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九一八事变国际局势分析日本侵华的战略意与后果
九一八事变国际局势分析日本侵华的战略意与后果九一八事变国际局势分析——日本侵华的战略意义与后果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略战争的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起点,也对整个国际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战略意义和后果两个方面对九一八事变的国际局势进行分析。
一、战略意义九一八事变对于日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侵华战争为日本提供了一个扩张势力范围的机会。
当时,日本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为了迅速发展自己,日本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市场。
而中国作为一个龙头,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自然成为日本扩张的目标。
其次,九一八事变进一步巩固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
通过侵占东北地区,日本成功地建立了伪满洲国,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这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九一八事变也让日本能够利用东北地区作为突破口,向中国内地进攻。
通过控制东北地区,日本可以轻松地侵入中国其他地区,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抗日能力。
总体而言,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机会,并为其后续的侵华行动打下了战略基础。
二、后果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后果。
1. 国际舆论压力加大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遭受了日本的侵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各国对于日本侵华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要求日本立即停止侵略行动。
这种国际压力迫使日本被迫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但对于日本侵华的影响并不持久。
2. 全球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经济和国土受到严重破坏,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契机,也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
随着日本的侵略行为逐渐扩大,欧洲等西方列强开始关注日本的军事威胁,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日本的行动。
这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3. 加强了中国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心怀民族屈辱感,人民积极发起了全国性的抵抗运动。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行动与战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行动与战略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侵略行动的事件。
这个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面展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描述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队行动与战略。
第一,事变起因和背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国东北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紧密相关。
当时,东北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边疆要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然而,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对东北的控制力度不足,使得日本军队得以找到切入点进行侵略。
第二,日军发动的主要行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采取了多种行动手段来占领东北地区。
首先,在边境地区制造冲突和挑衅,引发对中国军事防线的攻击。
随后,日本军队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行动,占领了沈阳、鞍山等重要城市,控制了东北。
第三,日军的战略策略日本军队在九一八事变中展现出了一系列战略策略。
首先,他们采用了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占领重要城市,割断中国军队的后勤和通信线。
其次,他们借助舆论战和虚假宣传,制造了中国军事谈判的幻觉,让中国政府陷入被动。
此外,日本军队还对中国军队实施了军事围剿和恶性镇压,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第四,中国抵抗与国际反应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东北各地的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斗争,组织自卫队和游击队,展开了反击行动。
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援助,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然而,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国际社会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并不强烈,让中国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和困境。
最后,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和启示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深远。
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并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对中国和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
而对中国来说,九一八事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为中国人民后来的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从历史角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否则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九一八事变的军事战略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军事战略分析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沈阳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次事变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对九一八事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发生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展开侵略行动。
其目标之一是削弱中国军队,占领中国东北,确保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
此时,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国共两党对抗激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可乘之机。
2. 日本军事战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伪装行动:日本军队利用伪装手段,声称中国军队袭击了沈阳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将军队派遣到东北地区。
(2)区域控制:日本军队通过快速占领大连、沈阳等重要城市,迅速建立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他们利用铁路和道路网络,迅速调遣军队,实施了有效的战略部署。
(3)分化瓦解:日本军队通过分化国共两党,与一些地方势力勾结,瓦解了中国抵抗的力量。
他们还采取经济手段,收买一些地方政府与军队,使其对日方态度比较温和,甚至出卖中国利益。
(4)空袭战术:在事变过程中,日本军队采用了大规模的空袭战术,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等重要设施,削弱了中国的抵抗能力。
