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

合集下载

吸附–解吸状态下煤层气运移机制

吸附–解吸状态下煤层气运移机制

吸附–解吸状态下煤层气运移机制刘永茜;张书林;舒龙勇【摘要】带吸附作用的煤层气运移规律一直是煤层气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研究吸附–解吸状态下的煤层气运移机制,推导了气体吸附–解吸方程并分析了多孔介质扩散–渗流理论,开展了煤层气运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煤体孔隙结构对煤层气运移具有\"容阻效应\",\"容储\"\"阻降\"二重特性并存构成了煤基质的基本功能;气体运移过程中煤体对CO2和CH4吸附能力的差异体现在吸附响应时间、吸附速率增长率、吸附平衡时间和最大吸附体积等4项指标;煤层气运移过程中扩散和渗流两种方式并存,当裂隙及大孔内气体压力较中–微孔隙系统气体压力高时,气体运移速率以渗流为主,否则以扩散为主.【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9(047)004【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煤层气运移机制;吸附–解吸;容阻效应;动力吸附;双重介质;分子极性【作者】刘永茜;张书林;舒龙勇【作者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北京 100013;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北京 100013;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100013;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北京100013;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028.8煤层气是煤的伴生物质,二者共生共储。

而作为典型多孔介质,煤体对煤层气具有吸附和解吸功能[1]。

煤与煤层气之间特殊赋存关系不但给煤矿瓦斯治理带来了技术难题,而且严重制约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

研究吸附–解吸条件下的煤层气运移规律对于服务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

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

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最先进的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研究。

通过综合国内外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影响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讨论。

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中比较常用的数学方法.最后,本文提出了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层气;动态变化;吸附量;模型正文:1. Introduction.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深部开采、高温高压和弱聚集成煤层等特殊环境中,煤层气含量不断增加,从而成为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于煤层气具有较大的渗流性,它受到煤市地质结构、储层岩性特征和间隙结构条件的影响,导致其吸附量动态变化。

这样,研究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的机理及其相应的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Literature Review.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周国庆等人根据弹性体理论建立了基于Brune及Handford-Gowers理论的吸附动态变化模型。

王浩等人基于Carman-Kozeny方程,提出了含水层亚孔隙系统气体吸附模型,模拟了岩石中弱对流和渗流效应,从而改进了传统的Brune及Handford-Gowers理论。

此外,孙爱英等人基于相迁移理论,提出了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分析了岩石中气体相迁移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多因子实验获得了数据,用于建立基于单因素实验的模型。

3. Factors Affecting Adsorption Dynamics.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煤层地质结构、温度、压力和渗流速等,而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岩性、结构和孔隙度等。

因此,理解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的机制,必须全面考虑上述因素与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4. Mathematical Methods.煤层气吸附量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主要使用数学方法,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积分方程、微分极小化方法等。

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

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

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煤层气测定方法(解吸法)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煤田地质勘探阶段利用煤芯煤样采用解吸法测定煤层气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正常钻进的钻孔和井下煤芯中气体的测定。

本标准不适用于严重漏水钻孔、煤层气喷出钻孔和井下倾斜钻孔煤芯中气体的测定,也不适用于岩芯中气体的测定。

二、引用标准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三、煤样的采取和野外煤层气解吸速度的测定(一)采取煤样前的准备工作1、密封罐使用前应洗净、干燥。

检查压垫和密封垫是否可用,必要时予以更换。

检查密封罐的气密性,在300~400kPa下应没有漏气现象。

严禁使用润滑油。

2、解吸仪使用前,应用吸气球提升量管内的水面至零点,关闭螺旋夹放置10min 后,量管内的水面应不下降。

(二)煤样的采取1、使用煤芯采取器(简称煤芯管)提取煤芯,一次取芯长度应不小于0.4m。

在钻具提升过程中,应向钻孔中灌注泥浆,保持充满状态,并应尽量连续进行。

如果因故中途停机,孔深不大于200m时,停顿时间不得超过5min;孔深超过200m时,停顿时间不得超过10min。

2、煤芯提出孔口后,应尽快拆开煤芯管,把采取的煤样装进密封罐。

煤芯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不得超过10min。

3、取出煤芯后,对于柱状煤芯,应采取中间含矸少的完整部分;对于粉状和块状煤芯,应剔出矸石、泥皮和研磨烧焦部分。

不得用水清洗煤样,保持自然状态将其装入密封罐内,装入时不得压实,煤样距罐口约10mm。

4、先将穿刺针头插入罐盖上部的压垫,拧紧罐盖的同时记录煤样装罐的时间。

再将解吸仪排气管与穿刺针头连接,立即打开弹簧夹,同时记录开始解吸时间。

从拧紧罐盖到打开弹簧夹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min.5、采样时应将有关事项填入附录A表中。

(三)野外煤层气解吸速度的测定1、密封罐1通过排气管与解吸仪相连接后,立即打开弹簧夹,随即有从煤样中泄出的气体进入量管,打开水槽的排水管,用排水集气法将气体收集在量管内。

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影响因素及意义

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影响因素及意义

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影响因素及意义作者:徐恩泽吴海明杨文来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3期摘要:为了明确煤层气井解吸段数的确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基于前人提出的解吸阶段划分方法,提出了实际解吸段数概念和相应的确定方法,基于沁对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等温吸附参数和解吸压力数据研究,了解吸段数的影响因素及意义。

结果表明,此次所提方法能够有效确定煤层气井解吸段数并估算初始解吸效率,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由兰氏压力、兰氏体积和解吸压力决定。

兰氏体积增加,解吸阶段减少,解吸效率增加;兰氏压力增加,解吸段数先减少后增加,初始解吸效率先增加后降低。

解吸压力越高,煤层气开发经历的解吸阶段越多,初始解吸效率越低。

实际解吸阶段是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有效参数,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只有1~2个解吸阶段,大部分处于敏感解吸阶段,总体解吸效率较高。

鄂东缘煤层气井一般有3~4个解吸阶段,解吸效率整体较低。

关键词: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影响因素;解吸效率煤层气开发通过持续排水降压,将储层压力降至解吸压力以下,使甲烷解吸并通过扩散、渗流产出井筒[1],目前对煤层气井渗流阶段研究较多,但对解吸阶段研究较少,更多是对其等温吸附特征的评价。

