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五章-B

合集下载

提高采收率(ERO)

提高采收率(ERO)

一、球形曲界面压力差
1、球形曲界面压差的实验证明
p1
p2
p1 p2
2、球形曲界面两侧压差产生原因
• 表面能趋于减少,气泡表面倾向于收缩,必 然会产生一种作用,去阻碍气泡表面增大, 即表面能趋于减少的倾向会对鼓泡的方向施 加压力,阻碍表面增大,称为表面收缩压。 • 表面收缩压与鼓泡的压力平衡 • Δp = p 1 – p2
2.4 润湿性对采收率影响
(82-36) /82=0.56
(65-20) /65=0.69
3、 流度比
λw k w k o M wo= = / λo μ w μo
生产井
流度: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 油
λ=
水 油
k

μ
注入井
水 油
调剖堵水 K2>K3>K1
聚合物驱、热采
4、毛管数 • 定义 无因次准数
油湿 大于90 大于140 大于100
中性润湿 90 90~140 60~100
2.2 Amott指数法
IA(w)>0:水湿; IA(w)=0:油湿; IA(w)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 IA(o)>0:油湿; IA(o)=0:水湿; IA(o)接近于0为中性润湿
2.3 USBM方法
W=lg(A1/A2) W正值:水湿 W负值:油湿 W为零:中性
3、球形曲界面两侧压差公式推导
对于液体下的一个气泡,半径为r,在Δp作用下试 图增加其体积,半径增加dr,体积增加 dV=4πr2dr,表面积增加dA= 8πrdr 按照热力学,此过程作功
W=ΔpdV=Δp 4πr2dr
按照表面能的概念,表面能增加
σdA= σ 8πrdr
容积功=表面能增加 Δp 4πr2dr= σ 8πrdr

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摘要: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油田资源的不断被开采,油田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油井的含水率不断的上升,石油资源的开发难度逐渐的增加,如何有效的开采油藏的剩余原油,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文章通过实验得到,通过采用高浓度和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可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文章分析了聚合物驱油的作用过程,改善了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油田原油的采收率,促进了油田开发效益的提高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原油采收率方案实验石油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命脉,在油田油藏的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注水量的不断增加,油井采出的原油含水量不断增加,油井勘探开发效益逐渐降低,油田勘探开发的效益难以得到保证。

现阶段油藏原油的采收率还是非常低的,大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油藏资源还埋存地下没有被开采出来,所以如何将地层剩余原油高效的开采出来,已经成为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般的情况下,聚合物驱采油技术中,随着注入聚合物浓度和分子量的增大,聚合物的注入压力也随之增高,这样就影响到了聚合物的注入效果,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聚合物驱油的效率。

研究结果表明,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油技术中,如果聚合物的注入量一定时,通过改变注入空隙的体积倍数等方法都不能明显的增加原油的采收率。

室内实验研究结果的表明,采用大分子量和高浓度的聚合物进行驱油,可以显著的提高原油的驱替效果,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复合驱的驱油效果。

文章开展了高分子量和高浓度的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

一、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研究油藏经过水驱之后,在地层岩石上存在着油膜、残余油以及残余油滴等,利用地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替下的作用机理分析,以及通过模型模拟可以得出,通过采用聚合物驱替采油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水驱残余油驱替出来,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聚合物驱替原油的主要作用力是聚合物对残余油的拉力,并不是聚合物流动过程中对于地层原油的推力。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EOR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EOR

