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研究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艺术而闻名。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受到广泛赞誉。

近年来,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逐渐受到关注。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妇女们手工织制的一种织锦品。

它采用纯手工编织,使用的织物多为棉布或丝绸。

西兰卡普的特点是细密的编织和多样的图案。

土家族妇女们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织锦图案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土家族人民将西兰卡普用作装饰品,如头巾、领巾和腰带等。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土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设计师们将西兰卡普图案应用于时装设计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服装作品。

这些服装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魅力和时尚的风格。

同时,西兰卡普的运用也使得土家族织锦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服装设计中,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图案的应用。

设计师们还探索了不同的面料和剪裁方式,将西兰卡普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服装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研究和运用不仅丰富了服装设计领域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土家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西兰卡普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为土家族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总之,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满足了现代人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将继续为服装设计界带来更多创新和惊喜。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

土家织锦的技艺及其发展现状作者:肖霄来源:《艺海》2016年第01期〔摘要〕湖南省龙山县是我国土家族织锦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之一,叶丽萍老师所继承的叶氏家族土家织锦是受到国家政府相关的保护。

土家织锦的技术遗传至今,是通过土家织锦继承人们所呈现的。

然而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虽然受到了国家政府的支持,但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重视的程度却往往不够。

以龙山县叶氏土家织锦为原型,可以窥见我国土家织锦在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现状。

〔关键词〕龙山县叶氏织锦传承发展现状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源于商、周,明、清趋于完美。

长久以来依靠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

土家织锦选料考究,工艺复杂,有制造“活化石”之称。

一件织锦成品要经过纺捻、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等十几道主要工艺流程完成。

“西兰卡普”的意思是土花铺盖。

我从土家织锦工艺传承人叶丽萍老师那里得知,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在湘鄂渝黔地区的土家聚集地,流传着一个人尽皆知的美丽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西兰的土家姑娘,她心灵手巧,能够飞针走线,把飞虫走兽全都织进她的织锦里去。

西兰为了给自己出嫁织一床特别的花铺盖,先后在铺盖上织出了九十几种花色,惟独只有白果花没有绣上。

而要看见白果开花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白果开花只在半夜,白天花就凋谢了。

为了织出白果花,西兰每个晚上悄悄的守在白果树下,终于在春天的一个晚上,等到了白果花开的时刻。

西兰高兴的摘了花朵拿回家照着花的样子在织锦机上织出白果花的样子。

但是嫂嫂嫉妒西兰的美丽和聪明,在爹爹面前搬弄是非,谗言西兰半夜出门,败坏了门风,西兰因此被爹爹打死了。

土家姑娘为了纪念她,将她绣织的铺盖取名为“西兰卡普”。

湖南省龙山的地理环境特殊,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作为处于大山深处的县城,在以前交通条件不太方便的时期,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织布机。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传承人培养等方式,加强土家 织锦的人才培养,为生产性保护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2、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设计、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 提高土家织锦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3、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材料研发、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土 家织锦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土家织锦简介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气息。 它以天然纤维为原料,通过手工编织而成。土家织锦的图案、色彩和纹理等方 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 化的冲击,土家织锦的传统技艺和文化认同逐渐缺失,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三、非遗生产性保护中文化认同 的缺失
4、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 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5、加强社会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引导社会各界和支持土家织锦的生产性保护 工作参与其中。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土家 织锦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从而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求不高:由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加上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 品泛滥,导致土家织锦的市场需求不高,给生产性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生产成本高:土家织锦的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加 上市场竞争激烈,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生产性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未来 发展策略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 究
目录
01 一、土家织锦的生产 性保护现状
02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织锦生产性 保护的问题与挑战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

《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

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

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

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

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

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

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

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doc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doc

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摘要】在我国鄂西、湘西地区的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精髓,但是这种非物质文化却未受到我们的重视。

本文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研究与传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使其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传统图案;装饰性;传承一、土家织锦的一种――西兰卡普据《后汉书.西南蛮夷传》、《龙山县志》、《永顺府志》等文献记载“土家织锦之乡”出土于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

