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1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2)(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2)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 (3)(一)‘刚毅’‚勇猛‛的表率 (3)(二)‚才智‛的化身 (3)(三)‚忠贞’‚真诚‛的典范 (4)结论 (5)参考文献 (6)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大学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家形象及现实意义学号: 2008542031姓名:边挞琪年级:大学本科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魏红艳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前言 . (1)一、儒家思想内涵 (2)二、诸葛亮的儒家形象 (3)(一)仁者 (3)1.以德服人32.推行“仁政”3(二)忠臣 (4)1.忠臣世家52.忠于君主5(三)义士 (5)(四)智者 (5)1.博学多能52.巧用心术63.善于用兵7三、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 (8)(一)诸葛亮形象对当代人的影响 (8)(二)诸葛亮形象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8)1.仁爱的力量82.忠义的力量93.计划的力量94.学习的力量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后记 (14)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这一形象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饱满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20年,国内研究诸葛亮形象的论文纷至沓来,有了更深的角度,更高的研究成果,不但角度新颖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但是还是不能更多地体现对21世纪当代人们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参考文献中所选取的的文献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逻辑思维的整合,整理出客观而又与本论文联系紧密的原始资料。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
《三国》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习作三篇第一篇: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
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
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
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
”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
“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
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
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如何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
这也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原因,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
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
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
“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三河中心学校初三(1)班黄小琴)第二篇: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第一篇:诸葛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真实性提要: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可信的史书《三国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幼年时,其父母就去世了。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襄阳的隆中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即使是一些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有个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印象。
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
但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小说毕竟是小说。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
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三国诸葛亮分析人物作文
三国诸葛亮分析人物作文
《我看诸葛亮》
嘿,咱今儿来聊聊三国里那个超级厉害的诸葛亮呀!
诸葛亮这人,那可真是智慧的化身。
就说有一次,我看到书里讲他草船借箭那事儿,哇塞,可把我给惊呆了。
那曹操多疑得很,他诸葛亮就抓住这点,弄了些草船在大雾天去曹操那晃悠。
曹操一看,哎呀妈呀,这啥呀,黑压压一片,肯定是敌军来袭呀,于是就拼命射箭。
结果呢,全射到草船上了,诸葛亮轻轻松松就搞到了那么多箭。
你说他咋这么聪明呢!他就像个能掐会算的神仙一样,把曹操耍得团团转。
他呀,不管是出谋划策还是治国理政,那都是杠杠的。
而且他对刘备那叫一个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打天下。
他的那些计谋,什么空城计啦、火烧赤壁啦,每一个都让人拍案叫绝。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有他一半的聪明才智就好了。
嘿嘿,不过咱也不羡慕,毕竟人家诸葛亮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呀!总之呢,诸葛亮在我心里就是个超级大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是我对诸葛亮的一点看法啦,咋样,是不是觉得他特别牛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物形象分析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乃是备受人们喜爱和钦佩的伟大智者。
本论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他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深入了解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论文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高尚品质、深思熟虑和崇高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意义。