例如,张遂安等对煤层气吸附及解吸的可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可逆性与吸附滞后并存[2];马东民等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吸吸附曲线表达公式,对煤层气井解吸特征进行了研究[3]。

通常认为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对解吸效率进行预测在工程上是可行的,许多学者对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对解吸阶段划分进行了研究,赵辉等提出了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弧度来判定含气量随压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4]。

Zhang等提出利用解吸效率曲率来划分解吸阶段的思路,并提出利用启动压力、过渡压力和敏感压力将解吸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5];孟艳军等,简阔等在Zhang等基础上提出了解吸阶段划分3个关键压力的精确计算方法[6-7],同时简阔等利用分段方法研究了构造煤解吸阶段的划分方法。

动态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动态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

动态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煤层气是一种地下天然气,是通过在煤层中压缩、吸附与解吸而形成的一种天然气资源。

煤层气的开采过程对其固有属性和地质条件有很强的依赖,同时也受到工程开采技术和设备装备等因素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采煤层气,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研究。

一、煤层气开采过程数值模拟对于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数值模拟,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需要考虑煤层孔隙度、渗透率、煤层气吸附解吸等参数。

该方法的数学模型通常包括连续介质的力学模型、多相流模型以及热力学模型等。

1. 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

这可以通过连续介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其中,地层的应力状态是重要的参数。

在考虑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时,地层的应力状态通常可以按照线性、非线性等不同形式进行建模。

2. 多相流模型在考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气、液相同时存在的情况。

这可以通过多相流模型进行建模。

在建模时,可以采用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等不同方程进行描述。

3. 热力学模型在考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气的温度变化。

这可以通过热力学模型进行建模。

在建模时,可以采用热能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不同方程进行描述。

二、优化设计对于煤层气开采过程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井网结构设计、注采方案设计和生产运营方案设计等。

1. 井网结构设计井网结构是指煤层气开采时地下各个井之间的联系结构。

井网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地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并减少煤层气开采过程的成本。

在进行井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煤层气在地下的分布状况、开采技术和设备装备等因素。

2. 注采方案设计注采方案指开采过程中液态水和气体之间的注入和回收。

注采方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液态水和气体之间达到最佳配比,以达到最高的采收率。

在进行注采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地层的物理性质、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等因素。

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的解析模型

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的解析模型

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的解析模型石军太;孙政;刘成源;吕明;方锦辉;贾焰然;吴仕贵;李相方【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8(0)S1【摘要】为快速准确地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结合物质平衡方程、产能方程及气水相渗曲线,建立了煤层气井全过程生产动态解析模型,并将所建模型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应用所建立的解析模型与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预测的煤层气井产气量平均误差仅为3.3%,验证了所建解析模型的可靠性,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2)相比于高渗煤层,提升低渗煤层的渗透率,煤层气井的增产效果更显著;(3)煤层原始含水饱和度越低、煤层厚度越小,煤层气井产气高峰出现得越早,而渗透率和临界解吸压力对煤层气井产气高峰出现的时间早晚几乎没有影响;(4)煤层厚度越大、渗透率越高、临界解吸压力越高,产气量峰值越高;(5)原始含水饱和度、煤层厚度及临界解吸压力与煤层气井累计产气量呈近线性关系,累计产气量随临界解吸压力和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原始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

【总页数】7页(P43-49)【关键词】煤层气井;解吸滞后;物质平衡方程;动态预测;全过程;解析模型;累计产气量【作者】石军太;孙政;刘成源;吕明;方锦辉;贾焰然;吴仕贵;李相方【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资源与勘探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相关文献】1.煤层气井动态产能拟合与预测模型 [J], 吕玉民;汤达祯;李治平;邵先杰;许浩2.压后水平气井生产动态预测模型 [J], 李勇明;李亚洲;赵金洲;张烈辉3.一种考虑紊流影响的产水气井开采动态预测模型 [J], 生如岩;李相方4.煤层气水平井压力饱和度关系及半解析生产预测模型 [J], 钟子尧;吴晓东;韩国庆5.煤层气水平井压力饱和度关系及半解析生产预测模型 [J], 钟子尧; 吴晓东; 韩国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

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

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
煤层气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它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气体入井后经历煤层运动,会受到各种机械、化学和物理现象
的影响,而且还会表现出显著的分阶段流动特性,因此,准确建立煤
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非常重要。

一、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
1、非均匀气藏模型:此模型主要针对非均质气系,用来描述气体煤层
的分阶段运动,预测气体的压力和流量特性。

2、吸附模型:气体经煤层后,其中一部分会在岩石孔喉体内吸附留存,用于描述吸附作用和非均匀流动动力学特性的模型称为吸附模型。

3、变形模型:这一模型是建立在煤层发生破裂出现变形的基础上,用
来考虑气体流通受阻、出尘及滤渣化等物理现象影响,可以更好地描
述气体煤层的分阶段流动特征。

二、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
1、考虑吸附的模型:由于气体和煤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气体会被
煤层中的吸附剂吸附,因此,考虑吸附的分阶段流动模型更好地描述
煤层气的流动特性。

2、考虑变形的模型:气层沉积可能会引起裂缝、局部变形等现象,从
而影响气体的分阶段流动,因此,在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中考虑变
形现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模型应用
1、在此模型的应用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煤层气的地质储量,而且可以根据吸附、变形这些特性预测其流量、压力及其他特性,从而更客观地分析气藏开发里程碑时间、气体收缩率等,为煤层气的
开采开发提供准确的参数和基础。

2、考虑吸附变形的煤层气分阶段流动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体聚
集趋势,从而在开采开发中更好地控制气体聚集现象,减少能耗和造
成的污染,提高资源的效率利用率。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对吸附量的影响分析
刘永彬1,马东民1,谈泊2
【摘要】提出了在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过程中,吸附相体积和自由空间误差体积是造成吸附量测试误差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吸附量的计算公式发现:这两种误差之和与吸附量误差成正比,而吸附解吸曲线之间的差异与这两种误差无关;增大样品缸容积可以减小自由空间误差体积对吸附量的影响,却不能改变吸附相体积对吸附量的影响。

