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质概况 三

合集下载

吉林省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

吉林省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

吉林省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吉林省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自然环境多样、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

本文将对吉林省的区域地理进行简要总结,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吉林省位于东经122°20′-131°10′,北纬40°40′-46°40′之间,东抵朝鲜半岛,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接辽宁省,东北界与黑龙江省相连。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东北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枢纽。

二、地形地势吉林省地势南高北低,中部由长白山山地和松花江平原构成。

南部为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的山脉,拥有众多的火山、湖泊和世界级瀑布。

北部为松花江平原,辽阔而肥沃,适宜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三、气候特点吉林省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而温暖。

全省年均气温在0℃左右,但由于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气候差异较大。

南部山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而北部平原夏季炎热、冬季严寒。

四、自然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以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最为突出。

矿产资源方面,吉林省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基地。

水资源方面,吉林省拥有诸多湖泊和河流,水量充沛,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经济发展吉林省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较为发达。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春市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汽车生产企业。

另外,农业也是吉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

综上所述,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一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

吉林省的美丽风景和多元文化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希望本文对吉林省区域地理的了解有所帮助。

吉林地理知识

吉林地理知识

吉林地理知识吉林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东经122°27′-131°19′,北纬40°40′-46°18′之间。

吉林省东临朝鲜,与俄罗斯接壤,是中国重要的边境省份之一。

吉林的地形地貌多样,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吉林省位于长白山脉和松辽平原之间,境内有长白山、张广才岭、长白金矿等山脉和丘陵。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最高的山脉,也是中国五岳之一。

长白山地势陡峭,山川纵横,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区之一。

吉林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而严寒。

全省年均气温为0℃左右,最冷的地方可以达到零下40℃以上。

吉林的降水量较多,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全年降水量约为600-800毫米。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吉林省适宜农业发展,尤其是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湖泊,森林覆盖率超过40%,是中国重要的林业省份之一。

吉林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铁矿石等。

其中,吉林市以宝石和珍珠岩资源闻名于世。

此外,吉林省还有大量的水力资源,适宜发展水电产业。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等,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吉林省的畜牧业也发达,主要养殖牛、猪、羊等。

此外,吉林省还以种植特色农产品著称,如长白山的人参、吉林市的葡萄等。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出口到国外。

吉林省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了长白山风景区,吉林省还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吉林市的雾凇岛、长春市的南湖公园等。

吉林省的冰雪旅游也很有特色,每年冬天都会举办一系列冰雪嘉年华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吉林是一个具有丰富地理资源的省份。

它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吉林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吉林通用知识

吉林通用知识

吉林通用知识吉林概况吉林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辽宁省、黑龙江省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朝鲜族自治州之间。

吉林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辖辽源市、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通化市、白城市、辽源市、白山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9个地级行政单位。

吉林省是中国唯一以市名命名的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地理环境吉林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位于东经121°38’17”至131°19’37”,北纬40°26’18”至46°41’19”之间。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大致可分为长白山、松花江平原和吉林桦甸低山丘陵三个地貌单元。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吉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世界自然遗产长白山、松花江等。

吉林省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金属矿等。

吉林的人文历史吉林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历史上,吉林地区曾属于东北虎的活动区域,因此被誉为“东北虎之乡”。

吉林地区还是中国辽西国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形成了许多文化遗产,如伪满洲国时期的建筑、东北抗日联军的遗址等。

吉林省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有朝鲜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是吉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在吉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朝鲜族的语言属于朝鲜-满洲语系,与朝鲜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朝鲜族人民喜欢歌舞和民间艺术,他们的舞蹈形式多样且充满活力。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酒余、答礼、端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吉林地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省成为他们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抵抗。

在吉林地区,东北抗日联军建立了许多根据地,如延吉根据地、敦化根据地等。

这些根据地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和人民支持,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吉林省成矿地质背景概述

吉林省成矿地质背景概述

g e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s t a g e , d i v i d e d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u n i t s n i J i l i n P r o v i n c e , r e c o mme n d t h e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s c h e me o f t h e me t a l l o g e n i c z o n e s, s u mm a i r z e d r e g i o n a l m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r e g u l a r i t y o f J i l i n P r o v i n c e
Ke y wo r d s : r e g i o n a l o r e — f o m i r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ni u t s ;m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r e g u l a r i t i e s ; J i l i n
I n f o r ma t i o n C e n t e r o fG e o l o g y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fJ o i l i n P r o v i n c e ,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6 1 , J i l i n , C h i n a
P r o v i n c e
1 成矿地质 背景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吉林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吉林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吉林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下面将从地理的多个角度对吉林省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地理位置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

它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相邻,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吉林省是一个狭长的地形,东西长约65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吉林省的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

长白山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

长白山因其主峰白头峰而被称为“白山”。

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界山,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