1.引言1.1背景介绍:《三国演义》的影响和价值1.2诸葛亮的重要性:历史地位和形象渗透2.诸葛亮的聪明才智2.1奇才之名:顶尖智者的代表2.2智谋的施展:创造性思维与多变策略2.3学识广博:文化底蕴的体现3.诸葛亮的高尚品质3.1人格魅力:诚实守信,不愿背叛3.2公德情操:为国家民族而奉献3.3仁心仁术:关怀百姓,智慧用于社会造福4.诸葛亮的深思熟虑4.1思考问题:细致入微与周详设计4.2一步到位:目光犀利与长远规划4.3智者风度:机智应对和处事考虑5.诸葛亮的崇高目标5.1国家理想:全心全意为天下人着想5.2和平愿景:推崇人文主义,主张和解5.3道义追求:以伟人之心助人有所成就6.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6.1个人及领袖力量:榜样的力量及领导者的影响6.2教育意义:推崇知识、智慧与修养的重要性6.3社会团结:智者的力量与合作的必要性7.结论7.1诸葛亮的形象及影响力的总结7.2现实意义的提炼和发现7.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1.罗贯中.(2024).《三国演义》.2.孙千毅.(2004).诸葛亮传奇.3.鲁迅.(1976).《随感录》.以上为论文的大致框架和分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整和扩展。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引用小说中相关情节和对话,来具体分析诸葛亮形象的各个方面及对现实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对诸葛亮的形象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作文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智者——诸葛亮:光华璀璨的历史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演义犹如一部璀璨的画卷,其中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2篇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2篇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学中重要篇目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其中,众多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下面将来分析几个重要角色。
【诸葛亮】诸葛亮被誉为“卧龙凤雏”,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他机智过人,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他也非常善良,关爱百姓,广受民众欢迎。
形象上,他的长髯衣带飘逸,与周围人物的形象有明显区别,让人印象深刻。
【关羽】作为蜀汉五虎将之一的关羽,和刘备、张飞结义并共同事业。
他勇猛过人,出手大气,被人们尊称为“武圣”,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他的“青龙偃月刀”也极为出名,让人们记住他的名字。
【曹操】曹操是魏国的始创人,也是《三国演义》中形象塑造最为丰满的角色之一。
他才华横溢,权谋手段高超,在政治上有不俗的造诣,让人们忍不住佩服他的精明。
但是,他的形象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如私生活混乱、心理扭曲等等。
【刘备】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人,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感人肺腑的角色之一。
他慷慨大度,懂得感恩图报,为人正直诚实,深受臣民爱戴。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物,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形象分析。
他们各自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形象鲜明,让人们难以忘怀。
第二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富有故事性、代表性强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分析其中几位重要的角色。
【周瑜】周瑜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富有个性、魅力的角色。
他聪明机智,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都能够妙手回春。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人一同抗击曹操的过程中,言行都相当精彩,让人们爱不释手。
同时,他谋略上的高超也使得曹操和孙权都必须非常小心的对待周瑜。
【孙权】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机智过人,善于与人交流,善于发掘人才,深受他的人民信任。
同时,他的勇气和坚定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国演义诸葛亮作文1
三国演义诸葛亮作文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胜利,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开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认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实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详细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机灵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干脆关系!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紧要的后果。
斗争无情义可言,倘如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
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关键字:分析诸葛亮三国演义从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此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今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留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成功,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虽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描写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范文
描写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范文诸葛亮,那可是个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人物啊!一提到他,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羽扇纶巾、智计百出的形象。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三国那片混乱又充满机遇的天空中耀眼得很。
你想啊,在那个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都为了地盘、为了权力打得不可开交。
可诸葛亮呢?他住在隆中,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像世外桃源一样。
他在这儿干嘛呢?他可不是单纯地享受田园生活哦。
他是在默默地积累知识、观察天下大势,就像一只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静静地等待着出击的最佳时机。
他的智慧啊,简直超乎常人的想象。
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了。
他给刘备分析局势,那简直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在讲解棋局。
他指出曹操占着天时,孙权据有地利,而刘备可以凭借人和来成就一番霸业。
这是什么?这就好比在一团乱麻中,他一下就找到了线头,轻轻一拉,整个局势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了。
这智慧,可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那是他不断思考、不断分析的结果。
就像我们平时做数学题,那些难题摆在面前,大多数人都头疼得不行,可诸葛亮就像学霸一样,轻松地找到解题思路。
再看看他的忠诚,那真的是没话说。
刘备请他出山后,他就全心全意地为刘备的事业打拼。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不离不弃。
就好比你在生活中交了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是顺利还是倒霉,他都始终站在你身边支持你。
诸葛亮对刘备就是这样的忠诚。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可是把整个国家的命运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
诸葛亮呢?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接过了这个重担,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接过了保卫国家的旗帜。