【期刊名称】煤
【年(卷),期】2009(018)011
【总页数】4
【关键词】煤层气;甲烷;吸附相体积;自由空间体积
目前,国内使用的吸附设备主要是从美国T erra-Tek公司和RavenRideg Resource公司引进的煤层气等温吸附仪。

十几年的使用发现,这两家公司的吸附仪装载实验样品量太少,实验结果重现性差。

针对国内外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仪存在的缺陷,西安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国家973煤层气项目“煤层气开采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为依托,研制出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仪,其主要特点是样品缸装样量达到1 000 g,吸附实验结束后可以继续做解吸实验。

超临界吸附是指气体在它的临界温度以上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即adsorption at supercriticaltemperature[1]。

作为煤层气主要成分CH4的储层条件超过了甲烷的临界压力(4.58 MPa)和临界温度(190.7 K),因此,甲烷在煤层气储层条件下处于超临界状态[2]。

由于在临界温度以上,气体在常压下的物理吸附。

煤层气井整体解吸出现时间计算方法

煤层气井整体解吸出现时间计算方法

煤层气井整体解吸出现时间计算方法柳迎红;刘佳;冯汝勇;廖夏;李娜【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年(卷),期】2018(046)011【摘要】为了判断煤层气井整体解吸出现时间,基于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以沁水盆地A区块典型井为原型,建立煤层气理想数值模型,分析了整体解吸出现时间与渗透率、孔隙度、煤层厚度、临界解吸压力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解吸出现时的地层水采出程度与孔隙度、临界解吸压力相关,而与渗透率、煤层厚度无关.并首次形成了出现整体解吸时地层水采出程度与煤层物性的关系图版,通过该图版,研究人员可快速判断煤层气井是否实现整体解吸,对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总页数】6页(P194-199)【作者】柳迎红;刘佳;冯汝勇;廖夏;李娜【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相关文献】1.影响沁南—中南煤层气井解吸压力的地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J], 朱庆忠;张小东;杨延辉;胡修凤;张永平;杨艳磊;陈龙伟2.煤层气井筒垢的产生机理与防垢方法r——以蜀南龙潭组煤层气井为例栘 [J], 王林;王维旭;马飞英;谢波;鲍祥生;贺满江3.煤层气井产气高峰出现时刻预测方法 [J],4.煤层气井筒垢的产生机理与防垢方法——以蜀南龙潭组煤层气井为例 [J], 王林;王维旭;马飞英;谢波;鲍祥生;贺满江;;;;;;;;;5.煤层气井实际解吸阶段影响因素及意义 [J], 徐恩泽;吴海明;杨文来;王煊;邓帆;王靖茹;罗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气驱吸附及解吸规律实验研究_张杰

煤层气气驱吸附及解吸规律实验研究_张杰

收稿日期:20120217;改回日期:20120430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之“胜利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田开发示范工程”部分内容(2011ZX05051)作者简介:张杰(1987-),男,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采油工程及油田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2.06.031煤层气气驱吸附及解吸规律实验研究张杰1,林珊珊1,曲永林2,王荣3,李登峰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2.中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3.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廊坊065201)摘要:为研究煤层气的赋存形式和气驱原理,通过实验测量了煤层气注气开采中主要涉及的3种气体CH 4、CO 2和N 2的吸附及解吸量,并利用Langmuir 模型和BET 模型进行实验处理拟合等温曲线,比较3种气体吸附性的强弱和模型的适用性,得出气驱煤层气的机理。

此外,还通过实验研究了注入不同气体后煤岩渗透率的变化情况,定性分析了不同气体驱替煤层气时流量的大小以及不同气体驱替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开采煤层气时可利用CO 2和N 2的竞争吸附将煤层气采出,N 2具有增渗作用,CO 2具有减渗作用。

关键词:煤层气;气驱;吸附;解吸;渗透率中图分类号:TE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2)06-0122-04引言煤层气气驱技术是指将驱替气体注入到深部不可开采的煤层中,同时将储藏在煤层中的煤层气(主要成分为CH 4)置换出来[1]。

该过程不仅减少了温室气体CO 2的排放,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煤层气采收率,因此气驱替煤层气技术越来越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2]。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纷纷开展研究,并先后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现场试验[3-5]。

煤层气解吸传质模式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煤层气解吸传质模式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煤层气解吸传质模式与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友好性。

描述煤层气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

描述煤层气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

描述煤层气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
- 39页
煤层气吸附行为是指煤层气通过物理吸附在煤层中的某种物质上,从而限制页层气的流动。

通常来说,煤层气吸附行为可以通过动力学模型来描述。

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特定系统物理性质的数学工具,通过识别特定系统中的变量和物理关系,构建一系列等式来表示因果关系。

煤层气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平衡理论的模型,另一类是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模型。

一、基于平衡理论的模型
基于平衡理论的模型假定煤层气吸附过程存在一定的平衡状态。

最常见的平衡模型是Langmuir吸附模型,其建立在假定煤层中有一定数量的相互独立的吸附位点上,在这些吸附位点上,煤层气与特定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特定的、两步的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Freundlich模型的平衡模型,其认为,煤层气与特定物质的吸附能力随煤层气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二、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模型
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模型假定煤层气吸附过程是一个非平衡过程,其具有一定的动力学性质。

最常见的非平衡模型是
Sorption-Diffusion模型,该模型通过能量平衡、物质守恒和Fick 定律建立起来。

该模型将煤层气吸附描述为一个由吸附和扩散机制协同作用的过程,建立起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煤层气吸附过程的动态性质。

总结
煤层气吸附行为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分为基于平衡理论的模型和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模型两类。

前者主要包括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后者主要为Sorption-Diffusion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有效描述煤层气吸附行为,从而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姓名:王鹏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指导教师:马东民@论文题目:不同温度下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实验研究专 业:矿产普查与勘探硕 士 生:王鹏刚 (签名) 指导教师:马东民 (签名)摘 要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是煤层气开发技术发展的关键理论。