⑵降解 将高分子烃类降解为低分子的烃类,可降低原 油粘度和凝固点,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3.产生气体 ①产生CO2、CH4、H2等气体,使油层压力增加; ②部分气体溶解在原油中,使原油体积膨胀,粘度
降低;
③产生的C02气体溶解于水生成碳酸,处理碳酸
盐岩地层,可提高孔隙度和渗透率。
4.解堵作用 就地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和气体使井筒周围得到
包括:聚合物驱、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
1、聚合物驱
驱油机理
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的粘度, 降低水相渗透率,减小流度比M,提高波及系数。此外可 以减小粘度指进,提高驱油效率。
药剂 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黄原胶
存在问题
聚合物:热降解、盐降解、剪切降解、地层吸附
2.活性剂驱
一次采油一次采油天然能量天然能量依靠依靠二次采油二次采油物理机械和力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作用学等宏观作用立足立足人工注水人工注水注气注气第二节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三次采油三次采油强化采油强化采油化学物理热化学物理热力生物或联合力生物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微观驱油作用应用应用化学驱化学驱混相驱混相驱热力采油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采油一化学驱油法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石间的物化特征如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等从而提高采收率
对于地层油中轻质组分(C2-6)较少的油藏,可注 入适量加入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天然气,富气中 的较重组分不断凝析到原油中,最终使注入气与 原油混相的驱油方法。
驱油过程是先注一段富气,再注一段干气,然后 用水驱动。
注富气混相驱油过程
3.高压干气驱油法
当地层中原油组分含轻烃组分较多时,可向油藏 高压注干气,与原油充分接触,油中的轻质组分 C2-6 逆行到气体前缘,并使之富化,富化的气体 在推进过程中不断与新原油接触,进一步被富化, 最后达到混相。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1第一章1.波及系数: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2.洗油效率: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

3.采收率: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 )和驱(洗)油效率(ED ) 。

因此,采收率(ER )定义为:ER (η)=EV · ED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不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 5.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与被驱动液(原油)流度之比。

w ro orw w o o w o o w w o w wo k k k k /k /k M μμμμμμλλ====6.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

毛管数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使采收率提高(即剩余油饱和度减少)-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σμd d V Nc =7.增大毛管数的途径: (1)减小σ水驱油时,毛管数的数量级为10-6。

从图1-8可以看到,若将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零。

若油水界面张力由101mN.m-1降至10-3mN.m-1数量级,即满足此要求。

因此提出表面活性剂驱和混相驱的采油法。

(2)增加µd这也是提出聚合物驱的依据。

(3)提高Vd 但有一定限度。

8.、第二章1.2.在亲水地层,毛细管上升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下降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

233.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R 1R 1(2p p 2112-=-σ4.(1)Jamin 效应始终是阻力效应,亲水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前;亲油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后。

(2)Jamin 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即总的Jamin 效应是各个喉孔Jamin 效应的加和。

5.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引起表面能下降的过程。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103页PPT文档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103页PPT文档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5页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热力采油在EOR采油中的地位及潜力
几个主要国家稠油和沥青砂的储量:
加拿大:3820108t
委内瑞拉:2270108t
美国:300108t
中国:20108t 前苏联:242108t
第二节 蒸汽吞吐 一、蒸汽吞吐开采过程 二、蒸汽吞吐机理 三、影响蒸汽吞吐的因素 第三节 蒸汽驱 一、蒸汽驱采油机理 二、影响蒸汽驱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火烧油层 一、火烧油层的采油机理 二、火烧油层的采油方法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2页
第八章 热力采油
2010年11月10日
本章重点:
1、稠油 2、蒸汽吞吐 3、蒸汽驱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3页
热力采油的发展史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热采发展史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生产的需要为动力,生产的 需要是热力采油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由于发现的稠油 无法用天然能量和注水进行正常开发,人们开始了研 究新技术。早期的研究包括:
• 中 国:2019年初:EOR的产量:40万桶/d 注蒸汽产量占50%
2010年11月10日
资源学院石油系 Yuan Caiping
第8页
第一节 基本理论
提高采收率原理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
一、基本概念
1、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 降低原油的粘 度, 将原油从地下采出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热采的总的目的:加热油层提高原油温度,使原油易于流动。

油田应用化学第五章 油层的化学改造

油田应用化学第五章 油层的化学改造

油田应用化学 11
一、基本概念
剩余油和残余油的多少直接反映采收率的高低,对 剩余油和残余油的多少直接反映采收率的高低, 的多少直接反映采收率的高低 于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而言, 于注水开发油田的开发而言,采收率又是由注入水在油 波及效率和对原油的洗油效率决定的 层中的波及效率和对原油的洗油效率决定的。 层中的波及效率和对原油的洗油效率决定的。几个基本 概念: 概念: 1、剩余油:由于注入流体波及系数低,注入流体尚未 剩余油 由于注入流体波及系数低, 波及到区域内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连续分布。 波及到区域内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连续分布。 宏观上连续分布 2、残余油:在注入流体波及区域内或孔道内已扫过区 残余油: 域内残留的、未被流体驱走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不 域内残留的、未被流体驱走的原油。其特点是宏观上不 连续分布。 连续分布。
油田应用化学 20
(4)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 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 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生产井
油 水 油
注入井
K1