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尽管刘禅有时候有点扶不起,但诸葛亮还是一如既往地为蜀汉的江山社稷劳心劳力。
他的谋略更是令人惊叹。
赤壁之战的时候,他舌战群儒,那场面,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独闯龙潭虎穴,面对一群敌人还能谈笑风生,把那些东吴的谋士说得是哑口无言。
然后他又巧妙地利用东风,火烧赤壁,把曹操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论文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主考单位:2012年 10 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内容提要】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无疑是最为光辉的。
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本文从他经天纬地的才华、神鬼难测的智慧、淡泊宁静的志趣、高风亮节的情操、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擅长建设的才能等方面表现出他的智者形象。
而从其忠于正统,蔑视乱臣、任人唯贤、执法严明的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来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
最后从其用人方面的缺陷和历史、天下大势等方面深入分析诸葛亮悲剧形象的原因所在。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中总结、归纳出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描绘出他形象中光辉的一面也总结出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原因所在。
不过无可置疑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对中华人民和本民族的民族气节和性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可以为《三国演义》的读者提供一点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智者良臣悲剧英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
”那么首先,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自小父母双亡,于是与弟诸葛谨在叔父诸葛玄的照顾下成长。
十五岁随诸葛玄到豫州,后投靠荆州刘表安家于襄阳,后来两兄弟便躬耕于南阳,过着闲人雅士的生活。
小说中第一次写他外貌时,只用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二十四个字就把他的风流飘逸的雅士形象勾勒的无比鲜活。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吴,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刘禅即位,朝廷事务皆听于诸葛亮裁决。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伐南蛮,以刚柔相济的手段,七擒七纵孟获,终将其降伏。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超神化的描写 (2)(一)杰出的政治家 (2)(二)聪慧的智者 (3)(三)忠义的典范 (4)二、白璧微瑕 (5)(一)军事上的失误 (5)(二)用人上的失察 (5)(三)诚信的缺失 (6)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释 (11)参考书目 (12)论文内容提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
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
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当时农民运动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为平台,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纷杂的政治矛盾中,展现其智慧,实现了报国治天下的宏大理想,诸葛亮身上集聚了知识分子所希望的忠孝礼义的道德理想。
诸葛亮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也脱离不了历史的局限性。
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为阶级社会封建主服务。
只能是历史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而不能是封建道德的批评者。
总体来讲,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知识分子塑造的完美主义的化身。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述,超阶级的阶级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希望的命运,摆脱不了其最后死而不已的命运宿命。
这对深刻理解封建社会文化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诸葛亮身材伟岸、儒雅、洒脱,气度轩昂。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对照这两段描写,可以分析出,诸葛亮很高,身材伟岸,符合中国美男子标准的条件之一。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身披鹤氅。
让诸葛亮的神人的形象更具有了依托。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这样描写诸葛亮,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诸葛亮这样的打扮,完全是古代儒雅的文人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打扮,代表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儒士的形象。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说,诸葛亮有英霸之器,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是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虽然是不同的描写,都是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诸葛亮是一个气度轩昂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智慧的化身(一)善观大略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
诸葛亮人物形象的作文
诸葛亮人物形象的作文《诸葛亮人物形象》篇一诸葛亮,在我心中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不过呢,有时候我又觉得他也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太高大上了,让咱普通人有点够不着的感觉。
你想啊,他刚出山的时候,就跟开了挂似的。
火烧博望坡,那一把火,就像老天爷专门给他点着了,来展示他的厉害。
我就想啊,他当时站在山坡上,羽扇纶巾的,那风呼呼地吹着他的衣角,他眼睛一眯,就跟能看穿曹军的心思似的。
也许曹军当时都懵了,这哪儿冒出来的这么个厉害角色啊。
他对刘备那叫一个忠心耿耿。
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他就跟定了刘备。
就像那种一旦认定了主人,就不离不弃的忠犬一样。
我觉得要是换了我,被人这么请三次,估计早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也会掏心掏肺地干。
可他呢,那是真有本事啊,把刘备那点家底慢慢地给盘活了。
但是呢,他也有让人觉得有点轴的地方。
就说北伐吧,明知蜀汉的国力不如曹魏,他还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伐。
我有时候就想,他是不是太执着了,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意思。
也许他是想完成刘备的遗愿,可这也得看看实际情况不是?就好比一个人非要去搬一座大山,虽然精神可嘉,可这难度也太大了吧。
他还特别会算计。
空城计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在玩儿心跳。
他一个人坐在城楼上,弹着琴,就把司马懿给忽悠住了。
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在赌,要是司马懿当时脑子一热,冲进去了,那可就完犊子了。
不过呢,这也说明他胆子够大,心理素质超强。