在长期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增压吸附与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变化实验对象的自由空间皆伴随温度的变化;吸附过程与解吸过程相同压力平衡点自由空间的温度变化量存在差异。

煤层气的开采现场,基本地质条件、工艺技术、排采制度相同的两口生产井产气能力差别很大。

尤其是不同季节进行压裂作业的垂直井,由于大量的前置液以微小的温度差异进入煤层,相邻两口井产气时间有时相差3月之久。

这些都说明了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中有温度效应。

温度对于煤层气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属于当前煤层气研究的盲区,需要专门来做实验进行分析。

论文通过3个煤样在系列温度点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得到不同阶煤煤样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利用Langmuir模型拟合吸附实验数据,Weibull模型拟合解吸实验数据,并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吸附/解吸过程的吸附热,以此分析煤层气吸附/解吸的热效应机制,而后总结了温度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

主要结论为:(1)采用Langmuir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而对于等温解吸过程,Weibull模型是目前最好的模型;(2)增压吸附是一个持续放热的过程,吸附量越大,放出热量越大;解吸作用是非自发的吸热过程,吸收热量小于吸附过程同平衡压力点放出的热量,解吸过程促使储层温度降低,抑制了解吸作用的持续进行;(3)随着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增大,温度升高促进了解吸作用。

在3.5~5Mpa中高压阶段,温度增高比压力降低对解吸作用的影响更敏感。

而此压力范围属于排采的排水阶段,对排采制度的制定十分重要。

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

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

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研究谢勇强1,彭文庆2,曾荣1(1.江西省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30;2.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以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为手段,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测定,探讨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低阶煤煤样吸附/解吸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环,吸附和解吸过程所回归a(Langmuir 体积)值相差比较大,说明吸附与解吸吻合性差,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中、高级煤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具有很好的重合性,吸附与解吸过程所回归的a(Langmuir 体积)值也比较接近,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可逆性.该现象的发现,为煤层气开采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中图分类号:TD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76(2010)02-0013-04收稿日期:2010-03-22通信作者:谢勇强(1979-),男,江西萍乡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采矿方法研究.E-mail:yongqiangxie@煤层气界普遍认为煤层气的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一般以等温吸附曲线来表述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解吸过程,并用吸附等温线来确定煤层气开采参数.考虑到吸附与解吸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差异,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展了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实验,以探索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可逆性.这种实验的过程都是在进行吸附实验完成之后,紧接着进行降压解吸实验.然而,由于目前这种实验尚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相差甚远,以至于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煤对甲烷的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而有学者认为煤层气的解吸滞后[1-2].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为依托,通过对不同煤阶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从煤的变质程度的差异性来探讨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性.1煤样采集与制备本次实验煤样采自长春晖春、黄陵矿、山西柳林和晋城等矿,共4组煤样.按变质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褐煤、长焰煤,焦煤,无烟煤.利用Leica 公司产M PV-3显微光度计,依据推荐国标GB/T8899-1996测定了煤样的显微组分组成,结果见表1.根据《高压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方法标准编制说明》规定,本等温吸附实验煤样粒度为0.18~0.25mm.煤样制备步骤如下:1)破碎.采用粉碎机,将样品破碎成最大粒度<13mm.2)筛分.为了使煤样破碎到要求的粒度0.18~0.25mm,首先用0.25mm 的标准筛进行筛分,然后将过筛后的煤样颗粒用0.18mm 的标准筛进行筛分,最后将未能通过0.18mm 标准筛的煤样颗粒定为本实验用煤样.2煤的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实验研究依托西安科技大学AST-1000型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该装置是在吸收国采样地点煤样类别工业分析Ro m ax/%M ad /%A ad /%V daf /%长春晖春HM 13.67.1938.050.40黄陵一号矿CYM 7.70 5.0837.950.61山西柳林JM 1.120.7317.40 1.42山西晋城WYM1.081.088.373.32表1煤样的显微组分组成分析结果Tab.1Maceral composition analysis data of coal samples矿业工程研究Mineral Engineering Research第25卷第2期2010年6月Vol.25No.2Jun.2010际上现有的两家等温吸附仪的优点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新产品,具有实验精度高、性能稳定、更逼近实际等优点,为本研究创造了试验条件.2.1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装置(煤层气吸附/解吸大样量仿真实验装置)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见图1.整套设备分为主机控制系统、恒温系统、测量计量系统、高压供气系统、真空系统等5大系统.实验分为吸附和解吸两个实验过程.吸附实验时,进行加压-平衡-加压这一吸附循环过程,逐次增高试验压力,可测得每一个压力点P i 下煤样吸附量N i 和克煤可燃物吸附甲烷量Q i ;解吸过程为吸附过程的逆过程,即为减压-平衡-减压循环过程,逐次测得的P i 及N i .2.2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结果在完成4个煤样的工业分析等基础参数测定后,对4组煤样进行了4次试样的高压等温吸附/解吸试验,t =30℃.实验编号前7位字符代表实验设备型号,后面字符“HM ”、“CYM ”、“JM ”、“WYM ”表示对应的煤样属HM 、CYM 、JM 和WYM.数据整理结果如表2.3煤层气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分析3.1实验数据结果处理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各平衡压力点吸附量和压力(表2):V i =N i ×22.4×1000,利用Langmuir 方程[3-4]:P v =1a p +1ab,求出压力及该压力对应的吸附量间的比值(P i /V i ),绘出P i 、P i /V i 之间的散点图,对这些点进行线性回归,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直线方程及相关系数(R ).直线斜率为1/a,截距为1/ab ,则可以计算出常数a 、b .最终得出吸附/解吸等温曲线的Langmuir 方程表达式.数据处理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吸附回归的相关系数为0.9506~0.9999,平均为0.9838,偏差波动在0.0368~0.3233cm 3/g,平均为0.1467cm 3/g;解吸回归的相关系数为0.9828~0.9988,平均为0.9926,偏差波动在实验编号采样地点吸附/解吸不同压力点P /MPa 下的吸附量V /(cm 3/g)长春晖春黄陵一号矿山西柳林山西晋城吸附解吸吸附解吸吸附解吸吸附解吸P V P V P V P V P V P V P V P V 00000000000000001.1824.2921.70211.7911.5973.4914.17210.4711.7825.7272.9278.5771.5929.3302.34811.3572.9477.8943.85713.2423.4625.7335.16711.0653.8629.7844.92211.7543.76216.7484.83219.5624.97710.8905.68715.1775.3227.3007.11711.3835.91713.1256.93214.2975.87721.1197.15623.2436.95212.9317.23716.0317.5528.2798.95711.9187.99715.9488.91217.1137.95724.2918.72825.1249.13714.3368.43716.8099.4229.63210.44211.98510.11217.96010.73719.40010.13726.45210.57626.85610.33215.11510.33215.11511.07211.95011.07211.95011.95220.87611.95220.87511.96728.12411.96728.124AST1000-01HMAST1000-02CYMAST1000-03JMAST1000-04WYM表2煤样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测定结果Tab.2Experimental data of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实验编号a b 相关系数R 偏差δAST1000-01HM AST1000-02CYM AST1000-03JM AST1000-04WYM平均22.748518.312438.387640.60240.18810.13060.09140.18640.99900.95060.98550.99990.98380.05670.32330.16990.03680.1467实验编号a b 相关系数R 偏差δAST1000-01HM AST1000-02CYM AST1000-03JM AST1000-04WYM平均17.119413.127140.055842.70961.29210.98260.08640.16330.99050.99970.98280.99750.99260.37650.02540.18180.20420.1970表3煤样高压等温吸附甲烷整理数据及偏差(t =30℃)Tab.3Analysis data of high-pressureadsorption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 (t =30℃)表4煤样高压等温解吸甲烷整理数据及偏差(t =30℃)Tab.4Analysis data of high-pressuredesorption of methane on coal samples (t =30℃)图1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装备结构示意图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 for isothermaladsorption anddesorption0.0254~0.3765cm 3/g 平均为0.1970cm 3/g.