K2 K3

K2>K3>K1
(5)舌进: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舌进: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油田应用化学 21
(6)流度:一种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量度。在 流度:一种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量度。 有效渗透率(k)除以粘度(μ), 数值上等于流体的有效渗透率(k)除以粘度(μ) 数值上等于流体的有效渗透率(k)除以粘度(μ),以 λ表示。 表示。
油田应用化学 1
二次采油( recovery) 2. 二次采油(secondery recovery) 是指一次采油后,向油层注水(或气) 是指一次采油后,向油层注水(或气)提高油层压 力而进行的采油。 力而进行的采油。 开始注水只是为了延缓或防止油层压力下降, 开始注水只是为了延缓或防止油层压力下降,这样可 延缓或防止油层压力下降 以维持较高的采油量和较长的生产时间。后来又认识到, 以维持较高的采油量和较长的生产时间。后来又认识到, 注水除了能维持油层压力外,还能从岩石孔隙中驱替出 注水除了能维持油层压力外, 部分原油,并将其驱入生产井。 部分原油,并将其驱入生产井。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不断升高,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油井含水不断升高,当油井产 水率达到95---98%时,继续注水是不经济的,这时将被 时 继续注水是不经济的, 水率达到 迫停止注水,这时的采收率一般小于 采收率一般小于40%。 迫停止注水,这时的采收率一般小于 。

提高采收率原理

提高采收率原理
地质(dìzhì)储量的比值,又称为洗油效率。驱油效率总是小于1。
ED
1
Sor Soi
Oil Grains
Water
Swept Area
第二十页,共209页。
1.1.1 孔隙介质中原油的捕集 孔隙介质中原油或其它流体的捕集作用不是非常清
楚,同时也不能以数学的方法给以精确(jīngquè)的描述, 但已知捕获机理依赖于:
第二十六页,共209页。
2.双孔隙(kǒngxì)模型
在水润湿岩心中被俘留的剩余油呈多种形态(如珠状或滴状),并被封闭在 单孔隙或多个(duō ɡè)孔隙中。当流动水施加在油上的力不能克服水优先润湿产生 的毛细管力时,原油就会被捕留住。
(1.6) (1.7)
h1、h:为图中液体的高度,cm;
ρo、ρw:分别为油水密度, g/cm3;
Patm
h1 po 油
h pw

g:是重力加速度,980cm/s2。
图1。6 界面(jièmiàn)力导致的毛管压力图
第十五页,共209页。
水的压力可以通过穿过油的总压头减去水头计算得到。容器中油水 界面处的压力,采用与毛管中相同高度水的压力值,用方程(1.6)(1.7) ,则:
提高(tí gāo)原油采收率 Enhanced Oil Recovery
第一页,共209页。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二页,共209页。
中国提高(tí gāo)采收率技术的必要性
东部已开发的老油田大多(dàduō)进入高含水阶段,未开发的油田多为低渗透、 特稠油、超稠油,开采环境日趋恶劣,开采成本越来越高。 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大庆1959年,胜利1964年),现在已经进入高含 水期,目前胜利综合含水达到89.8%。老油田注水开发的效率越来越低,如胜 利油田年产量为2625万吨(7.19万吨/ 日),日注水61.07万立方米,采1吨 原油需注水8.49立方米。

第五章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第五章提高采收率基础知识

第五章提高采收率(EOR)基础知识原油采收率是指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油原始储量之比。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原油采收率,既是油田开发工作的核心,又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采油方法回顾大多数油藏在发现以后,一般都经历了所谓的“一次采油”阶段。

在这个期间,主要是利用油藏本身的天然能量来采出一部分原油。

其采油机理是:随着油藏压力的下降,流体的体积膨胀和岩石压缩作用把油藏流体驱入井筒。

当油藏的压力降低到原油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气体释放和膨胀又能采出一部分原油。