他就像一个超级棋手,把司马懿当成棋子一样摆弄,可万一这棋子不听话了呢?他就没想过这个风险吗?我觉得他可能是太自信了,觉得自己吃定了司马懿的性格。
不过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我心中还是那个智慧的化身。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他的故事就像一部部精彩的电影,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想法。
他到底是个完美的智者,还是一个有缺点的凡人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他的谋略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诸葛亮人物形象》篇二诸葛亮啊,这名字一出来,就自带一种高大上的光环。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超神化的描写 (2)(一)杰出的政治家 (2)(二)聪慧的智者 (3)(三)忠义的典范 (4)二、白璧微瑕 (5)(一)军事上的失误 (5)(二)用人上的失察 (5)(三)诚信的缺失 (6)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释 (11)参考书目 (12)论文内容提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
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
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docx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作者:l i m i n1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罗贯中先生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所采用的各种描写手法及其形象和性格特征,提炼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主要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儒家思想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勾勒出完美的政治理想化身,以此来体现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敢于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学者们通过不同视角和层次的文化研究,全面而深刻地透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诸葛亮形象文化意蕴前言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他起着贯穿全局、推动故事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罗贯中先生在此人物的塑造上是倾注心血最多、耗费笔墨最多的一个,特别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前人有关诸葛亮的文章,多半都以他的形象特征为主题展开讨论和研究,那么:诸葛亮形象为什么具有小说中的那些特征?为什么会在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说中出现呢?大家如何看这位神一般的历史人物?这些思考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研究范围,围绕此我将结合历史及罗贯中先生采用的艺术手法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进行简略分析,并从通俗小说的发展分析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选题的缘由和研究范围、观点;第二部分说明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诸葛亮形象;第三部分说明诸葛亮具有哪些形象特征;第四部分是从通俗小说的发展分析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蕴。
一、《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原形已离开我们近二千年,直至今日他仍是世人传颂和敬仰的崇高典范,这不得不归功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
他在塑造诸葛亮时既遵从了历史原貌也借鉴了民间传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上又附着上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并通过大量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位十分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目录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2)(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2)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 (3)(一)‘刚毅’“勇猛”的表率 (3)(二)“才智”的化身 (4)(三)“忠贞’“真诚”的典X (5)结论 (7)参考文献 (7)前言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XX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X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随后在建安十二年,受到司马徽和X庶的推荐,受X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
但X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曾给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和益州,获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之后,再和孙X联于对抗曹操,之后再想统一天下的大业的建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隆中对”。
之后诸葛亮在跟随X备期间,为X备提出了许多策略以帮助X备成就大业,如联合孙权进攻曹操,成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两地,后又极力说服X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蜀国丞相。
在X备死后,诸葛亮又受到X备的遗托,全力辅佐X后主,军国大事全部由他操劳。
在诸葛亮当政期间,赏罚分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抑制豪强,并推行了屯田政策,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改善[1]。
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在XX征战,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被葬在定军山,时年54岁,谥号为忠武。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X、关、X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X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X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二)善于言辞谈吐潇洒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为联X抗曹,游说孙X,首先与孙权麾下X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几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
诸葛亮以其出众的睿智,无与伦比的外交辞令,驳得众人无言以对,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说起诸葛亮来,罗贯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智慧的化身真够有雄才大略的,样样出众,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值得我们赞颂。
