题与韦达定理建立联系, 如求弦长等。

韦达定理注意与向量的联系一,求弦长.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计算:(1)连结圆锥曲线上两点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2)易求出弦端点坐标时用距离公式求弦长;(3)一般情况下,解由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方程组的解与端点坐标的关系,结合韦达定理得到弦长公式∣AB ∣=∣x 1-x 2∣21k +⋅=)1](4)[(221221k x x x x +-+或∣AB ∣=∣y 1-y 2∣211k +⋅ =)11](4)[(221221ky y y y +-+ , 1.设直线21y x =-交曲线C 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

(1)若12||x x -=||AB(2)12||y y -=||AB = 2.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则||AB = 8 例1,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y 2=2px 的焦点,求直线 L 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已知向量()()()()m x n m x n y 1122201101====,,,,,,,(其中x ,y 是实数),又设向量1221m m n m ==u r u u r u r r u u r r ,,且m n ∥,点()P x y ,的轨迹为曲线C 。

(I )求曲线C 的方程;(II )设曲线C 与y 轴的正半轴的交点为M ,过点M 作一条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另一点N ,当MN =423时,求直线l 的方程。

例2,直线y=kx-2交椭圆x 2+4y 2=80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若PQ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PQ ∣等于___________.练习1:过抛物线 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A(x 1,y 1),B(x 2,y 2)两点,如果x 1+x 2=6,那么|AB|=( ) (A)10 (B)8 (C)6 (D)4二,求弦中点坐标例4,已知直线 x-y=2与抛物线 y 2= 4x 交于A 、B 两点,那么线段AB 的中点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7. 经过椭圆2212x y +=的一个焦点作倾斜角为45︒的直线l ,交椭圆于A 、B 两点. 设O 为坐标原点,则OA OB u u u r u u u r g等于( ) A. 3- B. 13- C. 13-或3- D. 13±练习2:求直线y=2521-x 和圆x 2+y 2=16相交所成的弦的中点坐标。