有些油藏带有气顶,气顶膨胀和重力排驱也能促使原油注入生产井。

一些油藏与含水层相连,它能提供活跃或部分活跃的水驱。

含水层的水侵既能驱替油藏孔隙中的原油,又能弥补由于原油开采造成的压力下降。

从石油开采的早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油藏都是利用一次采油机理进行开采的,直到经济极限产量为止,然后废弃这些油藏。

此时,油藏的压力一般衰竭到很低,或者具有活跃天然水驱油藏的产水率变得特别高。

对于不同的油藏,一次采油的采收率相差极大,这取决于开采机理和机理的组合、油藏类型、岩石性质、原油性质。

一次采油的采收率一般为5%~20%。

作为一种提高一次采油采收率和产能的方法,在一口或多口井中注入流体。

为此,曾将水和/或天然气作为注入流体,在低于天然气和原油的混相压力条件下注入地层,气体注入气顶,水注入靠近油水界面的含水层,或者注入油层。

开始,提高采收率只是为了延缓或防止油藏压力下降,这样可以维持较高的产量和较长的生产时间。

我们称这种技术为“保压”开采。

目前,在一次采油后一定时间内注入流体的采油方法通常被称为“二次采油”。

一次采油和注水或非混相注气的二次采油的最终采收率通常为原始地质储量的20%~40%。

在二次采油达经济极限时,向地层中注入流体、能量,将引起物理化学变化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原油采收率是釆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量的比值。

那么,提高原油采收率究竟是开发后期遥远的事,还是应当在开发进程中就需要作整体战略性考虑的问题?影响采收率有哪些因素?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方向在哪里?各种方法的驱油机理、适用性怎样?这些都是油藏、采油、地质师应当注意和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本章中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一、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纵观石油开采的全过程,便可发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世界现有油藏能增加1%的原油采收率,就相当于多采出目前全球年耗油量的两倍。

一个大油田,如能使原油采收率提高10%一20%,其增加的原油产量就十分可观,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发现一个或几个新油田!另外,就技术而言,有关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工作也是石油工业中最复杂的一项工作,而且迄今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方法,因为地质条件和油藏特征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

这一技术既有经济风险,但又是老油田增加采油量的必经之路。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原苏联、美国这样一些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个油藏采收率的高低,既依赖于客观的地质条件(如地质储量、储层岩石的孔渗性、原油粘度、有无边水、底水等),也取决于人为的努力(如开发水平、采油工艺水平、采取的提高釆收率措施等)。

而人为的因素是提高原油釆收率的关键。

美国的原油采收率约为50%,我国油田的采收率约在30%~45%左右。

随着工农业、交通运输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专家预测将出现一个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新纪元。

这些非常规的石油资源包括油页岩、焦油砂,以及提高原油采收率采出枯竭油藏残留油等。

残留在地下的原油量是否一成不变,等待人们想什么时候开采就去开采呢?事实上不是这样,残留在地下可供我们再次开采的油量,会随着时间的推延在不断减少。

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油田井场设备的腐蚀、井筒井底结构的损坏,地面井场改做它用(如农业用)等等都会使油井彻底报废,其结果使得地下储存的这部分等待开采的原油也彻底报废!因为没有多少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能承担得了钻新井的费用,故现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现有的井场设备等投资就可进行。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八章-B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八章-B

