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槽绕组嵌放展开图

合集下载

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基础(第2版)课件:三相交流绕组及其磁场

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基础(第2版)课件:三相交流绕组及其磁场

14
§ 5.3 正弦电流激励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5.3.1 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整距线圈的矩形波磁动势
若以线圈的垂直轴线(称为磁极中心线)为空间坐标s 的原点,逆时针为正方
向,则沿定子内缘,在−/2 < s ≤ /2范围内,磁场由转子指向定子内缘;在
/2 < s ≤ 3/2范围内,磁场由定子内缘指向转子。一个极下的磁动势应为:
4)绝缘可靠,机械强度、散热条件好,制造方便。
对于多相绕组结构,首先是要对绕组的分布进行设计,首先引入“相带”概念。
通常把每极下每相所占的(连续)槽区域称为“相带”。三相电机相带所占据的空间
电角度可以是120°或者60°。由于120°相带的绕组利用率低于60°相带,所以车用
交流电机绕组的相带常用 60° 电角度,称为 60° 相带绕组。 60° 相带区域包含 个槽。
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基础(第2版)
三相交流绕组及其磁场
§ 5.1三相交流电路基础



AN = ϕ cos = ϕ ∠0°
൞BN = ϕ cos − 120° = ϕ ∠ − 120°
CN = ϕ cos − 240° = ϕ ∠ − 240°
《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基础》 第4章 交流绕组及其磁动势
的几何尺寸基本都可以用槽数的倍数来表示。比如线圈的节距,就是表示一个线圈元件的两个有效边跨的槽数,
这一定是一个整数。
转子的几何参数与定子独立设置,这就意味着,转子的几何参数有可能不是槽数的整数倍,这是允许的,此
时用槽数的分数倍来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变量就是极距,指的是(转子)每磁极对应的定子槽数。
《车用驱动电机原理与控制基础》 第4章 交流绕组及其磁动势

科学瞎想系列之一二五电机绕组(3)

科学瞎想系列之一二五电机绕组(3)

科学瞎想系列之一二五电机绕组(3)上期讲了三相整数槽单层绕组的构成,本期讲三相整数槽双层绕组的构成。

由于每个槽内有两层导体,一个线圈有两个线圈边,因此双层绕组的总线圈个数等于总槽数。

按线圈的连接规律和形状来分:双层绕组可分为叠绕组和波绕组两种,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示例来讲解这两种双层绕组的构成。

1 叠绕组的构成【示例1】三相四极36槽叠绕组的构成① 绕组基本参数m=3,2p=4,Z1=36,双层叠绕组。

② 计算每极每相槽数q=36/4/3=3③ 给每个槽编号按旋转方向依次给每个槽编号,如图1所示。

④ 画槽电势星型图由于是两对极整数槽绕组,因此有两个单元电机,每个单元电机有18个槽,共36槽。

槽距角:α=2·360º/36=20º。

以每个槽的编号定义为槽电势相量,相邻槽电势相位差20º,画出槽电势星型图如图2所示。

在双层绕组中,上层线圈边的电势星形与槽电势星形完全相同。

下层线圈边的位置取决于线圈的节距。

如果我们把各个线图的上层边电势相量与下层边电势相量相减,得到各线圈的电势相量,它们也构成一个电势星形图,相邻两相量间相位差也是α。

所以在双层绕组里,槽电势星形图的每一个相量既可以假定是槽内上层线圈边的电势相量,也可以看着是一个线圈的电势相量。

在下面的分析中就是把它看成一个线圈的电势相量,如相量1是指上层边位于1#槽的线圈的电势相量;相量2是指上层边位于2#槽的线圈的电势相量;余类推。

由于是两对极,因此槽电势星型图有两层重叠。

⑤ 划分相带与上期讲的三相单层绕组相带划分方法一样,在槽电势星型图上等分出六个60º相带,每个相带里包括q=3个槽,并把每个相带分配到各相中,分别标记为A—Z—B—X—C—Y,如图2a所示。

对于双层绕组,与单层绕组有一个不同之处是:由于单层绕组每个槽内只有一层导体,而一个线圈有两个线圈边,其中一个线圈边占用正相带的一个槽,另一个边必须占用负相带的一个槽,因此单层绕组的正相带和负相带所包含的槽数必须要相等,才能构成单层绕组;而双层绕组每个槽内有两层导体,一个线圈的两个线圈边,其中一个线圈边放在一个槽内的上层(称为上层边),另一个线圈边放在另一个槽内的下层(下层边),有多少个槽就可以组成多少个线圈,可以不用考虑另一个线圈边必须单独占用负相带一个槽的问题,这样正负相带的宽度就可以不同,因此,对于双层绕组的相带划分就可以正负相带宽度不相等。

Y系列电动机绕组维修接线图

Y系列电动机绕组维修接线图


12
10



B。 二平面法
次序
槽别
外档 里档









10 11 12



12 5



11 2

10
八。四极18槽布线接线图
显极式至少有4*3=12个线圈,只能嵌双层,如庶极式刚磁场不均匀,故一般不用。
总线圈数=18;极相组数=4*3=12;每组线圈数=18/12=1.5;
采用单双圈;极距=18/4=4.5;节距=4。5-0。5=4(1~5) 嵌线顺序:每嵌好一槽向后退,依次逐槽嵌下去。单圈和双圈交替进行。
012345678901234
槽外1 2 2
2
1
1
1
1
9
8
5
4
别档 4 1
0
7
6
3
2

2 3 2 2 1 1 1 1 1 167

23894501
B. 二平面法。
次序 1 2 3 4 5 6 7 8 9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012345678901234
槽外162712129181
嵌线顺序有两种: A. 嵌好三圈的三槽向后退空二槽,再嵌双圈的二槽,向后退空三槽,再嵌三圈的三槽. B. 嵌好一相后,再嵌另一相.
五。 二极 36 槽布线接线图
分为单层迭式,单层同心式,双层同心式三种.
1。 单层迭式:总线圈数=36/2=18; 极相组数=2*3=6; 每组线圈数=18/6=3;极
因每组有 6 个线圈,节距必须比极距小,又因是双层,可减小 3,4,5 或 6.一般采用减小 6 个 槽距.所以节距=18-6=12(1~13);

蔗级36槽8级两路接法

蔗级36槽8级两路接法

蔗级36槽8级两路接法三相永磁电机绕组接线图宽612外转子电机36槽6级双层绕组接线图宽5574/2极36槽电机绕组接线图与节距宽槽单层六级两路接法,工地生活区消防制度内容?消防器材配备标准:一、项目主要负责人为工地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项目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现场临建设施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配备消防器材,划分防火责任区,明确各责任区防火责任人。

电力拖动实训报告记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维修用三相异步鼠笼式电动机为例:其电动机的参数如下型号:22千瓦,铁心长1350350根,线直径槽6极电机,轻。

•图集信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本图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明挖法土建现场施工。

本图集以图、表及文字说明的形式阐述了明挖法施工中的围护结构、降(排、截)水、基坑开挖、监控量测、结构防水、模板支架体系和现浇混凝土等七大部分内容,每部36槽单层六级两路接法,36槽2级电动机绕组接线图-36槽2级电动机双层绕组接线图求图接线要看线圈的线径,极间绕组可单绕并接或双绕并接,或串联接法,相线的接法是任意两根不相通的线相连是三角形接法或相邻的两根引出线相适用于各类无刷直流电动机确定霍尔传感器位置的通用方法1110极封闭形接法的11相分数槽集中绕组无刷直流电动机,它有22个运行状态。

由于绕组是封闭形接法,每相正向导通180反向导通180移角度为90绕组磁势相量图中,定子有11号齿磁势相量应当是在图中所示位置,余类推。

•1000根线缆来传输,而千兆网络要用到8根来传输,所以千兆交叉网线的制作与百兆不同,制作方法如下:1对3,2路基路面课程设计-综合系数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普通混凝土面层因纵缝为设拉杆平缝,取=087;碾压混凝土基层不设纵缝不考虑应力折减系数0057((=125。