3. 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多重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中国的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对于日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日本希望通过入侵东北,确保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并基于此发展更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2)中国内部因素: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国共两党对抗激化。
内部矛盾导致了对外防御能力的削弱,使得日本不再需要顾忌中国军队的反击。
(3)国际形势: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相对较弱。
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没有给予强有力的制止,这使得日本有了更多的胆量继续侵略。
4. 影响与启示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抗日意识觉醒: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人民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激发了抗日意识的觉醒。
日本军事战略思想
四、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威胁有哪些
• • • • 一是军国主义势力不断发展。 二是牵制台湾问题的解决。 三是日本对我国军事威胁越来越大。 钓鱼岛问题。
总结
•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中国应该 从大局出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 态度妥善处理两国关系,着眼于长远。加 强合作,增进交流,促进互信,这样有利 于为我国国内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同时,我 们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日本对我国的 威胁,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增强自 身实力,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并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内容四日本军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一日本的战略思想1951年与美国缔结日美安全条约根据日本国宪法日本实行立足本土专守防卫的政策不拥有国家的交战权
日本军事战略
主要内容
• • • • 一、日本的战略思想 二、日本的建军思想 三、日本的作战思想 四、日本军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一、日本的战略思想
• 1951年与美国缔结《日美安全条约》,根 据《日本国宪法》,日本实行“立足本土, 专守防卫”的政策,不拥有国家的交战权。 • 90年代以来,日本为谋求军事大国地位, 进行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调整和部署。
日本的战略思想
• 军费开支连年增长,海上防御范围不断扩 大。1991年海湾战争后向中东派出扫雷艇, 1992年国会通过向国外派兵法案,1993年 以后向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派遣维和部队, 2003伊拉克战争派出自卫队,“专守防御” 战略被突破。
日本的建军思想
• 日本军队建设的要点是:保持军费持续增 长,更新障能力。它是一种渐进式的突 破。
日本近年来军事战略调整
军事战略突破 二 、修改自卫队的建设方针 ,从 “基础 防卫力量构想” 转向“发展能充分应对恐怖活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新 型威胁的防卫力量”,以适应自卫队作战任务的变化
1.制定新的中期计划,削减防务预 2.调 整自卫队体 制编制 ,适应新的作战任务的需要
军事战略突破
三、调整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压缩传统主战装备数量 , 重点发展适于 自卫队机动展开和配合美国行动的武器装 备,以应付新型威胁和多种事态
一.主要 原因
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需求
谋求国家经济利益的发展
二.根本 原因
三.直接 原因
满足日本国家安全环境的需求
适应美国战略调整的同盟需求
四.间接 原因
防卫政策调整
中 国的 崛 起 ; “亚 洲 局 势 不 稳 论 ”; 中 国的 军事 动 向定 性 为“地 区与 国 际社 会 的 担忧 事 项 ”
1.在 陆战装备斱面,重点发展新一代主战坦克、轻型装甲车、攻击直 升机和运输直升机 。
2.在海战装备斱面,重点发展新型“宙斯盾”驱逐舰、大型直升机导弹
驱逐舰和大型补给舰 3.在空战装备斱面,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和大型加油/运输机
日本在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1
解决台湾问题更 加复杂
2
钓鱼岛问题越来 越棘手
调整自卫队体制编制适应新的作战任务的需要军事战略突破三调整武器装备发展方向压缩传统主战装备数量重点发展适于自卫队机动展开和配合美国行动的武器装备以应付新型威胁和多种事态1
日本近年来军事战略调整
钟为民 国政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动因
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具体表现
日本军事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抗击外敌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涉及广泛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日本军队的侵华战略与战术,以及中国军队如何应对并最终获得胜利。
一、侵华战略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手段。
首先,他们采取了全面侵略的战略,以占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其次,他们利用分化政策,试图削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团结,以实现分而治之的目的。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摧毁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以削弱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
日本军队在战略层面使用了空袭、围剿、经济封锁等手段,试图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他们利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和重要军事设施,使中国军队的抵抗变得困难。
此外,他们通过经济封锁来削弱中国的物资供应,给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侵华战术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
首先,他们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击的战术,以快速取得战场的控制权。
他们利用装备先进的飞机、坦克和其他先进武器,打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并实施速战速决的战术。
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和地方战的战术,以适应中国广大的地理环境。
他们派遣伪军及特务机构协助自己的侵略行动,并试图瓦解中国军队与人民的团结。
此外,日本军队还采取了心理战、恐怖战等手段,试图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回应虽然中国面临着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但中国抗日战争仍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中国军队与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回应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持久抗战的战略,以消耗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坚守抗战初期的重要据点,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为中国推迟了日军的进攻时间。
中国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地方战等战术,以适应日本军队的快速机动性。
他们将战场转移到山区、林区等地,利用地形和地理环境给敌人带来麻烦。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挑战与抗争