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精髓,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过程也是土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

“雏形于汉(宝布),成型于两晋(斑布)、成熟与唐宋(溪布、峒布、溪峒布)、精辟与明清(土布)”。

土家织锦包括“西兰卡普”和“厄拉卡普”(通经通纬、正面编织)。

其中西兰卡普是土家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土家语,汉译为“土花铺盖”(及土家织锦做被面),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具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

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被最有名。

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

”从这字里行间足见西兰卡普的精巧、美观。

二、“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的分类研究(一)植物图案。

土家族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带,乡间田野的一切植物都是土家织女手工艺取材的源泉。

与她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籽花、八角花、南瓜花、玫瑰、牡丹、九朵梅、滕藤花、荷花、莲花、桃花、包谷、岩墙花、金钩莲等都是花卉的取材。

其中岩墙花最具特色、最美、最能代表土家文化。

西拉卡普的植物图形多以抽象的方形和菱形等几何形状为基本造型元素,以组合、重叠、交叉等造型手法对图形进行归纳、勾画。

(二)动物图案。

长期渔猎的生活,使土家族很自然地关注到了自然界的动物。

西兰卡普动物纹样形象刻画只是一种对历史生活最详尽最真切的传达方式,是对生活文化艺术性的复苏。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

土家织锦的当代变迁研究摘要:土家织锦作为少数民族八大织锦之一,承载着土家族的文化,是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诗。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土家织锦所赖以生长和存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土家织锦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文化变迁。

本文将对土家织锦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当代的变迁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一、土家织锦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译为“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土家织锦在它产生并盛行时,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而存在的,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和形式、积淀了丰富的图案文化内涵,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

关于土家织锦的研究角度首先是从发展演变这个角度开始的,阮璞教授认为土家织锦的源流,是通过从兰干布、溪峒布、斑布、土锦的演变发展而来。

建国以后土家织锦的发展经过了自织自用的衰落,到进入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繁盛,后又到因粗制滥造在市场竞争被淘汰的到低迷,后又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下到复苏,如此几番起起落落。

二、关于土家织锦的相关研究综述(一)土家织锦传承和保护措施近年来谭志满、霍晓丽在文化空间视域对土家织锦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提出土家织锦生存文化空间在时代的变迁下,逐渐被销释,新的文化空间又难以维系织锦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文化空间再造的策略他们认为“非遗”保护唤起了“文化自觉”,使土家人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同时在土家族地区内教育机构普及织锦知识,吸引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二)土家织锦的色彩纹样及其文化内涵1.色彩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土家织锦是土家人采取生活素材,通过变形织为纹样的布匹,蕴含着土家人对生命的讴歌与生活的期望。

吴正纲认为从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一百二十多种.对于织锦纹样分类,大约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以辛艺华等人为主分为八类的观点。

二是,有学者认为织锦纹样以清朝“改土归流”为截点,以前是原始的传统纹样,这类纹样大多有土家语的名称,在所有纹样中占据大部分;另外一类是“改土归流”以后出现的纹样。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

土家织锦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6月调查地点:湖南省龙山县档案馆、图书馆和民安镇土家织锦一条街调查主题:一、土家织锦濒临失传调查人:张航瑞符思兰调查结果:土家织锦产业举步维艰1.织锦从业人员剧减,兼事织锦的多,专事织锦的少。

全县从事织锦的共162人,其中专事织锦的46人,占28%,兼事织锦的116人,占72%。

2.会织锦的人外出打工的多。

全县会织锦的共1223人,其中外出打工的658人,占54%,在家的565人,占46%。

3.织锦的生产属于小农生产,大部分属于自发性生产,是自给自足、补贴家用的小农经济模式。

4.织锦工艺濒危度高,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后继无人。

据调查,目前从事织锦的人,年龄偏高。

调查对象中,没有30岁以下的织锦女。

由于织锦工艺复杂、繁琐,姑娘们不愿学,更不愿去织。

调查建议:1.政府支持,大力创办土家织锦传习所。

2.由县文广新局组织学员学习。

3.土家织锦技艺进校园,培养接班人。

4.在小学开设土家织锦技艺课,为培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打下良好基础。

二、土家织锦的历史与现状调查人:向恩平郑菲菲李榛付一航刘湘楠调查目的:了解土家织锦的制作方法、生产状况,掌握这一传统技艺在龙山县的生存状况,为“西兰卡普”制作传承档案。