韦达定理的应用 讲义及练习

韦达定理的应用  讲义及练习

韦达定理的应用-教师版一.综述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是解析几何综合题中最典型问题,主要考查二次方程韦达定理的应用.一般地解题的框架为:1、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判别式保证有两解,准备好韦达定理; 2、主要目标分析,合理转化;3、韦达定理代入,整理求解. 二.例题精讲 破解规律例 1. 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为 ,过点 的直线 与 交于 , 两点,设 ,证明:, ;分析:设直线 的方程为:,与抛物线联立得 ,利用韦达定理即可证得; 答案:见解析解析:设直线 的方程为:,联立方程化简得: ,易知 所以 ,而.点评:当直线恒过x 轴上的点时,可以考虑设直线方程为 这样联立方程消去x 比较容易.规律总结: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来解决问题.要注意联立后的二次方程判别式是否为正.现学现用1: 椭圆离心率为, , 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和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的交点在椭圆 上. (1)求椭圆 的方程;(2)设椭圆 的下顶点为 ,直线与椭圆 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是否存在实数使得以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由题知,解得,故,椭圆的方程为(2)由题意知 ,联立方程,整理得 ,(化简可得),①设,则,,设 中点为 ,>0∆(),0n由,知,所以点 的坐标为,因为 ,所以 , 又直线 斜率均存在,所以 . 于是解得,即,将代入①,满足 .故存在 使得以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是菱形,值为.例2. 已知双曲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相同,且经过点.(1)求双曲线的方程;(2)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直线经过,倾斜角为, 与双曲线交于两点,求的面积.分析:第二问, 将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化简后写出韦达定理,利用弦长公式求出弦长,点到直线距离求出高,进而得到面积.答案:(1)(2) 解析:(1)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代入点得,即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即. (2).直线的方程为.设 联立得 满足 由弦长公式得点到直线的距离()2222:10,0x y C a b a b -=>>22162y x -=()2,3C C 12F F 、l 2F 34πl C ,A B 1F AB ∆2213y x -=1F AB S ∆=C 2262y x λ-=()2,3223262λ-=12λ=-C 221622y x -=-2213y x -=()()1220,20F F -,,AB ()2y x =--()()1122,,,A x y B x y ()222 13y x y x =---=⎧⎪⎨⎪⎩22470x x +-=0.∆>AB =6==()120F -,:20AB x y +-=d ==所以 点评:三角形面积问题,常转化为求弦长和点到直线距离.有些题目也可借助坐标轴将三角形分割.规律总结:圆锥曲线中的弦长、面积等问题,常将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的联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来处理.现学现用2: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为 , , , ,且长轴长为8. Ⅰ 求椭圆的方程;Ⅱ 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 , 两点,求弦长 .解析: Ⅰ 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为 , , , , 且长轴长为 故要求的椭圆的方程为Ⅱ 把直线 代入椭圆的方程化简可得 ,,,弦长例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两个顶点是,,曲线上的动点关于轴对称,直线与交于点, (1)求动点的轨迹的方程;(2)点,轨迹上的点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分析:(1)借助题设条件运用两个等式相乘建立等式;(2)依据题设条件运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建立二次方程,运用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范围答案:(1);(2) . 解析:(1)由已知 ,设 则直线 ,直线, 两式相乘得,化简得,即动点的轨迹的方程为;(2)过的直线若斜率不存在则或3,设直线斜率存在,111622F AB S AB d ∆=⋅=⋅⋅=22:14x C y -=1A 2A C ,P Q x 1A P 2A Q M M D ()0,2E D ,A B EA EB λ=λ2214x y +=1,33⎡⎤⎢⎥⎣⎦()()122,0,2,0A A-.,P t Q t ⎛⎛ ⎝⎭⎝⎭)1:2A P y x =+)2:2A Q y x =-()22144y x -=-2214xy +=M D 2214x y +=()0,2E 13λ=k ()()1122,,,A x y B x y, 则 由(2)(4)解得代入(3)式得 , 化简得,由(1)解得代入上式右端得,,解得,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规律总结:牵涉到共线线段的长度比,或三角形面积比问题,可以转化为坐标的比值,结合韦达定理消去坐标参数.也可以直接利用求根公式,结合坐标比值求解,现学现用3: 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右顶点为.(1)求双曲线的方程; (2)设直线与轴交于点,与双曲线的左、右支分别交于点,且,求的值.解析:(1)∵,∴ (2)设点横坐标为, 点横坐标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联立: 得: ,()222221416120440y kx k x kx x y ⎧⎨⎩=+⇒+++=+-=()()()()122122120116214123144k x x k x x k x x λ∆≥+=-+=⎧⎪⎪⎨+=⎪⎪⎪⎪⎩12,x x ()2222161214141k k k λλ-⎛⎫⋅= ⎪++⎝⎭+()22314641k λλ⎛⎫=+ ⎪⎝⎭+0∆≥234k ≥()2311641λλ<≤+133λ<<1,33⎡⎤⎢⎥⎣⎦2222:1(0,0)x y C a b a b-=>>()1,0C y x m =-+y P C ,Q R 2PQ PR=m 2,1,2,e a c b ====22:13y C x -=Q Q x P P x 2Q Px PQ PRx ==22{33y x m x y =-+-=222230x mx m +--=,则或(舍)与实际情况不符故三.课堂练习 强化技巧1.已知椭圆过,且离心率为. (1)求椭圆的方程;(2)过右焦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点坐标为,求直线的斜率之和.【答案】(1);(2)的斜率之和为2. 解析(Ⅰ)解:由已知得解之得,a =2,b,c =1.所以椭圆方程为:(Ⅱ)设,由(1)得,设直线的方程为与椭圆联立得 消去x 得, 所以①所以 ② 将①带入②,化简得: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A (1, -),B (1, ),,P Qx =2QP x x ===21,1m m ==1m =-1m =2222:1(0)x y C a b a b +=>>31,2E ⎛⎫ ⎪⎝⎭12e =C F l ,A B D ()4,3,DA DB 22143x y +=,DA DB 222221911,,42c a b c a b a +===+22143x y +=()()1122,,,Ax y B x y ()1,0F l ()1y k x =-221{ 43x y y kx k+==-()222223484120k x k x k +-+-=221212228412,4343k k x x x x k k -+==++121212121233333333=2444444DA DB y y kx k kx k k k k k k x x x x x x --------+=+=+++------()()()1212121281=233=2334+1+14+6x x k k k k x x x x x x ⎛⎫-+-++- ⎪---⎝⎭2DA DB k k +=l 32322DA DB k k +=所以的斜率之和为2.2. 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且|F 1F 2|=2,点(1,)在椭圆C 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2)过F 1的直线l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且△AF 2B 的面积为,求以F 2为圆心且与直线l 相切的圆的方程。