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挑战与抗争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占领了东北三省。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挑战的开始,也拉开了中国人民长期抗争的序幕。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九一八事变的背景1931年,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
国内政权瓦解,社会各界紧张不安。
而日本军国主义则趁机抓住中国内部的混乱局势,企图通过侵略中国东北来实现其对华扩张的目标。
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当时的中国军队在该地区实行着军队的警备。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以“中国铁路炸弹事件”为借口,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
他们向中国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并最终将东北三省置于其统治之下。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日本军国主义实施了野蛮的统治,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饱受折磨。
其次,九一八事变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
中国人民意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开始积极抵抗。
这也为后来的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九一八事变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四、中国人民的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从抵抗日本侵略到发动全面抗战,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
他们组织了抗击日军的游击队,开展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实施了抵制日货的经济斗争,以及在文化领域开展了爱国教育。
五、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启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重要里程碑。
它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唯有团结起来,坚决抵抗侵略,才能捍卫自己的国家和尊严。
九一八事变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并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挑战。
抗日战 争对现代中 国国 防政策的影响
抗日战争对现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抗日战争对现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篇章。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更对现代中国的国防政策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让中国深刻认识到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在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国防力量的相对薄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事进攻,我们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
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
这惨痛的经历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若要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坚实后盾。
现代中国的国防政策始终将国防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国防领域的投入,努力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以确保国家在面对任何可能的威胁时都能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抵御和反击。
其次,抗日战争使中国明确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方针。
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进行抵抗。
这种在艰难环境中顽强抗争的经验,为现代中国国防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积极防御并非单纯的被动防守,而是在战略上保持防御态势,同时在战役战术上积极主动,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反击。
这种战略方针强调在和平时期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不主动挑起战争,但也绝不惧怕战争,一旦受到侵略,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反击,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再者,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
战争期间,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军事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
然而,为了抗击侵略者,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军工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这一时期积累的一些科技研发经验和技术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代中国高度重视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航空航天、导弹技术、信息化作战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抗日战争时期所激发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对国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九一八事变,也被称为沈阳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炮击中国军队的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
1. 军事战略1.1 日本的动机与目标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利益,但对中国的控制力并不满足。
因此,日本有意通过军事行动来实现对中国东北的完全掌控,并迅速推进其对整个中国的战略目标。
九一八事变为日本提供了一个借口,他们宣称是为了保护南满洲铁路才进行军事行动。
1.2 作战计划日本关东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主要目标是占领沈阳,迅速消灭中国军队,并掌握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他们的计划是以迅猛的攻势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快速占领关键区域,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 战术分析2.1 九一八事变的进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快速而有力的军事行动。
他们通过迅速占领沈阳,并扩大占领区域,迫使中国军队撤退。
在作战过程中,日本关东军采取了以下战术措施:2.1.1 突然袭击九一八事变是突然发生的,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袭击毫无准备。
日本关东军利用突袭的优势,迅速攻占了沈阳,并占领了其他重要城市和地区。
2.1.2 空中优势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利用其空中优势,通过空袭炮击中国军队的阵地和据点,迅速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2.1.3 速战速决日本关东军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策略,通过迅速占领关键地区,压制中国军队,迫使其撤退,迅速实现了战略目标。
3. 影响及启示3.1 中日关系加剧紧张九一八事变严重损害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对态势。