吉林省的平原主要包括松辽平原和吉黑平原,这些平原为吉林省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气候特征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漫长寒冷。

吉林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运动,如滑雪、滑冰等。

同时,吉林省的气候也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如长白山的自然风光、吉林雾凇等。

四、水文特征吉林省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

松花江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吉林市、长春市等城市,为这些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图们江和鸭绿江则是中朝两国界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自然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铁、铜、金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森林、水利等资源。

其中,煤炭和石油是最为重要的能源矿产,铁矿和金矿也是吉林省的重要矿产资源。

吉林省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全国的重点林区之一。

同时,吉林省的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众多大型水利工程,如新立城水库等。

六、生物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

在野生动物方面,吉林省有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物资源。

在植物方面,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包括红松、落叶松等珍贵树种。

吉林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吉林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吉林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北临黑龙江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接辽宁省,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相望。

东西最长约750km,南北最宽约600 km,面积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

辖8个地级市,1自治州。

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民族,共万人。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腹地,南北跨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和华北地台两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东濒环太平洋成矿带,地层发育齐全、成矿条件好。

松辽盆地为国家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东部长白山山区位于辽东——吉南成矿带核心区,是全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全省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部分支柱性矿产(如铁矿)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

一、吉林省矿产资源基本情况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已发现矿产237种(包括亚矿种),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226种(包括亚矿种)。

吉林省共发现矿产158种(包括亚矿种),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115种。

在查明资源储量的115种矿产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的有11种,为油页岩、硅灰石、冰洲石、硅藻土、陶粒页岩、饰面用玄武岩、饰面用辉长岩、建筑用安山岩、浮石、火山渣、矿泉水,居全国2~5位的有钼、伴生硫、隐晶质石墨等27种,居全国6~10位的有镍、金、硼、沸石、晶质石墨等32种。

吉林省的非金属和水气矿产优势矿种较多,无论是资源储量还是质量都享誉中外,主要有硅灰石、硅藻土、沸石、膨润土、火山渣、矿泉水等。

目前,吉林省查明资源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除铬矿外均已利用,其中钼、锑、硼、隐晶质石墨、火山渣等矿产利用情况较好,利用率达80%以上;油页岩、钴、磷、沸石、矿泉水等矿产利用情况较差,利用率不足30%;煤炭及铁矿利用率分别为%和%。

吉林省主要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及利用情况详见附表二。

二、吉林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及占用情况1、能源矿产吉林省查明资源储量的能源矿产煤、油页岩在全省分布较广,煤在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多,油页岩绝大部分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吉林高三地理知识点

吉林高三地理知识点

吉林高三地理知识点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吉林省地理知识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介绍吉林高三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8′。

东、南邻朝鲜、辽宁省,西连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濒通化市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俄罗斯接壤。

二、地形地貌吉林省地形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

东部是长白山脉,主峰长白山海拔2691米,为东北地区最高峰。

西部则是大兴安岭,北部有松花江和黑龙江。

吉林省还分布着一些盆地和河谷,例如琵岩盆地和吉林盆地。

三、气候特点吉林省气候寒冷,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C左右,年降水量较少。

四、水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以河流和湖泊为主。

其中,松花江是吉林省最长的河流,全长1724公里,流经吉林省北部。

此外,锦江和图们江也是吉林省的重要河流。

吉林省还拥有许多湖泊,如长白山下的长白山天池、吉林市的五爱湖等。

五、自然资源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金属矿产、水能资源等。

吉林省地下煤炭储量巨大,是中国煤炭主要产区之一。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较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铁矿石、铜、锌等。

六、生态环境吉林省生态环境较为良好,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

吉林省还拥有吉林世界地质公园、亚洲最大的冷杉自然保护区等。

总结:吉林高三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气候寒冷,水资源丰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生态环境保护到位,吉林省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地质行业的领跑者——记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党委书记、所长赵明

地质行业的领跑者——记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党委书记、所长赵明

地质行业的领跑者——记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党委书记、所长赵明作者:田家山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4期本刊记者田家山春节前,记者慕名来到了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

走进这个不算大的四方小院,看到规划整齐、一尘不染的干净院所,便知晓了这里的当家人肯定是位思路敏捷、干脆利落的管理者。

见了面,果然如此,赵明热情奔放的性格很快感染了我们。

说明来意,他便侃侃而谈,把我们的思绪带入勘探领域的新奇当中。

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坐落在四平市经济开发区,现有职工778 人,单位始建于1970 年。

多年的计划经济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曾经让这个为国家寻找资源的单位由盛而衰,一度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2007 年,赵明担任了党委书记、所长,到了2011 年,也就是他任所长的第4 年,收益就达到321.44 万元,在册职工人均年收入从2007 年的2.8 万元增长到2011 年的5.25 万元,单位效益实现翻番,职工收入成倍增长。