5.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5.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2)证明:将直线 l 的方程 y kx 1代入圆 C : (x 2)2 ( y 3)2 1 ,
得 (1 k 2 )x2 4(1 k)x 7 0 ,设 M (x1 , y1) 、 N (x2 , y2 ) ,则
x1

x2

4(1 k 1 k2
)

x1

x2

3 x1x2 2(x1 x2 ) 4

1点 2k 3睛

4k 2 12 4k2 3

3k

8k 2 4k2
3
4k 2 4k 2
12 3

2

8k 2 4k2
3

4k 4


1 k
所以 k·k 为定值 1.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点 睛
k2 1
3
3
点 所睛以实数
k
取值范围为
(
4

7 , 4
7)
3
3
2.涉及向量的数量积的问题
【例 2】已知:过点 A(0 , 1)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与圆 C : (x 2)2 ( y 3)2 1
相交于 M , N 两点(1)求实数 k 取值范围;(2)求证: AM AN 为定值
,则
x1

x2

8m 5
线点段 睛
AB
的中点为
P(4 5
,
1) , 5
x1

x2

8 5

8m 5

8 5
,即 m
1,满足(**)式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

解析几何韦达定理二级结论韦达定理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是描述三角形内部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心的定理。

除此之外,韦达定理还有一些二级结论,本篇文章将对其中的二级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韦达定理的二级结论有三个:1.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垂心上。

这个结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垂心就是三角形三边上的垂足所构成的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是显然的。

从几何意义上讲,这个结论说明了垂心是三角形内部离三边最远的点。

2.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平方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乘积,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外心上。

这个结论需要一些数学知识才能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外心,外接圆和外接圆心。

外接圆是指与三角形三边相切的圆,而外接圆心是指这个圆的圆心。

外心是三角形三个顶点到外接圆心的距离相等的点。

如果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平方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乘积,那么这个点一定在外接圆上。

这是因为外接圆的半径等于外接圆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的平均值,而该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的乘积就是外接圆的半径的平方。

因此,该点一定在外接圆上。

3.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和的倒数,则该点在三角形的内心上。

这个结论也需要一些数学知识才能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内心,内切圆和内切圆心。

内切圆是指与三角形三边相切的圆,而内切圆心是指这个圆的圆心。

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如果一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等于该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的和的倒数,那么这个点一定在内切圆上。

这是因为内切圆的半径等于内切圆心到三边的距离的平均值,而该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就是内切圆心到三边的距离的倒数的和。

因此,该点一定在内切圆上。

总之,韦达定理的二级结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几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定理。

平面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平面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运用






4S 20
+ __ l


例 1 知 直 线x v 2 抛 物 线 v= xE于 A、 两 点 , . 已 —= 与 4 S B 试求 线 段 A 的 中点 坐 标 。 B 解 : 直 线Y x 2 t 抛 物 线 V 4 , 将 =一4入 。 x 消去 v 方 程 x一 x 4 = 得 8+ = O 。设 A( Y ) B( , , 南韦 达 定理 知 x+ , 8 从 而线 段 AB x , , x v ) 则 ,x= , 小点 横 坐 标 为4, 代 入 商 线 y x 2 纵 坐 标 为 2 故 线 段 A 巾 再 =一得 , B
2用 于 求 参 数 的 范 围 .
说明 : 围问题 一般 是将两 曲线联 立方 程消 去其 中的一 个变 范 量得 出关于 另一个 变量 的一 元二 次方程 ,然 后或 保证 根 的存在 , 再结合 图形 的实 际情况 确保 有交 点 .最后 才能运 用 韦达 定理 , 建 立出符 合条 件的关 系式 , 此关 系式并 检验 后得正 确结 论。 解