这一事件为日本后来的侵华战争的开始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军事战略与战术的重要性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关东军采取的突袭、空袭和速战速决等战术策略展示了军事战略与战术的重要性。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预防和对抗外国军事侵略的必要性。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作战策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作战策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这场事变中,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事变”的名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对中国的军事战略与作战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的军事战略表现出了明显的被动性。
由于政府内部的腐败和腐朽,中国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明显劣于日本。
此外,中国的军事战略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各地军队的指挥系统不够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这使得中国军队在面对日本侵略时显得束手无策,无法有效地组织抵抗。
其次,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的军事战略体现了其强大的实力和狡猾的策略。
日本在事变前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包括秘密调集军队、暗中渗透等,为事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此外,日本还采取了分步骤、逐渐升级的战略,先占领东北地区,然后再向南扩张。
这种战略的灵活性和计划性使得日本在事变中占据了主动权,并最终成功地控制了东北地区。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的作战策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军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争取外援。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这种作战策略的转变使得中国军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暴露了中国军事战略和作战策略的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军队在战略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对日本的侵略没有提前做出有效的应对。
其次,中国军队在作战策略上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过于依赖传统的战术,使得其在与日军的对抗中处于劣势。
最后,中国政府在对外援助方面的策略不够明确和务实,导致外援的到来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战略与作战策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军队在事变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但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并在后来的抗战中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对于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的军事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理论课论文
军事理论课论文题目:日本军事战略的调整对我国安全形势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课程名称考查学期考查方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日本军事战略的调整对我国安全形势产生哪些重要影响【摘要】冷战的结束,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提供了好的机会,军事战略调整成为了日本历届内阁的政策重点。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开启了军事转型的进程,通过成为军事大国而进一步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而且日本追逐军事强国的步伐也是以军事调整为核心的。
日本进入民主党执政期以来,加快了军事调整的进程,其以对外干预为主的积极攻势防御战略日趋明显,这已经造成了亚太地区局势的复杂化,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
日本军事调整的行为已经对我国的安全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对日本军事调整的正确分析、预测,有助于保障我国的安全环境。
【关键词】:日本军事调整中国安全影响一、日本的现行军事战略(一)调“多元威胁”,建立全方位安全体系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周边安全形势和所谓“威胁”的判断有较大的改变。
由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苏联转向强调对付地区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威胁”。
关于“威胁”的来源,日本提出所谓“多元威胁”论,确定其作战对象依次为中、朝、俄,其中对付所谓中国和朝鲜的“威胁”被摆在相对重要的位置。
自1996年版《防卫白皮书》首次公开将中国作为防范对象后,近几年的《防卫白皮书》对中国的关注程度正在逐年提升。
日本还对我国捍卫领海主权和正常的海洋勘测与开发活动始终持有戒心。
日本对中国的“关注”从本质上讲就是防范与遏制。
据日本《东京新闻》2004年11月8日透露,日本防卫部门曾设想未来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三种可能性,即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并为应对此种“事态”制定了作战计划。
对于朝鲜、远东俄军也作出相应的防范计划。
日本力求建立起全方位的防御体系,其军事部署已由过去单纯侧重北方转变为北、西、西南并重,即在继续保持北部地区一定作战能力的同时,结合部队的整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西部、西南方向的军事部署,其重点是提高反导弹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作战能力。
日本军事力量崛起与我们的对策
日本军事力量崛起与我们的对策日本军事力量崛起与我们的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和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谋求军事大国地位,南海领土问题等,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挑战。
其中,日本军事力量的崛起对我国安全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视。
在过去的5年中,日本军事战略发生极大转变,特别是日本新一届政府安倍晋三上台之后,通过一系列有关安保政策的文件或法案,进一步的挑战和平宪法的约束,军国主义颇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本文就通过分析日本军事力量的崛起来提出我们相应的对策。
第一章日本军事战略与军事力量分析一日本军事战略的转变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就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并确立了一系列的政策,率先在经济上实现了崛起。
近年来,在政治大国战略目标进一步确立之后,日本大幅度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并不顾人民意愿,强行通过一系列指导国家安全战略的法案,不断突破和平宪法对其的约束,对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严重挑战,也是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严重威胁。
由于日本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根据和平宪法的有关精神,日本是不能保留军队的,其军事力量只能进行本土的防御作战,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唯一目标就是在受到外来力量入侵时,保卫本土安全。
但是随着1997年日本通过《周边事态法》,进一步扩大其防卫的范围。
由此可见,日本如今的防卫已不仅仅只是针对本土而言了,而是将周边安全和本土安全并重,确保双重安全。
2013年12月7日,日本国会通过三份关于安保政策的重要文件,包括新版《防卫计划大纲》,《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
2015年9月30日,由日本执政联盟控制的日本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不顾在野党和国民的强烈反对,强行表决通过了带有允许日本自卫队派兵海外的法律条文的安保相关法案,标志着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该法案不仅进一步的扩大了日本自卫队的活动范围,而且也让其专守本土防卫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完整word版)日本继续进行军事战略调整,中国应如何应对
