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提倡 提倡白话文 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 提倡人的文学,主张文学要表现个性解放 提倡写实文学:写文学必须表现现实人生, 人世的痛苦以及社会问题,产生“问题小 说”、“问题剧”
四 文学观念的五大变化
1、文笔不分的传统破除和严肃意义上的文学 观念的确立。 2、文学仿古作风的改变与人生的求真精神的 发扬。 3、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得到了强调。 4、白话文学从边缘进据中心地位。 5、新文学体裁出现,文体大解放:新诗、小 说、话剧、美文。
郑振铎 王统照
沈雁冰
叶绍钧
胡先骕(1894—— 1968) 字步曾,号 忏庵,新建县人。 我国著名的植物学 家,中国植物分类 学的奠基人。
3、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 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 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 等。
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 寅派”的文章。揭露《甲寅》派提出的 “读经救国”、“废弃白话”只是“阔人” 愚弄统治群众“偶尔用到的工具”。
3、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 (1)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1918年3月,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静 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 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 言论加以汇集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 刊出。然后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 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 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 学进化论的角度提出文言文丧失活力,应 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八事”着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 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以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 张。 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 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
七 主要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 一个新文学社团。周作人起草宣言,发起人署名 12人,有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 他们将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旧文 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 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 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 “为人生”的文学。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2、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 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 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 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赫胥黎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
志贺直哉
武者小路实笃
4、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 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 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 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为宗旨,与“五四”精神 相吻合。在“五四”运动 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 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 成风。
(4)各种文学题材创作出现 小说: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 号)、《孔乙己》、《药》,叶圣陶《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王 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汪静之《蕙的风》
4、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四个反对,四个 提倡) (1)反对: 反对文言文:旧的语言方式包括了旧的思维方式, 不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中国无法进步,近代科学 的逻辑推理要求精确的语言。 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文学必须反映平民的 意志,表现人性、人的情感,而非反映封建的道 德 反对桐城派和文选派的文学形式:“桐城谬种、 选学妖孽” 反对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小说“逆流”——鸳鸯 蝴蝶派
陈独秀(1880——1942)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 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 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 学。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 日报》。
3、《新青年》的思想启蒙运动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倡导思 想自由。 (2)大力译介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 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 主义思潮,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了思 想武器。 (3)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的主要 阵地。
林琴南
蔡元培
2、与学衡派斗争(1922) 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 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 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为旗帜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某 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 吴宓有《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 《评〈尝试集〉》。 鲁迅发表《估〈尝学衡〉》,说这 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于新文化无 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派人物的斗争(1919)
林琴南写了《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章士钊
4、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 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 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5、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 批判鸳鸯蝴蝶派时,除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派“思 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 主义的文学观念”外,还进而剖析了该派作家人 生观的不健全和由这种不健全的人生观所决定的 对文学事业的不忠诚。他指出:鸳鸯蝴蝶派作者 “没有确定的人生观”,他们从事小说创作,或 者只是“本着他们的‘吟风弄月文人风流’的素 志”来“游戏笔墨”,结果“抛弃了真实的人生 不查不写,只写了些佯啼假笑的不自然的恶札”, 或者“简直是中了‘拜金主义’的毒”,“对于 艺术不忠诚的态度,再没有比这厉害些的了。在 他们看来,小说是一件商品,只要有地方销,是 可赶制出来的;只要能迎合社会心理,无论怎样 迁就都可以的。”
周作人
《人的文学》主要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 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现在需要 “辟人荒”,因此“我们希望从文学起首,提倡 一点人道主义。”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 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 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要义首先 “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 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 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这种“人的 文学”既可以“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也 可以“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 活。”
2、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胡适: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 刊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谓之刍议, 犹云未定草也”,可见其谦恭。)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 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 响。
钱玄同 (1887—1939) 原名钱夏,号疑古, 浙江吴兴人。
刘半农(1891— 1934) 原名寿彭,改名 复,初字半侬,后 改半农。江苏江阴 人。《新青年》重 要撰稿人,是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之 一。
(2)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1919年1月北 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月刊。
吴宓(1894-1978) 字雨僧。陕西泾阳人。 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 校,次年赴美留学, 1921年获哈佛大学文 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东南大学教授,与梅 光迪等创办《学衡》 杂志。
梅光迪(1890-1945)字迪 生,安徽宣城人。1911年 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 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 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 文系主任。1921年任东南 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 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 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 央大学(即原来的东南大学) 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 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 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 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 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 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5、“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 大量涌入
(1)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 者与参与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 的工作。 (2)《新潮》、《少年中国》、 《文学周报》等刊物大量刊载翻 译作品。《小说月报》专辟《小 说新潮》、《海外文坛消息》等 栏目,发表外国作品,介绍西方 文艺思潮和文坛动态,介绍外国 著名作家传略及其创作。
三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坚 实有力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总清算,必须同时 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文 言文,于是,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 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的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
1、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的需要:辛亥 革命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 2、文化资源:留学生译介西方文学、 哲学、社会学著作 3、阶级基础:民族工商业发展,新兴 阶级壮大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发生标志
1、性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 思想启蒙运动。 2、发生标志:《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为《新 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 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后,《新青年》大 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 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即科学 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陈独秀: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 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不容讨论者 有反对之余地”,坚决而勇猛的态度)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 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 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 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 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 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傅斯年
罗家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1918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 4卷4号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 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 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 学革命的影响。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 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 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文学 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 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1919年1月 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 艺术派”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