2011 年三所经济效益在全局名列前茅,综合指标在吉林省地矿局排名第一。

第三地质调查所连续3 次获省地矿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012 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

临危受命决不能辜负职工希望1981 年,赵明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工作后他深感知识程度和社会实践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于是他又先后两次进行深造,获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学位和吉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30 多年的地质生涯,蕴藏着赵明对地质梦的追求,凭借一腔热血和辛勤努力,他从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分队长到金矿选场厂长,不到40 岁就走上了总工程师的岗位,把汗水洒遍了吉林大地和全国各地,走遍了祖国的青山绿野、大河山川。

多年的探索,使他成为四平地区及辽源、白城一带矿产资源的一部“活字典”,对于这些地区的地质情况,他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赵明担任所长7 年来,依靠强烈的理想信念,三所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的业绩。

2007 年,三所承担了国家地质调查项目3 项、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2项、中央财政补贴项目1 项、省基金和省局项目十多项,以及商业性社会勘查项目几十项的硬任务。

吉林省土壤概况

吉林省土壤概况

吉林省土壤概况吉林省土壤概况来源:吉林省土壤肥料信息网发布时间:2017-04-17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简介吉林省幅员辽阔,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为18.65万平方公里,境内土壤类型包括19个土类,44个亚类、99个土属、263个土种。

其中,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41.4%,其次是黑钙土,占13.34%,白浆土占10.5%,草甸土占9.64%,黑土占5.9%,风沙土、新积土和盐碱土分别占5.63%、4.83%、2.83%,以上8个土类的面积总和占全省土壤资源总面积的93.79%,其余11个土类面积仅占6.21%。

我省耕地土壤以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黑土、暗棕壤、风沙土、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

——暗棕壤:东部山区、半山区的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具有棕色层的酸性淋溶土壤,主要分布在白山市、通化市、延边州、吉林市和辽源市。

特性:土壤腐殖质层厚度20cm左右,无或仅有不明显的浅色亚表层;淀积层多呈黄棕色;地表以下50~100cm深度内无锈斑特征。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11(A1)]—淀积层(B)—母质层(C)。

面积:全省暗棕壤总面积115,804,362亩,占全省土壤面积41.4%,其中耕地面积8,568,554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8%。

——黑钙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和碳酸盐的淋溶积聚过程。

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和长春市。

特性:有较深厚的暗腐殖质层;表层碳酸盐已被淋洗;土壤含盐量<0.1%,碱化度<5%,呈弱碱性反应;地表50cm深度内无基岩层。

剖面构型:腐殖质层(A)—淀积层(B k)—母质层(C)。

全省黑钙土总面积37,332,429亩,占全省土壤面积13.34%,其中耕地面积21,669,809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99%。

——白浆土:具有薄的黑土层和一个瘠薄的白浆层,且酸性强,母质粘重,水分物理性质不良。

主要分布在白山市、吉林市、延边州和通化市,辽源、长春、四平也有少量分布。

吉林省

吉林省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4% 。森林覆盖率为 38.8%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11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 六位。林业资源丰富,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臭松、樟 子松、油松、赤松、水曲柳、柞树、椴树、榆树、白桦、 色树、枫桦、山杨、胡桃楸等树种。吉林有72种矿产。油 母页岩探明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列全国第一;石油居全 国第八;镍居全国第三;钼储量占全国20%,居第二;金 居全国第四位;冰洲石储量占全国的32%,列全国第二位; 镓储量占全国的22%,居第二位;铼储量居全国第三;伴 生硫储量居全国第二;石墨居全国第四。吉林省主要粮食 作物有玉米、水稻 、大豆、高粱、谷子、小麦、薯类; 主要经济作物有向日葵 、甜菜、烟草;主要特产有人参 和其他中草药。1984年,木材产量为633.4万立方米 。野 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有1100多种;野生植物 2700余种。特产有关东三宝——人参 、貂皮 、鹿茸角。 吉林省有各种鱼类105种 ,珍贵鱼类有七鳃鳗、大麻哈鱼、 孟苏大麻哈鱼、石川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茴鱼、池 沼公鱼、狗鱼、滩头急和江鳕等。
【旅游名胜】 吉林省具有丰富、优越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 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雄山托天池,林海藏珍奇”, 长白山 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1983年,邓小平同志登上长白山, 发出了“不登长白山,终身遗憾!”的赞叹。 冰清玉洁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的诗情 吉林雾凇 画意,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 四大自然奇观。1991年,江泽民主席视察吉林时,吟诗盛 赞:“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中部的长春净月潭 长春净月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绿荫如盖,潭水 长春净月潭 清澈,森林浩瀚,其规模堪称亚洲人工林之最。 西部的通榆向海 向海自然保护区,在中国七大湿地中面积最 向海 大、生物物种最丰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 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并载入世界著名湿地名录。 乾安泥林千姿百态,趣味横生,人称“狼牙坝”,又因恐怖多 怪,被称作“魔鬼之谷”。