a 一3
当 点 P Q 定 点 A的 同侧 时 , 、 点 对 应 的 参 数 t t 号 , 、在 P Q两 2 ,同 因 此 有 iIhIh+ ; P Q 顶 点 A的 异 侧 时 , Q 应 的 参 t + = t 当 、 在 I P、 对
(lt) (】t ‘4l= 2 所 以IP+A = lt= 2 t 2‘ t 2 一 t21 , - = +) t 1 A IIQIh+2 1 。 1 ( ) Q= t 4 /7。 2 I Ih一2 、 P 1 =
说 明 :此 题是 利用 直 线 参 数 方 程 中 t 几 何 意 义 求 解 的 , 的

韦达定理的分类应用

韦达定理的分类应用

韦达定理的分类应用引言韦达定理,也被称为平面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定理,是数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揭示了平面上一条直线与一个圆锥曲线的关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韦达定理的分类应用,包括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等。

定理表述韦达定理的一般表述为:平面上一条直线与一个圆锥曲线相交点的数量等于该直线与曲线的方程的次数之和。

应用场景1. 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利用韦达定理,可以通过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数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

如果交点数量为零,则说明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交点,两者不相交;如果交点数量为一个,则说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如果交点数量为两个,则说明直线穿过圆锥曲线。

2. 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除了判断位置关系,韦达定理还可以帮助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坐标。

首先,根据直线与曲线的方程构成一个方程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可以求得交点的坐标。

案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说明韦达定理的应用。

案例:求解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坐标。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frac{x^2}{a^2} + \frac{y^2}{b^2} = 1$$直线的方程为:$y = mx + c$将直线的方程代入椭圆的方程,得到:$$\frac{x^2}{a^2} + \frac{(mx + c)^2}{b^2} = 1$$整理后可得二次方程:$$(a^2m^2 + b^2)x^2 + 2a^2mcx + (a^2c^2 - a^2b^2) = 0$$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解该二次方程的解,即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坐标。

结论韦达定理是一项重要的数学工具,可以方便地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求解它们的交点坐标。

在实际问题中,对于涉及圆锥曲线的分析和计算,韦达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点差法”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题中的应用

“点差法”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题中的应用

“点差法”在解析几何题中的应用在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的弦中点的有关问题时,我们经常用到如下解法:设弦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1122,,x y x y 、,代入圆锥曲线得两方程后相减,得到弦中点坐标与弦所在直线斜率的关系,然后加以求解,这即为“点差法”,此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特点是巧代斜率.本文列举数例,以供参考.1 求弦中点的轨迹方程例1 已知椭圆2212x y +=,求斜率为2的平行弦中点的轨迹方程.例2 直线():50l ax y a --+=(a 是参数)与抛物线()2:1f y x =+的相交弦是AB ,则弦AB 的中点轨迹方程是 .2 求曲线方程例3 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都在抛物线232y x =上,其中()2,8A ,且ABC ∆的重心G 是抛物线的焦点,求直线BC 的方程.例4 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 a b +=>>2a c =,有一条倾斜角为4π的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若AB 的中点为11,24C ⎛⎫- ⎪⎝⎭,求椭圆方程. 3 确定参数的范围例6 若抛物线2:C y x =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3l y m x =-对称,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4 证明定值问题例7 已知AB 是椭圆()222210x y a b a b+=>>不垂直于x 轴的任意一条弦,P 是AB 的中点,O 为椭圆的中心.求证:直线AB 和直线OP 的斜率之积是定值..5 处理存在性问题例8 已知双曲线22112x y -=,过()1,1B 能否作直线l ,使l 与双曲线交于P ,Q 两点,且B 是线段PQ 的中点,这样的直线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点差法练习1、已知双曲线2212y x -=,过点(1,1)B 能否作出直线m ,使m 与所给双曲线交于1Q , 2Q 且点B 为线段12Q Q 的中点?若存在,求出它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解析几何中“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学目标:1. 理解“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概念及其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韦达定理的回顾1.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 回顾普通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二、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引入1. 介绍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应用。

三、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处理策略1. 分析非对称韦达定理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非对称韦达定理问题的方法。