二、CO2混相驱
三、N2(或烟道气)混相驱
共同点:“低粘度”、“高C2-C6含量”、“薄 地层”
对混相驱的地层均要求薄,但倾斜地层例外。
原理:将混相驱 中存在的重力分 异缺点转化为优 点,减小了粘滞 力和重力指进, 增加了混相注入 剂的波及系数。
条件:必须在 小于临界驱动 速度下进行, 临界驱动速度 是由密度差、 流度、K 和地 层的倾角来决 定的。
C2 ~C6 的烃气叫富化剂,它的存在使混乱相易于发 生.通常讲的气体富化、加富,是指气体中C2 ~C6 的含量增加 (2)非烃类混相注入剂 这类混相剂是指CO2、N2等一类混相注入剂
一种烟道气的成分
在烟道气中,x(CO2)一般在0.05~0.20范围,主要 由火力发电站燃烧煤得到。
混相驱分类
混相驱是指混相注入剂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按混相入剂的性质, 混相驱可分为: • 烃类相驱
CO2适合重质稠油
3.原油膨胀机理 CO2溶于原油后,可使原油的体积膨胀。膨 胀后的原油将易为驱动介质驱出。
原油中 CO2的量 分数越高, 原油的密 度越高,相 对分子质 量越小,原 油的膨胀 系数越大.
膨胀系数:一定T 和饱和PCO2下, 原油的V与同T下 0.1MPa下原油V0 之比.
4.提高地层渗透率机理
CO2多次与富油接触,
取得富化剂富化自
己,从而使体系的
组成进入混相驱内 实现混相。
???
(1)在相同条件下CO2驱的混相压力低,有更小 的两相区; (2)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高,故更容易通过水相 扩散到油相,达到混相的目的。
五、氮气驱
N2驱是通过多次接触实现混相的。
优点:低廉、易得、 不燃、不爆、无毒、 无腐蚀、在水和油 中的溶解度都很小。

提高采收率B

提高采收率B

1.采收率:(某一时期累计)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2.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

3.触变流体:在一定剪切速率下,切应力随时间增长而减小的流体。

4.流度比: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5.残余单体含量:聚丙烯酰胺生产过程中未转化的原料和中间产品。

6.调剖:非均质地层中,调整注入井吸水剖面的方法。

7.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水解过程中酰胺基变成羧基的百分数。

8.泡沫质量:泡沫体积占气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9.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10.乳状液: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一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非均相)体系。

1目前认为有前景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有热力驱 、混相驱和 (化学驱 )三大类。

2残余油在岩石微观孔隙中的分布状态与岩石孔隙结构和岩石(润湿性) 有关。

3聚合物的分子构型包括三种,即(线型)、支链型和网型或体型。

4气体混相驱容易引起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溶剂段塞容易被地下气体稀释及具有不利的流度比。

5汽化混相是油藏原油中的中间分子量烃不断汽化进入气相,注入气的性质逐渐接近油藏原油,最终达到混相。

因此,混相区域首先发生在(驱替前缘)。

6二元复合体系中发展前途最大、而且最有可能用于矿场工业化推广的是(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法。

7微乳液分上相、中相和下相微乳液,下相微乳液为(水包油或O/W )型微乳液。

8碱水驱油法的缺点是碱耗严重和易使井筒中的设备产生(结垢)现象。

9通常所说的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是指(粘均)分子量。

10泡沫体系具有堵大不堵小,堵水不堵(油)的特点。

11碱与原油中的(有机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2 mN/m 以下。

12泡沫驱油体系是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体系。

(气体)是分散相,液体是连续相。

13油层的非均质性用渗透率变异系数表示,通常介于0~1之间。

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表示油层的非均质性越(严重)。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二章-1-b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第二章-1-b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eor) 第二章-1-b
• 引言 • EOR的原理 • 提高采收率的策略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提高原油采收率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目标,通过研究和实践,了解和掌握各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原 油采收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经济效益。
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其开采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石油资 源的有限性和开采难度不断加大,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了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研究和应用提高原油 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成为了石油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化学驱油案例
总结词
利用化学剂改变原油或水的性质,提高采收率。
详细描述
化学驱油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化学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改变原油 和水的性质,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和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
气体驱动驱油案例
总结词
利用气体膨胀的能量将原油推出井口。
详细描述
气体驱动驱油是将气体(如二氧化碳、 氮气或天然气)注入油藏,利用其膨 胀的能量推动原油流出井口。这种方 法可以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可以增加地层中水的粘度 ,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从而提 高采收率。
碱可以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降低酸碱度,改善原油的流变 性。
气体驱动EOR原理
气体驱动EOR原理是通过向地层注入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或烟道气等,利用气 体的膨胀和压缩作用,将原油驱替出来。
二氧化碳驱是一种常用的气体驱动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地层,利用二氧化碳 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提高采收率。
化学剂的应用
使用化学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碱等,可以 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但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