调查经过:1.资料收集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家织锦,我们去图书馆和县档案馆查找了关于“西兰卡普”的文字资料。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了解到:“西兰卡普”名称由来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土家织锦,历史源远流长。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里的“西兰卡普”,就是土花铺盖。

文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

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

《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

”“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

”所谓“岗巾” “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大明一统志》称之为“斑布”。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_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_陈文武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陈文武 黄伯权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5)03-0020-06摘要: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唯一完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

其图案的内容、题材、工艺非常丰富。

本文针对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样按照类别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与当地手工织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土家织锦未来前景做一个简单地预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图案土家族织锦又叫打花铺盖、被窝土花、花斑布、土花布、土锦等,土家语为“西兰卡普”。

它是用木制斜织腰机和牛角挑,通经断纬挑织而成,是土家族保留完整的唯一一种传统纺织手工艺品。

在土家族的民族记忆与历史遗迹中,土家织锦与梯玛歌、摆手舞、老司城遗址一样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土家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目前,土家族织锦技艺保存完整,且织造人数最多的为酉水流域永顺、龙山,其次是保靖、古丈、花垣、来凤等县,具体的村寨有龙山县苗儿滩、坡脚、靛房、隆头、洗车等;永顺县对山、和平、西岐、首车、勺哈等;保靖县的普戎、涂乍、清水等;古丈县的断龙等。

湖北的来凤、重庆黔江土家集聚地也有土家织锦村与织锦工作坊的存在,但保存织锦技艺完整的是龙山捞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洗车及其它边缘村寨。

这些地区至今仍有织造的民间工艺人及手工艺作坊的存在,大家留有使用与交换这一种民族工艺品的习惯。

一、土家织锦图案的传统土家族织锦由“西兰卡普”与“土家花带”组成,它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涉及到土家族的各个方面,可谓“浓缩了的土家文化”。

现在流传下来大约有409种。

从图案编制技艺上看,有斜纹彩色与平纹素色两大方面,斜纹彩色织锦图案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案150余种,土家花带图案50余种。

从图案形式内容上可分为具象、抽象两大类。

具象类有动物图案等41种,植物图案66种,生活用具图案38种,综合图案35种。

抽象类有勾纹系列16种,文字纹系列13种。

浅谈改革开放前后土家织锦文化的变迁研究

浅谈改革开放前后土家织锦文化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前后土家织锦文化的变迁研究土家织锦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传统的土家织锦是农民在闲暇之余用土家族特有的织锦技艺,将山上的棉花、苎麻、蚕丝等纤维原料用手工纺织成绒呢和布料,然后在织布上用纺车进行刺绣和织花。

土家织锦的花纹图案造型丰富多彩,有山水、人物、动物、植物等更具地域特色的图案,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家织锦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本文将着重从材料选择、技艺传承、图案设计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前后土家织锦文化的变迁。

一、材料选择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土家织锦主要采用当地的砂丝、棉花、苎麻等植物纤维,用传统的手工纺织方式制成绒呢和布料。

这些原材料不仅价格便宜且易于获得,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也被视为神圣的源泉。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放,一些化学纤维原材料和进口纤维材料逐渐进入了土家织锦的生产中。

化学纤维具有价格便宜、品种繁多、使用方便等优点,人们也能够轻易在市场上找到它们。

但是这些材料与土家织锦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天然纤维材料质地不同,容易造成手感、色泽、弹性等方面的差异。