论吉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论吉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论吉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通过对吉林金矿床矿体特征,岩石原生晕的金含量分析,提出找矿标志, 指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矿床成因分析找矿方向;吉林省金矿床处于华北地台北缘,是产于太古高级变质岩系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区内矿种以金为主, 已查明有多种矿产分布。

矿区内出露地层以太古界表壳岩为主, 它分布于矿区中部。

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等是金的主要赋存层位,中元古界老岭群青白口系、震旦系地层在矿区边部零星分布。

区内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类,呈小岩株。

岩脉在区内零星分布。

岩性为中细粒钾长花岗岩、粗粒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田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珍珠门组呈侵入接触关系。

脉岩。

1矿区地层构造特征本区经受了吕梁旋回多期变形作用及燕山期构造作用的改造,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背斜由北西侧被大面积的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南东侧为老虎山岩体侵入,后期构造的强烈破坏,导致支离破碎,出露不完整,背斜轴部及两翼次一级褶皱十分发育。

钻孔中提取的岩心珍珠门组与花山组多次重复出现。

断裂构造主要有层间断裂,发育于珍珠门组大理岩与花山组片岩接触面,近褶皱的转折部位,地层产状变化部位。

北东向脆性剪切断裂带,断裂断带由闪长岩脉、霏细岩脉等脉岩充填,规模大小不一,走向一般与背斜轴平行展布。

北西向断裂是本区的最后一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2矿床特征2.1分布特征。

矿区内已发现的金矿体均赋存于太古界表壳岩地层中, 呈脉状、透镜状等形态产出。

矿体形态连续性好, 厚度变化较大。

膨缩与分枝现象明显。

金品位不均匀, 矿体产状走向70b-90b, 南东倾, 倾角30b-70b之间, 明显受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

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型, 次为含硫化物蚀变岩型。

围岩为混合花岗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 其中后者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

2.2矿石物质成份。

片岩型、闪长岩型矿石的金属矿物组合基本相同,但含量各异,片岩型矿物属富硫化物矿石,闪长岩型矿体属贫硫化物矿石,脉石矿物差异较大,含金矿物也有明显差异。

吉林省地热

吉林省地热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吉林省地热(温泉)分布规律1. 吉林省地形地貌特征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

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

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

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

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

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

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

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2. 吉林省区域构造概况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构造域(中亚-蒙古地槽区的夭山-兴安地槽区)和中朝准地台构造单元上,即南、北横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构造的某些特征在中国东北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南部从太古宙到中元古代处于地槽阶段,从晚元古代开始转化为准地台阶段;吉林北部从寒武纪开始发展成为地槽,到早二叠世末逐渐隆起上升为陆,经过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过渡阶段,于早二叠世末发生褶皱造山运动,自晚三叠世开始,与南部准地台区一同进入滨太平洋大陆活化阶段。

吉林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

吉林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

吉林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一、吉林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吉林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地理坐标为41°49′N至46°18′N,121°38′E至131°19′E。

吉林的面积约为18.7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九大的省级行政区。

吉林省下辖二十一个地级行政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

吉林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

吉林市是吉林的省会城市,也是该省最大的城市。

二、吉林的自然地理特点1. 地形地貌吉林地处于满洲里—海参崴陆地运输通道的东南段,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主要地貌类型有东南部的浑南平原、西北部的长白山、西南部的松花江平原等。

其中长白山是吉林的最高峰,海拔2744米,是中国八大名山之一。

2. 气候特点吉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长且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全年降水较多,以夏季为主,年均降水量在500至1000毫米之间。

吉林的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四季分明,降雨集中在夏季。

三、吉林的自然资源1. 植被资源吉林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

常见的树种有松树、落叶松、白桦等。

吉林还是草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适宜畜牧业发展。

2. 矿产资源吉林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有锂、金、银、铜等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吉林省的宝石资源种类繁多,如琥珀、紫水晶等。

四、吉林的人文地理特点1. 民族文化吉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居民有汉族、朝鲜族等。

朝鲜族是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如朝鲜族的舞蹈、音乐等。

2. 历史名人吉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历史名人出自吉林,如清朝的抗俄名将常锡侠、旅美圆舞曲女王韦唯等。

五、吉林的经济发展1. 工业发展吉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和产业基础。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

2. 农业发展吉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粮食种植面积广阔。

吉林还以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而闻名。

六、吉林的旅游资源吉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长白山、吉林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镜泊湖、东北虎园等著名景点。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工程地质情况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工程地质情况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工程地质情况1.1 区域地质概况1.1.1 地质构造镇赉县区域地貌上属松辽平原区的西部冲积平原。