提高采收率1

提高采收率1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第一章:原油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一、概念1.EOR:它是常规油藏的三次采油技术及非常规油藏强化采油技术的总称。

2.原油采收率:无水采收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经济极限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95%—98%)时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采出程度:油田在某一阶段的“采收率”(目前采收率) 它是指油田在某一阶段的累积采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3.面积波及效率:工作剂扫过的面积与油藏面积的比值。

4.洗油效率:驱替流体波及区内驱出的原油与该区域内总含油量之比。

5.流度比:驱替液的流度与被驱替液 (原油 )的流度之比。

6.剩余油:水位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余的油。

7.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水洗后所剩的油。

8.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局部毛管力的比值,即驱动力和毛管阻力的比值。

9.界面张力:相接触面上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力,单位:mN/m 。

10.指进:是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的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1.舌进:指油水前缘沿渗透层突进的现象。

12 变异系数二、简答常规油藏的特点:1 地层能量充足2 岩石储油物性好3 原油流动性好非常规油藏的特点:1地层能量低2 岩石储油物性差 3 原油流动性不好1. 写出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式,说明流度比、毛管数与原油采收率的关系;从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出发,分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和方法。

2. 推导原油采收率ER与波及系数EV和洗油效率ED的关系,说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有那些?答:已知: A, h, φ, Soi , Sor 等1),ER=产油量/储量=波及区产出油/储量=(波及区原油储量-波及区残余油)/ 储量=(AshsφSoi-AshsφSor)/ AhφSoi =(Ashs/Ah) *{(Soi-Sor) /Soi}2)、提高采收率的途径:Ev­:合理部署井网、调整吸水剖面、降低流度比、合理选择井网、合理注采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化Emuls-Entrap) 三、乳化-捕集 (Emuls-Entrap)机理
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由 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 于低界面张力使油乳化在碱水相中, 于低界面张力使油乳化在碱水相中,但油 珠半径较大,因此当它向前移动时,就被 珠半径较大,因此当它向前移动时, 捕集,增加了水的流动阻力,即降低了水 捕集,增加了水的流动阻力, 流度比, 的流度,从而改善了流度比 的流度,从而改善了流度比,增加了波及 系数,提高了采收率。 系数,提高了采收率。
图9 碱系数的概念
第四节 碱驱用碱
一般碱
潜在碱
碱木素
图5-10 pH值与碱质量分数的关系 pH值与碱质量分数的关系
第五节
适合碱驱的原油
原油酸值是指 原油被中和到 值产生突跃 原油酸值是指1g原油被中和到pH值产生突跃 是指1g原油被中和到pH 时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单位为mg·g-1。 时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单位为mg· 一般要求原油的酸值大于0.2 mg· 一般要求原油的酸值大于0.2 mg·g-1。 原油粘度要求小于35mPa·s。 原油粘度要求小于35mPa·s。 一定的酸值是进行碱驱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用Jennings碱系数评价原油碱 是充分条件。 Jennings碱系数 驱适应性比用原油的酸值合理。 驱适应性比用原油的酸值合理。
●碱驱是一种提出最早(1917年) 碱驱是一种提出最早 1917年 最早( ●1927年申请第一个专利 1927年申请 年申请第一个专利 ●试验最早(1930年),化学剂最便宜,操作最 试验最早(1930年),化学剂最便宜, 化学剂最便宜
