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摘要: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使全球遭受了自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以沉重打击。
时至今日,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启示,显得十分必要。
希望借此更好地解决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文: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经济在一段长时期内不断收缩的现象。
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阻碍巨大。
2008年经济危机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经济危机,从中得到的启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的意识为转移。
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原因不可避免,是由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2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2008年经济危机最初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次贷危机又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美国金融危机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才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经济危机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刻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指引了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的运行规律的探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过剩和欠缺两种形式。
过剩危机不仅发生在商品市场上,也可能发生在投资市场上,当过多的货物不能得到消费时,企业就会因库存难以销售产生损失。
欠缺危机是由于低收入和低利润引起的投资不足,企业的利润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市场供应不足。
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经济危机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剧烈的、普遍性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会波及到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首先,经济危机会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加剧社会剥削问题。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贸易紧缩,扰乱全球市场,并给所有国家带来财政并购和债务累积问题。
最后,经济危机也会导致政治极化和社会混乱,引发政治动荡。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不可逆转的规律,从而提示了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时需要避免刺激资本扩张。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指导了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其中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促进就业以降低社会风险等。
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抬头,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生产下降、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会扰乱全球市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体系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独特观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而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饱和,资本积累的速度逐渐超过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过剩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下跌、厂商破产和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品过剩的问题。
另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断被剥削,而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市场,不断压低劳动力的工资,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这种剥削和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三、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下,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资源的公有化,使生产力为整个社会服务,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一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良方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例如,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高的工资,减轻剥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采取国家干预政策,调节市场规模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深刻影响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特征以及应对之道。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面临着矛盾的双重压力。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体现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少数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压榨工人,使工人的收入不能与生产力的提高相适应。
这导致工人的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源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周期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周期性危机是其固有特征。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但市场需求的有限性将使超过一定规模的扩张成为不可能。
这将导致过剩产能、投资波动和经济周期性的起伏。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包括经济过热与过冷、金融风险增加、产业结构失衡等。
首先,经济过热与过冷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常见特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经济波动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预期偏差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容易出现过热和过冷的现象。
过热时,生产过剩、物价上涨、投资泡沫等问题会逐渐暴露;过冷时,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
其次,金融风险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增加,金融风险逐渐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高风险的贷款和债务等问题,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
最后,产业结构失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题目:1.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3.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应对措施4.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应用5. 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推动经济增长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经济危机是指由于生产和分配的资本主义方式自身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和突发性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源自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缺乏购买力两大基石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被迫进行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不断地生成和积累着矛盾,从而不断地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特点是:1. 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矛盾2. 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循环和周期性波动3. 揭示经济危机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整个社会的广泛破坏作用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调节能力,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
同时,通过对开发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认识,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坚持按劳分配和公有制,促进公平和社会和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的应对措施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外部经济危机时,应该坚持自主发展、改革开放、开拓内外市场,促进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就可以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强劲的发展,同时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具体措施包括:1. 制定科学的宏观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引导资源向优质产业集中2. 推进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 坚持稳定性优先、有利可图、在风险有限的前提下多元投资,因地制宜引导长期投资4.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加强政策协调,营造和谐市场经济环境,保障社会稳定5. 强化政府的调节和监管职能,加强政策沟通和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应用国际经济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循环和周而复始的周期性,指出了资本主义激烈竞争、商贸摩擦和战争矛盾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破坏和困苦,加深和推动了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者之间的对抗。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经济危机理论综述.pdf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综述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
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
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
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理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时的适用性,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结构性缺陷与危机的关联性。
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表现与影响的综合分析,提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及其演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层出不穷,揭示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与不平衡性。
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经济危机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危机的成因与后果,从而为应对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2.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市场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实际售价往往偏离其实际价值。
这种偏差是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原因之一。
2.2 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核心,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获取工资,但其劳动价值超过工资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资本的不断积累及集中,进而引发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2.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
生产力的过度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爆发危机。
过度竞争导致生产过剩,而消费能力的不足是其直接后果。
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表现3.1 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信贷紧缩。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误以及对高风险贷款的盲目追逐,导致大量不良贷款,造成金融系统的全面崩溃。
3.2 资产价格波动近年来,股市、地产等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反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投资投机的本质。
资产泡沫的形成使得许多投资者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3 贫富差距的加大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经济增长,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
论文题目: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看待中国卷入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应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内容摘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及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一般市场中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性质及经济周期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启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正文论述: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大局限性是每过一段时期,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客观上必然造成生产和消费的必然矛盾。
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造成了危机的产生。
其次,一切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
货币所具有的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已经包含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的商品远远超过了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因此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性因素)-交换-分配-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
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因素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和中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绝对过剩,是相对过剩。
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不足,造成商品积压,最后扩展成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为什么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由于经济危机后,迫使资本家更新固定资本,采用更新的科学技术,展开新一轮竞争,从而追逐更高额的剩余价值。
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
另外,经过一个周期后,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客观上也需要更新。
更新后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开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旦固定资本更新后,由于采用最新技术,劳动效率提高,相应的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也提高,但是远远赶不上生产扩大的速度,因此会再度爆发经济危机,并且其周期会越来越短。
