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探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井喷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的重要课题。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出台与实施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促进了院校的加速合并,产生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高等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90% 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类型逐渐由“高、大、上”的硕士、博士转变为掌握一门高级专门知识且能解决职业领域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国内外的应用型教育逐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与学术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依托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市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定位须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市场、企业的对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可以看出,人才的结构性缺失是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可以预见,为促使大学教育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处于调整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发展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众所周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除需高校自身努力外,还需国家和政府在宏观上的统筹管理和指导。一是服务与引领并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纳入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加

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层面和经费方面积极为高校转型服务,同时又加以必要的引导。二是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给予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较大的自由。三是形成科学的社会评价监督机制。首先,在舆论方面多宣传应用型高校的优点和特点,努力改变社会上“应用型人才就是蓝领,地位较低”的误解,宣扬应用与研究并重的理念; 其次,制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标准和考核机制,杜绝出现地方本科高校“一窝蜂”似的转型和发展不持续的短视行为。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近几年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折射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地方高校缺乏地域优势,且在大学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地方院校合并以及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但市场并不是十分认可这类高校的毕业生。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达690万,2014年达到700万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忽视的现实从侧面反映出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下文笔者就地方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并针对国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太高,偏离了地方高校的本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和策略。

众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类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均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达到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此外,还有一部分地方高校愿意创新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

2.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地方本科高校一般都是基于当地的历史发展成立或合并而成立的。但很多地方高校却不以此为荣,反而认为地名、地域标志影响大学的全面化、国际化,在对外交流上不够大气,争相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名变更为某科技大学、某理工大学等,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这类高校普遍因科研实力、教学资源不足而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转而设置大量的文、经、管等专业。根据近三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众多,但在毕业生难就业的专业排名中这几个专业长期靠前。

3.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层次的教学评估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由于评估标准的硬性规定,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均把基础性的科研型人才,例如硕士、博士等,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很多高校没有硕士点拼命申请硕士点,却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其结果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既无法做到综合性大学那样本硕博的系统培养,也无法突出自的特色和优势。

4.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低。由于办学定位的同质化,地方本科高校在科研上追求达到登峰造极。教职工发表

SCI、EI、ISTP 等论文的数量成为学校衡量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地方院校对教职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给予奖励,殊不知很多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文献引用率低,更谈不上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生产力。这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本该好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学成为封闭的象牙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参与科研”现象。

5.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重出身的现象,对教师是否为“985”或“211”院校毕业和是否出国学习以及是否发表核心论文最为看重,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也不过问其出国学习的学校层次和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很多高校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出身名校,但是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即使理论水平很高,其实践能力也存在不足。这些都势必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6. 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地方政府对本地高校经费支持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高校的基础较差,科研经费来源单一。另外,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错误定位也导致其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7.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本科高校没有或失去了行业背景。地方高校的错误发展目标和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导致地方高等教育无法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应用型科研力量不强,缺乏相关的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基地以及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