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2010.12.2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中期。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 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 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 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趋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门, 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4、科学性是指不带任何偏见, 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含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具有重大意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的思想理论上的提高, 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章物质世界与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 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意性问题, 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坚持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引言•马原理简介•历史背景介绍二、社会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的概念与特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唯物史观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与目标•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四、社会发展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社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五、人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与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六、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基本原理•人民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相互关系•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国的实践与意义七、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实现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九、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认识论的主要方法与应用•认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作用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世界的意义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与启示以上为《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基本框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完善,详细阐述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和相关理论。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马原理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识记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 又包含着是这周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或者简要的说, 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还表现在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他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原笔记绪论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即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即基本内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5.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1)客观条件: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P18)答:(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

它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服务。

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九:资本积累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⑵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⑴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⑷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十二:经济危机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第五章一:垄断⑴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⑵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六章一:无产阶级革命⑴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⑵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第七章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二: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以下是一份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供您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5.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6.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7.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8. 发展的实质
9.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10.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2. 实践的类型和形式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 认识的本质和特点
5.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
6. 认识的过程和阶段
7. 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8.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和区分标准
9. 真理的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
10. 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四、唯物史观
1.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的本质属性
6.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7.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原理和历史作用
8. 民族、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原理和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所构成的思想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社会经济形态以及阶级斗争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几个基本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3. 剩余价值理论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实际价值与劳动者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掠夺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

4.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将国家视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统治阶级对另一阶级的镇压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家将逐渐消亡,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拥有创造力和革命性,可以通过自觉的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主义精神,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宣称社会主义革命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国际无产阶级的合作和支援。

8. 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完整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历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融合,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物质第一性原理物质第一性原理是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原理是指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3、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是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但新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方面。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外延:马克思主义包括许多流派,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联主义、实用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够通过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 物质和意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 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础。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5.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

生产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发展和静止3、矛盾和非矛盾4、全面和片面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五、世界的原因1、神学认为是神2、牛顿认为是上帝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4、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是矛盾六、世界的规律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七、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二者相互区别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2、二者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二者相互联系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相互转化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部条件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2、二者相互联系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二者相互转化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2、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3、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十四、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二者相互联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四、认识的规律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答:○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第三章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二、人类社会的结构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c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八、人类社会的规律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九、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九、判断: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1、时势呼唤英雄2、时势断粮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作用第四章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私有制二、资本主义的产生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三、劳动价值论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四、剩余价值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5、怎么办?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第五章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格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4经济全球化阶段二、经济全球化1、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2、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