四、案例分析1. 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五、实践练习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评价,了解其对非对称韦达定理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课件资料:包括韦达定理的回顾、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引入、案例分析等内容。

2. 练习题: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供学生实践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出普通韦达定理,为学生学习非对称韦达定理打下基础。

2. 讲解:介绍非对称韦达定理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其应用。

3. 探讨:分析非对称韦达定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非对称韦达定理问题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非对称韦达定理进行解答,并总结解题步骤和技巧。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一点P到一条线段AB上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它所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其他各点的距离的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平面区域与其他曲面区域交界处,在此区域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2。

已知函数g(x) = 3(2x - 3) + 6(4x-5),其图像是单调递增的,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证明:因为它是递增的,所以是严格增函数。

当且仅当a=0时,在[-3,+3]上是减函数,且,有两个端点,在这两个端点的距离都相等,得出结论。

解析:设函数的定义域为C:(0, 1)(1, 4),则在区间[0, 1]内, x属于区间[0, 1],从而有显然,所以,所以,即所以,对任意,由分析可得证毕(1)(2)可见,上述命题是假命题。

对此,可设点P在点( 2, -2)处,由知,而解之。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 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1)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解得。

由对称性得,得,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设点P在( 2, 3)处,由,得,解得。

浅谈韦达定理法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法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韦达定理法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作者:黄织卿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22期韦达定理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知识脉络贯穿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解题的方法叫韦达定理法。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法是解决其习题的主要技巧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教学体会,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韦达定法理解决解析几何习题中的有关问题。

一、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中点的问题在处理圆锥曲线中特殊点的轨迹方程时,若能灵活利用韦达定理法来求解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例1.过椭圆+=1内一定点(1,0)引弦,求该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设过点(1,0)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1),弦的中点坐标为P(x0,y0),则得方程组:y=k(x-1)+=1消去y,并整理后得:(9k2+4)x2-18k2x+9k2-36=0。

根据韦达定理可得x1+x2=因此中点P的坐标为x0==,y0=k(x0-1)=所以=-k,由此可得k=-。

将k=-代入y0=k(x0-1)中得y0=-(x0-1),整理后得4x02+9y02-4x0=0将x0、y0分别换成x、y,故所求轨迹方程为4x2+9y2-4x=0。

二、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关于弦长的问题弦长问题在解析几何中是一个典型常见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韦达定理法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2.顶点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抛物线,被直线y=2x+1截得弦长为,求该抛物线的方程。

解: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将y=2x+1代入上抛物线方程中得(2x+1)2=2px,整理后得4x2+2(2-p)x+1=0。

∵△=[2(2-p)]2-4×4×1>0∴p4。

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交点分别为A(x1,y1)、B(x2,y2),根据韦达定理有x1+x2=(p-2),x1x2=∵│AB│====。

高考数学专题六解析几何 微专题43 非对称韦达定理

高考数学专题六解析几何 微专题43 非对称韦达定理

设A(x1,y1),B(x2,y2). 因为T(1,0),则直线l的方程为y=k(x-1).
y=kx-1, 联立直线 l 与椭圆方程得x82+y42=1, 消去y,得(2k2+1)x2-4k2x+2k2-8=0, 所以 x1+x2=2k42k+2 1,x1x2=22kk22- +81. 因为MN∥l,所以直线MN的方程为y=kx,
设P(x1,y1),Q(x2,y2),直线PQ的方程为x=my+1,代入椭圆方程, 得(4+3m2)y2+6my-9=0, 从而 y1+y2=4-+63mm2,y1y2=4+-39m2,
于是 k2k3=x2y-2 2·x1y-1 2=x2-2y2yx11-2, 因此 k2k3=my2-1y2ym1 y1-1=m2y1y2-my2yy11+y2+1. 将 y1+y2,y1y2 代入,化简得 k2k3=-94,故 k2k3 为定值.
专题六 解析几何
微专题43
非对称韦达定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情分析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非对称韦达定理 的应用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压轴出现,难度 较大.
思维导图
内容索引
典型例题
热点突破
PART ONE
典型例题
考点一 两根之比型
典例1 设椭圆 C:ax22+by22=1(a>b>0)的左焦点为 F,过点 F 的直线 l 与椭 圆 C 相交于 A,B 两点,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60°,A→F=2F→B,求椭圆 C 的离 心率.
因为A→F=2F→B,所以 y1=-2y2,

