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建筑一直在呈现某种不伦不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过这确实是非理性思考的产物。在没有选择和判断的接纳所有多元文化的时期,也许我们目前确实需要更多的秩序与统一的标准。至少为了避免官本位制度以及盲目的兼容对建筑形态和城市机理产生的剧烈影响。或者简单的说,我们周围以建筑空间和城市负空间构成的杂乱无章的环境,迫使我们对协调和秩序充满了怀念以及敬意。

正像是第一章“非直截了当/错综复杂的建筑:一个温和的宣言”所写的那样,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纯粹简单化的反抗。

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一篇温和的宣言。

这是文丘里的个人思想,是他从事建筑设计的一些手法与观点。他引用了《建筑十书》中的实用、坚固、美观的观点。说明他对此书的认同。他赞成二元论,说明在他的眼里建筑有好坏之分。“多”并不是“少”。在随后的第二章里他又不赞同“少就是多”。这说明他对于少和多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生硬地反驳《走向新建筑》。由于他的这些观点,我对此书便产生了兴趣。但是他的二元论用在这使我与他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在学术上,人人平等,并没有抬高自己的想法)我不反对二元论,同样不反对一元论,个人思想夹杂在两者之间。

第二章,复杂和矛盾VS简单化或唯美化。

一开始,他便提出正统的现代建筑师认识复杂不足。现代主义建筑是反对传统装饰的,但在将装饰去掉的同时,定有其它东西的产生,建筑是一个实物,它不可能绝对简单。“密斯之所以能设计诸多奇妙的建筑,就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许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变得软弱无力。”多么地道的总结,虽然没有过多地了解保罗,但这句话实在经典。“少就是多”我用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四个字,却不得而终,今保罗的话让我恍然大捂。我近期将建筑设计理解为是解决在设计建筑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这不正合我意嘛!但是在一大堆的问题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定值,即建筑的功能,其它的问题在一开始是没有大小之分的,等到这座建筑赋予了生命,人们在使用它时问题的大小才可判断出为。比如设计一座别墅,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居住,其它问题只有等房子的主人住进去之后才可得以分辨大小,当然这之前提是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产生的。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有很多种的。文丘里在这章的最后一句说:虽然建筑的设计和结构的方法上和在技术上远比任何工程简单,也不复杂,但其目的则比较复杂,而且经常令人捉摸不定。是的,的确如此,当建筑建成以后并不能肯定它会产生什么结果,例如长城,建造者万万没有想到几千年后会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物。又例如:赖特在设计流水别墅时定没想到现在会成为文物保护起来。然而接下来作者又说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先后问题,我同意它们是相互信赖的关系,但是谁服从谁?这句让我有了反驳之意。上面已经说明了问题中的最主要因素是功能。当没有功能的存在便没有建筑物的产生,形式也就更无从谈起了。故在我看来形式是为功能而存的。功能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形式的目的是为功能加上符号,一种特定的符号。

“…少‟使人厌烦”。我对这句话表有不同的意见,他仅用一例便将其定性,实在生疑,“少就是多”。这与一个建筑师的水平很有关系,当一个建筑师水平没有达到时,想要在建筑上将这四个字明显地突出来而又不显简陋,那便是在强求自己。而不是在自由自在地做设计。复杂与矛盾不是出在事物的本身,而是出在使用者身上,人的思想使建筑复杂了、矛盾了。但事物本身却依然不变。这样简单或唯美也只是思想罢了。

人的思想若是换一种样式,比如把哭当成欢喜,把笑当成悲伤。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意境?

第三章,建筑的不定性

在看第二章时,并没有意识到文丘里是在分类说明问题。看了第三章的开头才猛然意识到这点,要想读懂这一章是有点难度,特别是对于我这种高等教育全靠自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解读之前需要对其中的一些人物进行了解。亚尔勃斯:以亚尔勃斯投影而得名,亚尔勃斯投影是一种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相信学过测绘的对此人应该都很了解。波普画画家:这是一批人,而不是一个人,波普画是上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形式上有些离谱,但从人的感情上是很愿意接受的。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便是波谱画的代表作品,还有,在五笔里有这个词组,由此可看出它的社会影响力。艾略特:没听说过艾略特波浪理论的肯定听说过艾略特诗人,呵呵!这里文丘里指的是艾略特诗人,因为他曾研究过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英国文学家,非常有名,可中国人知道他的比较少。

把形式与内容看作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现象,这句好难明白,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理解,把建筑设计看作是人思考的一种现象。建筑设计是人思考的一种结果。于是有形式与内容是建筑设计与结构产生的结果,形式是建筑设计产生的结果,由此也说明是先有功能再有形式。

艾略特称伊丽莎白时代的艺术是“一种不纯的艺术”。先抛开文丘里引用他的原因是什么。单从这句话来说我便有不同的见解,他以“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你能获得多层意义”来当论证,这似乎过于牵强。难道只能获得一层意义的才称得上纯艺术?再看看文丘里借用这个例子要说明的问题:意象和现实并存所产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可理解为内容的不确定性。的确达到了他所说的不定性,因意义不唯一。

在这章中,文丘里将科学家与诗人进行了比较,个人认为,这是多余的,建筑设计不是音乐,不是诗歌,更不是靠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好的建筑背后有一位兼容了多学科知识的设计者,这位设计者称不上诗人,更谈不上科学家,建筑师就是建筑师。他一生若再有其它与之甚远的称号,那他便属于其它,不属于建筑师。不反对学科之间的兼容性,但决不赞同成功建筑师的多种身份。当然他可以是建筑理论家或是建筑大师或其它与建筑相关的称号。

接下来文丘里进行了更加细微的分析来说明复杂与矛盾。因怕一次性贴出来过长,所以想分段分时间贴出来。有利于大家的讨论。

第四章,矛盾的层次:建筑中“两者兼顾”的现象。

这章又是让人头痛的,第三章我反复读了N遍,还是认为理解得很模糊,索性将之抛开,过个半年再去读定有不同的理解或是更深的理解,好的理论书籍就是这点好,久读不厌。

这一章并没有过多涉及功能,大体上都在谈论形式,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是非同寻常的,但有时我们不顾形式也能使建筑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茅草屋、窑洞。茅草屋可看成是用线条组成的实本,而窑洞没有过多的立面,但是它非常实用,如冬暖夏凉。

建筑中的意义与实用这一矛盾层次或多或少是模糊不定的,的确是那样。很多时候我做完方案才考虑方案的意义,然后增加一些虚而不实的语句便组成设计说明,这是时代所需,并不是人人都愿意这样做。设计说明的通用性是很强的,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人员的懒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