可见Langmuir 方程式对吸附和解吸过程拟合都很好.因此,本研究中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数学模型采用Langmuir 模型来拟合低阶煤吸附甲烷行为及低阶煤煤层气解吸行为是能满足要求的.3.2吸附与解吸可逆性分析根据表3和表4算出的Langmuir 方程参数重新获得曲线,即为回归后的煤样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如图2-图4.从图2-图4中可以看出,低阶煤(HM )煤样吸附/解吸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环,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在相同压力下,升压过程(吸附)中对甲烷的吸附量要比降压过程(解吸)中的吸附量低.而中阶煤(JM )和高阶煤(WYM )煤样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却具有很好的重合性.从表3和表4发现,低阶煤煤样吸附和解吸过程所回归a(Langmuir 体积)值相差比较大,达5cm 3/g 以上,说明吸附与解吸吻合性差.而(JM)和(WYM )吸附与解吸数据相接近,所回归的a(Langmuir 体积)值也比较接近,说明了吸附与解吸有良好的吻合性.可见,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解吸过程甲烷的吸附量要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中、高阶煤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对于滞后现象的理论分析,已有人员进行了研究,颜肖慈[5]等发现滞后现象与多孔性吸附剂的孔结构有关:微孔、一端封闭的圆柱型或平行板形孔无吸附滞后现象,两端开口或口小内腔大的墨水瓶形状的孔有吸附滞后现象.根据煤的孔隙分布规律,低阶煤的孔隙多以开放孔为主,而中、高阶煤微孔发育明显[6].结合颜肖慈等滞后理论,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应表现出非可逆性,中、高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应表现出可逆性,与本次实验结果相吻合,表明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4结论1)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 方程.2)低阶煤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表现出非可逆性,在相同压力下,升压过程(吸附)中对甲烷的吸附量要比降压过程(解吸)中的吸附量低,解吸过程甲烷的吸附量要大于吸附过程中的吸附量.3)中、高阶煤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具有很好的重合性,吸附/解吸过程基本可逆.4)低阶煤的吸附与解吸等温线的不重合性说明,开采煤层气作为一个储层气的解吸过程,与以往只简单地利用吸附等温线来确定煤层气开采参数如:“煤层气解吸速度”、“临界解吸压力”和“理论采收率”等是片面的.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的不可逆性表明,吸附曲线不能描述气体解吸过程.参考文献:[1]张遂安,叶建平,唐书恒,等.煤对甲烷气体吸附—解吸机理的可逆性实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1):44-46.ZHANG Suian,YE Jianping ,TANG Suheng ,et al.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al-methane adsorption/desorption mechanism and its reversibility ExperimentalStudy [J].NaturalGasIndustry .2005,25(1):44-46.[2]Chaback J,Morgan D,Yee D.Sorption irreversibities and mixture图2低阶煤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2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 isotherms of methane on low-rank coal (t =30℃)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 PaAST1000-02CYMAST1000-01HM 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 Pa图3中阶煤JM 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3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isotherms of methane on medium-rank coal (t =30℃)图4高阶煤WYM 煤样的Langmuir 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图(t =30℃)Fig.4Adsorption-desorption Langmuirisotherms of methane on high-rank coal (t =30℃)吸附量V /(c m 3/g )压力P /MPacompositional behavior during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recovery processes[C]//SPE gas technology symposium.Calgarta,Canada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1996.[3]赵志根,唐修义.对煤吸附甲烷的Langmuir方程的讨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4.ZHAO Zhigen,TANG Xiuyi.Discussion about Langmuir equation concerning methane adsorption by coal[J].Journal of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2(21):1-4.[4]Harpalani S,Pariti U M.Study of coal sorption isotherm using amulticomponent gas mixture[C]//The1993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Tuscaloosa Alabama,USA:University of Alabama, 1993.[5]颜肖慈,罗明道.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YAN Xiaoci,LUO Mindao.Interface chemistry[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6]魏思民.煤阶与煤层含气性关系研究[J].中州煤炭,2009(11):17-19.WEI Simin.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rank and content of coalbed methane[J].Zhongzhou Coal,2009(11):17-19.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dsorptionand desorption reversibility of coalbed methaneXIEYongqiang1,PENG Wenqing2,ZENG Rong1(1.Geology and M ineral Explor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Co.,Ltd.,Nanchang330030,China;2.Hunan Provincial Laboratory of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 ine Safety and M ining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coal-methane adsorption-desorption reversibility mainly by taking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experiment as a method and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different metamorphic grade coal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ow-rank coal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has a clear hysteresis loop,and relatively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otherms a-value(Langmuir volume)of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ing the low-rank coal displays the non-invertibility to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of methane on low-rank coal;the medium-high rank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coal has a good frequency coincidence,and the two isotherms a-value(Langmuir volume)of regression analysis is relatively close,indicating the medium-high rank coal displays the invertibility to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of methane on medium-high rank coal.The discovery of these phenomena,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of coal-methane extraction is of some significance.Key words:CBM(coalbed methane);adsorption;desorption;reversibility。