33ba22+c+b22 a=-2·
3b2c-2a 3a2+b2 .
整理得,离心率 e=ac=23.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设 A(x1,y1),B(x2,y2),直线 L 的方程为 y=kx-1. 联立方程组 y=kx-1 和 y=x2 2
消去 y 得
x2+2kx-2=0. 因 4k 2 8 0 ,所以直线与曲线有两不同交点 由韦达定理得 x1+x2=-2k, x1x2= -2.
y1 y2 kx1 1 kx2 1 x1 x2 2 k k 1 又x x x x2 x1 x2 1 2 1
所以: (3 2 y1 )(3 2 y2 ) y1 y2 0 ,整理得: 5 y1 y2 6( y1 y2 ) 9 0 又由 x2+y2+x-6y+m=0 与 x+2y-3=0 联立消去 x 得: 6m 2 y y 5 y 20 y 6 m 0 ,由韦达定理得: y1 y2 4 , 1 2 5 6m 5 6 4 9 0 所以: ,解得 m 9 5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 中的应用
p 2
一.求弦长
2 y 例1.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2,且过抛物线 2 px
的焦点,求直线L被抛物线截得的弦长。
p 解:易知直线 L 的方程为 y=2(x- 2 ). 联立方程组 p y2=2px 和 y=2(x- 2 ) 消去 x 得 y2-py-p2=0.∵△=5p2>0,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x-1.
作业 3:求 m 的值,使圆 x2+y2+x-6y+m=0 与直线 x+2y-3=0 的两个交点 A、B 满足 OA⊥OB.
解析:设 A( x1 , y1 ), B( x2 , y2 ) 因为 OA
y y OB ,所以: x 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达定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一、 基本应用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关的弦长、弦的中点、垂直等问题 例1、椭圆122=+by ax 与直线01=-+y x 相交于A 、B ,点C 是AB 的中点,若22=AB ,OC 的斜率为22,求椭圆的方程。

(. 答案:3222=+y x ) 例2、已知椭圆E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离心率23=e ;直线l :01=++y x 与椭圆E 交于Q P ,两点,且OQ OP ⊥,求椭圆E 的方程。

(答案:1585222=+y x ) 例3.已知直角OAB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A 、B 在抛物线()022>=p px y 上。

(1)分别求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积,纵坐标之积; (2)求证:直线AB 经过一个定点,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3)过定点(,0)M p 任作抛物线的一弦PQ ,求证:2211MPMQ+为定值。

[例3变式训练]求O 点在线段AB 上的射影M 的轨迹方程答案:(1)2214p y y -=; 2214p x x = ;(2)直线AB 过定点()2,0p ;(3)21p。

设直线:PQ x my p =+,由22x my py px=+⎧⎨=⎩消去x 有:22220y pmy p --=,所以1221222y y pm y y p+=⎧⎨=-⎩,MP=1y ,MQ=2y , 2212222222222121211111(1)(1)1y y m y m y m y y MP MQ ++=+=⋅+++ 222121222222212()211(2)2(2)11()1(2)y y y y pm p m y y m p p +---=⋅=⋅=++-二、综合应用 直线与椭圆相交问题: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之比问题、三角形及四边形面积问题、三点共线、定值定直线等问题4.如图,已知点(1,0)F ,直线:1l x =-,P 为平 面上的动点,过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Q ,且QP QF FP FQ ⋅=⋅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Ⅱ)过点F 的直线交轨迹C 于,A B 两点,交直线l 于点M ,已知1MA AF λ= ,2MB BF λ=, 求12λλ+的值。

例4.解法一:(Ⅰ)设点()P x y ,,则(1)Q y -,,由QP QF FP FQ ⋅=⋅得: (10)(2)(1)(2)x y x y y +⋅-=-⋅-,,,,,化简得2:4C y x =。