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周期取决于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更新速度,而固定资本更新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客观上促使固定资本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因此经济危机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其中的金融运行机制以及可能引发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金融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金融资本的运作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金融领域的投机行为和资本过度集中使得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金融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受到重视。
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全面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认为,金融危机不仅是金融领域的问题,更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爆发。
因此,对于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研究必须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规律的分析。
在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制度的根本性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要解决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的运行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在矛盾的存在,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与经济波动将会是其固有特征。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在的矛盾,因此保持经济稳定需要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
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金融危机与经济稳定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角度来分析经济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就目前来说,始于的次贷危机正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面对这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金融风暴,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审视它产生和演变的机制。
一、金融危机:经济虚拟化下经济危机的演化形式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在信用、分工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虚拟化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商品经济之前,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分工很不发达,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不可能会过剩。
经济危机只有在以信用为基础、高度分工协作的市场体系确立以后才有可能发生。
马克思后资本主义100多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虚拟化的趋势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表现为一种倒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
从马克思理论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反映。
第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特别是在美元主导条件下的金融一体化,使得全世界经济形成联动模式。
第二,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危机。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债权人阶级,即资产阶级,通过债务的资本化运作,放大了债权债务关系。
使得借贷关系得以维系,但同时,又为更大规模的债权债务关系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工人阶级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债务的利息时,这种债权的资本化关系就面临了崩溃的危险。
即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断裂。
全面的崩溃的到来时,就成为了金融上的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使得工人阶级的购买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步缩小。
相对过剩问题,债务资本化问题,两个矛盾的运动,促成了金融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无法自身处理的问题。
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危机,进而想知道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观点进行复习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其固有的规律性。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通过商品交换实现这部分价值。
然而,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不可避免地导致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消除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公有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以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其中之一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包括调节市场、增加公共投资和提供社会福利等。
这些措施旨在缓解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冲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阶级,应当通过组织、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分析,但其实践中的应用形式可能因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国家干预经济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与斗争在解决经济危机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 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复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和理论阐述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
这导致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广大劳动者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压低了工人的工资。
这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最终必然导致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
经济危机通常表现为大量商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信用体系崩溃等现象。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危机的爆发点,商品销售困难,企业生产急剧下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剧增。
萧条阶段是经济危机的低谷,生产停滞,市场萎缩,物价低落。
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回升,生产逐渐恢复,市场逐渐扩大,就业增加。
高涨阶段是生产迅速扩张,市场繁荣,物价上涨,就业充分,但同时也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经济危机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浪费,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例如,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资本家可能会采取一些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经济危机也会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这种调整和变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理论,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危机的启示和应对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失衡状态,表现为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矛盾的角度解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但无限追求剩余价值会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无限增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在积累过程中,由于无限延伸的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逐渐显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使得消费需求遭受压抑,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启示在当代经济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剩余价值和过度积累的警示。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避免无限追求剩余价值和过度生产的问题,合理调节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危机。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要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劳动力的剥削问题,通过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影响。
这一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解决之道,为我们理解
和应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动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外在
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这导致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矛盾不断
加剧,最终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阶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经济危机包括繁荣、危机和衰退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后出现的危机
阶段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萎缩和投资不足的表现;最终,衰退阶
段引起了生产能力的萎缩和失业率上升。
三、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竞争的资
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下,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掠夺性扩张使得经济
危机表现出周期性更为显著、规模更为庞大、传播更为广泛的特征,
其危害和影响更加深远。
四、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必须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所固有的矛盾。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
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球经
济发展中的诸多挑战与问题。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解释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实际论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纲要》末尾,经过对剩余价值实际的探求,最后在《资本论》中完成。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迸发缘由和结果的预见马克思以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即消费的社会化和消费资料的资本主义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一般企业消费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消费的无政府形状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消费具有有限扩展的趋向与休息人民有支付才干的需求相对增加之间的矛盾。
当这两种矛盾开展到尖利的水平,使社会再消费的完成条件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方式。
迄今为止,经济危机有古典和现代两种表现方式。
古典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经济危机—销毁财富、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当代危机的发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缺乏—消费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消费才干—回到终点。
1929年的大危机招致了凯恩斯革命,即政府干预投资和抚慰团体消费,实质是推进政府和团体共同消费,以化解有效需求缺乏的矛盾。
当下应对“次贷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有化等措施与凯恩斯时期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什么实质不同,甚至成效还有下降。
这一切显示,不论是团体还是政府“透支消费”,都不能根治“有效需求缺乏”。
在资本统治的制度框架内,任何举措都不能够根除消费相对过剩危机。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基本的缘由,总不外乎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消费却不顾这种状况而力图开展消费力。
”列宁也曾指出:“危机是什么?是消费过剩,消费的商品不能完成,找不到需求。
”可见,经济危机是一种市场销售危机,一种消费片面过剩的危机。
当然,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过剩,其实质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关于社会有支付才干的需求而言的过剩,而不是社会产品的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迸发的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N080705105 冯露
摘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字: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宏观调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危险波及全球。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爆发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这种矛盾的存在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般而言,在危机期间,社会的生产会大大地缩减,导致资本家销毁存货,毁坏生产力,产生社会供大于求的现象。
同时,社会就业率也在降低,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与前景的信心也受到相当大的动摇等一系列的现象都会爆发出来,使整个国家或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不可预估的重要影响。
现在经济危机到来,我们已无法从源头控制,但我们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契机,重新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减少生产相对过剩;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减少信赖出口拉动增长,扩大我国的内需,加大需求的支付能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我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在方面做得很好,四万亿的基础投资,控制地产行业的不合理发展,等等,这些都表明我们政府有很好的应对危机的措施。
另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③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宏观调控即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
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
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
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
但价
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
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而从长远来看,控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控制经济危机的根本所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又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能得以实现。
所以在历次的危机中,均有政府强制介入以控制势态,但要想消灭经济危机,还是不行,最终还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它代表的社会关系。
这才是应对危机的根本方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