日本继续推进军事战略调整,中国应如何应对姓名:孙灏学号:03022011166队别:二十队一区队专业:汽车指挥日本继续推进军事战略调整,中国应如何应对【摘要】: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转移,旨在谋求政治、安全、经济多重利益,重新确立地区主导权,而日本也针对目前军事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
从《国防基本方针》的通过到《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出台,日本军事战略一步步从“专守防卫"向“海外进攻型”转变和调整。
【关键词】:日本军事战略调整关系中国影响战略选择日本,这个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大和民族,纵观历史看来,与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尤其在军事方面,曾经给我们打下过令亿万国民不能忘却的深深烙印。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帷幕的落下,其军事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那么,目前日本方面的军事部署的重大调整,对于我们国家无论在政治还是在领土纷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难以捉摸的双边关系了。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人以如此巨大的影响.自汉朝后一段历史时期,日本就曾一直对中国称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日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汉字到围棋,从《论语》到《法华经》,日本人几乎一成不变地从中国学去了这些文化精髓.但历史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曾经给中国留下如此深的烙印,造成如此深的伤害。
自元明时期的倭寇入侵以来,日本对我国的骚扰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哪一次的侵华战争都少不了日本的参与,也没有哪一个帝国主义杀人像日本人那样在南京屠城.值得着重声明的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其不断发展扩张的军事实力,大都应用倾注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从《马关条约》签订,到“九一八"事变,再到全面侵华战争,都给我国造成了永远的痛。
直到21世纪的当下,还存在着钓鱼岛问题的领土纷争,不得不说是和日本存在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二、日本军事的发展历程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来,其军事实力才算真正走上正轨,走上扩张之路。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自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明显的演进,这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介绍这一演进,并探讨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其次,安全领域是日本国家战略演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地区和全球威胁的增加,日本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安全政策。
首先,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安全合作,继续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
其次,日本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维护活动。
例如,日本派遣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在非洲实施援助和安全合作项目。
这一安全战略的演进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日本的积极安全政策引发了中国的警惕。
中国认为日本的安全政策具有军事化倾向,可能威胁到地区安全。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海上安全问题上存在争议,如钓鱼岛问题。
这些争议使中日关系紧张,需要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
最后,外交方面也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日本在外交政策上积极推动自己的利益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特别是,日本加强了与东盟国家、印度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
此外,日本也在争取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这一外交战略的演进对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日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扩大了其外交影响力。
这可能会导致中日之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和协商,日本和中国可以寻找共同利益和解决争议的途径。
总之,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在经济、安全和外交等方面发生了演进,对中日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两国需要通过合作和对话来处理竞争和争议,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策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策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持续长达八年的战争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多种战争策略,以实现其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
本文将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探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采取的战争策略。
一、军事策略(1)空袭战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广泛采用了空袭战略。
他们通过轰炸中国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以破坏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交通运输系统,削弱中国的抵抗能力。
这种战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分而治之日本侵略者通过分割中国的抗日力量,采取分而治之的战略。
他们逐渐掌控中国的沿海地区,并与一些中国的亲日势力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削弱中国统一抗日的力量。
日本侵略者还试图煽动中国内战,进一步分化中国的抗日力量。
(3)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实施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
他们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摧毁掠夺行动,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这种政策极大地摧毁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生存能力。
二、政治策略(1)伪装政权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伪装政权,试图取代中国的合法政府。
他们通过任命傀儡政府和推行伪装法律,剥夺中国人民的基本权益,达到控制中国社会的目的。
(2)经济侵略日本侵略者采取了经济侵略策略,通过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为其战争提供经济支持。
他们抢占中国重要的工业和矿产资源,并向中国输送大量的战略物资。
为了维持这种经济侵略,日本侵略者还实施了苛刻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剥削。
(3)宣传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大规模的宣传战略,试图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他们通过宣传机构和媒体,制造了大量的假消息和宣传,以污蔑中国的抗战努力,并试图改变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多种战争策略,旨在实现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