简单 美国进行了50个碱驱矿场试验, 50个碱驱矿场试验 ●美国进行了50个碱驱矿场试验,都未获得工业 成功。驱油机理最复杂 限制也多, 最复杂, 成功。驱油机理最复杂,限制也多,因此矿场试 验的规模和范围远小于聚合物驱的一种提高采收 率方法。 率方法。
第二节 碱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
一、低界面张力(LIFT)原理 低界面张力(LIFT)
这机理认为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一个最佳的盐含量下 这机理认为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一个最佳的盐含量下, 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一个最佳的盐含量下, 碱与原油中酸性成分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 碱与原油中酸性成分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 界面张力降至10 以下。 界面张力降至10-2mN·m-1以下。 从粘附功公式可以看到, 从粘附功公式可以看到,油水界面张力低意味着粘附 功小,即油易从岩石表面洗下来,提高了洗油效率 洗油效率。 功小,即油易从岩石表面洗下来,提高了洗油效率。
第一节 碱驱概述
碱驱是一种二次采油法 也是一种三次采油法。 碱驱是一种二次采油法,也是一种三次采油法。 二次采油法,
☆最好用在二次采油的早期阶段,因为这时含油 最好用在二次采油的早期阶段, 早期阶段
饱和度高,油多,油中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的表面活 饱和度高,油多, 性物质也高;而且此时的krw低,λw低,Mwo低,波 性物质也高;而且此时的k 及系数高,采收率高。 及系数高,采收率高。
EOR原理 原理
第五章 碱 驱
Alkaline Flooding
第五章 碱 驱
本章主要内容 ☆碱驱提高采收率的基本机理 ☆界面张力与碱质量分数关系曲 线及其应用 ☆什么原油适合于碱驱 ☆碱会与地层和地层流体作用 ☆碱驱存在的问题、改善方法 碱驱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碱驱概述
碱驱是指以碱溶液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碱驱是指以碱溶液作为驱油剂的驱油法。
第二节 碱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
碱驱机理实现的条件
第三节 界面张力与碱质量分数曲线 的解释与应用
界面张力与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碱驱的基础。 界面张力与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碱驱的基础。
设原油中的酸性成分为HA,它可在水中解离: 设原油中的酸性成分为HA,它可在水中解离: (I) HA≒H++AHA与NaOH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NaA,也可在水中 HA与NaOH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 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NaA, 解离: 解离:
Jennings碱系数 Jennings碱系数
(caustic coefficient, cc) 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 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 界面张力与碱质量分数的关系曲 线和0.01mN·m 线和0.01mN·m-1~ 1.0mN·m-1所 包的面积与0.01mN·m 包的面积与0.01mN·m-1~ 1.0mN·m-1与0.001% ~ 1.0%碱 1.0%碱 质量分数总面积之比乘6 质量分数总面积之比乘6。 碱系数可用于评价油对碱驱的 适应性和选用碱驱用碱。 适应性和选用碱驱用碱。 碱系数越大的油,越适宜碱驱。 碱系数越大的油,越适宜碱驱。
最佳盐含量在 最佳盐含量在 10000mg/L以下 10000mg/L以下
图5-3 不同盐含量下界面张力与氢氧化钠质量分数的关系
乳化-携带(Emuls-Entrain) 二、乳化-携带(Emuls-Entrain)机理
在低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由碱 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 与石油酸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可使地层中的 剩余油乳化,并被碱水携带着通过地层。 剩余油乳化,并被碱水携带着通过地层。 按此机理,碱驱应用有如下特点: 特点: 按此机理,碱驱应用有如下特点 (1)可以形成油珠相当小的乳状液; 可以形成油珠相当小的乳状液; (2)通过乳化提高碱驱的洗油效率; 通过乳化提高碱驱的洗油效率 乳化提高碱驱的洗油效率; 突破前采油量不可能增加 (3)碱水突破前采油量不可能增加; 碱水突破前采油量不可能增加; (4)油珠的聚并性质对过程有较大影响。 油珠的聚并性质对过程有较大影响。
