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

余愿媛

(五羊小学语文组,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510600)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语文课,力求做到面面俱到,精磨细讲,没把时间用在刀口上,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时效,就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升。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要从“略”、“简”、“精”、“准”四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时效;实效性;提高;提升;“略”;“简”;“精”;“准”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们的语文课堂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上语文课,内容丰富,包括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总之,老师们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做到面面俱到,精磨细讲。因为一味追求全面,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效率,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那么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呢?我认为就要提高教学的时效,从“略”、“简”、“精”、“准”四方面下功夫。

一、“略”

课前预习是上课的准备阶段,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摸清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能为课堂教学扫清路障,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已有知识要“略”

每个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甚至有的课文,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每次上课,都把学生当成第一次接触课文的话,就等于旧知识重复学习,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没有花在点子上,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所以,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尽而展开教学,避免已有知识抢占课堂的地盘。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我们通过预习,了解到这篇童话故事是伴随学生成长,动人的故事早已刻在了他们的心中。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将课文内容的梳理“略”去,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讨论交流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为什么?”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需求,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初识课文要“略”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顺、读懂课文,这样的过程耗时长。通过预习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预习时要扫清文字障碍,也就是边默读课文,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然后看看生字表,通过查字典,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确定读音,弄清字义,为通读课文扫清障碍。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概意思。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这样的预习,帮助课堂教学节省了初识课文的时间,提高教学时效,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简”

“简”就是“简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日渐“丰满”起来:内容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气氛逐渐活跃,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表现,教师越来越激情饱满。但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气氛和形式,忽略了一个“度”的把握,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

针对这一课堂“病症”,“删繁从简”行动势在必行!

1、形式要“简”

自从实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提出课堂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好的效果,不根据实际,生搬硬套,盲目跟风,使得课堂形式重复累赘,教学环节变化无穷,但是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浪费课堂教学宝贵时间,例如,课堂上形同虚设的小组合作学习,喧宾夺主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累赘的教学手段,感情虚伪的学生表演等等,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

教学形式“删繁从简”,直接影响课堂实效性。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熟悉的情况。我们将多媒体展示完整故事的环节删去,将学生带头饰表演等形式删去,设计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以围绕“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将这种简单的形式贯穿整节课。学生心中都有个丰富的丑小鸭形象,都喜欢畅谈心中所感,采用这样简单的形式,大大节省了传授新知识教学的时间,增加了“给鸭妈妈的一封信”为内容的练写时间,让学生尽情抒发,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2、内容要“简”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哪些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依据目标要求,灵活地取舍教学内容。如在字词教学上,对于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不是每个都教,而是选取一些比较难写、难以理解或课文的关键词进行教学;在理解、感悟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桂花雨》时这样问道:这一场一场的桂花雨读完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桂花雨给人留下的印象:乐、香、美。接下来老师就带着学生围绕“乐、香、美”去品味课文蕴涵的认识与情感,读出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乡情、乡愁。“合理取舍”避免了逐段逐句的讲解,这既节省了时间又深挖了教材,从而确保了课堂的实效。

3、分析要“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

习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时效。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学习交给学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或者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这样,课堂上老师的分析,讲解可以减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时效,避免教学重复、拖沓,提高了课堂实效。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可以把学法指导的重点定在第二部分,先引导学生概括说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讲小女孩五次点火柴时出现的幻象。老师只要精讲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幻象,然后可引导学生总结如下学法:1、找句子;2、说现实;3、作对比;4、感情朗读。学生掌握了这四个步骤,就自己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思考,独立分析其它几次幻象。这样简化了老师的分析,避免了重复烦琐的分析,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简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三、“精”

何为“精”?“精”就是“精华”。一篇课文,内容包罗万千,知识点很多很细。如果想面面俱到,只会像“胡子眉毛一起抓”一样,分不清重点,造成花了大量时间却看不到教学效果。去掉糟粕,留下最有效的,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1、目标要“精”

目标教学在语文领域中迅速推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教学目标过于求全,很多老师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应付考试就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其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教学目标要视学生的实际而定。同一个知识点,往往会出现多次,如果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就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的,非详不可,这就属于目标中的“精华”,要保留。

备课时注意把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里,一节课只需抓住一两个目标,不贪多就全。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如何突出目标上,多方位多形式地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有的放矢,将会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目标实现了,学生也会感觉到有收获,有胜利感。

2、问题要“精”

所谓“精”,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灭绝”一词,层层设疑:“灭绝”是什么意思?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样以“灭绝”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灭绝”的理解达到了全面准确的要求,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四、“准”

“准”就是“准确”,如何在实践中抓准关键、突破难点,让教学早日纳入正轨,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呢? 时下教学过多的环节,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删繁就简,抓住课文重难点教学,在课堂高潮中突破,在课文中心切入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1、重难点要抓“准”

抓准教学重难点,纠正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堆砌滥用的弊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大阅读量。而加大阅读量就必须以“学”定“教”,从繁琐的课堂分析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应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重点句段去研读,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这篇课文的段落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少,学生提的几个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而课文中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是本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段。只要把这一段弄懂了,很多问题就会顺利解决。因此,不必让学生逐段对应问题去分析,而是着重引导学生读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学生通过读书弄明白了梅花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梅花与中华民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明白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就会明白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他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理解了外祖父的这一段话,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他们的回答深刻、精辟,异彩分呈。一堂课学生学得轻轻松松,还背诵了两首有关梅花的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教法与学法,较好解决了阅读教学中耗时多,效率低的问题。

2、中心要抓“准”

中心是课文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要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舍得舍去课文的枝叶,着力保留课文的主干,聚焦重点,实实在在抓住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中心,突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到手,用得放手,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如教《赵州桥》,教师从课文中间抓住中心句,在中心句中抓住“坚固”这个词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掌握赵州桥建筑材料是用石头砌成的,设计上是一个拱形,桥还有四个小洞让水流过,让学生体会这样设计是使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重量,突出桥的坚固和实用,然后再抓住中心句中“美观”一词学习第三段,让学生体会其中美观的特点是桥两侧是石栏,栏板上雕刻精美的图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迅速明确学习目标,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抓质量,以实践、创新、求实效的态度完善自己的课堂。多一份执着,多一份理性,简化于教学,求精于课堂。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