(Ⅱ)设直线AB 的方程为:1(0)x my m =+≠,设11()A x y ,,22()B x y ,,又21M m ⎛⎫--⎪⎝⎭,, 联立方程组241y x x my ⎧=⎨=+⎩,,,消去x 得:2440y my --=,2(4)120m ∆=-+>,故121244y y m y y +=⎧⎨=-⎩,.由1MA AF λ=,2MB BF λ= 得: 1112y y m λ+=-,2222y y mλ+=-,整理得:1121my λ=--,2221my λ=--,12122112m y y λλ⎛⎫∴+=--+ ⎪⎝⎭121222y y m y y +=--⋅2424m m =--⋅-0=。

例5.如图,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 a b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A 、B 、C 是椭圆上的三个动点,且e =。

111222,AF F B AF F C λλ==,若已知椭圆的离心率(1)求12λλ+的值;(2)求△ABC 与△12AF F 的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解:(Ⅰ)由e =22,得a =,c b =,则椭圆方程为22221,2x y c c +=即 22222x y c +=, 直线AB 、AC 中至少有一条存在斜率,不妨设直线AB 的斜率存在,直线AB 的方程为00()y y x c x c =++⇒()00x c y x c y +=-代入椭圆方程有220000(32)2()0c x y y x c y cy +-+-=由韦达定理得:201032cy y y c x =-+,∴01032cy y c x =-+ 所以10011132AF y c x F B y cλ+===- ①若AC 斜率存在,同理可得0232c x c λ-=,则001232326c x c x c cλλ+-+=+= ②若AC 斜率不存在,AC x ⊥轴,0x c =,21λ=,此时直线AB 的斜率存在,0132325c x c cc cλ++===,则12156λλ+=+=,综上所述126λλ+= (Ⅱ)12ABC AF F S S ∆∆=121sin 21sin 2AB AC A AF AF A ⋅⋅⋅⋅112212AF F B AF F C AF AF ++=⋅ 121111λλ⎛⎫⎛⎫=+⋅+= ⎪ ⎪⎝⎭⎝⎭12121111λλλλ+++=12121211λλλλλλ+++1271λλ=+≥212712λλ++⎛⎫ ⎪⎝⎭=2713+=169,当且仅当 123λλ== 时取等号。

所以ABC ∆与12AF F ∆面积之比的最小值为169。

例6.如图,设抛物线214C y mx =:(0)m >的准线与x 轴交于1F ,焦点为2F ;以12F F 、为 焦点,离心率12e =的椭圆2C 与抛物线1C 在x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P 。

(Ⅰ)当1m =时,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右准 线的方程;(Ⅱ)在(Ⅰ)的条件下,直线l 经过椭圆 2C 的右焦点2F ,与抛物线1C 交于12A A 、,如 果以线段12A A 为直径作圆,试判断点P 与圆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Ⅲ)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12PF F ∆的边 长是连续的自然数,若存在,求出这样的实 数m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设椭圆长半轴为a ,半焦距为c ,当1m =时,1(1,0)F -,2(1,0)F ,∵11,2c e ==, ∴2222,3a b a c ==-=,故椭圆方程为22143x y +=,右准线方程为4x=。

(Ⅱ)依题意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ky =+,k ∈R联立2224143y xx y ⎧=⎪⎨+=⎪⎩得点P的坐标为2(3P .将1x ky =+代入24y x =得2440y ky --=. 设111222(,),(,)A x y A x y ,由韦达定理得12124,4y y k y y +==-。

又11122222(,(,33PA x y PA x y =-=-,2121212121224(2524242())3999k PA PA x x x x y y y y -∴⋅=-+++++==-, 因为k R ∈,于是12PA PA ⋅的值可能小于零,等于零,大于零,即点P 可在圆内, 圆上或圆外。

(Ⅲ)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实数m ,由题设有12,2,2c m a m F F m ===.又设1122,PF r PF r ==,有1224r r a m +==,设00(,)P x y ,对于抛物线1C ,20r x m =+; 对于椭圆2C ,22012r e ax c==-,即201(4)2r m x =-.由001(4)2x m m x +=- 解得023x m =,∴253r m =, 从而 173r m =.因此,三角形12PF F 的边长分别是567,,333m m m所以3m =时,能使三角形12PF F 的边长是连续的自然数。

