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12007年1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 tr al Un 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 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J an.2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冉红芳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1-0022-04

土家族织锦文化是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本文对近

20年来国内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为关心这一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宣传介绍

1.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土家族织锦的宣传介绍,较早见于田顺新在1980年10月28日的《团结报》上发表的《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一文,然后引起了国内一些记者、学者的注意。如黄河、尹素卿、邓辉、瞿边等陆续在《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历史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进行报道。这些文章虽然只是简要地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土家语义、传说故事、源流、种类及其用途,但却使之开始作为艺术展品走出国门。

2.新世纪的宣传。时隔近20年,新世纪对土家织锦的介绍由当年的16K 变成了今天的A 4纸,有一种大气的感觉,并用唯美的新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土家族织锦。田大年的《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一文中,借用史料依据,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土家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唐荣沛在《西兰卡普——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中运用竹枝词展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土家织锦。另外,中新社湖北新闻网(http :w ww .hb .chinanew s .com .cn )2003年11月23日报道:唐洪祥在来凤创办土家族织锦村,成为我国土家族聚居地规模最大的西兰卡普织锦基

地和湖北省唯一的一家西兰卡普专业厂家。2003年10月,唐洪祥的女儿唐华、儿子唐山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并向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此特地收藏土家织锦“土家女儿会”一幅和一台有40年历史的木织机。大型织锦“土家女儿会”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此外,还有20多个土家族织锦的网站先后报道了新一代艺人的获奖作品。

二、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学术研究

对土家织锦文化研究最早的学者仍是田顺新先生,他的《土家族织锦的历史和传统图案构成色彩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到1985年内部刊印的《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中。尔后,才有了少数学者的关注。近两年在湖北省的高校里掀起了研究热潮。如武汉科技学院的老师们集体选题申报省级课题,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块研究,对西兰卡普的母体符号特征、审美现象学、历史文化性、图案造型特性与应用等方面,多视角进行诠释,以专栏形式刊出。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特征的分析,探讨织锦文化的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1.土家族织锦的名称和解释。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的名称,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

22

a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女(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成。学者们对土家织锦有两种汉语译音。一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西兰卡普”;二是少数学者汉译的“西郎卡普”。阮璞在《土家族美术史》(节录)文章中有关土家织锦的叙述:“土家铺盖的土家语是“西郎卡普”,分开来说,“卡普”之义为花,“西郎”之义为铺盖。”[1]此外,邓辉[2]、叶德书[3]等学者也认为土家织锦土家语叫“西郎卡普”。

关于“西兰卡普”的解释。吴正纲认为,“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的意思是花。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4]。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汉语译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5]。田晓波进一步考证,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即土花铺盖,又称岗巾。分开来说,“西兰”之意为铺盖,“卡普”之意为花,一般的称谓在“花铺盖”上冠以“土”字,无疑的是对这项工艺美术所包涵的丰富的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种概括[6]。

2.土家族织锦的源流探讨。其源流探讨主要集中在追溯历史,学者们从时间视角审视了土家族织锦在各大历史时期的踪迹。邵树清从史料文献考究了土家族纺织的历史是随着土家族的形成、发展、迁移和混合而形成[7]。朱世学认为,土家织锦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古代巴人的“玉帛”,秦汉的“布”,三国时期的“土锦”,唐宋时期的“溪布”、“峒布”、“峒锦”,元、明、清土司时期的“土锦”、“斑布”、“花布”等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西兰卡普的源流[5]。此外,田顺新、叶德政、辛艺华等人对这一问题也做了探讨。

3.土家族织锦图案的题材特征。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的图案就是土家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感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8]。其图案的题材特征研究是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归纳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图案品种数量的争论;二是对织锦纹样的分类。

对于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品种数量,学者有三种看法。一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还能见120余种传统图案。吴正纲从纺织学的角度,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120种[4]。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图案有200多种。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余种[5]。李敏说,据统计,土家族遗留的传统图案有200多个品种,但现在能收集到的已不足150个品种[9]。三是数量应根据情况来定。据周丽娅调查,西兰卡普定型的传统图案有近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近200余种,但能够织出的传统图案只有约80种[10]。辛艺华、罗彬根据黎直义先生提供的材料,认为土家织锦分为八大类并列出了138种图案名称[8]。

土家织锦的纹样分类,也有三种分法。一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分为八类。如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丰富,可以分为花草类、鸟兽类、家具用具类、钩花类、天象类、意象吉祥类、字花类、地舆类[8]。其他学者也有着同样的分法,只是命名有所不同,如花草类称为植物类,鸟兽类称为动物类等。二是部分学者认为可分为六大类。周丽娅归纳,图案题材有自然万物之像、各种风俗神话传说、几何图形、原始象形文字、生活用具和现代题材图案等六类[10]。三是少数学者认为分为两大类。田少煦从艺术风格上分为:一类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原始古朴的传统纹样,这种纹样大多有土家语的名称,占土家织锦纹样的大部分;另一类是“改土归流”以后的衍生纹样,它们明显受到汉文字和吉祥纹样的影响[11]。向渊泉[12]、向龙[13]也将它分为两类:一类为抽象图案,由几何图形构成;另一类为具象图案,以动植物、器物、日常活动、故事等为题材,以概括的表现手法将图形装饰在人们的生活中。另外,邵树清对纹样分法别具一格。他从历史的角度分为汉代的云气纹、动物纹、几何纹、文字;北朝的树纹、菱花纹;唐代的对称纹、团窠纹、散花;明代的折枝、缠枝、几何纹;清代的五点梅、吉祥图案等传统形式[7]。

4.土家族织锦纹样的民俗内涵与文化意蕴。土家织锦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歌颂内容,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希冀。田少煦从空间层次品评了土家织锦独特的物态形式、民俗活动和精神心态。将传统的土家锦艺术内涵试图与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和审美意趣进行分析、论证。分析了“窝毕”、“仆兹”、“台台花”和系列勾纹的文化内涵。认为“窝毕”的文化内涵是由于图腾崇拜这种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土家族部分先民古老的龙图腾在土家锦上的反映。认为“台台花”是由“水波浪”、“补必合”(小船花)和人面纹组合而成的喻意图案,与“人类起源”的传说是一脉相承的。由于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这一组合图案专用于小孩的盖裙,作为保护小孩的吉祥物。另外,对土家锦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和使用最广的“勾状”纹样,根据走访调查和史料依据考察,他认为勾纹系列纹样是对古文化不同程度的吸收、扬弃和变异后进行的综合性再创

23

第27卷 冉红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