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合集下载

《马列主义在中国》课件

《马列主义在中国》课件

结语
中国马列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和现实,指导着中国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革命实践,也对世界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起到了 重要的参考作用。
《马列主义在中国》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中国马列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包括传入与介绍、 创立与发展、理论内容以及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介绍
19世纪传入中国
马列主义思想在19世纪传入了中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
众多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并传播马列主义思想,推动了它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后来的革命实践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马列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1
创立者和代表人物
中国马列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众多
发展历程
2
先驱者和代表人物的辛勤努力。
承袭和发展自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列主
义经历了多位和作用
中国马列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 角色,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 着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马列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 发展,为中国马列主义提供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极 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性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 大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目录 退出
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 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 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 认真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传播方式: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 2.广泛传播 (1)团队实践: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社团进行了广泛实践,但最终 失败。这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 造。 (2)三次论战: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别 进行了论战。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3)学会宣传: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1)主要原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 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 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他歌颂十月革 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 5 月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课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考课件

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 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 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 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 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 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 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 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 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 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年4月)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
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 运动以后 )
马克思 主义进 入中国
争鸣竞逐
新思潮 的竞起
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我第二次到北 京期间,有三本书 特别深地铭刻在我 的心中,建立起我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这是用 中文出版的第一本 马克思主义的 书;……”
(2)代表人物: ①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 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
300
250
产业工人数
200
150
100
50
0 1894年
1913年
1919年 1923-1927年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 者颉德之学说》1902年
梁启超
朱执信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 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笃于教 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 长修历史及哲学,始冀为大学祭 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 特力嫣及尔相友善。嫣及尔者,父 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 发愤欲有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 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 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 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 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 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 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 最。” --《朱执信集》上册第10―11页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PT课件

.
9
2、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社会矛盾激化
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特点:
•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作为主要社会支柱;
•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主要靠 山;
•以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主要 柱石;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二十一条”签约现场。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壮大
•1912年――1919年七年间,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所开设厂矿达到472家,资本总 额9478万元,几乎等于此前17年中国民族 资本发展的总和。
广州农讲所旧址广州第五届农讲所学员毕业合影五卅运动1925年4月26日梅县总商会召开欢迎东征军大会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广州市民在中山大学举行欢送大会北伐军接管汉口英租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贡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并且在战斗中起着公认的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汪精卫集团分共通缉捕杀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 海创办《青年》杂志(后 改名《新青年》)。
一位失败的书生政治 家,一位深刻的思想 家,一位特立独行的 叛逆者,一位命运坎 坷的孤独英雄,抑或 是一个不依附任何势 力的社会活动家?” 一切的评价用在他身 上似乎都不为过。
——蔡元培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拥护“德 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还没看)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掀起了 第一个罢工斗争的高潮 •发动农民 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课件

朱执信
苏俄对华宣言 ( 1920 .9.27 ) 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
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 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 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 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 还中国。
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 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 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 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 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 的是不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
2、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 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 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 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 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二、传 播 意 义
1、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为中国革命由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开始传入
基本线索
正式传播 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专题小结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思 想
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梁启超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 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 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 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 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 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

0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影响了后来 的历史发展。
0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文化动力 。
0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05
总结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01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
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02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推动了文化的转型和更新
,使中国文化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03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中华民族
反对封建礼教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 束缚和压迫,认为这些礼教制度 阻碍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
反思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 深刻反思,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 和转型。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推动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和转型,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培养现代人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马克思主义 逐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尤其在北京 和上海等思想活跃的城市。
要点三
初步接受
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深度和革命实践的意义,逐渐 接受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01
结合背景
02
革命实践
面对国内外的种种矛盾和压力,中国 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 路,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重要的选择 。

课件5: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5: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史料二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 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 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 年《自觉的女子》
史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 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 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内容的认识。
[提示] “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 “我们都要当官”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即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并不清楚,由此可见,三民主义突出的重点和弱 点分别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 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满清统治。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 ①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突出 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②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 向。
[命题视角感悟]
[史论形成]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 现民主政治。 (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 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东方传统文 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 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三 毛泽东思想
1.条件
(1)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 代。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46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46张PPT)

2021/6/24
13
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吸引众多的进步青年?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应树 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021/6/24
14
2.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 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 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 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 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做工四小时以 上,做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 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参加工读互助团吗?请说 明理由。
17
2021/6/24
18
2021/6/24
19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 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 (2)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 (3)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 中发展传播的。
出强大的生命力。
2.表现
(1)三次论战:
①李大钊与 胡适 的问题和主义之争:围绕“要不要从
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展开。
②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围绕
“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展开。
2021/6/24
8
③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 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 展开。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它是指 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想体系,是实现救亡, 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 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 机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援引毛主席有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的一段話:“七十多年馬克思主義走得那樣慢,十月革命以後就走得這樣快。

因為它走得這樣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運動以後,很快就曉得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勢力的口號。