36槽单层六级两路接法,22为什么我这台6把线圈节具为什么我这台6把线圈节具都是1-16书上不都是1-13或1-12求指点请问下各位教教我36槽同心2极电机出来的6条线那三条是并一起三相2极30槽电机。

学习┃看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绕组嵌线工艺

学习┃看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绕组嵌线工艺

学习┃看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绕组嵌线工艺看电机绕组展开图,学习绕组嵌线工艺第三节、三相单层交叉式绕组嵌线工艺单层交叉式绕组由线圈数和节距不相同的两种线圈组构成,同一组线圈的形状、几何尺寸和节距均相同,各线圈组的端部互相交叉。

交叉式绕组由两大一小线圈交叉布置。

单层交叉式绕组线圈端部连线较短,有利于节省材料,并且省铜。

广泛用于q>1的且为奇数的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图3是三相4极36槽的单层交叉式绕组展开图。

每极每相槽数为3,线圈节距两个:一个是1—9,一个是1—8。

图3展开图上面一行数字表示嵌线顺序,下面一行数字表示线槽序号。

由图可以看出每一相由6个线圈组成,其中两个小线圈,节距为1—8,4个大线圈组成两组,节距为1—9。

线圈的下层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左边)依次嵌在槽1、2、4、7、8、10、13、14、16、19、20……内,上层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右边)依次嵌在槽29、30、33、35、36、3、5、6……内。

每一个上层边都压着三个下层边,如嵌在槽29、30的上层边压着嵌在槽31、32、34的下层边,由此可见,此种嵌线方法吊把线圈为3把。

嵌线的步骤仍然是按次序先嵌下层边,后嵌上层边;最后嵌吊起的3把线圈的上层边。

具体的嵌线次序如下:(1)选好第一槽位置,靠近机座出线口。

(2)嵌槽1、2(U相两个大线圈的下层边,引出线头U1),上层边吊起(吊把线圈)。

(3)空一槽3,嵌槽4(W相小线圈的下层边,引出线头W2),上层边吊起(吊把线圈)(4)再空两槽5、6,嵌槽7、8(V相大线圈的下层边,引出线头V1),上层边按照节距1—9压着槽1、2、4三个下层边分别嵌入槽35、36。

(5)再空一槽9,嵌槽10(U相小线圈的下层边,U相大、小线圈的连接方式是上层边与上层边相连,下层边与下层边相连),上层边按节距1—8压着槽4、7、8三个下层边嵌入槽3。