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西部斜坡带及中央坳陷带的西缘,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中断陷。

本区新构造运动史上以大面积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由于四周山区上升幅度大于该盆地上升幅度,后者表现为相对的下降,燕山运动使之大幅度下降,沉积了巨厚的粘土岩和碎屑岩沉积物后,受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使前第三系地层普遍发生了北北东向褶皱与断裂。

断裂的规模较小,属非全新活动断裂,而且距电厂厂址大于10km,区域构造属于稳定状态。

燕山运动期使本区振荡上升,沉积了白土山组、大清沟组、顾乡屯组。

全新世初地壳间歇上升,河流下切,后期处于小幅度的缓慢下降和相对稳定状态,上部由全新统(Q4)冲积物和风积物形成的砂土或粉土组成,下部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3)的黄褐色~褐黄色粉土、粉质粘土或砂性土混粘性土等组成。

该层厚度大,其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

1.1.2 新构造与地震区内新构造运动的形式,既有垂直升降运动,也有水平挤压运动,前者占绝对优势,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主要表现为隆起和拗陷,这两者不但同时存在,而且经常交替进行,西部平原区相对下降形成大面积大型拗陷区。

历史上该区域曾发生过小于6级的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及《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图》,拟选厂址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综上所述,有历史记录以来,该区域无大的地震发生。

厂址及附近10km范围内无活动断裂通过。

拟建光伏太阳能场的区域构造稳定,适宜建设。

1.2 场址区工程地质条件1.2.1 地形地貌场区属松辽平原的西部冲积平原区。

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为132.98m~134.78m,局部有低矮的风成沙丘及洼地存在。

1.2.2 地层岩性根据野外钻探场地岩土地层自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①层,耕表土,黄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植物根系。

吉林矿产资源情况吉林矿产资源概况吉林地处

吉林矿产资源情况吉林矿产资源概况吉林地处

附件18:吉林省矿产资源情况一、吉林省矿产资源概况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纵跨古亚洲和滨太平洋成矿域,成矿条件好。

松辽盆地为国家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辽东——吉南成矿带,是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之一。

吉林省已发现158种矿产,占全国237种矿产的66.6%;有查明储量的矿产115种,占全国226种的50.8%。

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煤主要分布在延边、白山、长春、吉林、通化等山前地带和山间盆地之中;金属、非金属矿产、地热和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区,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敦化、八道江、江源、桦甸等地,金矿主要分布在桦甸、敦化等地,硅藻土主要分布在长白、临江等地,硅灰石分布在梨树和磐石等地。

吉林省优势矿产为油页岩、镍矿、金矿、硅灰石、硅藻土、火山渣、陶粒页岩、矿泉水等。

截止到2013年底,吉林省现有矿山1791个,年产矿石量12145万吨,工业总产值201.24亿元。

其中,能源矿山199个,金属矿山223个,非金属矿山1316个,矿泉水等企业53个。

吉林省矿产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通化、白山、延边、吉林),拥有矿山1166个,年产矿石量7390万吨,工业总产值171.20亿元。

二、吉林省东部矿产资源利用情况吉林省东部(白山、通化、延边、吉林)矿产资源品种较为齐全,总量也比较丰富。

已发现矿种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有大型铁矿床3处、大型金矿3处,浮石、耐酸安山岩、冰洲石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镍、钼、矿泉水、煤炭、橄榄宝石、红柱石、泥炭、金、铁、硅藻土、沸石等在全省矿产资源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省东部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达33种,矿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已开发利用的能源矿产有煤炭、油页岩、地热;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钼矿等;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大理岩、硅灰石、硅藻土等;水气矿产有矿泉水。

矿山矿区采矿回采率:煤矿矿山为60%-95%,贵金属矿山为85%-95%,其它固体矿产资源矿山一般为80%以上,选矿回收率一般在60%-90%。

吉林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

吉林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

吉林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三省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省份。

作为地理科学的一门学科,地理涉及各种自然、社会和文化现象与过程,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问题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吉林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

1. 地理位置与区划: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与俄罗斯接壤,北与黑龙江省相连,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南与辽宁省相连。

吉林省下辖9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 自然地理特征:吉林省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分为长白山地、吉林丘陵、松辽平原和东北丘陵四个地理区域。

长白山地位于省东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山脉系统之一,以雄伟的长白山为主体,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吉林丘陵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松辽平原位于中部,是吉林省主要农业生产区。

东北丘陵位于西北部,这里气候寒冷,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3. 气候特征:由于吉林省跨越东北亚大陆和北太平洋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影响,气候呈现多样性。

西部和北部气候寒冷,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较少;中部和东南部气候温和,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

吉林省也是中国东北地区长冬寒冷的代表,冬季气温常常达到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

4. 经济与资源: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石油和化工生产基地。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等。