而进口材料由于价格昂贵,选择进口材料风险高,所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采用。

二、技艺传承的不足改革开放之前,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和口述传统等方式。

家族传承指父亲将织锦技艺传给儿子,而口述传统指老一辈人通过口头方式将织锦技艺传给后代。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瓦解,以及青少年对国家现代化倡导的追求,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虽然当地政府开始注重对土家织锦技艺的保护和振兴,但传承人群数量稀少,超过六成以上工匠都在失传的边缘徘徊。

三、图案设计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前,土家织锦的图案设计多以传统的图案和传统工艺为基础。

这些花样鲜艳多变,形态各异,有山水、动物、鸟兽、人物、花卉和吉祥物等多种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蕴含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也承载了土家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

土家风俗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土家风俗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在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旨在总结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以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土家族概况1. 民族起源与分布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人,后逐渐与汉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独特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

2. 语言与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目前,只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3. 宗教信仰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他们崇拜自然,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崇拜动植物,如牛、羊、狗等;崇拜图腾,如鹰、白虎等。

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三、土家族风俗习惯1. 服饰土家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子通常包头巾,穿对襟短衫收腰裤,白布裹围脚穿草鞋。

女子则盘发,穿短裙绣花鞋。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

已婚妇女袖口较大,便于哺乳。

2. 饮食土家族饮食以酸辣为主,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他特色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土家族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寨中,房屋多为吊脚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 节日与习俗(1)摆手节: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2)赶仗:土家族的一种狩猎活动,通常在集体劳动中举行。

人们围山打猎,收获颇丰。

(3)哭嫁:土家族女子出嫁时,要跳花鼓子哭嫁。

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亲人的依依不舍。

(4)丧葬:土家族丧葬习俗独特。

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研究

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研究

民族风情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 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 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 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 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 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风俗活动。摆手舞 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 于明清。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 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 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 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土家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 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 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 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 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 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 现在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 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 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 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 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两边称为饶间, 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 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 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摘要】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之一,被称为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本文从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土家姑娘的织锦技艺传承、饱含情感的图案、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样,传承了土家族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地方情感和艺术价值。

文章结论指出土家织锦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和传承保护意义,强调了其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土家织锦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体现土家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值得重视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织锦、土家姑娘、心灵之花、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图案、文化地位、现状、未来发展、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传承保护。

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土家族群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人自古以来就以织布绣花为生活技能,土家织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土家织锦在当地的继承和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困境。

对土家织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群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土家织锦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织锦技艺传承、图案背后的情感故事、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土家织锦文化画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图案意义、文化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旨在揭示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现状的分析,为土家织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土家织锦的传统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土家织锦这一土家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土家织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土家织锦图案设计研究综述

土家织锦图案设计研究综述

1土家织锦图案的理论研究1.1历史源流土家织锦图案的产生与发展同土家族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形成、变化和发展,特别是民族性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民族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等客观因素,更取决于民风习俗、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人文环境因素。

土家织锦伴随土家族人走过人生的全过程,在漫长的民俗文化沉淀中,土家织锦图案渗透着土家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蕴。

1.1.1生活环境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沟壑纵横、多雨水、封闭落后的偏僻山区,发展山地性渔猎农耕经济,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土家织锦图案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土家族人用当地各种天然植物加工成为染料,并以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作为创作源泉制作出色泽浓艳、纹样丰富的土家织锦。

1.1.2图腾崇拜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源于对原始崇拜的沿袭,因多元的文化渊源和宗教信仰致使土家织锦的图案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例如同样是白虎图腾崇拜,鄂西表现为崇虎,湘西则是赶虎。

土家织锦图案的主要为土家织锦图案设计研究综述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土家织锦图案相关研究,并对土家织锦图案的历史源流、美学特征、文化功能及其色彩特征和构图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土家织锦图案的文化内涵。