他们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破坏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削弱中国的抵抗能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与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与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由中国人民对抗侵略的日本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和军事行动,对中国进行进攻,以期迅速取得胜利。
本文将从日本军队的组成、战略决策以及对中国采取的战术措施等角度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与战略。
一、日本军队的组成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由陆军和海军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陆军是日本军队的主力,拥有精锐的步兵部队和坦克部队。
海军则拥有先进的军舰和航空母舰,能够在海上进行远程攻击和登陆行动。
日本军队在中国的进攻中通常会采取陆海协同作战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压制和摧毁中国军队。
二、日本战略决策日本军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以迅速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
日本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经济中心和战略要地,以控制中国的资源,确保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其中,日军采取了南进战略,通过先占领南方的战略要地,逐渐向中国内陆推进。
另外,日本还制定了以速胜速战为原则的战略决策,以最快的速度击败中国军队,迅速结束战争。
三、对中国采取的战术措施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日本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措施。
首先,他们通过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坦克、飞机等,在战场上取得技术优势,使中国军队望而生畏。
其次,日军还广泛运用游击战和分散战术,以消耗中国军队的实力和资源。
他们利用地形和地理优势,采取分散行动,逐个攻占中国的重要城市和要地,限制中国军队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能力。
此外,日本军队还对中国平民实施了残酷的战争手段,如大规模屠杀和强征劳工等,以威慑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措施,以期快速取得战争胜利。
他们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先进的作战技术,对中国进行了强有力的进攻。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全民抗战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日本军队的侵略,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中国的地方抵抗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与中国的地方抵抗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并建立伪满洲国的事件。
此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行动,并在后续的战争中展现出了其军事战略的特点和中国地方抵抗的意义。
本文将从军事战略和地方抵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1. 对中国地缘优势的利用日本侵略者针对中国地理位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战略。
首先,他们通过占领满洲地区,控制了东北亚的要冲,确保了对中国大陆的背后安全。
其次,他们构建了一系列的铁路线,使得军事物资的输送更加便捷,加强了对华北地区的控制。
最后,日本侵略者充分利用陆、海、空三栖作战的手段,加强全面进攻,迅速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大城市,达到分化中国抵抗力量的目的。
2. 优先打击重要目标日本侵略者的军事战略也体现在他们的打击目标选择上。
他们注重先发制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将目标锁定在中国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
他们迅速攻占了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并迅速控制铁路、港口等交通要道,削弱中国的物资供应和军事动员能力,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军事困境。
3. 采取以小搏大的战术日本侵略者在战术上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术,他们利用机动性强、火力集中的优势,采取迅猛突击的方式,以小股部队攻击中国军队的重要防线。
他们在战术上以速度、火力、机动性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先进战术思想,有效地瓦解了中国抵抗军的防线,迅速占领重要地区,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中国的地方抵抗1. 积极展开游击战争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地方抵抗采取了积极的游击战争,以弥补正规军力量的不足。
他们依托地势复杂的山区和乡村,利用山林、河流等天然屏障,采取灵活的战术,对日军进行游击战。
地方抵抗力量以小股队伍,采取分散战斗、袭扰、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等方式,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军事力量。
2. 组建地方武装中国地方抵抗还采取了组建地方武装的方式,以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战略的变化与中国抵抗的应对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战略的变化与中国抵抗的应对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英勇抗击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以试图征服中国,而中国人民则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日本战略的变化与中国抵抗的应对进行分析。
一、日本侵华战略的演变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试图迅速攻占中国重要城市,建立傀儡政权,并尽快结束战争。
他们认为,消灭中国抗日势力的根据地,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信心,对其侵略计划至关重要。
然而,中国人民展示出了顽强的战斗力,使得日军无法轻易取胜。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侵略者意识到他们无法迅速征服中国,并开始采取持久战略。
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实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残酷地摧毁中国人民的生活基础,试图通过战略后勤打击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
然而,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组织起来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行为。
在中期阶段,日本侵华战略进一步转变为分割中国的战略。
为了削弱中国抗日力量,侵略者开始实施分化政策,妄图挑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然而,中国人民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队,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并使他们失去了对中国的一些重要区域的掌控。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再次发生了变化。
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他们试图通过加强对中国抵抗力量的军事打击,迫使中国降服。
