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及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病虫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褐飞虱及其防治水稻,褐飞虱,病虫防治
褐飞虱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首要害虫,单食性,只能在水稻和******稻上取食与繁殖,以成、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刺吸稻株汁液,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为害严重时能引起稻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褐飞虱为害还能加重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褐色至黑褐色,具油状光泽,头顶向前突出,略呈正方形。颜面中央不凹陷。额及颊均黄褐色,小盾板暗褐色,有3条隆起线。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腹部肥大,腹端钝圆,前翅伸达腹部第5~6节。
(1)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列成一条卵条,卵粒香蕉形,长约1毫米,宽0.22毫米,卵粒双行排列。
(2)若虫。卵圆形,淡褐或黑褐色,分5龄,3龄后胸背面翅芽明显。
2.发生特点。
褐飞虱抗寒力弱,在北纬25度以北我国中北部稻区不能越冬,南方稻区虽有少量过冬虫源,但因春耕春耙最后残存的有效虫源基数甚微,因此我国每年初发生主要虫源,主要由亚洲大陆南部和热带地区迁飞而来。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从南向北递减,广东每年发生7~8代。
褐飞虱只有取食水稻才能繁殖后代,孕穗期至乳熟期的水稻最适合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两种。当食料丰富环境适宜时,产生短翅型成虫。该型为居留型,繁殖能力和对环境适应性强,增殖快。当食料与环境不适宜时,则易产生长翅型成虫,翅发达,腹较小,具有扩散和远距离迁飞的能力。
成虫多在晚上及清晨羽化,有强烈的趋光性,羽化后2~5天交尾,一生可交尾2~3次。成虫在下午及夜间产卵,以青嫩的稻株产于叶鞘组织内为多,水稻衰老时,则以叶片基部中脉组织内比例较大。每头雌虫可产卵300~700粒,最多可达1000余粒。
褐稻虱有好湿趋荫的习性,在田间栖息部位一般以离水面10厘米范围内较多。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大发生的气候条件。稻田深灌、漫灌,长期积水或地势低洼,排水不好,以及施肥不当,封行过早,稻叶茂密嫩绿,行间不通风,湿度大都有利于褐飞虱的生活和繁殖。
褐飞虱的大发生,取决于短翅型成虫出现的迟早和数量的多少,而短翅型成虫的发生数量又决定于食料条件。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茬口布局、品种搭配日趋复杂,肥水条件好,这为褐飞虱的发生提供了充裕而适宜的食料,因此褐飞虱危害逐年加重。
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要浅水勤灌,适时烤田,合理用肥,防止水稻贪青晚熟。选用抗虫品种。
(2)保护和利用天敌。稻飞虱天敌有稻虱缨小蜂,褐腰赤眼蜂,稻虱螯蜂,线虫、黑肩绿盲椿及蜘蛛。这些天敌对稻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采用选择性农药,调整用药时间,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主动地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稻田放鸭食虫,对稻飞虱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药剂防治。主害代双季早稻每丛有虫10~15头,晚稻15~20头,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常用农药有10%叶蝉散可湿性粉每亩200克;25%速灭威可湿性粉每亩75~100克;50%混灭威乳油每亩200克;25%噻嗪酮(扑虱灵、稻虱净)可湿性粉每亩35~50克加水75公斤,在若虫高峰期喷雾,药效期长达30天,且对天敌安全。防治前要灌足田水,药液要喷在稻茎基部。在水稻烤田时,也可采用喷粉法,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克加少量水稀释,然后拌和细土20公斤制成毒土,均匀撒入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