(6)再空两槽11、12,嵌槽13、14(W相大线圈的下层边,W相大、小线圈的连接方式是上层边与上层边相连,下层边与下层边相连),上层边按照节距1—9压着槽7、8、10三个下层边分别嵌入槽5、6。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第1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单层绕组 11.1 三相单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1.1.1 24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 31.1.2 24槽6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41.1.3 3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 51.1.4 36槽6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61.1.5 48槽4极(a=2)单层叠式绕组 71.1.6 48槽8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81.1.7 48槽8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9 1.1.8 48槽12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01.1.9 48槽12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1 1.1.10 60槽10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21.1.11 72槽8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3 1.1.12 72槽18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41.1.14 90槽10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61.2 三相单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71.2.1 12槽2极单层链式绕组 181.2.2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 191.2.3 24槽8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01.2.4 30槽10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11.2.5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 221.2.6 36槽6极(a=2)单层链式绕组 231.2.7 36槽6极(a=3)单层链式绕组 241.2.8 36槽12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51.2.9 42槽14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61.2.10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 271.2.11 48槽8极(a=2)单层链式绕组 281.2.12 48槽8极(a=4)单层链式绕组 291.2.13 48槽16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301.2.14 6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 311.2.15 72槽12极单层链式绕组 321.2.16 72槽24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331.3 三相单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41.3.1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351.3.2 24槽2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361.3.3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371.3.4 36槽2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381.3.5 36槽4极(a=2)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39 1.3.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401.3.7 48槽4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411.3.8 48槽4极(a=4)单层同心式绕组 421.3.9 48槽8极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431.3.10 48槽8极(a=4)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441.4 三相单层交叉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461.4.1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471.4.2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长等距)绕组 481.4.3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短等距)绕组 491.4.4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501.4.5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绕组 511.4.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长等距)绕组 521.4.7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短等距)绕组 531.4.8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541.4.9 54槽6极(a=3)单层交叉式绕组 551.4.10 60槽8极(a=2)单层交叉式(庶极)绕组 56 1.5 三相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571.5.1 18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581.5.2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591.5.3 30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庶极)绕组 601.5.4 36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611.5.5 36槽4极(a=2)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62第2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双层绕组 632.1 三相双层叠式2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632.1.1 12槽2极(y=5)双层叠式绕组 642.1.2 24槽2极(y=7)双层叠式绕组 652.1.3 24槽2极(y=10)双层叠式绕组 662.1.4 36槽2极(y=13)双层叠式绕组 672.1.5 36槽2极(y=13、a=2)双层叠式绕组 68 2.1.6 42槽2极(y=15、a=2)双层叠式绕组 69 2.1.7 42槽2极(y=16、a=2)双层叠式绕组 70 2.1.8 48槽2极(y=17、a=2)双层叠式绕组 71 2.2 三相双层叠式4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722.2.1 24槽4极(y=5)双层叠式绕组 722.2.2 24槽4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732.2.3 36槽4极(y=7)双层叠式绕组 742.2.4 36槽4极(y=7、a=2)双层叠式绕组 752.2.5 36槽4极(y=7、a=4)双层叠式绕组 762.2.6 36槽4极(y=8)双层叠式绕组 772.2.7 36槽4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782.2.8 36槽4极(y=9)双层叠式绕组 792.2.9 45槽4极(y=9)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802.2.10 48槽4极(y=9、a=2)双层叠式绕组 812.2.11 48槽4极(y=10、a=2)双层叠式绕组 822.2.12 48槽4极(y=10、a=4)双层叠式绕组 832.2.13 48槽4极(y=11、a=4)双层叠式绕组 842.2.14 48槽4极(y=12、a=2)双层叠式绕组 852.2.15 60槽4极(y=11、a=2)双层叠式绕组 862.2.16 60槽4极(y=11、a=4)双层叠式绕组 872.2.17 60槽4极(y=12、a=4)双层叠式绕组 882.2.18 60槽4极(y=13、a=2)双层叠式绕组 892.2.19 60槽4极(y=13、a=4)双层叠式绕组 902.2.20 60槽4极(y=14、a=4)双层叠式绕组 912.2.21 72槽4极(y=15、a=4)双层叠式绕组 922.2.22 72槽4极(y=16、a=4)双层叠式绕组 932.3 三相双层叠式6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942.3.1 24槽6极(y=4)双层叠式(不规则布线)绕组 94 2.3.2 24槽6极(y=4)双层叠式(不规则同循环)绕组 95 2.3.3 27槽6极(y=4)双层叠式绕组 962.3.4 36槽6极(y=5)双层叠式绕组 972.3.5 36槽6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982.3.6 45槽6极(y=6)双层叠式绕组 992.3.7 45槽6极(y=7)双层叠式绕组 1002.3.8 48槽6极(y=6)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012.3.10 48槽6极(y=7、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032.3.11 54槽6极(y=7、a=2)双层叠式绕组 1042.3.12 54槽6极(y=8)双层叠式绕组 1052.3.13 54槽6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1062.3.14 54槽6极(y=8、a=3)双层叠式绕组 1072.3.15 54槽6极(ay=ad=3)三相正弦内角星形双层叠式绕组1082.3.16 72槽6极(y=9、a=6)双层叠式绕组 1092.3.17 72槽6极(y=10、a=2)双层叠式绕组 1102.3.18 72槽6极(y=10、a=3)双层叠式绕组 1112.3.19 72槽6极(y=10、a=6)双层叠式绕组 1122.3.20 72槽6极(y=11、a=2)双层叠式绕组 1132.3.21 72槽6极(y=11、a=3)双层叠式绕组 1142.3.22 72槽6极(y=11、a=6)双层叠式绕组 1152.3.23 72槽6极(y=12、a=2)双层叠式绕组 1162.3.24 72槽6极(y=12、a=3)双层叠式绕组 1172.4 三相双层叠式8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1182.4.1 36槽8极(y=4)双层叠式绕组 1182.4.2 36槽8极(y=4、a=2)双层叠式绕组 1192.4.3 45槽8极(y=5)双层叠式绕组 1202.4.4 48槽8极(y=5)双层叠式绕组 1212.4.5 48槽8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1222.4.6 54槽8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1232.4.7 54槽8极(y=6)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42.4.8 54槽8极(y=6、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52.4.9 60槽8极(y=6、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62.4.10 60槽8极(y=7、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72.4.11 60槽8极(y=7、a=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82.4.12 72槽8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1292.4.14 72槽8极(y=8、a=8)双层叠式绕组 1312.5 三相双层叠式10极、12极、16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1322.5.1 36槽10极(y=3)双层叠式绕组 1322.5.2 45槽10极(y=4)双层叠式绕组 1332.5.3 54槽10极(y=5、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42.5.4 60槽10极(y=5、a=5)双层叠式绕组 1352.5.5 90槽10极(y=8、a=10)双层叠式绕组 1362.5.6 45槽12极(y=3)双层叠式绕组 1372.5.7 54槽12极(y=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82.5.8 54槽12极(y=4、a=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92.5.9 54槽16极(y=3)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40第3章三相单双层及其他型式绕组 1413.1 三相单双层混合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413.1.1 18槽2极(yp=9)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1423.1.2 18槽2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33.1.3 24槽2极(yp=10)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43.1.4 36槽2极(yp=16)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53.1.5 36槽2极(yp=16、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6 3.1.6 36槽4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73.1.7 42槽2极(yp=18、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8 3.1.8 48槽2极(yp=22、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9 3.1.9 60槽4极(yp=14、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50 3.2 三相双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513.2.1 24槽4极(yp=5)双层同心式绕组 1523.2.2 36槽4极(yp=7)双层同心式绕组 1533.2.3 36槽4极(yp=8、a=2)双层同心式绕组 1543.2.4 36槽6极(yp=5)双层同心式绕组 1553.2.5 48槽4极(yp=10、a=4)双层同心式绕组 1563.3 三相双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573.3.1 12槽4极(y=2)双层链式绕组 1583.3.2 12槽4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593.3.3 18槽6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03.3.4 24槽8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13.3.5 36槽12极(y=2)双层链式绕组 1623.3.6 45槽16极(y=3、q=15/16)双层链式绕组 1633.3.7 48槽16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43.3.8 54槽20极(y=3、q=9/10)双层链式绕组 1653.3.9 72槽24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6第4章三相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 1674.1 三相双层改绕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1674.1.1 36槽2极(y=13、a=1)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684.1.2 