研究土家织锦图案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运用,以解决土家织锦图案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文化的设计方法和实际运用的问题,对土家织锦图案文化特征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土家织锦;图案设计;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23)07-0087-03Abstract: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ujia brocade patterns is summarize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functions,color characteristics,and composition forms of Tujia brocade pat⁃terns are studied.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ujia brocade patterns are analyzed.Finally,the 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ujia brocade patterns are studied,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ith deep culture in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ujia brocade patterns.The new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ultural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brocade patterns a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Tujia brocade;drawing pattern design;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Tujia brocade drawing patte收稿日期:2022-10-12作者简介:陈盈(1998—),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湖北恩施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织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采用土家族的特有面料和配色,织成各种丰富多彩的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还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恩施土家织锦传统图案的几点研究:
1. 勾花纹饰
勾花纹饰是恩施土家织锦最为常见的一种图案,它以线条勾勒出各种花卉和植物的形状,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常见的勾花纹饰有玫瑰花、牡丹花、梅花、葵花等。

2. 纹饰符号
纹饰符号是指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它们可以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和思想。

一些常见的纹饰符号包括太极图案、八卦图案、飞天等。

3. 动物纹饰
恩施土家织锦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动物的图案,这些动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鸟类通常代表着自由和幸福,而龙则代表权威和力量。

4. 地域文化元素
恩施土家织锦还会采用一些地域文化元素,例如松柏、灯笼、像桥等。

这些图案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文化和风俗,也展示着恩施地区的独特风情。

总之,恩施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装饰艺术品,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表现和传承。

对这些图案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调研感受

土家织锦调研感受

土家织锦调研感受湘西传统工艺源于湘西人民的社会实践,当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社会分工,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便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于是传统工艺开始成为人们生活必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传统工艺从实用走向美化,对工艺的要求更为精致,从而使得传统工艺更为发达。

湘西的传统工艺主要表现在纺织、建筑、雕刻、编织、绘画、刺绣、挑花、剪纸、纸扎、印染、蜡染等方面。

其中土家织锦最为有名。

土家织锦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賨布”、“溪州斑布”、“土锦”等,汉语中叫做“打花铺盖”“、土花布”“、土家锦”或“土花铺盖”,又被当地人称为“西兰卡普”(土家语),土家语中“西兰”是铺盖意,而“卡普”则是花的意思。

土家族当今仍流传的传说中亦有“西兰”,这是一个姑娘的名字“,卡普”是被面花一说。

土家织锦是迄今为止土家族最完整的原始纺织工艺品。

土家织锦图案是土家族人顺应自然人性化的过程。

土家族织锦通过织锦特有的视觉形式表现自然,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观念。

西兰卡源于土家族的历史文化。

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它在工艺和图案上融合了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发扬了中华民族多元的民族特色。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它在所有民族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

曾获清朝“机好精干,千赤百华”之佳誉的土家织锦迄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背景了。

它用棉纱为经线,用各色自染的丝、棉、绒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背面挑花织成。

其色彩艳丽鲜明,纹样生动丰富,寓意深刻隽永,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土家织锦与傣锦、侗锦、壮锦并称为少数民族四大名锦,是我国南方民间最具特色的织造工艺,也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

早在唐宋时期,土家织锦已经是向朝廷纳贡的珍品。

土家织锦的色彩运用及文化特征

土家织锦的色彩运用及文化特征

文 陈 剑 简俊宇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工艺,通过在腰式斜织机上采用通底经底纬断纬挖花的手法手工织造而成。

土家织锦不仅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还是记录土家族历史演进的重要载体。

缘于土家织锦的织造手法和图案构成原理,土家织锦的色彩呈现出平面化的装饰色块构成,并随不同材质和经纬色纱产生不同的色彩效应。

[1]其独特的设色手法与色彩内涵代表着土家族织女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

一、土家织锦色彩的基本原理土家族聚居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丰富的植被给土家织锦染色提供了天然的染料。