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

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

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李勇;张文忠【摘要】为了定量分析煤层气解吸特征对产能的影响,基于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理论,建立了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并通过煤层气开发实例分析了方法的指示意义.引入解吸效率定量表征不同压力下的煤层气解吸速率.根据数学曲线上的关键节点,定义了启动压力、转折压力与敏感压力;不同煤样3个关键压力点的解吸效率为定值,据此将煤层气解吸过程划分为低效解吸、缓慢解吸、快速解吸与敏感解吸4个阶段.研究表明:快速与敏感解吸阶段对煤层气井产能贡献很大,低效与缓慢解吸阶段则很小;煤层吸附能力、含气性和储集层压力是影响煤层气解吸特征的关键因素.沁南和柳林地区煤层气开发现状表明建立的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可以有效指导煤层气开发.图11表2参13【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41)005【总页数】6页(P612-617)【关键词】煤层气;兰氏方程;解吸效率;解吸阶段;沁南地区;柳林地区【作者】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李勇;张文忠【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层中,目前主要依据“排水—降压—解吸—扩散—渗流”的机理进行开发。

目前,在煤层气研究中多采用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理论,即兰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1]。

煤层吸附与解吸特征对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煤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及影响因素[2-4],对煤层气解吸过程的理论分析很少。

Zhang Z等[5]曾针对等效解吸率的曲率曲线特征研究煤层气解吸过程,但缺乏压力节点及其解吸效率的详细求解过程与普适性验证,也没有关于不同类型煤层气藏解吸阶段特征对比与生产指示意义的深入探究。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品,正日益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关注。

然而,对于这两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吸附解吸过程,目前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吸附解吸过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吸附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等。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岩石性质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吸附解吸过程,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和分析。

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为优化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理论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吸附解吸过程研究对于资源开采、产能预测和工程优化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将深入探讨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旨在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吸附解吸机制。

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集中,形成吸附层的现象。

煤层和页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表面为气体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

吸附过程主要受到两个力的影响: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而化学键力则是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中,范德华力占据主导地位。

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即气体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并返回到气相中的过程。

解吸过程的发生需要克服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页岩气煤层气典型气体吸附模型分析

页岩气煤层气典型气体吸附模型分析

页岩气煤层气典型气体吸附模型分析刘明进;李晨宇【摘要】对大量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气体吸附等温线分析认为,Langmuir 方程形式简单,可以计算气体的吸附气量,但是对固体表面均一性的假设和单分子层吸附使其应用局限;BET 方程是计算比表面积的常用模型,但同样需假设固体表面均一性;BJH 模型较好地反映毛细凝聚现象和滞后环,但由于毛细凝聚只能在中孔中出现,不能解释存在微孔的样品;DR/DA 方程只能在地压条件下对微孔吸附进行描述。

%After analyzing the gas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describ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data,some conclusions were shown as follows:(1)although Langmuir equation has simple form and may calculate gas adsorption a-mou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equation is limited by the assumption of uniform solid surface and single layer adsorption;(2) BET equation is a common model for calculating specific surface area,but requires the assumption of uniform solid surface;(3)although BJH model can better reflect the phenomenon of capillary condensation and hysteresis loop,it can not explain the micro porous sample because the phenomenon of capillary condensation only exists in the mediumpore;(4)DR/DA model can only describe the gas adsorption of micro pore under the low -pressure condition.The results have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tudy on the gas adsorption /desorption mechanisms.【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页岩气;煤层气;吸附等温线;吸附能力;吸附理论【作者】刘明进;李晨宇【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5目前,国内外对页岩气藏和煤层气中的吸附现象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模型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常用经验模型预测煤屑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

常用经验模型预测煤屑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

常用经验模型预测煤屑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张宪尚【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15)009【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经验模型; 瓦斯解吸; 解吸量预测; 解吸时间【作者】张宪尚【作者单位】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7;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37;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36; TD820 引言研究煤屑瓦斯解吸扩散特征,对于探索煤矿井下瓦斯涌出、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瓦斯赋存参数测定及煤层气产能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实际意义[1-4]。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条件煤屑瓦斯解吸特征进行大量试验研究并总结得到不同的经验模型,如Barrer[5]依据甲烷气体分子在天然沸石中解吸规律试验研究,提出表达气体累计解吸量和时间关系的巴雷尔式;Airey[6]研究碎煤瓦斯解吸扩散规律,得到艾黎经验公式;Bolt等[7]对试验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瓦斯放散过程并总结出博特式;孙重旭等[8]认为累计瓦斯解吸量与时间成幂函数关系;王佑安等[9]将煤样解吸环境快速降至真空,总结得到出王佑安经验表达公式;宋世钊[10]在译著中介绍了前苏联的研究煤中瓦斯解吸量与时间关系的乌斯基诺夫式。

以上经验模型是根据不同试验条件和分析角度得到的,存在一定适用范围并可以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相互转化[11-12]。

如巴雷尔公式在地勘期间硬煤取芯推算瓦斯损失量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却不适于构造煤的瓦斯损失量的推算[13];艾黎式明显低估了瓦斯解吸开始阶段的放散量[11]。

根据瓦斯放散量与时间关系及公式特点,这些经验模型大致可分为幂函数式和指数式2大类,幂函数则被认为煤样暴露后60 s内的瓦斯放散速度理想的公式[14]。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利用这些经验模型拟合瓦斯累计解吸量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并都表现出较高的拟合度,但对各个经验模型拟合后瓦斯累计解吸量的预测方面关注较少。