36槽2极(y=13、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694.1.3 42槽2极(y=15、a=2)3:4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04.1.4 48槽2极(y=17、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14.1.5 48槽4极(y=10、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24.1.6 48槽4极(y=11、a=4)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34.1.7 54槽6极(y=8、a=2)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44.1.8 54槽6极(y=8、a=3)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54.1.9 48槽8极(y=5、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64.1.10 54槽8极(y=6、a=2)4:5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74.1.11 72槽8极(y=8)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84.1.12 72槽8极(y=8、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94.1.13 72槽8极(y=8、a=4)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04.2 三相单层改绕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1814.2.1 24槽2极(a=1)单层同心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24.2.2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3: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34.2.3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44.2.4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54.2.5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64.2.6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2: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74.2.7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84.2.8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改绕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94.2.9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04.2.10 36槽6极(a=1)单层链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914.2.11 36槽6极(a=1)单层链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24.2.12 48槽8极(a=1)单层链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934.2.13 48槽8极(a=1)单层链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4第5章三相变极国产基本系列双速电动机绕组 1955.1 4/2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1955.1.1 24槽4/2极△/2Y(y=6)双速绕组 1965.1.2 24槽4/2极△/2Y(y=7)双速绕组 1975.1.3 24槽4/2极2Y/2Y(y=6)双速绕组 1985.1.4 36槽4/2极△/2Y(y=9)双速绕组 1995.1.5 36槽4/2极△/2Y(y=10)双速绕组 2005.1.6 36槽4/2极Y/Y(y=9)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015.1.7 48槽4/2极△/2Y(y=12)双速绕组 2025.2 8/2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035.2.1 36槽8/2极Y/2Y(y=5)双速绕组 2035.2.2 36槽8/2极Y/2Y(y=15、S≠)双速绕组 204 5.2.3 36槽8/2极Y/2△(y=15、S≠)双速绕组 205 5.2.4 36槽8/2极Y/2△(y=15、S=3)双速绕组 206 5.3 6/4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065.3.1 24槽6/4极△/2Y(y=4)双速绕组 2075.3.2 36槽6/4极△/2Y(y=6,同转向)双速绕组 208 5.3.3 36槽6/4极△/2Y(y=7,反转向)双速绕组 209 5.3.4 36槽6/4极Y/2Y(y=7,同转向)双速绕组 210 5.3.5 36槽6/4极Y/2Y(y=7,反转向)双速绕组 211 5.3.6 36槽6/4极Y/2Y(y=7,同转向)双速绕组 212 5.3.7 72槽6/4极△/2Y(y=13)双速绕组 2135.4 8/4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145.4.1 24槽8/4极△/2Y(y=3)双速绕组 2145.4.2 36槽8/4极△/2Y(y=5)双速绕组 2155.4.3 36槽8/4极Y/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16 5.4.4 48槽8/4极△/2Y(y=6)双速绕组 2175.4.5 48槽8/4极△/2Y(y=7)双速绕组 2185.4.6 54槽8/4极△/2Y(y=7)双速绕组 2195.4.7 60槽8/4极△/2Y(y=8)双速绕组 2205.4.8 72槽8/4极△/2Y(y=9)双速绕组 2215.4.9 72槽8/4极△/2Y(y=10)双速绕组 2225.4.10 96槽8/4极△/2Y(y=12)双速绕组 2235.4.11 96槽8/4极△/2Y(y=15)双速绕组 2245.5 8/6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255.5.1 36槽8/6极△/2Y(y=4)双速绕组 2255.5.2 36槽8/6极△/2Y(y=5)双速绕组 2265.5.3 54槽8/6极△/2Y(y=6)双速绕组 2275.6 12/6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285.6.1 36槽12/6极△/2Y(y=3)双速绕组 2285.6.2 54槽12/6极△/2Y(y=5)双速绕组 2295.6.3 54槽12/6极Y/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305.6.4 72槽12/6极△/2Y(y=6)双速绕组 2315.6.5 72槽12/6极Y/2Y(y=8)双速绕组 2325.6.6 72槽12/6极Y/2Y(双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33第6章三相变极电动机国产、派生及设备专用系列双速绕组 2346.1 派生、专用系列常规接法的双速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2346.1.1 36槽10/2极Y/2Y(y=10)双速绕组 2356.1.2 36槽16/4极△/2Y(y=7)双速绕组 2366.1.3 36槽16/4极Y/2Y(y=7)双速绕组 2376.1.4 48槽16/4极Y/2Y(y=9)双速绕组 2386.1.5 48槽10/8极△/2Y(y=5)双速绕组 2396.1.6 54槽24/6极Y/2Y(y=7、S=1)双速绕组 2406.1.7 54槽24/6极Y/2Y(y=7、S≠,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16.1.8 54槽24/6极Y/2Y(y=7、S≠,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26.1.9 54槽24/6极Y/2Y(y=7、S=1,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2436.1.10 54槽24/6极Y/2Y(y=7、S=11/2?,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46.1.11 72槽24/6极Y/2Y(y=9、S=2)双速绕组 2456.1.12 72槽24/6极Y/2Y(y=10、S=2)双速绕组 2466.1.13 72槽24/6极Y/2Y(y=9、S≠)双速绕组 2476.1.14 72槽32/8极Y2Y(y=7、S≠)双速绕组 2486.1.15 72槽32/8极Y/2Y(y=7、S≠,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2496.1.16 72槽32/8极Y/2Y(y=7、S=1)双速绕组 2506.2 双速电动机派生、专用系列特种接法的绕组布线接线图 2516.2.1 36槽6/4极3Y/4Y(y=6)双速绕组 2546.2.2 36槽6/4极3Y/3Y(y=7)双速绕组 2556.2.3 36槽6/4极Y+3Y/3Y(y=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6 6.2.4 36槽8/4极Y/2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76.2.5 36槽10/2极Y/Y(y=10)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86.2.6 36槽12/4极Y/3Y(y=8)双速绕组 2596.2.7 48槽8/2极Y/2Y(y=1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06.2.8 48槽16/4极Y/2Y(y=9)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16.2.9 60槽10/4极Y/2Y(y=1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26.2.10 72槽6/4极3Y/3Y(y=12)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3 6.2.11 72槽8/6极2Y+3Y/3Y(y=10)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4 6.2.12 72槽10/8极Y/△(y=8)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56.2.13 72槽12/6极3△/6Y(y=6)双速绕组 2666.2.14 72槽14/8极Y/2△(y=7)双速绕组 2676.2.15 72槽16/6极Y/2△(y=13)双速绕组 2686.2.16 72槽24/8极Y/3Y(y=8)双速绕组 2696.2.17 90槽12/10极Y+3Y/3Y(y=8)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70 6.2.18 96槽8/4极2Y/△(y=12)双速绕组 2716.2.19 96槽8/4极Y+2Y/△(y=12)双速绕组 2726.3 变极电动机单层布线双速绕组 2736.3.1 24槽4/2极△/2Y单层叠式(y=7)双速绕组 2746.3.2 24槽8/2极△/2 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756.3.3 36槽4/2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766.3.4 36槽6/4极△/2Y(y=7)单层双速绕组 2776.3.5 36槽6/4极Y/2Y单层同心交叉式双速绕组 2786.3.6 36槽8/6极△/2Y(y=5)单层叠式双速绕组 2796.3.7 36槽12/6极△/2Y单层链式双速绕组 2806.3.8 48槽4/2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16.3.9 48槽8/4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26.3.10 48槽16/4极Y/2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836.3.11 72槽6/4极△/2Y(y=13)单层叠式双速绕组 2846.3.12 72槽6/4极3Y/3Y单层同心交叉式双速绕组 2856.3.13 72槽8/4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66.3.14 72槽12/6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76.3.15 72槽12/6极3Y/6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8 6.3.16 72槽24/6极Y/2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89第7章单相交流电动机常规布线绕组 2907.1 单相单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907.1.1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绕组 2917.1.2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交叠(链)式绕组 292 7.1.3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不等距)绕组 293 7.1.4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副链)绕组 294 7.1.5 24槽4极(运行型)单层叠式(长等距)绕组 295 7.1.6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同心)绕组 296 7.2 单相单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977.2.1 16槽4极单层链式(电风扇)绕组 2987.2.2 24槽4极单层链式Y形)绕组 2997.2.3 24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 3007.2.4 28槽14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17.2.5 32槽16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27.2.6 36槽18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37.3 单相单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047.3.1 18槽2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057.3.2 24槽2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067.3.3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副链)绕组 307 7.3.4 24槽4极(运行型)单层同心式(交叉)绕组 308 7.3.5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交叠)绕组 309 7.3.6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107.4 单相双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117.4.1 18槽4极(y=4)双层叠式(起动型)绕组 312 7.4.2 24槽4极(y=4)双层叠式(运行型)绕组 313 7.4.3 24槽4极(y=4)双层叠式(起动型)绕组 3147.4.4 24槽6极(y=3)双层叠式(运行型)绕组 3157.5 单相双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167.5.1 8槽4极双层链式(电风扇)绕组 3177.5.2 28槽14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187.5.3 28槽14极双层链式(深槽吊扇)绕组 3197.5.4 32槽16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207.5.5 36槽18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217.6 单相单双层混合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227.6.1 12槽2极(yp=5)单双层(A类运行型)绕组 323 7.6.2 12槽4极(yp=2)单双层(非正交运行型)绕组 324 7.6.3 24槽4极(yp=3)单双层(B类起动型)绕组 325 7.6.4 32槽4极(yp=6)单双层(B类运行型)绕组 326 7.6.5 36槽4极(yp=9)单双层(A/B类运行型)绕组 327 第8章单相电动机正弦绕组 3288.1 单相国产系列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288.1.1 