此外,吉林省还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5. 人文与文化: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其中朝鲜族是吉林省的特色民族之一。

吉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民俗和传统艺术表演。

吉林省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如长春南湖、长白山天池、吉林长影世纪城等。

通过学习吉林高三地理基础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吉林省的地理特征、气候、经济、资源以及人文和文化。

吉林省春谊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吉林省春谊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吉林省春谊煤矿生产地质报告一、概述二、矿区地质情况矿区地处松原-长春坳陷带,属于新生界高频断陷盆地。

以古近系长春组煤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主要煤种包括无烟煤、烟煤及贫煤。

煤层厚度普遍在1.5-5米之间,煤层倾角为8°-15°。

煤层的品位较高,热值在5500-7000大卡/千克之间,属于优质煤。

三、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地质构造呈现断块状分布,主要构造包括春谊断裂和靖宇断裂。

煤田内部则受到垂直富液断层和斜坡岩体控制,地面断裂较少,主要形成倾斜的煤田地面。

地下构造复杂,多发育有层间断层和斜坡断层,需要在开采过程中加强地质调查和施工管理。

四、煤层地质条件根据实地调查,春谊煤矿煤层厚度普遍较薄,熔融岩体较多,煤层岩性以片岩和泥岩为主。

煤体表面较为平整,有少量鳞状构造,整体煤层质量较好。

瓦斯含量较低,地质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风险较小。

五、地质勘探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煤炭资源和矿藏储量信息,春谊煤矿进行了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

通过钻探、地下水勘探和地质雷达等手段,对矿区进行了地质分析和地质图绘制。

结果显示,矿区煤层挤压和变形较小,煤层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开采的进行。

六、安全措施为了确保矿工的安全,春谊煤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建立了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配备了专业的瓦斯检测仪器,进行日常瓦斯监测,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畅通。

同时,加强了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七、环境保护春谊煤矿重视环境保护,在开采过程中注重对矿区周边环境的保护。

矿井排放的废气和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矿井周边的植被保护得到加强,土壤水质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矿区还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推动矿山生态化转型。

八、结论根据对春谊煤矿的生产地质条件调查和分析,矿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具备较好的开采条件。

地质构造复杂,需要加强地质调查和管理,确保矿井的安全运营。

矿山还需要继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推动矿山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高考地理知识点

吉林省高考地理知识点

吉林省高考地理知识点吉林省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涉及到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以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等方面。

一、地理位置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经120°54′-131°19′,北纬40°51′-46°18′之间。

东邻朝鲜,与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相邻。

吉林省总面积18.7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96%。

在中国地理位置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地形地貌吉林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主要有长白山、小兴安岭、松花江平原和辽西平原等地貌类型。

其中,长白山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岛式山系,素有“东方雪城”之称。

长白山除了拥有如诗如画的雪景和温泉资源,还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和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气候特点吉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温度在1-6摄氏度之间,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吉林省冬季气温低,常有严寒的天气,因此吉林省被誉为“中国冷极”。

夏季气温虽然较高,但夜间温差较大,凉爽宜人。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吉林省适宜发展农业和农畜产品生产。

四、水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其中,松花江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松花江是吉林省的母亲河,为整个东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吉林省还有众多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西里尔湖等,这些湖泊不仅美丽,还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五、农业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吉林省拥有肥沃的黑土地,适宜种植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

尤其是大豆产量在全国居首位,被誉为“中国大豆之乡”。

吉林省还是重要的畜牧业产地,养殖业发达。

其中,畜牧业以猪肉和牛奶为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重要比例。

六、工业发展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发展非常突出。

其中,吉林省的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工业非常发达。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吉林省有长春汽车工业开发区,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地质概况三吉林省地质概况【2008-09-23 来源:地调局】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北邻黑龙江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南连辽宁省,东和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地理坐标为: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

国土总面积18.74×104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地质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系统,是与人类活动有紧密联系的岩石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地形地貌(一)地形吉林省地形变化总体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北东-南西向纵贯全省的大黑山山脉为界,分为东部长白山地和西部松辽平原两大区域,分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0%和40%。

省内最高点(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m,为东北地区最高峰。

低平原区海拔多在120m以上。

省内最低点位于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图们江下游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海拔仅为5.0m。

(二)地貌吉林省按地貌形态可划分山地和平原两大单元。

其中山地分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东坡丘陵,平原分为高平原、低平原和大兴安岭山前倾斜平原。

1、东部长白山地包括位于长白、抚松、安图、敦化、靖宇、辉南等县(市)境内的侵蚀火山地貌;位于通化和白山地区南部、延边地区东部和吉林地区的侵蚀构造地貌;位于辽源地区和四平、长春东南部的构造剥蚀地貌。

