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14块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研究与应用_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欧洲,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
E-mail :47846096@
1前言
包14块探明含油面积为8.07km 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717.47×104t ,标定采收率为20.0%,主力含油层位为中生界侏罗系上侏罗统九佛堂组,油藏埋深为850~1420m ,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21.66mPa ·s 。九上段储层孔隙度为17%,渗透率为33.9×10-3μm 2,属中孔-低渗储层。根据岩心观察及包9-19、包6-10井周波成像测井资料显示裂缝发育,Ⅰ油层组发育北西-南东向135°~335°和南西向225°两组裂缝;Ⅲ油层组发育北东向60°~70°一组裂缝。1997年1月,包14井试油获工业油流。同年6月,区块按300m 井距、正方形井网、一套层系投入开发。2000年8月,区块以反九点面积注水方式实现全面注水开发。2001~
2006年,先后实施四次扩边部署,处于产量上升阶段,年产油由2.6077×104t 最高上升到9.4820×104t 。
2006~2010年,虽采用多种方式注水,但受区块开发矛盾制约,产量递减迅速,年产油由6.7021×104t 下降到1.9126×104t 。截至2011年12月,包14块日产液188.8t/d ,日产油36t/d ,综合含水80.9%,采油速度
0.27%,累积采油60.89×104t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8.49%,可采储量采出程度42.43%。2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2.1区块裂缝发育,平面矛盾突出
包14块天然裂缝发育,且油井基本采用压裂
方式投产。因此,受天然及人工裂缝影响,包14块注入水沿裂缝突进,主向油井见效快,见效后产液量不变,含水上升,水淹快,侧向油井见效缓慢。
统计4口井测得的微地震水驱前缘测试资料
(见表1)显示,水驱波及长度在120~180m 之间,水驱波及宽度在80~95m 之间,水驱波及范围较小,优势水驱方向明显。测试结果与实际生产中注水见效情况基本符合,反映了区块水驱方向性强的注水特点[1]。
2.2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
包14块储层渗透率仅为17%,砂体间非均质性严重,均质程度较低,变异系数大于1,渗透率级差在6~141之间。
统计近两年的吸水剖面资料可以看出,水井注水厚度为1347.4m ,吸水厚度为579.5m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仅为43%;而且,吸水层主要集中在中下部,层间矛盾突出。
2.3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无法达到标定采收率
近年来,积极探索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特点的注水方式,细化注水参数,分区域、分层位进行“二
包14块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研究与应用
欧洲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
辽河油田包14块为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采用压裂方式投产。该区块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严重,常规注水开发效果差,无法达到标定采收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与动静态资料紧密结合分析,对裂缝水驱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调驱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由裂缝驱油向孔隙基质驱油方式转变,进而引进具有封堵和驱替作用的深部调驱技术。结合包14块优势通道发育分布及裂缝开度,通过室内研究,研制出适合低渗透裂缝油藏的配方体系。优选储层及油层发育、剩余油富集、优势注水通道发育、连通性好的西南部构造高部位两个井组开展调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产油由10.8t/d 上升至23.9t/d ,含水由71.4%下降至56.3%,注入水推进速度由10.9m/d 下降至6.1m/d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39.8%提高至52.2%,区块整体递减率下降,大幅改善了平面及层间矛盾。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注水深部调驱剩余油开发效果
2015年第20卷
·52·
SINO-GLOBAL ENERGY
分”注水。西南部进行线性注水试验等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无法有效解决区块的开发矛盾,区块自然递减率居高不下,在30%左右,综合含水达
81.26%,进入高含水阶段,存水率低,仅0.47,根据甲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区块的水驱采收率为
17.7%[2],达不到标定采收率20%。
表1包14块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表
井号泵压/MPa
油压/MPa
套压/MPa
优势注水方位水驱波及长度/m
水驱波及宽度/m
包4-161787正西270°12095包6-141787东南165°,东北15°14085包11-217.18.57东北65°,正西270°
18580包14-04
17
8
7
东南135°
120
85
图1包14块构造图五十家子庙断层
包10-16断层
包15-3断层
包13-5断层
包20-010南断层
00.5九佛堂顶界
1km
3主要做法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加强基础研究,落实区块潜力,分析油藏裂缝水驱油机理并识别优势通道;然后,转变思路,开展低渗透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科学部署、逐步实施深部调驱,从而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3.1精细地质研究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及动静态资料对区块的构造、储层、油层分布情况重新落实。构造轴线呈北东向延伸,西南高,向北东方向逐渐变低。内部发育包
13-5断层等4条断层。受五十家子庙断层影响,包13-5断层与五十家子庙断层之间区域构造复杂,次生断层发育,而包13-5断层以西区域构造简单
(见图1)。
该块为水下冲积扇前缘沉积,物源方向为东南方向[3]。九佛堂组储层较为发育,九上段平均砂体厚度为125.2m ,平面上断块东南部砂体发育最厚,向边部逐渐减薄。但是受沉积相影响储层在纵向上各油组发育不同,Ⅰ油组在全区发育最稳定,Ⅲ油组在东部储层发育较厚,到西部只零星发育几个薄砂层。油层与储层发育类似,依附南部五十家子庙断
层成扇形发育,平面上油层发育稳定、范围广,平均发育油层厚度为55.3m 。但是,受储层分布影响,各油组油层发育不尽相同,Ⅰ油组油层在全区发育较稳定,平均厚度为35.4m ;Ⅲ油组在东部油层发育较厚,平均油层厚度为32.6m ,以东南部发育最厚,到西部逐渐变薄,尤其到边部基本不发育;各油组隔层不发育,隔层厚度一般在1.3m 以内。包13-5井断层以西区域储层及油层发育,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为40m 以上。
3.2调驱可行性研究
常规实施的“二分”注水和线性注水,由于不能改变裂缝和基质渗透率,而无法根本改变包14块的主要水驱油方式[1~4],且水驱后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基质中,因此,必须引进可以封堵优势注水通道,启动基质孔隙驱油的技术,从根本上将包14块仅裂缝驱油的主要水驱油方式,即:向裂缝渗透率接近或近似等于基质渗透的基质孔隙驱油方式转变。而日趋完善的深部调驱技术即可完成这种封堵和驱替改变[5]。
3.2.1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区块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为8.21%,剩余可采储量为79.14×104t 。剩余储量在纵向上分布不均,总体来说,由于九佛堂上段是储集砂体核心部位,油层厚度大,原始地质储量多,但储层物性条件差,
自开发以来,采出油量少,大量剩余油仍存于地下。九佛堂上段Ⅰ油组剩余油最多,Ⅲ油组次之,Ⅱ油组和九佛堂下段剩余油很少。其中,九佛堂上段Ⅰ油组剩余油地质储量为377.29×104t ,占原始地质储量的52.6%(见表2)。
3.2.2储层连通性好
根据单井连通情况分析,平面区块主体部位包
13-5井断层以北区域连通性好,连通系数为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