12槽2极3/3—A正弦绕组 3298.1.2 12槽2极3/3—B正弦绕组 3308.1.3 12槽4极2/1—A/B正弦绕组 3318.1.4 16槽2极3/3—B正弦绕组 3328.1.5 16槽4极2/2—A正弦绕组 3338.1.6 18槽2极4/4—B/A正弦绕组 3348.1.7 24槽2极5/4—A正弦绕组 3358.1.8 24槽2极5/5—B正弦绕组 3368.1.9 24槽2极6/4—B正弦绕组 3378.1.10 24槽2极6/5—B正弦绕组 3388.1.11 24槽2极6/6—B正弦绕组 3398.1.12 24槽4极3/2—A正弦绕组 3408.1.13 24槽4极3/3—A正弦绕组 3418.1.14 36槽4极4/2—A/B正弦绕组 3428.1.15 36槽4极4/3—A/B正弦绕组 3438.1.16 36槽4极4/3—B/A正弦绕组 3448.2 单相专用型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458.2.1 12槽2极2/2—A正弦绕组 3458.2.2 24槽2极4/2—B正弦绕组 3468.2.3 24槽2极4/3—B正弦绕组 3478.2.4 24槽2极4/4—A正弦绕组 3488.2.5 24槽2极4/4—B正弦绕组 3498.2.6 24槽2极5/3—A正弦绕组 3508.2.7 24槽2极5/3—B正弦绕组 3518.2.8 24槽2极5/4—B正弦绕组 3528.2.9 24槽2极6/6—A正弦绕组 3538.2.10 24槽4极2/2—A正弦绕组 3548.2.11 24槽4极2/2—B正弦绕组 3558.2.12 32槽4极3/2—B正弦绕组 3568.2.13 32槽4极3/3—A正弦绕组 3578.2.14 32槽4极3/3—B正弦绕组 3588.2.15 32槽4极4/3—A正弦绕组 3598.2.16 36槽2/12极(双绕组)L/Y联结双速绕组 360 8.2.17 48槽2/16极(双绕组)L/Y联结双速绕组 361 8.3 单相罩极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628.3.1 16槽2极3B/1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38.3.2 16槽2极4B/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48.3.3 18槽2极3B/2正弦分布(交叠)罩极式绕组 365 8.3.4 18槽2极3B/2正弦分布(同心)罩极式绕组 366 8.3.5 20槽2极5B/2正弦分布(θ=36°)罩极式绕组 367 8.3.6 20槽2极5B/2正弦分布(θ=45°)罩极式绕组 368 8.3.7 24槽2极5A/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98.3.8 24槽2极5B/3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708.3.9 24槽4极3A/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718.3.10 16槽2极4/2分布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28.3.11 20槽2极5/2分布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38.3.12 24槽2极5/2分布(θ=60°)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4 8.3.13 24槽2极5/2分布(θ=4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5 8.3.14 24槽2极5/2分布(θ=52.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6 8.3.15 24槽2极5/2分布(θ=22.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7 8.3.16 24槽2极5/2分布(θ=37.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8 8.3.17 24槽2极6/2分布(θ=4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9 8.3.18 24槽2极6/2分布(θ=37.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80 第9章单相电动机调速型绕组 3819.1 单相电风扇抽头式调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3819.1.1 8槽4极L—2型4/2—2/2—2/2双速绕组 3849.1.2 8槽4极L—2型4/2—4/3—2/3双速绕组 3859.1.3 8槽4极L—2型4/2—4/4—4/4三速绕组 3869.1.4 8槽4极L—2型4/2—2/3—4/3三速绕组 3879.1.5 12槽4极L—2型(异形槽)单双层双速绕组 3889.1.6 16槽4极L—1型4/2—4—4/2三速绕组 3899.1.7 16槽4极L—2型4—2—2双速绕组 3909.1.8 16槽4极L—2型4—2(2/2)2/2双速绕组 3919.1.9 16槽4极L—2型4—4/2—4/2三速绕组 3929.1.10 16槽4极L—2型4—4/3—8/3三速绕组 3939.1.11 16槽4极L—2型4—2—4/2三速绕组 3949.1.12 16槽4极L—1W型4/2—4—4/2三速绕组 3959.1.13 16槽4极T—1N型2(2/2)4—2/2双速绕组 396 9.1.14 16槽4极T—1W型2(2/2)—4—2/2双速绕组 397 9.1.15 16槽4极T—1N型4/2—4—4/2三速绕组 3989.1.16 16槽4极T—2N型4—4/2—4/2三速绕组 3999.1.17 16槽4极T—2W型4—4/2—4/2三速绕组 4009.1.18 16槽4极T—1W型4/2—4—4/2三速绕组 4019.1.19 16槽4极Ф—1型4/2—4—4/2三速绕组 4029.1.20 16槽4极h—2型4 2/2—2(2/2)三速绕组 4039.1.21 16槽4极T/L—2型4—4/2—4/2三速绕组 4049.1.22 24槽8极L—2型8—8/6—16/6三速绕组 4059.1.23 24槽8极L—2型8—8/4—8/4三速绕组 4069.1.24 24槽8极L—2型8—4/3—8/3三速绕组 4079.1.25 32槽8极L—2型8—8/2—8/2(相对均衡)三速绕组4089.1.26 32槽8极L—2型8—8/2—8/2(均衡)双速绕组 4099.1.27 32槽8极L—2型8—8/2—8/2(对称)四速绕组 4109.1.28 32槽8极T—2W型8—8/2—8/2(均衡对称)三速绕组4119.1.29 32槽8极T—2N型8—8/2—8/2(均衡对称)三速绕组4129.1.30 32槽8极T—2W型8—8/2—8/2(对称)五速绕组 4139.1.31 36槽6极T—2W型6—6—3(6/2)(相对均衡)四速绕组 4149.1.32 36槽6极T—2W型6—6—4(4/2)(对称)五速绕组4159.1.33 36槽6极T—2W型6—6—12/2(相对均衡)五速绕组4169.1.34 36槽6极L—1/2型6—6—12/2(对称调速)五速绕组4179.1.35 36槽6极T—2W型6—6—6(对称)四速绕组 4189.2 单相抽头调速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4199.2.1 12槽2极L—2型B类正弦2—1—1双速绕组 4219.2.2 12槽2极L—2型(异形槽)A类正弦2—2—1三速绕组4229.2.3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1双速绕组 4239.2.4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1(对称)三速绕组 4249.2.5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 4259.2.6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 4269.2.7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2—1双速绕组 4279.2.8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 4289.2.9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3—2(对称)三速绕组 4299.2.10 24槽4极T—1W型A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309.2.11 24槽4极T—2W型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319.2.12 24槽4极T—2W型B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329.2.13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2—1(对称调速)双速绕组 4339.2.14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均衡调速)双速绕组 4349.2.15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对称调速)三速绕组 4359.2.16 24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369.2.17 24槽6极L—2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379.2.18 24槽6极L—2型A类正弦2—1—1(均衡)双速绕组4389.2.19 32槽4极L—2型B类正弦3—2—1(均衡)双速绕组4399.2.20 32槽4极T—2W型B类正弦3—1—2(均衡)三速绕组4409.2.21 32槽4极T—2W型B类正弦3—1—2(对称)三速绕组4419.2.22 32槽4极L—2型B类正弦3—1—11/2(对称)三速绕组 4429.2.23 32槽8极L—1型B类单双层四速绕组 4439.2.24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4—3—3双速绕组 4449.2.25 36槽4极T—1W型B/A类正弦3—11/2—2(均衡)三速绕组 4459.2.26 36槽4极L—1/2型B/A正弦3—3—(3+2)(均衡)三速绕组 4469.2.27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均衡)三速绕组 4479.2.28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489.2.29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499.2.30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509.2.31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1)(对称)四速绕组 4519.2.32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3—2—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29.2.33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39.2.34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49.2.35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对称)五速绕组4559.2.36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均衡)五速绕组 4569.2.37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1)(对称)五速绕组 4579.2.38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对称)五速绕组 4589.2.39 36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599.2.40 36槽6极T—2W型B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609.2.41 36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对称)四速绕组4619.2.42 36槽6极T—2W型B类正弦2—1—1(对称)四速绕组4629.3 单相变极调速电动机绕组 4639.3.1 16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单同心)双速绕组 4649.3.2 16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59.3.3 16槽4/2极2/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69.3.4 18槽4/2极1/2—L单相起动型(单双层)双速绕组 4679.3.5 24槽4/2极1/1—L单相起动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89.3.6 24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双同心)双速绕组 4699.3.7 24槽6/4极2/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70附录 471附录1 移动式(汽油、柴油)交流三相发电机双层叠式绕组 471 附图1-1 36槽4极(y=7、a=1)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2附图1-2 36槽4极(y=7、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3附图1-3 36槽4极(y=7、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4附图1-4 36槽4极(y=7、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5 附图1-5 36槽4极(y=7、a=2)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6 附图1-6 36槽4极(y=8、a=1)三次谐波励磁三相交流有刷发电机定子绕组 477附图1-7 48槽4极(y=9、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8附图1-8 48槽4极(y=10、a=2)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9 附图1-9 48槽4极(y=10、a=4)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80 附图1-10 60槽4极(y=11、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1附图1-11 60槽4极(y=11、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2附图1-12 60槽4极(y=12、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3附图1-13 60槽4极(y=12、a=4)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484附图1-14 60槽4极(y=13、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5 附图1-15 60槽4极(y=13、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6 附录2 移动式(汽油、柴油)交流发电机单相、三相单层布线绕组 487附图2-1 18槽6极(y=3、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用交流励磁机电枢绕组 488附图2-2 30槽10极(y=3、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用交流励磁机电枢绕组 489附图2-3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庶极同心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0附图2 4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同心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1附图2-5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单链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2附图2-6 48槽12极(ys=4、as=1)三次谐波励磁(单链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3附图2-7 48槽4极(y=11.9、a=2)三次谐波励磁三相交流有刷发电机定子绕组 494附图2-8 30槽2极(a=1、2)逆序励磁单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95附图2-9 36槽2极(a=1、2)逆序励磁单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96附图2-10 36槽4极(a=1、2)单相交流发电机(同心式)定子主绕组 497附图2-11 36槽4极(a=2、4)单相交流发电机(同心式)定子主绕组 498附图2-12 36槽12极(y=2、a=1)单相交流发电机定子副绕组499。