例7.曲线C 是中心在原点,焦点为F0)的双曲线的右支,已知它的一条渐近线方程是12y x =。

(1)求曲线C 的方程;(2)已知点E (2,0),若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异于点E 的P 、R 两点,且0EP ER ⋅=。

求证:直线l 过一个定点,并求出定点的坐标。

【解析】(1)设C :22221(,0,0)x y x a a b a b-=≥>>,则22222,2,1,:1(0)541a b x y a b C x a b =⎧∴==∴-=>⎨+=⎩。

..........................................5分 (2)即0EP ER ⋅=对k R k ∈或不存在时均恒成立。

由于是存在性问题,可先由特殊情形探路。

ⅰ)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x 1=x 2,y 1=-y 2,222211111(-2)--44-0EP ER x y x x y ∴⋅==+=。

又221112101(0),==.413x y x x x -=>∴(此时可猜想直线l 过定点10(,0)3)ⅱ)当直线l 不垂直于x 轴时,设11222:,(,),(,)l y kx m P x y R x y =+。

2222211221212221212121222221212(14)8(44)0.1(0)41844140,0,0.1414(2)(2)(2)(2)()()4(1)(2)()4(1)y kx m k x kmx m x y x km m k x x x x k k EP ER x x y y x x kx m kx m m k x x km x x m k =+⎧⎪⇒---+=⎨-=>⎪⎩+∴-≠+=>=->--∴⋅=--+=--+++=++-+++=-+⋅22248(2)401414kmkm m k k++-++=--化简得:22316200m km k ++=对k R ∈恒成立。

10(310)(2)0,2.3km k m k m m k ∴++=∴=-=-或 若2m k =-,则直线l :2(2)y kx k k x =-=-,此直线过定点(2,0),与已知矛盾,故舍去。

当103k m =-时,则直线l :1010()33k y kx k x =-=-,此直线过定点10(,0)3。

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此直线也过定点10(,0)3。

综上:直线也过定点10(,0)3。

......................................................................14分例8.已知过椭圆C : ()222210x y a b a b+=>>右焦点F 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椭圆 C 于A, B 两点,N 为弦 AB 的中点;又函数sin 3cos y a x b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的方程是6x π=.(Ⅰ)求椭圆 C 的离心率 e 与直线ON 的斜率;(Ⅱ)对于任意一点 M ∈C ,试证:总存在角()R θθ∈使等式:cos sin OM OA OB θθ=+成立.【解析】(Ⅰ)因为函数sin 3cos y a x b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的方程是6x π=.所以对任意的实数x 都有66f x f x ππ⎛⎫⎛⎫-=+⎪ ⎪⎝⎭⎝⎭取6x π=得, ()03f f π⎛⎫=⎪⎝⎭,整理得a =.于是椭圆C的离心率3c e a a =====由a =知椭圆C 的方程可化为()222331x y b +=又椭圆C 的右焦点F为),0,直线AB的方程为()2y x =(2)代入(1)展开整理得()22303x b -+=…………4分设()()1122,,,A x y B x y ,弦 AB 的中点()00,N x y ,则12,x x 是方程(3) 的两个不等的实数根,由韦达定理得()212123,424x x x x b +=⋅=所以12000,.2x x x y x +==== 于是直线ON 的斜率001.3ON y k x ==-………………6分 (Ⅱ)OA 与OB 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对于这一平面内的向量OM,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μ,使得等式OM OA OB λμ=+成立. 设 M ( x , y) ,由 1) 中各点的坐标可得()()()11221212,,,,x y x y x y x x x y y y λμλμλμ=+∴=+=+又M ∈C ,代入(1)式得()()222121233x x y y b λμλμ+++=,展开整理为: ()()()()222222211221212332335x y x y x x y y b λμλμ+++++=由(2)和(4)得()()()21212121211222233463960x x y y x x x x x x x x b b b b +=+=-++=-+=又A ,B 两点在椭圆上,故有222222112233,33x y b x y b +=+=代入(5)式化简得221λμ+=……………………………………10分根据圆的参数方程可知,总存在角()R θθ∈使等式cos sin λθμθ=⎧⎨=⎩成立,即cos sin OM OA OB θθ=+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