他们采马桑树叶染黑色、土红染红色、黄枝子染黄色、竹叶菜染蓝色,丰富的天然染料给土家织锦的色彩表现提供了基础。

另外,土家织锦依赖的自然染色方法固色性较差,在长期使用后容易褪色,因此织女们在染织过程中便会想方设法地使用原色搭配。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绘画无巧,闹热为先,用色无巧,斑斓为佳”谚语,生动地体现了土家织锦以应用鲜艳明亮的原色为主的设色特点。

土家织锦近看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远看时又自然和谐、耐人寻味,正是通过遵循原色使用、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规律来实现的。

(一)色彩对比对比色是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对比色通过排斥感形成视觉冲突,强化视觉感知。

土家织锦的色彩搭配中大量使用对比色来强化图案色彩,使主体图案形成更为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土家织锦配色艺诀中所唱:“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

”互补色对比在土家织锦色彩构成中尤具有感染力。

除了色相对比外,土家织锦还通过明度与纯度的对比完成对比色的搭配。

土家织锦多采用冷暖色配置色块,“椅子花”“大刺花”“蛇花”等图案应用明度较高,且对比强烈的色块进行相互配置,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这些对比色被放置在图案中恰当的位置,部分图案得到强化,色彩在几何形横纹与斜纹中的有序排列,加之边缘以灰色或浅色调和过渡,整个织锦画面不仅鲜艳明快,也更为细腻精致,呈现一种艳而不俗、古朴典雅的效果,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和艺术装饰性。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土家织锦作为中国民族手工艺品的珍宝之一,以其绚丽多彩、精细绵密的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土家织锦的背后,隐藏着土家姑娘们的辛勤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土家姑娘们心灵的一朵绽放的花朵。

土家织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它更是具有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土家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织锦,这是她们成年后结婚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在土家姑娘们的心中,织锦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土家织锦的图案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万寿花、红蒙子、彩云等。

这些绚丽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幸福,代表着土家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土家姑娘们用手工编织出这些图案,不仅要求技巧的熟练,更要求对细节的严谨和耐心的坚持。

她们织锦的过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每一根丝线都需要认真绵密地编织,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织锦的质量和美观。

土家织锦被誉为土家姑娘们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土家姑娘们追求美的表达。

她们通过织锦,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融入其中。

织锦是她们的心情和情感的载体,是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土家姑娘们都能通过织锦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通过织锦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压力。

织锦成为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象征着她们的身份和存在。

土家织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随着织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土家织锦已经成为了土家族的一项重要产业。

许多土家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将织锦打造成了一种精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她们的努力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也为土家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土家织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土家姑娘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也成为了土家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土家织锦是土家姑娘们心灵的一朵绽放的花朵,它是她们情感和心灵的寄托,也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表达。

土家织锦的美丽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土家姑娘们自信和自豪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冉红芳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7)001
【摘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冉红芳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综述 [J], 梁松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综述 [J], 张东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斋志异》与侠文化专题研究综述 [J], 刘艳玲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婚姻研究述评 [J], 姜爱
5.从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史视角解读土家族文化
——《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之推介 [J], 郭可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12007年1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 tr al Un 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 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J an.200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冉红芳(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1-0022-04 土家族织锦文化是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为关心这一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宣传介绍1.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

土家族织锦的宣传介绍,较早见于田顺新在1980年10月28日的《团结报》上发表的《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一文,然后引起了国内一些记者、学者的注意。

如黄河、尹素卿、邓辉、瞿边等陆续在《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历史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进行报道。

这些文章虽然只是简要地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土家语义、传说故事、源流、种类及其用途,但却使之开始作为艺术展品走出国门。

2.新世纪的宣传。

时隔近20年,新世纪对土家织锦的介绍由当年的16K 变成了今天的A 4纸,有一种大气的感觉,并用唯美的新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土家族织锦。

田大年的《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一文中,借用史料依据,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土家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唐荣沛在《西兰卡普——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中运用竹枝词展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土家织锦。

另外,中新社湖北新闻网(http :w ww .hb .chinanew s .com .cn )2003年11月23日报道:唐洪祥在来凤创办土家族织锦村,成为我国土家族聚居地规模最大的西兰卡普织锦基地和湖北省唯一的一家西兰卡普专业厂家。