36槽绕组嵌放展开图解析

36槽绕组嵌放展开图解析

=36/4=9 =36/2=18
y=τ 时,线圈称为整距线圈; y<τ 时,线圈称为短距线圈; y>τ 时,线圈称为长距线圈;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每极每相槽数:
每个极下每相占有的槽数。 已知总槽数Z、极对数p和相数m,则
Z q 2 pm
例:Z=36,2p=4
将星形图圆周分为三等份, 11(29) 每等份120º(称120º相带), 将每个相带内的所有导体电 B相10(28) 动势相量正向串联起来(蓝 9(27) 色为A相;黑色为B相,红色 8(26) 为C相),得到相电动势。 7(25)
6(24) 5(23)
相带:是指一相绕组在一个磁极下连续所占的电角度。
与线圈相关的概念: 有效边;端部;
线圈节距:一个线圈两个有效边之间所跨的槽数,用 y表示。
y=4 (1-5)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极距:相邻极所距距离;沿定子铁心内圆每个磁极所占的 范围(槽数)
用槽数表示:=Z/2p
用长度表示:=D/2p
例:Z=36,2p=4 例:Z=36,2p=2
一般地,如电机有p对极,则有p个重叠的槽电势星形。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3、 采用60º相带可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势
分相方法:将星形图圆周 分为六等份,每等份60º (称60º相带)。A、B、C 三相带中心线依此互差 120º ,X相带中心线与A相 带中心线互差180º ,将X 相带与A相带电动势反向 串联起来得A相电动势。 同理得到B、C相电动势。 各相电动势大于120º相带 A和X相带内的全部导体属于A相,B和Y 时的值。
4.1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三相异步电机绕组结构

三相异步电机绕组结构

三相异步电机绕组结构一、有关术语和基本参数(一)线圈和线圈组1.线圈线圈是组成绕组的基本元件,用绝缘导线(漆包线)在绕线模上按一定形状绕制而成。

一般由多匝绕成,其形状如图1-2-1所示。

它的两直线段嵌入槽内,是电磁能量转换部分,称线圈有效边;两端部仅为连接有效边的“过(a)菱形线圈(b)弧形线圈(c)简化画法桥”,不能实现能量转换,故端部越图1-2-1常用线圈及简化画法长材料浪费越多;引线用于引入电流的接线。

图1-2-2是线圈嵌入铁心槽内的情况。

(a)立体图 (b)展开图 (c)有效边在槽内实际情况图1-2-2单层绕组部分线圈嵌入铁心槽内2.线圈组几个线圈顺接串联即构成线圈组,异步电机中最常见的线圈组是极相组。

它是一个极下同一相的几个线圈顺接串联而成的一组线圈,见图1-2-3所示。

(a)连接方法(b)展开图(c)简化图图1-2-3 一个极相组线圈的连接方法(二)定子槽数Z和磁极数2p1.定子槽数Z定子铁心上线槽总数称之为定子槽数,用字母Z表示。

如图1-2-2(a)、(b)所示的就为电机定子铁心上的线槽。

2. 磁极数2p磁极数是指绕组通电后所产生磁场的总磁极个数,电机的磁极个数总是成对出现,所以电机的磁极数用2p 表示。

异步电机的磁极数可从铭牌上得到,也可根据电机转速计算出磁极数,即11202n fp =式中 f —电源频率;p —磁极对数;1n —电机同步转速,1n 可从电机转速n 取整数后获得。

它在交流电机中为确定转速的重要参数,即pfn 601=(r/min) (三)极距τ和节距y1. 极距τ相邻两磁极之间的槽距,通常用槽数来表示pZ2=τ (槽) 2. 节距y一个线圈的两有效边所跨占的槽数。

为了获得较好的电气性能,节距应尽量接近极距τ。

即pZy 2=≈τ (取整) 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的是整距和短距绕组。

(四)每极相槽数q 与槽距角α1. 每极相槽数q是指绕组每极每相所占的槽数pZq 23⨯=(槽) 2. 槽距角α指定子相邻槽之间的间隔,以电角度来表示,即Z p 21800⨯=α (电角度)(五)线径φ与并绕根数a N线径φ是指绕制电机时,根据安全载流量确定的导线直径。

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W2
W1
N1
U1 W2 V1 U2
S1
W1 V2 U1N2W2 源自1 U2S2W1 V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31 3233343536
V2
U1 W2
V1
W1
U2
总结
• 1
绘制绕组展开图的步骤; • 2 三种形式的单层绕组,从外部结构上看虽各不相同, 但从产生的电磁效果角度看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 3 选用那种结构形式,主要看从缩短端接部分的长度 (即节省有色金属)出发,也要考虑到嵌线工艺的可 能性。同心式绕组因端接部分较长,一般只在坎线比 较困难的两极电机中采用,功率较小的四极、六极、 八极电机采用链式绕组,少部分的两极、四极电机采 用交叉式绕组。
v2
v1
C相绕组展开图
N1 U1 W2 V1 U2 S2 W1 V2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W2
W1
同心式绕组展开图
N1 U1 W2 V1 U2 S2 W1 V2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N1 S1 U1 W2 V1 U2 W1 V2 N2 S2 U1 W2 V1 U2 W1 V2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U1
U2
嵌线: V相4个线圈 6-11 12-17 18-23 24-5 连线:顺着电流方向把同相线圈联接起来
V2
U2
W2

电动机维修技术大全课堂PPT

电动机维修技术大全课堂PPT
槽绝缘 相间绝缘 层间绝缘
• 槽楔、垫条及出线板绝缘 • 套管绝缘 • 绝缘漆 • 漆包线
24
绝缘纸
• 主要用途 :槽绝缘、相间绝缘、层间绝缘 • E级 (1)聚酯薄膜绝缘纸复合箔(6520) (2)聚酯薄膜玻璃漆布复合箔(6530) (3)聚酯薄膜青壳纸(2920) • B级 (1)聚酯薄膜玻璃漆布复合箔(6530) (2)聚酯薄膜聚酯纤维纸复合箔(DMD 、
(2)热拆法
如果拆除较困难,也可将线圈加热 180 200 ℃ ,先剔出槽楔,然后按上述方法拆 除。对于容量较大的电机,不用钢棍打出 槽内线圈,扁鉴可用厚废锯条或废钢锉磨 制,不能太薄。
37
三、铁心清理与修整
• 槽内残存绝缘物的清理 • 铁心冲片位移的修整 • 铁心槽口的修整
38
1.槽内的清除要求
36
逐槽剁掉上层线圈端部后,将此端部线圈 拉直,露出这端的下层线圈端部,然后用 比槽形稍小的钢棍将留在槽内的上层线圈 向连接线端打出,逐槽打出后,将非接线 端下层线圈端部与铁心之间垫人金属垫板, 再用扁鉴把下层线圈端部对齐槽口逐槽剁 掉,这时非连接线端的上下层线圈端部全 部拆除。再用小钢棍逐槽打出槽内下层线 圈,全部打出后,连接线端的所有线圈也 都拆除干净。然后打出槽楔,清理槽内绝 缘。
许采用焊接接头。对绕组的接头要求是:其位置 应在线圈端部斜边处,要求焊接光洁、良好,并 用绝缘带半叠包一层,既保证接触良好,又使绝 缘性能可靠。如接头位置在直线部分,可用绝缘 管套人,以保证绝缘良好。
• 3.导线的绝缘修补。 绕线中应仔细观察导线,如有绝缘损坏处,用
绝缘带半叠包一层,或涂刷相应的绝缘漆。但每 个线圈接头数不得超过一处,每相线圈不得超过 二处,每台线圈不得超过四处。其接头必须在端 部斜边处,且修补良好,以保证绝缘可靠。

