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盆地开发区块剥蚀面识别及刻画意义——以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陷盆地开发区块剥蚀面识别及刻画意义——以呼和诺仁油

田贝301区块为例

许艳龙

【摘要】地层缺失类型的确定是复杂断块构造描述的重要步骤之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基础,将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一油组划分出14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开发区块单砂体级(17个)地层格架,通过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应用超短期地层格架进行单砂体细分层统层对比,结合上覆地层岩性、电性等特征识别出区块东部目的层顶部存在剥蚀,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纠正了以往目的层断失的错误认识,认清地下油藏的构造形态,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科学地质依据.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

【年(卷),期】2018(015)011

【总页数】5页(P15-18,23)

【关键词】海拉尔;剥蚀面;超短期旋回;地层格架

【作者】许艳龙

【作者单位】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黑龙江大庆 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乡)境内,构造位置属于呼和诺仁构造带,主要开采层系为南屯组二段,含油面积5.86km2,提交探明储量1536.25×104t,2001年开发至今累计产油

196.9×104t,具有“小”而“肥”的特点,是海拉尔油田稳产的重要支撑。

油田投产至今经历了初步开发、加密、注聚等阶段,伴随钻井地质认识,地质再认识及油藏描述3个研究阶段。油藏描述前对贝301区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造、大断层、沉积模式及与油气聚集等[1]方面,明确了研究区为反向大断层控制的构造油藏,大断层边部及构造高部位为富油区,为海拉尔断陷盆地内典型砂砾岩构造油藏。由于贝301区块属于紧贴大断层的近物源、短流程、窄相带、快速充填堆积的沉积体,砾岩至粉砂岩混杂堆积,大断层边部破碎带也较为发育,对比过程中易造成非等时对比(串层),地层缺失类型判断难。地质再认识时期认为,缺失以“断失”为主,其结论严重影响构造形态、断层展布及储层分布认识,致使开发中暴露动静不符的矛盾,制约了油田进一步潜力挖潜及综合调整。

油藏描述阶段针对断点不易组合、断层解释不清、小层连通关系不清等静态问题开展了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2],井震结合追踪油层组界限,建立超短期等时地层格架并进行超短旋回统层细分对比,确定地层缺失类型,井震标定构造精细解释验证其正确性。在剥蚀理论指导下,以超短期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通过地震约束层组界面,逐级建立4级构造模型,在平面上、纵向上量化了各级单砂层的剥蚀量及范围,有效指导构造精细解释及储层分布研究。

1 层序界面追踪

图1 井震标定剖面图

图2 标准井(井1)层序地层格架图

断陷盆地地质环境决定了井震结合在统层细分对比过程中的必要性,应用开发加密

井逐井标定合成记录进行地震层位追踪是油层统层细分及构造解释的关键技术[3]。研究区目的层南屯组二段一油组顶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纵向上自然伽马曲线特征变化明显,上覆地层由泥岩基线突变至目的层砂砾岩层,表现为向左侧低自然伽马偏移,波阻抗呈高振幅、强反射、高能量特征;其底面表现为次级高自然伽马响应向左侧低自然伽马转换,波阻抗向弱振幅、低能量反射特征转换(图1)。

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同时代地层与地层、界面与界面或地层与界面的对比,而非简单的岩性地层对比。选取全区地层完整、地震特征清晰的井1为标准井,依据

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南屯组二段一油组界面识别及层序结构进行划分,井震结合追踪油组顶、底区域标志层及内部稳定标志层,将目的层段细分为1个长期、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逐级约束,细分为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中期旋回界面和

湖泛面为框架,短期旋回为骨架,不同成因类型转换面细分为14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对比单元以及17个单砂体级地层格架(图2)。

最小成因单元的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垂向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的微相类型[4],

反映单一岩性或数个岩性组合成较短期旋回更低的湖进-湖退韵律层。超短期旋回

结构类型分为向上“变浅”型、向上“变深”型及对称型。向上“变浅”型,目的层由底至上发育6个期次,处于高容纳空间水深、流缓的河道间泥岩、粉砂岩向

上过渡至低容纳空间水浅、流急的略粗河口坝砂砾岩层。向上“变深”型发育4

个期次,处于低容纳空间水浅、流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对称型发育3个期次,

向上“变深”后复“变浅”,处于水深、流缓,自下而上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变细过渡至河口坝厚层砂砾岩,常见于河口部位。

以不同成因类型转换面控制的单一沉积微相相序组合,自底向上随着各级基准面的上升,砂地比逐级增大,岩性逐渐变粗;随着各级基准面的下降,砂地比逐级减小,岩性逐渐变细。在各短期基准面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处,砂体相对最不发育,即

随着短、超短期基准面的上升和下降,砂体发育程度呈规律性变化。随着中期基准面的下降,各短、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对称性逐渐增强,反映了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之比逐渐增大的过程,证明了层序划分的合理性。

3 超短期旋回对比识别

以油组底部全区稳定标志层为准,通过由底向上对比原则,在区块内部以超短期旋回单砂体骨架为基础进行细分对比[5,6]表明,区块东部目的层呈线性比例缺失顶部6期超短期韵律层(图3),通过残余地层及上覆地层岩性、曲线响应特征及接触关系,确定区块东部目的层位顶部为剥蚀所致,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即上覆地层为200~250m厚的泥岩,曲线响应在泥岩基线位置呈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目的层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低自然伽马、高电阻率的高渗透岩层,呈规则楔形体状。应用新骨架重新进行层位追踪、构造精细解释(图1)认定,区块主体

区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东部边缘位置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域构造演化表明,目的层沉积时期处于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运动剧烈,断层活动频繁,东部地层处于上升盘,构造高部位遭受风化剥蚀。剥蚀区内补钻及外扩井线性缺失顶部的超短旋回韵律层,与图3对比剖面完全一致,证实剥蚀现象实际存在。

图3 超短期旋回地层对比剖面图

4 剥蚀面展布刻画

应用开发区块内部152口密井网超短期骨架对比数据,结合高频三维地震资料精

细解释成果,以标准井井1的地层厚度为准,量化出各单砂体级小层厚度、分布

范围,最大剥蚀层剥蚀面积为0.76km2(图4)。以“先大套、后内部”分级控制层面模拟方法,将目的层顶面设定为不整合面,在地震约束[7,8]下模拟各油层组层面,建立一级构造模型,通过horizonQC对模型质量进行控制,确保井分层与构造层面符合。逐级构造控制下,按照砂岩组、小层、单砂层分级次建立二级、三级、四级精细构造模型,地层纵向上显示了各层分布位置及厚度趋势,即由西至东剥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