”我個人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籠統的分為三個階段:1進入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2開始傳播(1917年十月革命);3廣泛傳播(五四運動前後)。

在第一個階段,當時瞭解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除了一些出國留學生及一些開眼看世界的開明知識份子外,人數還很少。

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提到過馬克思,“麥喀士(馬克思),日爾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於1905年8月在東京創辦同盟會後,鼓勵激進革命青年朱執信寫《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併發表在1906年初的《民報》第2號上,該文在記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時,第一次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的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和歷史意義,並逐句翻譯了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十項要求,還作瞭解釋。

另有文章稱,在同盟會的重要人物中,馬君武、朱執信、廖仲愷、宋教仁等人當時在日本發表的一些文章不僅是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學說的文獻,也是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獻。

這一時期,在出國留學生中,尤以留日及留法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有重要影響。

早在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大批留學生湧向日本。

在他們中許多有志之士想借鑒日本學習西方的經驗來挽救衰敗的舊中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在日本社會主義者的影響和幫助下,成長起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份子。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大多數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宣傳家都有在日本學習和生活的經歷,都曾在日本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如李大釗、陳獨秀、李達、董必武、周恩來、李漢俊、陳望道、楊匏安等。

可以說,日本是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最早管道。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另一重要管道是通過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在這個時期及以後,赴法留學生中產生了許多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戰士,如周恩來、蔡和森、蔡暢、向警予、徐特立、陳毅、鄧小平、李立三、王若飛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一广泛传播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个主题三个阶段一个方向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三个阶段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一个主题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 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 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 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教 学这一专题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近代思想解放的主 题——中国向何处去,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先辈 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拳拳的爱国心。
朱执信
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 书院(四川大学前身)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 办的南洋公学旧址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合影
为什么早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就有人 提及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 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 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 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 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 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 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 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 号呢?
《新民丛报》1902年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 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 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 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 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 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 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 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 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 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 解释。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⑴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⑵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⑶五四运动推动其传播 ⑷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 .途径 (1)社会实践:“工读互助团”实践 (2)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论战
(3)组织团体 (4)演讲宣传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 “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 “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 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 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 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 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 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论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 所作的科学分析。
社改指导:陈独秀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 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学术思想→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2、理论→实践 实践的表现?
A、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B、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组织宣 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 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 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 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 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 成“社会主义天国”。
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实用主义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 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 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 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 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 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ppt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ppt
原因: 1、原因:
(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2)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3)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表现: 2、表现:
(1)无政府主义 (2)新村主义 (3)基尔特主义 (4)实用主义
10
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 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 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 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 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 “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 加入,自由退出。 加入,自由退出。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 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 产力的极大提高, 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 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 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 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 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 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11
14
2、条件:
①通过论战
3、途径: ②实践失败 途径:
③组织学会
15
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 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后, 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五四” 李大钊、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 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 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 二是在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 二是在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成为主流, 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 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1945.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条件: 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⑵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 想基础) ⑶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⑷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 结合
提示:作为开放式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凡是言之成理,都是都属于不错的答案。
(1)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 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 验和推进认识。
(2)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 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基础和科学的 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朱执信
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 书院(四川大学前身)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 办的南洋公学旧址
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合影
为什么早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就有人 提及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
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 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 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 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 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 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 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 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 号呢?
著书立说:李大钊 ⒊方式 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成立组织:南陈北李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 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 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 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 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 《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 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 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本节线索】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
第一框题
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 是五四运动以后 )
第一框题
争鸣竞逐
第二框题
广泛传播
第三框题
史苑漫步
1999年,世纪之交, 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民 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 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 谁?
BBC宣布, 人们评选的 “最伟大的思 想家”是卡 尔·马克思。 爱因斯坦、牛 顿和达尔文分 列第二、三、 四名。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及影响
实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争 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 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促进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新文化阵营开始分裂 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条件: 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⑵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 想基础) ⑶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⑷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 结合
问题与主义之争
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 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 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 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 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 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
著书立说 ⒊方式 展开论战
成立组织
■新思潮的竞起■
1、原因:
(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 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 社会主义的热潮。
(2)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3)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⒈条件
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⑵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⒉代表人物:
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梁启超
“麦喀士(马克思), 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 也。” “今之德国,有最 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 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 (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 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 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 服。”
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的希望。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 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 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
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 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 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 为“问题”与“主义”不 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行不悖。
《新民丛报》1902年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 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 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 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 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 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 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 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 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 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 解释。
①无政府主义;②新村主义;③工读互助团; ④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
感受体验
无政府主义
新村主义
基尔特主义
实用主义
假如你是五四时期的一位爱国青年,接受某
进步杂志记者的采访,你能否谈谈在上面几种 思潮中你选择了何种思潮?理由是什么? (讨论、交流然后准备接受“记者”采访)
各抒己见:如果你生活在五四时期,会不会参加 工读互助团?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四运动之后
⒉条件: ⑴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⑵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 想基础) ⑶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⑷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 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