第三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

第三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

第一节 绕组基本概念
2、隐极式接线
同相相邻极相组按“尾接头”、“头接尾”相连接的接 线。其特点是所有极相组中的电流方向相同。隐极连接法每 相线圈组不但各自形成磁极,而且相邻两组线圈组之间还形 成磁极。可见这种接法的极相组数为磁极数的一半,即每相 绕组的极相组数等于磁极对数 。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的排列
一、单层绕组
3、交叉式绕组
例题:三相异步电动机Y-132S-4型,定子绕组为单层交叉式,定 子槽数Z=36,极数2p=4,请绘出绕组展开图。 解:(1)计算极距,每极每相槽数:

q
Z 36 9槽 2p 4分极分相带,标出相带的电流方向; (3)根据相带和电流方向连接线圈组及相绕组. U相绕组展开图画法过程演示
一、单层绕组
三相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展开图:
由展开图可知: 定子绕组嵌线规律为嵌二空一,嵌一空2,吊3。 端部接线规律:两个大线圈之间头尾相接,两个大线圈与小线 圈之间为头接头、尾结尾。 交叉式绕组的特点:主要用于q为奇数的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定 子绕组中。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的排列
三、分数槽绕组
分数槽绕组就是指每极每相槽数q不是整数,而是分数的绕组。
三相8极30槽电动机分数槽绕组展开图画法
(1)计算数据

Z 30 3 3 2p 8 4
5 5 3 1 y 3 3 6 6 4 8
q Z 30 1 1 2 pm 8 3 4
据q值查表知,线槽分配规律为1,1,1,2;1,1,1, 1;……即每相绕组在每4个磁极中,每3个磁极下只占一个槽, 而在另一磁极下占2个槽。
三、分数槽绕组 (2)绘制绕组展开图
三相8极30槽电动机的U相绕组(V、W相相似)

一台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要求用交叉链式绕组画展开图

一台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要求用交叉链式绕组画展开图

例3、一台36槽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要求用交叉链式绕组画展开图。

1、求每极所占槽数=36/4=92、求每极每相所占槽数= 每极所占槽数/3相=9/3=33、根据上二式计算,用不同的线条分出各极、各相槽数。

该图表现为每极占9槽,每相占每极中的3槽。

同时可根据每相邻二相电流必定相反,按此标出电流方向,在第一磁极里1、2、3三槽为A相,电流向上。

4、5、6三槽为C相,电流向下。

7、8、9槽三槽为B相,电流向上。

以后各极各相均按此顺序排列,但电流方向在N极的均向上,而在S极的均向下。

如下图所示4、按交叉链式方式画出第一相绕组(对于单层绕组,基本上是一个线圈的一边在N极,另一边必定在S极。

),如下图所示根据上图我们知道1、2、3、10、11、12、19、20、21、28、29、30计12槽为A相在各极所占的槽数。

首先应在1、2、3槽里找出按交叉链式绕组排列且能右向画的第1个线圈,很显然这个线圈应是第2槽(若选第1槽,且也是右向画,用也是可用。

但绕组式样则变成了交叉式。

所谓的交叉,是指端部绕组的交叉。

),由第2槽向右边的第10槽画出第一个线圈,由第3槽向右边的第11槽画出第二个线圈,而由第12槽向第19槽画出第三个线圈。

要注意此时的第一、二线圈与第三个线圈的跨距是不一样的。

余类推。

很显然这些线圈,仍是一边在N极另一个就在S极。

5、连接方法按电流方向、向右方向、依线圈的排列顺序依次连接。

如下图所示6、第二相绕组的进线及其绕组画法计算每槽电角度=(极数X180度)/36=20度求120度后的第一槽120/20=6槽由于第一相进线是从第2槽进,2、3、4、5、6、7槽,每槽20度,计120度,120度后的第一槽则是第8槽。

就是说第二相绕组的进线应是由第8槽开始,并按第一相绕组相同的方法接线。

7、第三相绕组的进线及其画法第三相进线的推算与第二相计算法一样,只不过是以第二相进线头为准计算的。

即第8、9、10、11、12、13槽每槽为20度,合计和为120度,120度后的第一槽为第14槽。

36槽绕组嵌放展开图

36槽绕组嵌放展开图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交流绕组构成;电势;磁势。 交流电机分: 同步:主要作为发电机,也可作为电动机和补偿机 异步:主要作为电动机,有时也作发电机
区别:两类交流电机在励磁方式和运行特性有很大差别 相同点:电机定子中发生的电磁现象和机电能转换的原理 基本相同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一般地,如电机有p对极,则有p个重叠的槽电势星形。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3、 采用60º相带可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势
分相方法:将星形图圆周 分为六等份,每等份60º (称60º相带)。A、B、C 三相带中心线依此互差 120º ,X相带中心线与A相 带中心线互差180º ,将X 相带与A相带电动势反向 串联起来得A相电动势。 同理得到B、C相电动势。 各相电动势大于120º相带 A和X相带内的全部导体属于A相,B和Y 时的值。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二极交流电机,其线圈节距y≈τ ,故其端接线几乎跨过 半个定子内圆,其嵌线及端部整形困难,为减少嵌线难度, 可以将线圈制成大小不同、同心套置在一起的绕组,称为 同心式绕组,连接绕组仍应保持电动势相加的原则。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相带的全部导体为B相……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4.2 三相单层绕组 ※ 与绕组有关的几个概念
线圈(绕组元件):是构成绕组的基本单元。绕组就是线 圈按一定规律的排列和联结。
叠绕组线圈
波绕组线圈
结构上区别:线圈的两个出线是靠拢还是远离线圈的对称轴线

三相异步电动机嵌线规律

三相异步电动机嵌线规律

嵌线规律(一)三相单层绕组三相单层绕组常见型式有等宽度式、交叉式、同心式等,不同的型式有不同的嵌线规律,但基本的嵌线规律是相同的。

1.嵌线的基本规律规律一: 线圈嵌线后的分布为“一边倒”,呈多米诺骨牌推倒状; 规律二: 每次连续嵌线槽数q x ≤(每极相槽数); 规律三: 吊边数q y =(每极相槽数);规律四: “嵌槽-空槽”为一个操作周期,而每个操作周期所占槽数q t =(每极相槽数)。

2.单层等宽度式绕组以3相4极24槽60°相带绕组为例,经计算2=q ,即一组为两个线圈。

由规律 二得知,每次连续嵌线槽数2≤x ;由规律三反映出吊边数2=y ;从规律四获得每个 作周期2=t 。

(a) 1=x (b) 2=x 图1-5-4 3相4极24槽单层等宽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当1=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1槽,吊1边,空1槽;嵌1槽,吊1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1槽; 重复最后这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当2=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2槽,吊2边,空2槽;嵌2槽,收2边,空2槽;重复最后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通过图1-5-4所示,可直观地看出单层等宽度式绕组线圈,嵌线后的分布完全满足上述规律,当q x ≤、q y =、q t =时,归纳单层等宽度式绕组嵌线规律:嵌x 槽,吊x 边,空x 槽; 嵌x 槽,吊y 边,空q 槽; 嵌x 槽,收 边,空q 槽。

重复最后一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3.单层交叉式绕组以3相4极36槽60°相带绕组为例, 得知3=q ,依照嵌线规律,3≤x (规律二)、3=y (规律三)、3=t (规律四),其具体 嵌线规律为:嵌2槽,吊2边,空1槽; 嵌1槽,吊1边,空2槽; 嵌2槽,收2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2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嵌线顺序 见图1-5-5所示。

归纳任意q 值的交叉式绕组,当3≤x的整数时,其一般嵌线规律是: 图1-5-5 3相4极36槽单层交叉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嵌x 槽,吊x 边,空(x q -)槽; 嵌(x q -)槽,吊(x q -)边,空x 槽; 嵌x 槽,收x 边,空(x q -)槽;嵌(x q -)槽,收(x q -)边,空x 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收完所有边,嵌线结束。