面积为114384.4km2,海拔高程一般500—900m,最高为长白山主峰白去峰,海拔高程达2691m。

在其中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如珲春盆地、延吉盆地、松江盆地等,海拔高程一般在200—500m。

2、大兴安岭东坡丘陵位于洮南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坡地带,分布面积为1963.13 km2,山顶海拔高程300——500m。

丘顶浑圆,沟谷宽而浅。

2、中部高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四平、长春地区,由台地和河谷两类地貌单元组成。

台地主要在杨大城子——伏龙泉——王府一带呈南北方向、榆树——三岔河呈北西方向和公主岭、农安等县(市)分布。

河谷平原主要顺松花江、拉林河、饮马河、伊通河、东辽河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

面积为28626.53km2。

海拔高程一般150—290m。

3、西部低平原区分布在松原、白城地区及双辽境内。

主要分为松辽河间过渡带风砂覆盖的平原、辽河风砂覆盖的倾斜平原、松嫩盐渍化发育的低平原和松嫩湖沼漫布的低平原。

面积为39289.29 km2。

海拔高程一般120—200m。

4、大兴安岭山前倾斜平原区分布于白城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地形由西向东倾斜降低,由砂砾类土台地和冲积扇组成,面积3108.27 km2。

台地海拔高程160—240m,冲积扇海拔高程140—200m。

二、气象水文(一)气象吉林省属于温带的大陆性气候,冬季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温热多雨,春季风大干燥,天气多变,秋季凉爽短暂。

全年日照数2000~2300小时,日照率为50%~70%。

结冻期长达6个月,冻结深度1.7~2.0m。

全省年平均气温-2~6℃之间,东部山区0℃,西部平原区5~6℃。

全省1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8~-20℃左右,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0~24℃,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

无霜期125~160天,其中山区不足100天,平原区140天。

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以东南部山区降水量最为丰沛。

并且降水量具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式的分布规律。

东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700~800mm,其中通化的集安地区可达900~1000mm(受渤海影响),中部高平原为500~700mm,西北部低平原为400~500mm,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特点。

全省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增趋势,年平均蒸发量由1000mm增至2000mm以上。

东南部山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000~1400mm。

(二)水文吉林省境内河流长度超过30km以上的有221条,分属于第二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等五大水系。

其中第二松花江水系以涵盖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河流长而在众多水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松花江正源为二道白河,源头为白头山天池,境内全长920km,境内流域面积约13.22万km2,是本省地表水资源最大的一条河流。

河流以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分界线的大黑山山脉为界,东西两部分河流特征截然不同。

东部山区水文网密集,以长白山火山锥为源头,第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呈放射状流向东、北、西三个方向,河流上游水流湍急,中下游床宽舒展,水流平稳,河床多由卵砾石、砂砾石及细砂组成。

东部山区河流的主要特征是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泥沙含量少。

西部河流多源于省外的大兴安岭地区,沿途山势平缓,中下游多为丘陵、平原及沙丘,水资源损失大,从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河流盲尾(霍林河),主要特点是季节性流量变化大,旱季多断流,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全省境内湖沼分布众多,其中西部平原区天然湖泊(湖泡)星罗棋布,如月亮泡、查干泡、向海湖、大布苏泡、波罗泡等;东部山区以人工湖和火山湖为代表,如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等水库和天池、三角龙湾等火山湖。

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1312座,总库容量296.2亿m3,其中大型水库13座,占总库容量的80%以上。

三、地质概况(一)构造吉林省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的东端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在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体系的作用下,使各种构造体系相互交切、相互联合,并经过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和挽近期火山喷发作用,塑造了全省构造格局与地貌轮廓。

发育在我省的纬向构造是阴山-天山巨型复式隆起褶皱带的东延部分。

其主体北界大致位于北纬42°40′,是一个自鞍山运动以来经历了长期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复杂构造带。

由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的凹陷、褶皱、断裂、片理、片麻理和前震旦纪、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喜山期玄武岩及这些岩浆岩中的挤压断裂带构成。

多呈东、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展布。

由于各种构造的相互交切,形迹支离破碎。

区域的东西向构造主要有长白、二道江、天池等断裂。

见图2-3。

从图中可见,全省除通化、白山、延边地区部分地段纬向构造发育外,主要为规模大、分布广,影响深的新华夏构造体系。

它控制了中生代以来的沉积作用和现代地形地貌景观。

在北北东向新华夏构造体系影响下,将全省分割成三个巨型一级构造带。

即东南部长白山地巨型隆起带、中西部松辽平原沉降带和西北部大兴安岭山地巨型隆起带。

1、东南部长白山巨型隆起带系指四平-长春-榆树以东大黑山以南的广大山区。

该隆起带除发育火山喷溢形成的熔岩高原及玄武岩台地外,尚发育水平褶皱隆起和压性断裂带,主要有北东向伊通-舒兰和敦化-密山等断裂,以及四平、蛟河、春化等断裂。

2、中西部松辽平原巨型沉降带松辽沉降带是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大型断陷盆地,为轴向北北东的大型向斜,在现代地貌上构成松辽堆积平原。