2003年10月,唐洪祥的女儿唐华、儿子唐山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并向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

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此特地收藏土家织锦“土家女儿会”一幅和一台有40年历史的木织机。

大型织锦“土家女儿会”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此外,还有20多个土家族织锦的网站先后报道了新一代艺人的获奖作品。

二、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学术研究对土家织锦文化研究最早的学者仍是田顺新先生,他的《土家族织锦的历史和传统图案构成色彩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到1985年内部刊印的《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中。

尔后,才有了少数学者的关注。

近两年在湖北省的高校里掀起了研究热潮。

如武汉科技学院的老师们集体选题申报省级课题,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块研究,对西兰卡普的母体符号特征、审美现象学、历史文化性、图案造型特性与应用等方面,多视角进行诠释,以专栏形式刊出。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特征的分析,探讨织锦文化的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1.土家族织锦的名称和解释。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的名称,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22a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女(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成。

学者们对土家织锦有两种汉语译音。

一是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西兰卡普”;二是少数学者汉译的“西郎卡普”。

阮璞在《土家族美术史》(节录)文章中有关土家织锦的叙述:“土家铺盖的土家语是“西郎卡普”,分开来说,“卡普”之义为花,“西郎”之义为铺盖。

”[1]此外,邓辉[2]、叶德书[3]等学者也认为土家织锦土家语叫“西郎卡普”。

关于“西兰卡普”的解释。

吴正纲认为,“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的意思是花。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4]。

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汉语译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5]。

田晓波进一步考证,西兰卡普系土家语,即土花铺盖,又称岗巾。

分开来说,“西兰”之意为铺盖,“卡普”之意为花,一般的称谓在“花铺盖”上冠以“土”字,无疑的是对这项工艺美术所包涵的丰富的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种概括[6]。

2.土家族织锦的源流探讨。

其源流探讨主要集中在追溯历史,学者们从时间视角审视了土家族织锦在各大历史时期的踪迹。

邵树清从史料文献考究了土家族纺织的历史是随着土家族的形成、发展、迁移和混合而形成[7]。

朱世学认为,土家织锦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古代巴人的“玉帛”,秦汉的“布”,三国时期的“土锦”,唐宋时期的“溪布”、“峒布”、“峒锦”,元、明、清土司时期的“土锦”、“斑布”、“花布”等是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西兰卡普的源流[5]。

此外,田顺新、叶德政、辛艺华等人对这一问题也做了探讨。

3.土家族织锦图案的题材特征。

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的图案就是土家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通过织锦这一特定的感觉形式表现自然并发展积淀为特定的自然审美文化理念[8]。

其图案的题材特征研究是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归纳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图案品种数量的争论;二是对织锦纹样的分类。

对于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品种数量,学者有三种看法。

一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还能见120余种传统图案。

吴正纲从纺织学的角度,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120种[4]。

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传统图案有200多种。

朱世学认为,西兰卡普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余种[5]。

李敏说,据统计,土家族遗留的传统图案有200多个品种,但现在能收集到的已不足150个品种[9]。

三是数量应根据情况来定。

据周丽娅调查,西兰卡普定型的传统图案有近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约有近200余种,但能够织出的传统图案只有约80种[10]。

辛艺华、罗彬根据黎直义先生提供的材料,认为土家织锦分为八大类并列出了138种图案名称[8]。

土家织锦的纹样分类,也有三种分法。

一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分为八类。

如辛艺华认为土家织锦丰富,可以分为花草类、鸟兽类、家具用具类、钩花类、天象类、意象吉祥类、字花类、地舆类[8]。

其他学者也有着同样的分法,只是命名有所不同,如花草类称为植物类,鸟兽类称为动物类等。

二是部分学者认为可分为六大类。

周丽娅归纳,图案题材有自然万物之像、各种风俗神话传说、几何图形、原始象形文字、生活用具和现代题材图案等六类[10]。

三是少数学者认为分为两大类。

田少煦从艺术风格上分为:一类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原始古朴的传统纹样,这种纹样大多有土家语的名称,占土家织锦纹样的大部分;另一类是“改土归流”以后的衍生纹样,它们明显受到汉文字和吉祥纹样的影响[11]。