由电机定子展开图解读嵌线工艺

由电机定子展开图解读嵌线工艺

由电机定子展开图解读嵌线工艺作者:白洁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介绍电机定子绕组嵌线的基本要求,从电机展开图中解读绕组嵌线规律,使电机修理人员快速掌握各类电机嵌线工艺。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otor stator windings embed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embedding law from motor stator windings extension figure, thus helps motor maintainer master all types of motor embedding wire technics quickly.关键词:定子绕组;展开图;嵌线规律Key words: stator windings;extension figure;embedding rule中图分类号:T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29-010引言电动机维修实训课程是高职电类和控制类专业必修实践环节,依据电机展开图重换电机绕组是电机维修实训中重要技能,也是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电机展开图理解不深,靠死记口决进行嵌线,无法全面掌握各类电机绕组重换工艺。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在电机维修教学中使学生依据电机展开图快速掌握嵌线规律,正确重换各类电机绕组的一些经验,供从事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

1嵌线规律观察故障电机或展开图,依据节距或手指划线找出一个完整线圈,在线圈跨距内找出沉边(下层边),将跨距内沉边(下层边)嵌入槽内,将沉边的另一有效边浮边(上层边)吊边,就可以依此嵌入完整线圈了,直到吊边嵌入,嵌线完毕。

基本术语解释如下:1.1 沉边与浮边单层绕组在槽内没有层次之分,但先嵌入的有效边端部被后嵌入的有效边端部所叠压,故先嵌入的有效边称为沉边,而后嵌入的边浮在表面,称为浮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交流绕组构成;电势;磁势。 交流电机分: 同步:主要作为发电机,也可作为电动机和补偿机 异步:主要作为电动机,有时也作发电机
区别:两类交流电机在励磁方式和运行特性有很大差别 相同点:电机定子中发生的电磁现象和机电能转换的原理 基本相同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与线圈相关的概念: 有效边;端部;
线圈节距:一个线圈两个有效边之间所跨的槽数,用 y表示。
y=4 (1-5)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极距:相邻极所距距离;沿定子铁心内圆每个磁极所占的 范围(槽数)
用槽数表示:=Z/2p
用长度表示:=D/2p
例:Z=36,2p=4 例:Z=36,2p=2
相带的宽度恰好对应每极每相槽数q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极相组——将一个磁极下属于同一相(即一个相带) 的q个线圈,按照一定方式串联成一组,称为极相组 (又称为线圈组)。 线圈组数 = 线圈个数/ q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例:Z=24,2p=4
=Z/2p Z q 2 pm
0 0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例:Z=36,2p=4, 绘制槽电势星形图。
解: 槽距角α =360º/Z=10º 槽距电角α
1
14(32) 13(31)
12(30)
15(33)C相 16(34) 17(35) 18(36) 1(19) 2(20) 3(21) 4(22)A相
=p×360º/Z=20º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电动势的频率 f=pn/60
当转子为一对极时,转子旋转一周,绕组中的感应电 动势正好交变一次(一周期); 设转子每分钟转数为n(r/min),则转子每秒旋转 n/60(转/秒) f=n/60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当电机有p对极时,转子旋转一周时,感应电动势交 变p次(即p个周期); 转子每秒钟旋转n/60(转/秒) ,感应电动势每秒交变 pn/60次,即电动势的频率为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p 3600 1 Z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单层绕组和双层绕组: 单层绕组一个槽中只放一个元件边 双层绕组一个槽中放两个元件边。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例:已知一交流电机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 数a=1,绘制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1. 绘制槽电动势星形图 2. 分相,构成线圈。
=36/4=9 =36/2=18
y=τ 时,线圈称为整距线圈; y<τ 时,线圈称为短距线圈; y>τ 时,线圈称为长距线圈;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每极每相槽数:
每个极下每相占有的槽数。 已知总槽数Z、极对数p和相数m,则
Z q 2 pm
例:Z=36,2p=4
说明 1. 单层绕组虽然因线圈形状或端接连接方式不同,而 分成许多不同形式,本质上各类型单层绕组均为整 距绕组,即短距系数Kp=1(Kp意义将在后续章节中介 绍)。因为虽然线圈实际跨距可能大于或小于极距, 但相电动势大小仍为各相带全部有效边导体电动势 之矢量和,并不减小。 2. 与双层绕组比较,单层绕组线圈数少(节省线圈制造 工时),槽内不需层间绝缘,因而槽面积利用率高。 但其磁动势、电动势波形较差,目前只用在10kw以 下的小型异步电机中。
电枢上各槽内导体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分别用相量表 示,这些相量构成一个辐射星形图,称槽电势星形图。
槽距角:一个槽所占的机械角度称为槽距角,用α 表示 槽距电角:一个槽所占的电角度称为槽距电角,用α 1表示
3600 3600 10 Z 36
p 360 p 360 1 pa 20 Z 36
4.1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电气要求: 1. 绕组产生的电动势(磁动势) 接近正弦波---谐波分量少。 例:Z=36,2p=4
2. 三相绕组的基波电动势对称
3. 一定导体数下,产生尽可能大 的基波电动势
4. 绕阻铜耗小,用铜量少。
5. 绝缘可靠,机械强度高,散热 条件要好,制造方便。
槽内放置绕组
Z 36 q 3 2 pm 2 2 3
p 3600 2 3600 1 20 Z 36
600相带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3. 确定并联支路数 单层绕组:每相最大并联支路数等于极对数 amax=p 4. 画出三相绕组展开图 (a=1)
头尾相连
f=pn/60
磁极切割导体角速度
2f 2pn1 / 60
※ 我国国标工业交流电动势的频率为50Hz,因此电机 的极数和转速成反比关系。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2、用槽电动势星形图分相以保证三相感应电动势对称
电角度:
2p=2 一周360º(2π )----机械角度——空间角度 一对极一周360º----电角度 ——空间角度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二、设计原则1、正弦分布磁场在导Fra bibliotek中产生正弦波电动势
2、用槽电势星形图分布保证三相绕组的感应电动势 对称
3、采用60º相带可获得尽可能大的基波电动势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1、正弦分布磁场在导体中产生正弦波电动势
B( ) Bm cos
相带的全部导体为B相……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4.2 三相单层绕组 ※ 与绕组有关的几个概念
线圈(绕组元件):是构成绕组的基本单元。绕组就是线 圈按一定规律的排列和联结。
叠绕组线圈
波绕组线圈
结构上区别:线圈的两个出线是靠拢还是远离线圈的对称轴线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一般地,如电机有p对极,则有p个重叠的槽电势星形。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3、 采用60º相带可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势
分相方法:将星形图圆周 分为六等份,每等份60º (称60º相带)。A、B、C 三相带中心线依此互差 120º ,X相带中心线与A相 带中心线互差180º ,将X 相带与A相带电动势反向 串联起来得A相电动势。 同理得到B、C相电动势。 各相电动势大于120º相带 A和X相带内的全部导体属于A相,B和Y 时的值。
转子铁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其几何角度为360º。 从电磁角度看,一对N,S极构成一个磁场周期,即1对极为360º
电角度。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2p=4 机械角度=360º 电角度=p×360º=720º 两对N,S极构成2个感应电势周期 电角度=p×机械角度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二极交流电机,其线圈节距y≈τ ,故其端接线几乎跨过 半个定子内圆,其嵌线及端部整形困难,为减少嵌线难度, 可以将线圈制成大小不同、同心套置在一起的绕组,称为 同心式绕组,连接绕组仍应保持电动势相加的原则。
《电机学》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ec B( )lv Bmlv cos
t 0 某根导体对准磁极轴线
0
2pn1 / 60
f=pn/60见下页
t
ec B( )lv Bmlv cos
保证励磁磁动势在气隙中产生的磁场在空间按正弦规律分 布,则它在交流绕组中感应的电动势就随时间按正弦规律 变化
将星形图圆周分为三等份, 11(29) 每等份120º(称120º相带), 将每个相带内的所有导体电 B相10(28) 动势相量正向串联起来(蓝 9(27) 色为A相;黑色为B相,红色 8(26) 为C相),得到相电动势。 7(25)
6(24) 5(23)
相带:是指一相绕组在一个磁极下连续所占的电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