考虑吸附滞后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建立及应用

考虑吸附滞后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建立及应用

考虑吸附滞后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建立及应用张先敏;冯其红;张纪远;胡秋嘉;樊彬【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10【摘要】目前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忽略了煤层气吸附-解吸实验中的吸附滞后现象,大多基于煤层气吸附与解吸过程完全可逆的认识所建立的,与实际煤层气藏的排水—降压—解吸开采过程明显不符,从而无法有效指导煤层气藏的开发规划决策或后续开发方案调整.基于煤层气的吸附滞后现象分析,提出了吸附滞后效应概念,进而建立考虑吸附滞后效应影响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并将其应用于某煤层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等评价指标预测.实例应用表明,采用物质平衡方法确定煤层气藏地质储量时,若忽略煤层气的吸附滞后效应,采用吸附等温曲线参数将可能会低估煤层气藏的地质储量值却高估采收率值,造成巨大的预测误差;与之相反,采用考虑吸附滞后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确定的气藏地质储量值及平均含水饱和度变化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说明了所构建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可准确地评价煤层气藏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评价指标,对于煤层气藏后续开发规划实施和开发方案调整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总页数】8页(P2662-2669)【作者】张先敏;冯其红;张纪远;胡秋嘉;樊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长治062552;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勘探开发分公司,山西长治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考虑吸附相视孔隙度的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J], 张茂林;杨龙;梅海燕;王董东2.考虑基质水的欠饱和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J], 姚泽;姚约东;傅礼兵3.考虑煤自调节效应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 [J], 胡素明;李相方4.考虑毛细管压力影响的裂缝—孔隙性凝析气藏注气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与应用[J], 付新;汪周华;郭平;陈恒5.考虑水侵和补给的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及应用 [J], 王星;黄全华;尹琅;孙雷;成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亓宪寅;杨典森;陈卫忠【摘要】针对煤解吸滞后过程解、吸附量和速度变化特征,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根据煤解吸滞后现象分析,结合“墨水瓶”理论,通过引入滞后因子α,提出了煤吸附-解吸模型,揭示了煤吸附-解吸过程质量变化的解吸滞后机理;通过比较解、吸附过程速度,提出了考虑煤基质吸附-解吸过程孔隙率变化的扩散方程,该方程中扩散系数直接可以反映吸附-解吸过程时间异步问题.基于Comsol计算平台,实现了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的数值求解.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煤阶煤样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验证了α值的合理性,拟合数据表明随煤阶提高,α值越大,解吸滞后程度越大;吸附-解吸过程中扩散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吸附过程中扩散系数随时间减小,吸附速率随时间减小,解吸过程中,其值随时间增大,解吸速率随时间增大,通过扩散系数得到的解、吸附速率变化趋势与实验室结果一致,证明了此参数的合理性,进而可用来分析解吸滞后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6(041)0z2【总页数】7页(P475-481)【关键词】煤;解吸滞后;双扩散模型;滞后因子;扩散系数【作者】亓宪寅;杨典森;陈卫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长江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目前在煤层气开采领域,普遍认为煤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是完全可逆的,然而大量的实验和生产资料证明,部分煤体存在解吸滞后现象,即解吸等温线总位于吸附等温线上方,吸附与解吸过程不同步,实际排采过程中应遵循煤的解吸曲线。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煤吸附问题的研究,然而对于解吸滞后的研究仍然较少。

1938年,Cohan[1]在实验中证实了解吸滞后现象的存在,此后Clarkson和Cui[2]等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解吸滞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解吸过程中原本可以通过孔喉进入大孔孔隙参与运移的甲烷分子,由于基质收缩导致的孔喉直径减小,而不能进入大孔孔隙,因此实际在相同平衡压力时解吸过程中参与运移的气体量减少,造成了所谓的解吸滞后现象,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定量分析。

Jessen等[3]则分析了多元气体在煤中的解吸滞后特征,认为CO2,CH4,N2在高阶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吸滞后现象。

Wang Kai等[4]提出了解吸滞后程度的评价指标IHI (improved hysteresis index),对解吸滞后现象的机理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马东民等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吸附-解吸实验,拟合得到了解吸方程。

上述研究或者偏重于解吸滞后现象的产生机理,或者偏重于吸附-解吸方程的描述,均忽略了吸附-解吸过程中解吸滞后现象在时间上的不同步,即忽略了气体的扩散过程。

对于气体在煤中的扩散过程,Crank[5]推导了单扩散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解析解,这成为了指导煤层气生产的重要理论模型,Ruckenstein等[6]在Crank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描述煤层气的吸附、扩散过程,发展了双扩散模型,Gan[7],Cui和Bustin[2],Shi和Durucan[8]等在双扩散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元气体的双扩散模型,为CO2储存和煤层气增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然而他们的模型都基于基质骨架是刚性的、孔隙不可压缩的假设,这显然是与生产实际是不符的。

Palmer和Mansoori[9]通过对吸附应变实验的研究推导了煤体孔隙率方程,Jun Yi[10]等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吸附-解吸过程中的双扩散方程,描述了解吸滞后现象在时间上的不同步。

上述研究虽然考虑了气体在吸附-解吸中的扩散过程,但是仍然假定吸附-解吸是完全可逆的过程,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可同时描述煤解吸滞后过程中解、吸附量和速度变化特征。

Ruckenstein[6]于1971年提出了双扩散模型,并提出以下假设:① 基质骨架是刚性不可压缩的,煤体孔隙率不变;② 大、小孔内同时发生吸附,吸附遵循Henry吸附方程;③ 基质结构分为两部分,球形颗粒之间的孔隙构成大孔结构,球形颗粒内部包含微孔结构;④ 气体的扩散遵循Fick定律。

模型如图1所示。

Clarkson[11-12]等改进了此模型,认为吸附-解吸只发生在小、微孔中,同时吸附-解吸遵循Langmuir方程,然而他们的研究不能定量描述解吸滞后现象。

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① 基质骨架是可压缩的,煤体孔隙率是变化的;② 吸附过程遵循吸附方程,解吸过程遵循解吸方程。