向渊泉[12]、向龙[13]也将它分为两类:一类为抽象图案,由几何图形构成;另一类为具象图案,以动植物、器物、日常活动、故事等为题材,以概括的表现手法将图形装饰在人们的生活中。

另外,邵树清对纹样分法别具一格。

他从历史的角度分为汉代的云气纹、动物纹、几何纹、文字;北朝的树纹、菱花纹;唐代的对称纹、团窠纹、散花;明代的折枝、缠枝、几何纹;清代的五点梅、吉祥图案等传统形式[7]。

4.土家族织锦纹样的民俗内涵与文化意蕴。

土家织锦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歌颂内容,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希冀。

田少煦从空间层次品评了土家织锦独特的物态形式、民俗活动和精神心态。

将传统的土家锦艺术内涵试图与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和审美意趣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了“窝毕”、“仆兹”、“台台花”和系列勾纹的文化内涵。

认为“窝毕”的文化内涵是由于图腾崇拜这种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土家族部分先民古老的龙图腾在土家锦上的反映。

认为“台台花”是由“水波浪”、“补必合”(小船花)和人面纹组合而成的喻意图案,与“人类起源”的传说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这一组合图案专用于小孩的盖裙,作为保护小孩的吉祥物。

另外,对土家锦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和使用最广的“勾状”纹样,根据走访调查和史料依据考察,他认为勾纹系列纹样是对古文化不同程度的吸收、扬弃和变异后进行的综合性再创23第27卷 冉红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造的结果[11]。

随后叶德书认为,勾状纹样的内涵反映的是土家族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所表现的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气质的本色。

提出用得很普遍的万字“N”纹样,是取材于织机两边的零件,象征吉祥如意[3]。

叶立东进一步论证了万字“N”图纹,认为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的“N”应以右旋(N)为准的说法意见未统一。

并从土家族政治经济、艺术和土家人的心理或文化性格三方面,回答了土家织锦中“N”图案的产生是吸收了内地文化中的“N”字,主要是通过佛教的途径在土家族地区广泛传播促成的[14]。

辛艺华从土家织锦的纹饰符号分析文化内涵,进一步概括“台台花”是图腾意识崇拜,“船船花”是土家族远古生活的回音,大蛇花(仆兹)、“N”字纹和类似的勾纹是族源的隐喻[8]。

此外,苏和平、[15]官汉蒙、[16]单海鹰[17]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西兰卡普织锦的文化特征。

5.土家族织锦蕴涵的美学思想。

美感似乎是织锦与生俱来的特性。

辛艺华、罗彬从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审美形式、审美文化内涵等审美特征进行了阐述。

认为土家织锦的形式审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工艺与技巧,简化与意象变形,本能与象征,冲突与和谐[8]。

张贤根从现象学的视域,以土家织锦为例,对民间工艺展开审美观照,让民间工艺去蔽,从而显现其自身所关切的生存世界[18]。

周丽娅认为土家人的“同情同构”的观念,在艺术审美上也是彼此交感互渗的。

反映在色彩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19]。

田少煦、胡万卿分析了土家族独特的色彩观念与用色之谜:“忌白尚黑”之俗。

其核心是土家族“忌白”,是“赶白虎”民俗的延伸。

“尚黑”之风,是与当地生产黑色的染料和涂料有关[20]。

6.土家族织锦的价值及其变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术史家阮璞先生写作《土家族美术史》时,就肯定了土家族织锦的艺术与实用价值。

吴正纲在80年代就已呼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物,它在当今社会应获得一些什么样的价值呢?这是未来对于我们的呼唤![4]然而,时隔了14年才有了辛艺华教授的回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