他们实施了“围剿”政策,对中国的抗日根据地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然而,中国人民依然坚守阵地,不断发动游击战争,成功地消耗和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应对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变化面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抵抗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人民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起全国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和各个民族,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地加强了抗日力量,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抗战意志。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所谓“满洲事件”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事战略与行动的结果,因此理解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对我们认识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事战略目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扩张政策的一部分,其军事战略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削弱中国的国力,并且建立一个以满洲为基地的扩张帝国。
其次,日本还试图控制中国的经济资源,包括东北的煤矿、铁矿等,以满足自身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军事行动计划为了实现上述军事战略目标,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首先,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如沈阳、大连等,并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
其次,日本在侵略过程中采取了分割、吞并的策略,通过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随着东北地区的占领完成,日本开始向中国的其他地区进攻。
他们首先进攻了北平(今北京)、天津等重要城市,然后向南方推进,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其中,南京大屠杀成为了日本侵略行动中的一大暴行。
三、军事战略手段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与行动中,日本运用了多种军事手段来实现其目标。
首先,他们使用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通过先发制人的战术来迅速占领重要地区。
其次,日本还采取了经济封锁、政治操纵等手段,以削弱中国的抵抗能力并最终得到胜利。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残暴的战争手段,如屠杀平民、焚烧房屋等。
这些手段旨在恐吓中国人民,破坏中国的经济基础,并迫使中国政府妥协。
九一八事变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在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殖民统治,其军事战略与行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四、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军事战略与行动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在中国的全面扩张,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从唐朝以来,我国与日本之间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中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如今,中国持续和平发展,日本日趋衰落,中日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中日战略相持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结果既取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质量提升,也取决于双方的战略选择与部署。
日本的战略趋向具体表现为:全球战略收缩,东亚战略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深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防务部署和对外军事合作。
有鉴于此,面对日本的战略趋向,中国应善加应对,加强全球议程上的倡议和塑造能力,积极锤炼大国心态,确立更具针对性的东亚地区战略,以长远眼光处理中日关系。
本文通过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时间基础,介绍日本的军事战略思想,从而总结出日本军事战略思想中自古至今所传承的一些思想,以及介绍近几年日本的新军事变革及其国际秩序观。
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影响,并针对日本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所应做出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日本军事思想;日本国际秩序观;中国应对对策摘要 (II)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 (1)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 (1)1.2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 (2)2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4)3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6)4参考文献 (8)1日本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1.1日本的兵书《斗战经》日本的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同日本的军事著作密不可分。
而日本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中《斗战经》是对日本军事思想形成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
《斗战经》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一本著名兵书。
其作者,据《斗战经》序中说,“或曰太祖宰相维时卿作,或曰太宰师匡房卿书也,今不可考证。
”[1]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是中国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时代。
《斗战经》一书就是日本兵学家深入研究中国兵书和日本传统兵学思想的结晶。
书中批判了当时在日本影响很大的《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指出要从日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孙子兵法》,强调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突出宣传日本的民族精神。
因此,《斗战经》一书充分体现了日本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对于军事及战争的看法。
该书问世以后,深受日本民众欢迎,“自幼至名,手不舍卷”,广为流传。
日本兵学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不在奇,不在正,不在权,与天地同于理,与阴阳合于化。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提倡继承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
本书特别强调日本要有自己的民族性,要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
二、提出“武”是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是“先武后文”,本书十分重视“武”的作用,认为“武”乃是促进天地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对于战争的看法是战争推动历史发展,崇尚武力。
这是日本传统军事思想中的精髓,同我国的中庸仁爱之道相背驰。
三、主张正攻战法,以“力”和“势”致胜。
四、强调刚毅是战争中制胜的根本条件。
本书认为,刚毅精神是日本民族的根本。
五、揭示用兵规律和原则。
本书根据日本传统的兵学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了用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用兵原则。
该书虽然反映了日本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一些战争规律和作战原则,但对中国古代兵学名著的看法却是错误的,具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很大的片面性。
1.2中日之间爆发的战争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战争: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战争: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2]中日第一战: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再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此战日本战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日本积极向唐朝学习军事制度及军事知识,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