一维状态下煤层气解吸滞后定量分析模型方程形式为式中,下标i=1代表吸附过程,i=2代表解吸过程;C为孔隙内自由气的摩尔浓度,mol/m3;Q1和Q2分别为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吸附态气的摩尔浓度,mol/m3;φ为基质的孔隙率;Dp,Ds分别为孔隙内自由气和吸附态气的扩散系数。

1.1 解、吸附量定量方程目前的理论普遍认为煤的吸附曲线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表达式[13]为式中,p为吸附平衡压力,MPa;Qm为单分子饱和吸附量,mol/m3;b为吸附常数,MPa-1。

解吸过程中部分煤体存在解吸滞后现象,因此用吸附方程研究解吸过程是不合适的,必须探寻煤层气的解吸方程。

煤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非均质化多孔介质,孔径分布极不规律,这是解吸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Cohan[1]认为解吸滞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吸附过程中骨架膨胀引起孔喉直径减小,部分已进入微孔隙的气体分子受孔喉限制,相同平衡压力下无法参与解吸过程,形成了所谓的解吸滞后现象,也可以称之为“墨水瓶”理论,如图2所示。

直接研究煤体孔径分布会相当复杂,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引入滞后因子α用以描述相同吸附量时解吸平衡压力与吸附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式中,p2为解吸过程中的平衡压力,MPa。

因此解吸方程其表达式[13]为1.2 反映解、吸附速率的扩散方程前文已提到解吸滞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吸附过程中骨架膨胀引起孔喉直径减小,部分已进入微孔隙的气体分子受孔喉限制,即吸附-解吸过程中煤体孔隙率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吸附-解吸过程中孔隙率的变化研究相当必要。

1.2.1 孔隙率变化Harpalani和R.A.Schraufnagel[14]在研究煤体吸附变形时,采用了类似于Langmuir方程形式进行拟合给出了与实验数据拟合精度较高的基质体积应变方程:式中,εL为拟合的Langmuir曲线的应变相关参数。

对于孔隙率的变化,Palmer和Mansoori[9]给出了自由吸附状态下的孔隙率增量为式中,K为体积模量,GPa;M为轴向弹性模量,GPa。

孔隙内气体压力与孔隙内自由气的浓度之C间的关系可由理想状态方程得到式中,R为理想气体常数,J/(mol·K);T为吸附-解吸过程中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

1.2.2 扩散方程在引入滞后因子α和自由吸附状态下的孔隙率增量后,结合Clarkson[11-12]扩散方程,可以对方程(1)进一步变换为为表达简单,可定义如下参数:式(8)可简化为式中,∂C/∂t即气体吸附速率或者气体解吸速率,mol/(m3·s);D(C)可作为结合孔隙率变化的扩散系数。

由式(12)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复杂的偏微分方程,无法直接求的解析解,尤其是方程中的煤层气解、吸附速率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借助数值计算软件进行。

COMSOL Multiphysics为一款大型的高级数值仿真软件。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计算,模拟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各种物理过程,COMSOL Multiphysics以高效的计算性能和杰出的多场双向直接耦合分析能力实现了高度精确的数值仿真,其内置有多种物理场,自定义方便,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物理场方程,因此笔者将基于COMSOL平台进行数值求解。

2.1 无量纲化过程无量纲化处理之后可以简化计算,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因此对上述方程引入无量纲化过程,无因次化参数为其中,L为颗粒半径,m;C0和Q0分别表示t=0时刻孔隙内的自由态和吸附态的初始浓度,mol/m3。

最终式(12)可变换如下的无量纲方程化形式:2.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对于解、吸附量方程中滞后因子的验证将采用马东民[15]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其参数见表1。

对于解、吸附速率的数值求解,无量纲化过程完成后,为求解方程仍需确定等式的初值及边界条件,然后基于Comsol计算平台求解方程。

采用重庆市松藻煤电集团打通一矿[16]中的煤样数据,相关实验数据及煤岩力学参数见表2,求解过程中的初值及边界条件见表3。

2.3 结果讨论笔者基于Comsol计算平台进行数值求解,模拟了一维情况下球形模型吸附-解吸过程中解、吸附量和速率的变化特征。

2.3.1 α值对不同煤阶煤样的解、吸附量的影响马东民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的实验样品采集于新疆双安矿43号HM、山西柳林寨崖底煤矿9号JM、桑树坪井田11号PM、寺河煤矿3号WY。

煤阶从低到高,代表了煤的变质程度从低到高。

图3为不同煤样实验解、吸附量与数值模拟的解、吸附量对比。

图3(a)新疆双安矿43号HM煤样,α=1时,此时模拟解吸曲线与实验吸附数据基本吻合,即此时解、吸附定量方程一致,吸附-解吸过程完全可逆;α=1.27时,此时模拟解吸曲线与实验解吸数据基本吻合,即采用笔者建立的滞后因子为1.27的解吸方程可较好的反映此煤样的等温解吸曲线;同样图3(b),(c),(d)分别为山西柳林寨崖底煤矿9号JM、桑树坪井田11号PM、寺河煤矿3号WY煤样,α=1时模拟解吸曲线均与实验吸附数据吻合,α=1.36,1.52,1.75时,分别代表模拟解吸数据与实验解吸数据相吻合,解吸滞后程度HM<JM<PM<WY,由图3中可以看到,随着煤阶提高,即煤样从低到高,变质程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滞后因子α值逐渐增大,解吸滞后程度逐渐增大,解吸滞后特征显著,而α=1时则无论煤阶高低,均表示此时吸附-解吸过程完全可逆,不存在解吸滞后现象。

低阶煤以大—中孔隙为主,高阶煤以小孔—微孔为主,根据前文中提到的“墨水瓶”理论的解释,由于吸附-解吸过程中骨架变形,孔喉直径减小,部分已进入微孔隙的气体分子受孔喉限制,相同平衡压力下无法参与解吸过程,同时相同气体压力时,低阶煤的可通过甲烷分子的孔径通道比高阶煤大,甲烷分子更容易解吸出去,因此低阶煤的解吸滞后程度比高阶煤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