☆碱驱常用聚合物控制流度。 碱驱常用聚合物控制流度 聚合物控制流度。
图5-1 碱驱的段塞图 1-剩余油;2-淡水;3-碱溶液;4-聚合物溶液;5-水 剩余油; 淡水; 碱溶液; 聚合物溶液;
由于地层中的钙镁离子可与碱反应而消耗碱, 由于地层中的钙镁离子可与碱反应而消耗碱, 钙镁离子可与碱反应而消耗碱 因此在注碱溶液前需注入一段塞的淡水 淡水; 因此在注碱溶液前需注入一段塞的淡水;之后再 流度。 注入聚合物段塞以控制后续水驱的流度 注入聚合物段塞以控制后续水驱的流度。
图5-5 通过WW 通过WW
OW机理提高采收率 OW机理提高采收率
六、自发乳化与聚并机理
在最佳的碱质量分数下,原油可自发乳化 最佳的碱质量分数下, 的碱质量分数下 到碱水之中。 到碱水之中。 这种自发乳化现象 这种自发乳化现象是由于油中的石油酸与 自发乳化现象是由于油中的石油酸与 碱水中的碱在表面上反应产生表面活性剂, 碱水中的碱在表面上反应产生表面活性剂,先 是浓集在界面上,然后扩散至碱水中引起的。 是浓集在界面上,然后扩散至碱水中引起的。 油中的石油酸主要为羧酸 它可与碱( 油中的石油酸主要为羧酸,它可与碱(氢 羧酸, 羧酸钠。 氧化钠)反应产生羧酸钠 羧酸钠在水中的聚 氧化钠)反应产生羧酸钠。羧酸钠在水中的聚 集状况,决定于它的质量分数。 集状况,决定于它的质量分数。
四、由油湿反转为水湿(OW→WW)机理 由油湿反转为水湿( )
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 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碱可通 过改变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在 溶解度而解吸, 水中的溶解度而解吸 水中的溶解度而解吸,恢复岩石表面原来的亲 水性,使岩石表面由油湿反转为水湿,提高洗 水性,使岩石表面由油湿反转为水湿,提高洗 油效率,同时也可使油水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 油效率,同时也可使油水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 形成有利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 波及系数。 形成有利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
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低的盐含量下 的碱质量分数和低
可提高油湿 可提高油湿 油层和高含 油层和高含 水油层的采 收率
图5-4 通过OW 通过OW
WW机理提高采收率 WW机理提高采收率
五、由水湿反转为油湿(WW 由水湿反转为油湿(
OW)机理 )
在高的碱质量分数和高的盐含量下,碱与石油酸反应 的碱质量分数和高的盐含量下, 生成的表面活性剂主要分配到油相并吸附到岩石表面上 使岩石表面从水湿转变为油湿 这样, 水湿转变为油湿。 来,使岩石表面从水湿转变为油湿。这样,非连续的剩 连续的油相, 余油变成连续的油相 为原油流动提供通道。与此同时, 余油变成连续的油相,为原油流动提供通道。与此同时, 在连续的油相中, 在连续的油相中,低界面张力将导致油包水乳状液的形 这些乳状液中的水珠将起到堵塞流通孔道的作用, 成,这些乳状液中的水珠将起到堵塞流通孔道的作用, 并在有水珠堵塞的孔隙介质中产生高的压力梯度 高的压力梯度。 并在有水珠堵塞的孔隙介质中产生高的压力梯度。这高 的压力梯度能克服被低界面张力所降低的毛管阻力。 的压力梯度能克服被低界面张力所降低的毛管阻力。油 是从乳化水珠与砂粒之间的连续油相这条通道排泄出去, 是从乳化水珠与砂粒之间的连续油相这条通道排泄出去, 而将高水含量的乳状液留在后面, 而将高水含量的乳状液留在后面,达到减小地层剩余油 饱和度的目的。 饱和度的目的。
NaA≒ NaA≒Na++AH2O≒H++OH(III)
(II)
在上述物质中,只有A 能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在上述物质中,只有A-能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HA、NaA均没有A-那种界面活性。 HA、NaA均没有 那种界面活性。 均没有A
当水中无碱时, 来源于反应( )。由于 由于HA 当水中无碱时,A-来源于反应(Ⅰ)。由于HA 在水中解离度很小,所以A 含量很少, 在水中解离度很小,所以A-含量很少,油水界面 张力高。 张力高。 当水加碱时,反应( 当水加碱时,反应(Ⅲ)的平衡向左移动,H+ 的平衡向左移动, 浓度减小,使反应( 向右移动, 含量增加, 浓度减小,使反应(Ⅰ)向右移动,A-含量增加, 油水界面张力减小。 油水界面张力减小。 当加碱到最佳值, 的浓度最大, 当加碱到最佳值,A-的浓度最大,它在油水界 面上吸附达到饱和,油水界面张力达到最低值。 面上吸附达到饱和,油水界面张力达到最低值。 若进一步加碱,由于反应(Ⅱ)左移,A-的浓 若进一步加碱,由于反应( 左移, 度减小,油水界面张力增加。 度减小,油水界面张力增加。 由此解释了图5 由此解释了图5-2曲线的变化。 曲线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