(三)严于律己克勤克俭林逋曾说过“君子责己”就是说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总是从思想上、道德上、行动上自觉检查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X,这就是自律,而诸葛亮就是自律的典X。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蜀国与魏国在街亭作战,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作战布署,致使蜀军大败,诸葛亮不惜把马谡斩首,也要明军纪。
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充分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布署,自作主X舍水上山孤守,结果被魏将X郃打败。
马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从用人角度看,身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马谡熟悉兵法,不过是属于纸上谈兵之类,并没有实战经验,X备曾特别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言,由于诸葛亮能引咎自责,认真总结经验,所以更得军民之心。
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X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
在生活上,他克勤克俭“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性格特征(一)‘刚毅’“勇猛”的表率如果说“忠贞’“真诚”作为小说艺术形象诸葛亮的个性特征尚有人关注的话,那么,最被人们所忽略的可能是诸葛亮的第三个形象特征一“刚毅”“勇猛”。
应该说,诸葛亮不仅是“才智”的化身、“忠贞’“真诚”的典X,还是“刚毅’“勇猛”的代表。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困惑,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诸葛亮是一个文人弱书生的形象“羽扇纶巾”,主要是以足智多谋著称,哪里有半点‘‘刚毅’“勇猛”的个性呢?其实不然,大多数读者之所以把诸葛亮看成是文弱书生的模样,或许是受到影视剧改编之后所植入的诸葛亮屏幕形象的影响。
实际上小说中所描绘的诸葛亮并非如此,而是能文能武的,虽然他比不上X飞、关羽等武将的勇猛、刚强,但是他也绝不缺乏“刚毅’“勇猛”的精气神,只不过,他的这种“刚毅”“勇猛”气质是内在的,而且通常是伴随着“才智”和‘‘忠贞”一同体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诸葛亮的‘‘刚毅’“勇猛”很多时候是通过他在战场上的巧妙聪明的谋划、布置以及他对X氏政权的竭尽忠诚表现出来的。
(二)“才智”的化身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_个足智多谋、才能超群的“军师”形象。
他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决策、军事、外父、治国等方面。
譬如在决策上,他是在小说中第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始出场的,然而人尚未露面,就通过X庶(元直)之语,从侧面渲染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元直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X良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00318当时,恰逢X备兵败,不得不寄人篱下,守护着弹丸小城新野。
然X备终非普通人物,为图大业,他四处访将寻才。
听闻诸葛亮的才智后,他立即‘‘三顾茅庐”m326,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虽然长久隐居山野,但殊不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他对X备说的一番话不过寥寥三四百余字,却简明扼要、异常清晰地为X备理清了天下庞杂大势,并点出了联X抗曹‘‘三足鼎立”的绝妙对策,其聪明才智由此可见_斑,非普通人可比。
就连小说作者也不禁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诸葛亮“才智”过人的另_方面表现是在外交上。
诸葛亮刚出山辅佐X备之时,X备刚刚兵败,驻军小城新野,可谓势单力薄,在诸侯中更是人微言轻。
为了能够实现“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不得不亲自出马去东X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于是才有了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描写,并最终巧妙地驳倒了东X的主和派;又如第56回‘‘孔明三气周公谨”中,诸葛亮察言观色,通过智激孙权和周瑜,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形成了孙X联合共同抗击曹操的局面,最终不辱使命,满意而归;再比如第52回“诸葛亮智辞鲁肃”等章节,单看标题,便—目了然地彰显了其在外交方面的聪明才智。
最后,诸葛亮在调兵遣将上的“才智”同样令人佩服。
作为“军师”,诸葛亮手下勇将众多,又性格各异,这就给他如何使用这些将领提出了较高要求。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用人艺术。
他用人的原则是知人善用、因人而异。
对于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采用的方法是,给他戴‘‘高帽”,多表扬。
比如X 备收了猛将马超后,关羽不服气,要求跟马超比武。
诸葛亮劝他说,马超虽然勇猛,但只能跟X飞争先,哪里比得上你这位“绝伦逸群”的美髯公呢?关羽听了此话自然心平气和。
对于莽撞的X飞,诸葛亮则经常用激将法,明明要派X飞出战,却故意说,这个敌将,你X飞对付不了,得调关羽回来才行,这样往往能激起X飞更大的斗志。
而对于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却是好言勉励。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上充满智慧,无怪乎当今的_些中外企业老总也在用人之道上学习诸葛亮,很显然,诸葛亮这方面的个性特征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有益镜鉴。
(三)“忠贞’“真诚”的典X忠贞和真诚,其实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汇。
如果刨除一定的感情色彩,就其原生态的意义来说,在特定X围里,它们甚至可以说是连为一体的两个词语,比如说关于人的个性特点,当说_个人忠贞的时候,或许可以说他也是真诚的,反之亦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贞或者说真诚,是人类(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_种美好品质,而小说中的诸葛亮同样具备这样的个性特点。
但相比‘‘才智”,人们的关注还是不够。
其实,关于诸葛亮的“忠贞’“真诚”性格,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以贯之,随处可见。
不管是对先主X 备,还是对后主X禅,诸葛亮一生都是忠心耿耿,为X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譬如小说中的前半部分,他为了感激X备的知遇之恩“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取XX”、攻克南郡、智取西川,帮助X备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之后又冒着遭世人睡骂的心理,取“忠”舍‘‘义”,建言X备杀其养子X封。
所有这一切,无不是竭尽全力为了X备及其政权的壮大与稳定。
而在后半部分,X备死后,X禅年轻无能,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加上南中之乱及外部强敌曹魏、东X的虎视眈眈。
可是,即便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忧外患,也并没有动摇过诸葛亮对X禅的忠心耿耿与真诚之心。
实际上,第85回中,X备在临死之前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并对他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XX之主”^725。
此话虽说不无试探之意,但是诸葛亮至死都毫无贰心,倾尽全力辅佐X禅。
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六出祁山,就是想帮助后主X禅完成统一中原大业。
心也。
”1900诸葛亮的这种赤诚忠心,令人不由潸然泪下,而又肃然起敬。
第104回,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诸葛亮逝世前的最后情景:“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观遍各营。
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