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摘要:本文基于作者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中“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简介“创新方法”的背景和动向,提示中外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和创新案例,指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创新任务和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地理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关键词:地理学;高校地理教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
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源,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高等学校教育。但中国高校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一直是遭社会普遍诟病的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创新方法”为这种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本文基于作者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中“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简介“创新方法”的背景和动向,提示中外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和创新案例,指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创新任务和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地理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一、“创新方法”工作:中国科教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1.“创新方法”工作的设立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已列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科技部原拟从编制《科学方法大系》入手来贯彻和推进中央的这个精神。2006年底,科技部部长办公会布置安排“科学方法大系”研究设计工作,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调研,并制定“科学方法大系”及《地球科学方法卷》研究和编制方案;徐冠华部长、刘燕华、李学勇、程津培、吴忠泽、尚勇、曹健林等副部长均圈阅同意开展《科学方法大系》研究与编制工作。
2007年5月29日《科技日报》发表地理学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题为“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文章。2007年6月8日,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联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2007年7月3日,温总理就此意见批示:“三位老科学家提出的‘自主创新,方法优先’,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应高度重视。所提三点建议,请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结合实际深入研究。”遵照温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就创新方法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于2007年10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方法的报告》。
2008年4月,科技部联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明确了创新方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管理机构、保障措施。
2.“创新方法”工作的重点
《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2)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着力推动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的传承;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积极推动一批学科科学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
(3)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
(4)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的研发和二次创新;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
(5)推进创新方法宣传普及: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
(6)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
“创新方法”工作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已启动并将陆续启动一系列项目,“地理学方法研究”有幸成为其中第一批试点。
二、地理学“创新”的历程与动态
国际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创新”,值得我们借鉴。
1.现代西方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里程碑
(1)近代地理学与启蒙运动。近代地理学的发轫与启蒙运动同步。洪堡开拓了综合、辩证、比较的自然要素“编整”,被恩格斯誉为“打破十九世纪保守自然观的六大缺口之一”;地理学建立了诸如统计学方法、历史调查法、野外考察法、科学地图学、解释方法、景观概念和进化概念等。
(2)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质疑“例外论”,力图形成普适性法则和能够预测的知识。系统分析“应用在探讨真实世界时兼顾自然及社会要素的地理学”,地理学企图通过科学方法论的构建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引发了地理学数量革命、空间经济学、理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等。
(3)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反思。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缺少社会内涵,解决不了很多社会问题;于是,以被称为“地理学圣经”的《地理学中的解释》而集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之大成的哈维也转向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许多对人与自然冲突、社会不平等、不均衡发展等作出解释的可能性,这就出现了激进地理学,被视为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另一次革命,其要义是关注社会公正。
另一派反思则针对实证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人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这两种简单假设,远不能反映实际生存经验的复杂性。人类不是机器,社会也不是。试图排除价值的“中立”科学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其抵抗这种不可能性而把自身置于科学的应有之义外。于是将焦点集中在人对空间和大地的经验,这就是包括地方感、地理个性、文化及空间生存经验、现象学方法、诠释学方法等在内的人本(文)主义地理学。
(4)后现代地理学。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自启蒙时代以来主宰思想的历史哲学之终结”,随着对现代化的反思以及“科学代表进步吗?”的质疑,地理学开始“强调后现代世界的空间观点”。自然地理学与感知研究结合,对环境危机的反应依据于风险评估;在新技术环境下,区域组织和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形式,对区位选择的解释必须透过详尽的历史过程来研究;重视认同感(identity)及其与地域的联系;地理学“从理论及通则性撤退”,导致“区域研究兴趣的再兴”;“后现代”对以理性主导解释世界有所批判,其表现是“从大理论撤退,增加对人与地方复杂性的敏感度……更加关注知识的条件、论述的角色及社会情况的文化面向”,“对空间知识的认知条件有更细致的反省”,“地理学不再是一种纯技术性知识,它已转化为对人文的反省”。
2.近现代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创新”案例要略
在上述里程碑所标示的各发展阶段中,都出现过一些“创新”案例,择其要如下:洪堡作为自然地理学大师,其创新贡献已如前述,他与作为人文地理学大师的李特尔一起奠定了近代地理学的基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引发了地