该沉降带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前郭-长岭以东为东部凸起带,长岭以北的大安-乾安一带为中央沉降带,通榆-镇赉以西为西部断陷带。

3、西北部大兴安岭山地巨型隆起带位于白城市西部的大兴安岭山地。

以镇赉-永茂铁矿断裂为界与松辽沉降带相邻。

受北北东向挤压断裂作用,使松辽沉降带整体抬高,形成大兴安岭山地。

(二)地层吉林省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发育较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1、太古界(龙岗群、夹皮沟群)下太古界龙岗群和上太古界夹皮沟群在通化地区最为发育。

主要由一套深变质的角闪岩、变粒岩、黑云母片麻岩及各种混合岩组成。

2、下元古界(集安群)主要分布于通化地区的集安一带,为一套深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及厚层石墨大理岩等。

3、中元古界(老岭群、色洛河群)分布于通化、抚松、安图等地。

为浅变质的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以浅变质的石英岩、片岩、千枚岩及厚层大理岩为主。

4、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长白、样子哨、浑江、安图等盆地。

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

以砂、页岩为主,上部见有碳酸盐岩盖层。

5、古生界下古生界主要分布于浑江、鸭绿江、柳河、集安、长白等地,吉林、延边地区亦有出露。

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碎屑~碳酸盐岩建造,间夹砂页岩。

上古生界省内分布比较零散。

石炭、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砂、页岩含煤建造,并以盖层形式分布于样子哨、浑江(白山)、鸭绿江等盆地,而志留系、泥盆系在吉林的中南部伊通、双阳等地零星分布。

6、中新生界中生界为一套火山岩及陆屑河湖相含煤建造,分布于全省各地。

三叠、侏罗、白垩及第三系主要为一套火山碎屑岩、陆湖相砂岩、页岩和凝灰质火山岩等含煤、油、油页岩建造。

分布于省内各大小不等的断陷盆地。

新生界主要为一套河湖相及冰水松散堆积层。

下更新统冰水砂砾石夹灰白色粘土透镜体,广布于松辽平原中上更新统之下。

中上更新统为冲湖积青灰色厚层状淤泥质粘性土、中细砂和冲洪积褐黄色黄土状粉土粉细砂互层。

边缘地带相变为砂砾石,白城扇形地为冲洪积卵砾石。

全新统松散堆积物自山地向平原,由残坡积层→洪积层→冲洪积层→冲湖积层→风积层均有出露。

河谷冲积层具二元结构,下部砂砾石,上部为粘性土。

西北部低平原区以冲湖积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和风积砂为主。

此外,中、新生界还伴随有基性火山喷发,广泛分布于安图、抚松、靖宇、敦化一带,形成大面积的玄武岩盖层,构成典型的玄武岩台原、台地。

(三)岩浆岩吉林省前第四纪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岩浆岩广泛分布于山地地区,按形成时代可划分成六个构造旋回。

1、前震旦纪,主要为基性、超基性钾、钠质混合岩和伟晶岩。

2、加里东期主要为花岗岩侵入。

3、华力西期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

4、印支期为花岗岩侵入,分布局限。

5、华力西期早期以花岗岩为主,次为闪长岩类。

而晚期分布局限,主要为闪长岩、闪长斑岩、辉石安山岩和花岗岩等。

6、燕山期以裂隙式及中心式基性岩浆喷发为主,中心式碱性岩浆岩喷发,主要为玄武质火山渣和熔岩流。

四、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区域自然环境和地质构造所控制。

在大地构造上,以巨型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相互交切、相互联合为特征的基本构造格局。

它控制了全省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活动与沉积,塑造了现今的地貌景观和地下水埋藏条件。

宏观全省构造轮廓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东南部长白山地强烈隆起带,中部松辽平原沉降带和和西北-隅大兴安岭隆起带。

东南部山区基岩裸露,主要发育基岩裂隙水,山间盆地及河谷则发育孔隙裂隙混合水,沿火山及深大断裂带分布有深循环构造裂隙水(热水、矿泉水);中部松辽平原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

平原东部长春-四平一带埋藏有较丰富的白垩系隐伏构造裂隙水;西北部低平原潜水下伏水量丰富的下更新统孔隙承压水及第三系碎屑岩孔隙裂隙承压水;西部-隅大兴安岭山地为水量贫乏的基岩裂隙水,而山前扇形地确蕴藏着资源极为丰富的砂砾石孔隙潜水,因此,吉林省地下水的埋藏与分布,具有自东南向西北的递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