盛唐时期,日本也得以发展,强壮自身力量。
中日第二战:元朝时期蒙日战争。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而中国的朝廷相反却在日本人面前越来越没面子了。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
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
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先后同日本发动了两次战争。
日本起初不敌元朝,但由于天气原因致使元朝攻打日本失败。
此后的日本更加跋扈,在两国关系中开始更加主动的挑衅。
日本的军事战略开始呈现对外扩张趋势。
中日第三战:明朝时期的万历援朝战争。
此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鲜引起。
日本对外积极扩张,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明朝由于自身腐朽衰败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日本人却受益良多。
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发展国力,为对外侵略扩张积蓄力量。
中日第四战: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由于制度腐朽,落后战败,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为此战争的发动积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初步确立了对外扩张的海权战略。
经过此战,日本国力日趋强盛,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跻身列强,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其对外扩张的军事战略及军事意图更加明显。
中日第五战:抗日战争,中国为此经过了艰难卓绝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是一次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更进一步体现。
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是一场中国保卫自身抵抗侵略的一次正义的战争。
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奋战,坚韧不屈,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我国将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2日本的国际秩序观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强者虚心学习,来发展壮大自己,甘愿承认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甚至低头,但并不会为此而丧失野心。
恰恰相反,日本积极维护适合自己发展的国际秩序观,其目的在于不断地去壮大自己。
自古至今,从日本的军事发展的历史之中,从美日签订安保条约到日本不断修宪,以及近些年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大国地位而想要跻身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事情之中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从历史上看,日本总是在嫉妒拥有广阔资源的发展中的邻居——中国。
为此,衍生出日本的国际秩序观。
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努力学习西方走“富国强兵”之路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白人至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帝国体系经济格局,其国际秩序并不能服务于日本。
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之风,则直接打击了日本经济,随后军人开始走上前台以建立新国际秩序团结民众。
二战中,日本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新秩序,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能够服务自己发展自己并进一步称霸世界的国际新秩序,与战前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旧国际秩序全面对决,当然最终以全面战败告终。
二战结束,旧的欧洲列强主导的以殖民地为基础的旧国际秩序也告崩溃,美苏两国陷入长期冷战。
在亚洲,美国把战略中心从中国转移到了日本,并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旧金山体制”。
自此日本在安全和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的模式形成,吉田茂首相敏锐地认识到日本积极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把安全“外包”给美国,努力发展经济是日本唯一正确选择。
[3]这也是日本为谋求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必然趋势。
这个战略选择不仅带来了战后日本几十年和平和繁荣,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日本战后的国家认同,即建立在美国同盟和经济大国两大支柱上的新国家认同。
进入新世纪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崛起,以及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国家认同中的“经济大国”的制度保障——七国集团的影响力下降,20国集团(G20)机制形成,然而20国集团还很不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机制。
与此同时,中日之间围绕着海洋权益的争端升温,而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又对日本国家认同中的“美国同盟”的支柱产生了冲击。
日本很是担忧国际新秩序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其自身发展,因此表现出极力想维持旧的国际秩序。
为此,日本不断地想办法遏制中国。
3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我国同日本在钓鱼岛及东海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尤其近几年愈演愈烈。
日本担心我国军事实力不断提升,海洋力量不断增强。
最终在钓鱼岛等问题上掌握实质控制权。
我个人认为,日本政府本身为了谋求利益而故意忽视在道义上的同中国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以及中日两国在东海的油气田之争。
这两个问题关乎日本在军事及经济的发展,纵使不可理喻也要极力力争。
日本同俄罗斯同样存在岛屿争议,北方四岛实质被俄罗斯实际管控,在战略意义上,犹如日本头上悬着的一把尖刀。
在同俄罗斯外交过程中也表现相对缓和被动。
但钓鱼岛却被日本实质控制,日本想一次来牵制中国,因此日本虽然在道义上不占优势,但绝不会放弃钓鱼岛的实质控制权。
日本认为,一旦大陆同台湾统一,将在战略位置上已完全处于被动,将被中国俄罗斯在战略相包围。
而日本想谋求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建立自己的国际新秩序。
而这无疑成为日本的阻碍。
而我国需要做的,则是努力发展自身军事实力,坚定不移的走富国强军的道路,提高应对军事冲突的能力,大力发展海军,取得在南海东海上的实际控制权,坚定不移的走一条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同时,密切关注日本最新军事动向及国际局势,善于处理复杂环境下的突发问题。
目前所需要做的则是要求全军积极配合此次军改,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顺利度过此次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
从长远来看,从战略上,预防并积极防御日本在东海问题及钓鱼岛问题上的突发情况,敏锐观察日本决策动向意图;在军事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型军队;在经济上,同日本加深经济合作,正确认识日本对于我国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中日关系对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繁荣起到重大作用。
我们要做到在战略上对日本的时刻警示提防,在经济上的加强合作发展。
日本军事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4参考文献[1] 《斗战经》.百度百科[2] 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军事》[3] 张云.日本的国际秩序观与中日关系.联合早报.2016年3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